★費登奎斯最具成長啟發與自我覺察的著作,勵志與一針見血程度可比《被討厭的勇氣》任何一件事,如果是以強迫的方式實行,即使有最好的意圖,也會產生相反的結果。――摩謝.費登奎斯
青少年時踢足球受傷之後,費登奎斯發現自己竟為了贏得一場愚蠢的球賽,而賭上自己一輩子的健康。如此的「強迫性」便成為了他一生的研究,發展出獨特的費登奎斯方法。
在《成為有能的自己》中,費登奎斯提出許多有違「常理」的觀點,發人深省。他指出,我們內在最惡性而又不自知的動機之一就是「渴望得到讚美」。為了得到肯定,人會失去「自發性」的學習能力,並且產生各種強迫性的情緒與習慣,不只無法發揮本有的能力,嚴重時還會造成身心問題。
此外,費登奎斯還指出,阻礙我們發揮天賦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交錯動機。以性行為為例,許多人從事這項活動並不是出於身體的反應或親密關係,而是想從中得到認同、成就感或是彌補無能的人際關係,但因為搞不清楚自己的動機,身心無法連結,於是導致性無能。
費登奎斯教導我們從最簡單的動作,如仰臥抬頭、屈膝等,去體會身體最具有良好張力、身心沒有抗拒的狀態,由此開啟自發性的大門。他一再強調,只有透過身體學習來的經驗,才能完全去除寄生性的情緒與動作慣性,並找回最單純的動機,培養有效的學習方法,喚起有能而成熟的自己。
作者簡介:
摩謝.費登奎斯(Moshé Feldenkrais,1904-1984)博士是現在稱為費登奎斯方法的創始者。他在受傷後,開始深入探索身體動作與療癒、感受、思考和學習之間的關係。在療癒自己的過程中,費登奎斯得到革命性的發現,發展出以他為名的方法。他的方法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一對一操作的神經運動教育技巧,稱為「功能整合」;另一個是以團體方式進行的技巧,稱為「動中覺察」。他獨特而細緻的取向,可以促進人的改變,並改善功能。費登奎斯博士也是許多柔道著作的作者,也是歐洲最早獲得柔道黑帶的人之一。今日全世界已有將近四千名費登奎斯方法的老師。他的洞見不只對身心教育的新領域多所貢獻,也持續影響許多不同的學門,比如藝術、教育、心理學、兒童發展、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運動效能的增進,以及老年醫學。
費登奎斯著作目前有中文版的為:《費解的顯然》、《動中覺察》、《成為有能的自己》(心靈工坊)及《身體的智慧》(張老師文化)。
▌編者簡介
馬克.瑞斯(Mark Reese,1951-2006)在美國和以色列長期跟隨摩謝.費登奎斯學習,從1977年開始成為費登奎斯方法的實務工作者,並從1983年開始在世界各地教導師資培訓課程。他是《放鬆運動》(Relaxercise)一書的共同作者,曾在南加州居住與執業,2006 年因淋巴癌過世。
譯者簡介:
易之新,神經內科醫師、費登奎斯老師 (GCFP) 、身心靈書籍譯者,譯有《超個人心理治療》、《榮格心理治療》、《疾病的希望》、《心理學家的面相術》、《當下覺醒》、《費解的顯然》、《成為有能的自己》(心靈工坊)與《身體的智慧》、《存在心理治療》、《新關係花園》(張老師文化)等三十餘本書籍。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誠摯推薦
呂旭亞 IAAP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 IAAP榮格分析師
陳文玲 政大廣告學系教授
陳怡如 GCFP費登奎斯老師
陳登義 台中靜和醫院醫療院長
劉美珠 國立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 教授
名人推薦:誠摯推薦
呂旭亞 IAAP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 IAAP榮格分析師
陳文玲 政大廣告學系教授
陳怡如 GCFP費登奎斯老師
陳登義 台中靜和醫院醫療院長
劉美珠 國立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 教授
章節試閱
我們的文明對人的社會調適設下如此嚴厲而困難的條件,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女性的性冷感與男性的性無能當成生理上的缺陷,而是錯誤卻成功的教育造成的結果。正常的行動中,身體緊張引發的活動會抒解緊張。這時的行動非常明確:為了抒解飢餓,我們必須吃;為了抒解疲勞,我們必須睡覺或休息;為了抒解癢,我們就必須抓癢。同樣的,只有結束於全然高潮的性行為,才能抒解性的緊張。但所有無法這樣做的人――比如性冷感與性無能――被導入了寄生的動機,其強度相當於或高於性緊張本身的動機,而且無法把它們整合成單一且足以支配的動機。
此外,每當性的緊張升起時,源於社會的抑制動機就會一再重複出現,讓人陷入情緒困惑的狀態,以至於失去分辨不同動機的能力。這種可能性看起來很奇怪,但瞧瞧有多少人想用性行為來證明自己是成人或已經獨立,或是藉此要別人佩服他!多少人誤把自己對情感的渴望或社交力量的需求當成性的緊張,而用性行為來滿足這些渴望!性行為只能抒解性的緊張;所有其他的動機都不會因此得到抒解。吃麵包無法止癢,就好像抓癢不會滿足飢餓的需要(不過吃了塗滿奶油或果醬的麵包,有可能減輕癢的感覺,而暫時不需抓癢)。同樣的,不可能以性行為來滿足情感、安全感、稱讚、權力、獨立等等的渴望。那些沒有性的緊張卻進行性行為的人,除非是在個人經驗中把慣性而非必要動機的緊張與性混淆在一起,否則很少能抒解那種緊張,他們只是暫時減輕它,然後一再更換對象,希望找到一個能為他們解決問題的人。這種人在嘗試以一種針對其他緊張的方法來抒解這種緊張時,會發現自己性無能或性冷感。他們往往模糊地知道自己並不是真的想要性,然後斷定自己只是不夠熱情,或是性能力不佳,於是常常用春藥或維他命或某種其他號稱可以刺激性功能的方法來麻痺自己。
人比較容易相信自己的構造有缺陷,包括生理上或甚至身體結構的缺陷,而很難了解真實的處境。純屬身體結構的缺陷比較罕見,在此不予討論。指著自己的先天構造,隨時準備解釋自己沒有能力去做的人,以很不成熟的方式逃避責任,緊緊抓住所有可以讓他們不用承擔責任的理由。他們也會持續經驗到內疚與羞愧,並認為自己惡毒或有罪。
這些感覺會讓人在真正感覺到之前,就在內心承認自己有錯,這個人必然「活該」受到懲罰,並同意受罰。所有這些狀況都可見於依賴關係不曾達到成熟程度的人。這種人用懺悔的力量來抒解焦慮,主要是出於把懺悔過程的羞辱感當成一種自我懲罰。此外,被人稱讚的需求也因為神父在場而得到部分的滿足。還有就是想像中預期的厄運與天譴根本不會真的發生。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種人整體的動機處理能力非常不足,且很常有交錯動機。在性的層面運作交錯動機因素的人,也會在所有其他層面如此運作。比如從動機的觀點來看,飲食就常常受到不當處理,以至於許多人的飲食包含交錯動機。大部分男生是為了成為「強壯的好男孩」而吃。飲食的動機是為了成為好人、被欣賞或被愛、變強壯、成為男子漢。許多人吃東西是為了抒解渴望得到稱讚或認可所形成的緊張,或是抒解不安全感引發的焦慮,至死方休。他們吃東西不是為了解除飢餓的緊張,而是錯誤的習慣,誤把這種緊張當成另一種緊張。用飲食來抒解焦慮、不安全感或被稱讚的渴望,實在不是有效的方法。他們會一直吃,直到腸胃負擔過重、消化不良而昏昏欲睡,身體的敏感度會降低,思考變得遲緩,所有感覺都變遲鈍――於是間接抒解了一部分緊張。這個習慣的持續,會伴隨著慣性過度飲食的所有後果(我不需要詳述這些後果)。
同樣的機制也發生在過度節食的人。飲食成為討價還價的商品,以得到父母的注意、關愛、安全感、寵愛;日後就以此從別人(或自己)得到讚賞,讚賞這個人的意志力、纖瘦、美貌、理性。其中總是包含自我否定的動機,以迫使別人或自己產生他想要的態度,這也是苦行禁欲者自我懲罰的好方法。
所有具有交錯動機的行為都包含強迫性,就是先前討論的內在強迫性。這類行為並沒有針對緊張的來源,也無法完全抒解緊張。某些緊張會一直保留,迫使新的行為突然迸發。陷入這種情形時,有些人會投入別人認為完全不重要的任務,某些因為我們無知而稱之為「偉人」的人,就是被這個過程塑造出來的,他們在強迫性驅使之下行事,一輩子都陷在痛苦之中。許多人認為這個過程是偉大成就的要素,如果沒有經歷痛苦,就不會有偉大的成就。但我相信成就是好好做事的結果,並不需要承受痛苦,就能這樣做。如果拋開互相矛盾的動機,可以帶來充分的力量,讓我們有能力去做。
所有人的外顯能力都遠低於潛在的能力,因為矛盾的動機會讓大部分行動都被削弱。有能的人和無能的人之間只有量的差異,並沒有質的不同。某些情形下,當矛盾的動機被消除或抵消時,有可能看見潛在的能力。因此,催眠的情形下,非常平凡的人可以做出相當於訓練良好的運動員所能做的事,甚至常常比他們更優秀。這種情形下,只有被暗示的動機才得以執行,所以潛在的力量不受阻礙。但在一般清醒的狀態下,只有一部分力量可以發揮;交錯動機造成的內在耗損剝奪了大部分力量。
我的看法是,一般情形下,我們在生活中只用到潛在能力的一小部分。其餘部分被慣性的矛盾動機掩埋了,而我們對慣性的矛盾動機過於習以為常,而無法感覺發生了什麼事。偉人很少具有比你我更偉大的能力,他們只是比較能管理動機――拋去所有違反或妨礙明確動機的動機――於是凸顯出明確的動機。他們所產生的行動是毫不遲疑、沒有抗拒的。伏爾泰在這種動機管理之下,花十一天寫出《憨第德》,這大約是一個人用手抄寫這本書所需要的時間。
我們的文明對人的社會調適設下如此嚴厲而困難的條件,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女性的性冷感與男性的性無能當成生理上的缺陷,而是錯誤卻成功的教育造成的結果。正常的行動中,身體緊張引發的活動會抒解緊張。這時的行動非常明確:為了抒解飢餓,我們必須吃;為了抒解疲勞,我們必須睡覺或休息;為了抒解癢,我們就必須抓癢。同樣的,只有結束於全然高潮的性行為,才能抒解性的緊張。但所有無法這樣做的人――比如性冷感與性無能――被導入了寄生的動機,其強度相當於或高於性緊張本身的動機,而且無法把它們整合成單一且足以支配的動機。
此外,每當...
推薦序
愛己如人
「愛人如己」這句格言是所有宗教的核心,符合人性,一直是所有人道主義者珍視的目標。然而,這句對稱的格言仍有值得探討的空間。任何一件事,如果是以強迫的方式實行,即使有最好的意圖,也會產生相反的結果。過去的種種事件中,強迫性的宗教人士已造成太多傷害,且現在仍這麼做,為害遠甚於宗教的道德準則所帶來的祝福。我們的教育瀰漫著愛人如己的觀念,但往往是以激烈、絕對的方式來灌輸,完全消除了自發性。許多人成為「好人」,並不是學習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相互關係,而是無法在必要時保護自己,因為害怕而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因此,他們的「好」是強迫性的,會立刻做出讓自己怨恨自己的行為,一連串的行動完全是強迫自己去做的(有的情形是強迫自己不去做),只因為他們無法拒絕或反駁任何人,即使有多麼正確、合理的理由,也做不到。
這種強迫性的「善良」或「好」是攻擊性受到壓抑的症狀與結果,這種人如此徹底地認同別人,以至於會認定別人在面臨反駁或拒絕時,也會有相同的焦慮,同樣覺得丟臉、寂寞與疏離,就像他在這些情境中的經驗一樣。旁人自然會發現這種愛是無法接受的,所以強迫性的好人很少有真正的朋友(如果有的話)。處於這種情境的人生只是一連串的怨恨。強迫性的好人對自己這個也是社會一員的好人本身,所造成的傷害程度之大,如果是用同樣的方式強迫別人,一定會被社會視為罪犯。強迫性的好人對待自己,還不如對待一條狗。他引導自己去做或不做某件事時,會以有如虐待狂的激烈或嚴格來要求自己,但他不會以這種方式對待別人,因為會害怕失控的後果。他往往害怕自己,甚於別人的直接報復。這種行為的特色就是,當事人通常會在微小、日常、瑣碎事物的問題中,沒有預先考慮好就自動表現出來。較重要的行動中,人通常會做好準備,費極大的力氣來克服自己的無能,而在符合自己的期待時,得到不成比例的快樂。這種成就感有時會被帶入其他活動,持續數天,當事人興高采烈,直到下次犯錯,又進入深度的沮喪狀態。即使是最親近的朋友,也無法解釋這種變化,因為外在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可以說明這種高興或沮喪。
這段也許過度生動的描述是用來說明許多敏感且行為良好的人的傾向,這些人所具有的特質,如謙遜、害羞、為別人的感受著想(如果不是強迫性的非遵守不可,這些特質本身是值得稱道的),會讓他們得不到別人和善、尊重的對待。如果這種人能了解「愛人如己」這句話並不是指他們自己不如任何別人,更不應該依此來對待自己,就會獲益良多。
這篇「說教」的出發點在於,學習以新的方式引導自己時,必須先促成理想的條件,才能成功。以這種方式提出要求,比較容易讓人配合,因為當他了解某種行為的必要性,並收到客觀、平和的邀請時,即使很不愉快,也會願意按照要求而做,不會有什麼反抗。但如果是受到威嚇,即使本來是愉快的事,也會生氣而拒絕提供協助。
同樣的,如果以粗魯的方式引導自己――責備自己懶惰、軟弱、笨拙――就會發現自己頑固地拒絕協助。所以對自己提出要求時,最好不帶著固執、緊張、對自己的威嚇,而是只提出客觀合理的理由。只有小孩才必須在無論多麼不合理的情形下,仍服從命令;有人稱之為學習紀律。但成人不應該把自己當成小孩來對待,而應該學習有禮貌地對待自己,就像對待別人一樣,在做任何重要的事時,如果以不合理的問題困擾自己,也應該感到局促不安。人應該學到,不斷抱怨自己,就像不斷抱怨旁人一樣,對方不會忍受這種事,沒有人會親切、甘願地回應抱怨,就算是對自己也是如此。人越是訓練自己的意志力,卻不去做必要而有用的事,就會變得更具有強迫性,心理與舉止都會僵化,身體也會僵硬。最偉大的領導者如佛陀、孔夫子、摩西和基督,改變了千萬人的行為,讓他們願意做很困難的事,並不是透過威嚇,而是以要求自己時同樣人性化的方式來要求他們。這些領導者受人稱道,即使像我這樣的非信徒也欣賞他們,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意志力,而是他們沉穩反思的態度。他們溫和而客觀,清楚了解那個時代的人需要什麼,也依此對待他人。
我們應該把「學習如何學習」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也就是以寧靜而不嚴肅的態度,帶著耐心的客觀,而沒有強迫性的嚴峻。握緊拳頭、皺起雙眉、咬緊下巴,都是無能而費力的表現。雖然有這些缺點時,還是有成功的可能,但代價是失去生活中真正健康的歡娛。當整個有機體保持的狀態是可以自然、自發、不受干擾地把微笑轉成大笑時,就必然會產生學習,而且是真正有益的學習。
譯序――潛能無限,但我們限制了自己
我剛開始接受師資培訓時,老師就強調,費登奎斯方法是與眾不同的,重點並不在於比其他學派或方法「更好」,而是「不同」,但很難簡單地為這個方法下定義、說明這個方法是什麼。我想在此試著闡述這個方法的「不同」,以及本書的特色。
由於不容易說明什麼是費登奎斯方法,我向大家介紹時,喜歡先談這個方法不是什麼:它並不是一種放鬆的技法,雖然常常有放鬆的作用;它也不是某種療法,雖然有時會出現療效;它當然不同於瑜伽、皮拉提斯或各種運動,卻常常用來改善它們的動作與效果,即使如此,費登奎斯方法也不只是動作教育。
我們比較容易從外在的形貌來認識費登奎斯方法,比如團體課的「動中覺察」、個別課的「功能整合」,或是操作過程的手法與技巧,但這個方法其實完全不能從這些形貌來定義;我在教課時,喜歡用「身心實驗」來類比這個方法,但這只表達了它的部分面向,它當然不僅僅是身心實驗。
如果從它的核心精神來看,可以說,費登奎斯方法是透過身心的探索與覺察,來學習如何有更好的學習,學習如何運用自己,學習找到自身內在的權威,學習如何有適情適性的人生發展,學習如何與外在世界有更合宜的關係。摩謝說:「我所追求的,不是靈活的身體,而是靈活的大腦;我所追求的是每一個人的人性尊嚴。」人類神經系統的特殊性及其原本具有的能力與發展的可能性,可說就是摩謝所說的人性尊嚴,
「動中覺察」與「功能整合」就是以具體的方式來實際體驗上述的各種抽象觀念。所以若是從效果來看,就不只在於身心狀況的改善、病痛的減輕或消除,更是可以發揮這個方法的核心精神與學習經驗,應用到人生中形形色色的經歷與各種面向的學習與發展。簡言之,就是找到認識自己、發揮潛能的方法。
不只是我親身的經驗,許多費登奎斯老師也與我談到,學了費登奎斯方法之後,學習其他事物的能力增加了,分辨自身需要與興趣的能力也變敏銳了。摩謝.費登奎斯在《費解的顯然》書中談到,他用這樣的精神來學習繪畫,並在另一本書Master Moves(舊譯書名為《大師之舞》)談到以這個方法學彈鋼琴,都事半功倍。我覺得摩謝會舉這兩個例子,就是希望學習這個方法的人不會受限於其形貌或類比。
當談到「學習」,主流觀念給予我們的往往是目標、成就的導向,充滿了「努力」、「用力」、「費力」、「拼命」等等很壓迫的感覺,相當破壞學習的樂趣。本書所談的學習,可說是歷程導向,從「強迫性」與「自發性」的角度來探索我們的潛能受到什麼阻礙,以及如何去除這些障礙,得到生機盎然的發展。
當我們看著心目中的「完美」目標,「努力」往前時,往往有過多、不必要的費力,並承受著自己不夠好的壓力,即使達到原本以為的目標,也往往付出許多身心方面的代價;但如果把眼光放在當下的自己,體會學習的樂趣,享受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經驗,逐漸地、不知不覺中,可以在輕鬆不費力的身心狀態下自然進步,而且進步會逐漸累積,以至於超過原本的想像。「強迫性」與「自發性」的探索,可以讓我們看見,人的潛能超過我們原本所以為的,甚至,不會被「完美的目標」所限制。
愛己如人
「愛人如己」這句格言是所有宗教的核心,符合人性,一直是所有人道主義者珍視的目標。然而,這句對稱的格言仍有值得探討的空間。任何一件事,如果是以強迫的方式實行,即使有最好的意圖,也會產生相反的結果。過去的種種事件中,強迫性的宗教人士已造成太多傷害,且現在仍這麼做,為害遠甚於宗教的道德準則所帶來的祝福。我們的教育瀰漫著愛人如己的觀念,但往往是以激烈、絕對的方式來灌輸,完全消除了自發性。許多人成為「好人」,並不是學習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相互關係,而是無法在必要時保護自己,因為害怕而無法拒絕別人的要...
目錄
推薦序 自然發生,才是真正有益的學習∕劉美珠
推薦序 真正的自由∕理夏
譯序 潛能無限,但我們限制了自己
理夏
編者注與編者序
作者前言
簡介:愛己如人
第一章 人的能力
第二章 自發性與強迫的行動
第三章 動機與行動
第四章 抗拒與交錯動機
第五章 行為與環境
第六章 依賴的力量與成熟
第七章 獎賞與懲罰
第八章 錯誤姿勢的來源
第九章 身與心
第十章 行動、抑制與疲勞
第十一章 重新調整的目的
第十二章 正確的姿勢
第十三章 我們的方法
第十四章 初步的整體檢視
第十五章 關於技巧
第十六章 生理學與社會體制
第十七章 腹部、骨盆與頭部
第十八章 小談哲學
第十九章 出路何在?
中文參考書目與資料
推薦序 自然發生,才是真正有益的學習∕劉美珠
推薦序 真正的自由∕理夏
譯序 潛能無限,但我們限制了自己
理夏
編者注與編者序
作者前言
簡介:愛己如人
第一章 人的能力
第二章 自發性與強迫的行動
第三章 動機與行動
第四章 抗拒與交錯動機
第五章 行為與環境
第六章 依賴的力量與成熟
第七章 獎賞與懲罰
第八章 錯誤姿勢的來源
第九章 身與心
第十章 行動、抑制與疲勞
第十一章 重新調整的目的
第十二章 正確的姿勢
第十三章 我們的方法
第十四章 初步的整體檢視
第十五章 關於技巧
第十六...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36頁開數:25(14.8*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