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如果你也正為孩子的教育環境而擔憂,本書就是解答 世界的教育部長肯.羅賓森,這一次與家長站在一起 ★《紐約時報》暢銷書《讓天賦自由》、《讓天賦發光》作者新作
關於孩子的教育,你最擔心的是──
‧考試太多,孩子壓力太大
‧孩子上學之後,反而討厭學習
‧如何學習,才能因應未來
‧孩子的優點不被重視,缺點卻被放大
‧擔心孩子被霸凌
本書重點:
*如何了解孩子的能力、興趣和個性?
*如何判斷什麼樣的學校最適合孩子?
*孩子若不適應學校教育,有哪些資源可提供支援?
你、學校的態度,是孩子能否受益一生的關鍵!
這是給家長力量、支持與指引的書!
當人類社會邁入二十一世紀,家庭正在改變、孩子也在改變、工作也在改變……。我們無從想像未來的世界將如何變化,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轉變已不是傳統教育的框架可以含括。希望透過羅賓森爵士這本新書,能夠再度提醒所有的家長與教育家全面重新學習,面對未來年代的抵臨。――嚴長壽 專文推薦
國際好評
‧如果你煩惱孩子上學之後會如何,別擔心,肯.羅賓森爵士會在這裡協助你。這是一本實際而且實用的指南,教你如何避免變成直升機父母,但是依然在孩子的教育扮演積極的角色,幫助他們擁有快樂、成功的人生。──格蘭特(Adam Grant)│《擁抱B選項》作者
‧羅賓森爵士提供合理的建議與有用的策略,幫助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做出正確的選擇。本書可謂教育的定心丸,減少父母對學校教育的焦慮、氣憤與憂慮,為孩子做出最好的選擇,讓孩子獲得愉悅而有成效的學習經驗。──《科克斯書評》
‧羅賓森爵士認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你得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天命。他認為,教育不是沒有選擇,只能接受安排,他更教我們如何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如果你期待教育幫孩子獲得快樂、充實的人生,本書就是必讀指南。──《圖書館期刊》
作者簡介:
肯.羅賓森Ken Robinson 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合作對象遍及歐洲、亞洲和美國政府,以及國際機構、世界500強企業、非營利組織和世界頂尖文化組織。他的演說充滿熱情,鼓舞人心,善於以幽默勵志的方式傳遞深奧的知識,廣受歡迎。他告訴全世界讀者,在全球經濟新形勢下,商業、教育與組織的需求應如何變化。 二〇〇三年,因為對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二〇〇五年,他被《時代雜誌》、《財富》與CNN聯合評為「主流之音」。著有《讓天賦自由》、《讓創意自由》、《讓天賦發光》、《發現天賦之旅》等書。 盧.亞若尼卡Lou Aronica 曾創作兩本小說,並與他人合著非文學類作品,包括與拉派爾(Clotair Rapaille)合著的暢銷書《情感行銷的符碼》(The Culture Code,天下文化)。現與妻子凱莉及四名子女居住於美國康乃迪克州。
譯者簡介:
廖月娟 一九六六年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二○○六年度最佳翻譯人、二○○七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二○○八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灰犀牛》、《謝謝你遲到了》、《釣愚》、《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凝視死亡》、《我的焦慮歲月》等數十冊。
章節試閱
第二章 了解你的角色 你的教養風格是哪一種? 一九六○年代早期,心理學家鮑姆萊德(Diana Baumrind)進行了一項廣泛的調查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風格主要可分為三種。三十年後,麥柯畢(Eleanor Maccoby)和馬汀(John Martin)以鮑姆萊德的研究做為基礎,提出第四種教養風格。這四種教養風格也就是專制型、恩威並重型、放任型和忽視型。 ‧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無條件遵守自己立下的種種規定,沒有讓孩子討價還價的餘地,也不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如違反規定,則會遭到嚴厲的懲罰。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服從命令,而且不得提出疑問。研究顯示,專制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通常能達成父母的期望,然而比較不快樂,也常有人際關係的問題。 ‧恩威並重型的父母也會要孩子遵守自己立下的規定,但比較願意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能跟孩子討論,讓孩子適應。一旦孩子違反規定,則認為這是指導的好機會,會以解釋來替代處罰。恩威並重型的父母希望孩子能依照自己立下的原則去做,然而也知道這些原則只是過程。恩威並重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子女最快樂,社交關係也最良好,日後成功的機會也比較大。 ‧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很寬容,常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同輩或朋友,很少立下規定要孩子遵守,對孩子也沒有很多期望。他們會努力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孩子很多愛,而不管後果。放任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往往討厭權威,在學校的表現也比較差。 ‧忽視型的父母則不負擔教養責任,認為孩子有東西吃、有地方住就好了,給孩子的培育或指導少之又少。因此,忽視型父母的孩子往往長大之後有自制和自尊的問題,也比較不快樂。 除了上述四種,還有一種極端,則是所謂的直升機父母。這是用來形容那種過度介入或保護兒女生活的父母: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老是待在兒女旁邊,以免他們跌倒或受傷,甚至會幫孩子做家庭作業,如果老師或其他學生影響孩子的自尊則立刻衝到學校興師問罪。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學家梅諾(Chris Meno)論道:「如果你不讓孩子自己去嘗試、掙扎,他們就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對自己的能力沒信心,而且自尊會受到影響。孩子若是被過度保護,不知道挫折的滋味,就會變得恐懼失敗,也害怕自己讓別人失望,日後可能因為自信不夠和恐懼失敗陷入憂鬱或焦慮。」 看著這幾種教養風格,你可能會說:「顯然,我必須做恩威並重型的父母。」的確,恩威並重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似乎比較可能擁有快樂、成功的人生。但你必須記住幾件事: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這種教養方式。教養風格和你的成長過程、背景和環境有關。此外,你的孩子或許有特別的需求,使你難以採取恩威並重的教養方式。每一個人都不同,我們的孩子也是。 你對每一個孩子的好、給他們的自主權和陪他們的時間不一定相同,而你們的關係也會隨著時間改變。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需求的東西都不一樣,你的做法也必須有彈性,在他們需要時,給他們所需的東西。你不會一再使用同一套腳本。教養就像打籃球,每次中場休息,你都得想想新的策略。有時訂下規則,堅持孩子無條件遵守是最好的做法。例如在孩子很小而且涉及安全問題的時候,你的解釋可能反倒會為孩子帶來焦慮。 我無法認同忽視型的教養和直升機父母,所以現在先跳過。最自然的教養方式或許是其他三種的結合。如果你強迫自己採取某種和自己個性格格不入的教養方式,可能對你和你的孩子都沒有好處。你也得了解另一半的教養風格,因為孩子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第三章 了解你的孩子 發現孩子的天賦 我兒子詹姆斯七歲大的時候,我和我太太知道他就讀的那所學校不適合他,於是開始幫他找其他學校。我們去第一所學校參觀時,校長花了十五分鐘說他們的學校有多棒,然後把詹姆斯帶到另一個房間,說要對他進行「評估」。我們心想,那得花點時間。沒想到十分鐘後,他們就出來了。校長說:「這孩子不是天才,但我們還是歡迎他到本校就讀。」我們沒討論,當下就決定放棄這所學校。 哪有人可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斷定一個孩子是不是天才?即使是教學經驗豐富的校長也不能吧。他對能力的了解有多少,更別提天才了。如何只靠聊幾分鐘或是進行一、兩項標準測驗,了解一個孩子的興趣、才華和優缺點?他能憑藉的證據很少,對自己的判斷卻自信滿滿,也難怪我們對他完全沒信心。 關於天才,我們跟他有不同的意見。我要在這裡討論的不是我們的孩子或你的孩子到底是不是天才。我們都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想要儘早證明自己的孩子有特殊才能。如果不能在兩歲前證明自己的孩子是某方面的神童,這孩子似乎就別想進好學校,你得有心理準備,以後孩子或許只能找到低薪工作。即使你有這樣的壓力,千萬別讓孩子有壓力。並非每一個孩子都能發明某種革命性的科技產品、在醫學研究有突破性的研究、成為棋王或寫出不朽的歌曲。我所說的天才泛指具有某種特殊才能,而非像霍金、瑪雅.安吉羅、賈伯斯或莫札特這些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 為人父母的你應該關心的一個教育沉痾,就是學校對智能的定義過於狹窄。目前,學習成果大抵還是看學業成績,但學業成績並不能和智能劃上等號。學習能力主要還是著重語文和數學,這也是為何孩子上學時花那麼多時間練習寫字和計算。學習能力固然重要,但不能和智能混為一談。若果真如此,人類文化將會變得貧乏無趣。 如果教育只重視少數幾種能力,其他能力就會被埋沒。你的孩子也許有許多才能和興趣,但老師和同學都不知道,校方因而可能下結論說,你的孩子天資駑鈍。真正的問題在於,學校對天資的定義過於狹隘。一旦我們了解所有孩子都有與眾不同的天賦,就知道孩子有很多條路徑可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只有一條。 第四章 如何強健孩子的心靈與體魄 父母似乎常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飽受壓力,原因在於父母自己壓力也很大,而且非常忙碌,有時壓力來自子女。為了工作、人際關係和過日子,他們已焦頭爛額。此外,正如費爾斯東博士(Lisa Firestone)所言,父母拚了命給孩子最好的一切,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她說:「我們以孩子為生活重心,忙著接送他們,協助他們做家庭作業,帶他們去其他小朋友家玩,不知不覺就疏忽了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孩子的感受。」 持續不斷的壓力對孩子有長遠的影響,可能為成年之後的生活埋下焦慮和慢性病的種子。教育諮詢顧問田納特(Victoria Tennant)說:「如果壓力一直存在,無法得到解脫,身體就沒有時間放鬆、復原。」久而久之,身體就必須付出代價:「如果壓力按鈕一直按著,就會一直釋放壓力荷爾蒙,即使身體不需要這樣的荷爾蒙,也是如此。於是,身體就會超載。」科學家稱這種狀態為過度激發(hyperarousal),讓人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心跳速率加快、血管收縮、肌肉緊張。「這會導致壓力失調,出現種種症狀,如高血壓、頭痛、視力減退、胃痛等消化問題以及臉部、頸部和背部疼痛。」 徵兆 你如何得知孩子壓力大?如果他們壓力大,你能做什麼? 柯恩(Melissa Cohen)是領有執照的紐約臨床社會工作者,也是合格教練。她把壓力的徵兆分為四類: ‧身體:頭痛、噁心、睡眠障礙、疲勞 ‧情緒:不耐煩、急躁、易怒、悲觀 ‧認知:無法專心、記憶力減退、容易擔憂、較明顯的焦慮反應 ‧行為:飲食習慣改變、愈來愈孤僻、咬指甲、無法完成每日應做的事 每個孩子會在不同時期顯示上述徵兆。如果你的孩子同時出現多種,也許你該和孩子好好談談並採取行動。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也提出類似的建議: ‧注意孩子在行為方面是否出現負面變化:孩子似乎比較煩躁或心情低落?對你的問題,孩子的回答是否愈來愈簡略、敷衍,甚至態度有敵意?如果是,那就是值得注意的徵兆。 ‧如果孩子說「身體不舒服」也許是壓力引起的:如果孩子常去學校保健室或抱怨頭痛,可能原因出在壓力。 ‧注意你的孩子和他人的互動情況:在你看來,孩子在家裡的表現似乎沒有什麼不同。其實孩子可能壓力很大,只是你沒注意到,但你可從孩子與他人的互動看出端倪。偶爾和老師、同學的父母或孩子的朋友連繫,也許能得到線索。 ‧聆聽與翻譯:很多人壓力很大,自己卻看不出來,尤其是年輕人。你的孩子可能用其他方式表達壓力,像是說自己好笨或經常說他覺得很生氣等。 ‧尋求協助:如果你懷疑孩子壓力很大,尋求臨床心理學家之助也許能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你還能做什麼來減少孩子的壓力?你可採取的策略有很多。下面就是你可以參考的一些指導原則。附帶說一句,在任何情況之下,這些都是健全的教養原則。
第二章 了解你的角色 你的教養風格是哪一種? 一九六○年代早期,心理學家鮑姆萊德(Diana Baumrind)進行了一項廣泛的調查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風格主要可分為三種。三十年後,麥柯畢(Eleanor Maccoby)和馬汀(John Martin)以鮑姆萊德的研究做為基礎,提出第四種教養風格。這四種教養風格也就是專制型、恩威並重型、放任型和忽視型。 ‧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無條件遵守自己立下的種種規定,沒有讓孩子討價還價的餘地,也不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如違反規定,則會遭到嚴厲的懲罰。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服從命令,而且不得提出疑問。研...
推薦序
推薦序 尋找生命的原創動能,父母與老師都需要重新學習 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台東均一實驗高中/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董事長 Schoolbag in hand 手裡拿著書包 She leaves home in the early morning 她在晨曦中走出家門 Waving goodbye with an absent-minded smile 揮手道別、臉上一抹心不在焉的笑…… 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 是曾經風靡全球的瑞典樂團ABBA的一首老歌,優美的歌詞、傷感的旋律,娓娓道出一位母親凝視著女兒背書包上學的心聲。目送女兒漸行漸遠的背影,母親內心百感交集,縈繞揮不去的鬱悶、內疚。彷彿孩子這一跨步,將永遠失去她……從手指縫悄悄溜走的不只是子女的成長時光,還有一去不復返的幸福青春。 「從手指縫悄悄溜走」這句話,宛如親子關係之寓言,父母與孩子雙方永遠不會知道成長道路如何複雜難測,似乎只有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是一步。 教養無法外包 生命並不是一條生產裝配線,按照既定的軌道,一個零件、一個步驟、一個排線,定位焊死終生保固,生命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變數,而其中絕大多數是父母或家長連想都沒想過的。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需求的東西都不一樣,無法一再地使用同一套腳本,如同肯.羅賓森指出的:「教養就像打籃球,每次中場休息,你都得想想新的策略。」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感到非常興奮,想與更多人分享。在肯.羅賓森的前兩本書《讓天賦自由》與《讓天賦發光》中,他主要站在孩子的立場,聚焦在標準化教育的戕害,以及天賦的多元與實現的可能。時隔數年,他再度推出這本新書《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以家長的立場,跟家長站在一起,共同思考孩子的最適教育方式。 無獨有偶的,在我過去這麼多年的書寫與演講中,我也一直強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教養真正的根源在於父母。在《教育應該不一樣》我也曾呼籲過:「醒醒吧!家長,你可能就是扼殺孩子天賦的頭號殺手。」這些沉重的話語,看似對家長嚴詞抨擊,其實我只想指出,現在的「家長」已不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我們很容易發現,很多忙碌的家長把教育「外包」給學校、補習班及學齡前的安親班,將教養的責任讓渡給老師,但其實父母才是真正陪伴孩子一路成長的「引航者」(navigator),其位置無人可以取代。 父母對孩子先天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偏偏絕大部分父母沒準備好。在本書中,肯.羅賓森分析了幾種父母的類型:「專制型」、「恩威並重型」、「放任型」與「忽略型」。「專制型」的父母要孩子無條件遵守自己立下的規定,全面性宰制孩子的學習成長;「恩威並重型」的父母較有原則,以解釋替代處罰,激發孩子自我責任心;「放任型」的父母給孩子很多愛,而不管後果,採取放牛吃草、鬆散的教養風格;「忽略型」的父母完全不負擔教養責任,讓孩子遭到嚴重的漠視。此外,還有最極端的「直升機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老是在子女頭上盤旋,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一碰到困難,立即插手介入。 站在父母同一邊 請先別忙著對號入座!為人父母本來就是一輩子的挑戰,也是一場終身學習的考驗。特別是,時至今日,「家長」這個名詞的內涵已經被改變了,它可以是雙親、單親、同性伴侶、祖父母,或是志工、或是伴護者……。觀照點將更形複雜。 我認為,台灣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憑藉自己有限的學習經驗、狹隘的視野、落伍的觀念,只用「後照鏡」框限孩子的可能性,無法以「探照燈」為孩子尋覓真正的未來。 面對學校教育,父母也習慣用自己的經驗來期待老師,而忘了其實很多老師自己才剛走過傳統「填鴨學習」的過程,本身的人生歷練也不盡成熟。一路專精於念書與考試,最後變成一個老師,甚至連玩樂、運動的機會都沒有。至於「4C」強調的合作能力、批判性思考、溝通力、創造力等……更是在傳統教育中少有機會培養。 因此,做為一名面對未來的好老師,其實仍需經過多方學習,長時間努力,不是取得教師資格即可自然勝任。這本書也提到舉世推崇的芬蘭教育系統,他們在甄選培訓師資時,刻意做了一項創舉,四分之一召募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另外四分之一則挑選學業成績落在後面的百分之五十的學生。因為他們知道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教學潛能,而且曾經學習受挫的經驗,日後更能同理學生的學習困境,提供真正的協助。 我們在台東的「均一中小學」,一直以來在各界朋友天使的支持下,持恆永續地推動教育翻轉實驗。我想分享一個例證:有一天我們的副校長Anthony Cluver在學校走廊三樓,無意中聽到二樓有兩位孩子在爭吵,其中一位盛怒下用了粗鄙的言詞罵人,副校長馬上走下來,拍著那位飆粗口同學的肩膀說:“I can’t believe these words are coming out of your mouth?!” 這案例給我很大的學習。如果副校長直接斥責「你怎麼講髒話?」孩子一定會起防備心,改換這種「我不相信這些話居然從你口中說出來?」表示我對你有期待,你也有自尊心,你不應該會這樣,果然孩子馬上羞愧地道歉。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段對話,卻表現出一個成熟老師教育孩子的正確示範。 多元化教育的選擇,客製化的學習 二○一六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了一篇報告,指出全世界工作者在二○二○年必須具備的關鍵技能是創造力、應變力、協作力、團隊精神和高EQ,而這些能力應該在教育中培養。 每位孩子都是獨特的,如同每種生命都含有其專屬的「內在目的性」,如同橡樹的種子在合適有利的環境下,終究會長成橡樹,而不可能變成核桃樹。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客製化」的學習。而今,教育已經成為「多元化的選擇方案」,除了傳統的公立學校,還有私立學校、特許學校、虛擬學校、另類學校,甚至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或校外自學。 肯.羅賓森自己有一對子女凱特與詹姆斯,其中女兒選擇「自學」,讓他從教育子女的經驗中領悟到:每一種教育都有適合某類型孩子的地方。藉著這本書,他其實想提醒家長創造一種「恰如其分」(right fit)的教養環境,偵測出自己孩子究竟最適合進入哪種學校、以何種方式學習。一如他書中所強調的:「他們將來會做什麼,也不是你能左右的。你能做的,就是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最好的條件和機會,這就是你的角色。以教養這場硬仗來說,了解你的角色,只打了一半,另外一半,就是了解你的孩子。」 對我來說,我認為未來的教育,除了要學會「做事」與「做人」兩大核心目標,更須具備「生活的素養」。 要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做事」能力,必須技術、學術與藝術,三者兼具且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不被機器人所取代。 至於「做人」的能力,我們要裝備孩子擁有「獨立思考、不被駕馭」的能力,來面對這個資訊爆炸、真假難辨、是非不明的時代;而孩子身為未來民主社會的公民,在面對不公不義時,也必須要有「正義感」與關懷弱勢的「悲憫心」。 論及生活素養,這更是一個社會文明的重要指標,每個人都必須在「做事」與「做人」之外,擁有人文藝術的素養,懂得「生活」之道。 當人類社會邁入二十一世紀,家庭正在改變、孩子也在改變、工作也在改變……整個世界一切都在改變。我們無從想像未來的世界將如何變化,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轉變已不是傳統教育的框架可以含括,教育的內容、體質及視角都需要根本的改變與調整。尤其是做為未來父母的各位,希望透過羅賓森爵士這本新書,能夠再度提醒所有的家長與教育家全面重新學習,面對未來年代的抵臨。
推薦序 尋找生命的原創動能,父母與老師都需要重新學習 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台東均一實驗高中/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董事長 Schoolbag in hand 手裡拿著書包 She leaves home in the early morning 她在晨曦中走出家門 Waving goodbye with an absent-minded smile 揮手道別、臉上一抹心不在焉的笑…… 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 是曾經風靡全球的瑞典樂團ABBA的一首老歌,優美的歌詞、傷感的旋律,娓娓道出一位母親凝視著女兒背書包上學的心聲。目送女兒漸行漸遠的背影,母親內心百感交集,縈繞揮不去的鬱悶、內疚。彷...
作者序
本書如何幫助你? 如果你是學齡孩子的父母,此書正適合你。我的目的就是幫你讓你的孩子得到他們所需的教育,以擁有豐碩、圓滿的人生。至今,我一直在教育界工作。關於教育,我已和家長進行過無數次的對話。我本身也是家長,因此深知為人父母是一種挑戰,也是件樂事。在你的孩子開始上學之後,做父母這件事又變得更複雜了。在此之前,孩子的發展與快樂,你都是自己一手包辦,但孩子開始上學之後,他們清醒的時間有大半都得交給別人照管。對孩子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成長階段,而他們對你的孩子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看著孩子第一天上學,你不由得百感交集。你希望他們能為了學習而興奮、交到好朋友、得到啟發、在學校過得快快樂樂。同時,你或許會憂慮不安。學校帶來全新的人際關係。孩子會如何回應老師?學校是否知道每個孩子的特別之處?其他家長和孩子呢?你的孩子是否能超越新的社交障礙,還是被絆倒,摔得鼻青臉腫?無怪乎在孩子上學的第一天,你會如鯁在喉。你知道,今後將完全不同。沒錯,正是如此。 父母總是不放心把孩子交給別人。現在,關於學校教育,他們又有更多的疑慮。很多父母為了教育的各種亂象氣憤不已。他們擔心學校給孩子太多考試,讓孩子壓力太大。他們認為學校減少了藝術及體育課程,也很少給孩子戶外活動,課程變得過於偏狹。他們也擔心學校不把孩子當成個人,學校無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創造力和個人才能。由於很多青少年有學習問題,甚至因為注意力缺陷而必須服藥,父母因而倍感焦慮。他們也擔心孩子可能遭到霸凌和恐嚇。如果孩子已經上高中,則要擔心大學學費調漲。不管孩子是否要上大學,做父母的也擔憂孩子日後能否找到工作。更糟的是,他們常常有無能為力之感。 有人認為教育是為了孩子離開學校之後的人生做準備──不管找到好工作或是接受高等教育。這麼想也沒錯,但童年不是排演。你的孩子正在過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感覺、想法和人際關係。教育在此時此刻就應該發揮影響力,就像父母所做的。你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未來會如何,都與現在的經驗息息相關。如果孩子接受的教育過於狹隘,就不能發現自己的天賦和興趣,無法豐富現在的生活,離開學校之後也難以得到啟發。 因此,本書能如何幫你呢?我希望本書能教你做三件事。首先,觀察你的孩子現在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而為人父母的你能做什麼。父母常認為孩子需要的教育和自己接受的教育一樣。這取決於父母過去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大抵而言,這種想法可能不對。這個世界變動如此之快,教育也必須改變。第二是,正視你幫孩子得到所需教育的挑戰。有些挑戰和教育的公共政策有關,有些則與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有關。第三,看看做父母的你有哪些選擇和力量來克服這些挑戰。
本書如何幫助你? 如果你是學齡孩子的父母,此書正適合你。我的目的就是幫你讓你的孩子得到他們所需的教育,以擁有豐碩、圓滿的人生。至今,我一直在教育界工作。關於教育,我已和家長進行過無數次的對話。我本身也是家長,因此深知為人父母是一種挑戰,也是件樂事。在你的孩子開始上學之後,做父母這件事又變得更複雜了。在此之前,孩子的發展與快樂,你都是自己一手包辦,但孩子開始上學之後,他們清醒的時間有大半都得交給別人照管。對孩子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成長階段,而他們對你的孩子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看著孩子第一天上學,你不...
目錄
推薦序 尋找生命的原創動能,父母與老師都需要重新學習 嚴長壽 第一章 確立方位 第二章 了解你的角色 第三章 了解你的孩子 第四章 如何強健孩子的心靈與體魄 第五章 了解學校有什麼用? 第六章 選擇適合的學校 第七章 教育的根源 第八章 建立關係 第九章 解決問題 第十章 展望未來 謝辭 注解
推薦序 尋找生命的原創動能,父母與老師都需要重新學習 嚴長壽 第一章 確立方位 第二章 了解你的角色 第三章 了解你的孩子 第四章 如何強健孩子的心靈與體魄 第五章 了解學校有什麼用? 第六章 選擇適合的學校 第七章 教育的根源 第八章 建立關係 第九章 解決問題 第十章 展望未來 謝辭 注解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36頁 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