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書,您將被光照,也看見光,是自然的更是靈性之光,自此靈魂不再幽悶,而甦醒復活;不再枯竭,而清涼自在;不再孤寂,而溫暖傳愛……
本書作者李賢文,為《雄獅美術》創刊人。1996年以〈結束是另一生機的啟端〉一文,結束雄獅月刊25年歷史。停刊後,他重拾畫筆,以初心返回年少時期,即熱愛的大自然寫生創作,用書法及水墨,取代了早年的油畫與水彩。2014年起,他因擔任臺東大學駐校藝術家之便,三年期間經常往返臺東,而有本書《後山有愛》──臺東的「山川大地」、「草木蟲魚」以及「人文迴光」之圖文創作。
李賢文在近不踰矩之年,一一走訪臺灣東部的崇山峻嶺與壯麗海洋,在自然之光與人性之輝的啟示下,所彩墨出的金色曙光、天光雲影、海上飛虹、螢光如織,以及陽光下稻田間所反射出的綠光等,卻是如此的溫柔、和諧、靜謐與雋永。他所繪的不僅僅是表象的自然風光,更是以哲思的靈眸、文學的彩筆,在不斷自我的默想與淨化中,所繪出人人心中所嚮往的清曠淨土。
謙卑的他在書中說:「在海之畔,我們看見波瀾,在山之崖,我們仰望山林,在山與海的交接處,我們學習安靜與謙卑。」在〈聖光‧整日仰望〉一件中,他歌詠天地無私的愛,彩墨一棵造型高雅的大樹,佇立於東海岸的山頭,終日仰望,像是擎舉狀如手臂的樹枝,讚頌上帝的慈悲之愛──不求回報與無間斷地賜光與降雨。他在畫作上題寫喬伊斯‧基爾默的樹歌:「這樹,整日仰望上帝,高舉枝葉茂密的手臂禱告。」並有感地說:「草木有靈,向光而生;天地有情,光照萬物。」
在〈淚光‧天使的眼淚〉、〈後山傳愛——臺東東河天主堂〉、〈有光的所在〉與〈復活──公東高工聖堂鐵雕〉等作中,李賢文傾訴早年西洋傳教士離鄉來臺,深入後山傳教的奉獻之愛,他們犠牲受難的精神,為世間人心,點燃愛的光明。他說:「一座教堂,就是一座聖殿。一支十字架,就是一座永明的燈塔。青山碧海間,那點點燈火,點燃出早期西方教會在臺灣偏鄉的不滅之愛以及後山傳奇……」
★有幸,我們殊途而同歸,以不同的方式,愛上了臺灣這片最後的淨土。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因為看過,感受過,思考過,所以他的筆下不是即興的抒情或是狂筆的發洩,而是非常縝密嚴謹的構圖。
──林永發(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這是李賢文的畫家之筆,也是他的哲人之思;從臺東出發的27幅畫,細緻展現一個藝術家,一位文化人,對台灣這塊土地,深厚綿長的愛。
──封德屏(《文訊》雜誌總編輯)
作者簡介:
李賢文
1947年生於臺北市。
1964年,師大附中寫生會創始會員,並擔任首任會長。
1971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同年創辦《雄獅美術》月刊。
1972年成立雄獅圖書公司,擔任發行人。1986年應美國在臺協會邀請,赴美訪問一個月。1996年《雄獅美術》停刊,遷居中壢,以書畫自修。
2012年起分別在中央大學藝文中心、政大藝文中心與臺北藝境畫廊舉行水墨個展。著有《人間清曠》、《美的軌跡》、《文山春秋》與《後山有愛》。
2013年《人間清曠》獲金鼎獎。
2017年應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行個展。
名人推薦:
推薦 殊途同歸
文/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早在四十多年前,賢文兄開風氣之先,創辦了《雄獅美術》,堅毅地為台灣打造獨樹一幟的美學教育與論述平台,進而催生了一整個世代的文藝啓蒙。
如今,他窮一生之所愛,或畫或書,細數花東的美景人文,摩寫出當下無盡的感動。
何其有幸,我們殊途而同歸,以不同的方式,愛上了臺灣這片最後的淨土。
序文(一):自然.生命.光照後山
文/林永發(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老師,海上生明月的時候,記得打電話告訴我。我一定會搭飛機下去臺東!」居於北部的賢文老師總是渴望欣賞臺東日月山海之美,聽海濤賞月影,看日出沐晨曦。反觀我這土生土長的臺東人,置身於純樸的自然景物中,日復一日,卻未必能細細品味其中幻化之美。幸而賢文老師每次來臺東參與活動或發表演講,總不忘約我同行,在行程中藉由寫生、對談,喚醒我對大自然更敏銳的感覺,也激發我的創作動力。謝謝他!
猶記得民國91年我擔任文化局長,當時徐慶元縣長交代我說:「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是有品味,對臺灣美術發展很重要的人!你要多和他接觸、學習,對你推動文化工作會很有幫助。」所以在文化局長任內四年,多次邀請賢文老師參與都蘭山藝術節、海上寫生,以及蘭嶼、綠島的采風活動。我們一同在蘭嶼寫生,參與達悟耆老飛魚季。他的學養豐富,待人謙恭,於我的請益無不傾囊相授,讓我獲益匪淺。民國98年起,在我擔任臺東生活美學館館長四年期間,又陸續參與「美的一分鐘」、綠島人權藝術季「藝域火燒島」的創作展覽、「富春山居論壇──水墨.文創.觀光」活動。103年獲邀擔任臺東大學駐校藝術家,長住臺東近半年時間,走訪山巔海涯,以「光」為主題探訪東部的美,化為畫筆下的每一幅風光。
王羲之蘭亭詩:「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寥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賢文老師行走東海岸,登上都蘭山,時有王羲之這種天人遇合之感。望著遼闊的海濱,海岸綿延,欣賞波濤起伏翻騰、浪花滾動激濺的情景,常常引起視覺上的震撼與感動,進而開啟人生種種境界的遐思與讚嘆。賢文老師一興起這種感動,就提筆寫生創作。因為看過,感受過,思考過,所以他的筆下不是即興的抒情或是狂筆的發洩,而是非常縝密嚴謹的構圖。透過細筆的描繪,總希望能捕捉大自然那種細緻的變化與巧妙的筆墨結構。猶如創作東海岸的〈白浪吟〉畫作,不但能讓我們慢慢品味山海光的變化,也畫出我們沒有見到的臺東風貌。
不論是海上波光、天上雲光或是利嘉林道的螢光、利稻的曙光、天堂路的綠光、公東教堂的天光,如其所言:「光的存在感,是經由光所投射出的影像,遮覆出的陰影,乃至於從萬事萬物種種形態樣貌中,去具體感受,真實聯結到光的存在與真實。」透過他鉅細靡遺的文字描述與筆墨皴擦渲染,捕捉了自然光影的幻化,剎那間美的影像。像一道天光射進心靈,折射出藝術至真、至善、至美的本質,賢文老師的心靈與臺東山海土地自然而然的相融在一起。也因為如此的創作經驗,他的每一幅水墨畫都有特別的意義和敘說的故事。
賢文老師更是一位人道主義的關懷者,當他看到中央山脈千年牛樟被盜採,八八風災後整個嘉蘭村被大水沖毀,很多人無家可歸,藝術工作者阿才之死,公東教堂的安全等新聞,都讓他內心激起很大的衝擊,而親臨採訪。因此完成了〈迭宕起伏探牛樟〉、〈永不低頭的仰望──都蘭鼻上的阿才之柱〉、〈復活──公東高工聖堂鐵雕〉等創作。這些作品都印證藝術來自於生活,來自歷史和社會。
多年來臺灣的藝術發展,因為藝術市場的改變、多元媒材的興起、現代藝術的挑戰,使得大家對傳統水墨藝術的表現方式與價值有些懷疑。然而當我們欣賞了賢文老師創作的歷程和態度,大概可以證明用最簡單的筆墨,師法自然,貼近土地,關懷社會,尋找自我的人文表達方式,一樣可以創作出有藝術價值與時代性的水墨作品;而非移植西方的創作形式與觀念,用一些驚人的技巧,憑藉抽象的符號塗鴉揮灑,或作數位拼湊,才能創作出優質的作品。
賢文老師的水墨作品也說明了:在地化才能國際化,認識自己才能認識世界,自我認同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同。他的水墨作品,每一幅都是透過自然,融入自我生命所完成的,好像是自然而然從臺灣這塊土地生長出來的,特別值得我們珍惜。他的作品就像一道道光,照亮後山,帶來溫暖帶來愛!
序文(二)藝術文化之旅──對這塊土地,深厚綿長的愛
文/封德屏(《文訊》雜誌總編輯)
時空際遇,認識李賢文,有跡可循。此外,似乎又因為多了一些心理層面的支持與認同。
愛「美」是人的天性,親炙並深入「美術」殿堂,則需要更多的熱切渴望和更高的藝術天分,我二者俱缺。年輕時喜愛閱讀《雄獅美術》,是把它看做一本人文藝術的優質雜誌,因為不僅刊載了許多文學作品,又可補強我一些美學藝術方面專業的不足。
1996年9月《雄獅美術》停刊,美術界一片譁然,當時的我只是單純的惋惜不捨,沒有太多的深究探討。
終於,2010年,初識李賢文,在《文訊》一系列「資深人文出版社」專訪中,賢文兄有機會話說從頭,當初如何起心動念、一路堅持的歷程。為了維持雜誌營運,雄獅圖書、雄獅畫班相繼誕生,卻在財務狀況還能維持時,主動將《雄獅美術》停刊。其中思維的變化轉折,使得多年在現實與理想衝突中,努力想達到平衡,卻經常受挫的我,腦海中有時也會閃現借鏡參考的類似念頭。
我一直記得這篇專訪的標題,是引用賢文兄在〈停刊辭〉裡的一句話:「結束往往是另一生機的啟端」。我心想,他以澹然的語氣消散停刊的悲壯及感傷,理性面對現實,這樣的步調與節奏,應該是預告著人生另一幅瑰麗的風景,已在幕後醞釀籌畫,準備換場推出。
數年後再碰面,他氣色甚佳聊起近況,正要開展臺東寫生的計畫。啊,臺東!惟願長住,此生卻恐無緣實踐的「美麗淨土」!逐夢築夢,多少人宿願待償,遂約稿在《文訊》刊出。賢文兄將專欄名稱訂為「光之道」,從2015年元月開始,他用色彩和文采,逐期引領大家與他漫步同遊臺東,觀賞水色山光、人文風光。
賢文每月發表一幅畫作,搭配五、六百字短文。我們以16開,相對兩頁來設計編排,對長期以文字為主的《文訊》來說,這也是最特殊、最搶眼的專欄了。也許是人生歷練,賢文的作品和一般純粹畫家或旅遊作家大有不同,也大異其趣。從選擇題材、審視角度、詮釋意涵,都透露出他獨特的美學觀、人生觀。不論先看畫作或先讀文字,都會因二者的呼應融合,加深對他作品欣賞的認知感受。
避開人群喧嘩,在臺東靜默的陵地、山谷與海岸,獨自旅行寫生,要有一定的外在條件和心理素質。體健,會開車,有GPS導航,只是基本要求;一個人度過白晝與黑夜的交替,在黎明前最深的夜色裡,冷冽的空氣中,窺視大地蒼茫、萬籟俱寂,更需要一種接納享受全然孤獨的勇氣吧。
自然生態,天然美景,不是李賢文注視的唯一焦點。亙古的山川河嶽,發出冷豔的清光,唯有溫暖的話語,無私的至愛,才能真正打動人心。李賢文用他獨特的視角,尋幽訪勝的心境,呈現對這塊土地的愛及期待。
因此有了〈山迴路轉尋油杉〉、〈迭宕起伏探牛樟〉縱式直幅的作品,他以圖像敘事的方式,從畫幅的底端出發,象徵時間的縱軸,一路向上開展,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以汽車、人物的反覆出現,述說旅程的故事,也帶著讀者向山之深處探索。
畫作中,現代人物與當下議題聚面對頭,交叉辯證,這樣的布局,像是劇場的舞台,顯現李賢文的旅遊寫生,就不只是一次驚奇的藝術之旅,也是思索人與天地萬物間關係、責任的文化之旅。
賢文用文字協助畫作,讓圖與文融為一體,又各自乘載它的責任,並散發出應有的光彩。
在他走訪東海岸,遍歷高山大海的二十幾幅畫作中,最常出現的文字、圖像是教堂及十字架。每座教堂都像是光明的燈塔,照見西方教會在台灣偏鄉的貢獻,以及那些不絕如縷的後山傳奇。
此外,賢文用虔敬的色彩與筆法,紀錄原住民朋友動人的故事,無渲染與激情,有的是理解與尊重。
〈守護──哈古的卑南三尊〉、〈永不低頭的仰望──都蘭鼻上的阿才之柱〉,記載著李賢文多次的走訪,親近及細觀臺東的朋友。卑南族雕刻家哈古,一點一滴的為部落文化的繼承奠立基石;劇場阿才,為捍衛都蘭海岸抗拒開發案,投身大海,以死明諫,族人為他矗立起的漂流木,孤單立在岬邊,無聲吶喊;飛魚季到來,達悟族子民奮力拉起拼板舟的身影,赭色的皮膚,澄色的太陽,藍色的海洋……。
因此,這是李賢文的畫家之筆,也是他的哲人之思;從臺東出發的27幅畫,細緻展現一個藝術家,一位文化人,對台灣這塊土地,深厚綿長的愛。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李賢文
優惠價: 88 折, NT$ 334 NT$ 380
本商品已絕版
閱讀本書,您將被光照,也看見光,是自然的更是靈性之光,自此靈魂不再幽悶,而甦醒復活;不再枯竭,而清涼自在;不再孤寂,而溫暖傳愛……
本書作者李賢文,為《雄獅美術》創刊人。1996年以〈結束是另一生機的啟端〉一文,結束雄獅月刊25年歷史。停刊後,他重拾畫筆,以初心返回年少時期,即熱愛的大自然寫生創作,用書法及水墨,取代了早年的油畫與水彩。2014年起,他因擔任臺東大學駐校藝術家之便,三年期間經常往返臺東,而有本書《後山有愛》──臺東的「山川大地」、「草木蟲魚」以及「人文迴光」之圖文創作。
李賢文在近不踰矩之年,一一走訪臺灣東部的崇山峻嶺與壯麗海洋,在自然之光與人性之輝的啟示下,所彩墨出的金色曙光、天光雲影、海上飛虹、螢光如織,以及陽光下稻田間所反射出的綠光等,卻是如此的溫柔、和諧、靜謐與雋永。他所繪的不僅僅是表象的自然風光,更是以哲思的靈眸、文學的彩筆,在不斷自我的默想與淨化中,所繪出人人心中所嚮往的清曠淨土。
謙卑的他在書中說:「在海之畔,我們看見波瀾,在山之崖,我們仰望山林,在山與海的交接處,我們學習安靜與謙卑。」在〈聖光‧整日仰望〉一件中,他歌詠天地無私的愛,彩墨一棵造型高雅的大樹,佇立於東海岸的山頭,終日仰望,像是擎舉狀如手臂的樹枝,讚頌上帝的慈悲之愛──不求回報與無間斷地賜光與降雨。他在畫作上題寫喬伊斯‧基爾默的樹歌:「這樹,整日仰望上帝,高舉枝葉茂密的手臂禱告。」並有感地說:「草木有靈,向光而生;天地有情,光照萬物。」
在〈淚光‧天使的眼淚〉、〈後山傳愛——臺東東河天主堂〉、〈有光的所在〉與〈復活──公東高工聖堂鐵雕〉等作中,李賢文傾訴早年西洋傳教士離鄉來臺,深入後山傳教的奉獻之愛,他們犠牲受難的精神,為世間人心,點燃愛的光明。他說:「一座教堂,就是一座聖殿。一支十字架,就是一座永明的燈塔。青山碧海間,那點點燈火,點燃出早期西方教會在臺灣偏鄉的不滅之愛以及後山傳奇……」
★有幸,我們殊途而同歸,以不同的方式,愛上了臺灣這片最後的淨土。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因為看過,感受過,思考過,所以他的筆下不是即興的抒情或是狂筆的發洩,而是非常縝密嚴謹的構圖。
──林永發(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這是李賢文的畫家之筆,也是他的哲人之思;從臺東出發的27幅畫,細緻展現一個藝術家,一位文化人,對台灣這塊土地,深厚綿長的愛。
──封德屏(《文訊》雜誌總編輯)
作者簡介:
李賢文
1947年生於臺北市。
1964年,師大附中寫生會創始會員,並擔任首任會長。
1971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同年創辦《雄獅美術》月刊。
1972年成立雄獅圖書公司,擔任發行人。1986年應美國在臺協會邀請,赴美訪問一個月。1996年《雄獅美術》停刊,遷居中壢,以書畫自修。
2012年起分別在中央大學藝文中心、政大藝文中心與臺北藝境畫廊舉行水墨個展。著有《人間清曠》、《美的軌跡》、《文山春秋》與《後山有愛》。
2013年《人間清曠》獲金鼎獎。
2017年應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行個展。
名人推薦:
推薦 殊途同歸
文/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早在四十多年前,賢文兄開風氣之先,創辦了《雄獅美術》,堅毅地為台灣打造獨樹一幟的美學教育與論述平台,進而催生了一整個世代的文藝啓蒙。
如今,他窮一生之所愛,或畫或書,細數花東的美景人文,摩寫出當下無盡的感動。
何其有幸,我們殊途而同歸,以不同的方式,愛上了臺灣這片最後的淨土。
序文(一):自然.生命.光照後山
文/林永發(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老師,海上生明月的時候,記得打電話告訴我。我一定會搭飛機下去臺東!」居於北部的賢文老師總是渴望欣賞臺東日月山海之美,聽海濤賞月影,看日出沐晨曦。反觀我這土生土長的臺東人,置身於純樸的自然景物中,日復一日,卻未必能細細品味其中幻化之美。幸而賢文老師每次來臺東參與活動或發表演講,總不忘約我同行,在行程中藉由寫生、對談,喚醒我對大自然更敏銳的感覺,也激發我的創作動力。謝謝他!
猶記得民國91年我擔任文化局長,當時徐慶元縣長交代我說:「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是有品味,對臺灣美術發展很重要的人!你要多和他接觸、學習,對你推動文化工作會很有幫助。」所以在文化局長任內四年,多次邀請賢文老師參與都蘭山藝術節、海上寫生,以及蘭嶼、綠島的采風活動。我們一同在蘭嶼寫生,參與達悟耆老飛魚季。他的學養豐富,待人謙恭,於我的請益無不傾囊相授,讓我獲益匪淺。民國98年起,在我擔任臺東生活美學館館長四年期間,又陸續參與「美的一分鐘」、綠島人權藝術季「藝域火燒島」的創作展覽、「富春山居論壇──水墨.文創.觀光」活動。103年獲邀擔任臺東大學駐校藝術家,長住臺東近半年時間,走訪山巔海涯,以「光」為主題探訪東部的美,化為畫筆下的每一幅風光。
王羲之蘭亭詩:「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寥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賢文老師行走東海岸,登上都蘭山,時有王羲之這種天人遇合之感。望著遼闊的海濱,海岸綿延,欣賞波濤起伏翻騰、浪花滾動激濺的情景,常常引起視覺上的震撼與感動,進而開啟人生種種境界的遐思與讚嘆。賢文老師一興起這種感動,就提筆寫生創作。因為看過,感受過,思考過,所以他的筆下不是即興的抒情或是狂筆的發洩,而是非常縝密嚴謹的構圖。透過細筆的描繪,總希望能捕捉大自然那種細緻的變化與巧妙的筆墨結構。猶如創作東海岸的〈白浪吟〉畫作,不但能讓我們慢慢品味山海光的變化,也畫出我們沒有見到的臺東風貌。
不論是海上波光、天上雲光或是利嘉林道的螢光、利稻的曙光、天堂路的綠光、公東教堂的天光,如其所言:「光的存在感,是經由光所投射出的影像,遮覆出的陰影,乃至於從萬事萬物種種形態樣貌中,去具體感受,真實聯結到光的存在與真實。」透過他鉅細靡遺的文字描述與筆墨皴擦渲染,捕捉了自然光影的幻化,剎那間美的影像。像一道天光射進心靈,折射出藝術至真、至善、至美的本質,賢文老師的心靈與臺東山海土地自然而然的相融在一起。也因為如此的創作經驗,他的每一幅水墨畫都有特別的意義和敘說的故事。
賢文老師更是一位人道主義的關懷者,當他看到中央山脈千年牛樟被盜採,八八風災後整個嘉蘭村被大水沖毀,很多人無家可歸,藝術工作者阿才之死,公東教堂的安全等新聞,都讓他內心激起很大的衝擊,而親臨採訪。因此完成了〈迭宕起伏探牛樟〉、〈永不低頭的仰望──都蘭鼻上的阿才之柱〉、〈復活──公東高工聖堂鐵雕〉等創作。這些作品都印證藝術來自於生活,來自歷史和社會。
多年來臺灣的藝術發展,因為藝術市場的改變、多元媒材的興起、現代藝術的挑戰,使得大家對傳統水墨藝術的表現方式與價值有些懷疑。然而當我們欣賞了賢文老師創作的歷程和態度,大概可以證明用最簡單的筆墨,師法自然,貼近土地,關懷社會,尋找自我的人文表達方式,一樣可以創作出有藝術價值與時代性的水墨作品;而非移植西方的創作形式與觀念,用一些驚人的技巧,憑藉抽象的符號塗鴉揮灑,或作數位拼湊,才能創作出優質的作品。
賢文老師的水墨作品也說明了:在地化才能國際化,認識自己才能認識世界,自我認同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同。他的水墨作品,每一幅都是透過自然,融入自我生命所完成的,好像是自然而然從臺灣這塊土地生長出來的,特別值得我們珍惜。他的作品就像一道道光,照亮後山,帶來溫暖帶來愛!
序文(二)藝術文化之旅──對這塊土地,深厚綿長的愛
文/封德屏(《文訊》雜誌總編輯)
時空際遇,認識李賢文,有跡可循。此外,似乎又因為多了一些心理層面的支持與認同。
愛「美」是人的天性,親炙並深入「美術」殿堂,則需要更多的熱切渴望和更高的藝術天分,我二者俱缺。年輕時喜愛閱讀《雄獅美術》,是把它看做一本人文藝術的優質雜誌,因為不僅刊載了許多文學作品,又可補強我一些美學藝術方面專業的不足。
1996年9月《雄獅美術》停刊,美術界一片譁然,當時的我只是單純的惋惜不捨,沒有太多的深究探討。
終於,2010年,初識李賢文,在《文訊》一系列「資深人文出版社」專訪中,賢文兄有機會話說從頭,當初如何起心動念、一路堅持的歷程。為了維持雜誌營運,雄獅圖書、雄獅畫班相繼誕生,卻在財務狀況還能維持時,主動將《雄獅美術》停刊。其中思維的變化轉折,使得多年在現實與理想衝突中,努力想達到平衡,卻經常受挫的我,腦海中有時也會閃現借鏡參考的類似念頭。
我一直記得這篇專訪的標題,是引用賢文兄在〈停刊辭〉裡的一句話:「結束往往是另一生機的啟端」。我心想,他以澹然的語氣消散停刊的悲壯及感傷,理性面對現實,這樣的步調與節奏,應該是預告著人生另一幅瑰麗的風景,已在幕後醞釀籌畫,準備換場推出。
數年後再碰面,他氣色甚佳聊起近況,正要開展臺東寫生的計畫。啊,臺東!惟願長住,此生卻恐無緣實踐的「美麗淨土」!逐夢築夢,多少人宿願待償,遂約稿在《文訊》刊出。賢文兄將專欄名稱訂為「光之道」,從2015年元月開始,他用色彩和文采,逐期引領大家與他漫步同遊臺東,觀賞水色山光、人文風光。
賢文每月發表一幅畫作,搭配五、六百字短文。我們以16開,相對兩頁來設計編排,對長期以文字為主的《文訊》來說,這也是最特殊、最搶眼的專欄了。也許是人生歷練,賢文的作品和一般純粹畫家或旅遊作家大有不同,也大異其趣。從選擇題材、審視角度、詮釋意涵,都透露出他獨特的美學觀、人生觀。不論先看畫作或先讀文字,都會因二者的呼應融合,加深對他作品欣賞的認知感受。
避開人群喧嘩,在臺東靜默的陵地、山谷與海岸,獨自旅行寫生,要有一定的外在條件和心理素質。體健,會開車,有GPS導航,只是基本要求;一個人度過白晝與黑夜的交替,在黎明前最深的夜色裡,冷冽的空氣中,窺視大地蒼茫、萬籟俱寂,更需要一種接納享受全然孤獨的勇氣吧。
自然生態,天然美景,不是李賢文注視的唯一焦點。亙古的山川河嶽,發出冷豔的清光,唯有溫暖的話語,無私的至愛,才能真正打動人心。李賢文用他獨特的視角,尋幽訪勝的心境,呈現對這塊土地的愛及期待。
因此有了〈山迴路轉尋油杉〉、〈迭宕起伏探牛樟〉縱式直幅的作品,他以圖像敘事的方式,從畫幅的底端出發,象徵時間的縱軸,一路向上開展,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以汽車、人物的反覆出現,述說旅程的故事,也帶著讀者向山之深處探索。
畫作中,現代人物與當下議題聚面對頭,交叉辯證,這樣的布局,像是劇場的舞台,顯現李賢文的旅遊寫生,就不只是一次驚奇的藝術之旅,也是思索人與天地萬物間關係、責任的文化之旅。
賢文用文字協助畫作,讓圖與文融為一體,又各自乘載它的責任,並散發出應有的光彩。
在他走訪東海岸,遍歷高山大海的二十幾幅畫作中,最常出現的文字、圖像是教堂及十字架。每座教堂都像是光明的燈塔,照見西方教會在台灣偏鄉的貢獻,以及那些不絕如縷的後山傳奇。
此外,賢文用虔敬的色彩與筆法,紀錄原住民朋友動人的故事,無渲染與激情,有的是理解與尊重。
〈守護──哈古的卑南三尊〉、〈永不低頭的仰望──都蘭鼻上的阿才之柱〉,記載著李賢文多次的走訪,親近及細觀臺東的朋友。卑南族雕刻家哈古,一點一滴的為部落文化的繼承奠立基石;劇場阿才,為捍衛都蘭海岸抗拒開發案,投身大海,以死明諫,族人為他矗立起的漂流木,孤單立在岬邊,無聲吶喊;飛魚季到來,達悟族子民奮力拉起拼板舟的身影,赭色的皮膚,澄色的太陽,藍色的海洋……。
因此,這是李賢文的畫家之筆,也是他的哲人之思;從臺東出發的27幅畫,細緻展現一個藝術家,一位文化人,對台灣這塊土地,深厚綿長的愛。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