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真逸史》是一部根據史事、傳說敷衍而成的章回體小說,全書共四十回。故事主要以梁武帝大同八年至唐高祖武德年間,前後八十餘年為背景,記載有關一禪三真的史事。一禪提的是林澹然,三真則是林澹然的三個門徒:杜伏威、薛舉、張善相。本書的前半部以林澹然為中心,寫其因得罪權貴,不得已削髮為僧,逃奔梁國;又因奸僧讒言,險遭不測,歷經艱險,重返東魏;後半部則寫杜伏威、薛舉、張善相的出身、成長、結義、闖蕩、稱王的經過。作者描寫精工,形容婉切,處處咸伏勸懲,在在都寓因果。最終以一禪三真修道、得道為歸宿作結。
作者簡介:
黃珅,1949年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後留在該校古籍研究所任教。曾任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新譯徐霞客遊記》、《魯男子》、《施公案》、《遊仙窟玉梨魂》(合刊)、《野叟曝言》等。
章節試閱
第一回 高丞相直諫闢邪 林將軍急流勇退
詩曰:
魏帝逃禪建法幢1,諧臣2媚主激忠良。
縱橫鐵騎人難敵,婞直3金鑾氣莫當。
不肖遊田4殘稼穡,英雄骯髒5厲剛腸。
急流勇退真豪傑,樂道逍遙雲水鄉6。
話說梁武帝7即位以來,酷信佛教,崇尚虛無,長齋斷葷,日只一食,輕儒重釋,朝政廢弛。至天監十六年8,詔宗廟用牲牢9有累冥道10,今後皆以麵易之,識者知其為廟不血食11。遍處建立寺廟,改元大通12,捨身同泰寺13,群臣以錢億萬贖之。後賢有詩譏之曰:
梁武不知虛寂道,卻於心外覓真禪。
弒君篡國皆甘忍,煦煦求仁奚裨焉。
梁武帝於大通十一年14正月,敕禁城內造一大寺,名曰妙相寺,極其壯麗寬敞。頒詔天下文武官員,薦舉才德兼全高僧二員,為本寺正副住持。消息傳入東魏15來時,魏主臨朝,聞奏「梁主建寺招僧,捨身作善」一事,暗暗稱羨,問侍臣道:「朕亦欲洛陽城外,效梁主所為,也創一個大剎,築起浮屠16,召高僧廣行法事,上祝皇太后聖壽無疆,下亦可祈黎民之福,卿等以為何如?」眾臣等一齊俯伏讚揚道:「陛下立此善願,上延聖壽,下庇蒼生,乃天地仁孝之心也!」魏主大喜,頒召工部知道,擇日興工。朝內大小官員見了旨意,盡皆不悅,同聚集渤海王府中商議此事。
卻說渤海王乃是東魏大將軍左丞相,姓高名歡17,因立清河王世子善見18為帝有功,故封王爵,賜袞冕九錫19劍履上殿。當下眾官見了高歡,禮畢,共稟此事。高歡低首無言,沉吟半晌。正與決不下,只見班部中閃出一員大將,高聲稟道:「皇上新登大寶,眾心惶惶,正宜澄心窒欲,求賢禮士,宵衣旰食20,以副民望,以保金甌21。今乃不明君道,反信異端22,建寺築塔,勞民傷財,甚非治體。主公為朝廷柱石,若不極言諫阻,則社稷險危,恐非大臣事君之道也。」
眾官視之,卻是鎮南將軍林時茂也。這將軍身長八尺五寸,碧眼虯鬚,狀貌魁偉,膂力絕倫,猿臂善射,箭不空發;使一枝方天畫戟,無一個對手;能騎劣馬,上陣如飛。立性鯁直,臨事不苟。妻戈氏,甚相恩愛,蚤23亡,誓不再娶。昔曾隨高歡出征,與爾朱世隆24大戰。高歡兵敗,爾朱世隆率軍趕來,林時茂匹馬截住,世隆部下六員健將岳銘、程廷錫、王驕、陶釗、爾朱世寧、爾朱敬一齊來戰,林時茂獨戰六將,一戟將爾朱敬刺死回陣。五將奮怒力追,林時茂又回身一箭,將程廷錫射於馬下,翻身又戰四將。爾朱世隆在山上指麾眾軍,重重圍裹。林時茂撇了四將,一馬奔上土山,勢如猛虎之入羊群,無人敢當,被他直殺上山頂。爾朱世隆措手不及,林時茂箭到,早中左足,翻身落馬,眾將校拚死救出,四將亦不敢戀戰,救護主將而去,因此高歡得脫大難。班師之後,重加擢用,升為鎮南將軍,參贊軍務,此後屢建大功,不能盡述。
當日,高歡聽了林時茂之言,心下大悅道:「將軍所言,甚合孤意,明日早朝必當面諍25,皇上如不聽孤言,只索掛冠26而去。」眾官俱各歡喜散訖。
次日,魏主臨軒,百官齊集,有詩為證:
龍煙日暖紫重重,宣政門27當玉殿風。
五刻28閤前卿相出,下簾聲在半天中。
文武臣僚皆隨著渤海王高歡朝見已畢,高歡俯伏金階奏事,魏主令內侍扶起,欽賜坐下。其餘宰臣侍立丹墀29。高歡道:「臣昨見聖諭,欲建寺築塔,延召僧眾,不知陛下聖意將欲何為?」魏主道:「皇太后年高多恙,朕欲創寺召僧,廣修善事,為太后祝壽,以盡人子之心耳。」高歡道:「陛下為皇太后祝壽,此乃堯舜之心,但壽算在天,非釋氏所能延;孝道在人,亦非佞佛30所能盡。皇上聰明睿知,豈不聞帝王之孝,有虞舜可師,文武31可法;布衣之孝,有聖門曾、閔32,賢士奇、萊33,皆未嘗諂佛修行以為善事。若夫持齋誦佛,造寺妝金,乃異端惑民之術,非聖主所宜留心也。若尊釋教以為孝,則捨本而務末矣。」
魏主道:「朕聞藏經34有云:一人成佛,九族升天,往生淨土35,能超萬劫36。又云:帝王相繼以治天下,皆緣羅漢37託生。可見佛力無邊,為三教38之首。相國反言其異端惑民,恐非確論。」高歡道:「陛下身登九五39,務要清心寡欲,親賢遠佞,成就聖德,何故信此虛浮妄誕之教,以為修善也。必有奸黨蠱惑聖聰者,臣請為陛下解之。夫佛氏崇尚虛無,絕滅人倫,悖逆天理,誤天下之蒼生者也。人稟陰陽之氣,則生生化化,終始不窮,理所必有。假令盡皈佛法,則滅而不生,人無遺類,成何世界?世俗子女難育,故藉佛老之教,以冀延旦夕之命,出乎不得已,諒非其本心也。雖然披緇削髮40,而男女之欲,人孰無之?不能遂其所願,輕則欲火煎熬,憂思病死;甚且窬41牆窺隙,貪淫犯法而不之顧。至於佛會42之說,其惡尤著,科斂人財,聚集男女,陽為拜佛看經,暗裡偷情壞法,傷風敗俗,紊亂綱常,莫此為甚,其罪一也。天地生物,以滋養人群。若從釋氏戒殺之說,則獸蹄鳥跡,充斥宇宙,魚蟲鱗甲,填滿江河,人生又何賴焉?此堯舜之所焦勞而治者也。坐關43實無罪之囚,講經為聚物之藪。持戒44者是貪官汙吏懺悔之私門,削髮者乃強暴奸頑避罪之活路。聖人為民立教,士祿於朝,農耕於野,商趨於市,工習於藝,莫不盡心殫力,以資國家之用。惟此緇禿,暖衣飽食,遊手好閒,口誦彌陀45,心藏荊棘,蠹國害民,又莫此為甚,其罪二也。凡人既脫紅塵,以皈淨覺,則宜布衣蔬食,隨緣而足。今之沙門46,貪鄙萬狀,有如叩頭乞食,剜肉點燈,屈膝橋欄,匍匐途路,沿門打坐,送渡求錢,喪廉失恥,此僧而乞丐以求富者也;書符咒水,請聖參禪,慣分緣簿47,善說因果,搖唇鼓舌,此僧而幻術以求富者也;譚48禪說法,塑佛印經,造寺建庵,修橋砌路,此又假公營私、託善緣以濟所欲者也;至於涉險履危,梯山航海,賤入貴出,貿易開張,能思善算,以罔天下之利,此又僧而商賈者也;更若鑽倉掘洞,鼠竊狗偷,據山擄掠,謀財害命,喪心肆惡,此則僧而賊盜者也;又若鬼計神謀,爭田奪產,倚官託勢,賄賂公行,爭訟以求必勝,圖謀以期必得,博弈賭錢,酗酒宿娼,逞無厭之欲,以為師徒衣缽計,此則僧而貪婪奸險、恃詐力以亂天下者也。僧為世蠹,又莫此為甚,其罪三也。負此三大罪,重佛何為?臣素奉教於賢人君子,振綱肅紀,崇正闢邪,乃聖帝明王相沿之法。釋教之謬,實所未聞。臣愚戇,冒瀆天聽,伏乞聖涵。」
魏主聞奏,微笑道:「朕聞相國所言,已洞見緇流49之妄,但佛稱三教之魁,何也?往往顯靈護國,闡法濟民,亦似有益於人世,相國不可不察也。」高歡道:「臣聞上古聖主御世,惟以仁義為重,君臣敦睦於上,人民親愛於下,故熙皞之治50成焉。彼時佛老不尚,何助國濟民之有?世祖51永平52年間,專尚釋氏,遠近承風,無不佞佛,十數郡中,三千餘寺。後梁將陳慶之53進兵滎陽54,一路縱火,燒掠殆盡,佛苟有靈,何不顯身救護,而使濟民利國之身,化成灰燼?可笑世間愚夫愚婦,不辭跋涉艱難,遠出燒香,徼福求祥。至於登山遇虎狼之噬,渡海遭風濤之溺,損軀喪命,悔恨無及。佛若有靈,又何不預先警覺以救之乎?設以此二端問彼愚人,彼必委之以數。夫既有一定之數,則事佛又何益焉?蓋禪教易以惑人者,生前談果報之因55,死後淪地獄之苦。富貴而修行,必獲來生祿壽;貧窮而敬佛,能消往昔冤愆56。女可轉男,禍堪為福,猶恐智士達人不尊其說,故謬云謗經毀佛,必墮阿鼻57。立此危言,以愚心志,舉世受其迷妄,籠絡而不覺,可勝嘆哉!間亦有英雄傑士,功成名遂,而懷鳥盡弓藏58之慮者,寄跡禪林59,遨遊雲水,效子房之辟穀60,仿通社之參禪,此明哲以保身,非實崇事於三乘61也。陛下萬民之主,社稷安危所繫,正宜肅綱紀,正百官,承天順民,創制立法,垂訓百世,以為子孫不拔之業。豈可尊奉夷教,勞疲弊之民;靡費脂膏,搆無益之寺乎?臣竊為陛下不取焉。」魏主大悅道:「若非相國良言,幾被眾佞所誤,煩卿傳示諸臣,朕即徼旨不復建寺矣。」高歡謝恩出朝。
當晚聖旨批黜近臣二員,田有思、鄔泮削職為民,永不錄用。朝野盡皆相慶,遍處播揚高丞相、林鎮南有回天之力。因此,林時茂名揚四海,人人敬仰。只有高歡世子高澄62心下不足,暗成仇隙。
看官,你道高澄為何不足林時茂?原來高澄為人狠毒,性如烈火,酒色財氣,博弈遊獵,無所不至。侍妾數十,稍不如意,輒致之死;家丁僮僕,打死無算。高歡每每教訓,只是縱性不改。極好阿諛奉承,凡是逃亡死命無籍之徒,投他府中,盡皆收用。這一班人狐假虎威,殘虐百姓,遠近人民無不嗟怨。因父親稱揚林時茂才能,暗裡不服,偏要滅他威風。
忽一日,正逢初夏天氣,四月初旬,到處村鄉田麥成熟。高澄帶領一班棍徒63,擎鷹逐犬,擊鼓鳴鑼,騎著高頭駿馬,逕往東門外打獵作耍,凡是高山峻嶺,無不遊遍。哄至一山,名繫舟山,乃大禹治水時,曾繫舟於此。山邊有一石如環軸,故名繫舟嵬。
----------------------------------------
1法幢:指刻有佛教經文、佛像的石柱。
2諧臣:一味取悅帝王的臣子。過去也用以指樂工。
3婞直:倔強;剛直。
4田:狩獵。
5骯髒:高亢剛直貌。
6雲水鄉:雲水彌漫、風景清幽的地方。多指隱者遊居之地。
7梁武帝:南朝梁開國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早期頗有政績,晚年崇尚佛教,不修政事,前後四次捨身出家,群臣花費數億錢贖回。侯景作亂,被囚禁於臺城餓死,享年八十六歲。
8天監十六年:西元五一七年。天監,梁武帝年號。
9牲牢:即牲畜。牢,古代祭禮用牛、羊、豕三牲,三牲各一為一牢。也指供祭祀用的牛或羊、豕。
10冥道:冥界。
11血食:受享祭品。古代殺牲取血以祭,故稱受享祭品為血食。
12大通:梁武帝年號。大通元年為西元五二七年。
13同泰寺:在今江蘇江寧東北。梁武帝普通二年(西元五二一年)建。梁武帝曾經親臨此寺禮懺,設會,開講涅槃經、般若經。
14大通十一年:歷史上無「大通十一年」。
15東魏:西元五三四年,北魏丞相高歡脅迫孝武帝外逃,另立孝靜帝,遷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
16浮屠:也作「浮圖」。佛教語。謂佛陀、佛。也指佛教、佛塔。
17高歡:又名賀六渾。依靠鮮卑勢力,執掌北魏軍政朝政,稱大丞相。其子高洋代東魏自立,史稱北齊文宣帝。
18清河王世子善見:北魏孝靜帝,名元善見,祖父為北魏孝文帝拓跋巨集(元巨集),父為清河王元亶。
19九錫:古代天子賜給諸侯、大臣的九種器物,為最高禮遇。
20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吃飯。多用以稱頌帝王勤於政事。
21金甌:比喻疆土完固。也用以指國土。
22異端:古代儒家稱其他學說、學派為異端。
23蚤:通「早」。
24爾朱世隆:北魏末年將領。與兄爾朱榮各擁強兵,先後專斷朝政。後被殺。
25面諍:當面諫勸。諍,直言規勸。
26掛冠:後漢書逸民傳逢萌載:西漢末年,王莽攝政,殺諫臣。「(逢)萌會友人曰:『三綱絕絕矣,禍將及人。』即解衣冠,掛東都城門,將家屬客於遼東。」衣冠,士大夫的衣著。後以掛冠指辭官。
27宣政門:唐朝長安城大明宮中有宣政殿,為皇帝聽政、群臣朝拜之處。殿前為宣政門。
28五刻:刻,古代計時單位。梁武帝天監年間,以八刻為一辰,晝夜十二辰共得九十六刻。這裡似以五刻指五更,借指早朝時候。
29丹墀:指宮殿的紅色臺階或紅色地面。
30佞佛:諂媚佛。後用以稱迷信佛教。
31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32曾閔:孔子弟子曾參、閔損,以孝著稱。曾參「囓指痛心」、閔損「蘆衣順母」的故事,均收入後人所編二十四孝圖中。
33奇萊:伯奇、老萊子。周宣王時名相尹吉甫聽信後妻讒言,冤屈其子伯奇,致使其流放在外,甚至死亡。詩經小雅中小弁這首詩,即其所作。春秋時期楚國隱士老萊子,孝順雙親,七十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一笑。
34藏經:大藏經。佛教典籍的總稱。南北朝時稱「一切經」。現存的大藏經,有漢文、藏文、巴利語三大體系。
35淨土:佛所居住的無塵世汙染的清淨世界。指佛土、佛國。
36超萬劫:超度萬劫。超度,佛教語,謂使死者靈魂得以脫離地獄諸苦難。佛經稱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過程為一劫,萬劫猶萬世,形容時間極其漫長。也用以指種種災難。
37羅漢:梵語阿羅漢的省稱,為佛教小乘的最高果位。謂已斷煩惱,超出三界輪回,應受人天供養的尊者。
38三教:指儒、佛、道三教。
39九五:易卦爻位名。詩經九,謂陽爻;五,第五爻。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後因以「九五」指帝位,也指帝王。
40披緇削髮:緇,緇衣;黑衣;僧尼的服裝。削髮,謂僧人剃髮出家。
41窬:通「踰」。翻越。
42佛會:禮佛的法會。包括念佛、誦經、拜懺、唱贊等內容。
43坐關:佛教徒的修行方法之一。在一定時期內,與外界隔離,獨居靜坐,一心念佛或參禪。又稱閉關。
44持戒:遵行戒律。
45彌陀:阿彌陀佛的省稱。意譯為無量壽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化之主。與釋迦牟尼佛、藥師佛並稱三尊。
46沙門:指僧侶,也指佛門。
47緣簿:寺廟化緣的簿本。
48譚:同「談」。
49緇流:舊時僧尼多穿緇衣,故稱僧尼為緇流。
50熙皞之治:謂太平盛世。熙皞,和樂;怡然自得。
51世祖:指北魏宣武帝。名元恪,孝文帝元宏次子。廟號世宗。
52永平:宣武帝年號(西元五○八五一一年)。
53陳慶之:字子雲。少時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有膽略,善領兵。曾率兵入洛陽,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獲勝。
54滎陽:今屬河南,北臨黃河。
55果報之因:果報,佛家語。即因果報應。謂夙世種善因,今生得善果;夙世為惡,則得惡報。
56冤愆:冤仇罪過。愆,音ㄑㄧㄢ。
57阿鼻:梵語。意譯為「無間」,即痛苦無有間斷之意。為佛教傳說八大地獄中最下、最苦之處。
58鳥盡弓藏: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載:春秋時,范蠡、文種輔助越王句踐滅吳國復仇。功成後,不戀高位,離國隱居,並致書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謂飛鳥射盡,弓便被收藏,無所使用。後以「鳥盡弓藏」比喻大功告成,功臣被害。
59禪林:指寺院。
60子房之辟穀:漢朝開國三傑之一張良,字子房,封留侯。功成告退,辟穀修道。辟穀,謂不食五穀。道教的一種修煉術。辟穀時,仍食藥物,並須兼做導引等工夫。辟,音,ㄆㄧˋ。
61三乘:佛教語。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大乘(菩薩乘)。三者為層次不同的解脫之道。也泛指佛法。
62高澄:高歡長子,美姿容,多謀略,繼高歡執掌北魏政權,在受魏禪前被刺殺。北齊時追諡為世宗文襄帝。
63棍徒:惡棍;無賴。
第一回 高丞相直諫闢邪 林將軍急流勇退
詩曰:
魏帝逃禪建法幢1,諧臣2媚主激忠良。
縱橫鐵騎人難敵,婞直3金鑾氣莫當。
不肖遊田4殘稼穡,英雄骯髒5厲剛腸。
急流勇退真豪傑,樂道逍遙雲水鄉6。
話說梁武帝7即位以來,酷信佛教,崇尚虛無,長齋斷葷,日只一食,輕儒重釋,朝政廢弛。至天監十六年8,詔宗廟用牲牢9有累冥道10,今後皆以麵易之,識者知其為廟不血食11。遍處建立寺廟,改元大通12,捨身同泰寺13,群臣以錢億萬贖之。後賢有詩譏之曰:
梁武不知虛寂道,卻於心外覓真禪。
弒君篡國皆甘忍,煦煦求仁奚裨焉。
梁武帝於...
作者序
引 言 (節錄)
一
禪真逸史,全稱新鐫批評出像通俗奇俠禪真逸史。全書共四十回,分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集,每集五回。
據路工先生說:「明天啟年間杭州爽閣主人履先甫原刊本,有圖八十葉,極精細。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前有傅奕、諸允修、徐良輔、李蕃、施途原、翁立環、陳台輝、徐良翰、閻宗聖、謝王鄰、李文卿、李雋卿、夏禮、夏之日、方汝浩等十五篇序跋……有履先甫的禪真逸史凡例……正文標題下署『清溪道人編次』,『心心僊侶評訂』。」(訪書見聞錄古本小說新見)
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小說集成,其中禪真逸史,即據浙江圖書館所藏「本衙爽閣藏版本」影印。目錄及卷前題「新鐫批評出像通俗奇俠禪真逸史」,署「清溪道人編次」,「心心僊侶評訂」。前有署「奉政大夫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提督通惠河道古越徐良輔撰」的「題奇俠禪真逸史」,署「唐太史令傅奕」撰的「讀禪真逸史」,及題「古杭爽閣主人履先甫識」的「凡例」八則。並無李蕃、施途原以下十二人的序跋。
本衙爽閣本封面於標題下有題詞云:「此南北朝秘笈,爽閣主人而得之,精梓以公海內。」徐良輔序謂「於南北史得奇俠禪真帙」。而讀禪真逸史則託名「唐太史令傅奕」撰。說此書為六朝著作,未免有些離譜。據凡例云:「此書舊本出自內府,多方重購始得。」但「舊本意晦詞古,不入里耳,茲演為四十回,回分八卷,卷臚八卦,刊落陳詮,獨標新異。」也就是說,現在所見的禪真逸史,是一部在舊本基礎上改編、潤飾的作品。改編者為清溪道人;凡例作者爽閣主人履先甫,和清溪道人一起編次、評訂、刊印此書。
關於此書作者,孫楷第先生云:
禪真逸史八集四十回 明方汝浩撰。題「清溪道人編次」,「心心僊侶評訂」。每集後有總評,署名不一。有仁和諸某序,古越徐良輔序,凡例,禪真源流。(日本日光晃山)慈眼堂藏本無禪真源流,而卷首較他本多一序,後署「瀔水方汝浩清溪道人識」。據此知作者乃方汝浩,洛陽人。然慈眼堂藏明萬卷樓本東度記,又題「滎陽清溪道人著」,則又似鄭州人,不知何故。或一為本貫,一為家所在之地。至清溪道人之號,似因南京青溪而起。然則汝浩固寓南京者矣。(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卷六明清小說部乙)
而戴不凡先生則有不同的看法:「我頗疑『瀔』係『瀫』之誤。瀫水,衢江也。浙之衢州、蘭溪一帶古屬吳郡,故爽閣主人自署『古吳』。履先,或即方汝浩之字也。渠曾僑寓杭州,故號『西湖漁叟』。」(小說見聞錄)戴先生以其交友中有「古吳」爽閣主人,評點者有「西湖漁叟」,而疑其為浙人。並認為凡例第二條,「口氣極似作者自道」。果真如此,那麼,方汝浩和履先甫便為同一個人了。
路工以為心心僊侶乃杭州人履先甫。蕭欣橋先生以為「心心僊侶即夏履先,明杭州書坊主人」(古本小說集成本前言)。如此,則方汝浩、履先甫、夏履先、清溪道人、心心僊侶,又為同一人了。
為禪真逸史作序的諸允修為仁和(在今杭州)人,徐良輔為「古越」人,作凡例的履先甫為「古杭」人,故即使上述諸人並非同一人,作者方汝浩並非浙江人,至少,這部著作,成於他在杭州生活之時。
鄭振鐸先生中國小說八講(提綱)以此書為明晚期之作。戴不凡據文中常有人唱桂枝香、掛枝兒等小曲,斷定「此為明末時所流行者」。禪真逸史為明人所作,對此,已無異議。
除此書外,方汝浩還著有禪真後史(全稱新鐫批評出像通俗演義禪真後史)六十回,署「清溪道人編次,沖和居士評校」。此書係禪真逸史的續作,寫薛舉重降人世,取名瞿琰,建功立業,興利除害。後經一老僧(乃林澹然轉世)點化,入山修道,終成正果。此外還有一部掃魅敦倫東度記。
據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日本日光晃山慈眼堂藏禪真逸史「明刊原本,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有插圖二十葉,記刻工姓名曰『素明刊』」。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初刊本。封面題『白下翼聖齋藏版』。插圖精絕。行款與慈眼堂藏本同。疑同版。」上世紀二十年代,鄭振鐸曾於邃雅齋見「明刊禪真逸史,附圖八十幅……以價昂未及收,而轉瞬躊躇間,已失去,不可復得。」(中國版畫史圖錄自序)此外尚有浙江圖書館所藏「本衙爽閣藏版本」,上海圖書館所藏清初文新堂刻本,行款與明本相同,也有圖。北京圖書館藏有明新堂刊本,無序文,僅存凡例。明新堂刊小字本為劣本。咸豐辛亥有石印本,改題殘梁外史。光緒丁酉上海書店石印本,改題妙相寺全傳。
二
禪真逸史最後一回,寫澹然圓寂,心證菩提,碑亭鐫「普靜正教禪師之塔」。杜伏威、薛舉、張善相三人,亦棄位學道,雲遊四海,經仙人點化,成就仙道。唐高祖敕贈林澹然為靈聖大禪師,杜伏威為普化真人,薛舉為普利真人,張善相為普濟真人。凡例說此書「縷析條分,總成就澹然、三子禪真一事」。禪真逸史,即有關此一禪三真史事的記載。
本衙爽閣本扉頁於「禪真逸史」上題「批評通俗演義」六字。即此書是一部根據史事、傳說敷衍而成的章回體小說作品。
此書記載,起自梁武帝大同八年(西元五四二年),終於唐高祖武德年間。前後八十餘年。前半部以林澹然為中心,寫其因得罪權貴,不得已削髮為僧,逃奔梁國;又因奸僧讒言,險遭不測,歷經艱險,重返東魏。後半部主要寫其三個門徒杜伏威、薛舉、張善相出身、成長、結義、闖蕩、稱王的過程。
凡例說此書「雖逸史,而大異小說稗編,事有據,言有倫,主持風教,範圍人心。兩朝隆替興亡,昭如指掌,而一代輿圖土宇,燦若列眉,乃史氏之董狐,允詞家之班馬」。這固然是溢辭。不過書中記載的眾多人物,如東魏的高歡、高澄、侯景、丁和,南梁的謝舉、傅岐、朱異、張綰、蕭正德,北齊的段韶、張雕、和士開、穆提婆,隋朝的楊素、韓擒虎、賀若弼、李諤等人,在正史中均確有其人。所寫故事雖有編造,但其立身行事的大節,則和真實的歷史人物相距不遠。如傅岐與朱異就是否應該接納侯景的爭論,蕭正德被侯景利用後拋棄,和士開的貪婪無恥,與史傳記載,基本相合。
出於作者意圖和作品描述的需要,書中主要的人物,反倒與史實距離較遠。杜伏威、薛舉、張善相三人,新、舊唐書均有傳。杜伏威為隋末江淮農民軍首領,後歸唐,封吳王。入朝拜太子太保。僅隔一年,以舊部輔公祏舉兵反唐,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薛舉家產雄厚,為地方豪強。隋末起兵,自號西秦霸王,隨後在蘭州稱帝,擊敗唐軍,不久病死。其子薛仁杲兵敗降唐,依然被斬。張善相在許州起兵,初隨李密,後歸唐,授伊州總管。王世充攻城,張善相多次派人赴唐求救,但救兵不至,城陷被殺。以至連陷其於死地的唐高祖李淵,也不得不說:「吾負善相,善相不負吾。」三人雖生於同時,但並無交往,更談不上結義了。杜、薛、張均為一時之雄,有過輝煌的經歷,但結局都很慘,與禪真逸史所寫大不相同。惟有杜伏威好神仙長老術,薛舉武藝高強,殘忍好殺,與書中所寫,有相似之處。
至於此書主角林澹然,以及作為其對立面的鍾守淨,則純屬虛構的人物。「南朝四百八十寺」,但並沒有這二人任住持的妙相寺。在現實社會中,像鍾守淨這樣的惡人還有,但確實找不到像林澹然那樣大慈大悲、全知全能、已被神化的人物。
引 言 (節錄)
一
禪真逸史,全稱新鐫批評出像通俗奇俠禪真逸史。全書共四十回,分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集,每集五回。
據路工先生說:「明天啟年間杭州爽閣主人履先甫原刊本,有圖八十葉,極精細。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前有傅奕、諸允修、徐良輔、李蕃、施途原、翁立環、陳台輝、徐良翰、閻宗聖、謝王鄰、李文卿、李雋卿、夏禮、夏之日、方汝浩等十五篇序跋……有履先甫的禪真逸史凡例……正文標題下署『清溪道人編次』,『心心僊侶評訂』。」(訪書見聞錄古本小說新見)
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小說集成,其中禪真逸史...
目錄
總目
引言 一~十六
題奇俠禪真逸史 一
讀禪真逸史 一
禪真逸史凡例 八條 一~二
回 目 一~三
正 文 一~七○四
回目
第一回 高丞相直諫闢邪 林將軍急流勇退 一
第二回 鍾愛兒圓慧出家 梁武帝金鑾聽講 一九
第三回 林長老除孽安民 丘縣尹薦賢禮釋 四一
第四回 妙相寺王妃祝壽 安平村苗二設謀 五五
第五回 大俠夜闌降盜賊 淫僧夢裏害相思 六九
第六回 說風情趙尼畫策 赴佛會賽玉中機 八八
第七回 繡閨禪室兩心通 淫婦奸僧雙願遂 一○四
第八回 信婆唆沈全逃難 全友誼澹然直言 一二五
第九回 害忠良守淨獻讒 逃災難澹然遇舊 一四五
第十回 貪利工人生歹意 知恩店主犯官刑 一六一
第十一回 彌勒寺苗龍敘情 武平郡杜帥訪信 一七五
第十二回 都督巧計解僧頭 守淨狠心驗枕骨 一八九
第十三回 桂姐遺腹誕佳兒 長老借宿擒怪物 二○九
第十四回 得天書符救李秀 正夫綱義激沈全 二三二
第十五回 佞子妙相寺遭殃 奸黨風尾林中箭 二五二
第十六回 奪先鋒諸將鬥勇 定埋伏陳玉鏖兵 二六七
第十七回 古崤關啜守存孤 張老莊伏邪皈正 二八三
第十八回 梁武帝愎諫納降 虞天敏感妻死節 三○五
第十九回 司農忠憤大興兵 梁武幽囚甘餓死 三二四
第二十回 都督冥府指翁孫 阿丑書堂弄師父 三四一
第二十一回 竊天書後園遣將 破妖術古剎誅邪 三六○
第二十二回 張氏園中三義俠 隔塵溪畔二仙舟 三八一
第二十三回 清虛境天主延賓 孟門山杜郎結義 四○○
第二十四回 伏威計奪勝金姐 賢士教唆桑皮筋 四一三
第二十五回 遭屈陷叔侄下獄 反囹圄俊傑報仇 四三○
第二十六回 山徑逃踪鋤禿惡 黃河訪故阻官兵 四四六
第二十七回 計詐降薛舉破敵 圖霸業伏威求賢 四六一
第二十八回 湯府丞中計被俘 杜元帥納言正位 四七六
第二十九回 軒轅廟蘇朴遭擒 延州府伏威遇弟 四八八
第三十回 沈蘭劫寨陷全軍 牛進迎街懲大惡 五○三
第三十一回 報仇瀝血祭先靈 釋怨營墳安父骨 五一七
第三十二回 張善相夢中配偶 段春香月下佳期 五三九
第三十三回 計入香閨貽異寶 俠逢朔郡慶良緣 五六一
第三十四回 善相破法斬馮謙 士開解圍推段帥 五八一
第三十五回 元帥兵陷苦株灣 眾俠同心歸齊國 五九六
第三十六回 雙玉人重逢合巹 三義俠衣錦還鄉 六一一
第三十七回 羅默伽肆兇受戮 尹氏女盡節還魂 六三一
第三十八回 土地爭位動陰兵 孽虎改邪皈釋教 六四三
第三十九回 順天時三俠稱王 宴李諤諸賢逞法 六六一
第四十回 禪師坐化證菩提 三主雲遊成大道 六八三
總目
引言 一~十六
題奇俠禪真逸史 一
讀禪真逸史 一
禪真逸史凡例 八條 一~二
回 目 一~三
正 文 一~七○四
回目
第一回 高丞相直諫闢邪 林將軍急流勇退 一
第二回 鍾愛兒圓慧出家 梁武帝金鑾聽講 一九
第三回 林長老除孽安民 丘縣尹薦賢禮釋 四一
第四回 妙相寺王妃祝壽 安平村苗二設謀 五五
第五回 大俠夜闌降盜賊 淫僧夢裏害相思 六九
第六回 說風情趙尼畫策 赴佛會賽玉中機 八八
第七回 繡閨禪室兩心通 淫婦奸僧雙願遂 一○四
第八回 信婆唆沈全逃難 全友誼澹然直言...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7-05-12ISBN/ISSN:978957146275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73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