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我們所面臨最辛苦的事,不是死的本身,而是活著。
王聰威最新長篇小說,挖掘孤獨的複雜丈夫突然暴力相向,讓對婚姻深感不安的美君決意帶著女兒離家出走,暫時棲身在大學時代最為親密的友人阿南提供的公寓。
早就無法回公司任職、憎惡投靠故鄉父母,又不願對丈夫低頭的美君,將長久以來激烈渴求的情感完全寄託在阿南身上,但她也相信,簽下離婚協議書的丈夫只是賭氣罷了,一旦她成為更好的女人,丈夫就會來接她和女兒回家。
當現實人生規劃遽然崩潰,孤獨的她只能將自己禁閉於公寓之內,一再地嘮叨充滿斷片、破洞、裂口的往日回憶,如不捨與他人的微弱連繫。在最終的一刻來臨,「原本只是短短的幾分鐘,現在變成了一天之長,等我回過神來,才發現一天已經結束,而我居然還在這裡。」她身旁所有的日常景物皆深具美好與痛苦的雙重意涵,觸目寂靜,宛如生之靜物。
身為小說家的我所能做的,就是讓角色把想說的話說出來,無論坦白、隱瞞、欺騙、誇飾,缺乏邏輯與內心動搖之處,以呈現孤獨的複雜,進而廣泛地揭露那無法逆轉的可能,這便是我心裡思考的,與身體經驗到的時代氛圍。——王聰威
作者簡介:
王聰威
小說家,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畢業。曾獲巫永福文學大獎、中時開卷十大好書獎、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選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
雜誌人,現任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聯合文學雜誌在其主導的大規模改版後,於2016年首次榮獲金鼎獎年度雜誌大獎與最佳人文藝術類雜誌獎。
著有《編輯樣》、《作家日常》、《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專文作序、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范銘如專文評述
王聰威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膽嘗試,便是讓出場的每個人說話,而且只有說話。……無疑是顛覆了他從前的創作技巧,而且也顛覆了台灣文壇既有的實驗技巧。──陳芳明
斷裂的段落結構和直觀的敘述修辭,類比當代社會中個人化傾向和人際的疏離睽隔,滲透一種乾澀、孤寂的荒涼感。《生之靜物》展現了小說技巧與形式的高超實驗與修鍊。——范銘如
名人推薦: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專文作序、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范銘如專文評述
王聰威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膽嘗試,便是讓出場的每個人說話,而且只有說話。……無疑是顛覆了他從前的創作技巧,而且也顛覆了台灣文壇既有的實驗技巧。──陳芳明
斷裂的段落結構和直觀的敘述修辭,類比當代社會中個人化傾向和人際的疏離睽隔,滲透一種乾澀、孤寂的荒涼感。《生之靜物》展現了小說技巧與形式的高超實驗與修鍊。——范銘如
章節試閱
玻璃風鈴是從舊家帶來的,仍然發出跟往昔一樣的聲響。除了自己和小娟的衣物,我幾乎沒從舊家帶來什麼東西,也沒有添購什麼,觸目可見的都是原來老公寓附屬的傢俱與電器用品,這本來便是我需要的。玻璃風鈴是結婚禮物,在印尼一座小島的路邊攤購買的,我留著這風鈴,並不是因為懷念過去和阿任你的婚姻生活,只是真的喜歡它發出的聲響,無論何時都非常清涼,跟當年在印尼喝到的綜合果汁一樣。
風不像是吹進來,不是那麼柔順的,還是因為我的心情的關係呢?我已經無法體會和諧的感覺了,對於那種溫和的,順從的事情已經不再感動。那扇窗子有著白白薄薄的窗簾,像是牆壁脆弱掉的樣子。但其實也不再那麼白皙,長期日曬使得布料乾裂,並且發黃。那些原本遮光塗層已經褪去,只留下稀疏無用的碎片,陽光得以薄薄地透進來。
像是被白牆所欺騙,風不是順著自己的意願吹進來的,不是為了探索這個房子而吹進來的,甚至不是偷窺,不是為了搶奪或偷竊,當然更不是為了訪視我是否一切安好,我不再懷抱這樣的想望。我曾經這樣想過,有人偶然想起,比方說我離開了的公司,他們會不會忽然發現我不在餐廳吃飯了?風只是經過這扇窗子的外面時,以為可以靠著牆,會有一場平坦無礙的旅行,或是像不知道有陷阱似的孩子,往牆面上丟著球,或是想躍上牆翻個筋斗。或只是按照他的行程吹過而已,卻不小心跌進來,或者風明明知道這裡有個空洞,卻太過調皮躍動,絆了一跤才跌進窗子,許久許久未曾吹動的風鈴,因為被這不小心跌進來的風絆倒,或被推擠了,所以倉皇失措地響了。那聲音一點也不順暢,好像被隨便搖來搖去的,與其說是被風吹響了,不如說比較像在許多人擠在一起的地方被撞來撞去的。這倉皇的聲音,響遍整座房子。讓人的心情也不好起來,好像要發生什麼惡事。
你知不知道小娟喜歡風鈴?她說風鈴響的時候,就像有人來拜訪,在家裡有人走來走去的,不會那麼孤單。這聽起來不是很恐怖嗎?如果空空的家裡有人走來走去,那是小孩子才看得到的東西。但懸掛的這風鈴,已經許久許久沒有響過,跟在舊家時的不一樣,好像常常會聽見那響聲。因為許久沒有響過,我甚至以為它已經成了標本,不再會響,或沒了附在上面的精靈。關於風鈴的精靈,是有這種說法的,這是小小的守護神,當風經過的時候,怕風撞壞了窗簷,所以會事先使風鈴發出聲音,請風繞道。
但這陣風是個意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這給風鈴太大的壓力,它害怕我會因此以為你來了,其實不是,這只是一陣意外,不長眼的風闖進來而已,並不是你來了。它害怕我會因此有過高期待,自己腦補你來的時候,會用手去推動風鈴,像你以往做的那樣,輕輕地,預先地,通知我。但並沒有。可是風鈴是不由自主的,它就是會被風吹動,所以也害怕被我責怪,我會忘記風鈴沒辦法抵抗風或者是你,誰先來了,風鈴就得響。
響的聲音不太一樣,風吹時輕一些,你用手推時重一些,但它不相信我分辨得出來,因為我整個腦子已經被「風鈴一響,就是你來了」這樣的反應給填滿。因此風鈴只能盡可能用倉皇失措的姿態通知我,當然這是風鈴自以為擺出了這樣的姿態,其實只是幻想或執拗,它什麼都不能做,是風或你讓它做什麼就做什麼。「你還未到來啊」、「你還未到來啊」,風鈴心裡這樣吶喊著,然後故意搖得東倒西歪的,設法引起我的注意,因為是風的緣故,所以是這樣不規則擺動著,若是你來了,只會直直地前後搖晃,這當中有些細微的差別,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辨識,也是風鈴覺得自己最重要的責任,它畢竟只是個風鈴,這已是它能做的最好的事了。
這房間如同在育空的冰原之中,如此寒冷,明明是屬於風鈴的夏天的,可是卻不用開冷氣就能感受到無比寒意,我一邊全身流著汗,一邊覺得身處在一片白茫茫的冰雪,眼前像是開展了一片大陸,即使有雪橇狗,也無法帶我行過這片大陸,在這樣的地方,總是有人無法回來的。穿透寒冷的,是死貓一般的味道。我喜歡貓,卻有很嚴重的過敏,這讓我想起身去打掃或是逃跑,但光用想的就覺得好累,我沒有真的想做。
算了,我想你今天不會來的,我想去午睡了。現在的我是一個沒有夢的人,夢就像鰻魚一樣又滑又溜的又即將絕種,幾乎沒有野生的鰻魚了。我有時會懷念那到處是夢的年代,或許是在念大學的時候,但對男人來說,夢是如女人的大腿吧,只要能枕著睡著的就是好夢。鰻魚和女人大腿和摩天輪的差別有多大呢?我一直想去坐一次摩天輪,這是我懷抱著的夢,不知道對你說過幾次,在我們仍然很甜蜜幸福的時代,我覺得能坐一次摩天輪是一個妻子所能要求的,最像不是妻子的要求,彷彿有點像是外遇,只有與外遇的對象在一起,才會覺得去遊樂園,去坐一次旋轉木馬是有趣的,更不用說是摩天輪了,在半空中,稍縱即逝的隱閉感,如鰻魚的穴。
〇
我常常在上班附近的捷運出站時遇到一個女人,我總覺得這個女人是我熟悉的誰,她的臉看起來一定很像她。那個女人就是美君,我當然記得很清楚美君長什麼樣子,畢竟我曾經很喜歡過她,也花了很長的時間和她在一起,在大學的時候。
這女人的臉長得有點像美君,但是這樣說的時候,我居然變得有點不太確定美君的樣子,那時我和她已經有十多年未見,她或許變了一個模樣。但這個女人不僅臉看起來像美君,連表情和眼神都很像,有一種急切感,眼睛掃到我時會溫柔地停留幾秒,然後再掃到別的地方去,所以讓人搞不太懂,她究竟是在乎或不在乎我,當她掃到我身上時,會覺得那溫柔是永遠不變的,但一離開就變得很乾脆,把我完全丟棄掉似的,去了她自己的地方。
美君確實一直活在她自己的世界,後來怎樣不知道,在大學時只關心課業和校外的補習。她是個不太喜歡笑的人,與其說看來有些冷漠,不如說她總是很嚴肅,像是開系學會會議,她也要深思熟慮,這些事情明明大家隨便談談就過去了,她卻一副要認真想過才能決定是不是得投票的樣子。
為了讀原典作品,原本英文不好的她,還特別去補習英文,也去了法文中心讀法文。她對自己未來想做什麼,比方說想考研究所,出國去念博士,很早就安排好規劃,每個月要做什麼,讀什麼書都決定好了,是個一板一眼的人。若不能完成這些事情,她會奮發努力地想,如何把進度補回來。她對聯誼這種小孩子的事情覺得很無聊,所以在班上非常疏離,要說上好朋友的只有一兩位,對她來說已經非常足夠。但如果這樣就認為她是個無趣的人倒也不是,她喜歡去旅行,每年的寒暑假,便會獨自一人或偶爾跟朋友一起出國去長途旅行,偶然分享她旅行拍攝的照片,原來她站在聖母院大教堂前會露出開心的笑容,坐在英國不知名的湖邊,一旁有大白鵝走過,也會露出有點害怕,怕這鵝會過來啄她,又得假裝很開心的親切表情。
那女人給我的感覺也是這樣,我猜想是否因為常常遇到的關係,所以她也覺得我的臉孔很熟悉,看我的機會變多了,但或許只是剛好瞥到。有好幾次,我幾乎要舉起手來跟她打招呼,一恍神,我根本忘記這一定不是美君本人,反而有種偶然遇到她的感覺,很想脫口叫她:「妳怎麼會在這裡?」甚至我會覺得痛苦,為什麼美君看見我卻不跟我打招呼,還是她也不認得我了呢?我應該很好認才是啊,我覺得自己根本沒什麼變,身高和長相都是。有時會希望碰到她,我會偷偷盯著她,告訴自己那根本不是美君,但有時卻不希望碰到她,我很害怕萬一有一天,真的是認識的彼此,那不是太糗了嗎?要如何說明這段時間我們錯身而過那麼多次,卻不相認,這表示我們早就將對方給遺忘了,變成不重要的人了。
但這怎麼可能呢?我們二十年前曾經好好相愛過的,好吧,就算談不上相愛,我們常常見面,通很長的信,講了好多電話,現在居然看著彼此的臉卻認不出來?我回家去找她的照片,卻只找到她寫給我的信,我記得我有一疊她的照片,是大學畢業時她特別交給我的,她說:「你要去當兵了,我們一定有很長的時間沒法見面,希望這個能讓你不會無聊。」我那時還非常驚訝,她居然是個喜歡拍照的人?她長得並不漂亮,圓圓寬寬的臉,身體也胖胖的,胸部十分豐滿,如果穿著稍微緊身的衣服,略為有點腰身,上半身看起來有點男孩子氣地寬肩,下半身的比例很標準,屁股也算翹,穿上伏貼的牛仔褲像包裹著神秘豐饒的區域,最美的是一頭長長秀髮,非常濃密,像水流一樣洩流到背上。照片裡有畢業的學士服照,和在湖邊穿著休閒衣服的照片,擺出像沙龍拍攝的姿勢,是用一般傻瓜相機拍的日常照片,看起來非常愚蠢做作,但鏡頭裡的她卻笑得非常開心,好像知道自己的傻樣和溫柔,那溫柔是無法取代的。
可是那疊照片我卻不知道收到哪去,可能是後來交了女朋友,畢竟是大學的事了,為了怕被發現麻煩,所以藏到某個地方去了,現在完全忘記藏在哪裡,我只能盡力回想,但這麼一想更讓我懷疑那個捷運站的女人就是她,她的臉除了胖胖的以外,沒有鮮明的特色,跟捷運站女人的臉很容易重疊成了一團迷糊。我試著GOOGLE,打入美君的名字,跟她同名的人好多,用圖片搜尋也是各式各樣的臉孔,滑了好幾頁,總算發現一張公務照片,就是那種放在政府機關網頁的業務人員照片,點進去看,我想是她沒錯,學歷與從事的工作,都像是我認識的美君。照片裡的她似乎比以前瘦一點,不過臉是她的臉,胸部包裹在白襯衫和粉紅外套之下,雖然是公務般的套裝,還是頗為雄偉,雖然不想說,不過年輕時和她約會都一直偷瞄她的胸部,可惜她從不穿露一點,不過光是穿短袖T恤就夠看了,T恤上會印出胸罩形狀和蕾絲紋樣。
玻璃風鈴是從舊家帶來的,仍然發出跟往昔一樣的聲響。除了自己和小娟的衣物,我幾乎沒從舊家帶來什麼東西,也沒有添購什麼,觸目可見的都是原來老公寓附屬的傢俱與電器用品,這本來便是我需要的。玻璃風鈴是結婚禮物,在印尼一座小島的路邊攤購買的,我留著這風鈴,並不是因為懷念過去和阿任你的婚姻生活,只是真的喜歡它發出的聲響,無論何時都非常清涼,跟當年在印尼喝到的綜合果汁一樣。
風不像是吹進來,不是那麼柔順的,還是因為我的心情的關係呢?我已經無法體會和諧的感覺了,對於那種溫和的,順從的事情已經不再感動。那扇窗子有...
推薦序
不願停駐的腳步——論王聰威的小說
文╱范銘如
王聰威顯然是個抗拒被清楚歸類的作家。他的六本小說,《稍縱即逝的印象》(2005)、《複島》(2008)、《濱線女兒》(2008) 、《戀人曾經飛過》(2009)、《師身》(2012)和新作《生之靜物》,敘事技巧與風格殊異。姑且稱他是個「過動」的小說練家子。
注意到王聰威的小說,是從他的高雄書寫開始。 因為研究地方文學的關係, 我翻閱了許多書寫地方的小說,包括個人出版的作品、縣市政府出版的作家著作和文學獎優勝作品。時常惋惜為什麼除了台北市以外,其他台灣的縣市鄉鎮的圖像或歷史在小說再現中那麼稀少模糊。連高雄這個第二大都市都很少被當作故事背景了,遑論其他城鄉。對我這個嘉義小孩來說,台北太過遙遠,高雄才是我孩提時期的大都市印象,大統百貨公司、貨櫃碼頭、崛江商圈、西子灣,高雄對兒時的我既顯得繁華熱鬧,目眩神迷中卻還是保有熟悉親切的南部景觀,不至於讓異鄉小孩心生畏懼。 這麼迷人的城市風情為什麼沒被敘述出來呢? 這個遺憾在閱讀到王聰威的《複島》和《濱線女兒》後終於有了彌補。
《複島》寫的是旗津,《濱線女兒》寫的是哈瑪星,據說分別是作者父母的故鄉。《複島》用三個短篇和一個中篇串連起旗津某個家族三代從日治到當代的故事,每篇各自用不同年代的敘述者分別描述所處環境與人物關係。讀者必須閱讀消化過後才能自行在腦海中將四片拼圖組裝起旗津地域發展史。因為每一篇是獨立的切片,也各自有做為中短篇小說必須凸顯的主題以及形式,嚴格說來以旗津當作小說時空座標的性質甚於做為地誌小說。
不過,究竟將書寫的優先順序放在人物、歷史或地誌間的摸索游移在《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有了清楚的配置。哈瑪星位處今天的南鼓山區,是日治時期填海造陸的新生地,作為殖民地物資和日本帝國商圈的進出口樞紐,由兩條濱海線鐵路連通起商港、漁港、魚市場的運輸。居民以台灣話將日文的濱海線音譯為哈瑪星。書名又將地名轉譯回濱線的典故。也許是受惠於這個區域豐富的故事性,或許是深厚的情感因素,王聰威將五○年代哈瑪星複雜的人口結構以及特殊的經濟文化生態描寫得栩栩如生。他以四合院的幾戶家庭人物(尤其是女性)的生活,既寫出了在地庶民與外地人(外省人與日本人)的日常,也寫出曾經擁有最現代化設施的哈瑪星地區的繁榮與黯淡、檯面上的漁糖船運經濟與檯面下的黑市走私交易。諸如煮飯這麼不起眼的事項作者竟可以分解成撿拾浮木、曬乾、生火起灶、洗米到熱鍋等步驟敘述,連前此未見成為書寫題材的洗刷公共便所的職業都能獲得青睞細描,以種種逼真細節全面營造五○年代的時代場景。在扎實的文獻考究和寫實技術底層上,作者又適度的加入現代主義和魔幻寫實的手法讓小說形式在變化中帶出多樣立體的時空縱深與意義。著實是一本非常令人驚豔的地誌小說。
本以為又有一位後鄉土小說大家即將出關,後來陸陸續續閱讀了王聰威的小說,赫然發現這兩本可算是他著作中的異數。比起對於宏觀性的追索,他其實對於內向式的微觀更感興趣。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八篇小說嘗試了迥異的形式結構與文字組合,零散地再現作者心中生活與生命裡稍縱即逝的印象。前衛實驗的形式技藝下,包裝著青澀以及故作世故的淡然。這種明顯師承自春上春樹與吉本芭娜娜等日式當代恬謐憂傷的感觸,瀰漫在接續著兩本地誌小說後出版的《戀人曾經飛過》中。就在這四本重的極重、輕的極輕,敘事風格各自不同的小說後,王聰威推出的下一本小說《師身》竟是回歸傳統規矩的寫實主義模式,該有的人物塑造、心理刻畫、線性情節鋪排、愛情床戲與背叛、一樣不缺,好看又有寓意地講述一則女教師又當小三又跟國中男學生畸戀的故事。跳躍性的作品走向似乎在避免形塑固定的作家形象。你以為我是鄉土作家嗎?錯!我就寫都會的給你看。你以為我只會寫純愛小說嗎?錯!寫個香豔禁忌的讓你知道厲害。你以為我只會寫前衛敘事嗎?錯,寫一本大家都看得懂的賞你。至此,已經無法預測他的下一本書的方向了,直到《生之靜物》揭曉。
新作走回文字實驗的路數。全書以主角美君和其周遭,包括老公、小女兒、 舊情人、媽媽、弟弟和同事等相關人眾,各自以第一人稱陳述他們之間的關係,她眼中的大家以及大家眼裡的美君。在王聰威的歷來小說中,美君無疑是最不討喜的女主角。姿色普通、資質平庸,卻自我感覺良好,以致於覺得社會沒有給她相應的尊重與幸福。年輕時候嚴肅笨拙中尚保有可愛稚氣以及偶而衝撞的浪漫(連這一點也只能靠大學時期的曖昧對象追憶了),成為人妻人母後越來越操磨成一個老氣橫秋又愛頤指氣使的女人。她不爽所有的人,所有的人也不爽她。隨著憂鬱的症狀加劇,她一步步從職場、家庭和兩性關係中退縮,終於走向人倫大悲劇。小說採取符合不同角色年齡與身分的獨白,用斷裂的段落結構和直觀的敘述修辭,類比當代社會中個人化傾向和人際的疏離睽隔。在每個人物只能各說各話卻無能有效對話的黻隙,滲透一種乾澀、孤寂的荒涼感。以往不管用的是甚麼形式或主題,王聰威的小說都有某種恬美詩意的氛圍,新作的寫法既符合小說主角的心境,連帶告別了過往的詩化造意。有企圖心的作家總是不斷的自我挑戰, 即使成名了也不願囿限在既定文風。然而像王聰威這般用力擦拭掉舊我痕跡的作家倒不常見。
王聰威對藝術形式的高度自覺是無庸置疑的,或許過度自覺了。他對於形式技巧的實驗與修練讓他成為武藝高超的練家子,為創作者的長遠發展蓄積豐沛的能量。不過先鋒形式主義者至少會面臨兩個難題。首先必須題材內容雋永或豐厚到的足夠承載各種敘述方法高強度的曲張錘鍊,以及如何在不熟悉的表意模式中與讀者溝通共感。王聰威偏好的解決方式通常是搭配較為通俗易懂的愛情題材。但這又形成另一個挑戰。愛情小說雖說不是女作家專利,但是這個已經寫了逾半世紀、而且八○年代後幾乎是女作家當家的地盤,還能提供多少礦藏供王聰威挖掘並越界插旗成功呢?我祝福聰威早日穩定風格,累積歷年來冒險實作的功力,樹立起成熟中堅小說家的識別品牌。
愛的背面與內面——序王聰威《生之靜物》
文╱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在愛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最親密。在愛的內心世界裡,真實的人生才會浮現。王聰威的小說《生之靜物》,為我們揭開人間愛情的秘密。所有最親密的愛人,各自擁有內心的世界。而在那內心深處,竟是驚濤駭浪,暗潮洶湧。這部小說描繪了愛情的殘酷面貌,逼著讀者必須接受,而且是全盤接受。
很少看到一部小說裡的人物,都是共時性地並列在一起。每位出場者,面目模糊,甚至也不知道他原來的身分。王聰威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膽嘗試,便是讓出場的每個人說話,而且只有說話。不管那是對話或是獨白,只能從說話者的語氣,測出是男性或女性,是情人或情敵,是母親或女兒。這樣的書寫策略,恐怕是台灣小說中的第一次演出。整本小說讀起來,好像是在讀一部劇本。所有出場的人,都必須說話,但是又不像劇本。因為每段話的發言者,並未標示姓名,也未標示性別。必須把整段的敘述讀過之後,才知道他們各自的發言位置。出場的人物包括:丈夫、妻子、女兒、岳母、外遇者、舊情人、同學、同事。當所有的出場者都說話之後,故事的面貌才一步一步浮現出來。
完成《濱線女兒》、《複島》、《師身》之後的王聰威,似乎一直在摸索小說的形式。已經沉默四年的小說家,終於完成《生之靜物》時,無疑是顛覆了他從前的創作技巧,而且也顛覆了台灣文壇既有的實驗技巧。在書寫過程中,王聰威顯然做了許多不同的形式設計。最後才決定讓這部小說,以這樣的形式出現。當他讓小說人物的形象消失,甚至也讓小說的場景跟著消失,整個構思不可不謂大膽。由於無須描述每個人物的線條,也無須設定說話者的背景,整部小說便不能不選擇獨白的形式,讓每位出場者說出內心的語言。恰恰如此,小說家才能全心挖掘每位發言者的無意識世界。
這是一個沒有時間、沒有地點、沒有背景的小說。所有的故事,都是由出場者來表達自己的思考與感覺。其中有太多的部分,是屬於回憶的敘述。因為是回憶的,時間的縱深也因此而拉開。這是一場愛情的興亡史,也是一場感情的繼承史。因為是興亡史,所以充滿了太多的幻滅、失落、絕望。因為是繼承史,所以也浮現了太多的憧憬、希望與期待。王聰威的企圖是什麼?他其實是要告訴我們,愛情從來不是甜蜜的,也不是平靜的,更不是美好的。在愛裡,隨處都會遇到傷害、背叛、說謊。因為是如此,他才選擇讓出場者藉由獨白的方式,說出靈魂底層的真實感覺。
小說中的男女主角,阿任與美君,便是撐起整個故事的主軸。他們的長相如何、性格如何,都不是由小說家來形塑,而是由彼此的自白中描摹出來。這正是這部小說厲害的地方。無懈可擊的愛情,也許可以使這個世界更為完美,更為圓滿。但是這部小說告訴我們,愛情故事從來不是如此。當情人面對面的時候,也許不會說出真心話。只有在兩個人分開之後,男女愛人各自在內心的獨白,才讓真實的感覺鋪陳出來。愛情可能不是虛偽的,兩情相悅時,男女都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對方。但是愛的另一個極端,就是恨。當恨意升起時,許多真實的語言,即使沒有說出,也會在內心裡流動著。
王聰威便是把分手的一對夫妻,作為整個故事的主軸。經過彼此的自我解剖,才讓讀者感受到愛的真實。背對著愛人時,每個人的內心終究是愛恨交織。王聰威並不集中在這兩位分手男女的真實感覺而已,刻意穿插著女方的母親,以及兩人的共同女兒。身為母親,自然是為自己的女兒說話。但是在家庭裡,女兒並不是最受寵愛的一位。反而是家中的弟弟,顯然比姊姊重要。即使是母親,在獨白時,也必須為自己辯護。親情尚且如此,何況是愛情。他們的女兒,無知於大人世界之險惡,她在乎的是是否可以養一隻貓。完全不知道父母之間,已經出現巨大裂痕。孩子的純潔,更加襯托出對於甜蜜家庭的嚮往,她並不知道父母之間的恩愛早已消失無蹤。
王聰威的這部小說,創造了全新的小說形式。整個故事的進行,完全藉由聲音的傳達來維持。只要獨白的語言還在,故事便仍然在進行中。獨白結束之際,也是人物退場的時候。每位說話人物的長相如何,只能藉由旁人的敘述去推測。全書都充滿了聲音,在那聲音的底層,便是真實的感覺在支撐。王聰威逼著讀者,去面對殘酷的愛情。因為只有內心獨白,才能傳達真實的語言。愛情果然是千瘡百孔,填滿了太多的幻滅、虛妄、挫敗、傷口。《生之靜物》之命名,恐怕是在形容愛情男女的表面,而在內心的深淵卻是壅塞著怨毒、自私、魅惑。這是我偏愛的一部長篇小說,王聰威勇敢突破了過去的小說形式,只容許聲音在故事裡流動。世間的愛情,總是以華麗的面貌呈現。但是在愛情的背面,才是真實的人生。
二〇一六年十月十七日政大台文所
不願停駐的腳步——論王聰威的小說
文╱范銘如
王聰威顯然是個抗拒被清楚歸類的作家。他的六本小說,《稍縱即逝的印象》(2005)、《複島》(2008)、《濱線女兒》(2008) 、《戀人曾經飛過》(2009)、《師身》(2012)和新作《生之靜物》,敘事技巧與風格殊異。姑且稱他是個「過動」的小說練家子。
注意到王聰威的小說,是從他的高雄書寫開始。 因為研究地方文學的關係, 我翻閱了許多書寫地方的小說,包括個人出版的作品、縣市政府出版的作家著作和文學獎優勝作品。時常惋惜為什麼除了台北市以外,其他台灣的縣市鄉鎮的圖像或歷史在...
作者序
不尋常的調音定弦
文╱王聰威
這幾年,我喜歡思考如何寫出具有當下時代氛圍的小說,倒不是對什麼文學理論或潮流有所偏好,只是像貓一樣,(至少我家小貓會這樣)抬起頭,鼻子指向空氣中,眼球左右轉動,好像在搜索周遭無以名狀的氣味變化、塵粒浮游,試著掌握附近一帶的樣貌,覺得完畢之後,就安心地躺下來睡覺。
話雖然這麼說,拖了許久都沒有找到合適主題,直到二〇一三年我讀到一則日本新聞:當年五月間,一對生活於大阪市的母子井上充代(二十八歲)與瑠海(三歲),被發現已經在公寓內死亡三個月以上,據說是因為充代受不了丈夫家暴攜子離家出走,最終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孤獨死」(或稱為無緣死)。但孤獨死事件通常以獨居的貧苦老人或重病者占極大多數,充代年輕健康,怎麼可能放任自己與年幼孩子陷入死去的絕境,所以我在日本網站上繼續追蹤這則新聞,結果發現起初的新聞頗有錯誤,實況複雜程度令人加倍困惑,在那裡頭顯示的,不僅僅是單一特殊的孤獨死過程,與這世界支離破碎的關係是人們全都身處其中的時代性,我想了想,在台灣也是如此。
從這個角度切入,我擴大閱讀有關孤獨死的書籍、報導與照片,可以輕易發現死者與生者個人、彼此之間都充滿各式各樣的破洞、裂口與斷片,「要是當時能這樣做或那樣做就好了,就差那麼一點點啊!」似乎一直聽到這樣的呼求。做為一個社會議題,有許多方式能夠回應這嚴酷的呼求,像是將個案縫合成傷痕累累的娃娃,但令人悲傷的是,這幾乎不可能有普遍正確的答案,每個人的人生如此不同,只好每次從頭再來。至於身為小說家的我所能做的,就是讓角色把想說的話說出來,無論坦白、隱瞞、欺騙、誇飾,缺乏邏輯與內心動搖之處,以呈現孤獨的複雜,進而廣泛地揭露那無法逆轉的可能,這便是我心裡思考的,與身體經驗到的時代氛圍。
那麼要用什麼樣的寫法,才能寫出一本符合這樣氛圍的小說呢?我受到了一個特別的啟發:英國音樂家Ben Watt在說明《Hendra》這張專輯的創作理念時這麼說:「……我心裡堆滿許多事情,每天夜裡,我走到地下室,把我的吉他做不尋常的調音定弦,把這當作是重新開始的方式,開始唱歌。」我也想試著這麼做,把慣有的書寫方式做「不尋常的調音定弦」,強迫自己轉換對小說的敏銳度,因此混合了用雙孔卡片記錄概念、規劃大綱,在一般筆記本速寫草稿,也直接在電腦上寫作大篇幅的段落,而為了捕捉即時感受性的斷片結構,我開設twitter帳號,在生活的任何時刻,只要有任何想法、刺激或領悟,不管坐車或行走,我就會用twitter記下來。由於twitter每則有一百四十字的限制,我便能強迫自己以此為限,快速地完成一個片段,然後下一則又重新展開一次新的敘述,完稿的小說裡大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部分,是以twitter寫出來的。
可想而知這樣的寫法,永遠都會停留在雜亂的草稿階段,為了快速記錄,無法隨時精緻修改,因此就形成了大量口語化的句子,即便後來全部進入電腦裡重整,也無法修去這些當下使用的句型、語氣、結構與時序感,我本來就無意改寫成「小說應有的樣子」,在可能的範圍內,(也就是看起來像是本完整小說)我想盡量保留那原始的,在日常生活中,像貓一樣在附近一帶捕捉到的,當時的呼吸、視線、他人散發的氣味、無意義的聲響等等所構成的氛圍。
這本小說終究是以悲劇結尾,很遺憾,但在這個時代,許多人所面臨最辛苦的事,不是死的本身,而是活著。在日本紀實攝影師郡山總一郎(Soichiro Koriyama)一系列拍攝孤獨死者的空房間照片《Apartments in Tokyo》裡,可以看見他們的生活場景常常是複雜混亂的,布滿為了活下去而掙扎或嘗試振作的痕跡,或許比一般人的活著還要更活著,殘留了更多生的意念在裡頭,彷彿是在說明那緩步前去的過程居然如此恆長,如生之靜物。
不尋常的調音定弦
文╱王聰威
這幾年,我喜歡思考如何寫出具有當下時代氛圍的小說,倒不是對什麼文學理論或潮流有所偏好,只是像貓一樣,(至少我家小貓會這樣)抬起頭,鼻子指向空氣中,眼球左右轉動,好像在搜索周遭無以名狀的氣味變化、塵粒浮游,試著掌握附近一帶的樣貌,覺得完畢之後,就安心地躺下來睡覺。
話雖然這麼說,拖了許久都沒有找到合適主題,直到二〇一三年我讀到一則日本新聞:當年五月間,一對生活於大阪市的母子井上充代(二十八歲)與瑠海(三歲),被發現已經在公寓內死亡三個月以上,據說是因為充代受不了丈夫家暴...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開數:13*19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