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領族、小資女,女人出外工作不稀奇
白天上班晚上持家的職業婦女也不稀罕
但,如果是一九○○年的台灣呢?
女人上班,其實是近一百年來的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正值日治時期的台灣就跟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深深地捲入了工業時代的巨輪裡,也如同英國、日本,台灣開始出現了女性上班族的身影。
這些走出家庭,走入社會,全身上下散發陽光、外向、溫柔又堅毅的女子,總覺得自己和上一代相比非常幸運,有職業、有收入,可以燙頭髮、穿洋裝,還能出門看電影、喝咖啡。但是,那也是個工作與婚姻無法兼得的年代,社會上有專門針對女性的〈職業婦人十戒〉,還有人認為「職業婦女就是低下」。
事實上,若深入了解這些踏出家門、勇敢投身工作的台灣女子,你會發現,早在五○年代經濟起飛的「家庭即工廠」之前,就有無以計數的台灣女人身兼家庭女工,靠精緻的手藝養活一大家子人;一批批在大工廠裡工作的菸草女工、製茶女工、縫紉女工,更是任勞任怨默默工作,以「忍耐」支撐著日本殖民地台灣的經濟。
當溫柔婉約知書達禮的女老師終於站上教育第一線,無疑讓更多台灣少女獲得父母的首肯,真正擁有受教育的機會;眼明手快的電話接線生「電姬」不斷穿梭的快手與細心,一度為台灣人織出最先進的聯絡網絡;而產婆那雙溫柔的手,更不曉得安撫了多少台灣母親的心,接生了多少個哇哇啼哭的「台灣之子」。
車掌、老師、電話接線生、藝妲、咖啡店女給、女工、女事務員、護士、產婆,本書將一一細數她們的辛酸甘苦。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的阿嬤或阿祖,在那個似遠又近的日治年代裡,曾留下如此動人的倩影!
作者簡介:
蔡蕙頻
一九八一年生於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以〈以青春為彈藥,一場無盡的反攻:評司馬中原《最後的反攻》〉榮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二○○九年「台灣藝文評論甄選專案」文學評論組佳作。
熱愛台灣,喜歡旅行台灣各地找尋每個歷史現場,品嘗各種台灣小吃,用不同語言和不同的人聊天,蒐集各種紀念章。喜歡懷舊和復古的一切事物,著迷於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生活的活潑氛圍,對歷史充滿好奇,喜歡自己找出歷史謎題的答案。
曾出版《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婚戀愛欲》、《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合著)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臺灣史專家學者真情推薦(按姓名筆畫順序)
林芳玫(臺師大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莊永明(臺灣庶民史專家)
陳柔縉(知名作家)
陳濟民(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
戴寶村(政治大學臺灣歷史研究所教授)
政治大學臺灣歷史研究所戴寶村教授--
「摩登女史事 ,臺史展新貌!」
國立臺灣博物館陳濟民館長--
「本書描繪日治時代臺灣婦女在家庭以外之就業生活內容,史事資料蒐羅廣泛;作者採「趣談」筆調,以轉載當事人口述生活經歷的輕鬆文句,以及不落痕跡的運用臺語化敘述,讓人閱讀起來如閒談家常般的親切,許多生硬的數據與實事,在不覺之中印入腦海!
看過本書,領悟到現今社會中習以為常且深鏤腦海的「職業婦女」一詞,其實早於一個世紀前,在臺灣的社會當中就被實踐了,只是當時存在強烈的「重男輕女」、「同工不同酬」等女男不平的價值觀和現實作為。現今雖普遍倡導均權制度、性別平等,職業婦女仍無法完全擺脫家庭、事業兩難的景況。閱讀、對照當年與現今職業婦女生活的苦楚與難處,讓人對職業婦女更多了一份感佩。」
名人推薦:臺灣史專家學者真情推薦(按姓名筆畫順序)
林芳玫(臺師大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莊永明(臺灣庶民史專家)
陳柔縉(知名作家)
陳濟民(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
戴寶村(政治大學臺灣歷史研究所教授)
政治大學臺灣歷史研究所戴寶村教授--
「摩登女史事 ,臺史展新貌!」
國立臺灣博物館陳濟民館長--
「本書描繪日治時代臺灣婦女在家庭以外之就業生活內容,史事資料蒐羅廣泛;作者採「趣談」筆調,以轉載當事人口述生活經歷的輕鬆文句,以及不落痕跡的運用臺語化敘述,讓人閱讀起來如閒談家常般的親切,許多生硬...
章節試閱
舉手之勞:車掌
「非常擁擠,請盡量往裡面站!」
「走不進去了啦!」
「不好意思,『滿員』了喔!請等下一班。」
「怎麼搞的,又得再等五分鐘啦!」
車掌有兩種,兩種天差地遠,一種是開火車的「運轉手」,一種是客運或巴士的女服務員,兩者本屬不同體系,很多人光讀漢字,不辨雌雄,「他們」和「她們」分不清楚,車掌的面貌反而越看越模糊。因此必須說在前頭,我們在這裡說的車掌,是後面這種。
南來北往:公車開通了!
一九○八年臺灣西部鐵路全線通車,在臺中公園舉辦了熱鬧喜氣的通車典禮。西部鐵路通車在臺灣交通史上是件不得了的大事,或許正因為它太豪氣、太耀眼,幾乎占去了所有版面,讓人忘記了「道路」的甘草性格。
西部幹線能夠通車並不是歷史的偶然。日治初期,殖民政府在交通上首重鐵路建設,在清治時期留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配合土地、人口、都市建設等其他條件的調查與規畫,經過數年的設計與修築,才讓西部幹線能於一九○八年通車。但是鐵路畢竟無法照顧到所有地方,在火車走不到的地方,除了靠私營鐵路和台車來幫忙,主要還是得靠地方上的道路。而道路和鐵路互補的性格,從公車路線的起、終站,以及人力車聚集處位於火車站就可以明白。
俗話說:「路是人走出來的」,真是一點也沒錯,不過總不能總靠人來走,機械技術進步後,汽車可以取代一雙腳,提升交通效率。然而,要能夠走汽車,道路至少得有一定的寬度,交通越輻輳的路線,道路必然是越開闢越寬敞,人多了,運輸需求大了,公車也就跑起來了。
公車,或者說客運,依照經營者的不同,分為局營、市營和私人巴士三種,「局營」是臺灣總督府相關單位主管,各時期掌管相關的業務略有不同,「市營」則由各地政府經營。
臺灣最早的客運始於一九一二年,第一個在臺灣開辦私人客運業務的是一位叫做高松豐次郎的日本人。(喜歡電影的人對高松豐次郎一定不陌生,因為他也是把電影技術帶入臺灣的人,是第一位在臺灣拍電影的人,以及第一位在臺灣訓練電影演員及電影從業人員的人。)到了一九二六年,臺灣的客運車輛共有二百五十九輛,路線長達八百七十一哩。一九三一年,客運車輛暴增為八百六十四輛,路線延長為二千八百一十九哩,才短短五年時間,客運車輛及路線都成長了超過百分之三百,令人讚嘆臺灣客運業務發展的迅速。
沿著鐵軌跑:從私人客運到公營客運
雖說鐵路和道路功能互補,但私人客運一開始並不是專跑火車以外的地區,反而是沿著鐵軌跑,因為客運的班次比火車班次密集,停等站多,票價相對低廉,所以當「公車」遇上「火車」,竟然是火車敗下陣來。由於小蝦米「公車」真的差點就扳倒了大鯨魚「火車」,最後逼得官方出手,強制把那些與鐵路平行,或是路線足以影響鐵路營運的公車路線收歸政府經營,成為公營客運。
在日本,東京第一輛可載客的大型汽車於一九一三年奔馳於街頭,當時是因為京王線電車雖然已有延長鋪設的計畫,但在新宿到府中間的電車線路完成之前,暫時以大型汽車作為接駁之用。剛開始時,警視廳擔心汽車在路上跑來跑去會變成大型殺人凶器,不過它的安全卻讓警視廳大感意外,促成了一九一九年公車正式登場。到了一九二○年,日本的公車已配有女車掌,當時又稱為バスガール(bus girl),非常時尚。
臺灣的公營客運晚一些,一九三三年才開辦,首先開辦的是基隆、新竹、臺北、淡水間與鐵路平行的客運路線,隔年擴大經營大臺中地區,包括豐原、員林、二水、大甲等路線,接著是嘉義、屏東等南部客運線。還有一些客運走的是鐵路尚未闢建的地方,像是蘇澳到花蓮之間(今蘇花公路),這段路線的主幹線於日治時期開闢,當時稱為「臨海道路」,其公車路線則被稱為「東海線」,而「南迴線」則是連接屏東枋寮和臺東之間沒有鐵路聯通的客運線。
市營公車則各地不同,例如臺北市營公車於一九三○年開辦,由臺北市役所收購「臺北自動車株式會社」,並於市役所下設自動車課來管理,當時的公車總站在臺北車站,大橋、萬華、西門、圓山動物園、肥料檢查所(東門町)、軍司令官官邸(今南昌路陸軍聯誼招待所)前則設有調度站,可見市營公車主要是跑臺北城內到周邊的各據點。
客運業的蓬勃,也表現在客運業者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像是「巴自動車商會」、「海山自動車株式會社」、「東海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都是當時極有名氣的客運業者,其中也有些人本來就從事交通業務,例如「東海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的經營者白勢黎吉,曾擔任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長;「基隆輕鐵株式會社」的顏欽賢,則是經營基隆臺陽煤礦的基隆顏家顏雲年的大公子。
有趣的是,雖然鐵路是政府的,路上也有公營客運在跑,但民間客運卻大多由臺灣人經營。據研究,一九四○年全臺共有九十八家客運公司,其中由臺灣人經營的就有六十八家,占了七成之多。
據統計,一九三九年臺北市民每人每年平均搭乘公車次數為五十二點四八次,一天平均有五百二十二人次的臺北市民搭乘公車,可見公車是日治時期臺灣人生活中很親近的一部分。公學校課本上有篇題為「巴士」的課文,內容是「這是局營巴士。最近我的庄也通了局營巴士了。巴士上有司機和車掌。這裡是候車亭。局營巴士停車的時候,乘客先下再上。」老師教學時,教學指引中還提醒老師,要告訴孩子面對要去的方向,並站在左手邊的候車亭等車,先下後上。(日治時期臺灣的車輛行進方向和現在的方向相反,靠左通行。)
「先生」變「小姐」
這是一位生活在一九三七年臺北的小朋友搭公車的經驗:
四、五年級時,我聽老師說公車開通了,非常方便,某天阿嬤要我去萬華的嬸嬸家,因為很遠,阿嬤要我搭車去。她給我十錢硬幣,我急急忙忙地走到大馬路,路旁立著牌子,紅色的標幟上白字寫著「北門町七丁目」,我一開始覺得:大家都在這裡等車,一定沒錯,所以也在這裡等著。牌子寫著往萬華的藍色公車來了,上車後,一位服裝整齊的車掌小姐用溫柔的聲音跟我說:「麻煩車票。」我拿了十錢硬幣給她,她問我:「請問您幾歲呢?」我回答她十二歲,她淺淺地笑著,不知不覺中,我被她溫柔的聲音吸引了。「來,找您五錢。」她將找錢連同車票遞給我,我走到車中,仔細地看著車掌小姐,她面向這裡,高聲說:「接下來是北門町六丁目,請問還有人要下車嗎?」某位乘客回答:「下一站下車!」「好的!」車掌小姐轉頭和司機說「麻煩下一站停車。」車子緩緩地開到了下一站,乘客下車後,車掌小姐點頭說:「謝謝!」
公車的便利,讓小朋友也能「第一次搭公車就上手」,車掌小姐溫柔婉約的服務形象,則是在民眾心中打造公車理想品牌的重要推手。
這位小朋友可能沒想到,他口中的「車掌小姐」,一開始本來是「車掌先生」,親切誠懇又溫柔是日治後期民眾對車掌的印象,但早期曾是男性車掌。就工作內容來看,車掌也算服務業,當時社會風氣不像今天這樣自由開放,男性擔任車掌多少總有些不便。一九二○年八月報紙報導,往來於臺北市大稻埕與艋舺之間的公車男性車掌趁職務之便,調戲良家婦女,略有姿色的年輕女子上車後,他們不收車資,到了下車前就出手調戲,特別是女學生和護士,更是深受其害,民眾投訴後,報上特刊此消息,提醒往來的搭車民眾注意。
一九二○年東京開辦公車業務時,第一位女車掌就風風光光地站上車了,但對臺灣的車掌來說,一九二○年代中期才是「先生」變「小姐」的關鍵時刻。
一九二二年,臺北乘合自動車會社發出一篇公告,表示車掌的設置弊端頗多,今後改採在候車亭販售車票,乘客須在搭車前購票,上車後將車票交給司機。一九二八年,同一公司在報上刊登消息,改招聘小公學校女性畢業生為車掌,「欲試用之為車掌使在車中賣票」,並表示「若成績可觀,將全部改用女子云。」後來報上也陸續出現某某客運公司公開招聘女性車掌的消息。一九三○年,高雄共榮自動車會社宣布以後只聘用女性擔任車掌。
到了一九三○年代,民眾已經普遍存有「車掌是溫柔可人的女性」的印象,看來由女性擔任車掌的嘗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舉手之勞:車掌的工作
車掌車掌,掌的可不只是車,而是與車有關的各種大小服務,收售車票是最普通的,公車出發前,車掌要協助出車,公車發車後,由於以前的公車內沒有下車鈴,車掌除了收售車票,還要報站名,詢問下一站有無乘客要下車,若有人要下車,車掌就得提醒司機下一站停車,另外,車掌還要接待乘客,維持車內秩序,排解車廂內的糾紛,幫忙司機注意路況,回答乘客轉車的問題,好不容易跑完一趟車,還得協助司機倒車停車,站在車邊,伸出手喊「來!來!來!停!」管他會不會開車,車掌就是要出這「舉手之勞」。其中,關於報站名,不少車掌都表示,剛開始要大聲報站名真是一件令她們臉紅心跳的事,不過熟能生巧,熟還能生膽量,多喊幾次也就不怕羞了。
摩登亮麗的車掌制服
車掌上班要穿制服,東京的車掌制服最初就是一片裙的流行設計,當時除了護士,唯一穿制服的女性上班族就是車掌,當然令人眼睛一亮。臺灣的車掌通常是襯衫配及膝短裙,頭頂小帽,再加上絲襪與皮鞋,服裝雖然經過各時期不同的改良,但大致上都是這樣的組合。這樣的服裝並不是臺灣首創,在大正時期的日本,洋服開始往民間流行,制服更成為某種權威與專業的象徵,東京第一位車掌就已經穿上制服。白衣服裝的一點點摩登與帥氣,搭配臉上一點點的稚嫩與羞澀,正是絕配。車掌上班時還會背一個小包,裡面裝了出勤時要使用的所有器材。
車掌的工作量一整年沒有什麼淡旺季之分,一天的工作時間則分成上午班和下午班,上午班是早上六點到下午兩點半跑車,下午班則是下午兩點半開始,直到晚上十一點半才結束一天的工作。除了車掌的工作時間極長之外,不可思議的是,竟然到了晚上十一點半路上還可以見到公車。
臺北乘合自動車會社對公司車掌的要求是「待客要親切,時間要確實」,一面要掌握時間,一面服務各種乘客,加上工作時間長,每天在搖晃的車廂內工作,必須耗費更多的力氣來維持身體的平衡,就曾經發生過車體晃動得厲害,導致車掌摔出車外受傷的意外事件。除此之外,還有說也說不完的雜務,要完成這「舉手之勞」可是一點也不輕鬆。某位車掌說,雖然也想學點裁縫什麼的才藝,但是工作時間不固定,休息時間也短,經過一整天體力和注意力的大量消耗後,只有把所剩無幾的時間用來狠狠地睡它一場,才能紓解一天的疲勞。
應徵車掌的門檻並不高,通常僅需基礎學歷即可,以臺北市公車的車掌為例,並不是非要高等女學校的畢業生不可,反而是小、公學校畢業的程度就可以了。資料顯示,車掌多半是十七、八歲的年輕女孩,二十出頭的也有,不過年紀再大一些的車掌就比較少了。有位車掌推測,小、公學校的畢業生雖然學歷上不如高等女學校,但往往較能忍耐。這可能和高等女學校畢業生的家庭背景有關,普遍來說,日治時期女性要能讀到高女是件不簡單的事情,不僅頭腦要好,還得家裡的經濟底子夠雄厚以作為重要的支柱,因此高女畢業生家庭通常較為富裕。這位車掌說,不愁吃穿的高女畢業生,大概也沒為家裡生計煩惱、忍耐過吧?
總之,車掌的學歷不是第一考量,反倒因為車掌從事的是待人接物、送往迎來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容貌端正、有禮貌,頭腦反應也要快,因為車掌還得收售票、記站名。
車掌也很重視職業訓練,往往是由資深的車掌或管理人帶著新進車掌學習跑車。實習期間,菜鳥車掌必須集中注意力,學習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務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記熟每一站站名,而且因為客運業者的競爭激烈,車掌被要求以更多的耐心與更親切的語氣待客。有些客運業者會不惜重金送車掌到日本東京、大阪、京都等大都市見習,也會從日本聘來老師教導車掌良好的服務技巧與態度,她們被要求沒有自己的情緒,設身處地為乘客著想,秉持「好服務始終來自於人性」的理念,追求的是一種貼心與舒適的待客之道,送客到遠方。
車掌因為必須輪早晚班,一輛公車一天至少得有兩名車掌早晚隨車服務,因此車掌人數並不少,以臺北市公車為例,一九三○年開辦之初,共有一○一名車掌,到了一九三八年車掌人數增加到二一○人,而且這只是臺北市公車的車掌人數,如果再加上局營客運與私人客運,人數將更可觀。
舉手之勞:車掌
「非常擁擠,請盡量往裡面站!」
「走不進去了啦!」
「不好意思,『滿員』了喔!請等下一班。」
「怎麼搞的,又得再等五分鐘啦!」
車掌有兩種,兩種天差地遠,一種是開火車的「運轉手」,一種是客運或巴士的女服務員,兩者本屬不同體系,很多人光讀漢字,不辨雌雄,「他們」和「她們」分不清楚,車掌的面貌反而越看越模糊。因此必須說在前頭,我們在這裡說的車掌,是後面這種。
南來北往:公車開通了!
一九○八年臺灣西部鐵路全線通車,在臺中公園舉辦了熱鬧喜氣的通車典禮。西部鐵路通車在臺灣交通史上是件不得...
作者序
前言
職業婦人三百萬 藝娼妓除外
根據大正九年的調查,民間工場女工共八十四萬六千餘人,官營工場女工約五萬人,礦山勞役婦十萬八千人,從商婦人十七萬五千人,遞信省交換生通信員三萬二千人,鐵道省事務員雜役婦約八千人,小學校女教師約七萬人,宗教傳道者一萬三千人,海女等人三十一萬六千人,農業勞動者百四十餘萬人,其他尚有女醫、車掌、打字員、產婆、護士、女記者等,總人數十分驚人,粗估超過三百萬人。
一九二二年十月某日,林某翻開報紙,看到這則標題寫著「職業婦人三百萬 藝娼妓除外」新聞,驚訝地連嘴裡的一口茶都哽在喉裡吞不下去。林某也許偶聞街頭巷尾誰家的女孩公學校畢業後上班賺錢,幫忙養家,或是某人的女兒正在學編大甲蓆帽補貼家用,但三百萬這個總人數,實在是太驚人了。
三百萬真的很驚人,因為那是全日本職業婦女的統計數字,但當年全臺灣人口也不過近四百萬。
然而,儘管臺灣的女性就業人口不像日本那麼多,不到三百萬之數,卻也真不少。曾經,女人被人笑是「無為徒食」,不會做,只會吃,感覺既低俗、低等又低能。到了日治時期,女人可沒麼弱勢!不說你不知,她們脫下家事圍裙,穿上摩登,腳踩時尚,做好亮麗的妝髮,跨出家門上班去,她們是車掌,是老師,是電話接線生,是產婆,是護士,更是許許多多那些你想都沒想過的摩登女子,連選擇的職業都超乎你想像!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百年前的復古版粉領族到底長什麼樣子?人家說,認真的女人最美麗,那時候女人的認真,到底獲得多少的待遇?除了那份薪水,她們還想要或得到什麼?從「本小姐」到「老娘」,一次人生身分的轉變,她們又得做出多少犧牲?
新舊交陳本來就是歷史的況味,但誰說往事只能回味?不要感嘆春光易逝人易老,走進「好美麗株式會社」,一起重遊不凡女子的精采人生!
舉手之勞:車掌
「非常擁擠,請盡量往裡面站!」
「走不進去了啦!」
「不好意思,『滿員』了喔!請等下一班。」
「怎麼搞的,又得再等五分鐘啦!」
車掌有兩種,兩種天差地遠,一種是開火車的「運轉手」,一種是客運或巴士的女服務員,兩者本屬不同體系,很多人光讀漢字,不辨雌雄,「他們」和「她們」分不清楚,車掌的面貌反而越看越模糊。因此必須說在前頭,我們在這裡說的車掌,是後面這種。
南來北往:公車開通了!
一九○八年臺灣西部鐵路全線通車,在臺中公園舉辦了熱鬧喜氣的通車典禮。西部鐵路通車在臺灣交通史上是件不得了的大事,或許正因為它太豪氣、太耀眼,幾乎占去了所有版面,讓人忘記了「道路」的甘草性格。
西部幹線能夠通車並不是歷史的偶然。日治初期,殖民政府在交通上首重鐵路建設,在清治時期留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配合土地、人口、都市建設等其他條件的調查與規畫,經過數年的設計與修築,才讓西部幹線能於一九○八年通車。但是鐵路畢竟無法照顧到所有地方,在火車走不到的地方,除了靠私營鐵路和台車來幫忙,主要還是得靠地方上的道路。而道路和鐵路互補的性格,從公車路線的起、終站,以及人力車聚集處位於火車站就可以明白。
俗話說:「路是人走出來的」,真是一點也沒錯,不過總不能總靠人來走,機械技術進步後,汽車可以取代一雙腳,提升交通效率。然而,要能夠走汽車,道路至少得有一定的寬度,交通越輻輳的路線,道路必然是越開闢越寬敞,人多了,運輸需求大了,公車也就跑起來了。
公車,或者說客運,依照經營者的不同,分為局營、市營和私人巴士三種,「局營」是臺灣總督府相關單位主管,各時期掌管相關的業務略有不同,「市營」則由各地政府經營。
臺灣最早的客運始於一九一二年,第一個在臺灣開辦私人客運業務的是一位叫做高松豐次郎的日本人。(喜歡電影的人對高松豐次郎一定不陌生,因為他也是把電影技術帶入臺灣的人,是第一位在臺灣拍電影的人,以及第一位在臺灣訓練電影演員及電影從業人員的人。)到了一九二六年,臺灣的客運車輛共有二百五十九輛,路線長達八百七十一哩。一九三一年,客運車輛暴增為八百六十四輛,路線延長為二千八百一十九哩,才短短五年時間,客運車輛及路線都成長了超過百分之三百,令人讚嘆臺灣客運業務發展的迅速。
沿著鐵軌跑:從私人客運到公營客運
雖說鐵路和道路功能互補,但私人客運一開始並不是專跑火車以外的地區,反而是沿著鐵軌跑,因為客運的班次比火車班次密集,停等站多,票價相對低廉,所以當「公車」遇上「火車」,竟然是火車敗下陣來。由於小蝦米「公車」真的差點就扳倒了大鯨魚「火車」,最後逼得官方出手,強制把那些與鐵路平行,或是路線足以影響鐵路營運的公車路線收歸政府經營,成為公營客運。
在日本,東京第一輛可載客的大型汽車於一九一三年奔馳於街頭,當時是因為京王線電車雖然已有延長鋪設的計畫,但在新宿到府中間的電車線路完成之前,暫時以大型汽車作為接駁之用。剛開始時,警視廳擔心汽車在路上跑來跑去會變成大型殺人凶器,不過它的安全卻讓警視廳大感意外,促成了一九一九年公車正式登場。到了一九二○年,日本的公車已配有女車掌,當時又稱為バスガール(bus girl),非常時尚。
臺灣的公營客運晚一些,一九三三年才開辦,首先開辦的是基隆、新竹、臺北、淡水間與鐵路平行的客運路線,隔年擴大經營大臺中地區,包括豐原、員林、二水、大甲等路線,接著是嘉義、屏東等南部客運線。還有一些客運走的是鐵路尚未闢建的地方,像是蘇澳到花蓮之間(今蘇花公路),這段路線的主幹線於日治時期開闢,當時稱為「臨海道路」,其公車路線則被稱為「東海線」,而「南迴線」則是連接屏東枋寮和臺東之間沒有鐵路聯通的客運線。
市營公車則各地不同,例如臺北市營公車於一九三○年開辦,由臺北市役所收購「臺北自動車株式會社」,並於市役所下設自動車課來管理,當時的公車總站在臺北車站,大橋、萬華、西門、圓山動物園、肥料檢查所(東門町)、軍司令官官邸(今南昌路陸軍聯誼招待所)前則設有調度站,可見市營公車主要是跑臺北城內到周邊的各據點。
客運業的蓬勃,也表現在客運業者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像是「巴自動車商會」、「海山自動車株式會社」、「東海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都是當時極有名氣的客運業者,其中也有些人本來就從事交通業務,例如「東海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的經營者白勢黎吉,曾擔任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長;「基隆輕鐵株式會社」的顏欽賢,則是經營基隆臺陽煤礦的基隆顏家顏雲年的大公子。
有趣的是,雖然鐵路是政府的,路上也有公營客運在跑,但民間客運卻大多由臺灣人經營。據研究,一九四○年全臺共有九十八家客運公司,其中由臺灣人經營的就有六十八家,占了七成之多。
據統計,一九三九年臺北市民每人每年平均搭乘公車次數為五十二點四八次,一天平均有五百二十二人次的臺北市民搭乘公車,可見公車是日治時期臺灣人生活中很親近的一部分。公學校課本上有篇題為「巴士」的課文,內容是「這是局營巴士。最近我的庄也通了局營巴士了。巴士上有司機和車掌。這裡是候車亭。局營巴士停車的時候,乘客先下再上。」老師教學時,教學指引中還提醒老師,要告訴孩子面對要去的方向,並站在左手邊的候車亭等車,先下後上。(日治時期臺灣的車輛行進方向和現在的方向相反,靠左通行。)
「先生」變「小姐」
這是一位生活在一九三七年臺北的小朋友搭公車的經驗:
四、五年級時,我聽老師說公車開通了,非常方便,某天阿嬤要我去萬華的嬸嬸家,因為很遠,阿嬤要我搭車去。她給我十錢硬幣,我急急忙忙地走到大馬路,路旁立著牌子,紅色的標幟上白字寫著「北門町七丁目」,我一開始覺得:大家都在這裡等車,一定沒錯,所以也在這裡等著。牌子寫著往萬華的藍色公車來了,上車後,一位服裝整齊的車掌小姐用溫柔的聲音跟我說:「麻煩車票。」我拿了十錢硬幣給她,她問我:「請問您幾歲呢?」我回答她十二歲,她淺淺地笑著,不知不覺中,我被她溫柔的聲音吸引了。「來,找您五錢。」她將找錢連同車票遞給我,我走到車中,仔細地看著車掌小姐,她面向這裡,高聲說:「接下來是北門町六丁目,請問還有人要下車嗎?」某位乘客回答:「下一站下車!」「好的!」車掌小姐轉頭和司機說「麻煩下一站停車。」車子緩緩地開到了下一站,乘客下車後,車掌小姐點頭說:「謝謝!」
公車的便利,讓小朋友也能「第一次搭公車就上手」,車掌小姐溫柔婉約的服務形象,則是在民眾心中打造公車理想品牌的重要推手。
這位小朋友可能沒想到,他口中的「車掌小姐」,一開始本來是「車掌先生」,親切誠懇又溫柔是日治後期民眾對車掌的印象,但早期曾是男性車掌。就工作內容來看,車掌也算服務業,當時社會風氣不像今天這樣自由開放,男性擔任車掌多少總有些不便。一九二○年八月報紙報導,往來於臺北市大稻埕與艋舺之間的公車男性車掌趁職務之便,調戲良家婦女,略有姿色的年輕女子上車後,他們不收車資,到了下車前就出手調戲,特別是女學生和護士,更是深受其害,民眾投訴後,報上特刊此消息,提醒往來的搭車民眾注意。
一九二○年東京開辦公車業務時,第一位女車掌就風風光光地站上車了,但對臺灣的車掌來說,一九二○年代中期才是「先生」變「小姐」的關鍵時刻。
一九二二年,臺北乘合自動車會社發出一篇公告,表示車掌的設置弊端頗多,今後改採在候車亭販售車票,乘客須在搭車前購票,上車後將車票交給司機。一九二八年,同一公司在報上刊登消息,改招聘小公學校女性畢業生為車掌,「欲試用之為車掌使在車中賣票」,並表示「若成績可觀,將全部改用女子云。」後來報上也陸續出現某某客運公司公開招聘女性車掌的消息。一九三○年,高雄共榮自動車會社宣布以後只聘用女性擔任車掌。
到了一九三○年代,民眾已經普遍存有「車掌是溫柔可人的女性」的印象,看來由女性擔任車掌的嘗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舉手之勞:車掌的工作
車掌車掌,掌的可不只是車,而是與車有關的各種大小服務,收售車票是最普通的,公車出發前,車掌要協助出車,公車發車後,由於以前的公車內沒有下車鈴,車掌除了收售車票,還要報站名,詢問下一站有無乘客要下車,若有人要下車,車掌就得提醒司機下一站停車,另外,車掌還要接待乘客,維持車內秩序,排解車廂內的糾紛,幫忙司機注意路況,回答乘客轉車的問題,好不容易跑完一趟車,還得協助司機倒車停車,站在車邊,伸出手喊「來!來!來!停!」管他會不會開車,車掌就是要出這「舉手之勞」。其中,關於報站名,不少車掌都表示,剛開始要大聲報站名真是一件令她們臉紅心跳的事,不過熟能生巧,熟還能生膽量,多喊幾次也就不怕羞了。
摩登亮麗的車掌制服
車掌上班要穿制服,東京的車掌制服最初就是一片裙的流行設計,當時除了護士,唯一穿制服的女性上班族就是車掌,當然令人眼睛一亮。臺灣的車掌通常是襯衫配及膝短裙,頭頂小帽,再加上絲襪與皮鞋,服裝雖然經過各時期不同的改良,但大致上都是這樣的組合。這樣的服裝並不是臺灣首創,在大正時期的日本,洋服開始往民間流行,制服更成為某種權威與專業的象徵,東京第一位車掌就已經穿上制服。白衣服裝的一點點摩登與帥氣,搭配臉上一點點的稚嫩與羞澀,正是絕配。車掌上班時還會背一個小包,裡面裝了出勤時要使用的所有器材。
車掌的工作量一整年沒有什麼淡旺季之分,一天的工作時間則分成上午班和下午班,上午班是早上六點到下午兩點半跑車,下午班則是下午兩點半開始,直到晚上十一點半才結束一天的工作。除了車掌的工作時間極長之外,不可思議的是,竟然到了晚上十一點半路上還可以見到公車。
臺北乘合自動車會社對公司車掌的要求是「待客要親切,時間要確實」,一面要掌握時間,一面服務各種乘客,加上工作時間長,每天在搖晃的車廂內工作,必須耗費更多的力氣來維持身體的平衡,就曾經發生過車體晃動得厲害,導致車掌摔出車外受傷的意外事件。除此之外,還有說也說不完的雜務,要完成這「舉手之勞」可是一點也不輕鬆。某位車掌說,雖然也想學點裁縫什麼的才藝,但是工作時間不固定,休息時間也短,經過一整天體力和注意力的大量消耗後,只有把所剩無幾的時間用來狠狠地睡它一場,才能紓解一天的疲勞。
應徵車掌的門檻並不高,通常僅需基礎學歷即可,以臺北市公車的車掌為例,並不是非要高等女學校的畢業生不可,反而是小、公學校畢業的程度就可以了。資料顯示,車掌多半是十七、八歲的年輕女孩,二十出頭的也有,不過年紀再大一些的車掌就比較少了。有位車掌推測,小、公學校的畢業生雖然學歷上不如高等女學校,但往往較能忍耐。這可能和高等女學校畢業生的家庭背景有關,普遍來說,日治時期女性要能讀到高女是件不簡單的事情,不僅頭腦要好,還得家裡的經濟底子夠雄厚以作為重要的支柱,因此高女畢業生家庭通常較為富裕。這位車掌說,不愁吃穿的高女畢業生,大概也沒為家裡生計煩惱、忍耐過吧?
總之,車掌的學歷不是第一考量,反倒因為車掌從事的是待人接物、送往迎來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容貌端正、有禮貌,頭腦反應也要快,因為車掌還得收售票、記站名。
車掌也很重視職業訓練,往往是由資深的車掌或管理人帶著新進車掌學習跑車。實習期間,菜鳥車掌必須集中注意力,學習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務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記熟每一站站名,而且因為客運業者的競爭激烈,車掌被要求以更多的耐心與更親切的語氣待客。有些客運業者會不惜重金送車掌到日本東京、大阪、京都等大都市見習,也會從日本聘來老師教導車掌良好的服務技巧與態度,她們被要求沒有自己的情緒,設身處地為乘客著想,秉持「好服務始終來自於人性」的理念,追求的是一種貼心與舒適的待客之道,送客到遠方。
車掌因為必須輪早晚班,一輛公車一天至少得有兩名車掌早晚隨車服務,因此車掌人數並不少,以臺北市公車為例,一九三○年開辦之初,共有一○一名車掌,到了一九三八年車掌人數增加到二一○人,而且這只是臺北市公車的車掌人數,如果再加上局營客運與私人客運,人數將更可觀。
前言
職業婦人三百萬 藝娼妓除外
根據大正九年的調查,民間工場女工共八十四萬六千餘人,官營工場女工約五萬人,礦山勞役婦十萬八千人,從商婦人十七萬五千人,遞信省交換生通信員三萬二千人,鐵道省事務員雜役婦約八千人,小學校女教師約七萬人,宗教傳道者一萬三千人,海女等人三十一萬六千人,農業勞動者百四十餘萬人,其他尚有女醫、車掌、打字員、產婆、護士、女記者等,總人數十分驚人,粗估超過三百萬人。
一九二二年十月某日,林某翻開報紙,看到這則標題寫著「職業婦人三百萬 藝娼妓除外」新聞,驚訝地連嘴裡的一口茶都哽在...
目錄
前言
半推半就:走出家庭,走入社會
舉手之勞:車掌
請多指教:老師
請問幾番:電話接線生
一臂之力:產婆
出生入死:護士
人客來坐:藝妲與女給
敲打歲月:銀行會社職員
不留一手:女工
歡迎光臨:百貨店店員
影響與延續
主要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前言
半推半就:走出家庭,走入社會
舉手之勞:車掌
請多指教:老師
請問幾番:電話接線生
一臂之力:產婆
出生入死:護士
人客來坐:藝妲與女給
敲打歲月:銀行會社職員
不留一手:女工
歡迎光臨:百貨店店員
影響與延續
主要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商品資料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出版日期:2013-06-02ISBN/ISSN:978986262147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