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守山
定價:NT$ 320
優惠價:9 折,NT$ 288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限量商品,即時庫存=1
內容簡介台灣人愛吃補,一年花在保健食品的錢高達900億,足足可以蓋1.5棟的台北101大樓!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買對、吃對?很多人想靠保健食品來預防疾病、減緩或改善病況,卻沒考慮到:產品來源可不可靠、成分是否真如標示、使用劑量及方法對不對、有無補充禁忌、甚至自身體質到底適不適合吃?、、、、等等。事實上,吃保健食品最重要的撇步就是「觀念正確」,否則吃再多,不但對健康一點幫助也沒有,甚至還會有副作用,結果就是花了冤枉錢,身體還越補越大洞。 揭露保健食品非知不可的真相 腎臟科名醫、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的江守山醫師,繼《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癌症,當然可以預防!》之後,再次推出力作《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書中除了教大家如何買對、吃對保健食品,並大膽揭露台灣黑心保健食品氾濫的內幕。包括(1)髒亂住家當工廠,無法可管;(2)檢驗項目不足,吃補變吃毒。像銀杏的病蟲害很多,用農藥的機率偏高,但檢驗項目居然沒有農藥一項;(3)盲目引用實驗,把人當白老鼠。例如牛樟芝雖經動物實驗有效,但其實具腎毒性,不能長期服用,但廠商往往避重就輕,只說效果不說毒;(4)假原料、毒原料氾濫,如市售大豆異黃酮,大部分含量只有標示值的20%,1/15還含有過量的鉛……。諸如此類的內幕不勝枚舉,打破消費者「有認證=好、有動物實驗=有效」的選購迷思。 另外,書中還告訴大家正確的使用觀念。例如:「強調快速吸收的產品其實只是噱頭」、「千萬不可以剝掉膠囊再服用」、「連續服用3個月以上才有效」、「和哪些藥物會產生交互作用」、「乾燥劑、棉花團開罐後要馬上丟」……等等。 專為台灣人量身打造的營養保健指南 有別於一般保健品書籍洋洋灑灑條列數十種、甚至百種營養品,卻多是資料彙整,缺乏作者權威觀點,讀者看完也不知如何判斷選擇;本書作者綜合了國人十大死因、國人最關心的健康議題、國人保健食品品類銷售排行榜等多項結果,精選出「國人最應補充的10大保健營養品」,並依「國人最關切的12大健康問題」對症下補,告訴大家如何補最省錢、最有效,是一本專為台灣人量身打造,讓你越補越健康的營養保健實用手冊。 ◎最權威、最具公信力的觀點:江醫師為了讓國人不再花大錢卻越補越大洞,大量查閱國內外研究報告、投入上游原料檢驗,本書只推薦經權威醫學單位人體對照雙盲實驗證實有效的營養品,堪稱最具公信力及權威度。 ◎為國人挑選10大最應補充保健食品:面對五花八門的保健食品,很多人不知從何下手,才能省錢又有效。本書特別針對台灣人的體質和健康需求,篩選出10種最有效的營養補充品,讀者可根據個人需求(年齡、性別、飲食及生活習慣,如電腦族、外食族、熬夜族、銀髮族),從中挑選最適合自己的來補充,讓你吃得聰明、吃得有效! ◎提供國人12大健康問題處方箋:每個人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但卻不知如何做起。本書作者針對國人最關切的12大健康問題,包括癌症、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更年期、性功能障礙、失智症等,提供專業的預防及對症保健處方箋,幫助讀者輕輕鬆鬆對症下補,不用再盲目摸索、讓自己成為白老鼠。 本書特色 最具權威度與公信力的保健食品寶典:作者江守山醫師以他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長期研究保健食品的專業知識,為讀者從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中,嚴選有人體對照雙盲實驗證實真正有效的保健食品,內容深具公信力及權威度。 為國人篩選出最應補充的10大營養素:你知道「常喝碳酸飲料與常吃肉的人,鈣質容易流失」、「三餐老是在外的老外,最需要補充綜合維他命」嗎?本書針對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及各族群的健康需求,嚴選 10種國人最應補充的營養素,方便讀者快速掌握自己需要。 為國人12種健康需求量身打造的保健處方箋:本書針對癌症、心血管疾病、老化、骨骼和關節等國人最關切的12大健康問題,開立對症下補的保健食品處方箋,譬如想要預防骨質疏鬆症,不能單補鈣,必須同時補充維生素D;而魚油和異黃酮素,也能幫助身體留住鈣。 最專業、最豐富的保健食品選購指南:本書列出保健食品的食用須知、補充禁忌、成分功效、適合對象及選購技巧等,譬如膠囊不可去「殼」吃、開封「超過六個月」不可吃、印有「衛署食字號」的不能吃等,快速為讀者建立買對、吃對保健食品的正確觀念。 大膽揭露黑心保健食品氾濫的內幕:你知道嗎?「銀杏最容易含農藥,卻沒有農藥檢驗」、「海狗油含高濃度化學毒物,卻只驗是否含重金屬」、「牛樟芝其實具有腎毒性,廠商卻只說功效」、「大豆異黃酮大部分含量只有標示值的20%」,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的內幕,本書為你一一揭露,打破「有認證就是品質保證」、「藥品級最好」的選購迷思。 10項自我測驗,3分鐘測出保健食品觀念:你有「保健食品開封後,當中的乾燥劑和棉花團要馬上丟」、「保健食品雖然不是藥,但仍要小心藥物交互作用」的觀念嗎?本書提供10個小問題,3分鐘就能知道你的保健食品觀念是否正確。另外,本書也告訴你如何從一般飲食中攝取營養素,「均衡飲食」搭配「正確補充保健品」,讓你健康100分。 讀者群分析 長時間打電腦、外食、熬夜、抽菸喝酒、生活不正常的「亞健康族」 三天兩頭跑醫院、藥永遠吃不完的「慢性病一族」 有癌症、慢性病等家族病史,想要遠離疾病威脅的「高危險族」 一心追求健康,想預防疾病,做好身體保養的「保健族」 對保健食品有興趣的「醫學相關從業人員」 |
作者簡介:
【江守山 醫師】
學歷: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現職: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江醫師追求零污染舖子執行長
江醫師房屋健檢中心執行長
中華民國居住安全健康協會理事長
中華室內環境檢測協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遠山健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
中華順勢醫學會理事長
專長:癌症預防
維他命與健康食品
透析血管通路問題診斷及治療
透析乾體重之測定及調整
腎血管狹管及合併之腎衰竭
尿毒症
著作:《癌症,當然可以預防!》、《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新自然主義)、《江醫師的魚舖子》等
購買保健食品,先破三迷思除了慎選通路、避免選購來路不明的產品外,許多人在選購時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藥品級」、「有認證」的產品比較好,但我必須說:「這並不是絕對的」,因此在選購前,讓我們先一起認識保健食品的藥、食品分類,以及常見認證,到底藏有什麼迷思。 【迷思1】有食品字號就有保障? 市面上的營養保健食品,可分為「藥品」和「食品」兩類,而食品類又可分為「健康食品」以及「一般食品」。通常對產品的把關會因為類別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要求,就管理法規來看,規範嚴格程度的順序是藥品>健康食品>一般食品,所謂「藥品級」比較好的說法,指的是藥品級產品把關較嚴的關係。以下是關於藥品及食品不同的要求及規範。 ◎藥品 管理法規:藥事法 產品上會標示藥品字號(如衛署藥製字第○○○○○○號),由於藥品必須由GMP藥廠製造,品管要求較嚴格,安全性與可信賴度也相對較高。 藥品查詢網頁/http://www.fda.gov.tw/licnquery/DO8180.asp ◎健康食品 管理法規:健康食品管理法 在台灣,「健康食品」是有法律依據的名詞,一個合格的「健康食品」,不論是國外進口或國內生產,從來源、製造到加工都受到衛生署的檢驗。通過健康食品認證的產品,包裝上會印上如圖三的小綠人圖案,同時會標示健康食品字號,如衛署健食字第○○○○○○號、衛署健食規字第○○○○○○號。 健康食品查詢網頁/http://food.doh.gov.tw/foodnew/info/InfoHealthFoodList.aspx ◎一般食品 管理法規:食品衛生管理法 無認證字號,也沒有嚴格的要求,因為食品上市並不需要經過國家審查或掛保證。提到這,許多人在檢查保健食品時會檢查「衛生署字號」,其實只有藥品和健康食品有字號,食品是沒有的。事實上,所謂的「衛署食字第○○○○○○號」,只是業者跟衛生署之間的往來查詢或報備公文的文號,並不代表衛生署認可合格。但許多進口產品將當初報備字號印製於包裝上,甚至,有許多不肖業者以「衛署食字號」來招搖撞騙,造成許多消費者受害。為避免「食字號」產生的誤解,現在衛生署已明令公告,食品包裝上不得印製「食字號」,所以如果你現在還買到有衛署食字號的產品,千萬別再吃,而且還應該向衛生署舉發。 雖然一般食品不像藥品和健康食品般有專屬的查詢網頁,但仍可透過營業人名稱、 統一編號或營業人營業(稅籍)登記地址,於財政部查詢其營業項目是否為製藥、食品相關。 營業(稅籍)登記資料公示查詢/ http://www.etax.nat.gov.tw/wSite/sp?xdUrl=/wSite/query/query01.jsp&ctNode=10818 【江醫師悄悄話】市面上常見的「衛署食字號」 提醒你,當你看到以下各種「衛署食字號」,就代表它是違反衛生署法規的產品,千萬不要繼續吃! 衛署食字第○○○○○○號 衛署食字第○○○○○○號許可 衛署食字第○○○○○○號審查合格 領有衛生署食字號 獲得衛生署食字號許可 通過衛生署配方審查 本產品經衛署食字第○○○○○○號配方審查認定為食品 本產品經衛署食字第○○○○○○號查驗登記認定為食品 目前國家對食品的管理原則,是從上游要求製造廠符合製造規範,及從下游檢驗食品衛生;換言之,國家並未對保健、營養補充品等產品的末端進行認證與把關,只有偶爾被衛生署抽查發現產品的成分或衛生有問題,才會被罰款或要求下架。可惜的是,這樣的觀念和認識很多國人並不知道,因此往往花了許多冤枉錢,甚至賠上身體健康。因此,我認為唯有透過正確的資訊與觀念,才能真正為自己健康把關,這也是我撰寫此書的目的之一。 【迷思2】「藥品級」的產品最好? 在了解保健食品的藥、食品分類後,我要強調的是,所謂「藥品級」的產品比較好,通常是因為藥品級產品由GMP藥廠所製造,品管要求較嚴格的關係。但其實並非所有藥廠製造的產品,一定都是藥字號的藥品,很多藥廠自行生產的保健食品,也都屬於「食品」類,因此與其說是「藥品級」的產品比較好,不如說是「藥廠級」產品比較好。 當然也有人會主張,還是應該選藥品級產品,因為藥品有療效,食品則沒有療效。但我要強調,這絕對是不正確的觀念。因為「藥食同源」,很多藥物其實也都是食品,而很多食品也具有藥性,有人說:「黑貓、白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因此我認為硬要劃分藥品或食品是沒有意義的。 此外,很多國人也對「健康食品」深信不疑,覺得一旦掛上「小綠人」符號的產品絕對是功效的保證,關於這一點我也存著保留態度,因為它所採用的並非人體對照雙盲研究,所以我認為不該過度迷信它的效果。 我認為,要分辨保健食品的好壞,最重要的還是得自己多做功課,吃自己需要且真正有效的成分,並選擇經審慎評估的上游製造端,包含:公司背景、研發團隊、產品成分、生產品管等,綜合資訊後再做判斷。 【迷思3】有認證的絕對沒問題? 除了「藥品級」的說法外,許多人還主張購買保健食品應該要選「有認證」的比較好,但這也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個人認為,不僅要看有沒有認證,還得注意認證單位才行。 目前國人最熟悉的認證,除了國內的「健康食品」認證外,就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認證(見圖四)。您或許會這麼認為,美國是健康食品王國,因此通過FDA認證的產品,絕對可以放心吃吧?但我在前面章節也曾說過,允許牛隻在飼料中添加萊克多巴胺的單位,正是FDA,因此我對FDA認證的品質是存疑的。 至於哪些認證單位值得信賴呢?我個人認為,歐盟的檢驗項目其實比較嚴謹,因此其認證也比較值得信賴。同樣以萊克多巴胺為例,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認為在檢驗數據中,人體實驗的樣本數太少(只有六例,且其中一人出現心悸現象,中止實驗),且沒有採取雙盲測試,加上所有數據都由負責製造萊克多巴胺的美國愛蘭可公司(Elanco)提供,缺乏可靠性,所以認為萊克多巴胺並無法確保安全無虞,因此禁用。除了「歐盟EFSA食品安全認證」,另一個可參考的歐洲產品品質認證為「CE認證」,所謂的CE是法語"CONFORMITE EUROPENDE"的簡稱,其意為「符合歐洲標準」。這兩個單位的認證,我個人認為比較可以作為國人選購保健食品時的參考。像歐盟對於保健食品中塑化劑的要求也較嚴格。可惜懂得法文或德文的人較少,會形成語言障礙以致選購不易。 保健食品劑型劑量,大有學問 市售的保健食品,依型態通常可分為膠囊、錠狀、液狀或是粉狀產品,因此我們常會聽到廠商們宣稱「某產品液態好吸收」的說法。理論上來說,液態的產品的確吸收速度會比較快,因為所有劑型的保健食品在被吸收前,都必須先溶於胃液中,液態劑型的產品因為少了「崩解」及「溶解」的過程,當然吸收會最快,其次是粉狀的劑型,再來依次為膠囊及軟膠囊,最後才是錠狀劑型。不過我必須特別強調:「最快被吸收的產品,並不一定就表示吸收效率及人體利用率最好。何況液狀的產品因為含有很多水份,還有使用防腐劑的疑慮(所有的水如果不充分的消毒並防腐很難維持無菌狀態。」 強調快速吸收只是噱頭 我們要知道,保健食品的作用在於預防保健,需要長期且有恆心的服用才能真正看到效果,快速吸收的劑型並非保健食品的必要條件,相反的,有時候營養素的「慢慢釋放吸收」對身體來說才更有用。例如有些高劑量維他命B產品, 如果太快被釋出,人體一時無法全部吸收利用,就會很快隨尿液排出體外,所以吃下這樣的維他命,很快的小便就會因為排出維生素B而變成黃色,也就是某種品牌汽水的顏色。因此必須採用慢速持續釋放型錠劑(Sustained release & Time release),一粒錠劑完全溶解釋出成分要長達半天甚至一天,才能讓身體有時間慢慢運用這些營養。 膠囊千萬不可去「殼」吃 此外,前陣子的塑化劑風暴,也讓很多人對膠囊殼產生疑慮,因此寧願將膠囊中的粉末倒出來和水喝,也不願意把它(膠囊殼)吞下肚;但這樣的作法其實是不對的。因為膠囊內有些成分是高濃縮或具刺激性的,而我們人體食道的保護膜並不像胃黏膜那麼強壯,一旦直接吞服,反而可能對食道黏膜太過刺激甚至造成灼傷等後遺症,因此建議服用膠囊劑型時,最好連同膠囊一起吞服比較安全。 有些業者為了強調膠囊的壞處,會透過實驗的方式,將保健食品的膠囊殼浸泡在冷開水中,告訴消費者,這些膠囊殼泡一整天的水都沒辦法溶解,所以是很可怕的東西。但這其實是一種誤導,因為人體的消化系統絕不是一杯冷開水就可以比擬的。想想,如果我們將蔬菜、水果放進水裡泡一整天,食物也不會融化不是嗎?人類的胃有胃酸,而且會蠕動,通常膠囊到了胃部,約15分鐘後就會崩解,我們唯一該注意的是,服用保健食品時一定要喝足夠的水,以免膠囊提早軟化黏在食道上,同時大量的水可幫助膠囊被充分崩解吸收。 錠劑不一定要咬碎才好吸收 至於錠劑,很多人最常問的問題就是:「該不該咬碎服用?」一般錠劑外都有一層膜衣,可用來控制錠劑的溶解時間及防止胃酸的破壞。,如高單位維他命類產品會做成錠劑加上膜衣,以製成長效釋放型膜衣錠;容易被胃酸破壞或傷胃的成分,可以在錠劑的外表包覆一層不溶於胃部酸性環境的膜衣,如此錠劑就算吞到胃部也不會溶解,會一直運送到腸道鹼性環境下才會崩解並釋出活性成分。換言之,一旦我們將這些特殊的錠劑膜衣咬碎或磨碎時,錠劑的特殊效果也就蕩然無存了;所以說,除非產品特別註明為「嚼錠」,一定要咬碎吞服外,一般的錠劑都是不該咬碎再吞服的。 至於營養保健品的劑量,千萬不要以為平均單價較便宜的大罐裝就比較划算,因為保健食品一旦開封,就會逐漸氧化,所以務必在「開封後六個月內吃完」,否則可能對身體有害。很多人在購買營養保健品的時候精打細算,以為越大罐越划算,其實反而因小失大。 服用保健食品,三大原則不可破 【原則1】天天定時定量才能達有效劑量 常有人說:「吃藥傷腎」,並因此認為保健食品也一樣,不宜長期吃;也有些人因為工作忙常忘了吃,因此不是每天的量減半吃,就是昨天沒吃的量今天加倍吃,雖然吃吃停停,但有吃總比沒吃好。以上這些都是國人服用營養保健品的常態,相信你應該也不陌生。但是,身為一個專業醫師,我必須告訴你,如果不能每天定時定量並持之以恆的服用保健食品,那麼就不如不要吃。 連續服用3個月以上才有效 在談營養保健食品的療效前,我們得先來釐清保健食品與藥品的差異。藥物的主要目的是治療疾病,講究的是時效,想要「藥到病除」,就必須忍受藥物可能對人體所產生的副作用,當身體痊癒後,越早停藥越好。但保健食品不一樣,服用保健食品的主要目的是保健,效果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呈現,因此三天打魚、五天曬網的吃法,是吃不出效果的。換句話說,營養保健食品對身體的改善是循序漸進的,身體必須在服用一段時間後,當有效成分在身體裡累積足夠的劑量時,才能達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服用保健食品千萬不能性急,只是想求速效,也不宜吃吃停停,除非是本來就不宜長期大量服用的特殊營養品(例如紫錐花只適合在感冒前服用),否則保健食品要呈現效果,就一定要定時、定量,並持續服用三個月以上才有效。 【原則2】精準記錄用量,掌握自己吃了多少 坊間的營養保健食品百百種,如果你曾經買了一些,那麼請打開自己的櫃子看看,像是維生素B群、魚油、蜂膠、靈芝、鈣片……等,這些營養品的名稱可能不同,但如果仔細列表來分析,你將會發現,這些保健食品可能有不少功能是重複的,有些甚至會和藥物抵觸,吃了不但花冤枉錢,甚至還增加身體負擔。因此我認為,除了定時、定量、持續,才能吃出效果,你還得「確實掌握自己吃了什麼」才行。 營養素列表,精確計算攝取量 如果你正在服用的保健食品只有一瓶,那麼服用的方式很單純,只要在服用前先徵詢醫師、營養師、藥師等專業人員的意見,並依照指示用量服用即可。不過,如果你正在服用的保健食品不只一瓶,雖然基本上不同種類的保健食品同時服用,對身體應該不會有危害,但還是要小心「攝取過量」問題。我的建議是,先將身邊正在服用的營養素列表、計算各成分的總攝取量後,再重新徵詢醫師、營養師、藥師等專業人員的意見。舉例來說,如果你正在服用綜合維他命和鈣片,由於綜合維他命當中也含有鈣和維他命D,因此你必須將鈣和維他命D做累計,才能避免攝取過量的風險。我的病人就因為同時服用善存與挺立(來自同一家藥廠),造成銅的攝取過量與肝功能的傷害。 服用藥物者,小心藥物交互作用 如果你正在服用藥物,那麼請務必留意保健食品是否會和處方藥物產生「藥物交互作用」;有些處方用藥,像是阿斯匹靈、抗凝血劑等就不能與銀杏、大蒜等保健食品同時使用,否則可能會引起凝血異常或出血等副作用。不過藥物交互作用,並不一定會在產品標籤上標示,有的或許寫在說明書裡,但用詞往往又太過專業,一般消費者並不容易理解,因此建議最好還是詢問醫師或營養師,才能確保安全。 依標示服用,搭配均衡飲食才有效 此外,除非經專業人員的建議,否則不宜服用超過產品的建議劑量,像是每次該服用多少劑量、服用時間(三餐前或後,早上、晚上或是不限時間)等,最好都能依照產品標示說明服用,才是最安全、可靠的服用方式。再來,保健食品是為了補充平日飲食上的營養不均,但不能取代日常飲食,因此如果平日不吃蔬菜、水果,卻想靠維他命、纖維質來補充,那是絕對行不通的。建議讀者,若想維持身體的最好狀態,最好平時養成從各種食物中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並戒除菸酒等不良嗜好,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再配合服用保健產品,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原則3】要正確保存才能避免變質 我們經常會在西方電影和影集中,看到戲裡的角色從洗臉槽上的化妝鏡後取出營養保健品,並在浴室吃維他命的畫面,但千萬不要以為那是保存營養保健品的好場所喔,因為台灣的濕度高,如果保健食品放在浴室裡很容易變質的。營養保健品要怎麼保存呢?以下是三個重點叮嚀,請務必遵循。 叮嚀1:存放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熱源、受潮 事實上,保存營養保健品一點都不用傷腦筋,最根本的原則是:關緊瓶蓋,放在家中陰涼、乾燥處即可,並避免將保健食品放在濕氣重、溫差大,以及紫外線強大的地方,例如:廚房、窗戶邊、靠近熱源處等。此外,很多人會將保健食品放在冰箱內,但我認為除了益生菌外,其他產品都沒有這個必要。另外,當你外出旅行或是為了方便攜帶時,往往會將營養保健品分裝到攜帶盒中,建議只要準備所需的份量即可,以免產品受潮而影響品質。 叮嚀2:正確的保存期限,開封日起六個月 我們國人一直有節省的美德,就算過了有效期,也會覺得東西沒壞就可以繼續吃,但事實上一旦營養保健品過了有效期後,不但有效成分會降低(一般來說,保健食品內的有效成分會隨著時間而遞減),甚至還可能出現氧化變質,吃了反而對健康造成負擔。所謂的保存期限,是指產品未開封的狀態,一旦開封,產品便會逐漸氧化,如果再加上瓶罐未封緊等人為因素,保存時間將大幅縮減。因此我認為,未開封的產品要看保存期限,但對已開封的產品來說,最好在開封日起六個月內吃完,才是最安全妥當的作法。 叮嚀3:乾燥劑、棉花團,開罐後馬上丟 廠商為了避免產品受潮,封裝時會在瓶內放置乾燥劑和棉花團,但這些東西最好在開罐後馬上就取出丟棄。因為一旦開封後,每次取用營養保健食品時,就會開開關關,這時吸了水氣的乾燥劑非但達不到防潮效果,還會增加產品長霉的機會;而充填在瓶中的棉花團,則會因為取出後吸附到空氣中的髒汙,一旦再放回瓶內,就會造成汙染物與產品接觸,反而促使營養素敗壞。同樣的,我們在取用營養保健品時,一定要保持手部的乾燥、清潔,最好先將產品倒置於瓶蓋內再取用,千萬不要用手直接伸入瓶罐中接觸產品,以減少產品受到污染。 |
保健食品吃錯了,更要命!江守山 |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5折111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3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2 |
4折 | 4 |
5折 | 27 |
6折 | 3 |
7折 | 3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江守山
優惠價: 9 折, NT$ 288 NT$ 32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限量商品,即時庫存=1
內容簡介台灣人愛吃補,一年花在保健食品的錢高達900億,足足可以蓋1.5棟的台北101大樓!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買對、吃對?很多人想靠保健食品來預防疾病、減緩或改善病況,卻沒考慮到:產品來源可不可靠、成分是否真如標示、使用劑量及方法對不對、有無補充禁忌、甚至自身體質到底適不適合吃?、、、、等等。事實上,吃保健食品最重要的撇步就是「觀念正確」,否則吃再多,不但對健康一點幫助也沒有,甚至還會有副作用,結果就是花了冤枉錢,身體還越補越大洞。 揭露保健食品非知不可的真相 腎臟科名醫、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的江守山醫師,繼《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癌症,當然可以預防!》之後,再次推出力作《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書中除了教大家如何買對、吃對保健食品,並大膽揭露台灣黑心保健食品氾濫的內幕。包括(1)髒亂住家當工廠,無法可管;(2)檢驗項目不足,吃補變吃毒。像銀杏的病蟲害很多,用農藥的機率偏高,但檢驗項目居然沒有農藥一項;(3)盲目引用實驗,把人當白老鼠。例如牛樟芝雖經動物實驗有效,但其實具腎毒性,不能長期服用,但廠商往往避重就輕,只說效果不說毒;(4)假原料、毒原料氾濫,如市售大豆異黃酮,大部分含量只有標示值的20%,1/15還含有過量的鉛……。諸如此類的內幕不勝枚舉,打破消費者「有認證=好、有動物實驗=有效」的選購迷思。 另外,書中還告訴大家正確的使用觀念。例如:「強調快速吸收的產品其實只是噱頭」、「千萬不可以剝掉膠囊再服用」、「連續服用3個月以上才有效」、「和哪些藥物會產生交互作用」、「乾燥劑、棉花團開罐後要馬上丟」……等等。 專為台灣人量身打造的營養保健指南 有別於一般保健品書籍洋洋灑灑條列數十種、甚至百種營養品,卻多是資料彙整,缺乏作者權威觀點,讀者看完也不知如何判斷選擇;本書作者綜合了國人十大死因、國人最關心的健康議題、國人保健食品品類銷售排行榜等多項結果,精選出「國人最應補充的10大保健營養品」,並依「國人最關切的12大健康問題」對症下補,告訴大家如何補最省錢、最有效,是一本專為台灣人量身打造,讓你越補越健康的營養保健實用手冊。 ◎最權威、最具公信力的觀點:江醫師為了讓國人不再花大錢卻越補越大洞,大量查閱國內外研究報告、投入上游原料檢驗,本書只推薦經權威醫學單位人體對照雙盲實驗證實有效的營養品,堪稱最具公信力及權威度。 ◎為國人挑選10大最應補充保健食品:面對五花八門的保健食品,很多人不知從何下手,才能省錢又有效。本書特別針對台灣人的體質和健康需求,篩選出10種最有效的營養補充品,讀者可根據個人需求(年齡、性別、飲食及生活習慣,如電腦族、外食族、熬夜族、銀髮族),從中挑選最適合自己的來補充,讓你吃得聰明、吃得有效! ◎提供國人12大健康問題處方箋:每個人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但卻不知如何做起。本書作者針對國人最關切的12大健康問題,包括癌症、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更年期、性功能障礙、失智症等,提供專業的預防及對症保健處方箋,幫助讀者輕輕鬆鬆對症下補,不用再盲目摸索、讓自己成為白老鼠。 本書特色 最具權威度與公信力的保健食品寶典:作者江守山醫師以他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長期研究保健食品的專業知識,為讀者從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中,嚴選有人體對照雙盲實驗證實真正有效的保健食品,內容深具公信力及權威度。 為國人篩選出最應補充的10大營養素:你知道「常喝碳酸飲料與常吃肉的人,鈣質容易流失」、「三餐老是在外的老外,最需要補充綜合維他命」嗎?本書針對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及各族群的健康需求,嚴選 10種國人最應補充的營養素,方便讀者快速掌握自己需要。 為國人12種健康需求量身打造的保健處方箋:本書針對癌症、心血管疾病、老化、骨骼和關節等國人最關切的12大健康問題,開立對症下補的保健食品處方箋,譬如想要預防骨質疏鬆症,不能單補鈣,必須同時補充維生素D;而魚油和異黃酮素,也能幫助身體留住鈣。 最專業、最豐富的保健食品選購指南:本書列出保健食品的食用須知、補充禁忌、成分功效、適合對象及選購技巧等,譬如膠囊不可去「殼」吃、開封「超過六個月」不可吃、印有「衛署食字號」的不能吃等,快速為讀者建立買對、吃對保健食品的正確觀念。 大膽揭露黑心保健食品氾濫的內幕:你知道嗎?「銀杏最容易含農藥,卻沒有農藥檢驗」、「海狗油含高濃度化學毒物,卻只驗是否含重金屬」、「牛樟芝其實具有腎毒性,廠商卻只說功效」、「大豆異黃酮大部分含量只有標示值的20%」,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的內幕,本書為你一一揭露,打破「有認證就是品質保證」、「藥品級最好」的選購迷思。 10項自我測驗,3分鐘測出保健食品觀念:你有「保健食品開封後,當中的乾燥劑和棉花團要馬上丟」、「保健食品雖然不是藥,但仍要小心藥物交互作用」的觀念嗎?本書提供10個小問題,3分鐘就能知道你的保健食品觀念是否正確。另外,本書也告訴你如何從一般飲食中攝取營養素,「均衡飲食」搭配「正確補充保健品」,讓你健康100分。 讀者群分析 長時間打電腦、外食、熬夜、抽菸喝酒、生活不正常的「亞健康族」 三天兩頭跑醫院、藥永遠吃不完的「慢性病一族」 有癌症、慢性病等家族病史,想要遠離疾病威脅的「高危險族」 一心追求健康,想預防疾病,做好身體保養的「保健族」 對保健食品有興趣的「醫學相關從業人員」 |
作者簡介:
【江守山 醫師】
學歷: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現職: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江醫師追求零污染舖子執行長
江醫師房屋健檢中心執行長
中華民國居住安全健康協會理事長
中華室內環境檢測協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遠山健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
中華順勢醫學會理事長
專長:癌症預防
維他命與健康食品
透析血管通路問題診斷及治療
透析乾體重之測定及調整
腎血管狹管及合併之腎衰竭
尿毒症
著作:《癌症,當然可以預防!》、《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新自然主義)、《江醫師的魚舖子》等
購買保健食品,先破三迷思除了慎選通路、避免選購來路不明的產品外,許多人在選購時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藥品級」、「有認證」的產品比較好,但我必須說:「這並不是絕對的」,因此在選購前,讓我們先一起認識保健食品的藥、食品分類,以及常見認證,到底藏有什麼迷思。 【迷思1】有食品字號就有保障? 市面上的營養保健食品,可分為「藥品」和「食品」兩類,而食品類又可分為「健康食品」以及「一般食品」。通常對產品的把關會因為類別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要求,就管理法規來看,規範嚴格程度的順序是藥品>健康食品>一般食品,所謂「藥品級」比較好的說法,指的是藥品級產品把關較嚴的關係。以下是關於藥品及食品不同的要求及規範。 ◎藥品 管理法規:藥事法 產品上會標示藥品字號(如衛署藥製字第○○○○○○號),由於藥品必須由GMP藥廠製造,品管要求較嚴格,安全性與可信賴度也相對較高。 藥品查詢網頁/http://www.fda.gov.tw/licnquery/DO8180.asp ◎健康食品 管理法規:健康食品管理法 在台灣,「健康食品」是有法律依據的名詞,一個合格的「健康食品」,不論是國外進口或國內生產,從來源、製造到加工都受到衛生署的檢驗。通過健康食品認證的產品,包裝上會印上如圖三的小綠人圖案,同時會標示健康食品字號,如衛署健食字第○○○○○○號、衛署健食規字第○○○○○○號。 健康食品查詢網頁/http://food.doh.gov.tw/foodnew/info/InfoHealthFoodList.aspx ◎一般食品 管理法規:食品衛生管理法 無認證字號,也沒有嚴格的要求,因為食品上市並不需要經過國家審查或掛保證。提到這,許多人在檢查保健食品時會檢查「衛生署字號」,其實只有藥品和健康食品有字號,食品是沒有的。事實上,所謂的「衛署食字第○○○○○○號」,只是業者跟衛生署之間的往來查詢或報備公文的文號,並不代表衛生署認可合格。但許多進口產品將當初報備字號印製於包裝上,甚至,有許多不肖業者以「衛署食字號」來招搖撞騙,造成許多消費者受害。為避免「食字號」產生的誤解,現在衛生署已明令公告,食品包裝上不得印製「食字號」,所以如果你現在還買到有衛署食字號的產品,千萬別再吃,而且還應該向衛生署舉發。 雖然一般食品不像藥品和健康食品般有專屬的查詢網頁,但仍可透過營業人名稱、 統一編號或營業人營業(稅籍)登記地址,於財政部查詢其營業項目是否為製藥、食品相關。 營業(稅籍)登記資料公示查詢/ http://www.etax.nat.gov.tw/wSite/sp?xdUrl=/wSite/query/query01.jsp&ctNode=10818 【江醫師悄悄話】市面上常見的「衛署食字號」 提醒你,當你看到以下各種「衛署食字號」,就代表它是違反衛生署法規的產品,千萬不要繼續吃! 衛署食字第○○○○○○號 衛署食字第○○○○○○號許可 衛署食字第○○○○○○號審查合格 領有衛生署食字號 獲得衛生署食字號許可 通過衛生署配方審查 本產品經衛署食字第○○○○○○號配方審查認定為食品 本產品經衛署食字第○○○○○○號查驗登記認定為食品 目前國家對食品的管理原則,是從上游要求製造廠符合製造規範,及從下游檢驗食品衛生;換言之,國家並未對保健、營養補充品等產品的末端進行認證與把關,只有偶爾被衛生署抽查發現產品的成分或衛生有問題,才會被罰款或要求下架。可惜的是,這樣的觀念和認識很多國人並不知道,因此往往花了許多冤枉錢,甚至賠上身體健康。因此,我認為唯有透過正確的資訊與觀念,才能真正為自己健康把關,這也是我撰寫此書的目的之一。 【迷思2】「藥品級」的產品最好? 在了解保健食品的藥、食品分類後,我要強調的是,所謂「藥品級」的產品比較好,通常是因為藥品級產品由GMP藥廠所製造,品管要求較嚴格的關係。但其實並非所有藥廠製造的產品,一定都是藥字號的藥品,很多藥廠自行生產的保健食品,也都屬於「食品」類,因此與其說是「藥品級」的產品比較好,不如說是「藥廠級」產品比較好。 當然也有人會主張,還是應該選藥品級產品,因為藥品有療效,食品則沒有療效。但我要強調,這絕對是不正確的觀念。因為「藥食同源」,很多藥物其實也都是食品,而很多食品也具有藥性,有人說:「黑貓、白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因此我認為硬要劃分藥品或食品是沒有意義的。 此外,很多國人也對「健康食品」深信不疑,覺得一旦掛上「小綠人」符號的產品絕對是功效的保證,關於這一點我也存著保留態度,因為它所採用的並非人體對照雙盲研究,所以我認為不該過度迷信它的效果。 我認為,要分辨保健食品的好壞,最重要的還是得自己多做功課,吃自己需要且真正有效的成分,並選擇經審慎評估的上游製造端,包含:公司背景、研發團隊、產品成分、生產品管等,綜合資訊後再做判斷。 【迷思3】有認證的絕對沒問題? 除了「藥品級」的說法外,許多人還主張購買保健食品應該要選「有認證」的比較好,但這也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個人認為,不僅要看有沒有認證,還得注意認證單位才行。 目前國人最熟悉的認證,除了國內的「健康食品」認證外,就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認證(見圖四)。您或許會這麼認為,美國是健康食品王國,因此通過FDA認證的產品,絕對可以放心吃吧?但我在前面章節也曾說過,允許牛隻在飼料中添加萊克多巴胺的單位,正是FDA,因此我對FDA認證的品質是存疑的。 至於哪些認證單位值得信賴呢?我個人認為,歐盟的檢驗項目其實比較嚴謹,因此其認證也比較值得信賴。同樣以萊克多巴胺為例,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認為在檢驗數據中,人體實驗的樣本數太少(只有六例,且其中一人出現心悸現象,中止實驗),且沒有採取雙盲測試,加上所有數據都由負責製造萊克多巴胺的美國愛蘭可公司(Elanco)提供,缺乏可靠性,所以認為萊克多巴胺並無法確保安全無虞,因此禁用。除了「歐盟EFSA食品安全認證」,另一個可參考的歐洲產品品質認證為「CE認證」,所謂的CE是法語"CONFORMITE EUROPENDE"的簡稱,其意為「符合歐洲標準」。這兩個單位的認證,我個人認為比較可以作為國人選購保健食品時的參考。像歐盟對於保健食品中塑化劑的要求也較嚴格。可惜懂得法文或德文的人較少,會形成語言障礙以致選購不易。 保健食品劑型劑量,大有學問 市售的保健食品,依型態通常可分為膠囊、錠狀、液狀或是粉狀產品,因此我們常會聽到廠商們宣稱「某產品液態好吸收」的說法。理論上來說,液態的產品的確吸收速度會比較快,因為所有劑型的保健食品在被吸收前,都必須先溶於胃液中,液態劑型的產品因為少了「崩解」及「溶解」的過程,當然吸收會最快,其次是粉狀的劑型,再來依次為膠囊及軟膠囊,最後才是錠狀劑型。不過我必須特別強調:「最快被吸收的產品,並不一定就表示吸收效率及人體利用率最好。何況液狀的產品因為含有很多水份,還有使用防腐劑的疑慮(所有的水如果不充分的消毒並防腐很難維持無菌狀態。」 強調快速吸收只是噱頭 我們要知道,保健食品的作用在於預防保健,需要長期且有恆心的服用才能真正看到效果,快速吸收的劑型並非保健食品的必要條件,相反的,有時候營養素的「慢慢釋放吸收」對身體來說才更有用。例如有些高劑量維他命B產品, 如果太快被釋出,人體一時無法全部吸收利用,就會很快隨尿液排出體外,所以吃下這樣的維他命,很快的小便就會因為排出維生素B而變成黃色,也就是某種品牌汽水的顏色。因此必須採用慢速持續釋放型錠劑(Sustained release & Time release),一粒錠劑完全溶解釋出成分要長達半天甚至一天,才能讓身體有時間慢慢運用這些營養。 膠囊千萬不可去「殼」吃 此外,前陣子的塑化劑風暴,也讓很多人對膠囊殼產生疑慮,因此寧願將膠囊中的粉末倒出來和水喝,也不願意把它(膠囊殼)吞下肚;但這樣的作法其實是不對的。因為膠囊內有些成分是高濃縮或具刺激性的,而我們人體食道的保護膜並不像胃黏膜那麼強壯,一旦直接吞服,反而可能對食道黏膜太過刺激甚至造成灼傷等後遺症,因此建議服用膠囊劑型時,最好連同膠囊一起吞服比較安全。 有些業者為了強調膠囊的壞處,會透過實驗的方式,將保健食品的膠囊殼浸泡在冷開水中,告訴消費者,這些膠囊殼泡一整天的水都沒辦法溶解,所以是很可怕的東西。但這其實是一種誤導,因為人體的消化系統絕不是一杯冷開水就可以比擬的。想想,如果我們將蔬菜、水果放進水裡泡一整天,食物也不會融化不是嗎?人類的胃有胃酸,而且會蠕動,通常膠囊到了胃部,約15分鐘後就會崩解,我們唯一該注意的是,服用保健食品時一定要喝足夠的水,以免膠囊提早軟化黏在食道上,同時大量的水可幫助膠囊被充分崩解吸收。 錠劑不一定要咬碎才好吸收 至於錠劑,很多人最常問的問題就是:「該不該咬碎服用?」一般錠劑外都有一層膜衣,可用來控制錠劑的溶解時間及防止胃酸的破壞。,如高單位維他命類產品會做成錠劑加上膜衣,以製成長效釋放型膜衣錠;容易被胃酸破壞或傷胃的成分,可以在錠劑的外表包覆一層不溶於胃部酸性環境的膜衣,如此錠劑就算吞到胃部也不會溶解,會一直運送到腸道鹼性環境下才會崩解並釋出活性成分。換言之,一旦我們將這些特殊的錠劑膜衣咬碎或磨碎時,錠劑的特殊效果也就蕩然無存了;所以說,除非產品特別註明為「嚼錠」,一定要咬碎吞服外,一般的錠劑都是不該咬碎再吞服的。 至於營養保健品的劑量,千萬不要以為平均單價較便宜的大罐裝就比較划算,因為保健食品一旦開封,就會逐漸氧化,所以務必在「開封後六個月內吃完」,否則可能對身體有害。很多人在購買營養保健品的時候精打細算,以為越大罐越划算,其實反而因小失大。 服用保健食品,三大原則不可破 【原則1】天天定時定量才能達有效劑量 常有人說:「吃藥傷腎」,並因此認為保健食品也一樣,不宜長期吃;也有些人因為工作忙常忘了吃,因此不是每天的量減半吃,就是昨天沒吃的量今天加倍吃,雖然吃吃停停,但有吃總比沒吃好。以上這些都是國人服用營養保健品的常態,相信你應該也不陌生。但是,身為一個專業醫師,我必須告訴你,如果不能每天定時定量並持之以恆的服用保健食品,那麼就不如不要吃。 連續服用3個月以上才有效 在談營養保健食品的療效前,我們得先來釐清保健食品與藥品的差異。藥物的主要目的是治療疾病,講究的是時效,想要「藥到病除」,就必須忍受藥物可能對人體所產生的副作用,當身體痊癒後,越早停藥越好。但保健食品不一樣,服用保健食品的主要目的是保健,效果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呈現,因此三天打魚、五天曬網的吃法,是吃不出效果的。換句話說,營養保健食品對身體的改善是循序漸進的,身體必須在服用一段時間後,當有效成分在身體裡累積足夠的劑量時,才能達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服用保健食品千萬不能性急,只是想求速效,也不宜吃吃停停,除非是本來就不宜長期大量服用的特殊營養品(例如紫錐花只適合在感冒前服用),否則保健食品要呈現效果,就一定要定時、定量,並持續服用三個月以上才有效。 【原則2】精準記錄用量,掌握自己吃了多少 坊間的營養保健食品百百種,如果你曾經買了一些,那麼請打開自己的櫃子看看,像是維生素B群、魚油、蜂膠、靈芝、鈣片……等,這些營養品的名稱可能不同,但如果仔細列表來分析,你將會發現,這些保健食品可能有不少功能是重複的,有些甚至會和藥物抵觸,吃了不但花冤枉錢,甚至還增加身體負擔。因此我認為,除了定時、定量、持續,才能吃出效果,你還得「確實掌握自己吃了什麼」才行。 營養素列表,精確計算攝取量 如果你正在服用的保健食品只有一瓶,那麼服用的方式很單純,只要在服用前先徵詢醫師、營養師、藥師等專業人員的意見,並依照指示用量服用即可。不過,如果你正在服用的保健食品不只一瓶,雖然基本上不同種類的保健食品同時服用,對身體應該不會有危害,但還是要小心「攝取過量」問題。我的建議是,先將身邊正在服用的營養素列表、計算各成分的總攝取量後,再重新徵詢醫師、營養師、藥師等專業人員的意見。舉例來說,如果你正在服用綜合維他命和鈣片,由於綜合維他命當中也含有鈣和維他命D,因此你必須將鈣和維他命D做累計,才能避免攝取過量的風險。我的病人就因為同時服用善存與挺立(來自同一家藥廠),造成銅的攝取過量與肝功能的傷害。 服用藥物者,小心藥物交互作用 如果你正在服用藥物,那麼請務必留意保健食品是否會和處方藥物產生「藥物交互作用」;有些處方用藥,像是阿斯匹靈、抗凝血劑等就不能與銀杏、大蒜等保健食品同時使用,否則可能會引起凝血異常或出血等副作用。不過藥物交互作用,並不一定會在產品標籤上標示,有的或許寫在說明書裡,但用詞往往又太過專業,一般消費者並不容易理解,因此建議最好還是詢問醫師或營養師,才能確保安全。 依標示服用,搭配均衡飲食才有效 此外,除非經專業人員的建議,否則不宜服用超過產品的建議劑量,像是每次該服用多少劑量、服用時間(三餐前或後,早上、晚上或是不限時間)等,最好都能依照產品標示說明服用,才是最安全、可靠的服用方式。再來,保健食品是為了補充平日飲食上的營養不均,但不能取代日常飲食,因此如果平日不吃蔬菜、水果,卻想靠維他命、纖維質來補充,那是絕對行不通的。建議讀者,若想維持身體的最好狀態,最好平時養成從各種食物中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並戒除菸酒等不良嗜好,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再配合服用保健產品,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原則3】要正確保存才能避免變質 我們經常會在西方電影和影集中,看到戲裡的角色從洗臉槽上的化妝鏡後取出營養保健品,並在浴室吃維他命的畫面,但千萬不要以為那是保存營養保健品的好場所喔,因為台灣的濕度高,如果保健食品放在浴室裡很容易變質的。營養保健品要怎麼保存呢?以下是三個重點叮嚀,請務必遵循。 叮嚀1:存放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熱源、受潮 事實上,保存營養保健品一點都不用傷腦筋,最根本的原則是:關緊瓶蓋,放在家中陰涼、乾燥處即可,並避免將保健食品放在濕氣重、溫差大,以及紫外線強大的地方,例如:廚房、窗戶邊、靠近熱源處等。此外,很多人會將保健食品放在冰箱內,但我認為除了益生菌外,其他產品都沒有這個必要。另外,當你外出旅行或是為了方便攜帶時,往往會將營養保健品分裝到攜帶盒中,建議只要準備所需的份量即可,以免產品受潮而影響品質。 叮嚀2:正確的保存期限,開封日起六個月 我們國人一直有節省的美德,就算過了有效期,也會覺得東西沒壞就可以繼續吃,但事實上一旦營養保健品過了有效期後,不但有效成分會降低(一般來說,保健食品內的有效成分會隨著時間而遞減),甚至還可能出現氧化變質,吃了反而對健康造成負擔。所謂的保存期限,是指產品未開封的狀態,一旦開封,產品便會逐漸氧化,如果再加上瓶罐未封緊等人為因素,保存時間將大幅縮減。因此我認為,未開封的產品要看保存期限,但對已開封的產品來說,最好在開封日起六個月內吃完,才是最安全妥當的作法。 叮嚀3:乾燥劑、棉花團,開罐後馬上丟 廠商為了避免產品受潮,封裝時會在瓶內放置乾燥劑和棉花團,但這些東西最好在開罐後馬上就取出丟棄。因為一旦開封後,每次取用營養保健食品時,就會開開關關,這時吸了水氣的乾燥劑非但達不到防潮效果,還會增加產品長霉的機會;而充填在瓶中的棉花團,則會因為取出後吸附到空氣中的髒汙,一旦再放回瓶內,就會造成汙染物與產品接觸,反而促使營養素敗壞。同樣的,我們在取用營養保健品時,一定要保持手部的乾燥、清潔,最好先將產品倒置於瓶蓋內再取用,千萬不要用手直接伸入瓶罐中接觸產品,以減少產品受到污染。 |
保健食品吃錯了,更要命!江守山 |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3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2 |
4折 | 4 |
5折 | 27 |
6折 | 3 |
7折 | 3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5折111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