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最大關切當是倫理的思考與實踐。猶儒家倫理為道德實踐與生命鋪築了厚實的基礎,以至於道家與佛教各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多元互濟的倫理觀點,已充分顯示中國哲學的倫理觀其實是具有開放性格的;然而,在儒者的理想與願景之下,當代的儒學詮釋與儒學新典範的建構,似乎不能不從當代倫理與生活文化的儒家新典範互動中尋找那足以向未來勇邁的意義資源,而這正是本書所以大肆在古今、中西以及與新倫理三合一的學術大夢敘述其實現之道與覺醒之途的緣由;而在全球化與本土化如響斯應之際,作者當然無從迴避,其用心所在似乎已超然於理論思維之外,而全面處及文化意識、社會關懷與生命義諦。
作者簡介:
葉海煙
現職: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台灣哲學學會理事長
學歷: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
目錄
背景篇--傳統倫理的古今對比
  第1章 儒家倫理的意義脈絡--以「仁」為核心的展開
  第2章 儒學的道德實踐與生命實踐
  第3章 儒家論人生--以韓愈與李翱的人性論為例
  第4章 儒家的社會倫理觀--以朱子學為例
  第5章 道家倫理的現代課題
  第6章 佛教倫理的人間性--佛教的獨身論與婚姻觀
  第7章 儒佛會通的倫理向度與超越向度
      --以熊十力《新唯識論》為例
願景篇--當代文化的中西交遇
  第8章 儒者的理想與理想的儒者
  第9章 儒家倫理與當代倫理教育
  第10章 儒家倫理與儒學前景
      --文化典範的中西交遇及其現代意義
  第11章 儒學詮釋與對話倫理
  第12章 臺灣文化的願景
      --新倫理與新文化的提出
背景篇--傳統倫理的古今對比
  第1章 儒家倫理的意義脈絡--以「仁」為核心的展開
  第2章 儒學的道德實踐與生命實踐
  第3章 儒家論人生--以韓愈與李翱的人性論為例
  第4章 儒家的社會倫理觀--以朱子學為例
  第5章 道家倫理的現代課題
  第6章 佛教倫理的人間性--佛教的獨身論與婚姻觀
  第7章 儒佛會通的倫理向度與超越向度
      --以熊十力《新唯識論》為例
願景篇--當代文化的中西交遇
  第8章 儒者的理想與理想的儒者
  第9章 儒家倫理與當代倫理教育
  第10章 儒家倫...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