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海島 地味】
福岡縣北九州市發行的地方刊物《在雲端上》,2006年創刊號的編輯後記,如此寫道:「過去司馬遼太郎透過歷史小說,將『樂觀的』日俄戰爭發生之前的明治時代,比喻為『坂上之雲』……過了很久之後,《在雲端上》出版的今天,展開的又是什麼樣的風景呢?從每天的生活與城市的表情來看,北九州依然殘留著各地急速消失的土地氣味與陰影。地理與歷史,創造出格外濃郁的風土,讓肌膚與血液感受到其中的熱度。有什麼方法可以將氧氣送入這樣獨一無二的風貌中,創造出充滿魅力的未來呢?」
隨著全球化浪潮,太陽底下無新事,單一化的敘事視角已成過去式,混聲(生)成為主流,包括在地與外地、日常與非日常,甚至當代創作在概念與技術方面的揉雜並置,既相互消解,又呈現某種敞開的情狀,融入地理與人文脈絡之中。對於編輯人而言,如何挖掘地方仍然蘊藏著的故事與題材,建立觀點,思索步履所及的可能,每一處風土,才得以從主流媒體話語權中解放,重獲自身界定地方價值與認同感的力量。
而紙本能否成為一個「地方」、能否成為「人群聚集的場域」,持續衍生各種表現形式,同時,醞釀嶄新的社群與文化呢?出身馬祖的客座主編謝昭華,召集來去馬祖群島的諸位子民,從「我們的馬祖原鄉經驗」、「從歷史記憶到文藝地景」、「馬祖文化事典」與「飲食與文化」等時空節點,引領一段戰地新生的走讀行程。
藝術家陳敬寶以海渡記憶,捕捉島之今昔;劉枝蓮行在海路,見證了兩岸交流的光影與暗面;而海島原鄉生活之於劉亦,有磨礪有療癒,有家國命運的艱難辯證,也有土地與人的溫暖親愛。和馬祖有深刻連結的藝文工作者丁威仁、黃資婷、謝淑靖,在他們的文字、行動或策展概念中,離/歸鄉的人和神祇,躑躅跫音,踩踏在潮汐之間,久遠故事的懷舊之情,便隨季風響動。另一群在地生根的文史工作者與研究者,王花俤、劉宏文、林肇豊、陳翠玲,分別由習俗、信仰、文學、語言各面向,探察人文景觀,敘寫風土紀實。陳靜宜、黃開洋、花子則以鮮活妙筆,寫吃食,亦寫生活,呈現馬祖「野有味」(iaˇuˋmei^)的飲食文化。最後,與蘇偉貞走了一段軍中作家舒暢的田野訪調之路,沿著那些驀然隱現的足跡,揣想島的流離年歲。
馬祖不也是在潮浪之上,一邊被物質文明的高速氣流帶往明日的世界,一邊活在回憶的氣味與陰影中,這樣一個獨特的地方?而我們與他們,駐居,移往,離聚,來到這個生命紛然落根的群島,一起凝望無垠海洋,一起回憶。



收藏


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