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重點】
★馬祖──婆娑群島,語言的邊界
  相對於生硬的城市規畫政策,連江縣政府透過文化治理,以藝術為開端,連結外在資源,規畫以十年願景,打開馬祖,讓世界的風吹拂島嶼。
  本期專題向當地作家、藝術家、文史工作者等邀約撰稿,透過人與地方充滿文化底蘊與生命力的故事,打造有如紙上走讀的閱讀體驗,進一步探尋並傳播離島文化的歷史脈絡、發展現況,以人與土地為契機,打開對話、參與及理解的可能。
【目錄】
【編輯室報告】 ◆高湘寧
【自由談】
最愛北斗魁星 ◆蔡素芬
雨神 ◆陳慧
百年春曉 ◆鄭如晴
【本期專題】馬祖──婆娑群島,語言的邊界	 
島嶼,語言的邊界 ◆謝昭華
遠颺—─一段漂洋過海的記憶 ◆陳敬寶
海路—─那些年小兩岸的邊界行 ◆劉枝蓮
礁岩與白花—─馬祖的粗礪與溫柔 ◆劉亦
軍令的光景,時間的回聲 ◆丁威仁
霧中書影—─馬祖如是我聞 ◆黃資婷
作為穿越馬祖的蟲洞—─馬祖心情記事 ◆謝淑靖
馬祖文化事略──島群風土時軸◆王花俤
從離島、海洋或群島文學看「馬祖文學」的特殊性 ◆林肇豊
住在東引島上 ◆陳翠玲
祈夢之島 ◆劉宏文
馬祖啊,不是那樣 ◆陳靜宜
馬祖四味 ◆黃開洋
一碗海風的島嶼日常 ◆花子
在馬祖—─牛頭犬與舒暢 ◆蘇偉貞
	
【人物春秋】
百變文伶,梅山的女兒—─專訪王瓊玲 ◆林徹俐
風采 神采 詩采——紀念葉嘉瑩老師 ◆汪其楣
筆墨彩影 美感相呼──記閻振瀛教授 ◆黃光男
荒謬有道的儒者 ◆陳瑞山
滴水穿石,千年功成—─文人藝術家閻振瀛 ◆蘇佩萱
我的先生閻振瀛教授──慢飛不群,無為圓真 ◆范瑞芬
遠方的歌聲漸行漸遠—─懷念歐茵西老師 ◆彭鏡禧
 
【特別報導】
桃園文學館——點亮文學的燦爛 ◆謝鴻文
【談文論藝】
沒入虛空的一塊基石 ◆楊翠
【我們的文學夢】
文學好所在:樂暢閣時行的臺文書寫——鄭順聰的文學夢 ◆鄭順聰
【書的世界】
之內或之外?——讀陳育萱《擦亮記憶的星塵》 ◆黃錦珠
占星學作為現代性的符號話語——讀陳昌遠詩集《本週運勢》 ◆楊小濱
你甚至無法引/用——讀蕭詒徽《葛莉蕬的安安》 ◆吳億偉
簡政珍《當代詩話》的詩美學 ◆李延熹
嗶嗶啵啵嗶啵啵──讀馬翊航《彈幕》 ◆楊芩雯
從可能性到答案——讀蘇進強《素行引路》與《共和國之夢》 ◆章楷治
認識妙津,我感覺珍惜──談《鬼的狂歡》,和那年一起拍片的邱妙津 ◆林許文二
【大陸有關華文文學研究動態】 ◆朱雙一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韓國 ◆盧鴻金
【草原副刊】
擱淺在當年的慈航輪 ◆謝建平
【銀光副刊】
跨世代的科學之旅 ◆李黎
討壺怒吼 ◆詹澈
搶位子的女人(上) ◆蔡怡
年表留憶 ◆林文義
姚一葦與陳克華的毛髮軼事 ◆陳玲玲
【編輯室報告】
【海島 地味】
  福岡縣北九州市發行的地方刊物《在雲端上》,2006年創刊號的編輯後記,如此寫道:「過去司馬遼太郎透過歷史小說,將『樂觀的』日俄戰爭發生之前的明治時代,比喻為『坂上之雲』……過了很久之後,《在雲端上》出版的今天,展開的又是什麼樣的風景呢?從每天的生活與城市的表情來看,北九州依然殘留著各地急速消失的土地氣味與陰影。地理與歷史,創造出格外濃郁的風土,讓肌膚與血液感受到其中的熱度。有什麼方法可以將氧氣送入這樣獨一無二的風貌中,創造出充滿魅力的未來呢?」
  隨著全球化浪潮,太陽底下無新事,單一化的敘事視角已成過去式,混聲(生)成為主流,包括在地與外地、日常與非日常,甚至當代創作在概念與技術方面的揉雜並置,既相互消解,又呈現某種敞開的情狀,融入地理與人文脈絡之中。對於編輯人而言,如何挖掘地方仍然蘊藏著的故事與題材,建立觀點,思索步履所及的可能,每一處風土,才得以從主流媒體話語權中解放,重獲自身界定地方價值與認同感的力量。
  而紙本能否成為一個「地方」、能否成為「人群聚集的場域」,持續衍生各種表現形式,同時,醞釀嶄新的社群與文化呢?出身馬祖的客座主編謝昭華,召集來去馬祖群島的諸位子民,從「我們的馬祖原鄉經驗」、「從歷史記憶到文藝地景」、「馬祖文化事典」與「飲食與文化」等時空節點,引領一段戰地新生的走讀行程。
  藝術家陳敬寶以海渡記憶,捕捉島之今昔;劉枝蓮行在海路,見證了兩岸交流的光影與暗面;而海島原鄉生活之於劉亦,有磨礪有療癒,有家國命運的艱難辯證,也有土地與人的溫暖親愛。和馬祖有深刻連結的藝文工作者丁威仁、黃資婷、謝淑靖,在他們的文字、行動或策展概念中,離/歸鄉的人和神祇,躑躅跫音,踩踏在潮汐之間,久遠故事的懷舊之情,便隨季風響動。另一群在地生根的文史工作者與研究者,王花俤、劉宏文、林肇豐、陳翠玲,分別由習俗、信仰、文學、語言各面向,探察人文景觀,敘寫風土紀實。陳靜宜、黃開洋、花子則以鮮活妙筆,寫吃食,亦寫生活,呈現馬祖「野有味」(iaˇuˋmei^)的飲食文化。最後,與蘇偉貞走了一段軍中作家舒暢的田野訪調之路,沿著那些驀然隱現的足跡,揣想島的流離年歲。
  馬祖不也是在潮浪之上,一邊被物質文明的高速氣流帶往明日的世界,一邊活在回憶的氣味與陰影中,這樣一個獨特的地方?而我們與他們,駐居,移往,離聚,來到這個生命紛然落根的群島,一起凝望無垠海洋,一起回憶。
【本期重點】
★馬祖──婆娑群島,語言的邊界
  相對於生硬的城市規畫政策,連江縣政府透過文化治理,以藝術為開端,連結外在資源,規畫以十年願景,打開馬祖,讓世界的風吹拂島嶼。
  本期專題向當地作家、藝術家、文史工作者等邀約撰稿,透過人與地方充滿文化底蘊與生命力的故事,打造有如紙上走讀的閱讀體驗,進一步探尋並傳播離島文化的歷史脈絡、發展現況,以人與土地為契機,打開對話、參與及理解的可能。
【目錄】
【編輯室報告】 ◆高湘寧
【自由談】
最愛北斗魁星 ◆蔡素芬
雨神 ◆陳慧
百年春曉 ◆鄭如晴
【本期專題】馬祖──婆娑群島,語言的邊界	 
島嶼,語言的邊界 ◆謝昭華
遠颺—─一段漂洋過海的記憶 ◆陳敬寶
海路—─那些年小兩岸的邊界行 ◆劉枝蓮
礁岩與白花—─馬祖的粗礪與溫柔 ◆劉亦
軍令的光景,時間的回聲 ◆丁威仁
霧中書影—─馬祖如是我聞 ◆黃資婷
作為穿越馬祖的蟲洞—─馬祖心情記事 ◆謝淑靖
馬祖文化事略──島群風土時軸◆王花俤
從離島、海洋或群島文學看「馬祖文學」的特殊性 ◆林肇豊
住在東引島上 ◆陳翠玲
祈夢之島 ◆劉宏文
馬祖啊,不是那樣 ◆陳靜宜
馬祖四味 ◆黃開洋
一碗海風的島嶼日常 ◆花子
在馬祖—─牛頭犬與舒暢 ◆蘇偉貞
	
【人物春秋】
百變文伶,梅山的女兒—─專訪王瓊玲 ◆林徹俐
風采 神采 詩采——紀念葉嘉瑩老師 ◆汪其楣
筆墨彩影 美感相呼──記閻振瀛教授 ◆黃光男
荒謬有道的儒者 ◆陳瑞山
滴水穿石,千年功成—─文人藝術家閻振瀛 ◆蘇佩萱
我的先生閻振瀛教授──慢飛不群,無為圓真 ◆范瑞芬
遠方的歌聲漸行漸遠—─懷念歐茵西老師 ◆彭鏡禧
 
【特別報導】
桃園文學館——點亮文學的燦爛 ◆謝鴻文
【談文論藝】
沒入虛空的一塊基石 ◆楊翠
【我們的文學夢】
文學好所在:樂暢閣時行的臺文書寫——鄭順聰的文學夢 ◆鄭順聰
【書的世界】
之內或之外?——讀陳育萱《擦亮記憶的星塵》 ◆黃錦珠
占星學作為現代性的符號話語——讀陳昌遠詩集《本週運勢》 ◆楊小濱
你甚至無法引/用——讀蕭詒徽《葛莉蕬的安安》 ◆吳億偉
簡政珍《當代詩話》的詩美學 ◆李延熹
嗶嗶啵啵嗶啵啵──讀馬翊航《彈幕》 ◆楊芩雯
從可能性到答案——讀蘇進強《素行引路》與《共和國之夢》 ◆章楷治
認識妙津,我感覺珍惜──談《鬼的狂歡》,和那年一起拍片的邱妙津 ◆林許文二
【大陸有關華文文學研究動態】 ◆朱雙一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韓國 ◆盧鴻金
【草原副刊】
擱淺在當年的慈航輪 ◆謝建平
【銀光副刊】
跨世代的科學之旅 ◆李黎
討壺怒吼 ◆詹澈
搶位子的女人(上) ◆蔡怡
年表留憶 ◆林文義
姚一葦與陳克華的毛髮軼事 ◆陳玲玲
【編輯室報告】
【海島 地味】
  福岡縣北九州市發行的地方刊物《在雲端上》,2006年創刊號的編輯後記,如此寫道:「過去司馬遼太郎透過歷史小說,將『樂觀的』日俄戰爭發生之前的明治時代,比喻為『坂上之雲』……過了很久之後,《在雲端上》出版的今天,展開的又是什麼樣的風景呢?從每天的生活與城市的表情來看,北九州依然殘留著各地急速消失的土地氣味與陰影。地理與歷史,創造出格外濃郁的風土,讓肌膚與血液感受到其中的熱度。有什麼方法可以將氧氣送入這樣獨一無二的風貌中,創造出充滿魅力的未來呢?」
  隨著全球化浪潮,太陽底下無新事,單一化的敘事視角已成過去式,混聲(生)成為主流,包括在地與外地、日常與非日常,甚至當代創作在概念與技術方面的揉雜並置,既相互消解,又呈現某種敞開的情狀,融入地理與人文脈絡之中。對於編輯人而言,如何挖掘地方仍然蘊藏著的故事與題材,建立觀點,思索步履所及的可能,每一處風土,才得以從主流媒體話語權中解放,重獲自身界定地方價值與認同感的力量。
  而紙本能否成為一個「地方」、能否成為「人群聚集的場域」,持續衍生各種表現形式,同時,醞釀嶄新的社群與文化呢?出身馬祖的客座主編謝昭華,召集來去馬祖群島的諸位子民,從「我們的馬祖原鄉經驗」、「從歷史記憶到文藝地景」、「馬祖文化事典」與「飲食與文化」等時空節點,引領一段戰地新生的走讀行程。
  藝術家陳敬寶以海渡記憶,捕捉島之今昔;劉枝蓮行在海路,見證了兩岸交流的光影與暗面;而海島原鄉生活之於劉亦,有磨礪有療癒,有家國命運的艱難辯證,也有土地與人的溫暖親愛。和馬祖有深刻連結的藝文工作者丁威仁、黃資婷、謝淑靖,在他們的文字、行動或策展概念中,離/歸鄉的人和神祇,躑躅跫音,踩踏在潮汐之間,久遠故事的懷舊之情,便隨季風響動。另一群在地生根的文史工作者與研究者,王花俤、劉宏文、林肇豐、陳翠玲,分別由習俗、信仰、文學、語言各面向,探察人文景觀,敘寫風土紀實。陳靜宜、黃開洋、花子則以鮮活妙筆,寫吃食,亦寫生活,呈現馬祖「野有味」(iaˇuˋmei^)的飲食文化。最後,與蘇偉貞走了一段軍中作家舒暢的田野訪調之路,沿著那些驀然隱現的足跡,揣想島的流離年歲。
  馬祖不也是在潮浪之上,一邊被物質文明的高速氣流帶往明日的世界,一邊活在回憶的氣味與陰影中,這樣一個獨特的地方?而我們與他們,駐居,移往,離聚,來到這個生命紛然落根的群島,一起凝望無垠海洋,一起回憶。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