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上路倒數40天!
成本落差30倍、財報全面改寫的世界開跑
碳競爭力100強
4%贏家
碳費,影響不輸關稅,是新的企業生死線
24家連4年入榜贏家、百強企業出列
一次看你的公司、手中股票,能否活得好、活得下去
封面故事
倒數四十天,台灣企業要面對一場真正會痛的成本革命。
今年全球ESG浪潮退得又急又亂。川普重返白宮後,華府喊停氣候倡議;歐洲企業縮減永續預算,連歐盟也放緩部分管制。表面看起來,這似乎是對企業最友善的時刻——外界都暫停了,那我們是不是也能慢一點?
但商周邁入第四年的「碳競爭力百強大調查」看到的卻相反:逆風時刻,好的企業反而跑得更快。
真正推著他們前進的,不僅是倡議,而是逐漸吃掉獲利的成本線。
碳費明年上路,將逐年墊高
做與不做,成本差距最高可達30倍
這條線,在明年一月一日正式生效——碳費。台灣企業要走進「一比三十」的世界:同一噸碳,你可能付出對手三十倍的成本。主動減碳、取得優惠費率的企業每噸最低只付十元,完全沒有準備的要付三百元。
在台灣上市企業平均淨利率僅個位數的環境裡,這巨大差距,會把你與競爭對手的距離推得越來越遠。未來不只高碳排企業,全體都會被圈進這張大網。
商周以一家高碳排企業試算:拿到優惠費率者,碳費一年僅吃掉淨利千分之三;若毫無作為,可能直接蒸發近一成。即使非高碳排企業,碳費侵蝕淨利的落差也達三倍。
調查也清楚看到:制度化,正在成為企業反應速度的分水嶺。
能盤查、能揭露、能訂內部碳價的公司,能把原本失控的成本變成可管理的風險;沒有制度、數據的公司,只能看著利潤被制度一點一滴吃掉。
「企業有沒有用系統(管理碳)會拉開差距,沒系統的企業,變得很落後,」碳競爭力百強評審、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說。
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分析:「很多企業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會算、也懶得算。真正算過之後,你會發現,做與不做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提早布局的人,才能早一步談到更好的價格。「你想要從從容容,還是要匆匆忙忙?」周志宏說。
你可以把碳費想成這一輪產業轉型中最具破壞力的新成本——不是一次性,而是會年年墊高的制度壓力。今年最便宜,之後逐年調升,二○三○年可能是現在的數倍。
「現在」反而是碳價最低的甜蜜期,未來四年,是企業還能主動調體質的關鍵窗口。
做得好,永續是突破地緣風險利器
台廠迎雙重鳴槍,川普逆風下反加速
而且,明年是國內外的「雙重鳴槍」:碳費正式開跑,歐盟CBAM(碳關稅)也開始要在申報期後於二○二七年正式課徵。再隔一年,台廠還會迎來DPP(數位產品護照)與CSDDD(企業盡職法)的全面驗算——每一度電來源、每一次製程與運輸紀錄,都得攤在陽光下。
碳競爭力百強評委、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說,有制度的公司,對市場波動的反應時間早一大步,「因為他們知道怎麼分散能源或材料的成本壓力。」
更關鍵的是,在川普掀起ESG逆風的此刻,台廠反而更得加速布局國際,但在非美市場,如規範更硬的歐洲,永續不是附加題,而是能不能進場的入場券。
這也是為什麼,在台廠尋求下一波成長的此刻,永續反而成了跨國購併的利器。如連續四年入選百強的瑞儀,近兩年購併三家北歐公司,靠的不是價格,而是攤開減碳、永續成績單,證明自己是會尊重在地研發與生態系的長期股東,而非壓低成本的亞洲買家。
商周觀察到,這些連年入榜的企業,不因ESG退燒而下車,而是看懂ESG已轉向二.○。
今年五月,歐洲最大交易所Euronext重新定義ESG三字,從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轉為Energy(能源)、Security(安全)與Geostrategy(地緣策略)。該所執行長史特凡. 布納(StéphaneBoujnah)指出:「ESG已成為地緣政治穩定性的代理指標。」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
碳費上路倒數40天!
成本落差30倍、財報全面改寫的世界開跑
碳競爭力100強
4%贏家
碳費,影響不輸關稅,是新的企業生死線
24家連4年入榜贏家、百強企業出列
一次看你的公司、手中股票,能否活得好、活得下去
封面故事
倒數四十天,台灣企業要面對一場真正會痛的成本革命。
今年全球ESG浪潮退得又急又亂。川普重返白宮後,華府喊停氣候倡議;歐洲企業縮減永續預算,連歐盟也放緩部分管制。表面看起來,這似乎是對企業最友善的時刻——外界都暫停了,那我們是不是也能慢一點?
但商周邁入第四年的「碳競爭力百強大調查」看到的卻相反:逆風時刻,好的企業反而跑得更快。
真正推著他們前進的,不僅是倡議,而是逐漸吃掉獲利的成本線。
碳費明年上路,將逐年墊高
做與不做,成本差距最高可達30倍
這條線,在明年一月一日正式生效——碳費。台灣企業要走進「一比三十」的世界:同一噸碳,你可能付出對手三十倍的成本。主動減碳、取得優惠費率的企業每噸最低只付十元,完全沒有準備的要付三百元。
在台灣上市企業平均淨利率僅個位數的環境裡,這巨大差距,會把你與競爭對手的距離推得越來越遠。未來不只高碳排企業,全體都會被圈進這張大網。
商周以一家高碳排企業試算:拿到優惠費率者,碳費一年僅吃掉淨利千分之三;若毫無作為,可能直接蒸發近一成。即使非高碳排企業,碳費侵蝕淨利的落差也達三倍。
調查也清楚看到:制度化,正在成為企業反應速度的分水嶺。
能盤查、能揭露、能訂內部碳價的公司,能把原本失控的成本變成可管理的風險;沒有制度、數據的公司,只能看著利潤被制度一點一滴吃掉。
「企業有沒有用系統(管理碳)會拉開差距,沒系統的企業,變得很落後,」碳競爭力百強評審、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說。
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分析:「很多企業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會算、也懶得算。真正算過之後,你會發現,做與不做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提早布局的人,才能早一步談到更好的價格。「你想要從從容容,還是要匆匆忙忙?」周志宏說。
你可以把碳費想成這一輪產業轉型中最具破壞力的新成本——不是一次性,而是會年年墊高的制度壓力。今年最便宜,之後逐年調升,二○三○年可能是現在的數倍。
「現在」反而是碳價最低的甜蜜期,未來四年,是企業還能主動調體質的關鍵窗口。
做得好,永續是突破地緣風險利器
台廠迎雙重鳴槍,川普逆風下反加速
而且,明年是國內外的「雙重鳴槍」:碳費正式開跑,歐盟CBAM(碳關稅)也開始要在申報期後於二○二七年正式課徵。再隔一年,台廠還會迎來DPP(數位產品護照)與CSDDD(企業盡職法)的全面驗算——每一度電來源、每一次製程與運輸紀錄,都得攤在陽光下。
碳競爭力百強評委、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說,有制度的公司,對市場波動的反應時間早一大步,「因為他們知道怎麼分散能源或材料的成本壓力。」
更關鍵的是,在川普掀起ESG逆風的此刻,台廠反而更得加速布局國際,但在非美市場,如規範更硬的歐洲,永續不是附加題,而是能不能進場的入場券。
這也是為什麼,在台廠尋求下一波成長的此刻,永續反而成了跨國購併的利器。如連續四年入選百強的瑞儀,近兩年購併三家北歐公司,靠的不是價格,而是攤開減碳、永續成績單,證明自己是會尊重在地研發與生態系的長期股東,而非壓低成本的亞洲買家。
商周觀察到,這些連年入榜的企業,不因ESG退燒而下車,而是看懂ESG已轉向二.○。
今年五月,歐洲最大交易所Euronext重新定義ESG三字,從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轉為Energy(能源)、Security(安全)與Geostrategy(地緣策略)。該所執行長史特凡. 布納(StéphaneBoujnah)指出:「ESG已成為地緣政治穩定性的代理指標。」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