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8編語
上個月雜誌社來了一位稀客,說「稀客」,是因為他也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未曾造訪編輯部了。二○○三年時,攝影師林添福與另一位特約作者李旭在總編輯的邀約下,一起合作拍攝撰寫《經典》【半世紀的愛】專欄,報導中國大江南北數十對結縭半世紀的伴侶,連載期間頗受讀者好評。時光荏然,一轉眼當年那個風趣活潑的攝影師,今日已成為一位穩重內斂的攝影界耆老。
這些年林添福長居中國,因緣巧合地協助恢復了一個在文化大革命受禁止的雲南彝族祭龍儀式,並開啟一個不在預期中的拍攝計畫,他用心學習古老的濕版攝影技術,長期記錄純樸的陶瓦村及祭龍儀式。〈濕版攝影再現──老攝影術與彝族祭龍〉一文將帶您更深刻地了解,這一位影像工作者長達二十三年的創作耕耘,而在攝影與被攝者之間,留下的不僅是有形的影像,更是無形的深厚情誼。
【二五○○+】佛教專題第三批人馬也從緬甸返國了,這趟採訪我們派出的是嫻熟悉緬語及當地方言的《經典》撰述張興祥,搭檔則是曾為慈濟志工的馬來西亞籍李文傑師兄。近幾年緬甸政局詭譎多變,在軍政府的箝制下,想要進入該國採訪變得益發險峻困難,即便是緬甸籍的興祥,在此趟行旅中也時常感受到風聲鶴唳的肅殺氣氛。來台讀書超過十年,早已習慣台灣民主與自由開放的他,目睹三二八地震後家園殘破的景象,軍政府至今仍毫無作為,格外百感交集。
〈動盪的布施──緬甸上座部佛教〉一文,從刻意的短期出家安排,興祥得以體驗到緬甸的僧侶生活,在清晨托缽時接觸到的善良緬甸人民,見證到他們在艱困的環境下,如何虔信「供何得何」的功德布施體系,在苦難中仍保持和平與慈悲,繼續默默地以信仰安身立命。
【建築台灣】〈世代共好──壽豐老屋的地方記憶〉《經典》撰述鄭勝奕與攝影鄭映航這次來到花蓮壽豐鄉與豐田村,採訪兩個世代的新舊移民,透過修繕,將空間重新活化利用的過程中,也找到了充滿溫度的共學空間以及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從這兩個案例我們發現,歷史空間的價值,或許不在珍貴的文資身分、靜止式地保存,而是永續的利用,一個世代接一個世代地創造美好的回憶。
328編語
上個月雜誌社來了一位稀客,說「稀客」,是因為他也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未曾造訪編輯部了。二○○三年時,攝影師林添福與另一位特約作者李旭在總編輯的邀約下,一起合作拍攝撰寫《經典》【半世紀的愛】專欄,報導中國大江南北數十對結縭半世紀的伴侶,連載期間頗受讀者好評。時光荏然,一轉眼當年那個風趣活潑的攝影師,今日已成為一位穩重內斂的攝影界耆老。
這些年林添福長居中國,因緣巧合地協助恢復了一個在文化大革命受禁止的雲南彝族祭龍儀式,並開啟一個不在預期中的拍攝計畫,他用心學習古老的濕版攝影技術,長期記錄純樸的陶瓦村及祭龍儀式。〈濕版攝影再現──老攝影術與彝族祭龍〉一文將帶您更深刻地了解,這一位影像工作者長達二十三年的創作耕耘,而在攝影與被攝者之間,留下的不僅是有形的影像,更是無形的深厚情誼。
【二五○○+】佛教專題第三批人馬也從緬甸返國了,這趟採訪我們派出的是嫻熟悉緬語及當地方言的《經典》撰述張興祥,搭檔則是曾為慈濟志工的馬來西亞籍李文傑師兄。近幾年緬甸政局詭譎多變,在軍政府的箝制下,想要進入該國採訪變得益發險峻困難,即便是緬甸籍的興祥,在此趟行旅中也時常感受到風聲鶴唳的肅殺氣氛。來台讀書超過十年,早已習慣台灣民主與自由開放的他,目睹三二八地震後家園殘破的景象,軍政府至今仍毫無作為,格外百感交集。
〈動盪的布施──緬甸上座部佛教〉一文,從刻意的短期出家安排,興祥得以體驗到緬甸的僧侶生活,在清晨托缽時接觸到的善良緬甸人民,見證到他們在艱困的環境下,如何虔信「供何得何」的功德布施體系,在苦難中仍保持和平與慈悲,繼續默默地以信仰安身立命。
【建築台灣】〈世代共好──壽豐老屋的地方記憶〉《經典》撰述鄭勝奕與攝影鄭映航這次來到花蓮壽豐鄉與豐田村,採訪兩個世代的新舊移民,透過修繕,將空間重新活化利用的過程中,也找到了充滿溫度的共學空間以及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從這兩個案例我們發現,歷史空間的價值,或許不在珍貴的文資身分、靜止式地保存,而是永續的利用,一個世代接一個世代地創造美好的回憶。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