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天關稅海嘯將定!你該懂的世界經貿新規則
選票打敗鈔票時代
美國總統一人拍板:關稅、國家入股、企業分潤、
指定購併者、挺企業壟斷......
>別只研究市場,快研究選舉
>別只做PR,快做GR!
封面故事
「台灣高喊反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但今年上半年台灣仍向俄國買進十三億美元的石油產品石腦油,比從其他國家進口的都多。」
這是美國媒體CNN,對日前「台灣進口俄國石油」的報導。表面看來,這是道德上的矛盾,但更深一層的意涵揭示了全球化的邏輯正在崩解,國家資本主義悄然回潮。這不只是貿易戰,更是一場制度逆流,經濟不再獨立於政治,企業與國家都被迫選邊站。
在過去重效率的年代,客戶只須考慮產品價格與品質,不必追究其生產者背景。然而今日,安全與陣營選擇凌駕效率,企業與消費者都被迫「選邊站」,只能向政治上「自己人」購買。
這種新局面的塑造者,正是美國總統川普。他推翻了全球化下的舊秩序,將經濟全面政治化。
一場白宮晚宴,就為這場新時代提供了生動縮影。
川普科技晚宴被形容是「鴻門宴」
背後反映國家資本主義正在回潮
今年九月四日,蘋果、Meta、微軟、Google等科技巨頭高層,受邀出席白宮晚宴。席間,川普突然轉頭,冷不防問了他身旁的臉書創辦人佐伯格一句:「未來幾年你打算在美國投資多少錢?」
這位矽谷大亨一愣,結結巴巴回答:「呃,天啊,我想,我不確定︙︙至少六千億美元,到二○二八年吧。」最後還尷尬補上一句:「抱歉,我還沒有準備好︙︙不確定你要的數字。」
川普暫時放過佐伯格,但轉而將同樣的問題丟向蘋果執行長庫克、Google執行長皮采等人。這些科技巨頭紛紛「表忠心」,承諾在美國投入數千億美元。
這場宴會事後被輿論形容為「科技版鴻門宴」:白宮向大企業收保護費,堪稱「選票打敗鈔票」。
然而,比「誰掏錢多」更重要的,是這場戲背後所折射出的深層趨勢——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正在美國回潮。
觀察川普的經濟與貿易政策,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一九八五年的「廣場協議」。
四十年前,美國對日、德等有鉅額貿易逆差,官方認為這些外國人利用低匯率與出口傾銷傷害美國。於是,美、日、西德、英、法五國財長齊聚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協議,推動日圓與德國馬克大幅升值。
日圓升值之後,日本汽車輸美受到「自動出口限制」,這場由美國主導的經貿秩序重組,史稱「廣場協議」。
四十年後的今天,美國最大逆差來源已換成中國。川普政府的邏輯卻與當年如出一轍:貿易逆差意味著美國被「剝削」,關稅就是反擊的武器。
今年四月二日,川普公布對等關稅,至今半年,不少國家均與美國達成協議。今年十月底,美、中領袖將在韓國亞太經合會碰面,兩國貿易協議也可能達成,至此全球經貿新秩序將重新底定。
因此,川普的策略可稱為「新廣場協議」——雖然外表不同,內在精神卻一致,都是透過強勢手段重塑全球經濟秩序。
新廣場協議是一場制度逆流!
和40年前舊協議有兩大元素重疊
和四十年前相比,「新廣場協議」有兩個舊元素:逆差焦慮與美國優先。
第一,貿易逆差是「災難」。
一九八○年代,日本是美國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如今,中國取而代之。川普將逆差視為「美國被佔便宜的證據」,並以加徵關稅做為主要武器。
不同的是,一九八五年美國仍透過協調達成多邊協議;今天的川普則直接動用單邊關稅,無論對手是盟友還是競爭者。
第二,美國優先,經濟主導權不容動搖。
「廣場協議」背後,是美國要求日、德「調整遊戲規則」以維護自身霸權。
如今川普同樣高舉「美國優先」,不僅對中、日、韓等徵收上百億美元關稅,還要求外國企業遷廠美國,以「製造業回流」做為政績。
換言之,無論一九八五年還是二○二五年, 美國始終堅持一個信念: 它既有權利,也有實力制定對自己有利的全球規則。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
180天關稅海嘯將定!你該懂的世界經貿新規則
選票打敗鈔票時代
美國總統一人拍板:關稅、國家入股、企業分潤、
指定購併者、挺企業壟斷......
>別只研究市場,快研究選舉
>別只做PR,快做GR!
封面故事
「台灣高喊反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但今年上半年台灣仍向俄國買進十三億美元的石油產品石腦油,比從其他國家進口的都多。」
這是美國媒體CNN,對日前「台灣進口俄國石油」的報導。表面看來,這是道德上的矛盾,但更深一層的意涵揭示了全球化的邏輯正在崩解,國家資本主義悄然回潮。這不只是貿易戰,更是一場制度逆流,經濟不再獨立於政治,企業與國家都被迫選邊站。
在過去重效率的年代,客戶只須考慮產品價格與品質,不必追究其生產者背景。然而今日,安全與陣營選擇凌駕效率,企業與消費者都被迫「選邊站」,只能向政治上「自己人」購買。
這種新局面的塑造者,正是美國總統川普。他推翻了全球化下的舊秩序,將經濟全面政治化。
一場白宮晚宴,就為這場新時代提供了生動縮影。
川普科技晚宴被形容是「鴻門宴」
背後反映國家資本主義正在回潮
今年九月四日,蘋果、Meta、微軟、Google等科技巨頭高層,受邀出席白宮晚宴。席間,川普突然轉頭,冷不防問了他身旁的臉書創辦人佐伯格一句:「未來幾年你打算在美國投資多少錢?」
這位矽谷大亨一愣,結結巴巴回答:「呃,天啊,我想,我不確定︙︙至少六千億美元,到二○二八年吧。」最後還尷尬補上一句:「抱歉,我還沒有準備好︙︙不確定你要的數字。」
川普暫時放過佐伯格,但轉而將同樣的問題丟向蘋果執行長庫克、Google執行長皮采等人。這些科技巨頭紛紛「表忠心」,承諾在美國投入數千億美元。
這場宴會事後被輿論形容為「科技版鴻門宴」:白宮向大企業收保護費,堪稱「選票打敗鈔票」。
然而,比「誰掏錢多」更重要的,是這場戲背後所折射出的深層趨勢——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正在美國回潮。
觀察川普的經濟與貿易政策,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一九八五年的「廣場協議」。
四十年前,美國對日、德等有鉅額貿易逆差,官方認為這些外國人利用低匯率與出口傾銷傷害美國。於是,美、日、西德、英、法五國財長齊聚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協議,推動日圓與德國馬克大幅升值。
日圓升值之後,日本汽車輸美受到「自動出口限制」,這場由美國主導的經貿秩序重組,史稱「廣場協議」。
四十年後的今天,美國最大逆差來源已換成中國。川普政府的邏輯卻與當年如出一轍:貿易逆差意味著美國被「剝削」,關稅就是反擊的武器。
今年四月二日,川普公布對等關稅,至今半年,不少國家均與美國達成協議。今年十月底,美、中領袖將在韓國亞太經合會碰面,兩國貿易協議也可能達成,至此全球經貿新秩序將重新底定。
因此,川普的策略可稱為「新廣場協議」——雖然外表不同,內在精神卻一致,都是透過強勢手段重塑全球經濟秩序。
新廣場協議是一場制度逆流!
和40年前舊協議有兩大元素重疊
和四十年前相比,「新廣場協議」有兩個舊元素:逆差焦慮與美國優先。
第一,貿易逆差是「災難」。
一九八○年代,日本是美國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如今,中國取而代之。川普將逆差視為「美國被佔便宜的證據」,並以加徵關稅做為主要武器。
不同的是,一九八五年美國仍透過協調達成多邊協議;今天的川普則直接動用單邊關稅,無論對手是盟友還是競爭者。
第二,美國優先,經濟主導權不容動搖。
「廣場協議」背後,是美國要求日、德「調整遊戲規則」以維護自身霸權。
如今川普同樣高舉「美國優先」,不僅對中、日、韓等徵收上百億美元關稅,還要求外國企業遷廠美國,以「製造業回流」做為政績。
換言之,無論一九八五年還是二○二五年, 美國始終堅持一個信念: 它既有權利,也有實力制定對自己有利的全球規則。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