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時代助長童心經濟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童心經濟(Kidult Economy)彷彿成了最溫柔、卻也最堅韌的反擊。當全球政經局勢動盪、通膨壓力升高,戰爭與貿易角力頻傳,焦慮、孤獨與安全感缺失成了世代底色。成年人因而回頭擁抱童年,將懷舊視為情感避風港:一個熟悉的卡通角色、一件復古玩具,就能暫時撫平現實的躁動。Circana調查顯示,38%的25 到40 歲成年人購買玩具是為了減輕焦慮、逃離數位過載;59%的Z 世代與千禧世代自認為Kidult族群,將「懷舊」列為消費首要動機。從心理學看,這既是自我療癒,也是一種重建認同與社群歸屬的方式。童心經濟早已脫離邊緣市場。隨著30 至49 歲青壯年進入收入高峰,樂於為童年買單、為回憶付費;加上全球化與文化多元激盪,這股Kidult潮流從歐美蔓延至亞洲、東南亞,成為跨文化、跨產業的共通語言。本期封面故事將從4 個面向帶領讀者一覽童心經濟如何翻轉市場:從國立故宮博物院結合潮流動畫、印花樂揉合可愛與傳統,顯示聯名合作已是博物館與文創品牌的新日常;再觀察進典工業如何運用自創IP 讓嚴肅的B2B 產業變得親和、臺灣吧運用內容型IP 行銷臺灣;同時台隆手創館與松山文創園區憑藉盲盒、展演活動,持續拉高粉絲黏著度;而玩具產業則順應少子高齡趨勢,從教育輔具到銀髮需求,拓展童心新疆界。我們可以說,童心經濟固然倚靠懷舊作為強大支柱,尤其在動盪時代,人們比以往更渴求情感慰藉與熟悉的安全感。但對企業而言,除了追隨IP 聯名風潮,更應該思考如何說好自己的故事、發展自有IP,從跟風者轉為引領者。畢竟看似輕盈可愛的小角色,往往蘊藏撬動市場的龐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