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封面文字】
張麗莉 只要是善念善行,就盡量用我吧
吳淑霞 在「義張」工作中學習減去與放下
徐主音 我用珍惜、放手、接受三階段,來追逐夢想
【心主張】專任輔導教師,友善校園的好幫手。
【心探索】拍照,「見證」他者觀點,並「鏡映」出自己的世界。
【心關係】親子關係,不該是討債和還債。
【心教養】孩子的課後安排,只能交給安親班嗎?
【心鮮事】你的愛犬是樂天派還是消極派?│答錯,學習效果更好?│聊八卦有益健康「黑」文化,大陸正夯。
【特別報導】卡巴金和「正念減壓療法」。
釀幸福
幸福,是什麼?
幸福,從來沒有明確的定義和形狀,
它是一種FU,因人而異,
卻可以自己釀造,
將點點滴滴的美好累積、麴醱,
沉澱出自己才懂的芬芳,歷久不散。
作者簡介:
張老師月刊
張老師月刊(Living Psychology)
創刊於1977年,多次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雜誌金鼎獎】及【優良雜誌推薦獎】。
這本雜誌,有豐富的社會心理探討、趣味的自我心理探索、最新的心理資訊和學者專家的解析。我們談快樂和成功,也談挫折和憂傷。我們喜歡光明面,但也試圖去理解幽微和黑暗。我們傾聽理性和堅強的故事,也願意探索感情的衝動和脆弱。
是一本兼具大眾心理、校園輔導的好雜誌。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lppc.com.tw
章節試閱
內在動機,幸福的活水源頭
文/張仁和 口述整理/徐嘉君 攝影/李昌元
前言:真實的快樂,來自於「意義感的追尋」,當你的內在狀態是滿足的時候,也就能擺脫外在誘因的控制,感受到穩定而長久的幸福。
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在一開始還是哲學階段的討論時,就分成兩支:一支叫Hedonism,也就是享樂主義,所談的是人性中普遍的「趨樂避苦」,以及如何達到快樂的極大化;而另一支是談意義感的追尋,從希臘哲學的角度上說的eudaimonia(臺灣大部分譯成:倫理主體的幸福感)。
幸福不在於趨樂避苦
在一開始,整個幸福感研究的主流,還是都在「趨樂避苦」的討論上,將焦點放在感官的享受,趨向短暫滿足的研究。直到2000年前後,心理學界以倫理為主體或以意義感為主體的主題研究,邀請相關學者專家撰寫回顧性的文章,在當時受到很大的迴響。
簡略來說,「以意義感為主體」的幸福分為六個向度,分別是:自我接納、自主感、正向關係的連結、個人的成長、意義感的追尋、與環境互動的勝任感。在這六個向度裡,完全沒有談到「開心」、「享樂」等感受性的強調,而是以個人成長、人際互動、人與環境這三個範疇的討論,和過去所強調的幸福觀是很不一樣的。
當這個備受矚目的觀念提出後,大家也開始反省:「趨樂避苦」論述背後的潛在風險。舉例來說,以跨文化的研究資料來看,許多亞洲國家的幸福感程度相對上,比注重個人主義的國家(如:美國)來得低。但像美國這樣強調個人主義的國家,在自殺與謀殺的比例卻相對比這些國家高。自殺和謀殺,也就是攻擊自己和攻擊別人的極度行為。在這個前提下思考,雖然美國是幸福感相對高的國家,可是它也有相當高的負向性指標,究竟「趨樂避苦」的指標能不能反映出真正的幸福指數呢?
其實,太過強調「趨樂避苦」的社會容易產生競逐、比較的價值扭曲。也就是當我今天沒有而別人有,我就不舒服。這樣的「不舒服感」朝向自己是自我傷害,朝向別人就是傷害別人,兩種都會產生很大的社會問題。
所以,乍看是很高的幸福感,但情緒是受制於外在的條件與刺激,一旦外在環境改變,很可能就產生劇烈的波動。反觀「以意義感追尋」為主體的幸福,比較起來是穩定、內斂而持久的感受,雖然,可能無法明顯被觀察出來,但它所帶來的幸福度卻更流長源遠的。
以目前臺灣社會的情況來看,媒體、訊息也都無形中置入了「比較」的社會價值,像是富二代、官二代、名人明星的報導。書店也都充斥「如何致富」諸如此類的工具書,這都隱約地強化了外在刺激的存在感,其實都有潛在的危險。
幸福,需要內尋,而不是外求
當我們渴望真實的快樂,也就必須回到「意義感的追尋」,而「意義感的追尋」往往和「內在動機」有關。「內在動機」指的是:你真心喜歡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本身就給你意義感,而不是為了酬賞。
就是說,當你是從內在動機出發去執行事情,藉由內在動機本身就已經可以滿足自我的需求和達到開心的程度,不再需要外在的標籤,或是需要透過一定的外在資源,才會有自我良好的感受。
提到內在動機,還有一個類似的概念是「高峰經驗」。近期的正向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一群人可以非常專注地做某些事情,而且他們在過程中是很享受的,不會有身體上的疲勞,或者心理的不適應感。
實驗研究的對象是藝術家,發現他們可以不間斷地一次畫圖四、五個小時也不感覺累。這傳達了兩種訊息:一方面,他持續處在享受的狀態;二方面,當他投入的時候,他會沒有時間感,不感覺時間的流逝。
內在動機和「高峰經驗」同樣都帶出了精神性的滿足狀態。
透過全然投入而達到忘我、心馳神往的高峰經驗,也稱作心流(flow)。也就是,當人們從事自己有興趣的事,並且深度投入的時候,所能感受到的喜悅和心靈經驗。
長期專注於研究高峰經驗的學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進一步想要知道,除了藝術家,一般人身上可不可能發現類似的心流狀態?如果可以,又應該從哪些向度去歸類呢?
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當你從事一個對你而言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並且察覺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的情況下,兩者交互作用的時候,就是產生高峰經驗的可能。
無論是「以意義感為主體的追尋」或是高峰經驗的體驗,所強調的是回到人的內在動機,找到自己想要做什麼,而不只是看到外在的誘惑,或是在外在刺激的連接下,導向功利性的思考。外在動機是危險的,想要擁有持久的快樂、體悟到真正的幸福感,也就必須透過內在動機的實踐,積極投入生活的過程,達到高度的樂趣和充實。
幸福,從「專注於每一個當下」做起
以臺灣普遍的物質條件,生活並不算困苦,但更重要的是活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的。想要真正活得幸福,還是必須回到內在動機的驅力。
現在的社會,很難讓人靜下來,可是當你能夠讓自己靜下來,它所帶來的幸福感會是很高的。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專心」,專心刷牙、洗臉,專心從家裡走到辦公室,在這段路程,只是很專心地欣賞周圍的風景,不胡思亂想。練習專心經驗當下,無論你正在做什麼、無論大小事,就是專心不二地只做當下這件事。
無時無刻專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透過這樣的訓練,把注意力拉回當下,你會發現,漸漸地能夠擺脫焦慮、躁動、憂愁等負面情緒,這其實也就是將「高峰經驗」所強調的專注,沿用到其他的生活層面上。自我專注的練習,也才能真正累積幸福的感受。
專心或者透過靜坐的正念練習,讓自己靜下來,察覺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內在的焦慮、煩惱也會自然地消失了,就做事情的成效而言,也會是好的,更重要的是,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內在動機,幸福的活水源頭
文/張仁和 口述整理/徐嘉君 攝影/李昌元
前言:真實的快樂,來自於「意義感的追尋」,當你的內在狀態是滿足的時候,也就能擺脫外在誘因的控制,感受到穩定而長久的幸福。
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在一開始還是哲學階段的討論時,就分成兩支:一支叫Hedonism,也就是享樂主義,所談的是人性中普遍的「趨樂避苦」,以及如何達到快樂的極大化;而另一支是談意義感的追尋,從希臘哲學的角度上說的eudaimonia(臺灣大部分譯成:倫理主體的幸福感)。
幸福不在於趨樂避苦
在一開始,整個幸福感研究的主流,還...
目錄
2014年12月目錄
張老師月刊 2014年12月號 第444期 目錄
心視野 釀幸福
余民寧:幸福「感」哪裡來?
幸福是有層次差別的、多向度層面的,以及有時間長短之分的。
高旭繁:人格特質「感」應幸福
擁有某些特質的人比較容易有較高的幸福感,而這些特質也會影響人們的選擇、思考及行為表現。
【檢測】
你是哪一種幸福人格特質 ★亞提米斯
張仁和:內在動機,幸福的活水源頭 ★徐嘉君
真實的快樂,來自於「意義感的追尋」,當你的內在狀態是滿足的時候,也就能擺脫外在誘因的控制,感受到穩定而長久的幸福。
【我的幸福釀】
余浩瑋:幸福,不是獲得多少,而是付出多少 ★徐嘉君
才剛過而立之年的「青藝盟」團長余浩瑋,已經找到自己的使命。使命是責任也是幸福,幸福不是隨口說說,而是經過十多年的努力。
【我的幸福釀】
Isiah哲立:踏實、忘我,啟動真幸福 ★李偉鳳
從球場明星,轉職造型設計,Isiah哲立專注從事自己選擇的事業,享受一步一腳印學習的過程。他不受干擾地沉浸其中,珍惜著這專屬於自己才能理解的、珍貴的幸福經驗。
【我的幸福釀】
黃哲斌:幸福就是和孩子「童」在一起 ★李偉鳳
童年的回憶,讓四十歲才當爸爸的黃哲斌把握住緣會的一瞬,珍惜扮演爸爸的機會,和孩子一起探索生活,在相處中創造記憶。享受陪伴彼此的當下,這就是幸福了。
心主張 張德聰:專任輔導教師,友善校園的好幫手
張立人:夜
〈心腦操練坊〉
培育正念,遠離憂鬱 ★洪敬倫
〈唱自己的歌〉
不平的路,激起行走的動力和堅持 ★李偉鳳
──專訪「美人愚Soul Art Gallery」藝術家徐主音
心探索 楊蓓:慈悲與智慧
吳明富:「尋找.凝視」攝影展
鍾文音:希望之角,自由的滋味
〈心靈後花園〉
張麗莉:在善念-行善中與幸福結緣 ★徐嘉君
〈「張老師」家族〉
吳淑霞:做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 ★顧敏耀
心關係 李維榕:討債與還債
李島鳳:街燈下的女人
劉惠琴:「男性」原罪
林蕙瑛:「煮」出家庭小確幸
心教養 Allan媽媽:孩子的課後安排
舒霖: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小公主
李後璁:回首來時路
楊茂秀:草地上也能辦畫展
〈另一種聲音〉
缺憾,雖苦澀,但意猶未盡 ★咸右
心鮮事
〈這些人那些事〉
你們不是來認識卡巴金,是來認識自己。 ★倪工夏
〈心聞捕手〉
你的愛犬是樂天派還是消極派?│「怕失敗」,降低學習動機│父母的「心理控制」,養出屈就的孩子│答錯,學習效果更好?│聊八卦有益健康 ★連芯
「黑」文化,大陸正夯 ★廣梅芳
〈讀家心聞〉
胡嘉琪《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的身心整合之旅》
〈內文摘錄〉當身體與心靈分離 ★胡嘉琪
〈偷時間〉
自我成長、親子學堂、生活美學等最新課程和活動
2014年12月目錄
張老師月刊 2014年12月號 第444期 目錄
心視野 釀幸福
余民寧:幸福「感」哪裡來?
幸福是有層次差別的、多向度層面的,以及有時間長短之分的。
高旭繁:人格特質「感」應幸福
擁有某些特質的人比較容易有較高的幸福感,而這些特質也會影響人們的選擇、思考及行為表現。
【檢測】
你是哪一種幸福人格特質 ★亞提米斯
張仁和:內在動機,幸福的活水源頭 ★徐嘉君
真實的快樂,來自於「意義感的追尋」,當你的內在狀態是滿足的時候,也就能擺脫外在誘因的控制,感受到穩定而長久的幸福。
【我的幸福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