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烏戰爭中第一手資料,記錄每一個自願或非自願遭捲入戰爭的平凡人,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如何堅持面對生命的磨難。
★ 每一幅插畫引人矚目,輕巧柔和的筆觸所展現的是令人心酸、深刻反映戰爭的瘋狂混亂。
獻給所有戰火中的平凡人
他們的故事正在烏克蘭上演,在前線,在戰壕,在醫院,在遭到毀損的家園中,而人們太容易忘記這個事實。
在戰地報導中,真相難以捉摸,它必須被追尋、檢驗、剖析。烏克蘭戰爭可能是歷史上記錄最詳盡的戰爭,但是,儘管科技如此先進,我們依然難以定義「真相」是什麼。這場爭戰中存在著許多「真相」,必須有更多的人看見、理解。
當身在戰火中的烏克蘭人民願意開口述說,藝術家同時也是戰爭報導者喬治.巴特勒,以文字與畫筆,在這些脆弱的時刻收集不同語言的故事。更令人難過的是,一年後他再度採訪這些人時,他們的煩惱焦慮絲毫沒有減輕。悲傷依然可觸,痛苦依然可見。他們對未來仍有希望與期待,但這些希望正在混亂中逐漸消失。
透過這本書,當他們知道世界上有人得知他們的遭遇、並能感受他們的哀傷與堅持,或許能讓他們因此感到寬慰。
作者簡介:
喬治.巴特勒(George Butler)
戰地插畫家、藝術家和旅行家,專擅時事和旅行報導,作品屢獲殊榮。他以圖像來描繪故事,題材包括地球上最引人入勝、不尋常且偶爾被誤解的人物和地點,不論是以鋼筆、墨水和水彩創作,都是在現場完成。作品刊登於《泰晤士報》(倫敦)、英國廣播公司(BBC)、《紐約時報》、《衛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多家媒體,並曾在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展出。書籍作品有《烏克蘭,請記得我》、《邊境流離:遷徙者的真實故事》(Drawn Across Borders)。
他報導過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以及最近的烏克蘭等國家的一系列衝突和危機。二○一四年,與三位朋友共同創立Hands Up Foundation,旨在提高人們對敘利亞持續戰爭的認識,並支持該國專業人士的薪資。迄今為止,該基金會已籌集了超過四百萬英鎊。
譯者簡介:
杜蘊慈
身兼作家與譯者,史地旅行著作有《地圖上的藍眼睛》、《迭里溫‧孤山》。J. R. R. 托爾金著作系列詩歌譯者,參與譯作包括《魔戒》、《精靈寶鑽》、《貝倫與露西恩》、《剛多林的陷落》、《險境奇談》等。另譯有《西班牙美食史:西班牙料理不只tapas》、《法國美食史:行家知識與風土認證》、《他們在這裡寫作》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
「喬治.巴特勒在人性的最前線做出報導,創作出充滿震撼力量的圖像。這些圖像長久留存在人們的意識中。充滿人性、同情,發人深省。」
──史帝芬.弗萊(Stephen Fry),英國國寶級演員、主持人與作家
「喬治.巴特勒是當今多事之秋的傑出記錄者。他的作品在數位時代展現出筆墨的力量。」
──傑瑞米.鮑溫(Jeremy Bowen),記者、主持人、新聞及紀錄片艾美獎得主
「一部非凡的史籍初稿――原始而富於啟示。這份報告文學充滿沉痛的美――巴特勒溫柔地參與,揭示了深刻悲傷的故事,但也展現了勇氣與力量。」
──麗斯.杜賽(Lyse Doucet),BBC 首席國際記者和資深主持人
「最優秀的圖像報導。」
──伊恩.希斯洛普(Ian Hislop),英國記者、諷刺作家
「喬治是一位真正非凡的人。他筆下身處極限的人物圖像精確,有時風趣且出人意料,背後蘊含著如此充沛的勇氣、好奇與同理心。他總是能讓我深思。」
──羅利.史都華(Rory Stewart),前英國司法部國務大臣
「喬治的畫引人矚目,令人心酸,深刻反映了戰爭的瘋狂混亂。書中充滿困惑、痛楚、震驚、憤怒、疲憊、孤獨,但在這一切之中,我們也看到了另一面:烏克蘭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今天烏克蘭流的血,將塑造我們明天的世界。」
──雷.米爾斯(Ray Mears),作家和電視節目主持人
推薦人
劉致昕/自由記者
李雪莉/報導者營運長
林昶佐/駐芬蘭大使
相振為/《軍事相對論》、《一件軍外套》主持人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房慧真/作家
名人推薦:各界好評
「喬治.巴特勒在人性的最前線做出報導,創作出充滿震撼力量的圖像。這些圖像長久留存在人們的意識中。充滿人性、同情,發人深省。」
──史帝芬.弗萊(Stephen Fry),英國國寶級演員、主持人與作家
「喬治.巴特勒是當今多事之秋的傑出記錄者。他的作品在數位時代展現出筆墨的力量。」
──傑瑞米.鮑溫(Jeremy Bowen),記者、主持人、新聞及紀錄片艾美獎得主
「一部非凡的史籍初稿――原始而富於啟示。這份報告文學充滿沉痛的美――巴特勒溫柔地參與,揭示了深刻悲傷的故事,但也展現了勇氣與力量。」
──...
章節試閱
這本書的標題,來自詩人塔拉斯.謝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一八一四年三月九日―一八六一年三月十日)的一首詩,他在烏克蘭語言及文化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謝甫琴科的詩作《遺囑》(My Testament),最後一行英譯為「Remember also me」(「也將我銘記」),這首詩在今日讀來,別具意義。在這場戰爭的頭條新聞中,隱藏著共同的主題:烏克蘭老百姓對抗俄羅斯入侵,是在努力拯救自己、拯救自己的家人與國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留下他們真摯的證言、他們純淨的聲音,讓歷史也能把他們銘記。
二○一四年二月,廣場革命(Maidan Revolution)最終推翻烏克蘭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而親俄的頓內茨克(Donetsk)及盧漢斯克(Luhansk,即盧甘斯克)兩地開始抗議行動。一個月後,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分裂分子占領烏克蘭政府大樓,聲稱頓內茨克及盧漢斯克是俄羅斯控制下的共和國。
二○一四年四月六日,烏克蘭軍方做出回應,對俄羅斯官方支持的烏克蘭東部分裂分子發動軍事行動。
二○一四年九月,雙方簽訂停火協議,但隨後多次破壞又恢復該協議。與此同時,雙方都在前線深挖經常結冰的戰壕,而前線始終僵持不下。
二○二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俄國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承認頓內茨克人民共和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DPR)及盧漢斯克人民共和國(Luhansk People’s Republic,LPR)為獨立國家。與此同時,俄國軍隊在俄國及白俄羅斯毗鄰烏克蘭的邊界集結,但俄羅斯官方否認即將發起入侵。全世界都在注意,等待接下來的事態。許多人根本不相信俄國會發動攻擊,但是在二月二十四日的清晨五點,一切都改變了。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全面入侵開始了。
普丁稱其為「特別軍事行動」,謂其目的是保護烏克蘭東部的俄羅斯族。他使用「去納粹化」(denazify)及「非軍事化」(demilitiarise)等字眼,宣稱入侵他國是合理的。聯合國及國際法庭譴責這場入侵,歐洲與美國對俄羅斯實施了嚴厲制裁。
很多人以為俄羅斯能夠長驅直入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但烏克蘭人並不這麼想,自此戰火肆虐烏克蘭,對雙方都造成可怕的後果。
烏克蘭人口四千三百萬。從入侵開始至今的十八個月中,超過九千名烏克蘭平民遭到殺害,五百一十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全球有六百二十萬烏克蘭難民。
在這本書裡,我要向你介紹幾位烏克蘭人,他們把自己的故事告訴了我。
在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之前,你聽過這些人甚至知道他們名字的機會幾乎為零。然而過去兩年的事件將他們載入史冊。他們的一些故事也許不夠轟動,無法登上報紙頭條,但他們講述了戰爭中的普遍經歷。
這些人經歷了整個烏克蘭的心碎、團結、決心、愛,與毀滅,未來當我們回望歷史,可能會把這段時期視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時代之一。這些主題並不是烏克蘭獨有的,而是許多戰爭地區很熟悉的。我們以為,只要能記錄下這一切殘酷清晰的細節,也許――只是也許,就能打破這個循環。可悲的是,事實並非如此。這是我在加薩、敘利亞、葉門與緬甸遇到的人們的共同經歷。這也提醒了我們戰時暴行的循環性。
本書中的畫,都完成於二○二二年三月以及二○二三年三月至四月,我去了基輔、哈爾基夫、伊久姆(Izium)、布查(Bucha)、敖得薩(Odesa)、克拉馬托爾斯克(Kramatorsk)、波爾塔瓦(Poltava)、斯洛維揚斯克(Sloviansk)。隨附的文字記錄,涵蓋了一個世紀以來塑造烏克蘭人民與國界的歷史,都是當事人的親身見證,來自我邊畫邊採訪所得。有時為了清楚起見,這些敘述經過編輯,或者與其他人的敘述相核對。所有受訪者均選擇具名。
即使是現在,在烏克蘭要遇上積極的時刻也並不難,但是我遇見的每一個人,都有令人心酸的故事,幾乎毫無例外。這並不是一本悲慘的書。在他們與我分享的脆弱時刻中,我找到了如此親近、驕傲、反抗、團結、認同與力量。他們的故事殘酷而悲傷,但他們並不絕望。他們的過去與未來都有極大的希望,而這一點也在他們身上閃閃發光。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這次戰爭有許多可以相提並論之處:隆隆砲聲、年輕人以為自己只是去受訓、士兵手臂上紮著所屬一方的膠帶、坦克履帶撕裂柏油路面、小鏟在冰封的土地上挖出深深的戰壕、對世界秩序的破壞。這些都很容易拿來比較,而且也是我們認為的戰爭樣貌。但是在表面之下,我發覺這些故事揭示了更多個體的真相。它們是真實的、原始的――與頭版的戰術報導相比,肯定是未經加工的。我希望人們能記住這些故事,不要淹沒在現代戰爭的白噪音中。
喬治.巴特勒 二○二四年二月
◆彼得羅(PETRO),七十歲
收集書的人、鎖匠
克拉馬托爾斯克
在我和彼得羅會面的那個早上八點半,一枚俄國導彈擊中一棟公寓大樓,距離我們見面地點不遠,在克拉馬托爾斯克城中心的學院街上(Akademichna Street)。到了這個時候,對於還留在此城的平民來說,這種事已經不稀奇了。自從俄國軍隊在二○一四年四月開始入侵頓內茨克,尤其自二○二二年四月八日,俄國的圓點–U型導彈(Tochka-U)擊中火車站並造成六十三人死亡之後,人們就已經預料到這種無差別轟炸。
在中彈地點周圍,我看見一群穿著綠色工作服和反光背心的男人正在清理殘木瓦礫。一隊軍方人員正在收集導彈碎片――可能有一天會成為國際刑事法庭的證據,還有一些人在切割碎木塑合板,以取代受損的窗戶。四周建築物的窗子大都被炸掉了。人們低聲交談,一面從自家陽台把碎玻璃掃到街上。兒童遊戲區附近搭起一座茶水站。每個人做著自己手上的工作,沒有大驚小怪、歇斯底里,沒有明顯的憤怒,可見這種情況已經是常態了。在此時,真實的情感暫且放在一邊。
在導彈擊中的建築物前方,坐著一位身穿連帽黑色夾克的女士,她住在對面。她的夾克肩部撕裂,臉上有黑色的炭灰,身前有一摞整齊的個人物品,是她從瓦礫中搶救出來的。她守著這些家私。我走過街角,看見另一副景象,起初根本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幾百本書落在這棟公寓外的小玫瑰圃裡,是被爆炸轟到那裡的。書本攤開,書頁掛在花叢裡。彼得羅就在中間,收集這些書,小心地把書合起來,堆成一疊一疊。
二○二三年三月十四日採訪
彼得羅講述自己的故事:
我決定來看看情況。於是我看見這些書。這些書不是我的,我的公寓不在這裡,但是我從小受到的教養是這樣的:如果在地上看見一塊麵包,就把它拿起來、放在別的地方。書也是一樣。書是精神食糧。我想這戶公寓的戶主可能本來拿這些書擋住窗戶,但是導彈擊中建築內部,就把東西都爆出來了。
我在這個城市出生。我在這裡長大,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現在我老了。我在新克拉馬托爾斯克機械製造廠(New Kramatorsk Machine Building Factory,NKMZ)當了一輩子鎖匠。工廠一直持續到二○二二年三月才關閉。一年後,我們從董事那裡收到一些錢,我很感激。但是我們還是沒有工作。
現在我和妻子住在宿舍裡。我本來期望的並不是這樣。我們一向沒有很多錢,但是我們有地方住,也能幫我們兒子一把。
你知道讓我繼續下去的動力是什麼嗎?是我的兒子和他的小家庭,他們在哈爾基夫。他們有一個女兒,就是我的孫女,現在一歲半。我告訴我自己,我必須活著,如果我死了,誰來看著她嫁出去?我必須至少再活二十年,不過從戰爭全面開打以來,我就沒有見過她。
◆雅拉(YARA),二十七歲
前線醫務人員、無人機遙控員、母親
斯洛維揚斯克
止血帶、一架無人機、一些榴彈、一把改裝過的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一輛老舊的四輪驅動車,這就是雅拉的作業工具。她從二○二○年加入烏克蘭海軍陸戰隊以來,一直精益求精。
雅拉是前線醫護人員、無人機遙控員、英國文學系畢業生,也是八歲的奧里薩的母親。她駕駛的卡車名為吉普賽國王(Gipsy King),因為她喜愛這個同名的著名樂團,也因為她與團隊長期住在卡車上,感覺自己就像「戰爭中的吉普賽人」。
一開始我很難捉摸她的身分。這些詩句與她帶有裝飾的彈藥匣、顯眼的及肩麻花辮有何關聯?但是當她開始說話,告訴我她的故事,一切就自然都說得通了。
吉普賽國王兼作救護車,把人員從前線運到急救站。後車廂裡掛著急救包,旁邊是她的裝甲背心與彈藥匣。牆上釘著一個海綿寶寶。她一向帶著兩個袋子,一個是她的前線醫務裝備,有小瓶液體止痛藥與其他救生用品,另一個袋子裡是一架無人機。這架無人機可以在民用市場買到,但是它的下方有一個小型魔術貼固定器。固定器能夠裝進一枚小型尾翼榴彈,附有旋入式雷管。我在畫雅拉的時候,她一面喝著咖啡,一面向我保證這枚榴彈絕不會現在爆炸。在烏克蘭東部對抗俄國的戰鬥中,這種無人機已經十分重要。
採訪於二○二三年三月十七日
雅拉講述自己的故事:
在二○二二年之前,我還是醫院騎士團(Hospitallers)的護理義工,更早之前,我在修讀英國文學碩士。二○二二年,就在二月全面入侵開始之前,我加入烏克蘭武裝部隊。我的丈夫[彼得]現在和我在同一個連隊服役。從前他在第十旅,我在海軍陸戰隊,但是在全面入侵期間,他來到盧漢斯克,當時我正在那裡作戰,連長允許他加入我們……操作機槍。因此我們兩人隨時都有可能目睹對方陣亡,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都很幸運。曾經有許多次我們很有可能陣亡。一次是在馬里烏波爾北邊四十五公里的村莊,二○二二年三月,我們在當地有幾場非常激烈的戰鬥。俄國人力圖突破,但是我們擋住他們的攻勢。在那裡的戰鬥中,我方傷亡慘重。
我記得當時有一縱隊俄國坦克,朝著我們的觀察哨駛來。我們有五個人,包括我和我丈夫。我們有一輛裝甲運兵車。我們被告知,這個縱隊都是烏克蘭人,要從馬里烏波爾撤退,但是我放出一架無人機,看見他們是俄國人。
我們的連長帶著我丈夫去確認,以防我們弄錯了。領頭的坦克看見他們兩人,就把砲口對準他們。接著俄國人偶然看到那輛裝甲運兵車,於是決定先瞄準運兵車。他們開砲炸毀那輛車。車子爆炸的時候,我就在車子附近。我們四周都在開火,我們只有一點時間跑回森林邊緣。我們活下來了!那是在三月五日――我甚至還記得日期。然後我們到了村裡,與另一個連隊聯合起來,一起成功阻止了俄國縱隊,一共有十四輛卡車。之後我們花了七天防守扎察提夫卡村(Zachativka),俄國人從三個不同方向襲擊,因此我們用盡一切火力向他們射擊。有一天,我在五分鐘之內就有三名士兵相繼受傷。我們失去了很多人,包括我的上尉排長。
我的連隊裡也有其他女性,但是軍方不鼓勵女性擔任陸戰隊的戰鬥崗位。如果想參加戰鬥,必須參加一項困難的測試,我很想作戰,所以我做了這項體能測驗,而且我通過了。我贏得他們的信任,所以他們讓我參加。
這本書的標題,來自詩人塔拉斯.謝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一八一四年三月九日―一八六一年三月十日)的一首詩,他在烏克蘭語言及文化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謝甫琴科的詩作《遺囑》(My Testament),最後一行英譯為「Remember also me」(「也將我銘記」),這首詩在今日讀來,別具意義。在這場戰爭的頭條新聞中,隱藏著共同的主題:烏克蘭老百姓對抗俄羅斯入侵,是在努力拯救自己、拯救自己的家人與國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留下他們真摯的證言、他們純淨的聲音,讓歷史也能把他們銘記。
二○一四年二月,廣場革命(Maidan Revolution)...
作者序
記錄戰爭,是困難而危險的,但是必要。暴君一向極力鎮壓關於其侵略行為與後果的真相報導,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丁正是二十一世紀裏暴君的典型代表。熱愛自由的人們也同樣激烈地使用相機、紙筆和麥克風,向全世界揭露這些行為的真實情況,不僅涉及作戰人員,也涉及無辜平民,暴力奪走了他們的和平生活,打斷了他們的人生。
五十多年前,當我開始記者與戰爭史學者生涯,我曾天真地以為自己的職責只是記錄戰鬥。然而如今,我明白了喬治.巴特勒以半生時光通過文字與圖畫傳達的觀點:軍人是故事的一部份,而受害者在故事中的佔比應當是更高的。在每一次衝突中,被暴力吞噬的平民,尤其婦孺,遠多於開槍作戰的軍人。我們享受著和平安全的生活,需要了解被迫在恐懼中生存的感受。烏克蘭人留在祖國,在貧困犧牲與破壞中堅持烏克蘭的主張,僅僅是這樣的行為,就已經展現了勇氣。
喬治.巴特勒以文字與圖像結合,生動有力地展示了這一點。自從將近二十年前首次從阿富汗戰區發回報導至今,他復興了維多利亞時代戰爭藝術家的偉大傳統,當年這些藝術家在攝影術尚未成熟的時候,隨同帝國軍隊,進行報導。
二○○六年,是巴特勒在京斯頓藝術學校(Kingston School of Art)求學的最後一年,他隨同英國陸軍前往阿富汗,在拉什卡爾加(Lashkar Gah)及喀布爾畫下即將參與戰鬥的士兵。二○二一年,他從土耳其步行進入敘利亞,與反對派自由敘利亞軍(Free Syrian Army)在一起待了數週,記錄阿薩德政權及其俄羅斯資助者造成的破壞與屠殺。巴特勒認為,與不斷更新的新聞報導及倉促的報紙截稿時間比起來,他的作品是一種克制的藝術表達。近年來,他走過大半個地球,期間創作的作品在《泰晤士報》、BBC、《衛報》發表,並在國家陸軍博物館(National Army Museum)、帝國戰爭博物館北館(Imperial War Museum North)、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展出。如今三十九歲的他,曾經在各種偏遠危險的地方支起畫架,甚至把素描本撐在胸前的防彈衣上作畫。
從這本不同凡響的書中,讀者可以看出,巴特勒筆下的烏克蘭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焦點。他以自己的採訪及繪畫,展現出烏克蘭人民如何振作決心與勇氣,令無數世人感到震撼。自二○二二年二月以來,我們當中的一些人一直強烈主張,對於更廣大的自由事業及西方盟友的信譽、對於震懾侵略者來說,為烏克蘭提供武裝是不可或缺的。令人深感沮喪的是,在戰爭初期,包括英國首相在內的許多歐洲政客,雖然對於支持烏克蘭頻頻表示立場與姿態,但實際付諸行動則少之又少。在初期交付武器的熱潮之後,西方對烏克蘭的口頭承諾與實際援助之間仍然有著極大差距。事實上,截至本文撰寫時,英國政府僅簽訂了一份新的砲彈合約,要到二○二六年才會履行。
一直以來很明顯的是,如果沒有美國的大規模支持,烏克蘭的存亡就難以預料。現在共和黨成員正試圖切斷軍事援助,而正是這條生命線讓烏克蘭人民能夠以如此巨大的代價對抗俄羅斯。我們面臨普丁的可怕預測:西方可能缺乏持久支援烏克蘭的能力,而這一點即將被證明無誤。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喬治.巴特勒的證言、他的畫作、他與英勇抵抗的烏克蘭百姓之間的對話報導,顯得格外重要。這些資料有力見證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重大悲劇。如果我們在戰略上、政治上、道德上對烏克蘭視而不見,結果就是我們自己的風險。我們欠了本書作者以及所有像他一樣的人一份情,他們在世上極險之地冒著生命危險講述一個故事,如果要阻止暴政與邪惡奪得那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歷史性失敗的勝利,那麼這個故事就必須被聽取。
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 ,二○二四年二月
記錄戰爭,是困難而危險的,但是必要。暴君一向極力鎮壓關於其侵略行為與後果的真相報導,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丁正是二十一世紀裏暴君的典型代表。熱愛自由的人們也同樣激烈地使用相機、紙筆和麥克風,向全世界揭露這些行為的真實情況,不僅涉及作戰人員,也涉及無辜平民,暴力奪走了他們的和平生活,打斷了他們的人生。
五十多年前,當我開始記者與戰爭史學者生涯,我曾天真地以為自己的職責只是記錄戰鬥。然而如今,我明白了喬治.巴特勒以半生時光通過文字與圖畫傳達的觀點:軍人是故事的一部份,而受害者在故事中的佔比應當是更高...
目錄
序
簡介
烏克蘭地圖
奧爾加夫人,大家長、曾祖母
彼得羅,收集書的人、鎖匠
尤里,鰥夫、退休鋼鐵工人
雅拉,前線醫務人員、無人機遙控員、母親
瑪麗亞與亞歷山大,母親與哥哥
尤里博士,醫生
斯坦尼斯拉夫與沃洛迪米爾,父與子
莉薩,上尉、雙生女
謝爾希,醫學生
安東,直升機飛行員
奧列格,足球迷、醫務義工
娜塔與阿爾特姆,編劇與兒子
安德里及亞歷山大,第四十砲兵小隊
沃洛迪米爾,過去的足球流氓、士兵、父親
安德里,義工
德米特洛,指揮官、傷員
阿爾特姆,養水母的人
基里洛醫生與亞歷山大醫生,父與子、神經外科醫生
塔季婭娜,患者
阿納托利,機工、父親
謝爾希,建築師
鐵木爾,音樂學生、翻譯
拉麗薩,校長
伊利亞,弟弟
後記
致謝
畫作說明
序
簡介
烏克蘭地圖
奧爾加夫人,大家長、曾祖母
彼得羅,收集書的人、鎖匠
尤里,鰥夫、退休鋼鐵工人
雅拉,前線醫務人員、無人機遙控員、母親
瑪麗亞與亞歷山大,母親與哥哥
尤里博士,醫生
斯坦尼斯拉夫與沃洛迪米爾,父與子
莉薩,上尉、雙生女
謝爾希,醫學生
安東,直升機飛行員
奧列格,足球迷、醫務義工
娜塔與阿爾特姆,編劇與兒子
安德里及亞歷山大,第四十砲兵小隊
沃洛迪米爾,過去的足球流氓、士兵、父親
安德里,義工
德米特洛,指揮官、傷員
阿爾特姆,養水母的人
基里洛醫生與亞歷...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
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

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