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日暢(長)銷書破30萬冊《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作者最新力作 ##
「叮囑好幾次,同事還是無法及時完成!」
「老公總是說等一下,但永遠不動手!」
「說好先寫作業再玩,小孩全當耳邊風!」
這不是一本讓你成為強勢管理大神的書,而是學會不內傷、不動怒,有效激勵別人行動的科學方法指南:
.不用威脅利誘,沒有情緒勒索
.巧妙運用腦科學、阿德勒心理學、生涯教練的技巧
.解決「為什麼都是我」、「只有我在承擔」的煩惱
在職場與生活中,你是否曾因對方拖延、敷衍或遲遲不行動而感到挫折甚至憤怒?本書用34個具體可行的方法,將「如何讓對方動起來」拆解為明確步驟,涵蓋觀察對方的行為模式、巧妙運用語言暗示、設計行動誘因,以及透過情境設定降低對方的心理阻力,幫助你在不引發衝突或情緒對立的情況下,促使對方立即行動。不論是職場的主管交辦、同事合作、客戶回覆,甚至家庭溝通、親子教養、伴侶關係,每個人都能藉由從書中獲得的方法,提升效率、建立信任,營造更順暢的人際關係。
繼中日暢銷突破三十萬冊的《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後,本書是作者解救人生痛點的最新力作──將幫你終結職場、家庭或人際之間「他」的問題,聰明運用腦科學和阿德勒心理學,心平氣和地讓對方立即行動!!!
內容特色
零情緒壓力:不靠威脅、不靠情緒勒索,依然能促使對方馬上行動。
科學驗證:融合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原理,並輔以日本職場與日常案例。
情境應用:涵蓋職場、家庭、朋友等不同場景,方法靈活可套用。
短練習單元:每個技巧皆有簡單可立即實踐的練習方式。
目標讀者
需要協調團隊進度的主管、專案經理
在工作上需要跨部門溝通、推動專案的人
想改善人際互動效率的自由工作者或創業者
希望減少摩擦、提升配合度的情侶、伴侶與家人
對心理溝通技巧、行為動機有興趣的一般讀者
作者簡介:
大平信孝
Anchoring Innovation公司董事長、心理教練、目標實現的專家。出生於長野縣,中央大學畢業。
將腦科學與阿德勒心理學結合,研發出一套獨有的「行動創新」目標實踐法。透過這個卓越的方法,至今協助超過一萬五千人解決問題,也協助奧運選手、名模、暢銷作家、企業經營者等活躍在各領域的人實現目標、革新行動,功績蔚為話題,受到各媒體競相邀約。目前為企業提供團隊管理和自我管理方面的培訓、演講、高級主管訓練等服務。至今協助過的企業橫跨IT、線上教育、貿易公司、醫療、美容、零售等四十多種產業。亦主辦以個人為對象的「行動創新年度計畫」的線上沙龍,高揭「2030年前培養出一千名協助下一代領導人的專業教練,替日本帶來新活力」的目標,開設專業教練培育學校「NEXT」。
著有《不再等待指示》、《四宮格目標筆記》、《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漫畫版》等書。
譯者簡介:
林于楟
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碩士。從生技界轉行而來,一頭栽入文字的世界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餘命10年》、《竊取本書者將會…》、《交換謊言日記》、《活出你的不煩人生》、《為什麼他有錢又有閒?》等多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曾心怡/《愛,可以不辛苦》作者、臨床心理師、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愛瑞克/《命定之書》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羅丰苓/《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資深輔導教師
【推薦語】
這是一本你會學習到界線與溝通技巧的書籍,將會創新你在關係困境裡的觀點!──曾心怡/《愛,可以不辛苦》作者、臨床心理師、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當今社會難以單打獨鬥,想成功就要能與人協作。此書是人際協作的寶典,囊括了一切你所需的答案。──愛瑞克/《命定之書》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只要放下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人生就能瞬間變得超級輕鬆。本書不只是終結拖延症,更是終結心理負擔、讓人生更輕盈。──羅丰苓/《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資深輔導教師
名人推薦:【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曾心怡/《愛,可以不辛苦》作者、臨床心理師、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愛瑞克/《命定之書》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羅丰苓/《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資深輔導教師
【推薦語】
這是一本你會學習到界線與溝通技巧的書籍,將會創新你在關係困境裡的觀點!──曾心怡/《愛,可以不辛苦》作者、臨床心理師、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當今社會難以單打獨鬥,想成功就要能與人協作。此書是人際協作的寶典,囊括了一切你所需的答案。──愛瑞克/《...
作者序
非常感謝你購買本書。你會拿起這本書,代表你有以下的煩惱吧?
l 明明確認過好幾次工作進度了,但下屬或後輩總是無法遵守期限。
l 好幾年前就對主管提出調換部門的請求,卻絲毫沒有實現的跡象。
l 希望孩子回家後可以寫好作業再去玩,但完全不聽話。
l 伴侶只會說「我等一下就做」,即使拜託對方也不願意馬上去做。
l 拜託父母替自己換新手機,父母卻遲遲不買。
l 所屬的團體老是把麻煩事推到我身上,卻從來沒人願意幫忙。
我也不想要這樣說話,但因為對方動也不動,所以一不小心就「嘮嘮叨叨念不停」、「心情煩躁到嚴厲指責他了」……就算如此,對方還是「不願意馬上動起來」、「不願意幫忙」、「甚至頂撞反抗」,「結果搞壞當下氣氛,連帶弄壞人際關係」……當別人無法依照自己的意思行動時,一不小心就會變得情緒化,然後在事後感到後悔。而且越努力越容易感到沮喪、無力、厭煩、走投無路……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吧。
「為什麼老是我」、「感覺都是我吃虧」。如果下屬、後輩、主管、同事、小孩、父母、伴侶、朋友等近在身邊的人,可以在自己說完話或請託事情之後馬上就去做,不知讓人有多輕鬆啊……本書將運用阿德勒心理學、腦科學以及教練技巧,以科學的方法來替你解決這些煩惱。
雖然相當突然,但請讓我問個問題:如果有人在種下牽牛花種子的隔天,就生氣地大鬧為什麼沒發芽、為什麼沒開花,你對這個人有什麼感覺呢?他深信:「我準備了營養豐富的泥土,所以應該會立刻發芽」、「我給了充足的肥料和水分,還放在日照極佳的地點,所以應該會馬上開花的」。
你會不會覺得「再怎麼說都不可能吧」、「擅自加諸那種期待,牽牛花也太可憐了吧」?理所當然地,無論如何期待,無論如何費心培育,從撒下種子到發芽起碼需要一週時間,開花得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所以再怎麼說,應該都沒人會這樣期待花吧。但如果同樣地套用在人類身上,又會怎麼樣呢?
時不時指責沒辦法遵守期限的下屬:「你為什麼無法遵守期限!」每天不停地對早上起不來的孩子碎念:「快一點起床!」儘管如此,卻沒有看到任何改善。明明因為對他們有所期待,為了對方著想才提醒的,他們為什麼不聽話呢……之所以會發展成這樣,是因為你一廂情願地向對方加諸了期待。換言之,只要你提出的意見不被對方當成﹁自己的事情﹂,最後只會以你單方面的期待結尾。
舉例來說,當你沉浸在連續劇、電影、遊戲或閱讀的世界時,父母跑來說:「趁現在提早做好明天的準備!」你會有什麼感覺?當你拚了命趕期限在即的工作時,主管跑來交代:「現在馬上把○○公司的請款單拿出來」、「我現在想看下週的簡報資料,快拿過來」,你會有什麼感覺?不管是誰,肯定都會想要大喊:「等一下!」「希望你提早做好明天的準備」、「現在立刻想看下週的簡報資料」是父母及主管的期望,並非孩子及下屬的;孩子現在只想要玩遊戲,下屬只想要盡早把期限在即的工作做完。煩惱「對方不願意聽命行事」的人,大多都在「沒有思考上述兩者之間的落差」之情況下做事。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對方願意聽你的話呢?該怎麼做,才能讓對方照你的意思行動呢?
我們可以從阿德勒心理學的提倡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主張的「課題分離」中,找到提示。
「課題分離」就是區分「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是自己可以控制,或者自己可以負最後責任,做出最後決定的課題。另一方面,「他人的課題」是你沒有辦法控制,或者是由你之外的其他人負最後責任,做出最後決定的課題。
英國有句諺語:「若想讓馬喝水,你可以牽著牠到水邊;但要不要喝,必須由馬自己決定」──你無法強迫「現在不口渴」的馬喝水。
(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
理所當然地,可以因為你自己的「努力」與「行動」而左右結果的,只有「自己的課題」;關於「他人的課題」,你既沒有辦法控制,也沒有辦法負責。但我們常常會把「他人的課題」和「自己的課題」混為一談。就算你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卻依舊無法讓「控制權不在自己手上」的事態好轉,而這只會讓你更加筋疲力盡。舉例來說,有些人會對「小孩不寫作業是身為父母的責任」獨自煩惱,因而疲憊不堪。心裡想著:「如果可以把更多時間留給家庭,就不會出現這種狀況了啊。」所以在公司無法專注工作,「只要小孩能夠至少每天寫好作業,我就能更加專心工作了啊。」因為時不時有這些思緒,導致在家也煩躁不堪,最後變得情緒化……或許已經有人對以上情境感到熟悉了吧。但從「課題分離」的想法上來看,孩子「要不要寫作業」、「要不要念書」,不是父母能夠控制的事情,而且必須負起「最後責任」的是孩子自己本身。也就是說,這不是父母「自己的課題」。所以說,不管父母多煩惱孩子「為什麼沒辦法自己寫作業?」、「為什麼不念書」,不管如何嘶吼叫罵:「現在馬上去給我寫作業!」「你不寫作業我就要把你的遊戲丟掉!」孩子都不會主動去做的。如果你忽視這個前提,只是下指令「去做這個」、「去做那個」,在對方眼裡,只覺得是被迫去做自己無法控制的「他人的課題」。所以說,只要持續用這種方法做事,你就永遠沒辦法輕鬆下來。在職場上也一樣,「我在百忙之中花時間,仔細從一到十慢慢說明」、「我給了一個很有效的建議耶」、「我反覆跟他確認期限,也催促他」……不管你多麼努力,對方也沒任何改變的原因就在此。
讀到這邊,或許有人會感到非常沮喪,認為「什麼嘛,所以想要讓別人聽命行事是不可能的任務啊……」但是先別擔心!阿德勒也說了「課題分離是起點」。把「自己的課題」和「對方的課題」分開之後,再一起把它們統整成雙方的「共同課題」,就能與對方一起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只要能讓對方理解「這不是我(父母、主管)的課題,而是我和你(孩子、下屬)的課題」、「解決共同的課題對你(孩子、下屬)也有好處」之後,對方就能把這個當作「自己的事情」看待,結果就會願意動起來。
至今,我以心理教練的身分,已接觸過超過兩萬名學生。從這些經驗中,我能說的是:只要放下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人生就能瞬間變得超級輕鬆。有人際關係煩惱的,大多是責任感強烈、很認真的人。因為「替對方著想」的心思太過強烈,而有看不清「自己能做的事」和「只有對方能做到的事」界線的傾向。因為沒發現這點,持續以不對的方法做事,所以才會事事不如意而導致心煩意亂。結果卻讓你對人變得情緒化且態度暴躁,或者開始責怪自己。反過來說,光是可以把﹁自己能做的事﹂和﹁只有對方能做到的事﹂分離開來思考,就能讓你活得輕鬆許多。因為切分開來之後,你也能夠把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分開了。即使對方不會如你所願行動,你也能想「啊,這是他的課題嘛,我也無能為力」。如此一來,「想盡辦法讓對方動起來」的想法會隨之消失,開始產生「為了讓對方順利動起來,我可以做些什麼事呢?」的從容態度。這樣的思維轉變,正是與對方一起解決「共同課題」的想法之根基。
本書會搭配插畫,簡單明瞭地對讀者解說做法,無論是誰,都能從今天起開始執行。書中所有「讓人動起來」的技巧,都是簡單且能立刻實踐的方法。只要稍微改變一下說話方式,只要稍微改變一點思考方法,只要稍微改變一下做法,就能讓對方變身成為「行動派」。除此之外,在第五章也將介紹:如何幫助下屬、孩子(及身邊親近的人)有所成長,以及協助他們實現夢想、目標的方法。
我認為「促使人行動」的本質在於「培養一個人」,所以本書的終極目標是讓「對方獨立自主」。我口中的「獨立自主」代表:即使你不下指令,對方也能自行判斷之後該採取的必要行動。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你的煩惱與煩躁感將會隨之消失。
如果你正陷在人際關係中耗損自己,沒辦法善盡原本的職責,或沒有餘裕將時間投入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那將是極大的浪費。別再把自己有限且寶貴的時間、意志力,浪費在「逼迫他人聽命行事」上了。只要運用我接下來教你的技巧,就能把這些寶貴的資源用來充實自己的工作以及日常生活,更加享受自己的人生。希望本書可以成為一個契機,幫助你和對你重要的人實現理想的未來。
大平信孝
令和六年十一月
非常感謝你購買本書。你會拿起這本書,代表你有以下的煩惱吧?
l 明明確認過好幾次工作進度了,但下屬或後輩總是無法遵守期限。
l 好幾年前就對主管提出調換部門的請求,卻絲毫沒有實現的跡象。
l 希望孩子回家後可以寫好作業再去玩,但完全不聽話。
l 伴侶只會說「我等一下就做」,即使拜託對方也不願意馬上去做。
l 拜託父母替自己換新手機,父母卻遲遲不買。
l 所屬的團體老是把麻煩事推到我身上,卻從來沒人願意幫忙。
我也不想要這樣說話,但因為對方動也不動,所以一不小心就「嘮嘮叨叨念不停」、「心情煩躁到嚴...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溝通的技術
大幅加深你和對方的信賴關係!
第二章
下指令的技巧
對方不會再回「我等一下再做」!
第三章
打造環境的方法
創造對方能行動的狀態!
第四章
幫人建立自信的方法
把對方變成「不用說也會自己動起來的人」!
第五章
幫人實現夢想或目標的技巧
引導對方成長與自立!
附錄
協助對方變身「行動派」的「一週筆記」活用法
結語
超簡單重點整理/關鍵字索引
前言
第一章
溝通的技術
大幅加深你和對方的信賴關係!
第二章
下指令的技巧
對方不會再回「我等一下再做」!
第三章
打造環境的方法
創造對方能行動的狀態!
第四章
幫人建立自信的方法
把對方變成「不用說也會自己動起來的人」!
第五章
幫人實現夢想或目標的技巧
引導對方成長與自立!
附錄
協助對方變身「行動派」的「一週筆記」活用法
結語
超簡單重點整理/關鍵字索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