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360
優惠價: 79 折, NT$ 284
即將上市
誰會在縣政府前面開闢蔬菜公園啦!
馬祖南竿的村落,尤其是政經重地,經常有兩個名字
在1955年之前,人們叫它「山隴」(Sang-loēyng)
後來則被官方改稱為「介壽村」
小漁村也因連江縣政府移入、戰地政務實施、蓋起機場
活成了與其他臨海村落,截然不同的命運
從馬祖北竿橋仔村、台南北門三寮灣.蘆竹溝再到嘉義東區民族里,睽違一年,以台灣村庄里為單位的《誌村鑑》再度飛向北疆外島,探詢人、島與海洋可能構成的另一種關係與身世。
舊稱為「山隴」的介壽村,是馬祖人口中的「南竿西門町」,雖然仍然承襲著馬祖一村一澳口(港)的特性,但此地的海洋性格卻呈現於另個面向——既是海的反面,也是海的補述。
山隴擁有廣大腹地及充足水源,使得漁會、製冰廠、市場、縣政府、台電⋯⋯等重要的公家機關與民生消費單位於村內駐地,即便漁獲不在此上岸,卻是漁業銷售等相關產業鏈與支持系統的所在之地。而軍管時代為求生存,不得不離海的人們也為回應軍人需求經營起各式生意。
馬祖是一個仍舊變化中的動詞
延續《誌村鑑》書系旅人友善的單元架構,從山隴的地方背景介紹出發,再以「BECOMING 未完成的島疆」、「SEA.海洋帶來了什麼?」兩單元切入這個村落何以在軍管背景下與眾不同,卻仍保有海洋性格的脈絡與線索。
「ISLAND LIFE.島的隱日常」與「BODY.用身體認識」單元,則深挖旅人也難察覺的隱藏視角,在馬祖話與華語錯落的日常對話與歷史洪流中,採樣幾乎從未被提及的族群故事、身體記憶。
在地人才懂的黑話:開在彼此對街的大7-11和小7-11
與過去《誌村鑑》所關注的其他漁村不同,山隴在實施軍管的背景下,有過一段不得不離海、尋求其他謀生方式的日子。這也使得山隴最熱鬧的市街上,開了數家服務軍兵及觀光客的特產店,甚至還有兩家「小/大」7-11就開在彼此對街。
在「SURVIVING.離海的日子」與「PEOPLE.此曾仍在的人們」單元裡,透過人物故事,在一片已經消逝或即將消逝的地方場景之中,記述山隴人為應變軍管時代,開起理髮廳、藝品店、特產行的歷程。而至當代面向觀光客,又轉化為什麼樣的自我定位思考與生活型態?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2縣市的368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7,748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56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
▲最微觀的文化誌:除了選舉和納稅,我們很少感受到村、里的邊界。將視野聚焦在方寸之地,反而看見更多意料之外的生活況味。
▲最深入的口袋書:因為範圍小,所以看得深。製作團隊實地探索一地的前世今生、居民的一日生活切片,更用嗅覺、身體感、信仰⋯⋯走入地方。
▲最在地的異地感:對很多人來說,國內鄉村地方可能比國外更陌生。本系列標誌出台灣最小的行政單位,以探索未知的新鮮眼光,認識在地文化。
作者簡介:
謝仕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曾任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在運動、物質與食物構成的世界中,一方面享受人生,同時分析社會。
洪綉雅
從草地搬到城裡的台南絕版R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研究飲食史,關注人們為何吃、如何吃。目前仍持續在飲食的田野之中,奮鬥的邊吃邊記錄。
帥佩妤
現居台南的新北人,在成大唸台灣文學和歷史。感興趣的事物太多了,所以太陽下山後才會寫寫東西,最近還在努力學習如何用行動讓情懷落地。
羅士傑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博士,現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二十世紀中國史、宗教與地方社會、歷史人類學。喜歡教書,更喜歡跑到田野裡去想爲何找到的史料會是這樣寫?育有二子,近年經常面對在育兒的過程中,突然想到可以做哪些研究的窘境。
劉宏文
馬祖南竿珠螺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所博士。2009年開始文學創作,書寫戰地政務施行前後的島嶼記憶,以及軍管戒嚴背後的生活故事。
陸璟賦
一個在台灣生活八年的馬來西亞人,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喜歡研究來自民間的、地方的歷史文化。
黃開洋
成長於台北、工作於馬祖,目前是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博士候選人。
曹雅評
土生土長的馬祖青年,以戰地文化為核心,凝聚馬祖青年和長輩,希望透過世代合作來振興地方並共創馬祖未來的文化行動者。
鄭書懷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班畢業,同系史論組碩士班在讀中,偶有接觸文化資產相關內容,相較建築調查,對於人物的田野調查,還是生手。
陳靜宜
研究華人飲食文化,關注福建、廣東、潮汕等地原鄉、馬來西亞與台灣的移民關聯性,因為採訪而曾到訪馬祖南竿,2024年曾獲邀到東引寫作駐村。從事飲食報導與研究二十年,著有《臺味》、《喔!臺味原來如此》等書。
陳世偉
福州裔台北人,師大台史所碩士,研究飲食、常民生活,愛吃。在用胡椒餅寫了一篇探索台灣福州移民史的論文後,嘗試以企劃的身分持續混跡於飲食世界。
陳高志
馬祖南竿復興村人。國立台灣大學文學博士。長期關注馬祖地區母語發展,2010獲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獎勵。專事閩東語文字研究以外,同時以閩東語文創作歌謠,介紹在地民情風俗。2022年,再以〈彼岸花開時〉榮獲傳藝金曲獎最佳作詞獎的殊榮。
王雨靖
台中市人,喜歡紀錄日常所見,不論是以畫畫、攝影、還是寫作等方式。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四年級,正同時被就業焦慮及畢業學分雙面夾擊。
陳妤蓁
最近因為要讀台師大台史所而進京的台南人,正在體驗新地方的新生活,努力放下飲食的自傲,好好認識台北!(從大二寫到碩一⋯⋯)
曹嘉玲
鐵板女兒、山隴媳婦,依靠著熱愛馬祖的心與學習的態度,服務連江縣文化處邁入第20年,堅持工作的初衷就是希望可以傳遞馬祖文化自信與鏈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搭建每個人心中與馬祖的記憶,聽起來是不是就很熱血!。
曾敏
名義上是台中人,不過更愛台南一些。成大建築歷史與理論組碩士剛畢業,還在觀望未來去向。喜歡人產造的實用藝術,如建築、陶瓷等。
吳宜珊
從海一路游到山,從鄉村沿路走到都市。總覺得自己像海上快要腐朽的浮木,膨脹、潰爛但同時頑強地繼續漂浮著。期望見證更多故事,然後將一幀幀jpg轉成txt(希望)。
周怡楨
畢業於新聞系,曾參與紀錄片與表演創作,近年投入離島文化工事,專注理解地方脈絡與深化故事的方法。喜歡以舞踏感知,也嘗試把身體的經驗帶入文字與影像中。
邱筠
馬祖北竿人,曾任馬祖世界遺產潛力點推動計畫、中央社駐連江記者、馬祖國際藝術島山冶計畫在地統籌等多元斜槓,現旅台從事公關行銷、文化採集工作。嘗試轉譯故事為立體化體驗,還在推廣文化的航道上航行。
黃晶
成大歷史所碩士在讀中,在學海浮浮沉沉掙扎著想要畢業,喜歡在理髮廳穿梭、認識人還有聽聽以前的故事。
王璽
只會講ㄒㄧㄝˋㄅㄛˊ的離島三代,大學後才第一次去到阿公阿嬤的家鄉馬祖,見到許多從未見過的親戚(驚),喜歡島上路邊就能找到的麥蔥,好香。
林之晴
葫蘆墩混府城人,成大台文雙歷史,剛畢業,正北漂媒體業打滾,也在國中兼課教台語。閱讀、寫作、主持、幕後什麼都做,不過最愛跟人互動。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謝仕淵、洪綉雅、帥佩妤、羅士傑、劉宏文、陸璟賦、黃開洋、曹雅評、鄭書懷、陳靜宜、陳世偉、陳高志、王雨靖、陳妤蓁、曹嘉玲、曾敏、吳宜珊、周怡楨、邱筠、黃晶、王璽、林之晴
優惠價: 79 折, NT$ 284 NT$ 360
即將上市
誰會在縣政府前面開闢蔬菜公園啦!
馬祖南竿的村落,尤其是政經重地,經常有兩個名字
在1955年之前,人們叫它「山隴」(Sang-loēyng)
後來則被官方改稱為「介壽村」
小漁村也因連江縣政府移入、戰地政務實施、蓋起機場
活成了與其他臨海村落,截然不同的命運
從馬祖北竿橋仔村、台南北門三寮灣.蘆竹溝再到嘉義東區民族里,睽違一年,以台灣村庄里為單位的《誌村鑑》再度飛向北疆外島,探詢人、島與海洋可能構成的另一種關係與身世。
舊稱為「山隴」的介壽村,是馬祖人口中的「南竿西門町」,雖然仍然承襲著馬祖一村一澳口(港)的特性,但此地的海洋性格卻呈現於另個面向——既是海的反面,也是海的補述。
山隴擁有廣大腹地及充足水源,使得漁會、製冰廠、市場、縣政府、台電⋯⋯等重要的公家機關與民生消費單位於村內駐地,即便漁獲不在此上岸,卻是漁業銷售等相關產業鏈與支持系統的所在之地。而軍管時代為求生存,不得不離海的人們也為回應軍人需求經營起各式生意。
馬祖是一個仍舊變化中的動詞
延續《誌村鑑》書系旅人友善的單元架構,從山隴的地方背景介紹出發,再以「BECOMING 未完成的島疆」、「SEA.海洋帶來了什麼?」兩單元切入這個村落何以在軍管背景下與眾不同,卻仍保有海洋性格的脈絡與線索。
「ISLAND LIFE.島的隱日常」與「BODY.用身體認識」單元,則深挖旅人也難察覺的隱藏視角,在馬祖話與華語錯落的日常對話與歷史洪流中,採樣幾乎從未被提及的族群故事、身體記憶。
在地人才懂的黑話:開在彼此對街的大7-11和小7-11
與過去《誌村鑑》所關注的其他漁村不同,山隴在實施軍管的背景下,有過一段不得不離海、尋求其他謀生方式的日子。這也使得山隴最熱鬧的市街上,開了數家服務軍兵及觀光客的特產店,甚至還有兩家「小/大」7-11就開在彼此對街。
在「SURVIVING.離海的日子」與「PEOPLE.此曾仍在的人們」單元裡,透過人物故事,在一片已經消逝或即將消逝的地方場景之中,記述山隴人為應變軍管時代,開起理髮廳、藝品店、特產行的歷程。而至當代面向觀光客,又轉化為什麼樣的自我定位思考與生活型態?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2縣市的368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7,748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56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
▲最微觀的文化誌:除了選舉和納稅,我們很少感受到村、里的邊界。將視野聚焦在方寸之地,反而看見更多意料之外的生活況味。
▲最深入的口袋書:因為範圍小,所以看得深。製作團隊實地探索一地的前世今生、居民的一日生活切片,更用嗅覺、身體感、信仰⋯⋯走入地方。
▲最在地的異地感:對很多人來說,國內鄉村地方可能比國外更陌生。本系列標誌出台灣最小的行政單位,以探索未知的新鮮眼光,認識在地文化。
作者簡介:
謝仕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曾任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在運動、物質與食物構成的世界中,一方面享受人生,同時分析社會。
洪綉雅
從草地搬到城裡的台南絕版R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研究飲食史,關注人們為何吃、如何吃。目前仍持續在飲食的田野之中,奮鬥的邊吃邊記錄。
帥佩妤
現居台南的新北人,在成大唸台灣文學和歷史。感興趣的事物太多了,所以太陽下山後才會寫寫東西,最近還在努力學習如何用行動讓情懷落地。
羅士傑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博士,現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二十世紀中國史、宗教與地方社會、歷史人類學。喜歡教書,更喜歡跑到田野裡去想爲何找到的史料會是這樣寫?育有二子,近年經常面對在育兒的過程中,突然想到可以做哪些研究的窘境。
劉宏文
馬祖南竿珠螺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所博士。2009年開始文學創作,書寫戰地政務施行前後的島嶼記憶,以及軍管戒嚴背後的生活故事。
陸璟賦
一個在台灣生活八年的馬來西亞人,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喜歡研究來自民間的、地方的歷史文化。
黃開洋
成長於台北、工作於馬祖,目前是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博士候選人。
曹雅評
土生土長的馬祖青年,以戰地文化為核心,凝聚馬祖青年和長輩,希望透過世代合作來振興地方並共創馬祖未來的文化行動者。
鄭書懷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班畢業,同系史論組碩士班在讀中,偶有接觸文化資產相關內容,相較建築調查,對於人物的田野調查,還是生手。
陳靜宜
研究華人飲食文化,關注福建、廣東、潮汕等地原鄉、馬來西亞與台灣的移民關聯性,因為採訪而曾到訪馬祖南竿,2024年曾獲邀到東引寫作駐村。從事飲食報導與研究二十年,著有《臺味》、《喔!臺味原來如此》等書。
陳世偉
福州裔台北人,師大台史所碩士,研究飲食、常民生活,愛吃。在用胡椒餅寫了一篇探索台灣福州移民史的論文後,嘗試以企劃的身分持續混跡於飲食世界。
陳高志
馬祖南竿復興村人。國立台灣大學文學博士。長期關注馬祖地區母語發展,2010獲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獎勵。專事閩東語文字研究以外,同時以閩東語文創作歌謠,介紹在地民情風俗。2022年,再以〈彼岸花開時〉榮獲傳藝金曲獎最佳作詞獎的殊榮。
王雨靖
台中市人,喜歡紀錄日常所見,不論是以畫畫、攝影、還是寫作等方式。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四年級,正同時被就業焦慮及畢業學分雙面夾擊。
陳妤蓁
最近因為要讀台師大台史所而進京的台南人,正在體驗新地方的新生活,努力放下飲食的自傲,好好認識台北!(從大二寫到碩一⋯⋯)
曹嘉玲
鐵板女兒、山隴媳婦,依靠著熱愛馬祖的心與學習的態度,服務連江縣文化處邁入第20年,堅持工作的初衷就是希望可以傳遞馬祖文化自信與鏈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搭建每個人心中與馬祖的記憶,聽起來是不是就很熱血!。
曾敏
名義上是台中人,不過更愛台南一些。成大建築歷史與理論組碩士剛畢業,還在觀望未來去向。喜歡人產造的實用藝術,如建築、陶瓷等。
吳宜珊
從海一路游到山,從鄉村沿路走到都市。總覺得自己像海上快要腐朽的浮木,膨脹、潰爛但同時頑強地繼續漂浮著。期望見證更多故事,然後將一幀幀jpg轉成txt(希望)。
周怡楨
畢業於新聞系,曾參與紀錄片與表演創作,近年投入離島文化工事,專注理解地方脈絡與深化故事的方法。喜歡以舞踏感知,也嘗試把身體的經驗帶入文字與影像中。
邱筠
馬祖北竿人,曾任馬祖世界遺產潛力點推動計畫、中央社駐連江記者、馬祖國際藝術島山冶計畫在地統籌等多元斜槓,現旅台從事公關行銷、文化採集工作。嘗試轉譯故事為立體化體驗,還在推廣文化的航道上航行。
黃晶
成大歷史所碩士在讀中,在學海浮浮沉沉掙扎著想要畢業,喜歡在理髮廳穿梭、認識人還有聽聽以前的故事。
王璽
只會講ㄒㄧㄝˋㄅㄛˊ的離島三代,大學後才第一次去到阿公阿嬤的家鄉馬祖,見到許多從未見過的親戚(驚),喜歡島上路邊就能找到的麥蔥,好香。
林之晴
葫蘆墩混府城人,成大台文雙歷史,剛畢業,正北漂媒體業打滾,也在國中兼課教台語。閱讀、寫作、主持、幕後什麼都做,不過最愛跟人互動。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