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要在愛與界線之間找到平衡,
放手不放任,尊重不放縱,才能靠近長大中的孩子。
小學那個乖巧的小天使,怎麼一進國中就變成難以溝通的外星人?
成績像溜滑梯,情緒像雲霄飛車,還會說「老師很機車」?
這些都是令青少年父母驚訝、但卻很常見的現象。
青春期的孩子還是你的孩子,但他已不再是小孩。不論是國中時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幻想家」,或是進入高中已經進化至較為理性成熟的「務實派」,青少年的腦袋都在不斷進行大改造,他們會認為「別人的父母比較好」,發現「朋友最懂我」。此外,還會有叛逆、頂嘴、講不聽……令大人頭痛的行為,這些其實都是孩子正在學習獨立、邁向成長的正常歷程。
超人氣親子暢銷書作家尚瑞君,以她一貫真摯溫暖的文字,跟家有中學生的父母分享容易忽略的陪伴細節,以及從容面對孩子身心挑戰的方法,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最佳神隊友。她深信,真正的陪伴,是相信孩子能長出面對世界的力量,也是放手後依然存在的支持。父母不需要完美,只要願意守護、願意理解孩子,親子間能說笑談心,才是孩子長大後還願意回望的避風港。
——在青少年的成長路上,陪伴他走向自信與獨立 ——
中學成績的起落,是邁向成年的必要修煉。
許多小學課業名列前茅的孩子,到了中學時,分數會呈現「斷崖式下跌」。當孩子成績不如預期時,父母應該先關心與穩定孩子的心情,這樣能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是只愛「考好成績」的自己。
別讓孩子在還不會負責時,就先學會了抱怨。
青少年在接受照顧中,也要逐漸學會獨立,還有學習付出愛。這些能力不是年齡到了就會長出來,而是在日常中就要學習與練習。
不要讓孩子渾然不覺別人對他的付出和服務,冷漠地置身事外,在還沒有學會扛起責任、付出能力前,就先學會了抱怨。
「比較」不可怕,「比輸了就放棄」才可怕。
父母不是不能比較,但可以用正向的態度,鼓勵孩子跟自己比較,從每一次的小進步,都能累積「超越自我」的成就感。有強韌的心理素質當根基,才能讓孩子從比較中獲得激勵與進步,而不是陷入焦慮與挫敗。
不知道怎麼該孩子聊天?社會上發生的大小事,就是最好的談資。
跟孩子討論社會事件,除能增添親子互動的話題,也可以藉此跟孩子討論風險與責任,讓他們從真實世界學會「趨吉避凶」,而非只是關在溫室裡,這樣孩子才能慢慢成熟,日後在外能獨立生活。
本書金句:
1.當對孩子的期待落空時,父母要自己去消化那種難受心情,而不是用情緒去怨懟孩子。因為父母的愛,不應該跟對孩子的期待,綁架在一起。
2. 孩子要學會愛自己,需要從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與信任而來。愛與信任,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祝福。
3. 孩子在接受照顧中也要學習付出愛,才不會變成眼中只有自己而自私自利的人。
4.各種能力不是年齡到了就會長出來,而是需要學習與練習。萬能的父母會養出無能的孩子,千萬不要苦了自己而養出廢孩子。
5. 孩子的價值不是由分數決定,父母的價值也不該以孩子的成績為衡量。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貞慧 親職作家暨繪本閱讀推薦人∣沈雅琪 神老師∣林中斌 前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前國防部副部長 ∣洛洛老師 「洛洛老師—情緒x學習雙趨力」FB版主∣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若雲 今周學堂總監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黃瑽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彭菊仙 暢銷作家 ∣劉坤億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尚瑞君
中興大學(現為台北大學)法學士、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
《未來family》官網專欄作家、《媽媽經》駐站作家。
二〇二四年博客來年度親子類銷售第一、第十二、第十六名作家。
二〇二五年博客來上半年親子類銷售第一、第三、第五、第十二、第三十名作家。
是老師和家長,認同與喜愛的親職作家,也是各出版社,喜歡邀約一起推薦好書,與推廣閱讀的知識份子。
著有:《剛剛好的管教》、《剛剛好的距離》、《剛剛好的溫度》、《家有中學生的解憂之書》、《剛剛好的自由》(以上皆由時報文化出版)、《優雅教養》、《淬鍊幸福》、《陪孩子好好說話》。
臉書專頁:《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二〇二一至二〇二五年,蟬聯博客來親子教養類,百大暢銷書作家。
「願文字的溫潤,能傳遞世間的善與愛,讓我們好好珍惜與經營,每一個,來到生命面前的緣分。」
章節試閱
中學成績的起落,是邁向成年的必要修煉
孩子進入中學後,不單是身心靈出現變化,課業難度也變深、變廣、變複雜。如果孩子小學的成績一直很好,當他發現自己國中月考時,竟然會不及格,你能想像,孩子有多恐慌嗎?
在我家哥哥祐亨進入國中前,幸而就有家中孩子比較大的家長先跟我分享,她兒子在國中,面對第一次數學月考不及格時,既難過又震驚的心路歷程。但孩子和雙親都穩住陣腳,把不會的地方弄懂,之後在演算數學時也更細心,並沒有因為一次重大的挫折,就讓孩子放棄數學。後來那個孩子,仍順利地考進了明星高中。
祐亨在國中時,有一次月考數學只考六十一分,如果沒把數學成績計算在內,平均是九十五分;但如果算上數學成績,就會被拉低成九十分。雖然分數令他失望,但這個經驗也提醒他,必須改變學習數學的方法。
弟弟竑勳在國中時期,雖未出現過重大的成績挫敗,在高中會考,數學還考了滿分。但進入高中後,他對於考試成績感到最大的震撼,是高一的第三次月考,他所有科目都及格,唯獨數學卻考了二十七分,這個成績讓我們都嚇了一跳,因為他在考試時,並不覺得自己會考那麼差。後來我們回顧這段時間的學習與經歷發現,那段期間,我跟弟弟都確診染疫,雖然我們一周就轉為陰性,但我的身體是在中藥調理下,大概一個多月才痊癒。弟弟在生病期間,雖然很快就恢復健康,但當初是利用線上上課的方式,他可能有些似懂非懂的學習,才會在月考答題時,都未發覺自己的觀念和方法有誤,以至於考出破天荒的低分。
中學可以說是學習的黑暗期。當面對孩子出現不正常的低分時,父母會驚慌是難免的,但請不要急著責怪孩子不用功。要讓孩子先靜心思考,在這段學習歷程中發生什麼事,影響了成績。
現在高中的升級方式,不像我們念書時期有留級制度,孩子都可以順利進入下一個年級,但如果分數不及格會無法拿到學分,學分不足的學生,就拿不到畢業證書,而只能領結業證書。
當時我跟弟弟討論了一下他三次月考的成績,他說:「平時我的數學成績很好,全部加總起來,應該不會不及格。」
我說:「那就好,那看看這次錯的地方,不會的,把它學會就好。如果想補習數學,也可以跟媽媽說。」
他說:「現在應該還不用補習,我自己再唸唸看。」
其實,即便是學期成績不及格,學校還是有補考的機會,父母不要太擔心,但要陪著孩子嚴謹面對。
孩子在學校學習知識與人際相處,是為了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增強能力、連結社會,與發展天賦志趣。如果我們只在孩子考好成績時給予稱讚,卻在他們考差時加以責難,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愛他的好成績,更勝過愛孩子這個人。長久下來,累積大量學習挫折的孩子,就會以為自己缺乏學習能力而放棄學習,厭惡考試,變成習得性無助。
很多孩子在進入大學後,就失去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這往往是因為在中學時期肩負著「學習是為了給父母交代」的重任,等到考上大學,覺得已完成對父母的期待,因此完全解放自己,變成只顧玩樂而不管學習的大學生,這種觀念是不是很恐怖呢?
弟弟在國中跟我聊天時,就曾經說過:「我同學問我考試考不好的時候,會不會被媽媽罵。我說不會,我同學就很羨慕地說我好幸福啊!他每次考不好都會被罵,讓他很討厭考試。」所以,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學習是為了父母,而要讓他明白,讀書是為了自我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孩子成績不如預期時,穩定他們的心緒是最重要的。父母可以先關心孩子的心情,讓他們說出內心的想法,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是只在乎分數的高低,而是願意傾聽自己的心聲,接納自己的情緒。如此,父母也能進一步與孩子討論,平時的學習方式是否有問題,以及下一次可以怎麼準備會更好。
此外,爸媽不要以為孩子不在乎或不在意分數,有時候孩子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挫折感,而沒有被大人正確解讀,這需要父母多花心思來了解與關心。
在孩子心情跌落谷底時,給他一把梯子,鼓勵他重新爬上來,並且陪著孩子檢視哪裡沒學懂、沒學會,幫他們把信心破洞補起來,這樣才是有效的鼓勵與幫助。
BOX:刁鑽的考題,是考實力,還是要激勵學生更努力?
我的公公曾經跟孫子們說過:「以前我念建中的時候,有一次物理考十五分,但我們班有一堆人考零分。」
剛進入明星高中的孩子,老師往往會在第二次月考時,特別出很難的考題,挫挫學生的銳氣,讓學生不要太驕傲。我在明星高中教書的朋友就分享說,學校高一學生的數學月考,全班平均成績不及格,因為不及格的人數太多,讓學生們都很怕自己被當掉,希望還能有補救的機會。
明星高中之所以在月考時出難題,除了希望學生不要沉迷於就讀所謂「名校」的優越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考題有鑑別度,有效區分學生的能力。家長需要知道學校的用心良苦,陪孩子穩定學習與進步。
面對「學習」的心態和行為,比成績更重要
這些年寫教養文章分享,遇到讀者問最多的問題就是「孩子不會讀書、不喜歡讀書,成績不好,要怎麼辦?」
我們先問問自己:你覺得孩子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孩子又覺得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用「以終為始」的方式為學習找出路徑,我們也許比較不會困惑,也不會在分數的高低中迷失方向。
會不會讀書、成績好不好,在升學制度下確實有其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付出該有的努力?有沒有熱忱的學習態度?是不是具有責任心與榮譽感?知道以後得靠自己工作來養活自己嗎?
所以在學校的教育階段,孩子要增強知識與見聞,並利用所學,善盡能力,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以便日後畢業能和社會互動與連結,進而安居樂業。
現在有些孩子,把成績不好、不喜歡讀書當託辭,賴在家裡,既不升學,也不就業,每天在家滑手機、追劇。有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後就在家躺平,媽媽要他去找工作,他孩子淡淡地問:「我就不能在家給妳養嗎?」
現在政府施行十二年國教,如果孩子不會讀書,或不喜歡讀書,那還真不如到就業市場先賺錢、賺經驗。因為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費用大約是兩百萬左右,而用「混文憑」心態獲得的大學學歷,也只是安慰劑,安慰自己念過大學而已。
父母要趁早讓孩子認清社會的現實面。孩子不但需要讀書,更要培養生活能力與一技之長。雖然媒體總是說,未來的工作會大量被機器人所取代,但機器人需要人類來發明、操作、保養與維修,只要肯學習、肯努力,不會找不到工作。反倒是父母,不能總希望孩子生活安逸,不要找太辛苦的工作,最好「錢多、事少、離家近」。
孩子需要鼓勵,但是不能放縱;孩子需要學習,不能害怕吃苦。現在的孩子,大多不知民間疾苦,因為父母都苦自己,努力去滿足孩子,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捨不得孩子受苦,會讓他們以後更苦。
每個工作,都有不為人知的辛苦與壓力,不要只羨慕別人擁有的高薪或是光鮮亮麗;每一種行業,也都有它的風險與委屈,為什麼從事那行的人願意做呢?除了興趣以外,也許是它的報酬,值得工作者的付出,甚至是那一行願意投入的人少,讓他更珍惜自己對社會的貢獻。
回到「分數」這件事。受教育的過程,是日後就業的育成階段。成績不代表一切,也不一定要名列前茅,但至少要有認真學習的態度,因為態度會影響未來。
鼓勵孩子積極學習,勇敢地多方面嘗試,不要害怕挫折,而要學會、學懂,並且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喜悅與成就。讓孩子體會從「不會」到「會」的學習過程,是很珍貴的成長。
有些孩子因為畏懼失敗,而不願意跨出舒適圈,或是事情做不好就直接放棄,這種極端的想法,會困住孩子進步的路。要讓孩子知道,能完成一件事就是種成就,這比「追求完美」還重要。
此外,每個孩子的資質、潛能、興趣、性向都不一樣,但天生我才必有用,孩子一定有他感興趣與有能力的地方,陪孩子多探索與認識自己,強化他的優點與能力。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發光的位置,不管是大角色、小角色,都能活成自己生命中的主要角色,孩子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父母只是陪著孩子,學習當自己生命的主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在為日後的人生奠定基礎。讓孩子學會負責任、不怕失敗、不好逸惡勞、不以金錢衡量一切,有控管情緒和適應環境的能力,這些正向面對人生的態度,才是孩子可以適應日後職場生活的能力。
BOX:不能用「分數」評比的生活教育,是學會獨立生活的核心
要養大一個有能力、肯負責、懂得愛與付出的孩子,的確要花費許多心力,但回歸到生活面,我們其實也只是要教孩子,如何找到讓自己可以好好生活下去的方式。
現在的父母太寵孩子,除了讀書、補習、學才藝,孩子在家什麼事也沒做,所以當孩子連書也不讀時,父母自然驚嚇異常。
父母平常就應該分配給孩子在年齡與能力上,該做及能做的家事,還有說明家裡的衣食開銷等,讓孩子活在真實的生活中,而不是校園裡的象牙塔。參與家務,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對這個家是有貢獻的,也願意花點時間觀察家庭的運作,日後離家在外念書、就業,才可以逐漸學習完全獨立。
在家裡是主角,在學校像臨演——孩子為何變成「角落生物」?
弟弟升高三的那年暑假跟我說:「媽媽,有些高中老師很厲害,開學不到幾天,就記住大部分學生的名字,但也有一些老師,只能記得幾個人。」
我問他:「你覺得能記得學生名字的老師很厲害,是因為佩服他們的記憶力,還是認為他們知道記住同學的名字,這樣做會讓學生覺得被老師重視呢?」
他說:「應該是兩者都有。但不管是哪種原因,老師可以記住人名,一定是花了不少時間去記,而且也在意這件事才去做的!」
多年以前,我剛進入一間新公司,公司異常忙碌,大家不是埋首電腦前輸入資料,就是忙著接電話回答問題。原本負責帶我認識公司的主管,臨時要先離開位置,當下她的電話突然響了,她叫我趕快先接起來,就急匆匆走了。我接起電話,對方劈里啪啦地說:「幫我查OOO!」但我根本不懂OOO是什麼。我請對方等一下,讓我去問同事。我環顧四周,每個人都在講電話,而我也不知道任何同事的姓名,那一刻我既緊張又無助,幸而主管及時回來,我跟她說對方的需求,她馬上接過電話回覆。
那一天下班,我拿到同事的座位表,回家就看著座位表背名字。
科任老師要記得班上同學的名字,一定要有意願,還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去記住,這是一份珍貴的心意,孩子是感受得到的。
孩子進入正式教育的階段,一開始都會覺得小學老師很親切、很友善。但到了國中,一方面因為孩子的好惡慢慢分明,另一方面國中老師比小學老師相對嚴厲,孩子在小學時期跟老師關係比較好的感覺,好像就逐漸鬆動。
國高中老師跟學生的互動,其實有如君子之交淡若水的關係,如果孩子不是該科的表現特別出色,又或不是特別主動積極會跟老師互動或問問題,在中學時,師生之間其實就是上課、下課,老師也不一定會管班上的秩序。
到了高中,即便學生不繳交作業,老師也不會叮嚀或催促,而是放手讓學生自我管理。
現在很多爸媽都知道要多鼓勵、多讚賞孩子,而孩子也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爸媽心中、眼裡最棒的公主和王子,也常是家族裡被注目的焦點。但這些孩子可能在學校毫不起眼,有時候幾乎缺乏辨識度,甚至根本沒有老師可以叫出孩子的名字。
特別是進入中學後,孩子很需要別人的認同,但老師只會注意成績好、表現特別優秀,或是喜歡搗蛋闖禍的兩種極端,至於大部分在兩者中間,安安靜靜不起眼的孩子,都變成校園裡像是客串的臨時演員。我們能理解孩子這種在家裡是焦點、在學校像臨演的落差與衝突嗎?
有幾年台灣很流行「角落生物」的相關產品,這可能反映了青少年在團體生活中,感受到的孤單、寂寞、冷。
父母的愛再濃,也不能取代孩子希望在同儕或是在師長面前,能有足夠的辨識度,因為這是孩子除了家庭以外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鼓勵孩子發展特長與表達自我,就是讓孩子能獲得肯定與關注的方式。所以父母千萬不要為了讓孩子多花時間讀書,而不讓他們參與社團活動、志工服務、講座學習……等,關於探索與延伸的活動。因為這些不同於學校課業的學習,也許會為那些成績不起眼的孩子,開啟讓自己有辨識度的一扇窗;也或許可以讓孩子在不同的探索與接觸中,發現自身價值,找到自己的志趣,以及未來人生努力或發展的方向。
即便孩子在學校是不起眼的小演員,但他可以把每一件該做的事情做好,也是稱職演員。就怕孩子為了要引起老師的關注,而故意去做錯誤的事情。
我知道父母的工作很忙、很累,能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很有限,但孩子在中學六年裡,除了讀書考試之外,孩子能分享、父母能關注的事情,真的還有很多很多。像是聽孩子聊校園生活,就是參與他們學生生涯的一種方式。多讚賞孩子的強項,也是建立孩子自信心與能力的好方法。
之前有讀者詢問我,孩子一進入國中,就說老師很機車,她擔心孩子會跟老師搞壞關係,詢問我是不否要制止孩子這樣的表達方式。我跟讀者說,當孩子在說學校的事情時,不要批判、不要評價,先當聽眾就好。後來,讀者願意傾聽孩子說,孩子也更願意分享,在安全傾訴後,孩子反而知道,自己還是應該對老師保持禮貌的。
其實中學的孩子,是有能力自省與管理自己的。父母一定要記得,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情緒是起伏不定的「誇張派」,而且喜歡新鮮刺激與冒險的感覺,如果他在學校很壓抑,回到家可以跟父母大鳴大放,這樣情緒才可以調節成平衡的穩定狀態。
BOX:走出角落舒適圈,主動融入團體生活
在家庭裡被保護得很好的王子與公主,如果到了中學時期,成績不起眼,又沒有突出的強項,或是吸引人的外表,還不擅長人際交往時,很容易就會在班上淪為「角落生物」。
中學時期的孩子,很在乎群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這些想獲得友誼的內在需求,不能都等著別人來找自己。父母可以鼓勵孩子,主動跨出舒適圈,用和善的態度去交朋友,或自願擔任班級幹部,又或是小老師等,除了可以服務同學,也可以更認識授課老師。
特別是獨生子女,在家能練習人際相處的經驗原本就比較少,父母更要鼓勵孩子在學校先伸出友誼的手,或是多付出能力,讓班級更好。
中學成績的起落,是邁向成年的必要修煉
孩子進入中學後,不單是身心靈出現變化,課業難度也變深、變廣、變複雜。如果孩子小學的成績一直很好,當他發現自己國中月考時,竟然會不及格,你能想像,孩子有多恐慌嗎?
在我家哥哥祐亨進入國中前,幸而就有家中孩子比較大的家長先跟我分享,她兒子在國中,面對第一次數學月考不及格時,既難過又震驚的心路歷程。但孩子和雙親都穩住陣腳,把不會的地方弄懂,之後在演算數學時也更細心,並沒有因為一次重大的挫折,就讓孩子放棄數學。後來那個孩子,仍順利地考進了明星高中。
...
目錄
推薦序 陪伴是一場拿捏分寸的修煉 陳志恆
推薦序 剛剛好的陪伴,期許孩子一個理想的未來 王意中
推薦序 陪伴,是放手後依然存在的支持 李貞慧
推薦序 父母陪伴的方式,決定孩子面對世界的態度 洛洛老師
推薦序 孩子的青春期,是父母的修煉場 黃之盈
推薦語 歡迎加入「剛剛好」的陣容! 彭菊仙
作者序 陪伴,可以穿越時空的限制,讓愛,永遠溫暖
第一章 從成績到人際,中學生最需要培養挫折容忍力
中學成績的起落,是邁向成年的必要修煉
面對「學習」的心態和行為,比成績更重要
同樣都是青春期,國、高中生有何差異?
在家裡是主角,在學校像臨演——孩子為何變成「角落生物」?
別讓孩子在還不會負責時,就先學會了抱怨
讓「比較」成為助力,而非阻力
「為什麼要學數學?」因為它能讓人理性思考並解決問題
第二章 叛逆、頂嘴、講不聽,父母該拿青少年怎麼辦?
「別人的父母比較好!」國中生超現實的內心戲
「朋友最懂我!」為何青少年與父母漸行漸遠?
考試只是一時,親子關係才是一輩子的愛
用「聊天」取代「說教」,青少年不再難溝通
給父母的寒暑假計畫
管控3C,需要管教的勇氣
只要你願意聽,孩子就肯說
給青少年父母的行路指引
第三章 剛剛好的放手,讓孩子學習負責與獨立
從「花襯衫」事件,學會的應變能力
付出你對孩子的愛,但不要用期待來綁架孩子
把人生功課還給孩子,給建議,但不干涉
可以給孩子無止盡的愛,但不能給他們無止盡的物質享受
與其幫孩子造船,不如讓他們嚮往去大海冒險
保持學習心態,讓高中生幫父母升級
孩子,我不想逼你讀書,但希望你找到未來的路
孩子離家讀大學,每個月該給多少生活費?
第四章 成為大人之前該思考的事
送給青春期孩子的七個禮物
解決「事」,管理「情」,不為不可控的事生氣
用社會新聞教育孩子,也了解社會
五大自律力的養成原則
用運動平衡課業壓力
讓生命教育,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考上駕照的孩子騎機車,父母需提醒的安全守則
結語 孩子的分享,讓父母的世界更遼闊
推薦序 陪伴是一場拿捏分寸的修煉 陳志恆
推薦序 剛剛好的陪伴,期許孩子一個理想的未來 王意中
推薦序 陪伴,是放手後依然存在的支持 李貞慧
推薦序 父母陪伴的方式,決定孩子面對世界的態度 洛洛老師
推薦序 孩子的青春期,是父母的修煉場 黃之盈
推薦語 歡迎加入「剛剛好」的陣容! 彭菊仙
作者序 陪伴,可以穿越時空的限制,讓愛,永遠溫暖
第一章 從成績到人際,中學生最需要培養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