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面授的限制、遠距課程的崛起、AI工具的應用——
全球化浪潮與數位科技重塑教室樣貌,也重新定義了華語文教育的可能性
華語文教學迎來前所未有的轉型契機
專為初入華語文教學領域的教師、研究生與自學者打造
舒兆民老師《華語文教學》歷時六年重新修訂,重磅改版!自2020年全球疫情以來,華語文教學歷經深刻變革——從跨國交流受限到遠距教學的迅速普及,推動此一領域邁向更具彈性與創新的發展階段。隨著國際語文政策的重塑與數位科技的加速導入,華語文教育的內容與策略亦同步轉型,逐步成為兼具理論與實務、多元與專業的新興學科。
本書專為初入華語文教學領域的學習者而寫,全面梳理華語文國際教育的發展現況、推廣策略、課程設計及教材編寫原則,並系統性涵蓋語言四大技能(聽、說、讀、寫)、思維訓練與文化教學的實務指引。面對AI與數位科技深度融入教學現場的挑戰與機遇,書中亦特設專章探討人工智慧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趨勢,開啟科技與教育整合的新視野。
無論是華語文師資養成、相關學系所課程或自學進修,本書皆能為入門學習者建立紮實基礎,提供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可行性的參考架構,堪稱華語教學者必備的基礎指引。
作者簡介:
舒兆民
現職
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兼華語文教學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華文網路教育學會理事長、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常務理事
經歷
美國明德大學暑期中文學校華語教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研發師暨華語文教師
教育部僑委會海內外華語文教學研習、巡迴教學講座
章節試閱
華語文數位教學與人工智慧AI運用
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於cOVID-19 疫情期間及疫後,大大推展了數位化教學的進程,這些數位技術(Digital Technology)、大數據(Big Data)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大型語言模式(Large Language Model)運用,充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創造了新的教與學形態。以往的「教學」未必符合現今世代的「習得」,各種教學法進入數位原生的當代,都需要某些程度的調整,甚至在教學方法與技術上應有破壞式創新的準備。觀察現世代人們的生活與學習特性:「傾向依賴視覺圖像」、「重視線上的學習與交往社群」、「即時通訊與回饋的高需求」、「虛擬與真實交錯」,以及「行動式的學習自主」的五大特性,實為現階段新生代的實際生活習性,看圖文影音、使用動靜態貼圖、聊天群組、發布個人動態等等。為符合學習者以上的習性,在教學設計上必須特別關注這五種特性,以配適現今所謂數位原生的學習習慣。因此,無所不在且能適性化的學習材料、方式、隨時取得而執行的需求提高,教師除了增值強化因應數位教學的技術能力外,還要具有AI 操作、數位化華語文教學相關的知識準備,以及素材資源庫的基礎建置。本章就筆者經驗,結合設計編製數位教材與教學所選取的理論原則,經多次研發與實驗教學,得出目前的執行概念做法提供參考。同時,在製作教材與素材方面,也就一般華語文學習者的程度,提出經實施教學研究後,歸納出一些在製作時可行的假設,以供華語文數位課程的教學、研發與規劃之參考。
華語文數位教與學
隨著電腦的發展與網路的普及,再加上個人化、隨選式的教學法演進,電腦資訊語言教學的軟體與應用也日新月益。過去的教學多為教師一人在台上對學習者做出單向式的資料闡述,學習者離開教室後,學習者與教師間的互動連結立刻消失,學習的效果因此中斷。但在資訊科技及數位教學廣為人們接受之後,越來越多的師生開始運用3c 裝置(電腦computer, 通訊communication1, 消費性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s2)與網路延伸教學內容及場域,有效地提升了教學的互動層次。直至今日,教與學在語言教學裡的運用更為方便、廣泛。將數位科技運用在語言教學中,可以讓教學由單向擴為雙向,從單元到多元,從平面媒體到影像媒體。當多媒體技術運用於電腦網路語言教學時,它能同時整合文字、聲音、影像,使教師的教學設計更豐富多樣,透過多元的表現方式,有助於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及興趣。學習從老師為中心,變成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模式,學習者開始可以透過網路的各種媒材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大大拓展了語言教學的影響範圍。
早期電腦輔助教學到現今3C 運用於語文學習,這一路上的發展創造了很多語言學習的可能性,再加上美國、英國、日本等不少國家都將電腦網路語言學習列入師資培訓的一部分,在徵求語言教師的時候,也希望老師有使用電腦與相關科技教學的經驗。利用教學科技來學習外語不只是一個趨勢,更是語言教師不可或缺的能力。華語對西方學習者來說,難度較學習其他語言來得高,為了讓學習者能更快掌握這個語言,許多出版社在出版教材的同時,都會附加多媒體教材,許多老師也設計了網站或其他數位內容幫助學習者更快習得華語。另一方面,學生如果生活周遭並沒有中文的輸入,下課後想要多學點中文,就必須借助數位媒體或網路的輔助。在這各種因素相加之下,華語搭上了數位學習的列車,成為華語教師所應具備的能力之一。
然而,教學並非為使用科技而使用科技的,每項活動都應有其教學目的,即使是數位學習亦不能例外。數位學習需搭配老師的教學法,輔助教師達成其教學目標。如何將網路多媒體及其資源、素材有效地整合進教學裡,是重要的跨領域知識與能力的融合,數位教學對於傳統教學而言,可以是非常好的催化劑,一則豐富教學內容,二來可以有效延伸教學場域,讓學習者擁有更多接觸中文的機會,獲得更多學好中文的動機。若僅囿於自己傳統教學法,而將數位媒體的運用侷限在反覆的練習與內容的呈現,缺乏溝通互動與實際運用,讓語言變成規則的練習與記憶,殊為可惜;也有一些老師花很多時間追求最新、最炫的科技與軟體,追求技術的表現卻忽略教學的本質,對於教學的實質助益其實也有很大的商榷空間。科技不能取代教師,但只要教師掌握科技,就能擁有更好的表現空間。將科技融入語言教學活動的成敗,很大一部分是由教師決定的。雖說華語文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教學內容,皆可透過現有的軟體及數位科技輕鬆組織,但如何在最短時間內運用資訊能力,組織出符合學習者期待的教學內容,又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成效,就得靠靈活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和對教學內容的知能了。
華語文教學的專業性,不同於母語教學或英語教學!在資訊科技的運用與處理上,也多了跨語碼與跨文化的考量,在處理及運用的過程中,也多了些必要的設定安裝步驟與應使用的軟體,在華語文的教學與學習的領域裡,師生之間都必須會使用這些軟體,才能順利地進行跨語系的數位化華語文教育。
組合式教材與素材資源庫
編寫華語文教材之程序,首重定向原則,其中的定性部分要先確立教材的性質,一般分為結構式或主題式的教材,而結合兩者的編寫亦有不同的側重,發展出結構為主功能為輔的或功能為主結構為輔的。華語文教材沒有普遍式的,而是針對性的教材,要符合當地的教學需要,發展為國別化適用性的教材,這層需求在進入網路教學開展之初,有了ScORM 標準概念下的電子化教材,可分享再利用的概念成為可能,從教材資源庫下載,拆解各個素材內容,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格式的元件,供使用的師生自由且反覆的運用。
發展至今,組合式教材(Assembly-Based Textbook)的概念應運而生,具有可編輯、可再利用、可分享、客製化(compilable/Re-editable,Reusable, Sharable, customized)的使用原則。版權開放式的教材需求增加,一套教材電子數位化,在該教材網站上提供資源庫,各課的圖文內容、影音資料等均一一建置,可取用可再製,並依教材編寫原則達到符合教學排序、語法架構、能力分級,以完成約達八成的成品,再由當地使用單位或教師來製成,作為當地適用的教材。組合式教材的資源庫提供課文內容,電子檔形式的素材資料:教材課文電子檔、圖片、音檔、影片、相關資源與連結、教學用樣板之簡報、測驗練習活動,甚至是遊戲,以及再加上編製與使用的說明(有的採用影片來說明提供方式與示範教學),作為實際教學現場的老師去修編符合個別所用的教材,資源庫裡製作了可增刪的各單元教學簡報樣板、教案,使用者可直接快速地備課、執行教學。
目前,在線上提供的《學華語向前走》、《來!學華語》、《當代中文課程》、《時代華語》,以及教育部版權的《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等教材、素材陸續完成線上資源庫,以組合式教材的概念,將各主題單元教材、素材分享,建立可用的教學簡報樣板,有些還提供了練習測驗、數位教學教具,以及關鍵字詞搜尋功能。產官學界基此發展與後續推動應思考在研發華語文教材時,應同時著手教材的數位出版,並同步建立教材資源庫與教學樣板。
華語文數位教學與人工智慧AI運用
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於cOVID-19 疫情期間及疫後,大大推展了數位化教學的進程,這些數位技術(Digital Technology)、大數據(Big Data)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大型語言模式(Large Language Model)運用,充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創造了新的教與學形態。以往的「教學」未必符合現今世代的「習得」,各種教學法進入數位原生的當代,都需要某些程度的調整,甚至在教學方法與技術上應有破壞式創新的準備。觀察現世代人們的生活與學習特性:「傾向依賴視覺圖像」、「重視線上的...
作者序
2025年新版序
近年來,全球華語文教學的面貌因Covid-19疫情產生了深刻變化。臺灣如同世界各國,在疫情期間經歷了國際交流的停滯,也因此促成遠距教學技術的迅速試驗與拓展。疫情過後,兩岸對於華語文國際教育的政策與發展藍圖亦展現新局,臺灣在此期間發表了《華語文能力基準》,與世界各國對孔子學院的再評估交相呼應,使國際社會對華語學習產生新的視角與反思。華語文教學經常受國際局勢牽動,值此後疫情時代,臺灣華語文教育的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與需求,展現出其在全球語言教學版圖中的重要角色。
作為一門獨立且日益成熟的學科,「華語文教學」在大專校院已發展逾三十年,設有專業系所與多樣學程,並積極與各專業領域交融,如商務、思想、新聞、法政與預備課程等,呈現多元應用的趨勢。作為語文教育的一環,華語文教學除須關注教材設計、教學實踐、學習者習得歷程與教學法之外,亦需涵蓋國際推廣政策、評量制度、課綱標準與跨文化理解等層面。上述複雜交織的面向,使筆者在撰寫一本兼顧理論與實務的華語文教學入門教材時,面臨諸多挑戰與取捨。
華語文教學具有高度專業性與跨領域的知識結構,內容橫跨語言學、教育學、文化研究與第二語言習得等學科,學習者亦涵蓋外籍人士、僑生、新住民等不同族群。在實務教學現場,無論是在專業系所的正規學程,或是師資培訓與短期研習班,課時有限卻需求廣泛,因此更有賴一本能統整基礎觀念、釐清專業脈絡之教材作為導引。基於此需求,筆者不揣淺陋,持續整理與修訂本書,使其內容與時俱進,契合當代華語教學的需求。讀者在修習本導論2至3學分課程之餘,亦應進一步深入閱讀相關專書,並透過教學實踐或觀摩,提升專業素養。
本書承襲舊版《華語文教學》的架構與精神,根據近年教學與研究經驗重新調整編排。語言本體與語法細節之討論已另歸漢語相關書籍處理,本書主軸聚焦於「國際華語文教學」之現況、策略、教材編撰、教學法綜論,涵蓋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與思維能力、文化課程的設計與指導。同時,因應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進展,筆者亦新增「數位教學與AI應用」之專章,嘗試探討其於華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可能,期望拋磚引玉,供學界與實務界參考。
本書為導論性質之教材,各章節皆可延伸為專書深入探討。行文以大綱式條列敘述為主,便於讀者掌握重點與查閱使用。內容蒐集與分析參考諸多前輩師長的研究與講義、同儕的教學經驗,以及筆者本人的調查研究與教學實踐成果。藉由此次新版修訂,謹將心得彙整呈獻,盼能為有志投入華語文教學之讀者提供一扇入門之窗。謹此敬謝新學林出版社諸位長輩、雅婷主編與同仁們長期支持,並包容筆者一再延宕,書稿雖歷經反覆校訂,仍恐疏漏難免,尚祈學界先進不吝賜教。
舒兆民 謹識
2025年7月
2025年新版序
近年來,全球華語文教學的面貌因Covid-19疫情產生了深刻變化。臺灣如同世界各國,在疫情期間經歷了國際交流的停滯,也因此促成遠距教學技術的迅速試驗與拓展。疫情過後,兩岸對於華語文國際教育的政策與發展藍圖亦展現新局,臺灣在此期間發表了《華語文能力基準》,與世界各國對孔子學院的再評估交相呼應,使國際社會對華語學習產生新的視角與反思。華語文教學經常受國際局勢牽動,值此後疫情時代,臺灣華語文教育的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與需求,展現出其在全球語言教學版圖中的重要角色。
作為一門獨立且日益成熟的...
目錄
第一章∣華語文教學發展與推廣∣
第一節 清末民初前的僑教與華教
第二節 民國初年與近代的華語文教學
第三節 臺灣的華語文教學
第四節 中國國際漢語推動
第五節 全球華語文教學現況
第二章∣華語文教學相關名詞與特色∣
第一節 各主要名詞定義與範圍
第二節 何謂「華語文教學」?
第三節 華語文教學之基本概念
第四節 華語文教學的特點
第五節 華語文的教學原則
第三章∣華語文學科領域與內容介紹∣
第一節 華語文教學之學科領域分析
第二節 相關學科演變對教學法的影響
第三節 華語文學系課程與科目
第四節 應用語言學
第四章∣語言習得與學習∣
第一節 第一語第二語與習得
第二節 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理論
第三節 中文為第二語言之文化適應與學習階段
第四節 中文為雙語教學中的一種語言
第五章∣華語文能力分級與課程大綱∣
第一節 教學階段
第二節 華語文教學課型
第三節 等級劃分與課程大綱
附:AcTFL 中文程度課綱
及cEFR 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量共同參考架構
第六章∣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
第一節 學習理論簡述
第二節 教學設計理論
第三節 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涵義與模式
第四節 華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第七章∣華語文教材與編寫∣
第一節 教材的內容與類型
第二節 教材編寫原則與設計
第三節 現代化教材
第四節 教材編選與評介
第八章∣華語文教學法∣
第一節 語言教學法分析與發展
第二節 常見的教學法
第三節 綜合觀察與分析
第四節 教學活動與遊戲設計
附:教案設計與撰寫之參考格式
附:遊戲活動單設計
第九章∣課堂教學實務簡述∣
第一節 華語文本體基礎知識
第二節 聽力教學技巧與設計
第三節 口語教學技巧與設計
第四節 閱讀教學技巧與設計
第五節 寫作教學技巧與設計
第六節 華語文課堂教學原則
第十章∣對比分析、偏誤分析與中介語∣
第一節 對比分析
第二節 偏誤分析
第三節 中介語研究
第四節 病句與中介語料
第五節 教學語法簡述
第十一章∣華語文測驗與評量∣
第一節 何謂測驗?何謂評量?
第二節 語言測驗的種類
第三節 語言測驗的評定標準
第四節 語言測驗過程
第五節 測驗內容與題型
第六節 測驗編製原則及實務
第十二章∣華語文數位教學與人工智慧AI 運用∣
第一節 華語文數位教與學
第二節 組合式教材與素材資源庫
第三節 多媒體與素材研製
第四節 人工智慧AI 的教學運用
第十三章∣華語語言與文化∣
第一節 文化的定義與語言文化的範圍
第二節 文化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文化測試與文化課程大綱
第四節 文化教材與教學
第五節 跨汶化與教學
參考文獻
第一章∣華語文教學發展與推廣∣
第一節 清末民初前的僑教與華教
第二節 民國初年與近代的華語文教學
第三節 臺灣的華語文教學
第四節 中國國際漢語推動
第五節 全球華語文教學現況
第二章∣華語文教學相關名詞與特色∣
第一節 各主要名詞定義與範圍
第二節 何謂「華語文教學」?
第三節 華語文教學之基本概念
第四節 華語文教學的特點
第五節 華語文的教學原則
第三章∣華語文學科領域與內容介紹∣
第一節 華語文教學之學科領域分析
第二節 相關學科演變對教學法的影響
第三節 華語文學系課程與科目
第四節 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