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與一帶一路》深入探討東南亞最神祕且動盪的地區——金三角的歷史、政治、經濟與軍事發展。本書以中國、緬甸、泰國、寮國等國的交界地帶為核心,剖析這片土地如何從馬幫貿易的繁榮走向鴉片經濟的興衰,以及當前「一帶一路」倡議對該區域的影響。
本書從雲南回民的遷徙歷史與馬幫文化談起,闡述回族商人如何建立起橫跨中南半島的貿易網絡,並最終與鴉片經濟結合,塑造金三角的命運。接著,書中詳述果敢地區的楊氏土司政權、國民黨殘軍的遷徙、坤沙的毒品帝國,以及佤邦、撣邦等民族武裝勢力的興衰,揭示緬甸內戰與中國邊境安全的錯綜關係。
此外,本書也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如何改變緬甸的地緣政治格局,特別是在皎漂港、油氣管道與中緬經濟走廊的開發下,中國與緬甸政府、民族武裝、民間政府之間的微妙互動。同時,書中還探討了緬北詐騙經濟的崛起,以及大量中國「潤民」如何成為這片無法地帶的新興力量。
本書以歷史為根基,結合當代國際視角,適合對東南亞局勢、國際毒品貿易、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緬甸內戰及邊境政治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面且深刻的分析。
作者簡介:
▎陳文華
台灣苗栗人,聯合國翻譯退休,定居日本京都,專事歷史研究和寫作。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馬幫(節錄)
雲南回民
1252 年,蒙古兀良合台(Uriyangqatai)奉蒙哥汗(Möngke qaγan)命令,輔佐忽必烈領軍遠征大理,繞道側背攻宋。
蒙古軍包括來自撒馬爾罕(Samarkand,在古波斯)、布哈拉(Bokhara,在烏茲別克)、梅爾韋(Merve,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內沙布爾(Nishpur,在波斯)的中亞人,也有來自伏伏爾加河(Volga)下游的保加爾(Bulgar)人,更有阿蘭人(Alans);他們是薩爾馬提亞(Sarmatian)部族,現稱奧塞梯人(Ossetians)。
1254 年,元軍征服大理,正式建立雲南行省。色目人賽典赤(Sayyid Ajall Shams al-Din)任平章政事,省會中慶路,即今昆明。
《元史》本傳載:「賽典赤贍思丁一名烏馬兒,回回人,別菴伯爾之裔。其國言賽典赤,猶華言貴族也。太祖西征,贍思丁率千騎以文豹白鶻迎降,命入宿衛,從征伐,以賽典赤呼之而不名。」
賽典赤瞻思丁祖籍布哈拉,另一說是埃及開羅,先為蒙古軍駐巴格達總督。《大理縣志》載:「境內之有回教,其來久矣。元時,賽典赤瞻思丁以平章使雲南,至元十六年,其子納速刺丁遷大理路宣慰使都元帥,是為回教人至大理之始。今境內回教約一千餘家,凡姓沙與馬者,皆賽部子孫。」後文提到的姓馬的馬守義、馬俊國等都可能是賽典赤瞻思丁部隊成員的後人。
回民移入雲南,迄至十八世紀之初的五百餘年間,共經歷了三次移居雲南的高潮。
第一次大量入居雲南就是元憲宗三年(1253 年)蒙古軍平大理,中亞各族人在各地征戰,或屯墾,或製造軍械,就地入籍。除此之外,一些回回上層人物,先後被委任為雲南地方官員,其隨員、家屬和後裔也相繼落籍。
第二次大量入居雲南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傅友德、沐英等明將率軍平定雲南,其 30 萬大軍中有不少是江南回人,戰事結束之後全部落籍各地,以屯墾方式定居。明王朝三次征伐麓川(德宏),其軍中又有不少江南、陝西回兵隨之落籍。
第三次大量入居雲南在明末清初,清兵入關後,南明桂王政府退入雲南,其部下有湖、廣等地回人隨之轉戰,後多在滇西騰衝、保山一帶落籍。清初,清王朝對滇東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頻繁用兵,許多河北、山東和四川籍的回兵又隨其回族將領入滇駐防,最後在滇東北地區落籍。此後,回族村落集中出現在昭通、會澤、開遠、大理、昆明、乃至劍川、保山等地。
元代回人主要來自西域的軍士、工匠、官吏;明代從江南遷來大量回民,入滇後實行屯田;由於回族中能工巧匠較多,有經商和手工作坊傳統。回軍派駐雲南作戰和屯墾,世代過著「兵農合一」生活。他們多數人沒有眷屬,勢必與共同居住的漢、畏兀兒(維吾爾)、蒙古、白、彝等其他民族婚姻,子孫不斷增多,出現了回人聚落和街道。交通要道和大小城鎮,均有回人聚落分佈,農村自成村落,城鎮自成街道,散居於各民族之中。到了清代前期和中期,雲南已成為僅次於西北的全國第二大回族聚居區。雲南回民均屬遜尼派,內部雖有分支,但僅是細節上的差異,不存在教派之爭。
漢族大量移民雲南是在回族之後。雲南先是傣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原住區,然後是回族居地,漢族最後移來,漢族和漢化少數族裔居最大多數,漢語逐漸成為回族和漢化族裔的共同語言。
元朝勢衰,印度為來自阿富汗的蒙兀兒征服,蒙兀兒自稱為蒙古成吉思汗之後,但已成回教徒,其勢力及於孟加拉,與雲南相隔緬甸,近在咫尺,一部分進入緬甸。
杜文秀,回族,雲南永昌府保山縣(今屬保山市)金雞村人,幼時入鄉學讀書,同時在清真寺學經。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中秀才。他家世從事滇緬貿易。1846 年永昌地主殘殺回民,他代表回民赴北京向清政府控訴。1856 年臨安惡霸侵佔回民礦權,焚劫回民村寨,雲南巡撫密令各地「聚團殺回」,激起回民反抗,杜文秀以清政府官吏貪污濫殺為由,於雲南蒙化(今巍山)一地號召回民反抗清朝。他攻陷大理等雲南 50 座城市,與佔據昆明的馬如龍遙遙相對;不久,建制平南,自任「總統兵馬大元帥」,與太平天國遙為呼應。1872 年,清軍攻破大理,杜文秀命服毒身亡。
杜文秀在位 18 年間,大理帥府曾設立馬幫商隊,委托騰衝回漢族商號和定居緬甸的回族僑胞開展國際貿易。緬甸回人與雲南回人之間的經濟交往達到空前繁榮。他又獎勵與東南亞通商政策,增加財源,回族商人入緬等貿易的更多。
據考證,劉道衡曾設計說服英法兩國在北京出兵。杜文秀從南方夾擊,勝後奉英法為宗主。
劉道衡自稱是杜文秀義子,出使英國,攜帶《上英皇表》,中稱:「中華總統兵馬大元帥,臣杜文秀,謹表呈大英國皇上陛下,俯請聖安,伏乞鑒納事……臣等深慕大德,遠獻愚忠;如蒙俯納,遣發飛龍之師,願效前驅,成逐鹿之志。」劉道衡阿拉伯名字為哈桑親王,副使為優素福親王,翻譯為伊布拉木汗,杜文秀為蘇丹蘇里曼。
劉道衡從英國回到仰光時,大理國已亡,有家難回,留在仰光。1857 年,印度兵叛亂失敗後,英印政府將蒙兀兒王朝末代帝王巴哈杜沙及其家屬被幽禁在仰光。1866 年,巴哈杜沙去世。1871 年,巴哈杜沙 12 歲的孫女洛努克按照習俗應該婚配,最後找到劉道衡。但劉對英國政府說,他沒錢養活洛努克,必須給他一筆固定生活費,他才答應。英國政府遂給劉道衡每月 200 盧比、洛努克每月 250 盧比,並為他們興建住宅。他成了印度皇孫駙馬爺。
杜文秀回亂之後,回族的土地、房產等被當作「逆產」充公,許多人被迫從事小商販、清真飲食、牛羊皮革、趕馬幫等行業。劫後餘生者,翻山越嶺,有些當土匪,被捕後,會被送回清政府處死;有的逃到緬甸東北部的撣邦所屬佤邦定居。
1885 年,英國已統治下緬甸半個世紀,進軍上緬甸,滅亡緬甸王國。此後 5 年,仍有不少抗英武裝和土匪活躍於緬甸北部和東部。英國人於 1887 年開始清剿,他們逃入撣邦山區或越境至泰國、寮國等國定居,以其傳統行業等立足。
杜文秀另一將領馬靈驥,騰衝城南人,人稱馬二將軍。其先祖名馬哈穆,明朝洪武時鎮守騰越。杜文秀起義後,靈驥率眾加入定西將軍柳映蒼(字鐵三)的回民義軍中,鎮守騰衝。同治十一年(1872 年)冬,大理城失守。騰衝回民義軍在柳映蒼的帶領下堅守騰衝烏索等地,終因敵眾我寡,於同治十三年六月失敗。柳映蒼犧牲,馬靈驥率殘部突圍成功,從孟定姚關以南渡過南汀河,進入緬甸果敢,先在戴家寨避難,後又逃到帕巒(帕冷)佤族土司屬地南潘。南潘是一大片原始的「色木林」,佤語意思為「鬼神之地」。經他與該地區佤族土司下屬帕巒波郎商議,同意回民義軍留居,但須每年給帕巒波郎繳納緬幣 100 盧比的貢賦,帕巒波郎封馬靈驥將軍為經猛(Ngwekunhmus),管轄 15 個村寨,管轄方圓 70 餘里地域。
(後略)
▌第一章 馬幫(節錄)
雲南回民
1252 年,蒙古兀良合台(Uriyangqatai)奉蒙哥汗(Möngke qaγan)命令,輔佐忽必烈領軍遠征大理,繞道側背攻宋。
蒙古軍包括來自撒馬爾罕(Samarkand,在古波斯)、布哈拉(Bokhara,在烏茲別克)、梅爾韋(Merve,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內沙布爾(Nishpur,在波斯)的中亞人,也有來自伏伏爾加河(Volga)下游的保加爾(Bulgar)人,更有阿蘭人(Alans);他們是薩爾馬提亞(Sarmatian)部族,現稱奧塞梯人(Ossetians)。
1254 年,元軍征服大理,正式建立雲南行省。色目人賽典赤(Sayyid Ajall Sham...
作者序
代序──金三角釋名
美國國務院官員馬歇爾‧格林(Marshall Green)在 1971 年年東南亞鴉片會議發言,首次使用金三角之名。
他不是無緣無故造這個詞的。
英國 1888 年出兵緬甸北部的撣邦之前,撣邦原稱「金國」(Meung-Duan-Suon-Kham)。
中國古籍載撣邦一帶民族有撣、金齒、銀齒、黑齒、白衣、白夷、擺夷等名。
撣語屬漢藏語系的壯侗語族;撣與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泰國的泰族、寮國的佬族和印度東北部阿桑姆的阿洪(Tai Ahom)是同族。泰族領地也包括寮國、緬甸撣邦、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和越南西雙楚泰。印度阿薩姆(Assam)是「撣」(Shan)的異寫。
公元 12 世紀時,柬埔寨安哥窟城牆刻有若干泰人當柬埔寨的雇傭兵。柬埔寨稱這些泰人為 Syam,來自梵文的 Syama,義為黃金,因當時泰人膚色呈金色。Syam,即為戰前泰國稱暹邏(Siam)之「暹」,也就是「撣」(Shan)。
越南的泰族,大多聚集在今日奠邊(Điện Biên)、萊州(Lai Châu)一帶。20 世紀初,法國殖民當局曾與當時該區泰族首領簽署協定,成立「西雙楚泰」(Sip Song Chau Thai),意思為「泰族十二州」。
中國史上公元 650-1253 年的南詔應是其同族所建國家。撣族編年史稱南詔為 Tai-Hok-Mueng,義為泰族六國聯邦。
泰國自稱其國名(Mueang Thai)「勐泰」,村落單位也稱「勐」。酋長領地乃至現代都會都稱勐。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內如「勐海」、「勐臘」等;或寮北「芒賽」(Muang Xay)以及緬北「孟東」(Mong Ton)和金三角李彌反共救國軍著名基地猛撒(Mong Hsat)等都稱「勐」。
緬甸語稱 Syam 或 Sayam 為 Shan,是「撣」音由來。撣邦內撣人自稱傣或泰。Shan 是 1592 年英國商人蘭卡斯特(James Lancaster)最初使用,中文譯為撣。緬甸撣族有近 250 萬人,其中百分之六十二居住在撣邦。撣邦之外,撣族還分佈在克耶邦、克欽邦和親敦江上游等地,緬甸中部一帶地區和克倫邦首府巴安附近也有些撣族村寨。
今天所謂的金三角其實是緬甸、老撾、泰國交界的一塊很小的一角,總面積 15-20 萬平方公里。此處交通閉塞、泰國政府在這三國交界點的河岸豎立一座刻有「金三角」字樣的牌坊,對面屬於寮國,老撾金三角特區是趙偉的金木棉公司所開發,為中共習近平一帶一路重點項目。
金三角與傳說「金地」有關。
中國西南內陸有金沙江,它經歷千年淘金,至今黃金依然未竭。金沙江全長 2,308 公里,貫穿中國青海、西藏、雲南、四川 4 省;巧家縣一帶,河流呈現 U 字形開敞河谷,流速減緩,砂金沈積,是中國聞名的淘沙點,下游差一點連結越南紅河。金沙江離金三角不遠。
「金地」見諸佛教史料。
印度阿育王(Asoka,紀元前 268-232 年),與中國秦始皇(紀元前 259 年-210 年)約略同時;他是印度摩羯陀國(Magadha)孔雀王朝(Maurya)第三世名王。關於阿育王傳記甚多,最近有印度德里大學 Nayanjot Lahiri 教授著《古印度的阿育王》(Ashoka in Ancient India,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
《大藏經》中有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蕭梁僧伽婆羅譯《阿育王經》、苻秦曇摩難提譯《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等。
至今印度到處仍然留存阿育王石刻法敕,其中摩崖石柱第 13 號銘文的記載,當時全國遍建伽藍,王從首都派遣「達摩摩訶馬陀羅」到鄰國及諸侯國內弘法,使佛教勢力蔓出恆河流域。
《錫蘭島史》載,紀元前三世紀,印度阿育王曾派遣須那(Sona)、鬱多羅(Uttara)二人到「金地」(Suvanna-bhūmi)傳教。
巴利文的《大史》(Mahavamsa)載,阿育王時派遣傳教師分九支路線,往不同的地方弘法,其中第八支線有須那與鬱多羅二位長老前往「金地」(Suvannabumi)。
漢譯佛經《善見律毘婆沙》〈卷 2〉:「即遣大德:『末闡提!汝至罽賓、揵陀羅吒國中。摩呵提婆!至摩醯婆末陀羅國。勒棄多!至婆那婆私國。曇無德!至阿波蘭多迦國。摩訶曇無德!至摩訶勒吒國。摩呵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國(是漢地也)。末示摩!至雪山邊國。須那伽鬱多羅!至金地國。摩哂陀、鬱帝夜參婆樓拔陀!至師子國。各豎立佛法。』於是諸大德各各眷屬五人,而往諸國豎立佛法。」
賈耽《安南通天竺道》:「自羊苴咩城西至永昌故郡(保山)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諸葛亮城(惠人橋)二百里。又南至樂城(璐西)二百里。又入驃國(緬甸)境,經萬公等八部落(南坎 Nam Kham),至悉利城(太公城,Tagaung)七百里。又經突旻城(西保,Hsipaw)、皎克西(Kyaukse 或蒲甘 Pagan)至驃國(Pyu,今卑謬,Prome)千里。又自驃國西度黑山(阿拉干 Arakan)山脈,或緬、印交界的那伽(Naga),至東天竺迦摩波國(Kamarupa),在印度阿薩姆(Assam)邦西部千六百里。又西北渡迦羅都河(Brahmaputra)至奔那伐檀那國(Pundravardhana,在今孟加拉 Bogra)六百里。又西南至中天竺國東境恆河南岸羯朱嗢羅國(Kajnghira),印度比哈爾(Bihar)邦的拉杰馬哈爾(Rajmahal)四百里。又西至摩揭陀國(Magadha),比哈爾邦南部六百里。
一路自諸葛亮城西去騰充城(騰沖)二百里。又西至彌城(神護關)百里。又西過山,二百里至麗水城(Talawgyi)。乃西渡麗水(伊洛瓦底江)、龍泉水(孟拱,Mogaung 河),二百里至安西城(孟拱)。乃西渡彌諾江水(親敦江,Chindwin R.),千里至大秦婆羅門國(印度曼尼普爾,Manipur 邦)。又西渡大嶺,三百里至東天竺北界箇沒盧國(迦摩波 Kāmarūpa 之異譯)。又西南千二百里,至中天竺國東北境之奔那伐檀那國,與驃國往婆羅門路會。」此即抗日期間,英軍從緬甸仰光撤入印度蘭姆伽之路線,也可能就是須那伽鬱多羅至至金地國的路線。
日人佐藤俊三在《阿育大王》一書中認為「金地」是在緬甸及馬來亞一帶。緬甸傳說「金地」是孟族(Mon)在下緬甸的直通(Thaton)所建國家。兩說皆不完全正確。金地應是泰族居住地,包括緬甸撣邦。撣邦盛產鴉片,故稱金三角。本書所涉「金三角」,同樣地也就不限於泰國極北所立「金三角」牌坊對面的一偶之地了。
緬甸撣族一度西擴至孟加拉之北的印度阿薩姆,為印度的一部分。
此外,緬甸靠海最古民族為孟,來自印度。孟與柬埔寨的吉蔑(Khmer)同族,合稱孟-吉蔑(Mon-Khmer)。吉蔑留有安哥窟印度文化遺產,現在國名柬埔寨(Kampuchea)亦來自印度古國劍浮沙(Kamboja)。
緬甸人孟族稱為得楞(Talaing)。印度古國有羯陵伽(Kalinga),紀元前 261 年為阿育王征服。羯陵伽音變而為得楞。
印度西南方金奈(Chennai),舊稱馬德拉斯(Madras),附近有地名 Telingana,與得楞音近,傳說為孟人故里,後移居湄公河流域,散居下緬甸沿海一帶,初以直通(Thaton)為中心,公元六世紀,轉移至庇古(Pegu)。不久,因受到上緬甸緬族人(Burman)壓迫而淪為少數民族。
緬族屬於藏緬語族,第一批南下的藏緬族是驃族(Pyu)。其後,有克倫族(Karen)、撣族(Shan)等移入。
撣、孟、緬各族都相鄰而居。
緬甸宗教,首先傳入者為印度之婆羅門教,稍後佛教由孟加拉、奧立沙(Orissa)等地傳入。
佛教最初傳入者為上座部,即俗稱的「小乘」。公元十世紀以後,大乘佛教及密教始漸傳入。在十一世紀以前,緬甸有一種大乘阿利僧派(Ari)存在,此派僧眾著藍色法服,蓄髮,生活放蕩,謂若造惡,僅須念誦救護咒,即可不受因果報應,復分為林住與村住二支。此派較印度性力派更極端,屬於墮落形式之喇嘛密教。此一教派在阿奴律陀王(Anuruddha)之前,為蒲甘一帶教派中勢力最盛者,其中心地為沙摩底(Samati)。待蒲甘王朝(公元 1044-1287 年)興起後,緬甸早期佛教各派及阿利僧派先後衰亡。斯里蘭卡歷史記載佛教傳入緬甸最初之地為「羅摩那提沙」(Ramannadesa),它在薩爾溫江及西場河(Sittang River)流域之間,後來國土擴張至下緬(Lower Burma,指緬甸南方)全部。
不過緬甸傳說佛教傳入甚早,佛陀成道時,最初佈施食物的兩位商人即為緬甸人。當時,緬甸有鬱迦羅國(Ukkala)國,該國商人帝波須(Tapassu)與跋利迦(Bhallika)一說他們來自印度的巴爾赫卡(Balhika)或保卡拉瓦蒂(Pokkharavati,白沙瓦附近)往返於緬甸與印度之間。他們從緬甸買了五百牛車的貨物運送到耽羅慄底(Tamralipti),途經鬱鞞羅(Uruvela)森林遇見佛陀,時佛陀安坐菩提樹附近的藍迦耶塔那(Rajayatana)樹下,兩兄弟獻上蜂蜜米粥,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一頓飯。帝波須與跋利迦得到了佛陀八綹頭髮後,返回鬱迦羅國。於是國王蓋了千佛塔(Botathoung)、蘇雷寶塔(Sule)和著名的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s)。寶塔供養佛陀髮舍利。
兩兄弟再到摩揭陀國(Magadha),在王舍城(Rajagaha)跟隨佛陀學法。後來跋利迦出家,證得阿羅漢(arahant)果。帝波須證得須陀洹(sotāpanna)果,仍然是在家居士,繼續經商。帝波須阿羅漢和伽梵婆提阿羅漢,傳授給緬甸人民的正法,戒(sīla)、定(samādhi)、慧(paññā)並重。帝波須和伽梵婆提兩位阿拉漢傳授眾人內觀法。當須那伽及鬱多羅兩位阿拉漢和他們的五個門徒來到緬甸,他們首先教導梵網經(Brahmajala Sutta)。
又傳說,佛陀住世時,蘇凡納布的統治者是辛哈拉加(Siharaja)。他建立了蘇達磨瓦提(Sudhammavati)首都,據稱即現在下緬甸的直通(Thaton)。
甚至還傳說,佛陀生前曾親臨上緬甸的蒲甘佈教。
巴利文佛經載中印度密提羅(Mithila)的伽梵婆提(Gavampati)向佛陀學法,證悟成阿拉漢後,在佛陀涅槃後第八年,到蘇凡納布(Suvannabhumi)向他前世的兄弟辛哈拉加與當地的居民傳法(Buddha-sāsana)。
傳說:釋迦國亡後,阿毗拉賈(Abhiraja)帶領族人東逃,經阿薩姆的迦摩縷波(Kamarupa),穿越緬甸邊界山區,到達親敦江和伊洛瓦底江流域,與緬甸人融合。
從古巴利文獻得知,西印度劍浮沙(Kamboja)、犍陀羅(Gandhara)、蘇菲瓦(Sovira)、信德(Sindha)和紹拉斯徹(Saurashtra)國際貿易商,從印度西岸港口出海。主要港口有跋祿迦(Bharukaccha,今 Bhadoch)和蘇帕拉喀(Supparaka-Pattana,即現今的 Nalla-Sopara,靠近孟買),龐大的貿易船直航南緬甸。南印度商人,從建志補羅(Kanchipuram)和卡威力港(Kaveripattana)登船航行至南緬甸。拘薩羅(Kosala)、迦屍(Kasi)、摩羯陀(Magadha)和鴦伽(Anga)王國的許多城市,都是貿易中心,商人們,以牛車或小船將貨物轉運到東印度恆河口的多摩梨帝(Tamralipti,今加爾各答南部)港口,再以大船轉運到緬甸或更遠的地方。許多印度商人定居緬甸伊洛瓦底江(Irrawaddy)、錫當河(Sittang)、與薩爾溫江(Salween)河口的港口及城鎮。他們取了印度地名,沿用至今。
阿育王遣使到金地。緬甸據佛經進一步繪聲繪影說,「金地」統治者名斯里馬秀卡(Sirimasoka),遣使者教導梵網經(Brahmajala Sutta),指引凡夫僧(sammuti sangha)、學僧(sekkha sanghas)與無學僧(asekkha sanghas)內觀禪修真解脫之法,以及經律論三藏理論法教(pariyatti)。緬甸佛教發達,佛經第五次和第六次集結都能在緬甸完成。
中國雲南阿育王傳說更盛。清吳大勛《滇南聞見錄》說:「大理塔基有數百處,皆阿育王所建舊址也。」其中怫圖寺塔:「源自無憂王(阿育王)遣使臣張羅造浮屠八萬四千。此其一焉。」唐代南詔三次對阿育王子封神。南詔末代君主全國訪求阿嵯耶事蹟,將阿嵯耶觀音樹立為「建國聖源」。南詔佛教王權上推「天竺佛國」。金馬碧雞土主神與阿育王子合而為一,自稱被「阿育王子金馬、碧雞二山景帝」。
南詔王閣邏鳳沒後,孫異牟尋(754-808)即位,遷都大理,大力提倡佛教。大理成佛教研究中心,與緬甸的蒲甘(Pagan)王朝聯繫頻繁,並聯繫印度,遂將大理改名為妙香國(Gandhara,犍陀羅)。
十一世紀中葉,緬甸北部阿奴律陀王(Anawratha)在蒲甘建立首都,時南緬甸辛(Dhammadassi)高僧遊方至蒲甘見阿奴律陀王,阿奴律陀王皈依佛教。
泰國丹隆(Damrongrachanuphap)親王考證《錫蘭島史》和《大史》所指「金地」在泰國西陲,當時為孟族人居地,領域包括今日緬甸東南地區,及泰國版圖的大部分。一錘定音,泰人認定「金地」國就在現在的佛統(Nakhon Pathom)。佛統塔附近,曾掘得古巴利語《緣起法偈》碑文:「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此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Yedhammahetuppabhava, tesam Hetum tathagato, tesann ca yo nirodho, evam vadi mahasamano)
因此,泰國政府於 2006 年 9 月 28 日專斷地將新建曼谷新國際機場定名為「素萬那普」(Suvarnabhumi),即梵文「金地」的拼音。金三角就是金地,金地是撣族住區,包括緬甸撣邦、寮國和泰國。
代序──金三角釋名
美國國務院官員馬歇爾‧格林(Marshall Green)在 1971 年年東南亞鴉片會議發言,首次使用金三角之名。
他不是無緣無故造這個詞的。
英國 1888 年出兵緬甸北部的撣邦之前,撣邦原稱「金國」(Meung-Duan-Suon-Kham)。
中國古籍載撣邦一帶民族有撣、金齒、銀齒、黑齒、白衣、白夷、擺夷等名。
撣語屬漢藏語系的壯侗語族;撣與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泰國的泰族、寮國的佬族和印度東北部阿桑姆的阿洪(Tai Ahom)是同族。泰族領地也包括寮國、緬甸撣邦、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和越南西雙楚泰。印度阿薩姆(Assam)是「撣」...
目錄
代序──金三角釋名
▌第一章 馬幫
雲南回民
─ 馬守義
潘泰
霍
德佑
潤民
▌第二章 果敢
楊家
─ 楊氏土司表
果敢自衛隊
蔣介石
二戰後
國民黨軍
楊振材和楊振聲
楊金秀
果敢鴉片
▌第三章 坤沙
坤沙先世
坤沙
自衛隊制度
牢獄
撣族獨立
彬龍協議
青年義勇軍
當陽起義
婻哏罕
召光正
賀蒙
圍攻
國民黨情報局
─ 張蘇泉
─ 梁仲英
─ 趙夢雲
國共角力
糯康
▌第四章 毒品熱戰
班關之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
滿星疊之役
萊朗之戰
▌第五章 佤邦
佤族
馬俊國
艾小石
佤邦聯合軍
▌第六章 彭家王朝
彭家聲
滾弄大戰
楊茂良兵變
四大家族
彭德仁
鮑有祥
林明賢
三兄弟聯盟
1027行動
臘戍戰役
統一上緬
▌第七章 緬甸困境
緬軍
一帶一路到皎漂和苗瓦迪
敏昂來
民族團結政府
民地武
撣邦
─ 克倫邦
─ 克欽邦
─ 若開邦和羅興亞人
─ 德昂民族解放軍
─ 克耶邦
─ 邦
─ 欽邦
─ 緬甸民族革命軍
主要參考資料
代序──金三角釋名
▌第一章 馬幫
雲南回民
─ 馬守義
潘泰
霍
德佑
潤民
▌第二章 果敢
楊家
─ 楊氏土司表
果敢自衛隊
蔣介石
二戰後
國民黨軍
楊振材和楊振聲
楊金秀
果敢鴉片
▌第三章 坤沙
坤沙先世
坤沙
自衛隊制度
牢獄
撣族獨立
彬龍協議
青年義勇軍
當陽起義
婻哏罕
召光正
賀蒙
圍攻
國民黨情報局
─ 張蘇泉
─ 梁仲英
─ 趙夢雲
國共角力
糯康
▌第四章 毒品熱戰
班關之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
滿星疊之役
萊朗之戰
▌第五章 佤邦
佤族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