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以心傳心。
在看似逆流的堅持裡,
聖嚴法師開創了禪修傳承的當代路徑。美國是聖嚴法師於西方推動漢傳禪法的起點,當時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正在興起,主流發展趨勢為日本禪,聖嚴法師卻以堅定的信念前行,選擇了符合其漢僧身分的中國禪,用獨樹一幟的風格,培育漢傳禪修的師資。
為何聖嚴法師在「西方」,卻運用非常「東方」且「傳統」的禪宗文獻資料,作為師資培訓的主要教材?本書將聚焦於聖嚴法師早期在美國的「師資培訓課程」,做第一手文本的分析。
首先從聖嚴法師親自敘述禪修經歷與禪修體驗的文字中,梳理出這些歷程對法師在美國帶領禪修、師資教學課程時,所帶來的重要影響;以及法師心目中理想的禪修師資人才,應具備的重要內涵與條件。其次,藉由篩選與整理這批「師資培訓課程」的內容,更清晰地呈顯出聖嚴法師於此系列課程中,極具「漢傳禪佛教」的內涵與教學特色。
綜合聖嚴法師個人禪修經驗的時空背景,以及教學文本的梳理與分析,進而將此兩者放入當時整個北美佛教的禪修環境氛圍中,進一步探究聖嚴法師何以選擇非常傳統的漢傳禪宗文獻為主要的教材?在課程教學內容中,其是否也期許弟子未來能在美國弘揚漢傳禪佛教?從北美宗教走向「多元」與「現代」發展的趨勢來看,聖嚴法師這般看似走向漢傳「傳統」與「純粹」的禪修師資教學特色,也讓筆者進而反思宗教發展「現代性與創新」的實質意涵。
◆ 聖嚴法師早期禪修教學的四個特色 ◆
一、以學習祖師的「精神」為學習的核心目標。
二、鍛鍊出能「活用死法」的禪修領眾人才。
三、以現代口語化的「實際操作」與「層次分明」為教學示範。
四、聖嚴法師完全不受當時北美各宗派逐漸現代化的禪風所影響,仍選擇以傳統的「漢傳禪宗文獻」為教學與教材的重心,並期許其西方弟子能以弘傳漢傳禪法為使命。
作者簡介:
釋常慧
1969年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威省,1993年畢業於臺灣國立師範大學,又於2002年畢業於中華佛學研究所,就學期間,於2000年依止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出家。出家二十年後再度回到大學院,於2024年取得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並成為該校人文社會學群專任講師迄今。
歷任法鼓山僧伽大學講師、僧眾培育室主、馬來西亞道場第一任監院、美國東初禪寺弘講師、文化中心專案成員等。研究專長包括:中國禪宗史、禪修理論與實踐、聖嚴法師教育理念與實踐、聖嚴法師禪修教學與師資培訓課程等。著有《聖嚴法師教育理念與實踐》,並於《人生》雜誌發表數十篇專文。
章節試閱
〔第三節 聖嚴法師心目中的理想禪修師資人才〕
一、理想的禪修師資內涵、作用與功能
(一)明師與禪師的意涵
早在1980年當學生詢問聖嚴法師:何謂「明師」?在哪裡可以找到世上最好的明師?他是不是最好的明師?相類似的問題時,法師即曾表明:以在禪堂打禪七而言,既然學生已經在這裡聽聞佛法、修習禪法,就要一心一意、死心塌地的認定:在尚未找到更好的明師之前,眼前的老師就是與他當下最有緣、最好的明師。否則,如果對教導者抱著懷疑的態度,在修行上就會一無所獲。 因此,聖嚴法師對於「明師」的意涵,首先是從修行者的立場來看,提出了「師徒因緣、信任關係」是為明師的重要條件。
(二)禪師的作用與功能
其次,作為一位明師,必須發揮什麼作用與功能呢?
聖嚴法師強調禪宗是重傳承的,所以禪門的老師必須是「有修證經驗的過來人」,如此才有能力印證弟子是否真的悟道。這樣才能避免禪宗自宋以後,被「瞎眼阿師」直接用「冬瓜印子」的偽證事態發生。
因此,法師認為禪宗的「明師」,亦即「禪師」,有兩種作用:首先,是能指導或啟發禪眾修持禪法的善知識,例如南嶽懷讓對馬祖道一的啟發、馬祖道一又啟發了大珠慧海。其次,是要能勘驗修行者的修行境界,以及印證其真實開悟。 此二者要能同時具足,方堪稱為明師、禪師。
二、理想的禪修師資應具足的條件
聖嚴法師於1993年5月24日,在密西根大學演講「作為禪師的條件」時,即列出了五個要項:正確的知見、修證的經驗、正統的傳承、福德因緣、善巧方便。這場演講是歷年來,法師對禪師的意涵、條件最為具體而詳盡的說明。
於「禪師」的內涵,法師非常具體地指出:作為一位禪師,他必須以「禪的觀念、禪的內容、禪的理論、禪的方法、禪的形式」作為他自己的老師。所謂「Master」,一定有他的弟子,而身為禪師,不只是有一般的弟子,更要有相當成就的弟子,才堪稱為禪師。
當然,這樣的禪師必定具足以下五個要項,簡要說明如下。
(一)具足正知正見
聖嚴法師提到禪師應具足的正知見含三部分:第一是以因果觀念為準則,第二是要有因緣觀,第三是以無我、無相、空為目標。法師進一步指出,這些觀念早就含括在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內容中了。
所謂「二入四行」的內涵,在此不贅述。僅提出聖嚴法師一些較具個人特色的詮釋:法師將「理入」直接視為是「頓悟」,即不需要用任何方法、直下就能悟入。「四行」則是結合上述所提的三項正知正見:報冤行即是知「因果」,隨緣行即是知「因緣」,稱法行與無所求行即是「無相、無我、空」。其中,又以最後的無相、無我、空為最重要的核心觀念。
(二)有修證的經驗
聖嚴法師解釋「修」即是修行,「證」即是證悟,如果修行沒有開悟,是不能成為禪師的。對於「修行」則提出了穩定正當生活的「戒」;有打坐基礎訓練下,而不受環境所困擾的「定」;有解脫、開悟經驗而兼具慈悲心與智慧心的「慧」。此戒、定、慧三學,是禪師在修行過程不能偏廢的,唯有透過三學同修,方能有具足悲智的證悟體驗。
(三)接受正統的法脈傳承
關於如何獲得正統的法脈傳承,聖嚴法師提出最好能同時具備以下三個因緣:首先是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明師的指導令其開悟。其次是得到明師的印可,承認與印證他的開悟經驗。第三是得到明師的許可,能夠開始成為禪師教授禪法。法師也提到要同時具備這三個因緣條件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對成為一位禪師,卻又是非常重要的。
(四)具備弘法的福德因緣
得到印可的禪師要有弘法的因緣,聖嚴法師說需要有三個基本條件的成就:首先是適當的弘法時間與空間。例如,若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人正好在中國大陸,那樣的時空環境就不允許法師弘揚禪法了。
其次是接引的對象和程度,法師舉美國的例子:許多美國人喜歡「聽禪法」,卻很少人真正能長時間的「修禪」,能夠遇到相應的學習者也是要靠彼此間的因緣。第三是弘法時外在的護持,即協助修行的外在條件,例如:可以打禪七的道場、有錢可以租借場地、協助打點三餐的義工等。
因此,不是每一位得到老師印可的弟子,都能具足以上所有教禪弘化的因緣;既便如聖嚴法師,在美國也曾在諸多條件欠缺下,度過極為艱辛弘揚禪法的歷程。
(五)要有善巧方便接引弟子
聖嚴法師指出弘化接眾的「善巧方便」至少要具備以下的內涵:有佛學的知識、有世間的知識、具備觀察的能力,以及應機教化的能力。禪宗說的「不立文字」,法師特別說明是指不依靠文字,而不是不用文字,因此強調:具備佛學知識才真是禪師,但若禪師不知世間學問就不通人情世故、對學生較不易有更深入的了解。作為一位禪師,除了以上條件,在帶領修行時,還要能對弟子用功修行時的表情與心理狀態善加觀察,才能即時用對的方法幫助學生在修行上受益。
關於「應機」施設方面,即是指運用禪門家風的:何時該罵、該呵、該打、該騙、該勸等,都要應對正確而適當的時機與靈活的接眾手法。這一條件確實也不容易具足。
最後,聖嚴法師總結說:要同時具備以上五項條件是很難的,能具足其中一項是可以成為一位普通的禪師,而若能全部具足,就堪稱是「最高明的禪師」了。
〔第三節 聖嚴法師心目中的理想禪修師資人才〕
一、理想的禪修師資內涵、作用與功能
(一)明師與禪師的意涵
早在1980年當學生詢問聖嚴法師:何謂「明師」?在哪裡可以找到世上最好的明師?他是不是最好的明師?相類似的問題時,法師即曾表明:以在禪堂打禪七而言,既然學生已經在這裡聽聞佛法、修習禪法,就要一心一意、死心塌地的認定:在尚未找到更好的明師之前,眼前的老師就是與他當下最有緣、最好的明師。否則,如果對教導者抱著懷疑的態度,在修行上就會一無所獲。 因此,聖嚴法師對於「明師」的意涵,首先是從修行者的立...
作者序
綜觀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1930-2009)一生,「推動佛教教育、培養佛教人才、復興與弘揚漢傳佛教」,實為其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使命與實踐方向。聖嚴法師在北美創建了禪中心(東初禪寺),期間在與西方弟子之間的教學與互動歷程,更是呈現了法師對佛教人才培育的關注與實踐。特別是聖嚴法師為了培養能在北美弘傳「漢傳禪法」的禪修師資人才,費時將近五年的時間,開辦了一系列「師資培訓課程」。
本書原為筆者的碩士論文〈聖嚴法師西方弟子「師資培訓課程」之早期禪修教學特色(1976-1985)〉,在經過部分修潤後出版。書稿是運用文獻與文本分析的方法,首先從聖嚴法師親自敘述的禪修經歷與體驗的文字中,梳理出其禪修歷程和對法師的影響,以及敘述其心目中理想的禪修師資人才應具備的內涵與條件。其次,藉由篩選與整理第一手文本資料—師資培訓課程,一一梳理出具「漢傳禪佛教」特色的教學內容。最後,綜合以上兩者,筆者發現:在當時的北美佛教發展背景,面臨南傳與藏傳佛教興起、日本禪為主流的發展趨勢中,聖嚴法師選擇了符合其漢僧身分的中國禪為主要的教授內容與手法,以堅定的信念前行,逐漸形成後人所稱道的中國「禪師」的道路。
本書依著研究動機與主題,分為六個章節,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本研究的緣起於在諸多研究聖嚴思想的論著中,對於聖嚴法師與西方弟子之間,特別是在早期為在家弟子開辦的「師資培訓課程」,鮮少受到注意,甚至尚無此類的研究。因此,筆者就個人因緣條件下選擇以此為主題,透過對聖嚴法師禪修經歷與背景的了解,進而探討其禪修師資培訓的教學是否具有漢傳禪佛教的特色等。本研究的時空背景為1976年至1985年之間,即聖嚴法師初入美國、開始教導禪修至「東初禪寺」的成立。因為研究主題放在「師資培訓課程」,故除以文獻分析來梳理時空背景之外,並運用文本分析法來詮釋這一批尚屬法鼓山內部的第一手文本資料的重要意涵。
第二章〈文獻探討〉,則從三大面向來梳理學者的研究文獻:禪修師資的養成教育、北美早期的禪修師資與弘化、宗教的現代性與創新。試圖從各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中,找到可供參考的視域與發現。尤其是聖嚴法師早期所處的北美佛教環境中,一些學者非常完整而豐富的研究,特別是在「美國禪師」的養成背景與弘化特色。最後則是探討一些學者對宗教社會現象的反思,例如世俗化、現代性、傳統、多元與創新等議題。
第三章〈聖嚴法師北美禪修教學背景〉,透過梳理聖嚴法師在靜安佛學院與從軍時期的禪修體驗等經歷,歸納出其在之後的師資培訓教學中非常重視的幾個條件,例如基礎與次第的方法、正確辨識悟境的態度與能力。另一方面,也將聖嚴法師早期在北美的禪修教學分為三個時期,並列出每一時期不同的發展特色,其中以第三期為本研究的重點時期,即1980年至1985年。從聖嚴法師在北美前後時期的教導禪修歷程,進而整理出法師心目中的理想禪修師資人才,應具備正知見、有修證的經驗與正統的法脈傳承、具有弘法的福德因緣與善巧方便等內涵。以上這些內涵與條件,聖嚴法師認為應經歷嚴格鍛鍊的過程,並歷經身心轉化的三個層次,才堪稱為理想的「禪師」等級。
第四章〈確立師資培訓課程之核心目標〉,先從最早的文本,也是立下最高目標的《禪門鍛鍊說》六份教材文本開始。筆者首先探討《禪門鍛鍊說》的重要性、寫作背景、全文架構及核心內容後,依此將六次的教學內容,與戒顯禪師在教法與內容作一對比參照,呈顯出兩者相同與不同之處,以及聖嚴法師詮釋與教學特色。
第五章〈從次第禪法至頓悟禪法的教學內容與架構〉,是聖嚴法師介紹《禪門鍛鍊說》後,再回到原始佛教「五停心觀」等次第禪觀的介紹,反映出聖嚴法師重視禪修師資要具備次第禪觀的基礎。法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其獨特的實驗性教學法,讓學生們更易於學習與體驗,同時明白在教學上,可以如何運用各種可能方式、具體有效地教導這些基礎禪修方法。接著,花了不少時間,介紹數十位中國禪師的鍛禪歷程,以讓西方弟子們掌握漢傳禪法不一樣的教學重點,尤其是「頓」與「漸」的真正修行意涵。最後,筆者發現:聖嚴法師在數年的師資培訓課程後,漸漸整理出具個人教學特色,這是屬於漢傳佛教的禪修理論、原則,以及實際修行方法的基本雛型與架構。
第六章〈結論〉,總結經過以上文本分析與研究的結果。筆者以「理想禪修師資培育的方向與內容」,以及「建構禪修師資的正知正見與修行方法」兩個面向,提出了聖嚴法師早期禪修教學的四個特色:一、以學習祖師的「精神」為學習的核心目標;二、鍛鍊出能「活用死法」的禪修領眾人才;三、聖嚴法師以現代口語化的「實際操作」與「層次分明」為教學示範;四、聖嚴法師完全不受當時北美各宗派逐漸現代化的禪風所影響,仍選擇以傳統的「漢傳禪宗文獻」為教學與教材的重心,並期許其西方弟子能以弘傳漢傳禪法為使命。
綜觀聖嚴法師早期的禪修教學歷程,可以發現法師應該早在1985年左右,即已透過這些教學經驗的積累,逐漸在其心目中建構了一套適用於西方的「漢傳禪法的教學系統」。此一系統的建立,是走在北美宗教現代化歷程中,呈顯出既有傳統次第禪觀的基礎,同時又保有禪宗頓漸思想內涵,並以現代創新的教學手法,逐漸形塑出聖嚴法師個人禪修教法的特色。
綜觀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1930-2009)一生,「推動佛教教育、培養佛教人才、復興與弘揚漢傳佛教」,實為其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使命與實踐方向。聖嚴法師在北美創建了禪中心(東初禪寺),期間在與西方弟子之間的教學與互動歷程,更是呈現了法師對佛教人才培育的關注與實踐。特別是聖嚴法師為了培養能在北美弘傳「漢傳禪法」的禪修師資人才,費時將近五年的時間,開辦了一系列「師資培訓課程」。
本書原為筆者的碩士論文〈聖嚴法師西方弟子「師資培訓課程」之早期禪修教學特色(1976-1985)〉,在經過部分修潤後出版。書稿是運用文獻與...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與材料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禪修師資的養成教育
一、現代禪修師資教育
二、傳統禪宗文獻中的禪修教學
第二節 北美早期的禪修師資與弘化
一、早期北美禪佛教的「美國禪師」
二、「美國禪師」養成背景與弘化特色
第三節 反思禪佛教的現代性與創新
一、北美禪佛教發展的特色:在家眾管理與領導禪中心
二、反思佛教的「現代性」與「創新」
第三章 聖嚴法師北美禪修教學背景
第一節 聖嚴法師禪修歷程對教學的影響
一、1949年以前的禪修歷程
二、1949年以後的禪修體驗
三、禪修經歷對聖嚴法師的影響
第二節 聖嚴法師在西方的禪修教學歷程
一、聖嚴法師對北美禪佛教發展的體認
二、聖嚴法師在北美的禪修教學歷程
第三節 聖嚴法師心目中的理想禪修師資人才
一、理想的禪修師資內涵、作用與功能
二、理想的禪修師資應具足的條件
三、理想禪修師資的鍛鍊與轉化歷程
第四章 確立師資培訓課程之核心目標
第一節 理想禪師的鍛禪手冊:《禪門鍛鍊說》
一、《禪門鍛鍊說》的重要性與寫作背景
二、《禪門鍛鍊說》全文架構及內容重點
第二節 以學習祖師的「精神」為核心目標
一、立下核心的學習目標:學習祖師的「精神」
二、聖嚴法師的詮釋內容與特色
三、可成為一本嚴格而有用的「鍛禪計畫書」
第五章 從次第禪法至頓悟禪法的教學內容與架構
第一節 以傳統「次第禪觀」為基礎
一、開課緣起與文本演變
二、「次第禪觀」教學內容與特色
第二節 以漢傳禪法的「觀念與方法」為核心
一、「祖師」系列課程的目的與焦點
二、以禪師修證體驗與鍛禪手法為重心
第三節 建立一套具完整架構的「漢傳禪修師資培訓」教材教法
一、釐清「頓」與「漸」的內涵
二、建構出具個人特色的禪修教法基本理論與修行內容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一、以《禪門鍛鍊說》為禪修師資涵養的主要參考藍本
二、建立「漢傳禪修師資培訓課程」的教學架構
第二節 研究討論
一、是建立一套「漢傳禪法教學系統」的關鍵期
二、建構漢傳佛教藍圖
三、在傳統與非傳統之間尋求平衡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一、研究限制
二、未來研究方向
三、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聖嚴法師早期禪修教學之「師資培訓課程」列表(1981-1985)
附錄2:第一代美國禪師簡介
附錄3:聖嚴法師早期禪修教學事蹟簡表(1976-1985)
附錄4:聖嚴法師「五停心觀」教學內容摘錄
附錄5:聖嚴法師「四念住」教學內容摘錄
附錄6:聖嚴法師白話講述「百丈懷海」的修證歷程
附錄7:「聖嚴法師數位典藏資料庫」檔案申請表(授權書)
表目錄
表4-1:《禪門鍛鍊說》內容整體架構表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與材料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禪修師資的養成教育
一、現代禪修師資教育
二、傳統禪宗文獻中的禪修教學
第二節 北美早期的禪修師資與弘化
一、早期北美禪佛教的「美國禪師」
二、「美國禪師」養成背景與弘化特色
第三節 反思禪佛教的現代性與創新
一、北美禪佛教發展的特色:在家眾管理與領導禪中心
二、反思佛教的「現代性」與「創新」
第三章 聖嚴法師北美禪修教學背景
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