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一切現象都是心中物,
全部都是你,也全部不是你。
從情緒管理、時間管理,
到深入煩惱的根源、無我的體驗,
以及禪修方法、圓通法門的抉擇等;
果醒法師以數十年的實修歷程,
融會《楞嚴經》義理與祖師禪語,
為我們指出清明的實踐之路。
正見建立,修行落地。
讀者不僅能從觀念上理解,
更可在日常中練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你不需要逃離世界才能修行,
當你在車陣中觀呼吸,在衝突中觀自我,
讓禪的智慧照見自己,也照亮世界,
你會發現: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
「本書既有正知見的釐清,又有修行方法的說明,建議讀者從生活實踐下手,始能與生命結合。書中各個子題,幾乎皆可念念修、時時修、處處修。」——果醒法師
精彩內容:
◆ 佛系人生管理——開機&關機、確定第一順位……
◆ 無我的練習——大時空視角、一人一世界……
◆ 禪的修行——除心不除境、生活三昧……
◆《楞嚴經》的生死觀——為何流浪生死?圓通法門怎麼修?……
作者簡介:
釋果醒
一九五三年出生於臺灣高雄,一九八四年追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習禪,一九八六年於法師座下出家,二○○五年成為聖嚴法師傳法法子。曾任法鼓山農禪寺禪坐會和禪修推廣中心輔導法師、美國紐約東初禪寺兼象岡道場住持,現任法鼓山副住持、禪修中心副都監及禪堂堂主。
三十三歲出家,自云人生「三三來遲」,出家後,對漢傳經典及禪宗體用心法,融會貫通。二○一一年起,結合《楞嚴經》、《圓覺經》、《維摩詰經》、《六祖壇經》等經教,於臺灣、美國、澳洲、莫斯科、波蘭、香港、新加坡等地,帶領止觀、默照、話頭、念佛禪等禪修活動,經常為海內外各地人士宣講無我心法。著有《楞嚴禪心》。
章節試閱
〔慢半拍〕
《楞嚴經》指出,眾生的一切煩惱,始於一念妄動,無明、能所、虛空、世界、眾生、業果,都是心的妄念。每個當下,我們都將識心變現的人、事、物,視以為真,看到現象、聽到聲音,就認為裡面有人,進而連結想法,拉出一堆妄念。要停止這種後念緣前念的意識心,可練習「慢半拍」。
所謂慢半拍,是無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甚至想到什麼,不要馬上回應。當你發現自己把現象當成人,產生想法、語言、動作,知道這是意識心的盲動,此時,新的模式就會出現。大原則是:
一、接觸一切人、事、物,要知道一切現象都是心感知的,如同夢裡的張三、李四,全是心中的東西。
二、無論白天的想或是夜裡的夢,所有浮現的影像、念頭、想法等,都是無知無覺的物,生起後即消失,不是真正的我。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入睡後,不看、不聽、不想,也不感知身體,對我們來說,這個世界和身體都消失了;醒來後,身體和世界又出現了。然而,醒來之際,如果心不取相,會發覺身體不見了,即如禪修至身心統一時,身體的覺受消失了那樣。反之,睡醒後馬上動念「現在幾點了?」,就會接連產生「我要趕快做這、做那」等一堆妄念。因為你不覺得想知道「現在幾點了?」是個妄念,就會跟著此一妄念相續互動。
如同禪坐時,腿痛得難受,動念「想放腿」,此時由大腦下「放腿」指令,接著,全身細胞準備執行。此時,已非僅是一個「放腿」的念頭而已,而是一堆妄念串流,產生連動效應,全身躁動,更增強腿痛的感受,於是你真的放腿了,事實上,這就是業力。所以,重點是「慢半拍」,發現有妄念生起,不要馬上連結。
「慢半拍」的目的,不是為了制止妄念,而是讓我們的心留有餘裕。如果去制止,就會陷在念頭有好壞之別,這已是後念緣前念,當然也看不到念頭當生當滅的特質。假使妄念生起,已連結觸、受、愛、取、有等身心反應,那就從當下開始練習,不去制止,也不改變,它要怎麼樣就讓它怎麼樣,只是清楚知道當下生起什麼感受。日常生活也是一樣,當你想到某人、某事,而浮現相關念頭時,先擱置,不要執行。因為一執行,念頭就會像瀑流般相續。
通常,我們都會抗拒情緒,一旦生起情緒,會急著想把糾結的情緒轉為平靜心。其實化解情緒的重點,不是讓自己沒有情緒或是轉為平靜心,而是認識情緒裡沒有我。所以,不要害怕情緒,也不要控制情緒,只要練習「慢半拍」,就有機會看見情緒如何生起,從源頭去化解情緒。如同水龍頭故障,水流不止,此時,用手去阻擋是沒有用的,只有關閉水閥,才是解決的辦法。
「慢半拍」相當於在一堆妄念中,有人等著上台,你雖然看到了,但是不急著配合。只要心的主人沒有請它出場,它就上不了台。因此,聖嚴師父演講時,通常會帶領大眾進行五分鐘的禪坐,目的就是引導大眾體驗:先讓自己對身心世界的執著慢下來,然後再重新去體驗身心世界是什麼。
當情緒生起時,可把注意力拉回到身體,體驗呼吸或是感受身體的感覺。如果還是被情緒牽著走,也不要急於把情緒轉化為平靜心,畢竟發飆與平靜,都是心性的功能。假使還是有情緒,你就練習當一名旁觀者,欣賞情緒如何發洩,感受情緒如何驅動你的身體。
因此,有情緒是正常的,想要壓制情緒是正常的,即使情緒排山倒海而來也是正常的,因緣、因果就是如此。對覺悟者而言,世間現象通通有,然而他們以平等心看待一切現象,不取、不著、不住,因為心中已無人我是非的分別相。
生活中練習「慢半拍」的原則有四:
一、只看:心中浮出觸、受、愛、取、有等反應,不制止、不改變,只是看到。
二、不壓、不跟:念頭生起時,不壓制,也不跟隨,練習讓自己的心不停留在任何地方。
三、反問:當心中浮出某人影像時,試著反問自己:影像是心外的人,還是你心中的東西?
四、歸源:釐清煩惱的根本,認清情緒裡沒有「我」,心念、感受和情緒,都是當生當滅的暫時現象,不是真正的「我」。
〔如何發揮「影響力」〕
什麼是「影響」?一般人為什麼會「受影響」?「影響力」又是如何產生的?
探究「影響」二字,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形容詞,也可當動詞用。以講說為例,演說者的色相是「影」,言談的聲相是「響」。比如上課時,我的談話產生「影」與「響」,聽者接收後,各自在心中產生連結、重組,這就是聽者「受影響」了。這裡的「影響」、「受影響」,都是動詞。
「影響」是心運作的事實。我用心性產生講話的現象,包括講話的聲音、表情、感受等,統稱為「影響」。對聽者而言,我所產生的「影」與「響」,其實是從聽者心中浮現的,但一般人會認為那是心外的「影」與「響」,因此連結記憶中的「影」與「響」來回應。
又如路上偶遇一人,覺得很眼熟,馬上動用記憶來判斷「這是誰?」「在哪裡見過?」也就是說,從當下所見的「影」與「響」,啟動記憶檔案予以連結;同時,又將記憶中的影像當真,產生種種感受、想法,就叫作「受影響」,其實這都是意識心的運作模式。
意識心的運作屬探照燈模式,並非平等普照。我常舉例,有四個人到一家餐廳聚餐,後來我問他們,對這次聚餐有什麼心得,結果人人不同。有人說這家餐廳的裝潢很有特色;有人說他看到餐廳供奉一尊佛像,感到很親切;有人關注餐具擺盤,認為很有品味;另有一人只感到飢腸轆轆,一坐定就馬上點餐。每個人各以現前身心所感知的外境截然不同,就是意識心的探照模式。
《楞伽經》云:「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意思是說,每個人的意識心選擇自己想看的對象,然後各自解讀。看到現象,認為是心外的東西,再針對現象連結記憶中的舊檔案,合併存儲,便是各自「受影響」。
其實,無論現象生起或是連結,都是心性的功能,一切現象都是自心物。以講話為例,不論內容為何,只是心性穿著不同的「衣服」而已,重點在於穿著哪些「衣服」,比較能夠使得他人接受,進而產生相應的「影響」。一般而言,相對於「命令」、「指責」、「批評」、「抱怨」等衣服,一般人更願意接受「包容」、「關懷」、「安定」、「慈悲」等衣服。
因此,發揮影響力,就是讓別人願意接受你的「影響」,我們可以運用這種方式行菩薩道,也可藉由這種方式,轉化錯誤的操作模式。舉例來說,我曾數次與師父同車,除非有必要,否則師父很少開口;但是只要師父在車上,全車的人都能感受到一股安定的攝受力,即使你想打妄念,也不容易生起。
對覺悟者而言,一切的「影」與「響」,都在人人心中整體呈現。我的心呈現什麼,你的心也呈現什麼,此中沒有人我之別,便是「張翁喫酒李翁醉」、「東山下雨西山濕」。當然也不會加料,產生貪瞋取捨、恩怨情仇,時時處處都是「佛佛體同」、「同見同行」。
如何體驗呢?一種是透過禪修,練習止的工夫;一種是生活中運用「八式動禪」的原則,隨時把注意力拉回到身體放鬆、清楚身體覺受的每個動作上。至於獨處時,可練習「一支香」模式,也就是全心投入,工作時,全身心都在工作;走路時,全身心都在走路;吃飯時,全身心都在吃飯。當下只有一念,而每一念都是圓滿的。
〔慢半拍〕
《楞嚴經》指出,眾生的一切煩惱,始於一念妄動,無明、能所、虛空、世界、眾生、業果,都是心的妄念。每個當下,我們都將識心變現的人、事、物,視以為真,看到現象、聽到聲音,就認為裡面有人,進而連結想法,拉出一堆妄念。要停止這種後念緣前念的意識心,可練習「慢半拍」。
所謂慢半拍,是無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甚至想到什麼,不要馬上回應。當你發現自己把現象當成人,產生想法、語言、動作,知道這是意識心的盲動,此時,新的模式就會出現。大原則是:
一、接觸一切人、事、物,要知道一切現象都是心感知的,如同...
作者序
〔慧根.會跟.願意跟〕
學禪近四十年,總有一股使命感要將禪法推廣出去,除了帶領默照及話頭等禪期活動外,更重要的是宣揚禪的知見,使有緣人同霑法益。
禪,即是心,即是智慧。要看懂禪宗典籍需有步驟:首先,從義理的理解入手;其次,義理要能實踐。理解的義理和實踐義理不同。很多人停留在理解的義理,能知不能行。實踐義理,則和我們的生活及生命相結合,亦即佛法、禪法知見,可對上我們當下的經驗,如此才會有生命力。
本書是我近年在法鼓山總本山及全球各地分院,含禪期開示及網路共學《楞嚴經》、禪宗著作等課程,由學員錄寫逐字,編成群組分享的《楞嚴期刊》,再由法鼓文化編輯胡麗桂統合彙編。期間編輯數次要求我針對書稿進行增補,因此成書後的書稿,已與期刊所載內容有所不同。
在二○二○年出版的《楞嚴禪心》一書中,我曾談及《楞嚴經》卷一、卷二精要,即心性與現象的十種關係。
本書接續談到:《楞嚴經》卷二的「別業妄見」、「同分妄見」;卷三的「三科七大」;以及最重要的,卷四談到「從真起妄」,凡夫因一念妄動,產生無明、能所、虛空、世界、眾生、業果,流轉生死而不自知,其實就是順十二因緣的另一種講法。卷六的觀音圓通法門,從入流亡所,啟動「返妄歸真」,亦即逆十二因緣的修法,邁向超越生死的彼岸。返妄歸真後,性即是相、相不離性,一切虛妄相,無一不是真心的妙用,便稱為「全妄即真」,進一步能如觀音菩薩發揮三十二應、四無礙智,救度有緣的眾生。
本書共編為四講,其中的第四講「《楞嚴經》的生死觀」,即是楞嚴義理的講述與分析,名相較多而義理較深,但卻非常重要。此講原訂為第一講,因考慮讀者可能望文生畏,「知難而退」,那就非常可惜!於是調整講次,先從生活化的楞嚴觀念與禪的日用談起,再循序漸入《楞嚴經》法要,希望這樣的安排,能使讀者更容易閱讀。
例如第一講「佛系人生管理」及第二講「無我的練習」,都是一般人生活中可運用、實踐的觀念。其中談及五代時間管理,以「開發佛性指數」的大時空視角,行「盡未來際的時間管理」,此非一般所談今生的時間管理而已。「確立第一順位」,探討被績效主義掌控的現代人,凡事追求效率至上,殊不知開發「德」比「能」更重要,而且這種特質會累積並延伸至未來世。「人生劇本已寫好了?」及隨時隨地的「現世報」,是因緣果報的另一種詮釋,可能會打破常人的認知模式。
「開機、關機」則是比喻生死自主、自在的新名詞,唯有體證無我,才能如此瀟灑自在。無我的知見,是佛教有別於其他宗教最重要的分野,此一觀念已不易理解,又要能夠體驗,則須經年累月下工夫。若能懂得無我,了解身體只是工具,則探討「恐懼從何而來?」,就有另一種選擇。
第三講「禪的修行」,重在解行相應。禪法即是心法,凡夫的煩惱心,從無明、迷惑而造業、受報的功能,稱為眾生用或迷用、染用;透過默照、話頭、四念住等修行法,朝向妙明、無能所、無貪瞋取捨的操作,稱為佛用、淨用、悟用。關鍵是生活中隨時隨地能修、能用,才有生命力,稱為「生活三昧」、「波羅蜜」。
自己禪修近四十年,發覺早期從打坐下手,由散心、專心到一心,大多在收攝身心的定功下工夫,至於什麼是無心、無我,實難以體會。後經研讀《楞嚴經》、《六祖壇經》等教理及禪宗祖師語錄,再有聖嚴師父勉勵導讀《神會禪師的悟境》和《心的詩偈──信心銘講錄》二書,以及配合默照禪、話頭禪,總算慢慢了解禪宗所謂「體用」、「知外無行、行外無知」的教法。從此提醒自己要隨時隨地用方法,讓佛法關鍵名詞對上當下的經驗,現在已變成一種習慣。
祖師語錄及其師徒對話,都是悟後心性的展現,他們體驗禪即是心、禪即是智慧,同時也調教弟子將有能所的意識心轉為智慧心。從這個指標來看,我所分享的知見與實踐方法,不過是禪的基本功,這與禪師一出手,就要你「斃命」──截斷意識流,還能活過來,即「殺人刀、活人劍」,可說僅是小菜一碟。
但是,要將有心學禪的行者拉拔到此一層次,仍然需有相應條件,我稱為「三ㄍㄣ」:「慧根」、「會跟」、「願意跟」。「慧根」是過去生已種下善根,歡喜親近佛法、禪法;「會跟」是能夠接受我說法的角度;「願意跟」最重要,它是緣分的關係。我的目的,是讓有緣人都來體驗禪的妙用。
本書既有正知見的釐清,又有修行方法的說明,期以雙軌並行,朝向行解相應的目標。但若要真的受用,建議讀者從生活實踐下手,始能與生命結合。書中各個子題,幾乎皆可念念修、時時修、處處修。
感謝法鼓文化的認同與協助,成就本書出版,讓有緣的讀者同霑法露。
釋果醒
〔慧根.會跟.願意跟〕
學禪近四十年,總有一股使命感要將禪法推廣出去,除了帶領默照及話頭等禪期活動外,更重要的是宣揚禪的知見,使有緣人同霑法益。
禪,即是心,即是智慧。要看懂禪宗典籍需有步驟:首先,從義理的理解入手;其次,義理要能實踐。理解的義理和實踐義理不同。很多人停留在理解的義理,能知不能行。實踐義理,則和我們的生活及生命相結合,亦即佛法、禪法知見,可對上我們當下的經驗,如此才會有生命力。
本書是我近年在法鼓山總本山及全球各地分院,含禪期開示及網路共學《楞嚴經》、禪宗著作等課程,由學員...
目錄
〔自序〕慧根.會跟.願意跟
〈第一講〉佛系人生管理
開機、關機
人生劇本已寫好了?
現世報
確立第一順位
開發佛性指數
慢半拍
要認真,不要當真
人身難得,身見難斷
如何發揮「影響力」?
問答討論
〈第二講〉無我的練習
平衡報導
建立情緒防火線
甘願被「擺布」
隨順智慧
恐懼從何而來?
相由心生,境隨心現
大時空視角
一人一世界
凡夫的世界與覺悟者的世界
問答討論
〈第三講〉禪的修行
行解相應
不追求、不排斥
除心不除境
妄心與妄念
念佛方法
四念住與默照
禪宗與南傳止觀同異
用默照,轉眾生用為佛用
用話頭,返妄歸真
生活三昧
波羅蜜
問答討論
〈第四講〉《楞嚴經》的生死觀
把佛性找出來
眾生為何流浪生死?
為什麼說人生如夢如幻?
世界與眾生是怎麼出現的?
器世間是如何運轉的?
五濁惡世怎麼說?
如何抉擇生死根本?
怎樣才能夠逆生死流?
什麼是六根互用?
圓通法門怎麼修?
問答討論
〔自序〕慧根.會跟.願意跟
〈第一講〉佛系人生管理
開機、關機
人生劇本已寫好了?
現世報
確立第一順位
開發佛性指數
慢半拍
要認真,不要當真
人身難得,身見難斷
如何發揮「影響力」?
問答討論
〈第二講〉無我的練習
平衡報導
建立情緒防火線
甘願被「擺布」
隨順智慧
恐懼從何而來?
相由心生,境隨心現
大時空視角
一人一世界
凡夫的世界與覺悟者的世界
問答討論
〈第三講〉禪的修行
行解相應
不追求、不排斥
除心不除境
妄心與妄念
念佛方法
四念住與默照
禪宗與南傳止觀同異
用默照,轉眾...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