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的權利,是對異性戀主義這一初始設定(=不公義)的明確挑戰,是當事人不斷發聲、持續抗爭後才得以爭取的。
當事人並非要求社會給予體諒或「溫柔」,而是要改變僅將異性戀視為正常、普通的幻想性規範,要求承認LGBTQ+ 的平等權利。這毫無疑問是一場關於性規範的政治抗爭,是一個戰場。台灣的同志聯合女性運動、關心國家未來的廣大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以及政權核心,最終在這場抗爭中取得勝利。
本書記錄了這一路奮鬥的軌跡。
成熟的民主,以及關心政治的眾多國民,特別是對「台灣的未來」感到焦慮的年輕人,推動這個艱難的運動走向終點。民主和人權,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並於5月24日正式生效,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這一天,全國有526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
長期關注台灣同志運動的鈴木賢教授,也是這歷史性一刻的見證者。明治大學法學部教授鈴木賢是家庭法的權威,也是札幌同志遊行的創辦人,長期致力於推動日本同婚合法化,自2005年開始,每年來台參加同志遊行,並曾三度受邀至台大法學院擔任客座教授,親身參與了台灣的婚姻平權歷程,並率先於日本出版《台灣同婚法的誕生》,希望台灣經驗可以助日本一臂之力,對於同婚之於社會的影響,提供基於事實的論據,並在同婚法實施六年後推出中文版,彙整、補足法律施行後的最新發展與制度變化。
他鉅細靡遺地呈現修法過程的功防和論辯,國民意識的流轉與變動,也是超過二十年的跨國同志交流最深刻的觀察。。
日文版得獎記錄:
第三十五屆尾中郁夫家族法學術獎
第一屆日本台灣學會學術獎
二〇二三 Asia Book Awards/年度最佳亞洲圖書
第二十九屆聯合駿河台學術獎
同心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尤美女(前立法委員、台灣同婚法案的主要推動者)
呂欣潔(亞洲同志人權倡議者、台灣婚權運動推動者)
阮慶岳(作家)
林昀嫺(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許秀雯(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創會理事長、婚姻平權釋憲案訴訟代理人)
黃惠偵(《日常對話》導演)
陳雪(作家)
陳栢青(作家)
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同運三十》作者)
賴正哲(資深同運工作者)
鈴木賢教授以一個日本人長達一、二十年的觀察、參與、體驗與見證台灣同婚法的醞釀、催生及誕生的波譎雲詭、驚濤駭浪的獨特歷程,客觀、忠實的為台灣留下詳細的歷史紀錄,也作為日本推動同婚法案的借鏡及參考,是一本難能可貴的歷史文獻,特此推薦。──尤美女
這不是一本單純講述法案的書,而是一部不容遺忘的戰鬥紀錄,也是台灣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的重要檔案。
書中的文字做到了影像無法完成的事,它不急著抵達情緒,而是一字一句寫下那些年人們的掙扎與努力,以及議題的攻防與推進,鉅細彌遺的書寫,讓歷史的紋理得以留下,讓變革的路徑清晰可見。──黃惠偵
這是一本令人感動的著作!
同婚法的誕生是社會力的展現。台灣能在二○一九年通過同志可以結婚的法律,累積的是許多前輩及整個台灣同志社群過去三十年在各個領域披荊斬棘、開拓耕耘的成果。不只是婚權立法將近十年在街頭、在國會、在社會各角落遊說、推動、抗爭,也倚靠長期以來在同志人權倡議、運動組織經營、社會溝通、性平教育、性別與女權運動、藝文書寫創作、文化改造……等醞釀充沛社會力的運動土壤耕耘。
鈴木賢教授以其深厚法學素養分析台灣同婚立法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他以長期參與日本同志運動的經驗,犀利觀察影響台灣同婚立法的社會背景,細數台灣同運長期奮鬥的關鍵因素與歷程。這種敏銳解析若非投身同運其中是不可能擁有的眼界。鈴木賢教授對日本同運的堅持與鬥志、對台灣運動現場關注的濃厚情誼,讓《台灣同婚法的誕生與演進》成為一本充滿生命力的動人著作,台灣讀者有幸在日文原著出版四年後看到中文翻譯的出版,很值得回顧與重新省思過去那一段驚天動地的婚權立法與三十年同運的歷史軌跡。──喀飛
作者簡介:
鈴木 賢(すずき・けん)
1960年生於北海道。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法學博士(北海道大學)。歷任北海道大學法學部助教、副教授、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客座教授(2022-2023年)。現為明治大學法學部教授,明治大學法學研究所所長,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專攻中國法,台灣法。著有《現代中國繼承法原理》(成文堂,1992年),合著《對中國而言法律是什麼》(岩波書店,2010年),《要說中國法》(東京大學出版會,2017年),《現代中國法入門[第十版]》(有斐閣,2025年)等。札幌同志遊行創辦人(1996年)。
譯者簡介:
李明峻
1963年生,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日本京都大學法學碩士、博士。曾任日本岡山大學法學部助教授、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現任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著有《國際法入門》、《國際法概論》(許慶雄共著);編有《當代國際法文獻選集》、《東南亞大事紀(1900-2004)》;譯有《台灣國際政治史(完整版)》(戴天昭原著)、《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涂照彥原著)、《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許世楷原著)、《台灣統治與鴉片問題》(伊藤潔原著)、《矢内原忠雄傳》(矢內原伊作原著)、《韓國──人脈與政治文化》(服部民夫原著)等。
章節試閱
亞洲LGBTQ+的燈塔!
為了將這個對亞洲來說是世紀時刻的景象牢牢地烙印在眼中,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日早上八點,我來到台北市中正區戶政事務所。從這天起,台灣根據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所謂台灣同婚法),性別相同的雙方也可以辦理婚姻登記。辦理戶籍事務的各地方戶政事務所,早上八點已經擠滿了當事人、支持者、家屬和媒體記者。
位於台北市中心的中正區戶政事務所,是婚姻平權運動的前線,也是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以下簡稱伴侶盟)在二○一四年嘗試與三十對同性伴侶一起登記婚姻的地方。那時他們的登記未被受理,但現在要洗刷這份屈辱。伴侶盟律師團召集人(創會理事長)許秀雯(女同志)和她的伴侶、秘書長簡至潔,以及男同志伴侶邱亮士(時任伴侶盟理事長)和曹朝卿,這兩對同性伴侶特意選擇在這一天,在這個中正區戶政事務所遞交婚姻登記,象徵著「重返中正戶政、完成同婚登記」的意志。
中正區戶政事務所在擠滿人群的住商混合大樓狹小的樓層裡,當時間過了八點半,戶籍登記窗口開放。同性伴侶接連坐在窗口前,將必要文件遞交給戶政登記承辦人員,並眼看登記過程。承辦人員像處理異性婚姻登記一樣,熟練地敲打電腦鍵盤,製作新的國民身分證並當場交給兩人。台灣的國民身分證(國家發行的身分證)背面有父母姓名和配偶姓名欄位。擁有同性伴侶的人,他們的身分證上,以前無法被印上的伴侶姓名,在這個瞬間清晰地印在各自證件的配偶欄中。
就這樣,不到三分鐘內,新婚的「妻妻」、「夫夫」接連誕生。在此期間,從台灣同性婚姻運動先驅、男同志祁家威在一九八六年尋求男性間婚姻公證,已經過了三十三年。或者說從致力於多元成家法律認可的伴侶盟成立的二○○九年來算,也已經過了十年。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台灣的LGBTQ+迎來期待已久的歡慶日子。
台北市政府也慶祝同婚的開始
接著,我移動到台北市東側,位於台北市政府附近的信義區戶政事務所前。同日上午十一點,草坪寬廣的戶外廣場,陽光像盛夏一般猛烈地照射著。抬頭望去,台北的新地標一○一大樓聳立在一旁。在這裡,台北市政府與婚姻平權大平台、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等致力於實現婚姻平權的非政府組織共同舉辦一場題為「幸福起跑線」的同性新婚伴侶慶祝儀式。
剛剛辦理完結婚登記的十幾對女女、男男伴侶,走過鋪設巨大彩虹旗幟的紅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依次進場。當新婚伴侶用熱吻回應祝福時,現場立即響起在場群眾的歡呼聲。台北市副市長在舞台正中央致辭,並逐一將戶口名簿交給每對新人作為結婚證明。同時,駐台灣的西班牙、英國、歐盟等各國代表也發表了祝賀致詞。儘管台灣與日本距離這麼接近,但駐台北的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代表卻不見身影。大概是因為日本尚未開啟實現同性婚姻,所以未受邀請。
現場還有祁家威、在婚姻平權運動中相當於總決賽旗手的婚姻平權大平台代表,本身是一名女同志的呂欣潔等功臣們。廣場攤位上有各國代表處準備了葡萄酒和小吃,參與者在毫不客氣的南國陽光下舉杯同慶。在日本,人們往往用貶低性的詞語稱呼同性戀者,將他們稱為隱花植物。但在這一刻,我彷彿看到法律平等對待同性伴侶的意義。公開的同性婚姻制度,將同性伴侶從陰暗中帶到陽光下。從這天起,台灣的同志不再需要躲藏。
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台灣的同志終於可以結婚了。
首日有五百二十六對登記
全國在五月二十四日當天登記的同性伴侶達五百二十六對。其中女同志伴侶三百四十一對,男同志伴侶一百八十五對,女同志伴侶約占三分之二。除了離島的澎湖縣和連江縣(馬祖列島)外,所有地方政府都有受理登記,證明同性伴侶遍布台灣各地。登記數最多的是新北市一百一十七對,其次是台北市九十五對、高雄市七十二對、台中市六十五對、台南市三十九對、桃園市三十六對,幾乎與人口數成正比。台灣的同性伴侶一直在等待這一天的到來。
總統府前廣場的戶外集體婚禮
這個曾多次舉辦訴求婚姻平權集會、示威和遊行的總統府前廣場,在隔天五月二十五日下午六點,封閉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由伴侶盟主辦的盛大集體結婚派對「同婚宴」。台灣習俗叫「辦桌」,即在戶外擺放許多桌子,訂購外燴,大家一起長時間飲食。即使是異性伴侶,也常常占據道路或廣場舉辦這種風格的婚禮派對。這種派對形式時間和邀請賓客人數都相當隨意,頗具台灣特色的「隨性」。這天,前一天剛登記結婚的同性伴侶受邀參加,讓露天集體婚禮熱鬧非凡。售票入場的門票很快被LGBTQ+(同志)群體搶購一空,顯示伴侶盟背後有如此多的當事者和盟友(ally)的支持。
伴侶盟早在二○一二年就起草並公布了實現同性婚姻的民法修正案,以及三個多元成家法案(婚姻平權、伴侶制度與家屬制度)。這成為台灣同性婚姻法制化組織性運動的起點,但實際上伴侶盟隔年就在這個地方舉辦了一個占據一千兩百個座位的「辦桌」。他們曾發誓,當同性婚姻實現之時,將再次回到這個凱達格蘭大道,舉辦一場盛大的宴會。六年後的今天,他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在總統府前出現了一個臨時舞台(實際上是一輛大卡車的貨台),並設置了巨大的螢幕和揚聲器。在舞台前,擺放了一百六十張圓桌,每張桌子十把椅子,總共一千六百把紅色塑膠椅,各桌上源源不斷地送來料理和啤酒。
舞台上表演了支持婚姻平權的歌手演唱、變裝皇后和GOGOBOY的表演。伴侶盟的代表許秀雯和簡至潔這對伴侶回顧了這十年的運動,以勝利的姿態致辭。她們充滿了跑完全程的暢快感,展現出耀眼的英姿。祁家威在當天下午剛結束在宜蘭縣的驕傲遊行,匆忙趕回台北,在集體的婚禮派對上與我同桌。尤美女立法委員等多位推動婚姻平權的政治人物也出席了活動,他們三次在國會提出同性婚姻法案,最終促成了行政院提出並通過的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
夜幕降臨時,前一天剛結婚的二十對新婚同性伴侶陸續進場,讓總統府前的氣氛達到最高潮。身著婚紗、禮服,甚至動物裝的同性伴侶,在現場人們的注目下踏上紅毯,交換戒指,互相許下愛的承諾。
總統府前這個地方相當於台灣政治的中心樞紐,猶如日本的國會議事堂前。在這個地方舉辦「同婚宴」具有深刻意義。恰逢總統府落成一百週年的二○一九年,塔樓俯瞰的景象,為站在結婚起跑線上的同志們送上祝福,場面壯觀。在這一天,同志們終於平等地成為台灣政治的主角。實現婚姻平權不僅是一個政治議題,更是同志這個少數群體從政治中心向全台灣宣誓他們的勝利,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
亞洲LGBTQ+的燈塔!
為了將這個對亞洲來說是世紀時刻的景象牢牢地烙印在眼中,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日早上八點,我來到台北市中正區戶政事務所。從這天起,台灣根據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所謂台灣同婚法),性別相同的雙方也可以辦理婚姻登記。辦理戶籍事務的各地方戶政事務所,早上八點已經擠滿了當事人、支持者、家屬和媒體記者。
位於台北市中心的中正區戶政事務所,是婚姻平權運動的前線,也是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以下簡稱伴侶盟)在二○一四年嘗試與三十對同性伴侶一起登記婚姻的地方。那時他們的登記未被受理,但現...
作者序
華語版序文
本書以日本讀者為對象於二○二二年三月在日本以日文出版,翻譯為中文後再於台灣出版。我描述了台灣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歷程與奮鬥過程,並分析台灣為何能成為亞洲第一個實現婚姻平權的國家。對於至今尚未實現婚姻平權的日本而言,鄰國台灣所走過的路途提供了其他國家所無法擁有的寶貴啟示。期盼全球的華語圈讀者也能藉由一位日本觀察者的觀察分析,去了解台灣為何能在亞洲率先實現婚姻平權進而獲益。
自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司法院釋字第七八四號解釋施行法(簡稱同婚專法)施行以來,台灣被認為擁有兩種法定婚姻制度。亦即,既有民法規定的異性婚姻,以及同婚專法新設的同性婚姻。由於兩者在婚姻成立之法律依據不同,因此在成立要件、法律效力等制度面上仍存在若干重要差異。然而,在當事人及支持者等的努力之下,這些差異已有部分獲得改善。日文原版也記錄這些差異的改善過程,唯出版時序關係未能網羅殆盡,於此在法律施行後的最新發展與制度變化予以彙整與補足。
(一)同性婚姻制度的使用狀況
本書第十三章所載,辦理同性結婚對數的數據僅止於二○二一年底。台灣至二○二五年六月底止,亦即法律施行逾六年又一個月時,已累計一萬七千七百零二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其中女女配偶為一萬兩千三百零九對,男男配偶為五千三百九十三對(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人口統計速報),女女配偶仍為多數占約七成。二○二四年的同性結婚登記對數達三千兩百零五對,超越同婚元年二○一九年的登記對數勇奪年度最高紀錄。二○一九年至二○二五年六月底,同性結婚約占全國結婚總數的2.2%。由此可見同性結婚在台灣社會中已逐漸趨於穩定發展。另一方面,離婚對數至今為三千七百四十八對(女女兩千七百六十八對,男男九百九十對),約占全國離婚總數約1.1%。
(二)解決「跨國同婚」問題
同婚專法施行之初,台灣人與外國同性伴侶之間的婚姻,若該外國人的本國法未承認同性婚姻,依據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四六條規定,在台灣無法登記結婚,這正是本書第十二章所述的「跨國同婚」問題。數對無法登記結婚的跨國同性伴侶(如馬來西亞、澳門、新加坡等籍),因此提起行政訴訟,並實質贏得三件勝訴判決也於本書記錄論述。此後的二○二三年一月十九日,內政部發布行政函釋,最後此問題也獲得解決。
如上述正式解決之前的行政訴訟中,原告持續勝訴(合計為五件),最終出現結婚登記成功的跨國同性伴侶。本書所介紹的台灣人盧盈任與日本人有吉英三郎這一對台日伴侶,於二○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勝訴,且於同年九月十六日完成結婚登記手續。民進黨二○二二年十一月「九合一」地方大選慘敗,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引咎率內閣總辭。於辭職前夕,蘇貞昌作出,就同性結婚與涉民法第四六條的關係由內政部向全國戶政機關發函提出新解釋之決策。依該法第八條(公序良俗優先原則)以未承認同性婚姻的外國法系有違台灣公共秩序為由,得排除該國法律之適用,讓所有有意與台灣人結婚的同性外國人(含港澳居民)得一律適用台灣法律行合法結婚。跨國同婚所面臨的準據法上障礙就此消弭。為此,二○二三年後與外籍同性伴侶結婚的台灣人顯著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選舉失敗導致因此而咎責辭職之舉,成為行政解釋改變的誘因。實際上這應算是人民透過民主選舉程序方式促成法律演進的事例,也可謂從政資深的蘇貞昌院長留給同志族群們「珍貴的禮物」。
(三)部分解決「兩岸同婚」問題
台灣人與中國籍同性伴侶的結婚問題上,因涉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婚姻的特殊程序而無法完成登記。因異性間的中台配偶如在台辦理結婚登記,必須先在中國結婚後持中國結婚證明,於台灣移民署申請進行結婚面談,通過後才能在台進行結婚登記。包含異性結婚,與中國公民之間的結婚異於其他外國人,基於台灣的國安考量,受到如上不同於涉民法的規範。儘管如此,已有多對中台同性伴侶期望辦理結婚登記,為此提起訴訟要求結婚。其中一對在美國已結婚的中台男同志伴侶,於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獲得勝訴,被判此二人之結婚應被承認。內政部因此於二○二四年九月十九日發布行政函釋,針對已於第三國合法結婚者,例外承認其在台婚姻效力。同年十月七日,首對中台男同志伴侶於高雄市完成結婚登記。如此看來,在保障人權與國家安全之間,台灣選取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但若想根本解決此問題,仍有賴中國官方承認同性婚姻,否則要比照異性婚姻模式來同等對待同性伴侶的確相當困難。
(四)修改共同收養相關的法條
原同婚專法第二十條中,僅準用民法中對於收養其中一方親生子女(繼子女)之規定,未準用對第三人子女的共同收養規定。儘管如此,高雄少年家庭法院在二○二一年十二月以個案判斷首度認可同性配偶能夠共同收養幼兒(參見本書第十二章)。而後二○二三年六月九日,立法院通過同婚專法修正案,將民法的共同收養相關規定也準用到同性配偶。至此同性配偶也得和異性配偶平等地共同收養孩子。
(五)趨於解除對人工生殖生育的限制
由於現行台灣人工生殖法未將同性伴侶納入適用範圍,為此同性配偶被排除在人工生殖之法外。意即目前台灣的同性配偶無法以合法人工生殖進行生育,僅能前往國外利用人工生殖技術生育,之後將孩子帶回台灣,以形成合法親子關係。為解決此問題,衛福部於二○二四年五月十四日向立法院提出修法草案。依據大法官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對於性傾向的差別待遇若未具重要公共利益且手段與目的之間無實質關聯,即違反憲法第七條平等權的保障。因此,草案第十二條第一項將人工生殖適用對象擴及到已完成結婚登記的同性雙方,同草案也開放未婚女性為人工生殖適用對象。
然而,此草案提出後隨即出現各式各樣不同的聲音,為此目前審議停滯中。由於反對聲浪聚焦在可否開放代理孕母制度,尤其在認可男同志利用代理孕母的大膽方案,引發女性團體及其它組織強烈反對,能否進入審議表決仍是未知數。
台灣同性婚姻的立法是在來自反同勢力強烈反對中,幾經多次妥協再妥協後,以不盡理想的規範內容之下通過。然而正如前述,在當事人及支持者的努力以及政府積極推動之下,在短期間內制度已朝著更平等的方向快速邁進。台灣的經驗顯示,「制度小步推出、大步成長(制度先求有再求好)」是可行的策略。即便起初不盡完美,先行立法再找出問題逐步修正改善的做法,對日本也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儘管日本落後於台灣數年,日本的婚姻平權終將也會迎來實現的曙光。在日本,所謂的「讓所有人享有結婚自由訴訟」(結婚の自由をすべての人に訴訟)於二○一九年在全國五個地方法院共計提起六件訴訟。這些訴訟挑戰目前現行排除同性婚姻的法律是否符合憲法規定,並要求認可國會未履行立法義務屬違法行為。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六件一審判決和五件二審判決出爐。此十一件判決中,有十件判決認定現行法為違憲。特別是二○二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福岡高等法院的判決,認為現行法律侵害憲法所保障的婚姻自由和平等權,因此屬於違憲。此項判決採用了與台灣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極為相似的判斷架構。若如台灣大法官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做出明確違憲的終審判決,接下來即需進行立法程序。本人希望透過介紹台灣經驗,助日本一臂之力,使同志伴侶也可結婚。這正是當初撰寫此書的初衷之一。也盼本書在推動日本法律改革上獻上一些微薄之力。
透過此《台灣同婚法的誕生與演進》中文版的出版,首先冀望能讓更多廣大華語圈讀者認識到台灣這項偉大的成就以及其背後制度的變革機制。再來是擔綱本書翻譯、也是本人敬重的友人李明峻先生,和擔任細緻校閱的張郁婕女士,使本書的內文除了忠於原著也貼近台灣用語。最後,在當前出版環境困難險峻的情況下仍願意承接本書翻譯出版的印刻文學出版社江一鯉副總編輯,以及引薦本書的清華大學林昀嫺副教授。謹此由衷致上誠摯謝意。
本書日文版所獲獎項:
第三十五屆尾中郁夫家族法學術獎(日本加除出版)
第一屆日本台灣學會學術獎(日本台灣學會)
二○二三 Asia Book Awards/年度最佳亞洲圖書(韓國出版人協會)
第廿九屆聯合駿河台學術獎(明治大學聯合駿河台)
鈴木 賢
二○二五年七月 盛夏
華語版序文
本書以日本讀者為對象於二○二二年三月在日本以日文出版,翻譯為中文後再於台灣出版。我描述了台灣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歷程與奮鬥過程,並分析台灣為何能成為亞洲第一個實現婚姻平權的國家。對於至今尚未實現婚姻平權的日本而言,鄰國台灣所走過的路途提供了其他國家所無法擁有的寶貴啟示。期盼全球的華語圈讀者也能藉由一位日本觀察者的觀察分析,去了解台灣為何能在亞洲率先實現婚姻平權進而獲益。
自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司法院釋字第七八四號解釋施行法(簡稱同婚專法)施行以來,台灣被認為擁有兩種法定婚姻制度。亦...
目錄
華語版序文
前言
亞洲LGBTQ+的燈塔!
台北市政府也慶祝同婚的開始
首日有五百二十六對登記
總統府前廣場的戶外集體婚禮
東京奧運的驕傲彩虹鈕扣
本書目的
第一章 「同志」的誕生與台灣社會
從同性戀到「同志」
「同志」作為一種收納庫
同志文學的聖經《孽子》
同志文學作為公共平台
令同志苦惱的婚姻
同志運動與婚姻權問題
第二章 「同志」運動的興起
「單打獨鬥」──從一個人開始的第一步
「台灣婚姻平權之父」祁家威
再次追求同性婚姻
組織化的同志運動起步
《愛報》雜誌的創刊與ALN會議的舉辦
大學社團的興起
許佑生的婚宴
同性戀者人權促進公聽會
首次抗議示威──涂醒哲事件
同志空間行動陣線與《熱愛》雜誌
電子布告欄BBS的興起
電台的「同志」節目
警察「惡意臨檢」之鬥爭
彩虹社區構想
同志運動樞紐──熱線協會的成立
台北市的聯合活動
第三章 被制度化的「同志」
法律的兩種類型——壓抑模式與不可視化模式
首次政權轉移與作為策略的人權
人權保障基本法草案
彭婉如事件的衝擊
「玫瑰少年」事件的衝擊
從兩性到「性別」
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的「同志教育」
職場性傾向歧視之禁止
是否適用於跨性別者
家暴防治法的適用對象
「性別」概念的發明
第四章 從同性婚姻到「婚姻平權」
民法的婚姻規定
跨性別者的性別變更
對異性婚姻主義的突破
首次提出同性婚姻法案
提出第二草案
運動目標設定與伴侶盟的成立
三個多元成家草案
「婚姻平權」成為同志遊行主題
遊行擴大至台北以外
第三草案的提案理由
第三草案的概要與廢案
大規模示威抗議
當事者的接連訴求
第五章 地方政府伴侶制度的「破口」
「破口」的出現
擴散至台北市
全國性的骨牌效應
伴侶制度的第二階段
擴大延伸效力
約四千對登記成為伴侶
同性婚姻法施行後的伴侶制度
台北市、新北市同性伴侶註記件數變化
為何女同志伴侶比例較高
過渡期的追溯效力
第六章 對婚姻平權的民意
少數族群的人權與國民意識
國民意識的變遷
是什麼改變了民意
誰支持婚姻平權
大法官解釋後的輿論動向
如何看待否定的民意
第七章 蔡英文政府誕生與民法修正案
政治上的板塊移動
二○一四年九合一地方選舉
蔡英文候選人表態支持婚姻平權
蔡英文總統的誕生
法籍同志教授的悲劇
國際人權公約的支持
接連提出的民法修正案
第四草案(時代力量版)概要
第五草案(尤版)概要
第六草案(許版)概要
第七草案(蔡版)概要
三案的統合版
子女婚生推定的適用問題
雙方陣營的攻防持續升溫
在國際人權日集結公民社會的力量
立法院周邊的緊張攻防
立法委員的支持與反對
第八章 通往大法官解釋之路
蔡英文總統任命大法官
決定受理釋憲聲請
世紀的「憲法對話」
六份鑑定意見書
「妣考邱」法務部長的登場
專家鑑定人質詢
大法官質詢
最終陳述
「規定空白」的規範意義
第九章 大法官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的邏輯
解釋文的發表
解釋文的內容
解釋理由書的分析
大法官解釋的效力
兩份反對意見
為何要撿燙手山芋?
與札幌地方法院判決的比較
第十章 公民投票的決戰
法案制定進展緩慢
大法官解釋與公民投票
反對運動的興起
公投主文的攻防
決定舉行公投
挺同派的反制公投
反對派的宣傳活動
婚姻平權大平台迎接陸戰
電視辯論會的舉辦
審判之日
失意的集會「Together Stronger」
對反對派公投提起行政訴訟
憲政VS民主
第十一章 透過特別立法實現制度化
要求透過同性共同生活法進行求立法
法學專家們的意見
緊抓第七四八號解釋的同婚推動派
行政院提出草案
法案名稱
行政院案的架構
反對派提出草案
提出第三種草案
立法院內外的動向
最終討論與表決
雨後天空的彩虹
成為亞洲人權的燈塔
第十二章 台灣同婚法的內容與待解課題
開放同性婚姻登記
同性婚姻法概要
究竟是同性婚姻,還是同性伴侶關係?
所謂的「跨國同婚」問題
立法院推動修改「涉民法」的動向
司法院修正草案
與中國人同婚問題的修正動向
以違反公序良俗為由排除適用
與澳門人的婚姻判決
與新加坡人的婚姻判決
台灣人與日本人的同性婚姻
對收養的限制
人工生殖法的適用問題
因無姻親關係而造成的混亂
第十三章 後同婚時代與台灣社會的未來發展
穩定增加的同性婚姻登記
為什麼女同志伴侶較多?
國民意識的轉變
傳統家庭和倫理崩潰了嗎?
二○二○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
後同婚時代的論點轉移
同性伴侶的育兒
老年同志的「發現」
「跨性別」問題的浮現
性別重置手術要件的違憲判決
關於性別變更立法不作為的釋憲聲請
「性別」的進一步多元化
同婚法施行後發生什麼事?
結語
台灣走過的道路
台灣為何成為亞洲第一?
日本應該從中學到什麼
後記
附錄
台日邁向同性婚姻相關年表
華語版序文
前言
亞洲LGBTQ+的燈塔!
台北市政府也慶祝同婚的開始
首日有五百二十六對登記
總統府前廣場的戶外集體婚禮
東京奧運的驕傲彩虹鈕扣
本書目的
第一章 「同志」的誕生與台灣社會
從同性戀到「同志」
「同志」作為一種收納庫
同志文學的聖經《孽子》
同志文學作為公共平台
令同志苦惱的婚姻
同志運動與婚姻權問題
第二章 「同志」運動的興起
「單打獨鬥」──從一個人開始的第一步
「台灣婚姻平權之父」祁家威
再次追求同性婚姻
組織化的同志運動起步
《愛報》雜誌的創刊與ALN會議的舉辦
大學社團的興起...
商品資料
出版社:INK印刻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25-10-15ISBN/ISSN:978986387871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9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