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完美的時刻絕不會到來。 所以不要再糾結了,試著去做些什麼吧! 這會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加堅強。」 \韓國銷售突破200000冊/ \ 30 週連續人文類暢銷排行榜 / \日本、俄羅斯等6國版權銷售/ 暢銷書《 30歲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 》《以為長大就會好了》作者金惠男的經典之作 你總是過度放大「壞結果」,因為好的結果是偶然,壞結果就是自己的錯。 只要在工作上被批評,你就會以為別人在指責自己,你陷入自我貶低。 遇到不順心的事,你永遠只會說「好煩」。你無法清楚找到自己真正的情緒到底是什麼? 你陷入過度思考、焦慮不安、難以做決定…… 你甚至為自己「想太多」而自責,現在,請停止「我想太多」的自我控訴! 精神科醫師金惠男三十年以上的臨床經驗,深知現代人心理困擾的核心。她指出,許多人表面上是因為外在壓力感到痛苦,但其實更深層的根源往往來自「內在小孩」尚未痊癒的創傷,以及我們自己與自己對話方式的混亂。 她以溫柔而理性的語言,解析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心理模式——例如反覆猶豫、對未來的不安、無法拒絕他人、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等等。 本書以具體的心理建議,包含情緒調整、做決策的方法、自我防禦機制的認識、人際關係中的界線設定,甚至面對疾病與失去時的心態調整。她提出「思考的黃金比例」:3分正面思維對1分負面思維,才是健康心理的平衡。她並不鼓勵盲目的正向思考,而是教導我們如何用有建設性的方式看待情緒與現實。 《不要再怪自己想太多》不只是一本心理療癒書,更像是一本人生伴侶。它溫柔地提醒我們:想得多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一直想 。透過自我理解與思維整理,我們可以學會與內在對話、放過自己,重新出發。如果你正在面對人生十字路口、總是糾結於各種選擇——有時候,只要放下那句「我還不夠好」,生活就會悄悄變得不一樣了。 【獻給總是猶豫動搖的你_讀者共鳴發聲】 給那些因為思緒太多而陷入不安的人, 那些因煩惱太多而夜夜失眠的人, 那些覺得人際關係好困難的人,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們。 _《時事IN21》記者 李多慧 很慶幸在30多歲時讀了這本書。讓我們熱烈地活一回吧。_Bo*** 面對重要選擇時,我讀了這本書。這是在書店最後猶豫再三後選中的一本書,如果沒讀,應該會非常後悔。謝謝你,這本書給了我做選擇的勇氣。_Mi***** 這是一本對於思慮與雜念過多的我,鼓勵我要專注於當下的書。_Su**** 不知道未來人生該如何走下去、感到迷惘的人,一定要讀的一本書。_Ke******
作者簡介:
金惠男 一九五九年出生於首爾,畢業於高麗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在韓國國立精神醫院(現為國立精神健康中心)擔任了十二年的精神分析專科醫生。此外,也在韓國慶熙大學醫學院、成均館大學醫學院、仁濟大學醫學院等校,擔任門診醫師,並兼任首爾大學醫學院特聘教授,從事教學活動,同時是金惠男精神科醫院的院長。著有暢銷八十萬冊的《30歲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以及獲得三十萬讀者共鳴的《如果我重生的話》、《我真的愛你嗎?》、《你和我之間》、《看不見的有意義》等十多本書。 「在精神分析學中,三十多歲被視為一個未知的時期。這段時間通常被理解成是為了累積經驗而向前奔跑的時間。我也是這樣,忙於養育兩個孩子、照顧病人,過著忙碌的生活,不知不覺間擡頭一看,已經四十歲了。但如今我似乎有所體悟,現在為我的人生奠定基礎的,正是我在三十多歲累積的經驗。」 三十多歲時如何度過,對於四十歲以後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影響。但是為什麼現今三十多歲的人會有那麼多想法呢? 明知道應該多做嘗試,為什麼卻遲遲無法行動?更大的問題是,想得越多,負面思考就越多,一旦開始負面思考,就停不下來。 因此,對經常被人擺佈的自己感到不滿,討厭容易受傷的自己,認為反覆犯下相同錯誤的自己令人寒心,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的自己讓人覺得懦弱。陷入負面思考泥沼的人,最終會過度地自責,問自己「我究竟為什麼變成這樣?」 作者在過去三十多年裡,擔任精神分析專科醫生,遇見了無數患者。他們大多對自己、對他人和世界持否定態度,甚至還貶低自己,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甚至希望明天不要到來。然而,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透過接受精神分析治療,找到了總是產生負面想法的原因後,自己從漆黑的洞穴中走了出來。 因此,作者表示,如果在處理瑣事時煩惱和憂慮過多,那麼現在應該觀察每次抓住你不放,讓你動彈不得的到底是什麼。因為只有找到導致負面思考的根本原因並加以解決,才能避免陷入思維的陷阱,從而創造出更加無悔的人生。 作者在二〇〇一年四十二歲時,被診斷患有身體會逐漸僵硬的帕金森氏症,陷入了深深的絕望。她感到非常委屈、討厭所有人,並怨恨這個世界,覺得什麼也做不了,整整一個月只躺在牀上望著天花板。直到有一天,她突然體會到: 「我只是身體有點疲憊,稍微不舒服而已,為什麼要擔心和害怕那些還未到來的未來呢?」於是她決定接受無法改變的現實。 神奇的是,當她內心的憤怒和悲傷消失之後,不安和擔心也減少了。然後某個瞬間,曾經宛如地獄般的心情也平靜下來。 此後,作者開始不再執著於無法改變的事情,而是專注於可以改變的事情。由於病痛之故,她明確地認知到自己的侷限性,不得不放下想要在作為醫生、兩個孩子的母親、侍奉公婆生活的兒媳、妻子、女兒等所有角色都表現出色的慾望。奇妙的是,這樣放下之後,她的生活不僅變得單純,還能一件件地完成了那些曾經以忙碌為藉口而推遲的事,並且變得更加幸福。 有隻兔子 圖文作家,作者叫阿珍。 於2012臉書圖文起家,不知不覺在網路上畫了11年的圖, 被稱為療癒系畫家,但其實還是有腹黑的一面。 於2019-2023期間擔任以下作品的插畫: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尋找復原力》《你和我之間》《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也許你是真的累了》《獨處,遇見更好的自己》 歡迎來阿珍的臉書/IG玩耍: www.facebook.com/tooooozitw www.instagram.com/tooooozitw
譯者簡介:
何汲 韓國慶熙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由譯者,將翻譯視為第二人生,譯作類型涵蓋圖文漫畫、商業財經、社會人文、旅行遊記、心理勵志、企業管理、生活休閒、親子教育、食譜等主題。
章節試閱
●正面思維與負面思維的黃金比例 真英今天早上一睜眼看到鬧鐘時就嚇了一跳,時針指著的時間離上班只剩十五分鐘?這簡直糟透了。她慌慌張張地只刷牙洗臉完就出門,但今天怎麼樣也叫不到計程車。 「我果然運氣很背。」 十五分鐘後,她好不容易搭上了計程車,試著平復狂跳不已的心臟,然後查看了一下通訊軟體的訊息。她給部長發了一條短訊致歉,表示會儘快趕過去,但沒有收到回覆。一想到部長那可怕的臉龐,她的心情就糾結在一起。此時,她透過後視鏡與計程車司機不經意對視了一下,不知為何,她感覺對方正用著憐憫的眼神看著自己。她偷偷地用手持鏡照了照自己,發現頭髮亂蓬蓬的,素顏的樣子簡直慘不忍睹。 對於任何一個上班族來說,類似這種情況是大家都可能有過的經歷。但是,對於像真英這種對所有事情都抱持否定態度的人來說,她的思緒並沒有就此停止,而是繼續向下展開。 「昨天的事情都沒能完成,今天還遲到,部長應該很生氣吧?他本來就不喜歡我,這下該會有多生氣啊?萬一他說『既然這樣,妳就乾脆辭職吧』,該怎麼辦?同事們又會如何嘲笑我呢?他們現在肯定也在背後說我壞話吧?為什麼我總是這樣呢?一點責任感都沒有、無能、懶惰……我真的好厭惡這樣的自己。我真是個毫無用處的人,乾脆死掉算了。」 她突然間眼前一黑,感到快要窒息,一點希望都看不到,只想消失在某個地方。她雖然下了計程車,卻無法向辦公室走去,因為她的身體已經筋疲力盡了。 真英昨天的工作沒有做好,今天早上又遲到了。一般人如果遲到,通常會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儘快趕到公司去,以免再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真英卻因為自責而將自己推向了極端的處境。 雖然真英屬於嚴厲地自我貶低的人,然而環顧四周,我們會發現許多人跟她一樣,對所有事情都持消極的態度。這些人即使經歷和別人一樣的事件,也會對負面事件給予更加否定的評價,甚至將正面的事件也解釋為負面,鮮少持肯定的態度。他們的生活中缺乏開心的事,全都是令人不快的事情。更進一步來說,甚至會自我毀滅地宣稱「我的人生一團糟,我討厭我自己」。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他們也會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將自己定義為完全無用和毫無價值的人。 負面思維往往是接二連三而來的,一旦陷入消極的想法,就會像煞車失靈的汽車一樣,無法停止這種思維模式。為了停止消極的想法,首先需要了解消極思考的代表性模式,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擺脫的方法。 1. 我是一個失敗者,沒有人愛我 真英以極端的黑白邏輯來接受一切事物。對她來說,沒有中間地帶,不是失敗就是成功。像她這樣的人通常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所以即使是小小的失誤或失敗也無法容忍。其實,最近她所屬的部門每天都在加班。因此,即使稍有失誤,上司也會體諒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如果是別人遲到,她也會說「那是因為太累的緣故」,但是她對自己的遲到,卻斷定是「因為懶惰和無能」。這種黑白邏輯也會影響到其他方面。她在人際關係中,沒有喜歡或不喜歡的中間地帶。 對於以二分法思考的人來說,中立地帶絕對不存在。對於沒有明顯對她表現出好感的人,她會認為對方是「討厭我的人」。然後,她會把這「一個人」擴大到「所有人」,並認為所有人都討厭自己,且將原因歸咎於自己,因而斷定自己是「懶惰和無能」,或是「長得不好看」。 再者,真英還常常將單一事件視為整體來看待,也就是所謂的「過度一般化」。例如,原本一個總是考第一名的學生,有一次落到了第十名,就得出「我是失敗者」的結論,無視於自己之前曾經多次獲得第一名的事實,這就是將一次的失誤過度一般化。其實,真英在公司以勤奮和盡責著稱。然而,僅僅因為遲到了一次,她就把自己貶低為一個「懶蟲、會給公司帶來危害的人」。如果思維以負面方向發展,不知不覺中,好的事情往往會被忽略,只剩下壞的事情被強調,進而犯下僅憑負面事物來做出整體判斷的錯誤。 其實真英是個在工作中表現出色,能力卓越的人。然而,最近在頭痛且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情況下,她竟然犯了平常不會犯的錯誤。即使原本總是細心和完美的她出現了失誤,周圍的同事也只是輕鬆以待,並且笑著說:「真英也有失誤的時候啊。」但是,她卻認為別人都在嘲笑自己,只因為一次失誤而判斷自己是失敗者。這顯示她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綜觀全局,而僅僅強調負面的事物,並以負面的方式來理解。 2. 好的結果是偶然,壞的結果是我的錯 悲觀的人有著兩種衡量世界的不同標準。一種是彈性和靈活性極佳,可以寬鬆地評估事物。另一種則像鐵尺一樣,而且刻度非常精細,不允許任何例外情況,嚴格地衡量一切事物。在評價別人時,他們會選擇有彈性的標準,當別人犯錯時,會理解為「一定有其理由」,但是在評價自己時,則會拿出鐵尺,這樣一來,在嚴苛的評價之後,會得出「我果然不行」的結論。這種思維傾向被稱為「擴大解讀」或「縮小解讀」。 一旦陷入擴大或縮小解讀的錯誤中,人們將會過度放大壞結果的意義,而縮小好結果的意義。當出現不好的結果時,他們會過度地責怪自己,當出現好的結果時,則會過度將其歸因為偶然。真英也是如此。如果別人稱讚她時,她就會將其解讀為只是花言巧語,而將其意義縮小。如果別人稍微批評她時,她會認為這是對方的一貫思維,並加以擴大詮釋。她認為過去做得好的事情全都是因為偶然或運氣好,而一次失誤就代表了自己的真實本質。 她經常使用像「總是」、「一定」、「完美地」、「必須」等具有正當性和絕對性的詞語。這些話自然會引起恐懼、憤怒、傷痛、內疚等負面情緒。然而,我們的現實絕不會「總是」、「一定」、「完美地」運轉。有時候運氣好,有時候也會運氣不佳。因此,我們需要具有靈活和彈性的思維來應對。當然,對自己的錯誤要嚴格要求,對他人的錯誤要寬容,但是如果過度了,就會成為一種病態。 3. 我是個無用之人 真英最近犯下的失誤和一次的遲到,摧毀了她之前累積的一切,讓她自認為是人生的失敗者和無用之人。根據這種思維模式塑造出的負面自我形象被稱為「錯誤標籤化」(mislabeling)。 一般人犯錯的時候都會想說:「啊!是我失誤了。下次要小心,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但是真英卻給自己打上了「我天生就是個失敗者」的烙印。這樣一來,即使有機會彌補錯誤,她也無法採取任何行動,因為她自認為是天生的失敗者,所以肯定會毀掉一切。 根據心智分析模型(states of mind model)可知,正面和負面思維的黃金比例為一點六比一。這樣一來,我們在保持積極狀態的同時,可以充分注意到可能引起壓力的風險因素,並具備因應能力。更重要的是,即使是積極的人也會有消極的想法。我們通常認為積極的人不會產生消極的想法,但這是個誤解。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突發因素太多了,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危險的情況,所以為了因應這種情況,負面思考也是必要的。然而,樂觀的人不會一直堅持負面的想法。因為他們知道即使盡了最大努力,生活仍然不可能盡如人意,這就是人生,所以他們致力於將任何負面的事情都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 從小就開始承受大大小小的傷痛,並開始對世界抱持負面看法的人們,會試圖根據他們消極的思考模式來解釋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他們會將任何事情都解讀為像沒有希望、無精打采地度過童年時光的方式一樣,認為現在也會如此。 如果負面思維總是接二連三地出現,那麼請參考上述提及的思維錯誤,找出你正在重複的模式是什麼。一旦你了解了這個模式,當同樣的情況反覆出現時,你就能意識到:「啊!我又習慣性地只想著負面的事情了。」然後你就可以指出問題,暫時停止負面思考。然後,當你改變思維方向,確實感受到了生活變化的效果,就會逐漸走出負面思考的框架。 有一位印第安老酋長對他的小孫子說:「孩子,我們的心裡有兩匹狼在搏鬥。一隻具有憤怒、不安、悲傷、嫉妒、貪婪、罪惡感、自卑感等情緒,而另一隻具有快樂、平安、愛、耐心、謙虛、友善等情緒。」孫子問道:「哪一匹狼會贏?」酋長微笑著說:「你餵食的那匹就會贏。」 就像這樣,在我們心中存在的兩匹狼中,要給哪一匹狼食物,完全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如果我們總是陷入消極的想法中,那麼當別人犯同樣的錯誤時,考慮一下他們會對你說什麼,然後對自己說同樣的話。也許當你想起這些話時,就會意識到你一直在折磨自己。 ●四十二歲患病教會我的事 那是在四十歲時發生的事情。不知從何時起,我開始感覺到身體有些奇怪的變化,書寫變得困難,身體行動也大不如前。有人說我走路的姿勢不太對勁,勸我去醫院看看,但我以為這些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能只是有點累,或者有點勉強而已,所以沒有太在意。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一個當醫生的人,竟然對自己做了這樣的事! 當我不自覺地不想承認自己面臨危險訊號時,我似乎錯過了某些跡象。經過一番周折之後,我接受了診斷,得知自己患上了帕金森氏症,這是一種會使身體逐漸僵硬的不治之症。我的生活在一瞬間崩潰了。 我因為生病而失去的不僅僅是身體的機能,還有一直以來的夢想。我一直希望有機會去國外多學習一些有關精神分析的知識。然而,當我終於可以實現這個夢想時,病痛卻突然間橫阻在前。我一下子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陷入了對現實難以置信的絕望之中。 所謂難以置信的現實,首先是當我工作太久時,必須不時地休息。如果過度勞累,身體很快就會發出警訊。我的胳膊和腿也不受我的心來操控,這也讓我很生氣;我忘記了這個事實,只顧著自己的心情,結果經常摔倒,這也讓我感到難堪和傷心。 因為容易疲憊和疲倦的身體,我總是希望別人能理解和照顧我,這讓我感覺自己像個孩子般難堪。無緣無故地對自己的子女生氣,也讓我很羞愧。對於不能成為一個健康和充滿活力的媽媽,我感到抱歉,後來覺得自己只會成為家人的負擔,讓我感到自己的存在很礙手礙腳。有時,我不知道憤怒應該針對誰,讓自己淹沒在憤怒中。然後,這一切都使我非常難過。 儘管如此,第一次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時,我還覺得這不是一個很嚴重和可怕的疾病,感到很幸運和感激。但現在,我是如此地絕望和憤怒,讓我覺得自己是多麼卑鄙的人。因為即使是微小到無法用天秤來衡量的生理變化,也能使身心如此動搖,這樣的人類是多麼渺小和無力的存在啊!這些想法讓我更加悲傷。 就這樣,我失去了我青春的一部分、能力的一部分、健康的一部分、希望的一部分,失去了我可能享受的成就的喜悅。而且,失去的這一切讓我非常難過,只能獨自哭泣。 我就這樣躺在床上,一個月過去了,什麼也做不了。某一天,我內心似乎有什麼東西離開了,我害怕自己會陷入空蕩蕩的空間裡,然後,在那個空間裡,開始傳來低沉的哨音。 「明明什麼都沒有變,為什麼我卻會這樣呢?我只是身體有點疲憊、有點不舒服而已,我只需要稍微調整一下我想做的事就好了……況且,我何時擁有過清晰的未來?沒有人能夠預測自己的未來,那麼為什麼我卻因為還沒到來的未來而恐懼和憤怒呢?」於是隨著口哨聲的節奏,我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開始蠢蠢欲動。 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只能忍受的。其中之一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死亡,還有已經流逝的過去,以及無法改變他人的心情。這些事物是即使努力也無法改變的東西,但是我們往往無法輕易接受這一事實。因此有一天,我們開始埋怨那個把自己心愛的人帶走的老天爺,因為無法承認自己得了癌症而大吼大叫,對已經流逝的過去無法停止後悔,對不了解自己的丈夫發火,對不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長大的孩子們嘮叨。還有,在我沮喪時,對自私的朋友們感到失望,因為他們在我面前只顧講自己的事情;我也對沒禮貌的陌生人發火。就這樣,我們無法承認有些事情無論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而只是執著於它。 當我第一次得知自己的病情時,最困難的事情就是「接受」。接受我所面臨的限制,必須放棄曾經懷有的夢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身體漸漸變化,不得不放棄過去對自己和他人的期待與讚美。身體功能的逐漸喪失,使我必須逐漸調整生活的目標和方式。而且,最困難的是承認這個事實,並學會放棄的美德。 即使在我無法接受必須面臨的現實而痛苦之際,時間也不停地流逝。當我沉浸於哀嘆之中,自作自受的不幸不斷地侵蝕著寶貴的時光。後來,連健康的身體機能也在這種失落感中患病。然後,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我真正失去的是現在寶貴的時間,以及對世界和我自己的信念與希望。只因為身體稍微不適和未來的不確定,我就失去了這些寶貴的東西。 我決心放下對無法改變的事物的執著,因為我不想錯失目前所擁有的一切。我突然意識到,我的病痛正是今後我要好好對待的客人。
●正面思維與負面思維的黃金比例 真英今天早上一睜眼看到鬧鐘時就嚇了一跳,時針指著的時間離上班只剩十五分鐘?這簡直糟透了。她慌慌張張地只刷牙洗臉完就出門,但今天怎麼樣也叫不到計程車。 「我果然運氣很背。」 十五分鐘後,她好不容易搭上了計程車,試著平復狂跳不已的心臟,然後查看了一下通訊軟體的訊息。她給部長發了一條短訊致歉,表示會儘快趕過去,但沒有收到回覆。一想到部長那可怕的臉龐,她的心情就糾結在一起。此時,她透過後視鏡與計程車司機不經意對視了一下,不知為何,她感覺對方正用著憐憫的眼神看著自己。她偷偷...
作者序
追求無悔的人生 在學生時代,我們致力於進入頂尖大學,在大學時期,又以找到好工作為目標。自以為只要實現了這個目標,一切便能水到渠成,或者至少不用再忍受那些令人厭煩的學業。然而,一旦真正進入職場之後,卻感覺自己又重新站在起跑線上。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那麼多比我更出色的人呢?為什麼他們總是遙遙領先?為什麼似乎只有我一無是處呢?為了不落人後,我不斷嘗試各種努力,然而內心變得越發焦躁,越是如此,就越容易犯錯。即便如今,我仍然覺得自己落於人後,擔心一旦不小心走錯了一步,就會成為社會上的魯蛇。 不僅如此,長大成人之後,社會要求我們應該符合成年人的行為舉止。工作、職場、婚姻和生孩子等問題,一切都有賴於自主選擇,也要自行承擔責任。然而,人們一方面會說:「找到工作之後,就應該早點找個好對象結婚。」另一方面又會好意地補充道:「生孩子得趁早,如果遲早也是要走入婚姻,那麼就儘快結婚比較好。」經濟上還沒有真正獨立,還在為該找什麼工作而迷茫,在這樣的情況下,結婚生子這條路是不是正確的選擇呢?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期待著結婚能夠帶來更穩定的生活。 一旦真的結婚了,就會感受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雖然有了可靠的伴侶是件好事,但是因為結婚而必須承擔的責任太多,面對殘酷的現實和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人不禁嘆息。這正是初出茅廬的成年人經常陷入沉思和擔憂的原因。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會遇到無數次的抉擇。通常越是重要的選擇,我們就越會慎重以待。問題在於思考得越多,就越容易陷入思維的陷阱。儘管我們不喜歡不必要的情緒消耗,也不想浪費時間,然而一旦開始了負面思維,就很難停下來。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太容易被別人擺布,討厭自己太容易受傷、總是重複犯同樣的錯誤,儘管找了各種藉口,但最終還是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這會讓我們膽怯。陷入負面思考泥沼的人,最終會不由自主地自問:「我究竟為什麼變成這樣?」然後開始不斷地貶低自己,並且過度自責。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身為一名精神分析專家,我遇見了無數的患者。他們大多數都對自己、對他人和世界抱持著負面態度。他們自我貶低,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希望明天最好不要到來。 令人驚訝的是,透過精神分析治療,他們找到了導致負面思維的根源,因而走出了黑暗的洞穴。他們意識到無法改變的不幸童年,以及不被愛的過去,只會帶來痛苦。於是他們開始改變自己的看法,學會了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相同的情況,並開始改變自己。 所以,如果你陷入負面思維的漩渦中而無法自拔;如果在處理微不足道的事情時,你也會有太多的擔心和苦惱;如果你經常焦慮,並且對未來抱持消極的看法,那麼現在正是時候認真檢視一下是什麼阻礙了你,使你束手無策而無法動彈。唯有找出導致負面思維的根源並加以解決,才能避免陷入思維的困境,並且創造出一個更加無悔的人生。 那麼,究竟是什麼困擾著你?它可能是長久以來的創傷、父母的過度期待、或是來自未能擁有渴望的東西所產生的憤怒和嫉妒,也有可能是未能被愛的過去,甚至是難以承受的離別。也許,你覺得每活一天,只是更接近死亡一步,這種對人生的虛無感,可能也是阻礙你前進的原因。 無論如何,一旦掌握了恐懼的真相,至少你不會再被恐懼壓倒。就像在黑暗的房間裡,不知道開關在哪裡會讓人害怕,但是當找到了它的所在位置,就可以立刻去打開一樣,找到了導致負面思維的原因時,就可以關掉開關。隨著思維變得千頭萬緒,找出導致負面思維的根源就變得非常重要。 當我們的欲望受挫時,就會感到受傷。當自尊心受損、被羞辱或感到尷尬時,我們也會受傷。當我們無法做任何事情而感到無能為力時,或者感到沒有人愛我、沒有人需要我時,也會受到傷害。 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受傷,是因為我們渴望某些東西。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我們還渴望被愛、渴望成為最好的自己、渴望擁有安全感,也渴望維持自主性。當我們的需求與他人的需求相衝突時,有時自我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我們就會受傷。每當我們意料之外的各種傷害降臨時,我們的身心都會流下痛苦的淚水。 然而,若我們只因受到無法彌補的傷害而一蹶不振,其代價將是失去寶貴的現在和未來。請謹記於心,即使在受傷和崩潰之際,我們也是自己的主人,透過這些經歷,我們將得以學習和成長。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為了追求幸福。出生與否跟我們的意願無關。然而,當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時,我們渴望幸福。這並不是過分的貪欲。因為我們經歷過失去母親溫暖的懷抱,失去幸福的童年,失去充滿夢想的學生時代,失去青春卻依然堅強地生活,我們有充分的權利變得更加幸福。而且,只需稍微減輕過去的負擔和對他人的期待,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當我在四十二歲被診斷出患有不治之症之一的帕金森氏症時,我簡直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一直以來,作為一個女兒、妻子、大兒媳、兩兄妹的母親、醫生和教授,我努力生活的代價,竟然只有這些嗎?無法承受的憤怒湧上心頭,之前覺得「現在這麼忙,以後再說吧」而一直延遲的事情,現在已經永遠無法實現,這個事實讓我痛苦不已。 「現在這麼擔心能解決問題嗎?如果擔心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只讓你更累的話,就放下那個問題吧!然後,先想想現在該做和想做的事情。」 這是我平常會對那些經常擔心未來和焦慮的患者說的話。令人慚愧的是,我自己卻做不到。我就這樣躺在床上,一個月過去了,什麼也做不了。 有一天,我突然有了這樣的想法:「 我只是覺得身體有點疲憊和不舒服,為什麼會想像著尚未發生的未來而害怕和憤怒呢?」我的時間毫無意義地浪費著,甚至失去了對世界和自己的信任和希望。只因身體有些不舒服、有點疲累,加上未來變得不明確,我就失去了這些寶貴的東西。 於是,我決定放下對無法改變之事的執著和留戀,我不想因為執著而錯失我仍擁有的東西而後悔。當我決定像對待朋友一般,接納這個無法逃避的病魔時,我內心的憤怒和悲傷神奇般地消失,焦慮和擔心也減輕不少。然後在某個瞬間,地獄般的心情平靜了下來。此後,我開始專注於可以改變的東西,而不是執著於無法改變的事情。我開始做之前因為各種原因推遲的事情,也從那時開始寫書。 別人都對此感到驚訝,身體不好,既要撫養兩個小孩,又要照顧病人,哪有時間寫書呢?如果是在以前,恐怕我也會被該做的事情壓得鼓不起勇氣來。而且,作為一名醫生、兩個孩子的母親、兒媳、妻子和女兒,我想要扮演好所有的角色。但是患上帕金森氏症後,我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所以只能放下我所追求的完美。但奇怪的是,一旦放下,幸福就來了。生活當然就變得單純了。 四十二歲時患上帕金森氏症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實,專注於可以改變的事情,這是每個人都能夠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的最佳方式。 「如果我將來後悔了,怎麼辦?」 今天你可能又因為擔心和煩惱而失眠。但是,想一想一年後的情況。如果現在什麼都不做,一年後的情況不會有所改變,你還是會因為同樣的憂慮和煩惱而痛苦。那麼,與其如此,不如嘗試著做些什麼。 在精神分析學中,三十多歲被視為一個未知的時期。這段時間通常被理解成是為了累積經驗而向前奔跑的時間。我也是這樣,忙於養育兩個孩子、照顧病人,過著忙碌的生活,不知不覺間回頭一看,已經四十歲了。但如今我似乎有所體悟,現在為我的人生奠定基礎的,正是我在三十多歲累積的經驗。 如果說二十多歲是決定未來方向的時期,那麼三十多歲就是評估及奠定選擇方向,並且打下基礎的時期。在三十多歲時,除非所選擇的道路明顯是錯誤的,否則最好盡可能地努力。因為時間是公平的,無論好壞與否,它都會根據我們投注的熱情和能量,給予我們相應的回報。 所以,不要再因為擔心和苦惱而浪費寶貴的時間,也不要為了無法改變的事情而浪費無謂的能量,不管是工作還是人際關係,只要專注於你現在能做和可改變的事情就好。 這樣一來,至少你就不會後悔過去,不會因為對未來的擔憂和不安而白白浪費寶貴的今天。此外,你也會自然而然地分辨出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不會再以忙碌為藉口,把想做的事情往後擱置。一旦將原本浪費在無謂擔心上的時間,用來與珍愛的人共度,你會感到幸福。當這樣的日子一天天地累積起來,五年後、十年後,你的生活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如果你想要活得無怨無悔,就不要猶豫,無論何處都去試試看吧。然後,勇敢地用盡全力去衝撞這個世界吧!逆境會讓你變得更堅強,你的人生也會變得更加堅韌。
追求無悔的人生 在學生時代,我們致力於進入頂尖大學,在大學時期,又以找到好工作為目標。自以為只要實現了這個目標,一切便能水到渠成,或者至少不用再忍受那些令人厭煩的學業。然而,一旦真正進入職場之後,卻感覺自己又重新站在起跑線上。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那麼多比我更出色的人呢?為什麼他們總是遙遙領先?為什麼似乎只有我一無是處呢?為了不落人後,我不斷嘗試各種努力,然而內心變得越發焦躁,越是如此,就越容易犯錯。即便如今,我仍然覺得自己落於人後,擔心一旦不小心走錯了一步,就會成為社會上的魯蛇。 不僅如此,長大成人...
目錄
特別版前言 017 Prologue ―追求無悔的人生 019 Chapter1 為何我總是有這麼多想法? 為何我總是有這麼多想法? 032 正面思維與負面思維的黃金比例 041 為何三十歲的日子難免艱辛 048 對人際關係感到疲憊的人的特徵 054 「大人」之名的分量 059 消除百分之九十擔憂的最簡單方法 066 最終讓患者哭泣的話語 071 四十二歲患病教會我的事 078 Chapter2 想對無法停止負面思維的人說的話 情緒波動劇烈的人常有的錯覺 084 任何人都可能遇到任何事 087 為什麼我有這麼多不足之處呢? 091 與其努力改善缺點,不如培養長處 096 總是開朗又愉快的人不需要感到氣餒的理由 100 不要把對工作的批評當作對你的指責 105 經常說「好煩」的人的特徵 108 至少對自己坦誠一次 113 控制怒火的六種最佳方法 118 Chapter3 可能另有其他困擾你的問題 她生完孩子後突然來找我的理由 126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受傷的小孩 129 學習精神分析後才領悟的事 135 你所使用的防衛機制可能有問題 140 不喜歡談論童年的人的共通點 147 撫慰自己內心小孩的四種方法 151 Chapter4 從精神分析中學習成熟大人的態度 如命運般一見鍾情的愛情危險的理由 162 喜歡的事情也會有厭煩的時候 167 越是親近的人越應該遵守最基本的禮儀 171 說不出「幫幫我」的人的共通點 177 傾聽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181 輕率的寬恕只會傷害彼此 190 我勸妳做個壞女兒的理由 195 讓別人不敢隨便對待你的方法 200 Chapter5 四十歲之前必須學會的事 人生中需要解決的最大課題 206 「再見」這句告別問候之所以重要的理由 209 在太遲之前一定要做的事情 213 難以承受離別者的心態 220 姐姐驟逝留給我的東西 225 對失去摯愛的人不能隨便亂說的話 229 因應失戀最明智的方法 233 悲傷時不要故作堅強 238 Chapter6 如果能夠如此變老 我愛上人生傷疤的理由 244 擁有獨處時間能解決許多人生問題 249 我不後悔三十多歲時努力拚搏的理由 254 給已婚的兒子和女兒唯一的囑咐 258 幸福的大人偶爾會像孩子般玩耍 263 年過四十之後最需要的是體力 266 我們彼此之間傷害最小的方法 269 我想這樣變老 273
特別版前言 017 Prologue ―追求無悔的人生 019 Chapter1 為何我總是有這麼多想法? 為何我總是有這麼多想法? 032 正面思維與負面思維的黃金比例 041 為何三十歲的日子難免艱辛 048 對人際關係感到疲憊的人的特徵 054 「大人」之名的分量 059 消除百分之九十擔憂的最簡單方法 066 最終讓患者哭泣的話語 071 四十二歲患病教會我的事 078 Chapter2 想對無法停止負面思維的人說的話 情緒波動劇烈的人常有的錯覺 084 任何人都可能遇到任何事 087 為什麼我有這麼多不足之處呢? 091 與其努力改善缺點,不如培養長處 096 總...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10-01 ISBN/ISSN:9789861799643 語言:繁體中文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8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