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趙逸帆
收藏
定價:NT$ 380
優惠價:79 折,NT$ 30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11月15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5
在這失控的焦慮時代,我們需要的
或許不是一本典型的教養書,而是「重新理解網路原生代」的書。
孩子們不是不願意改變,只是渴望被了解……
身為有過網路成癮經驗的教養心理專家,趙逸帆以同理「網路原生代」孩子的角度,帶領我們進行一趟深入孩子想法的歷程。
本書從孩子的日常情境切入,帶你了解他們為什麼愛滑手機、離不開短影音,還有為何沉迷遊戲,在這些無限滑的行為背後,各自隱含了哪些心理需求與人生課題。第二部分帶領大家思考,網路文化是如何一點一滴形塑了新世代的價值觀。最後,期望透過可行的策略,實際陪伴孩子;不再只是透過設限來管制,而是真正靠近他們的心。
多位網路原生代的真實案例故事,讓你重新認識他們的內在邏輯與情緒表達模式,期盼師長們換一種眼光看待這群新世代的孩子。
◤在這個資訊爆炸、演算法主導的世界裡,與其急著斷線、防堵,不如一起設計一種能同行的生活方式;與其擔心失聯,不如找回彼此真正的連結。◢
──趙逸帆
※書中附錄「數位教養資源懶人包」 ,親師必備!!
※趙逸帆老師親自設計「親子關係線上小測驗」
觀迎實測:https://www.ylib.com/EdmAll/lecture/20250930/
快速掌握你的數位教養敏感度!!
作者簡介:
趙逸帆
畢業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系,先前讀過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因為志趣不合重考轉換跑道,所以對孩子的探索教育、家庭教育十分看重。從台北教育大學畢業後曾任公立小學實習、短期代理教師,後來在台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擔任教師,接觸許多中小學的孩子和家庭。
在任教過程中,發現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成立「不帆心家庭教室」,固定時間辦理公益親職講座,並受邀至許多學校和社區單位講演,近三年累積近300場講座經驗。同時長期在臉書等社群平台更新親職專欄,撰寫超過400篇數位教育和網路教養的專文,希望用講座、用影音、用書籍等方式,幫助親師能更接近網路原生代的孩子!
專長議題有:兒少網路社群觀察、網路成癮、數位性剝削防治、學生心理需求分析、生涯探索、自我覺察、SEL課程等。
名人推薦:
【共感推薦】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彭冠綸|「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楊惠君|《少年報導者》總監、《報導者》顧問
厭世國文老師|高中國文老師
綠君麻麻|閱讀推廣人、作家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媒體推薦:
【推薦文】
站在孩子身旁,找到數位世界的呼吸頻率
彭冠綸(「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讀這本書時,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完全顛覆我對網路社群的看法。
原來對於孩子網路成癮的問題,我一直都站錯邊。我一直站在這群孩子的對面,試著要理解他們。看了這本書,我移動位置,試著站在他們的旁邊,用他們的角度看待網路這件事。
他們不是不願意回到真實世界,而是網路就是他們真實世界的一部分。他們花時間在社群上,不是因為他們很壞,而是因為他們需要朋友的陪伴,他們想要被看見,他們渴望被關懷。
我很佩服逸帆老師,怎麼有辦法突破盲點,把從前我們將網路成癮視為問題,轉而將網路視為數位原住民生存必須的物質,就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
就像老師在書上所說的「他們不只是一直滑手機而已,而是生活就在那個世界裡」。
對我們來講是虛擬世界,對網路原生代的孩子來說,那就是他們的真實世界。如果用這個角度來看,孩子們在網路上一切的行為都變得很容易理解了。
他們選擇在網路上對話,而非面對面說話;人際關係不在於互動,而在於按讚、留言、回應;陪伴不在乎去了哪裡,而是有人在線上。
對於孩子的網路使用,家長們當然很焦慮;但焦慮的是我們,不是他們。透過這本書,家長可以重新調整角度,原本站在孩子的對面,可以試著站在孩子的身旁,試著戴上數位時代的氧氣罩,呼吸一下孩子們的數位空氣。
我們的孩子還是同一個孩子,他依然需要我們的照顧、關心和陪伴。只是他的世界和我們熟悉的世界有一點不一樣,不是那個世界不好,而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在數位世界呼吸的頻率。
邀請你一起來閱讀這本書,在數位時代下,看見孩子們在雲端真實的需要,用我們的愛連結,陪伴他們平穩落地,一起走過成長這條路。
【推薦文】
找回愛與管教的界線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看到這本書非常振奮。在我們的實務現場和現正上市的許多書籍,都正在幫助各位家長和教師們一起陪伴數位原住民(或稱「數位原生代」)的孩子們。是的,我們的孩子和學生都是數位原始人,未來幾年可能都是「AI原住民」了。
孩子們會在日新月異的數位時代中,接觸許多新穎創新的科技產物,卻也讓許多家長惶恐且不知所措,驚訝於孩子們對短影音的痴迷、對手遊的不可自拔,以及學習動機的低落和作息大紊亂,甚至還有數位時代孩子們的睡眠剝奪問題,都大大影響到孩子的人際、學習、情緒各個層面。
大人們想要孩子能夠跟上時代的進步,卻又擔憂他們過度沉迷、生活全面當機,而孩子們則是必須面對自己情緒炸裂、學習斷層,另一方面還有網路獵人正在進行釣魚,以及暗網中的數位剝削在對兒少私密照進行「造市」。「數位拔河」導致親子關係的撕裂和衝突,正在社會的每個角落上演,也許就在你我或隔壁鄰居的家庭故事中……
趙老師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為數位原住民的孩子發聲,幫助我們細膩理解在數位使用方面,父母在「完全斷網 vs 兩手一攤」非此即彼的選項中持續奮鬥的心境,然而,我們都是第一次面對數位原住民的養育,究竟能否有第三條路徑呢?還好,這本書在此時誕生了,趙老師提及可以試著用第三道路──理解,來幫助我們找回心中對孩子的愛與管教的界線,守護孩子好好長大。
希望你也能從這本書中重拾內心的「溫度和溫柔」,以及「與孩子的連結」!
【推薦文】
平行世代的翻譯年糕
楊惠君(《少年報導者》總監、《報導者》顧問)
牛津大學出版社選出「Brain rot」(腦腐)作為二○二四年關鍵字,意為「個人心智狀態在過度被瑣碎或單調的內容消耗後,呈現衰退的現象」,特別指出主要來自「網路資訊」內容,而且世人皆憂慮越年輕的世代,「腦腐」的問題越嚴峻。彷彿,七、八○年代「電視兒童」身心發展的議題,不曾在歷史中出現過似的。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心靈樹洞,X世代可能是電視劇,Y世代可能是動漫,樹洞可以是一個拒絕被馴服的「Neverland」,也可以是一窟晦暗吃人的泥沼。儘管親子「代溝」從來都有,但過往,孩子們嚐的,大人們多少懂得那味兒;如今數位科技本能已深嵌入DNA 裡的Z與α世代,他們的「網路樹洞」複雜而多元,想被理解的孩子、難以理解的大人,都陷入無助混沌的焦慮之中,世代衝突的激烈程度與代溝距離,超越任何時代。
逸帆老師的這本書,就像網路平行時空下不同世代的雙向「翻譯年糕」,不為大人下指導棋,不為矯正孩子的認知,而是單純讓雙方理解彼此。網路時代下沒有人是全知的智者,顛覆的價值和挑戰,必須先從「試圖懂得」開始。這是一場二人三腳的考驗,大人、小孩得同步,才能贏得彼此的信任。
【推薦文】
理解,是我們唯一可以共享的庇護
厭世國文老師(高中國文老師)
在這個一切都處於「更新」的時代,唯有我們的焦慮,從未被更新。
每次系統升級、介面改版、新功能上線,都伴隨一種近乎儀式的狂喜──我們歡呼,彷彿此刻的科技將帶來更有效率的生活、更順暢的溝通與更聰明的育兒方法。但奇妙的是,當我們把這些希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換來的卻往往是失落:他們依舊沉迷螢幕、不回應呼喚、不懂分寸,甚至將我們視為厭惡的干擾。
手機不過是載體,我們對孩子行為的困惑、情感的距離,以及逐漸加深的無力感,才是真正的核心問題。現今已不再擁有一套穩固的價值系統,人們只能在資訊的洪流中不斷地即時反應與適應。
數位時代的教養,遠比過去來得更加令人不知所措。
在《焦慮的是我們,不是他們》這本書中,這一切被精準地勾勒出來。它無法讓父母「戰勝」孩子的手機,不過是想要提醒:孩子的行為背後,藏著一個破碎且矛盾的網路世界觀。持續追求認同和建構自我,同時也陷入孤獨與焦慮。
嚴格的控制只是讓父母感到暫時的勝利,反而讓孩子學會在你眼前隱藏真正的自己。孩子應該會這麼想:手機從來沒有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不懂得自己的大人。
因此,若你正在對抗孩子的手機螢幕時,感到心力交瘁、痛苦不堪,請不要急著沒收手機。別讓這場戰爭成為關於「控制」與「反抗」的衝突,不如先坐下來,讀完這本書,試著好好靠近彼此。
理解,是這個無所適從的時代裡,我們唯一可以共享的庇護所。
【推薦文】
換一種眼光與孩子同行
綠君麻麻(閱讀推廣人、作家)
我們這一代父母,常常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突然意識到孩子已經不太面對面和自己說話,取之而來的是手機成癮問題,於是我們開始焦慮,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但《焦慮的是我們,不是他們》一書讓我深深感受到,其實問題不在手機,而在我們是否準備好理解一個完全不同的世代。
趙逸帆老師曾親身走過網路成癮的低谷,因此他理解數位吸引力的本質,也更理解這些網路原生代孩子的心。他用一篇篇誠懇、充滿故事性的書寫,帶領讀者進入孩子的內在風景,讓我們能看懂:滑手機、追短影音、打遊戲的背後,是需求與情感連結,更是被看見的渴望。
與其急著設限,不如換一種眼光學會同行。這是一本幫助我們「看見孩子,也重新看見自己」的教養書。我誠摯推薦給每一位在數位浪潮中陪孩子長大的父母與師長。
【推薦文】
我們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理解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趙逸帆老師的個人經歷本身,就是一部動人的數位適應史。從曾經的網路成癮者,到如今的數位教養專家,他的轉變過程,見證了這個時代最深刻的矛盾與和解。這種「過來人」的視角,使本書有別於一般由「從未迷失過」的專家所寫的教養書籍。書中真誠分享的休學經歷、家庭衝突和重建過程,不僅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更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雙重視角」。
這種雙重理解在當今教養領域極為珍貴。正如書中所言:「我們現在說孩子們是『失控的焦慮世代』,但是因為數位使用問題感到情緒焦慮與情緒失控的開端,真的是孩子嗎?」究竟是孩子在「失控」,還是我們這些數位移民在「焦慮」?
本書第一部分精準剖析了各種看似「問題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當孩子沉迷短影音,他們可能在呼喊「看我一眼」;當他們害怕已讀不回,反映的是對人際連結的渴望。
第二部分深入探討了網路文化對價值觀的深層影響,這正是多數教養書籍忽略的關鍵維度。當「被喜歡就是成功」、「朋友不一定要見面」成為新世代的人際準則,我們不能再以傳統標準簡單評斷。
本書第三部分提供的不是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一套「共處哲學」。趙逸帆老師提醒我們:「先問問自己:我們想戒的是手機,還是焦慮?」這個提問將教養焦點從外在行為,調整轉向內在情緒覺察,與現代心理學強調的「正念教養」高度契合。
趙逸帆老師的這本書如同一盞明燈,它不提供速成的教養配方,而是引導我們發展更為根本的「數位時代教養素養」──包括辨識力、同理心和適應力。正如作者所言:「這個世界雖然有黑暗,但你也有能力,成為一盞光。」
【推薦文】
陪孩子一起解鎖「那個世界」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什麼人最有資格說道理?」
「過來人!」
這可不是早餐店奶茶杯上的腦筋急轉彎,而是青春無畏的孩子們心中的悄悄話。在網路原住民世代眼中,未曾理解電玩、社群、網路文化的大人,像是山頂洞人般,看著洞外世界指指點點、深感恐懼,偶有「進化」使用數位科技或AI工具以為算跟得上時代,殊不知根本未曾進入「那個世界」。
「那個世界」是孩子們逃離現實的避風港,是開啟第二、第三人生的平行時空,是同樣有身分意義的社會,甚至會經歷「社死」感受的真實場域。
對「那個世界」的未知恐懼或許在第一時間讓大人們拉住孩子,但是別忘了,「禁止」永遠是最吸引人的誘惑!許多演講場合我也公開呼籲「手機越晚給越好」,但一定會加上一個條件:請同時理解並照顧孩子的心理需求。
逸帆老師自己走過網路成癮這條路,體會無意義感的困惑而休學,再次重拾動力回到社會運行軌道而成為「過來人」,實際用生命、用時間換來的體悟,也讓逸帆老師化身為引路人,帶領大人們一覽孩子的內心之城。
除了現實生活的學習考試,我們的孩子還面對了什麼樣的挑戰?相信為了守護重要的人,你一定會翻開這本《焦慮的是我們,不是他們》,走出洞外陪伴孩子一起探索解構新世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價 | 數量 |
| 7折 | 1 |
| 徵求價 | 數量 |
| 7折 | 2 |
作者:趙逸帆
收藏
優惠價: 79 折, NT$ 300 NT$ 38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11月15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5
在這失控的焦慮時代,我們需要的
或許不是一本典型的教養書,而是「重新理解網路原生代」的書。
孩子們不是不願意改變,只是渴望被了解……
身為有過網路成癮經驗的教養心理專家,趙逸帆以同理「網路原生代」孩子的角度,帶領我們進行一趟深入孩子想法的歷程。
本書從孩子的日常情境切入,帶你了解他們為什麼愛滑手機、離不開短影音,還有為何沉迷遊戲,在這些無限滑的行為背後,各自隱含了哪些心理需求與人生課題。第二部分帶領大家思考,網路文化是如何一點一滴形塑了新世代的價值觀。最後,期望透過可行的策略,實際陪伴孩子;不再只是透過設限來管制,而是真正靠近他們的心。
多位網路原生代的真實案例故事,讓你重新認識他們的內在邏輯與情緒表達模式,期盼師長們換一種眼光看待這群新世代的孩子。
◤在這個資訊爆炸、演算法主導的世界裡,與其急著斷線、防堵,不如一起設計一種能同行的生活方式;與其擔心失聯,不如找回彼此真正的連結。◢
──趙逸帆
※書中附錄「數位教養資源懶人包」 ,親師必備!!
※趙逸帆老師親自設計「親子關係線上小測驗」
觀迎實測:https://www.ylib.com/EdmAll/lecture/20250930/
快速掌握你的數位教養敏感度!!
作者簡介:
趙逸帆
畢業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系,先前讀過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因為志趣不合重考轉換跑道,所以對孩子的探索教育、家庭教育十分看重。從台北教育大學畢業後曾任公立小學實習、短期代理教師,後來在台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擔任教師,接觸許多中小學的孩子和家庭。
在任教過程中,發現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成立「不帆心家庭教室」,固定時間辦理公益親職講座,並受邀至許多學校和社區單位講演,近三年累積近300場講座經驗。同時長期在臉書等社群平台更新親職專欄,撰寫超過400篇數位教育和網路教養的專文,希望用講座、用影音、用書籍等方式,幫助親師能更接近網路原生代的孩子!
專長議題有:兒少網路社群觀察、網路成癮、數位性剝削防治、學生心理需求分析、生涯探索、自我覺察、SEL課程等。
名人推薦:
【共感推薦】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彭冠綸|「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楊惠君|《少年報導者》總監、《報導者》顧問
厭世國文老師|高中國文老師
綠君麻麻|閱讀推廣人、作家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媒體推薦:
【推薦文】
站在孩子身旁,找到數位世界的呼吸頻率
彭冠綸(「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讀這本書時,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完全顛覆我對網路社群的看法。
原來對於孩子網路成癮的問題,我一直都站錯邊。我一直站在這群孩子的對面,試著要理解他們。看了這本書,我移動位置,試著站在他們的旁邊,用他們的角度看待網路這件事。
他們不是不願意回到真實世界,而是網路就是他們真實世界的一部分。他們花時間在社群上,不是因為他們很壞,而是因為他們需要朋友的陪伴,他們想要被看見,他們渴望被關懷。
我很佩服逸帆老師,怎麼有辦法突破盲點,把從前我們將網路成癮視為問題,轉而將網路視為數位原住民生存必須的物質,就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
就像老師在書上所說的「他們不只是一直滑手機而已,而是生活就在那個世界裡」。
對我們來講是虛擬世界,對網路原生代的孩子來說,那就是他們的真實世界。如果用這個角度來看,孩子們在網路上一切的行為都變得很容易理解了。
他們選擇在網路上對話,而非面對面說話;人際關係不在於互動,而在於按讚、留言、回應;陪伴不在乎去了哪裡,而是有人在線上。
對於孩子的網路使用,家長們當然很焦慮;但焦慮的是我們,不是他們。透過這本書,家長可以重新調整角度,原本站在孩子的對面,可以試著站在孩子的身旁,試著戴上數位時代的氧氣罩,呼吸一下孩子們的數位空氣。
我們的孩子還是同一個孩子,他依然需要我們的照顧、關心和陪伴。只是他的世界和我們熟悉的世界有一點不一樣,不是那個世界不好,而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在數位世界呼吸的頻率。
邀請你一起來閱讀這本書,在數位時代下,看見孩子們在雲端真實的需要,用我們的愛連結,陪伴他們平穩落地,一起走過成長這條路。
【推薦文】
找回愛與管教的界線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看到這本書非常振奮。在我們的實務現場和現正上市的許多書籍,都正在幫助各位家長和教師們一起陪伴數位原住民(或稱「數位原生代」)的孩子們。是的,我們的孩子和學生都是數位原始人,未來幾年可能都是「AI原住民」了。
孩子們會在日新月異的數位時代中,接觸許多新穎創新的科技產物,卻也讓許多家長惶恐且不知所措,驚訝於孩子們對短影音的痴迷、對手遊的不可自拔,以及學習動機的低落和作息大紊亂,甚至還有數位時代孩子們的睡眠剝奪問題,都大大影響到孩子的人際、學習、情緒各個層面。
大人們想要孩子能夠跟上時代的進步,卻又擔憂他們過度沉迷、生活全面當機,而孩子們則是必須面對自己情緒炸裂、學習斷層,另一方面還有網路獵人正在進行釣魚,以及暗網中的數位剝削在對兒少私密照進行「造市」。「數位拔河」導致親子關係的撕裂和衝突,正在社會的每個角落上演,也許就在你我或隔壁鄰居的家庭故事中……
趙老師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為數位原住民的孩子發聲,幫助我們細膩理解在數位使用方面,父母在「完全斷網 vs 兩手一攤」非此即彼的選項中持續奮鬥的心境,然而,我們都是第一次面對數位原住民的養育,究竟能否有第三條路徑呢?還好,這本書在此時誕生了,趙老師提及可以試著用第三道路──理解,來幫助我們找回心中對孩子的愛與管教的界線,守護孩子好好長大。
希望你也能從這本書中重拾內心的「溫度和溫柔」,以及「與孩子的連結」!
【推薦文】
平行世代的翻譯年糕
楊惠君(《少年報導者》總監、《報導者》顧問)
牛津大學出版社選出「Brain rot」(腦腐)作為二○二四年關鍵字,意為「個人心智狀態在過度被瑣碎或單調的內容消耗後,呈現衰退的現象」,特別指出主要來自「網路資訊」內容,而且世人皆憂慮越年輕的世代,「腦腐」的問題越嚴峻。彷彿,七、八○年代「電視兒童」身心發展的議題,不曾在歷史中出現過似的。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心靈樹洞,X世代可能是電視劇,Y世代可能是動漫,樹洞可以是一個拒絕被馴服的「Neverland」,也可以是一窟晦暗吃人的泥沼。儘管親子「代溝」從來都有,但過往,孩子們嚐的,大人們多少懂得那味兒;如今數位科技本能已深嵌入DNA 裡的Z與α世代,他們的「網路樹洞」複雜而多元,想被理解的孩子、難以理解的大人,都陷入無助混沌的焦慮之中,世代衝突的激烈程度與代溝距離,超越任何時代。
逸帆老師的這本書,就像網路平行時空下不同世代的雙向「翻譯年糕」,不為大人下指導棋,不為矯正孩子的認知,而是單純讓雙方理解彼此。網路時代下沒有人是全知的智者,顛覆的價值和挑戰,必須先從「試圖懂得」開始。這是一場二人三腳的考驗,大人、小孩得同步,才能贏得彼此的信任。
【推薦文】
理解,是我們唯一可以共享的庇護
厭世國文老師(高中國文老師)
在這個一切都處於「更新」的時代,唯有我們的焦慮,從未被更新。
每次系統升級、介面改版、新功能上線,都伴隨一種近乎儀式的狂喜──我們歡呼,彷彿此刻的科技將帶來更有效率的生活、更順暢的溝通與更聰明的育兒方法。但奇妙的是,當我們把這些希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換來的卻往往是失落:他們依舊沉迷螢幕、不回應呼喚、不懂分寸,甚至將我們視為厭惡的干擾。
手機不過是載體,我們對孩子行為的困惑、情感的距離,以及逐漸加深的無力感,才是真正的核心問題。現今已不再擁有一套穩固的價值系統,人們只能在資訊的洪流中不斷地即時反應與適應。
數位時代的教養,遠比過去來得更加令人不知所措。
在《焦慮的是我們,不是他們》這本書中,這一切被精準地勾勒出來。它無法讓父母「戰勝」孩子的手機,不過是想要提醒:孩子的行為背後,藏著一個破碎且矛盾的網路世界觀。持續追求認同和建構自我,同時也陷入孤獨與焦慮。
嚴格的控制只是讓父母感到暫時的勝利,反而讓孩子學會在你眼前隱藏真正的自己。孩子應該會這麼想:手機從來沒有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不懂得自己的大人。
因此,若你正在對抗孩子的手機螢幕時,感到心力交瘁、痛苦不堪,請不要急著沒收手機。別讓這場戰爭成為關於「控制」與「反抗」的衝突,不如先坐下來,讀完這本書,試著好好靠近彼此。
理解,是這個無所適從的時代裡,我們唯一可以共享的庇護所。
【推薦文】
換一種眼光與孩子同行
綠君麻麻(閱讀推廣人、作家)
我們這一代父母,常常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突然意識到孩子已經不太面對面和自己說話,取之而來的是手機成癮問題,於是我們開始焦慮,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但《焦慮的是我們,不是他們》一書讓我深深感受到,其實問題不在手機,而在我們是否準備好理解一個完全不同的世代。
趙逸帆老師曾親身走過網路成癮的低谷,因此他理解數位吸引力的本質,也更理解這些網路原生代孩子的心。他用一篇篇誠懇、充滿故事性的書寫,帶領讀者進入孩子的內在風景,讓我們能看懂:滑手機、追短影音、打遊戲的背後,是需求與情感連結,更是被看見的渴望。
與其急著設限,不如換一種眼光學會同行。這是一本幫助我們「看見孩子,也重新看見自己」的教養書。我誠摯推薦給每一位在數位浪潮中陪孩子長大的父母與師長。
【推薦文】
我們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理解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趙逸帆老師的個人經歷本身,就是一部動人的數位適應史。從曾經的網路成癮者,到如今的數位教養專家,他的轉變過程,見證了這個時代最深刻的矛盾與和解。這種「過來人」的視角,使本書有別於一般由「從未迷失過」的專家所寫的教養書籍。書中真誠分享的休學經歷、家庭衝突和重建過程,不僅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更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雙重視角」。
這種雙重理解在當今教養領域極為珍貴。正如書中所言:「我們現在說孩子們是『失控的焦慮世代』,但是因為數位使用問題感到情緒焦慮與情緒失控的開端,真的是孩子嗎?」究竟是孩子在「失控」,還是我們這些數位移民在「焦慮」?
本書第一部分精準剖析了各種看似「問題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當孩子沉迷短影音,他們可能在呼喊「看我一眼」;當他們害怕已讀不回,反映的是對人際連結的渴望。
第二部分深入探討了網路文化對價值觀的深層影響,這正是多數教養書籍忽略的關鍵維度。當「被喜歡就是成功」、「朋友不一定要見面」成為新世代的人際準則,我們不能再以傳統標準簡單評斷。
本書第三部分提供的不是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一套「共處哲學」。趙逸帆老師提醒我們:「先問問自己:我們想戒的是手機,還是焦慮?」這個提問將教養焦點從外在行為,調整轉向內在情緒覺察,與現代心理學強調的「正念教養」高度契合。
趙逸帆老師的這本書如同一盞明燈,它不提供速成的教養配方,而是引導我們發展更為根本的「數位時代教養素養」──包括辨識力、同理心和適應力。正如作者所言:「這個世界雖然有黑暗,但你也有能力,成為一盞光。」
【推薦文】
陪孩子一起解鎖「那個世界」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什麼人最有資格說道理?」
「過來人!」
這可不是早餐店奶茶杯上的腦筋急轉彎,而是青春無畏的孩子們心中的悄悄話。在網路原住民世代眼中,未曾理解電玩、社群、網路文化的大人,像是山頂洞人般,看著洞外世界指指點點、深感恐懼,偶有「進化」使用數位科技或AI工具以為算跟得上時代,殊不知根本未曾進入「那個世界」。
「那個世界」是孩子們逃離現實的避風港,是開啟第二、第三人生的平行時空,是同樣有身分意義的社會,甚至會經歷「社死」感受的真實場域。
對「那個世界」的未知恐懼或許在第一時間讓大人們拉住孩子,但是別忘了,「禁止」永遠是最吸引人的誘惑!許多演講場合我也公開呼籲「手機越晚給越好」,但一定會加上一個條件:請同時理解並照顧孩子的心理需求。
逸帆老師自己走過網路成癮這條路,體會無意義感的困惑而休學,再次重拾動力回到社會運行軌道而成為「過來人」,實際用生命、用時間換來的體悟,也讓逸帆老師化身為引路人,帶領大人們一覽孩子的內心之城。
除了現實生活的學習考試,我們的孩子還面對了什麼樣的挑戰?相信為了守護重要的人,你一定會翻開這本《焦慮的是我們,不是他們》,走出洞外陪伴孩子一起探索解構新世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價 | 數量 |
| 7折 | 1 |
| 徵求價 | 數量 |
| 7折 | 2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