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師母親的真實陪伴紀錄:親身書寫七年來陪伴罹患躁鬱症女兒的歷程,融合專業與親情,誠實呈現高張力的家庭照護經驗。
★ 傳遞共感與安慰的力量:不只是個人告白,更是寫給所有與精神困擾奮鬥者與其家人的共鳴之書,替「無聲承受」的群體發聲,鼓勵社會更理解與接納精神疾病。
★ 結合專業知識與實用建議:從母親的實際經驗出發,提供面對自殘、自殺傾向、醫療選擇、溝通方式等具體做法,對同樣處境的家庭有高度參考價值。
★ 破除污名,倡議共存的視角:書中反思社會對精神疾病的隔離與誤解,呼籲以平等與包容的態度共存,是一份兼具療癒與社會反思的作品。
小鬱亂入/小鬱亂入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李旻珊/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醫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馬大元/精神科醫師、YouTuber、親子專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劉仲彬/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一致暖心推薦
這是一位身為母親也是醫師的作者,陪伴罹患躁鬱症女兒七年所記錄下來的真實故事。面對如同在黑暗夜海中摸索前行般的無助與焦慮,她選擇不放棄、不逃避,與女兒並肩度過無數難以預測的日子。透過平實卻深刻的筆觸,作者向所有正在承受精神疾病之苦的患者與家屬傳遞共鳴與安慰,也讓更多人理解:精神疾病並不是該隱藏起來的痛。
書中不僅回顧陪伴歷程,更納入作者多年來為了理解女兒病情所研讀的心理學與精神醫學資料,深入探討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誤解與偏見。從如何與患者溝通、面對自殘與自殺傾向的處理方式,到挑選醫療資源的實務建議,皆出自她作為一位「患者家屬」的真實經驗。
這是一本誠實面對家庭困境的生命書寫,也是一部充滿勇氣與行動的陪伴指南,為所有正在與心靈風暴抗衡的你,照亮一盞燈。
作者簡介:
金賢娥
首爾大學醫學系畢業,於首爾大學醫院內科完成專門醫生與專科醫生實習,目前是翰林大學聖心醫院風濕病內科教授,在關節炎領域發表多項論文,累積了具影響力的研究業績。獲得大韓醫學會溫希醫學獎(Wunsch Medical Award)、日本風濕學會年輕醫生獎等在國內或國外的學會皆有獲得獎項,也參加過各種不同的演說。在大韓風濕學會擔任保險理事,執行大韓內科學會政策團的業務,同時也出版了多份醫療政策相關論文。因對現代醫療面對的死亡抱持強烈的疑問,因此著作了《學習死亡的時刻》一書,二○二一年獲選世宗圖書教養類圖書,其他著作有《醫療商業的時代》、《醫生外傳》(共著)等。
七年前第二個女兒被診斷出罹患躁鬱症,因此踏上和先前生活完全不同的軌道上,在明白要理解家人罹患精神疾病是連擁有專業醫學知識的父母親都認為很困難的事實後,為了稍微減少一般人對患者的偏見與標籤,於是便著作本書。希望精神疾病患者與家人全都能從生活的桎梏擺脫痛苦,一定要緊緊握住彼此的手,我認為就算是一般人的渺小聲音和勇氣,也會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動力。
譯者簡介:
林建豪(Bryan Lin)
文化大學韓文系畢業。曾於韓國安東大學當交換學生,擔任專職翻譯已十幾年,翻譯過的漫畫超過六百本。主要翻譯線上遊戲與各種書籍。信箱:kt11090719@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為什麼精神疾病患者與其家人都得躲起來承受痛苦呢?何時我們才會想要和患者一起共存,而不是一昧地想要隔離患者呢?本書不只是在講述醫生母親在女兒罹患精神疾病後的心痛歷程,同時也揭露了一般人難以和精神上與自己不同者共處的能力嚴重不足的真實面,這對必須生活在韓國的我們來說是相當嚴厲的鞭策,同時也是尖刻斥責的反省文。
──認知心理學家金慶日
如果用氣候比喻一個人的心情,雙相情緒障礙症就像是原本晴空萬里在瞬間變成暴風雨一樣,如果晴朗的天氣能持續下去看起來會很舒服,但大地會化為沙漠,暴風雨過後樹木會被連根拔起。女兒連續幾年因為躁鬱症、反覆自殘與恐慌症而住院,身為母親,同時也是一名醫生的作者的心情大概就像是這樣。她研讀相關疾病的資訊努力去理解女兒,秉持著對女兒的愛支撐且向前邁進的過程就像是行走在險峻的石子路旅行一樣,我們是不會輕易被擊倒的強大存在,這是一本讓罹患心境障礙的患者與家人全都能獲得慰藉與勇氣的書。
──精神健康醫學系專門醫生河智賢
名人推薦: 為什麼精神疾病患者與其家人都得躲起來承受痛苦呢?何時我們才會想要和患者一起共存,而不是一昧地想要隔離患者呢?本書不只是在講述醫生母親在女兒罹患精神疾病後的心痛歷程,同時也揭露了一般人難以和精神上與自己不同者共處的能力嚴重不足的真實面,這對必須生活在韓國的我們來說是相當嚴厲的鞭策,同時也是尖刻斥責的反省文。
──認知心理學家金慶日
如果用氣候比喻一個人的心情,雙相情緒障礙症就像是原本晴空萬里在瞬間變成暴風雨一樣,如果晴朗的...
章節試閱
沒有人知道
到底是從哪出錯了呢?我開始用渙散的神智回想孩子短暫生命的許多片刻。
小孩就讀高中時,班導師因為憂鬱症檢查結果而找我去學校一趟,因為憂鬱和自殺的數值都太高了,當時我覺得相當驚訝。
「安娜不可能會那樣呀,她的朋友很多,在家和爸媽也相處得很好。」
老師露出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
「就是說呀,我也覺得安娜平常很和睦可親與惹人疼愛,看見這樣的結果我也嚇了一跳,請不要太在意,學校只是照慣例進行檢查,如果有發生問題就會請父母親來諮詢,這是正常的程序,但目前為止都不曾發生過問題,這個檢查沒有什麼說服力。」
和班導師的談話就這樣莫名其妙結束了,班導師說他會特別關注安娜且承諾不會有問題,班導師還說出現這類的結果時通常會建議進行心理諮詢,但他認為應該不需要進行心理諮詢,我很快就忘記那天諮詢的事了,因為孩子非常擅長隱藏自己的狀況。
第一個警報是在四年前安娜被診斷出罹患躁鬱症時響起,在進行學測的前幾天,我收到聯絡說安娜沒有去學校,當時我們家發生了一般家庭根本就無法想像的事,我被捲進事件的漩渦且陷入混亂中,因為安娜從來不曾翹課,驚訝的立刻趕回家,在發現安娜無精打采躺在房間的床上時,我頓時鬆一口氣。
「安娜,妳哪裡不舒服嗎?」
孩子無力的睜開雙眼看著我,她沒有發燒,看起來也沒有生病。在別人忙著照顧小孩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的學測時期,我就像是瘋婆子一樣跑警察局、律師事務所、稅務師辦公室,根本就沒有閒暇確認孩子的狀態。仔細想想,孩子有好幾天都無精打采,我叫孩子起床讓她先填飽肚子,為了讓她轉換一下心情,我帶她一起去美髮院整理頭髮。孩子的表情依然很黯淡,過了好一段時間後我才終於知道一個事實,那天孩子生平第一次嘗試自殺,但因為她不知道如何使用藥物結束生命,所以只是吃了一堆對生命不會造成傷害的藥才暈倒的。
當時我認為孩子是因為學測才會突然出現急性憂鬱症,從那天起我就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一邊讓孩子吃美食,嘗試讓她的心情能好一點,她也因此能參加學測,當然我並不奢望能考出好成績,儘管早就做好心理準備,但看見遠遠不如預期的成績單讓我覺得非常錯愕,安娜本來是一個成績優秀的孩子,我本以為是高三生的短暫徬徨而已,於是便幫孩子報名重考班。孩子看起來很適應重考班的生活,但隨著學測的日期越來越近,如同烏雲般的不安再次浮現在心中,因為曾經發生過那樣的事,這次我很仔細觀察孩子的狀況,孩子的表情很明顯變黯淡了。
但我同樣也認為那是學測所造成的壓力使然,雖然重考,但孩子沒能考上想去的學校,媽媽挑選的學校合格了,雖然這樣我就覺得很感激,但孩子卻變得更憂鬱。
就讀大學後,她的生活過得很好,成績也很優秀,安娜國中時曾被選為物理資優生,她加入樂隊社後表現得很積極,偶爾去參觀安娜的表演時,她亮眼的表現不禁讓我懷疑:「我們的孩子竟然還有這樣的才華?」當時我認為憂鬱症一定是大學入學考試的壓力造成的短暫現象,但心中卻存著一股不安感。孩子升上大二時說要搬出去自己住,雖然爸爸氣到跳腳表示:「家裡和學校都在首爾,幹嘛要搬出去呢?」但孩子早已寫好生活費等開銷的計畫表且執意要搬出去,最後我們只能選擇屈服了。二女兒就這樣離開父母親的羽翼,不過,為了顧及學業與打工賺取生活費,同時還要參加社團活動,女兒心中的某個東西早已完全支離破碎,在此一過程中,我依然否定此一事實認為「不可能發生那種事……」。
一個星期和孩子見兩次面,偶爾會發現孩子的臉色很陰沉,我以輕鬆的語氣說:「現在這個社會哪有不憂鬱的人呢?」孩子沒有任何的反應,當時孩子已經去身心醫學科看診拿藥,但她卻沒有告訴我,後來是因為醫生請女兒叫媽媽陪同去醫院我才知道此一事實。到了醫院,我在醫生面前依然否認說:「我們家小孩不可能會那樣的,」當然這是因為我相信孩子說自己沒事,後來我才知道原來生病的孩子們都非常擅長假裝沒事。
在親眼確認孩子自殘的那一天,吃晚餐時我根本就沒有胃口,陪孩子回到租屋處後我就問她整件事的原委。直到那時候,我才終於知道安娜這段期間過得有多麼煎熬,她認為擺脫那種煎熬日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死,她甚至還計畫好具體的自殺日期,我的世界已經支離破碎,但我還是得保持冷靜,於是我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當時是我第一次認為安娜的問題並非單純的憂鬱症,單憑我對精神疾病的淺薄知識根本就想不到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確認女兒入睡後,我跟老公說安娜的病情很嚴重,我們很清楚父母親絕對不能動搖,同時也開始制定對策。
請救救我們的孩子
我們必須立刻去找能治療安娜的醫生,老公和我雖然都在醫院工作,但立刻就將彼此的醫院從名單中刪除,並不是因為不想讓服務的醫院知道自己的孩子發生這樣的問題,就情況來說住院是無法避免的,但畢竟我們很清楚自己工作單位的身心醫學科保護病房的氣氛。就和學校是差不多的概念,一起相處的病患與醫院的氛圍是很重要的,雖然老公的意見有些不同,但我毫不猶豫就選好醫院了,那間醫院有我能拜託的前輩,儘管在預約後了解各種資訊的同時,我還是需要很多的時間和孩子溝通。
雖然我最納悶的問題是:「妳到底為什麼會這樣?」但我不能用那種方式逼安娜,事情都演變成這種地步了,若是用那種方式直接逼問,孩子一定會認為父母親根本就無法解決問題。當父母親知道自己問題的嚴重性後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孩子也才稍微願意開口說話,值得慶幸的是,孩子的第一句話是:「我真的很想痊癒,」不顧父母親反對執意要搬出去獨自生活,後來發生了這樣的結果,想必孩子的自尊也受到了傷害,再加上沒能考上自己想要的學校造成的心靈創傷,情況真的很不樂觀。
雖然我提議初次診療時要陪同一起前往,但安娜拒絕了,她獨自前往醫院的途中在地鐵車廂裡突然無法呼吸,不得不在中途下車,原來是恐慌症發作了。這同樣也是症狀之一,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那樣的問題,在前輩幫遲到的安娜診療後,指出孩子之所以無法搭地鐵而中途下車等的情況,全都屬於雙極性病譜疾患的症狀。我生平第一次聽到這樣的病症,我在學校時也只學過「躁鬱症」此一病名而已,但我們家小孩的症狀和我腦海中的那個疾病相差甚遠。
我只模糊知道這個疾病會輪流出現心情愉快做出異常行動的急躁時期,以及憂鬱平靜的鬱症時期,本以為我們家的孩子只是很憂鬱而已……本以為女兒只是因為憂鬱症太嚴重,所以才會自殘和計畫自殺,這是我完全陌生的領域,雖然我急忙尋找相關的文獻,但要理解其中的涵義並不容易。總而言之,安娜需要住院和吃藥,只要持續吃藥就會好轉,但就算結婚生下小孩也必須要服用藥物……我的世界早已四分五裂,在聽見前輩說「女兒婚後生小孩」這句話時讓我覺得有些陌生,但我也只能選擇相信與依照前輩說的方式去做。當我說女兒有這類的問題後,周圍的很多專家都提供建議,當中有兩句話讓我燃起了希望。
「年紀增長後就會好轉。」
「主動去醫院的孩子通常預後都有不錯的效果。」
我開始把它當作能拯救安娜的咒語牢記在心,在收到住院同意書後,女兒申請休學,孩子和父母親就這樣開始了從來不曾走過的路、從來不曾經歷過的人生。
精神病院
某個精神疾病患者的父親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初次送兒子住院時的經驗。
「鐵門關上的瞬間,我癱坐在地上哭了。」
精神病院閉鎖病棟(現在已經不再用此一名稱了,而是稱為保護病房)會帶給一般人強烈的負面印象,甚至也會成為恐怖小說或電影中常出現的舞台,就算是醫生也沒有太大的不同,我也經常因為協助診療得去身心醫學科的保護病房,通常門都是緊緊深鎖的狀態,沒有人開門就無法進入,也無法看見裡面的情況,我一直都認為保護病房就和「監牢」沒有兩樣。對精神病患者來說同樣也很生疏,因為精神疾病採用不同於一般疾病的方法治療,和診療科不同的我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平常我也不太關注。更重要的是,我的兄弟姊妹、親戚或母系親屬中都不曾出現過精神疾病患者。
但現在我女兒得住進保護病房,從準備的物品到一般住院準備都不一樣,基本上在保護病房因為有些患者有自殘或傷害他人的疑慮,列為禁物的東西都無法攜帶進入。在準備小孩的住院物品時,攜帶受限物品的種類讓我相當驚訝,刀子等尖銳的物品當然無法攜帶,裝在玻璃瓶中的化妝品、線圈筆記簿或濕紙巾也都不行。這全都是防止病患自殘所採取的措施,聽說也有病患使用線圈筆記簿的線圈自殘,也有人把刀片放在濕紙巾中帶入醫院。腰帶、有繩帶的鞋子、背包、有口袋的衣服都不行,因為病患有可能會綁住脖子或藏危險物品。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越了解越新奇的世界。
基於安全的考量,只有最不可能攜帶這類危險物品的直系家屬可以探視,由於在保護病房無法使用手機或網路,因此必須準備電話卡,另一方面,還需要各種書籍與MP3當作消遣物品。在幫安娜準備住院物品時我才切身感受孩子是真的生病了,女兒很擔心「留下住進精神病院的紀錄,以後如果無法工作該怎麼辦呢?」,一度想要尋死的孩子會擔心這種事反而讓人覺得慶幸。
我告訴女兒說「妳的醫療紀錄或病名都不會向任何人公開,妳就業時只要妳沒有主動說出去,基本上沒有人會知道」,就算沒有因為精神疾病而受到歧視,我很擔心女兒的病情是否能讓她順利找到工作。
安娜的身影就這樣消失在保護病房深鎖著的門內,但我沒有癱坐在地上哭泣,因為我得背負兩人份的人生,根本就沒有時間流淚。在女兒住院後,我立刻回到醫院保持平靜的心情看診,雖然孩子住進保護病房,我的世界並沒有因此而崩塌,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
走進保護病房後
初次去探視女兒的那一天,我帶了一堆行李在病區門口等待,旁邊還站著一位老婦人,從穿著打扮和態度來看,似乎是在社會或經濟上都有相當的地位,年齡大約是七十歲左右。當時我心想:「應該不是來探視丈夫或父母親,應該是來探視子女,病患會不會還沒超過四十歲呢?」腦袋同時也浮現另一個想法:「我會不會到了那個年紀也得站在保護病房門外等待探視呢?」這樣的念頭連我自己也嚇了一跳,我立刻停止繼續去想。
在一陣鑰匙的轉動聲後門終於打開了,身穿病患服裝的安娜看起來很平靜,走進去後,安娜跟我談起在這裡發生過的事,還說自己有很多想吃的東西,當下我還是不敢相信我的女兒竟然必須待在這個地方,安娜住院後得到的最大收穫,大概就是她終於明白自己不是孤單一個人了。在保護病房深鎖的門內有很多和自己一樣內心受創感到痛苦的靈魂,以及把協助他們當作人生目標的幫手。
保護病房有一項特殊規定,自願住院的患者擁有比非自願患者更多的自律權,如果是非自願住院……非自願住院就是我們常說的強制住院,典型無病識感(對自己的疾病完全沒有自覺)的病患在做出危險行動時,如果是直系親屬在沒有經過本人同意下讓其住院,可能會變成侵犯人權的行為,因此必須嚴格遵守規定。
自願住院的患者比較能自由和家人面談,也能和監護人一起去散步,當然這是指新冠肺炎發生之前的情況。我每個星期都會去探視女兒兩次,原本最擔心是否有很多「異常」的人,在親自去過保護病房後才明白那樣的擔心根本就是毫無意義的。聽說有一個和女兒同輩外表清秀的男同學是在嘗試使用速燃煤自殺後進來的,另一個和女兒同輩主修美術且平易近人的女同學是在經歷極度的不安後自殘被送來的。
沒有《飛越杜鵑窩》或恐怖電影中描述的那種陰鬱且可怕的人,患者不會對任何人造成傷害,是為了不受到世界的危害,以及為了獲得「保護」而來到這個地方的。
連續三個星期的住院生活服用包含鋰在內的藥物,安娜的狀態稍微穩定了,但每次我問她「心情怎麼樣?」,她都回答「我不太清楚」。去探視女兒時,我們在女兒發現的醫院內的祕境(?)中吃著餅乾,那段時期我常因為孩子的行動而訝異,不禁認為自己實在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在孩子的住院生活中,我們的交談內容大部分都是「為什麼會這樣呢?」的疑問,當然最終還是無解。
安娜談起在國高中時期認識的一個朋友,當然我也認識那個孩子,卻沒想到那個孩子對女兒造成那麼嚴重的傷害。但仔細了解情況後發現,其實對方也沒有惡意,就只是猜忌心強與沒學會好好說話的孩子,是江南八學區(意指有錢人家)常見的那一類孩子,我們家的孩子被那樣的交友關係傷害得太深了。孩子目前還是無法理解「Frienemy(friend+enemy),友敵,假裝是朋友的敵人」概念的年紀,那個朋友的母親大概也是用「如果無法考到特定學校,我就不會把妳當人看待」之類的惡言對自己的孩子造成壓力吧。我女兒成為她們母女關係衍生出來的情緒無辜受害者,我卻對這一切完全一無所知。
因為都是過去的事,事到如今也無可奈何,但我極度後悔當時沒能更細心觀察孩子的痛苦。後來那個朋友考上安娜想去的學校,自己就算重考還是沒考上,也因此對女兒造成無法抹滅的傷痛。雖然我個人不會太執著於充滿疑問的「唯智功績主義(meritocracy)」社會觀念,但女兒的觀念不一樣,當然女兒並非因為那個朋友生病的,是生病才會因為那樣的朋友的言行而受傷,每天都過著內心受創且流血的日子。
沒有人知道
到底是從哪出錯了呢?我開始用渙散的神智回想孩子短暫生命的許多片刻。
小孩就讀高中時,班導師因為憂鬱症檢查結果而找我去學校一趟,因為憂鬱和自殺的數值都太高了,當時我覺得相當驚訝。
「安娜不可能會那樣呀,她的朋友很多,在家和爸媽也相處得很好。」
老師露出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
「就是說呀,我也覺得安娜平常很和睦可親與惹人疼愛,看見這樣的結果我也嚇了一跳,請不要太在意,學校只是照慣例進行檢查,如果有發生問題就會請父母親來諮詢,這是正常的程序,但目前為止都不曾發生過問題,這...
作者序
世界崩潰了
孩子慢慢捲起衣袖,我暫時停止了呼吸,孩子白皙的手臂上有數不清的刀痕。
「你是什麼時候弄的?這又是怎麼弄的?到底為什麼要這樣?」
在停止思考的腦海中,我冒出無數的疑問,但孩子卻一副若無其事的態度回答說:「我不是說別看比較好嗎?我早說過你會受到打擊……」
孩子們病得很嚴重,但卻被大人們忽視,就算新聞報導有一名孩子因為承受不了成績的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我們也只會事不關己地說:「我們國家競爭太激烈了,雖然很可憐,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就算新聞報導別人的孩子在學校因為承受不了被集體排擠與霸凌而選擇自殺,我們也只會冷漠地說:「我們國家的教育環境怎麼會變成這副模樣呢?」
就算看見年輕人的自殺率持續上升、發生憂鬱症的頻率暴增的新聞,我們依舊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一心認為自己家中有開明的父母親指導,孩子們不可能會發生那樣的情況,但是我這方面的無知被徹底打破了。
孩子曾說出這樣的話:「我的內心從很久前開始就發生了問題,存在於我心中的憂鬱現在準備要吞噬我了,我真的很討厭自己,別問我為何覺得內心煎熬,因為你一定會問說像我們這樣的家庭究竟有什麼好憂鬱的呢?沒有人能理解我,就算只是說很難受,你也根本就無法理解呀。」
究竟哪裡發生問題了呢?老大的脾氣不夠溫和且缺乏社交性,相較之下,老二從小就深受所有人喜歡,這樣的老二崩潰了,不對,應該說是徹底崩潰。
在那天過後的一個月,我發現某個自殺的偶像團體成員留下的遺書中,出現和我們家孩子一樣的話。
我的內心故障了,
原本在慢慢啃蝕我的憂鬱最後吞噬了我,
我徹底輸給憂鬱了。
(……)
找出覺得煎熬的原因,我不是說過好幾遍了嗎?為何我會覺得難受呢?那件事有讓我這麼難熬嗎?不是有更具體的劇本嗎?你希望有更多的故事嗎?
我不是說過了嗎?你該不會又當作耳邊風吧?可以戰勝的就不會變成傷痕!
二女兒被診斷罹患躁鬱症(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已經是七年前的事了,這七年來孩子被送去保護病房十六次,無法再上學,我的人生軌道也因此改變,我同樣也變成完全不同的人了。
「為何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呢?」我一邊詛咒自己的人生,一想到孩子的未來,也讓我頓時陷入無止境的悲嘆中。我每天都過著看不見希望的日子,整顆心被撕裂了無數次,另一方面,我的內心也漸漸形成一層似乎能讓我承受人生任何一種悲劇的堅固保護網。
有人說家中如果有精神疾病患者,就如同是抱著一顆不定時炸彈一般。病患狀況好時覺得很放心,但同時內心也會害怕隨時都有可能以各種方式引發悲慘的局面,因為每天都過著這樣的生活。
這意味著我只要連續幾個小時看見通訊軟體上的已讀數字沒有變動,孩子就可能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而我每天都過著這種煎熬的日子。
初夏微風清爽吹過臉龐,讓人心情感到愉悅的某個晚上,我和孩子吃完晚餐後,就一起去她住的社區附近最美味的手工冰淇淋店,那是一家會使用鹽巴和米等特殊食材製成義式冰淇淋的店,平常都會大排長龍,但或許是時間還很早的關係,我們剛抵達就有座位。我在點冰淇淋時,孩子突然走到門口開心地迎接同年紀的女孩,我也裝作一副認識對方的樣子說:「啊呀,是朋友呀?」嘗試和陪同那名女孩一起進來應該是媽媽和姊姊的同行者打招呼,但她們轉頭的速度如同像是會掀起強風一樣,以果斷又冷淡的方式無視了我。
我當下一度覺得有些傻眼,但我立刻管理好臉部的表情。冰淇淋送上來後,我把冰淇淋交給開心和朋友聊天的女兒後就離開。女兒不久前才剛從身心醫學科保護病房出院,那個孩子是在同一個病房認識的朋友,那個朋友的媽媽和姊姊表現出來的反應,就像是認為家中有這類的患者是非常可怕的災難,將至今依然根深蒂固的偏見完全表露無遺。
這本書是我們家族的辛苦紀錄,是為了把我們曾經歷,以及目前正在經歷的辛苦分享給和我們面臨相同狀況的許多人而寫的。儘管現代醫學有耀眼的發展,至今還沒有讓人滿意的解決方法,所以精神疾病患者與家人們必須因為更嚴重的偏見與烙印承受龐大的苦痛,我想解釋這並不是任何人的錯,其實是一種和任何一種身體疾病完全不同的疾病,該如何從此一人生的枷鎖中降低苦痛,以及家人該如何攜手共同生存下去,就是我寫這本書的主要契機。在孩子與疾病對抗為期不短的這段期間,就連身為醫生的我和丈夫都過得如此煎熬了,不像我們一樣擁有專業知識的一般人該如何撐過這樣的情況呢?我一直都有這樣的疑問。或許會有人認為我們家人和精神疾患家人生活在一起時不會有任何的困難,但希望讀者看完我們家的故事後能稍微獲得一點慰藉與幫助。
世界崩潰了
孩子慢慢捲起衣袖,我暫時停止了呼吸,孩子白皙的手臂上有數不清的刀痕。
「你是什麼時候弄的?這又是怎麼弄的?到底為什麼要這樣?」
在停止思考的腦海中,我冒出無數的疑問,但孩子卻一副若無其事的態度回答說:「我不是說別看比較好嗎?我早說過你會受到打擊……」
孩子們病得很嚴重,但卻被大人們忽視,就算新聞報導有一名孩子因為承受不了成績的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我們也只會事不關己地說:「我們國家競爭太激烈了,雖然很可憐,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就算新聞報導別人的孩子在學校因為承受不了被...
目錄
前言 世界崩潰了
第一年 否認與樂觀
第二年 烏雲
第三年 崩潰的生活
第四年 每個暴風出現的夜晚
第五年 盡全力擁抱疾病
第六年 再次回歸生活
我們都是精神疾病患者 透過神經多樣性看見的世界
結語
前言 世界崩潰了
第一年 否認與樂觀
第二年 烏雲
第三年 崩潰的生活
第四年 每個暴風出現的夜晚
第五年 盡全力擁抱疾病
第六年 再次回歸生活
我們都是精神疾病患者 透過神經多樣性看見的世界
結語
商品資料
出版社:健行出版日期:2025-09-01ISBN/ISSN:978626765930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