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革命:跨世紀的藝術省思》共分為上、中、下及後篇。「上篇:人物篇」集結作者對單一藝術家之評析與當代藝文觀點;「中篇:審美篇」則開展評論影響現當代藝術之藝術運動、思潮、市場動態等變化;「下篇:典藏篇」承襲著中篇內容,作者持續對藝術收藏及博物館提出觀察;「後篇:現象篇」則綜合上、中、下篇的文章,作者依個人對於海內外藝術動態的多年深入觀察,提出對藝術、哲學、博物館、台灣政治文化之現象評論與建議。另於書末附錄作者為專題撰文的年表以供讀者參閱。
本書從全球化的藝術對話到現代博物館的變革,展現藝術如何脫離傳統框架,成為解構社會與文化的媒介。作者透過分析沙曼.魯希迪、艾娃.拉傑布爾沙等藝術家的作品與思想,揭示後殖民後現代的藝術特質、藝術與新聞學的交融,以及藝術史在新世紀中的重新定位。作者期望透過本書帶領讀者深入探索藝術和文化的多元風貌,藝術不僅僅是審美的產物,而是探討人類身份、性別與社會結構的深度跨領域對話。
作者簡介:
曾長生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1969-70)、西班牙皇家外語學院(1971-72)、紐約普拉特藝術研究所(1988-90)、 紐約大學藝術博士班(1990-91)、台師大藝術評論博士(2005-2010)
經歷:
曾任職於駐西班牙大使館(1971-72)、外交部禮賓司(1972-1975)、駐拉丁美洲大使館(1975-1986)、加東世界日報(1992)、自立晚報「藝術.文化.社會」專欄作家(1994-1999)。曾任教於台藝大、淡江大學及世新大學(2001-),並曾擔任台灣美術院院士(2010-)。
主要論著:
《俄國藝術實驗》(1995)、《羅馬式建築藝術》(1997)、《拉丁美洲現代藝術》(1997)、《李仲生卷》(1999)、《致命的美感》(1999)、《超現實主義藝術》(2000)、《另類現代》(2001)、《台灣超現實風繪畫》(2004)、《西方美學關鍵論述—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後現代》(2007)、《禪與現代美術》(2007)等專書四十餘種。曾發表學術論文三十多篇、其他藝術文化論述專文三百多篇(1990-)。
重要個展:
哥斯大黎加玉器博物館「熱帶雨林/1976-1986」(1986)、紐約東村希爾克畫廊「女人與蜥蜴」(1987)、哥斯大黎加國家博物館及法蘭西文化中心「叢林與蜥蜴」(1988)、紐約蘇荷區圓頂畫廊「蛻變Ⅰ」(1989)、紐約蘇荷區456畫廊「蛻變Ⅱ」(1990)、台北吸引力畫廊「蛻變系列」(1991)、加拿大北約克中央圖書館畫廊「風與狼」(1992)、加拿大士嘉堡德旺斯萊夫畫廊「秋狼系列」(1993)、台灣省立美術館「大蜥蜴、蛻變、狼∕1975-1994」(1994)、巴黎華僑文教中心「三彩人體速寫」(1996)、台北國際藝術中心「歸巢系列」(1996)
和〈童年系列〉(1998)、台北國父紀念館「文化浪子∕1960-1999」(1999)、台北飛元藝術中心「冷光系列」(2001)、新竹師院藝術空間「叢林心」(2003)、台北京華城「叢林心」(2005)、天棚藝術村「天梯系列」(2005)、台北首都藝術中心「數位靈光系列」(2013)。
作者序
千禧年大趨向
跨世紀的藝術醒思
文/曾長生
千禧年的藝術特質是否已經出現?我們先從最新一期「藝術論壇」所推薦的九十年代好書榜中,或許可以發現一點蛛絲馬跡:
1.沙曼.魯希迪(Salman Rushdie)的「魔鬼詩篇」,衝擊擾亂了時代正常的運轉, 使人們瞭解到,世間的判斷與既有的見解,是如此的不可靠;世人所理解的全球文化是如此的脆弱。而藝術的表達策略顯然也逐漸與作品毫無關係,後殖民時代的藝術家們,以詮釋與交錯並置的手法完成他們的混雜作品,結合了傳統與新潮這已使人們再也分不清「現在」、「現代」、「後現代」、「主體與客體」等的時空關係了。
2.艾娃.拉傑布爾沙(Ewa Lajen Burcharth)的「領圈─恐怖時代之後的賈奎路易.大衛藝術」,大大改變了人們對賈奎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法國大革命以及此時期的視覺藝術描述觀點,他尤其反對傳統藝術史分類方法,以身體與性別做為藝術分析的主要根據。此書談論的雖然是有關恐怖時代的服飾作品,但其深具啟示性的見解與富挑戰性的資料,已為未來十年新世紀藝術史的努力方向,樹立了具水準的前例。
3.新一代的藝術史家:諸如「馬內的現代主義」作者麥克.福萊德(Michael Fried),「杜象之後的康德」作者提瑞.德杜維(Thiery de Duve),「現代主義的一般歷史插曲」作者克拉克(T.J. Clark),他們創造了一種與當代藝術無關的藝術史,他們不僅將之當成歷史來分析,同時還將之視為書寫方式。那是一項書寫行為或是說話方式,他們不以任何藝術的定義來限制藝術史的進展,而是以美學與知性的觀點來論述,他們可以說更接近創作與實際的藝術體驗。
4.艾里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的「在時代的後方」,目前正與二十世紀的前衛藝術觀點針鋒相對。這位英國藝術史家的論點很簡單,他認為所謂的前衛藝術的策略,無論是歷史的前衛或是新前衛,均局限於一個小圈圈中,而無法與大眾產生聯繫關係,也無法適應新的現實環境。前衛藝術的手法已不適合新的世紀,可以說是在時代的後方,今天大多數的藝術家,正企圖消除藝術與社會之間的界線。
一、藝術越來越像新聞學
我們對上述的論點,尚可從紐約惠特尼美術館最近所舉辦的〈美國的世紀:1900~2000年的藝術與文化〉特展,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個人的自由與社會的平等,無疑地激勵了二十世紀的藝術發展,如以今天藝術的快速流動
性與變動性,來檢視過去的統合造形標準,所有的理念似乎均已過時落伍。然而當代的藝術也的確予人一種如同尚未消化的隔夜晚餐般的感覺。
〈美國世紀〉(American Century)的前半段1900 至1950 年,是由芭巴拉.哈斯吉兒(Barbara Haskell)所策劃,表達的是現代藝術家的自信與對都市現代生活的嚮往。而紐約曼哈坦區的摩天大樓,正是此段時期的主要意象,像喬吉雅.歐姬芙(Georgia O'Keeffe)、曼瑞(Man Ray)、查理斯.希勒(Charles Sheeler),均曾表現過此主題。三度空間的景觀,自然形成一種都市的神話象徵,它同時對那些在摩天大廈底下勤奮工作的新移民而言,也形成一種上進求生的無形壓力。
由麗莎.菲利普(Lisa Phillips)策劃的後半段1950 至2000 年,卻缺少上述強而有力的描述動力。其所反映的是過去藝術演化的多元化支解碎片,同時也顯現了歷史學與新聞學的不同觀點。「美國的世紀」此一名稱,起源自時代雜誌發行人亨利.路斯(Henry Luce)的新聞想像,與歷史及藝術並無多大關係,將之勉強硬塞在藝術史的標題上,似乎有扭曲之嫌。其顯而易見的結果則是:普普藝術、極簡藝術等各類不同性質的藝術運動,均勇猛齊至,而使得最重要的抽象主義,在展示中遭到謀殺,此一美國引以為傲的英勇運動,可以說已被肢解得不成人形,也足以證明了似乎是在否定英雄的存在。
藝術不再反映單一的文化,文化觀光工業已把所有的人們、地方與事物,如加工食品般壓磨成無思想的產品。許多的文本材料已讓藝術沒有任何呼吸的空間,在前半段裡面尚能與作品中帶陰影及色調的文化風景相結合,並以不同的媒材來表現某一地方,但是在後半段的文化景物,卻都變成了似未經過消化的歷史片斷。過分強調文化脈絡的展示,實際上已限制了觀者欣賞作品本身所散發出來的想像力。
或許在現代民主社會中談藝術,詩學可能越來越像新聞學了,它更依賴以聳人聽聞的事物, 來吸引大眾的注意,而其表達方式也愈來愈誇張,此種民主詩人似乎已不知真理與理想為何物,而只是在創造成堆的怪物。不過就另一層面而言,藝術仍然是紐約關心的主要事務,藝術家們仍然愛在紐約的畫廊、雜誌及美術館中一顯身手;人們也喜愛來紐約尋找這麼多愛現的怪物。
美國世紀的輝煌成就已逐漸腐化了其榮光與理想,雖然那仍然是一處充滿市場機會與自由選擇的地方,卻沒有一樣東西是你想要的,此種千奇百怪的末世紀感覺,不正是新世紀來臨的前兆嗎?
二、風格化藝術分類已顯落伍
再從紐約現代美術館所主辦的「美術館如繆司女神」(the Museum as Muse)巡迴展來看,我們可以察覺出來美術館的功能角色,也在逐漸轉變中。美術館近二十年來經常被一些藝術家抱怨稱,美術館埋沒了許多藝術品,並製造了虛假的藝術史,且其品味低下,美術館只知逢
承富有的人而貶降了藝術家。現在美術館在面對如此的無情攻擊下,不得不有所改變,甚至於最近還宣稱願意與最不可能合作的P.S.I另類空間一起舉辦活動,而打破了其一向所堅守悍衛現代主義的神聖角色。同時據現代美術館的策展人吉拿思登.馬克仙(Kynaston McShine)稱,該館將在其右側設立一非傳統的新展示空間,以配合後現代藝術的需求。
「美術館如繆司女神」的展示內容,被規劃成為不同系列的組合,並呈現出藝術家與美術館之間的不同關係;此種安排避免了嚴格的編年排列,正可將跨越數十年來的主題表現手法做一比較。比方說,當觀者見到一九六○年代所關心的民主與精英主義時,到了一九九○年代已被美術館商業化趨向所替代;改革的理念可說已由外部深入到內部結構了。美術館的藝術收藏已由美學上的愉悅,轉變到大眾藝術的品味上,而民主自由理念的展現,則可從美術館對精英主義與大眾化訴求的消長上顯示出來。
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 2000」千禧年典藏展策畫人約翰.艾德費(John Elderfield)即稱,傳統藝術史像後期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派等風格化分類,已由較具彈性選擇的「身體語言」、「舞者與浴者」、「法國風景」以及「都市環境」等名目替代之,這種強調內容的分類,顯然已放棄了形式主義與藝術史的直線傳承解說。美術館如此作為也是為了要讓觀者瞭解到現代主義的誕生時期,遠較該館建館時所規劃的發展還要複雜得多,同時還希望此舉能為觀眾提出一些問題或特別的看法,而不再限定只有以既有的定義來進行解讀。如今美術館擬將複雜的現代主義初期發展,劃分為「人民」、「地方」及「事物」等三個部分,分屬於三個樓層展示。
三、藝術展覽的全球化發展趨向
在歐洲推出跨世紀系列展覽的,當以科隆的路德維格美術館所主辦「對話中的藝術世界」(Art words in dialogue)為代表,該展覽目的在探索自高更到現在,有關全球化對話與藝術交流演化情形,這是繼德國政府將波昂首都遷移到柏林之後,擬以萊茵地區的觀點去體會一下自中央轉移到邊緣的視覺認同經驗。據該館策展人芭巴拉.迪曼(Barbara theman)稱這次的主題展,與一九八四年紐約的「二十世紀藝術的原始主義」以及一九八九年巴黎的「大地藝術魔術師」均不相同,它並不強調以畢卡索之類的原始主義作品,來與部落民族的藝術品進行另一次的比較,而是企圖呈現非西方文化在西方藝術中所能接受的程度,這顯然是為了關照近年來藝術的全球化發展,而擬將非西方藝術家納入國際藝壇的自然趨向。
就非西方人的觀點而言,或許此類展覽顯得有些似是而非,因為它雖然宣稱要向歐洲中心主義道別,但卻仍然是以歐洲為探索異國文化而進行藝術之旅的出發地,其所建立的編年史與地緣發展,不外出自歐洲啟航,再包含拉丁美洲、北美洲、亞洲,最後是非洲與澳洲。其歷史方面的對話也僅限於單方的文化變遷,而未能考慮到赴異國藝術之旅的各種不同深層動機。在當代藝術的展示方面雖然未能交代整個二十世紀文化變遷的複雜面貌,卻已注意
到個別的特殊認同情形,不過將來自非西方國家的藝術家納入國際藝術圈的作法,無疑已是二十一世紀的展覽新趨向。
如果我們再看正上檔的澳洲昆斯蘭亞太國際藝術展,如今已成為國際認可的大型展覽。據該館代理館長卡羅琳.杜勒(Caroline Turner)稱,亞洲地區具歷史性的藝術品,在各大美術館並不缺少,然而當代藝術卻仍然未能受到應有的關注,該館除對二十世紀的亞洲當代美術感興趣之外,同時也極為重視強調主題展的策劃模式。他們並不想到亞洲各國去尋找僅屬自己感興趣的作品,也不擬把亞太國際藝術展辦成二年一次的官式代表展覽。他們準備與各國的在地藝術家共同工作,而此一目標的實現,當可從一九九三年開展以來,已有亞太各地約一百八十一名策展的參與獲得證明。
雙年展的官方模式,在財務上似較容易獲得政府支援,而三年一次的亞太國際藝術展預算約需美金一百三十萬元,在各方勉強支助下,尚可負担,此舉能較公正地選擇藝術作品。如今北半球的國家已逐漸重視此國際展,而不再以區域性展覽視之。尤其是他們所採取的策展方式,很可能會成為未來國際展覽的模式,此展示對澳洲的藝術發展,深具影響,他們還準備持續研發,希望將來能巡迴到新加坡與台灣等地展出,以擴大亞太國際展的成效。
四、美術館商業發展趨勢
隨著民主化與商業化的趨向,美術館的事物日益龐大而使得其經營管理面臨了諸多挑戰。英國皇家武器收藏博物館的負責人蓋.威爾森(Guy. Wilson),最近就發表了一篇讓全世界同業深思的感言,他在聲明中稱,尋找財源,推廣文化及大眾化本是博物館經營的基本策略, 不過如今已面臨不利的發展情勢,大家似乎都在遭受嚴酷考驗,如果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國家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政策。
據英國一項最新的博物館及美術館委員會調查報告稱,英國只有極少數幾家博物館能夠維持正常的商業運作,此結果的部分原因出於:博物館同業未能掌握市場發展機會,行政運作已與時代脫節,以及相當保守的「內向」文化視角所造成的。而英國文化部長克利斯.史密斯(Chris Smith)則稱許,這項剛出爐的調查報告將有助於博物館開發財源,他並稱,在政府財務日益吃緊的壓力下,大家應鼓勵博物館自行募款,他還舉出了十一種賺錢的途徑。其實從一九八○年代起,英國博物館即已開始踏入商業運作的領域,但卻很少有博物館在商業營利上,達到其館務運作預算的百分之五十。
就以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為例,在商業募款基金上,它也僅能達到百分之四的全年預算金額。它所附設以禮品、珠寶、領帶等收藏物為主的禮品店、書店、餐廳夜間募款活動,會員卡制以及完善規劃的展覽等,被舉世公認為能結合商業與募款等活動機制的最佳楷模。不過據該館一九九九年最新財務報告顯示,至該年六月底止,其赤字仍達一千一百萬美元,約占其全年金額預算支出的百分之二,赤字形成的原因是起於商業收入的減少,以及其重要贊助大戶華拉斯基金會縮減了二百五十萬美元的支助所致。
五、多元化媒材的保存問題
另一項令人困擾的情勢,則是有關二十世紀五花八門藝術品的保存收藏問題。一五○○年代義大利畫家彼得.培魯吉諾(Pietro Perugino)所實驗出來的油畫材料,如今已推衍包羅各類媒材,這的確讓藝術品保存者面臨極大的挑戰:當作品中的組件腐爛或褪色,保存者是否可以其他組件來替換之?如果一件裝置藝術的部分既成物品損壞時,是否可以再複製一支填補之?正如紐約現代美術館的保藏主任詹姆斯.柯汀頓(James Codington)所稱,這已是在向人類文化與保存的基本觀念提出挑釁。
雖然我們首先所面臨的假定,即是藝術品必須被保存的問題。像米奇德拉克羅斯(Michel Dlacioix)為吉提典藏中心所作的冰彫,是否為不朽的作品?而卓李昂拿德(Zoe Leonazd)為費城所收藏由三百件果皮所縫合的作品,日益自然腐化,也許正是作者原來所期望的效果,那並不需要典藏人員去費心注射真空或採取凝結的技術來保存。當然大多數的藝術家仍希望他們的作品能夠維持一段很長的完整生命,像索勒維特(Sol Le Witt)的觀念性素描作品,似乎就容易多了,保存人員只要依照作者的指示重新描畫即可。不過他們的大部份工作還是相當複雜而費時的,像混和媒材就必須先明確分辨出所使用的材料名稱,當遇上錄像藝術或是其他壽命不長的作品,保存人員就要持續以最新的科技去重複錄製形像。顯然他們會儘可能徵求作者的意見,以免遠離了原有的創作意圖及表現技法。
即使單純的繪畫上,二十世紀的作品也是相當難以處理的,在脆弱的畫布上,像維廉.德庫寧及馬克.羅斯柯(Mark Rothko)所使用的顏料厚度、深度及調子,均大異其趣,當滲透畫布後即產生了千變萬化的效果,因此在維修處理時,任何一根粗心的額外線條,都會導致全功盡棄的結局。一般言,今天的保存人員均多才多藝,但仍然不時會遭遇到窘困的情形,比方說,許多使用素材拍照相機工作的藝術家,把照片邊緣的文字數據資料剪裁掉,以致使維修人員不知如何調製化學材料來再造意象。因此,美術館的保存收藏人員,今天對維修材料的選擇與處理方法,無疑會影響到二十一世紀的未來觀眾,對二十世紀藝術品觀賞效果與看法。
千禧年大趨向
跨世紀的藝術醒思
文/曾長生
千禧年的藝術特質是否已經出現?我們先從最新一期「藝術論壇」所推薦的九十年代好書榜中,或許可以發現一點蛛絲馬跡:
1.沙曼.魯希迪(Salman Rushdie)的「魔鬼詩篇」,衝擊擾亂了時代正常的運轉, 使人們瞭解到,世間的判斷與既有的見解,是如此的不可靠;世人所理解的全球文化是如此的脆弱。而藝術的表達策略顯然也逐漸與作品毫無關係,後殖民時代的藝術家們,以詮釋與交錯並置的手法完成他們的混雜作品,結合了傳統與新潮這已使人們再也分不清「現在」、「現代」、「後現代」、「主體...
目錄
序 千禧年大趨向─跨世紀的藝術省思⋯⋯6
〔上篇:人物篇〕 畫家中的畫家─德加斯的神技連藝術家也瘋狂⋯⋯12 侏儒畫家羅特列克─足當繪畫史上的巨人⋯⋯13 畢卡索的肖像畫─一代大師揉合了傳統與現代⋯⋯14 美國現代派先知─荷馬堪稱跨世紀的大師⋯⋯15 超現實主義先驅奇里哥─堪稱二十世紀最引人爭議的大畫家⋯⋯16 美國超現實主義先驅─曼瑞結合了想像與現實⋯⋯17 芙麗達.卡蘿的一生─堪稱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畫家之一⋯⋯18 食人族的文化精髓─亞瑪瑞展現了真實的巴西⋯⋯20 自我解放的女畫家─歐姬芙是美國現代藝術的拓荒者⋯⋯21 美國本土形象先驅─霍帕獨立特行風格曾遭誤解⋯⋯22 蒙得里安的新造形─堪稱最有均衡感的抽象畫家⋯⋯23 南美洲現代主義先知─索拉追求大同的藝術世界⋯⋯24 南美洲的幾何抽象之父─加西亞構成主義通博說⋯⋯25 結合本土與現代的先行者─戴維斯與美國文化同步發展⋯⋯26 抽象超現實大師高爾基─不依附歐洲風格的美國畫家⋯⋯27 色彩大師艾維瑞─堪稱美國的馬諦斯⋯⋯28 無色的陽光─現代派苦行僧里維隆⋯⋯29 古巴的驕傲─超現實主義的加勒比海經驗⋯⋯30 四海為家的瑪塔─從超現實主義創造心靈風景⋯⋯31 美國插畫藝術的聖經─堪稱二十世紀美國生活編年史⋯⋯33 黑人前輩藝術家─勞倫斯發揚美國文化進取精神⋯⋯34 畫出生命的無奈感─加斯頓的繪畫具存在主義內涵⋯⋯35 畫出血肉之軀的真實感─貝孔是一位難以歸類的具象大師⋯⋯36 大師果真返老還童─德庫寧晚年作品引人關注⋯⋯37 擺脫自然主義陷阱─霍克尼游走於具象與抽象之間⋯⋯38 杜布菲與兒童藝術⋯⋯39 包浩斯的信徒克利─堪稱最富實驗精神的現代畫家⋯⋯40 抽象簡約主義大師─吉里是美國的馬列維奇⋯⋯41 肥胖的蒙娜麗莎─波特羅作品引人爭議卻受歡迎⋯⋯42 凱茲的疏離空間─此刻無心勝有心⋯⋯43 美國式藝術挑戰─瓊斯不愧為當代大師⋯⋯44 社會性格分析大師─普普大師安迪.沃荷作品創空前高價⋯⋯45 漫畫式普普藝術大師─李奇登斯坦作品迷倒當代藝術大眾⋯⋯46 孔斯的觀念藝術─反應出不同社會階層的慾望⋯⋯47 天才的悲劇─談自我毀滅的巴斯奎⋯⋯48 杜象是現代藝術的守護神⋯⋯49 現代原始人薛薩克⋯⋯50 飛鳥與女體─談姚慶章的心靈世界⋯⋯51 狼人與狼語⋯⋯52
〔中篇:審美篇〕 當美國人遇上塞尚─美國現代主義的反思⋯⋯54 美國的八大─堪稱美國現代主義的先鋒⋯⋯55 精確主義的歷史地位─使美國藝術得以承先啟後⋯⋯56 加州藝術俱樂部─堪稱美國西部印象派大本營⋯⋯57 美國藝術傳統再思考─抽象表現主義萌芽背景⋯⋯58 加州的抽象派─為西岸現代藝術奠基⋯⋯59 美國藝術史的掙扎─從默默無聞到積極研究⋯⋯60 藝術的故事暢銷二百萬冊─貢布瑞奇寧為文化史學者而不當批評家⋯⋯61 跨世紀的藝評家沙皮羅─悠然游走於各年代文化藝術之間⋯⋯62 藝術與休閒─美國文化界人士反思當代藝術⋯⋯63 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具有收藏家青睞的致命吸引力⋯⋯64 文化戰場─談拉丁美洲的藝術滋養⋯⋯65 墨西哥壁畫的新評價─從不公平待遇到彌足珍貴⋯⋯66 加拿大反思文化定位─藉七賢大展再探歷史認同問題⋯⋯67 黑人前輩藝術家作品展─挺身改變美國黑人刻版印象⋯⋯68 德州的藝術發展─從認同本土演變到後現代⋯⋯69 原生之美震撼人心─美國素人作品日益廣受重視⋯⋯70 女性主義藝術─理論源自於後結構主義⋯⋯71 同性戀藝術─由享樂主義到關心愛滋病⋯⋯72 寫實繪畫重入主流─波依斯的學生也以描繪享名⋯⋯73 包浩斯的深遠影響⋯⋯74 不可承受的輕─裝飾藝術的世紀末趨向⋯⋯75 點燃靈魂深處的狂野─從達利的超現實藝術談起⋯⋯76 〔下篇:典藏篇〕 世紀大師的靈魂對決⋯⋯78 克拉克的天眼─收藏雷諾瓦精品最多的人⋯⋯79 美國收藏家在巴黎─出手大方付款也乾脆⋯⋯80 義大利式繪畫風波─奇里哥堪稱世紀奇人⋯⋯81 土耳其地氈傳奇⋯⋯82 藝術之死─藝術的永恆性遭受挑戰⋯⋯83 藝術家也要吃飯─令人懷念的美國聯邦藝術方案⋯⋯84 路斯中心─美國藝術發展的櫥窗⋯⋯85 拉丁美洲藝術翻身─由妾身未明到世人注目⋯⋯86 芝加哥的美夢─當代藝術空間居老大⋯⋯87 全民展示會─未來美術館的大同世界⋯⋯88 土樓與客家人⋯⋯89 美濃窯的陶壁藝術─堪稱台灣鄉土的造形運動⋯⋯90 廖繼春與木村─從他們的半抽象庭院作品談起⋯⋯91 國際藝術市場景氣復甦─印象派及現代派大有斬獲⋯⋯92 蘇富比老店尋新主人─傳言將落入迪斯迺樂園手中⋯⋯93 奇海兒藝術行人道─曼哈坦的復興畫廊區⋯⋯94 專門蒐集收藏家的人─談賴伯曼如何經營二十世紀藝術⋯⋯95 九十年代的企業典藏文化⋯⋯96 〔後篇:現象篇〕 台灣藝術的精神性⋯⋯98 烏托邦與主體性⋯⋯99 畢卡索真奇怪⋯⋯100 藝術超越政治⋯⋯101 誰來監督策展人⋯⋯102 紀念館狂想曲⋯⋯103 淫色生香嗎⋯⋯104 難得的藝術交流展⋯⋯105 文化局不是政令工具⋯⋯106 超現實的台灣處境⋯⋯107 重建歷史博物館⋯⋯108 台灣也能無法無天⋯⋯109 數位藝術仍需美學素養⋯⋯110 台灣需要大格局思想家⋯⋯111 台灣的另類現代⋯⋯112 藝術中的美與醜⋯⋯114 也談作品史觀⋯⋯115 談台灣的藝術現象⋯⋯116 台北又多了一座怪獸嗎⋯⋯117 E世代的愛情觀⋯⋯118 文化原鄉的國際考驗⋯⋯119
作者簡介⋯⋯120
曾長生專題撰文年表參閱⋯⋯122
序 千禧年大趨向─跨世紀的藝術省思⋯⋯6
〔上篇:人物篇〕 畫家中的畫家─德加斯的神技連藝術家也瘋狂⋯⋯12 侏儒畫家羅特列克─足當繪畫史上的巨人⋯⋯13 畢卡索的肖像畫─一代大師揉合了傳統與現代⋯⋯14 美國現代派先知─荷馬堪稱跨世紀的大師⋯⋯15 超現實主義先驅奇里哥─堪稱二十世紀最引人爭議的大畫家⋯⋯16 美國超現實主義先驅─曼瑞結合了想像與現實⋯⋯17 芙麗達.卡蘿的一生─堪稱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畫家之一⋯⋯18 食人族的文化精髓─亞瑪瑞展現了真實的巴西⋯⋯20 自我解放的女畫家─歐姬芙是美國現代藝術的拓荒者⋯⋯21 美國本土形象先驅─霍...
商品資料
出版社:藝術家出版日期:2024-10-22ISBN/ISSN:978986282345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4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