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蘭.巴特
定價:NT$ 390
優惠價:79 折,NT$ 308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即時庫存=4
當欲望跌進一條死巷,東京打開了千百個出口。
日本是書寫的國度,羅蘭﹒巴特在日本邂逅了最貼近他理念與狂熱的符號系統。
理解羅蘭﹒巴特及其符號學的首選入門書
——從學者巴特到先鋒寫作者之間的中介
★★ 詹偉雄導讀 ★★
日本最能遠離西方符號驅力在我身上引發的一切厭惡、惱怒、拒斥。日本的符號很強烈:
令人激賞地井然有序、安排得宜、標示清晰,保有自主,從不西化或理性化。
日本的符號是空的:它的符徵逃逸了,在這些無償支配一切的符徵深處,無神、無真理、無道德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到處揭示著這種符號呈現出來的優越特質、高尚的自我肯定及情欲魅力,
一切表露在物品及最微不足道的舉止(那些我們通常視為毫無意義或庸鄙不堪的行為)之中。
因此,符號場域將不會透過它的制度面來探求:重點不在於藝術、民間傳說,
甚至是「文明」(我們不會將封建日本與現代科技的日本互為對比)。
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都市、商店、戲劇、禮儀、庭園、暴力;
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幾個動作、幾道菜、幾首詩;
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臉孔、眼睛,還有畫筆。
這一切,乃是運筆寫下,而非畫下來的。——羅蘭﹒巴特
一九七○年,巴特宣稱日本將是符號產製與消費的終極國度。如今,將此書置於日本戰後重新崛起、各類商品風行全球的脈絡,會發現巴特或許無心插柳,卻極為精準地預言了日本當代文化經濟的核心構成:操作符號、製造意義、深植人心。這對與日本有著深刻複雜關係的我們來說,正是重新探究日本有別於歐美、「另類現代性」的一個閱讀起點。
《符號帝國》書寫的對象是日本,包羅著二十六篇短小的散文,對應著巴特一九六六至六八年三次的日本旅行,雖然巴特因旅行而寫作了這本書,但它卻完全不是一本遊記,沒有可供讀者參照的旅行景點探訪,缺乏政治、經濟、社會的觀察分析,當然也沒有旅行文學的啟蒙老梗。巴特在第一篇〈遠方〉中就坦承,他無意去寫一個真實的日本,相反地,是「日本將作者推入寫作情境」。
【時代感書系】從消逝的昨日連結新生的明天
為什麼此時此地,我們必須重讀此書?
這是「時代感」系列最初的發問。
不同領域的大師留下傳世之作,描繪當時他們所處社會樣貌、遭逢處境,將這些廣博深刻的討論置放於當前台灣與華人社會,透過重量級知識人的詮釋和細膩導讀,「時代感」系列試圖全方位地回答:「重讀此書,我們將從中獲得定位自身、前進未來的重要線索。」
《共產黨宣言》|斐特烈.恩格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
《墮落論》|坂口安吾 著
《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的意識型態研究》|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
《愛因斯坦自選集:對於這個世界,我這樣想》|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著
《現代生活的畫家:波特萊爾文集》|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著
《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保羅.威利斯(Paul Willis)著
《物體系》|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空間物種: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著
《愛神之淚:從洞穴壁畫、宗教場面到凌遲酷刑,法國情色論大師巴塔耶分析「極限、踰越」影像的顛峰之作》|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
《超現實主義宣言》|安德列.布勒東(André Breton)著
《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
作者簡介:
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1915-1980
二十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法國「新批評」大師、文化符號學開拓者。堪稱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文藝奇葩、最富才華的散文家,於符號學、社會學、文化研究、文本理論、結構主義等領域,皆有傑出貢獻,與傅柯、李維史陀、拉岡、德希達、布希亞等巨擘並稱於世。
巴特擅長以秀異雅致的文字提煉「文本的歡愉」,發想「作者之死」文學觀,並將流行、時尚等大眾語言,融入當代文化主流,為現代人開啟跨越世紀的認知視窗。巴特的著作和同時代諸多理論思潮皆有交集與對話,但始終保有其獨到之處及個人思想發展上的一致性。
一九八○年,巴特在穿越拉丁區大街時,發生車禍意外,引動舊疾,一個月後辭世。
他的每部作品皆為響亮的傳世名篇,如《寫作的零度》、《神話學》、《戀人絮語》、《符號帝國》、《流行體系》、《明室》等。逝世將近五十年,其著作的影響力與魅力絲毫不減。
相關著作:《符號帝國(完整導讀版,詹偉雄導讀)》
譯者簡介:
江灝
輔仁法語系學士、碩士畢業。法語譯者,資深編輯,自由工作者。曾任:法國在台協會主任室口筆譯專員;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祕書長、常務理事;RTI 中央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出版社編輯。
譯作:《符號帝國》、《神話學》、《我的老師羅蘭.巴特》(合譯)、《科多.馬提斯:威尼斯傳說》、《遇見小王子》(合譯)等。
其中,羅蘭.巴特《符號帝國》、《神話學》兩部譯作曾入圍 2015 年與 2021 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
亦編過不少動輒三十萬字起跳的人社文史類磚頭書。私愛日本,眷戀樹洞,嚮往明亮乾淨之處。
聯絡信箱:winston59921@gmail.com
名人推薦:
使用羅蘭﹒巴特
◎文/詹偉雄(摘錄自《符號帝國》導讀)
文學的挑戰是:這作品如何關注我們、驚嚇我們、充填我們。文學像是磷,即將死去之際會散發最大光輝。
一九八○年二月二十四日,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開著他的紅色金龜車,到巴黎郊外機場迎接同母異父的弟弟與弟媳,他們剛從以色列返國。母親過世後,巴特與弟弟關係更加熱絡,這天晚上,他請夫妻倆吃晚飯,也邀了巴特好友們。
陪同巴特的好友回憶:這些日子他十分苦惱,甚或有點慍怒,因為隔天他要參加一個中午聚餐,由法國社會黨總書記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託文化圈聞人雅克朗(Jack Mathieu Emile Lang) 所舉辦,目的是邀集巴黎知名知識分子們為密特朗參選法國總統背書;他有點後悔接受邀請,寫作《神話學》的作者當然討厭迎合別人的社交故事去陪笑,更別說有時還得隨聲附和。
晚餐前,他對隔日的午餐之約十分躊躇,為自己卜了一個易經的卦,結果是第二十三卦的剝卦,「那是張全面崩裂的牌,告訴他最好不要外出」,朋友回憶。
但巴特還是準時出席了,當年餐會的其他人都沒留意這位巴黎最慧黠的演說家曾說過什麼話。他早早離開,前往法蘭西學院的辦公室,他的朋友們咸認是剛剛的不開心,使他在下午三點四十五分,徒步穿越學院路四十四號門前的馬路時,沒看見右方疾駛而來的一輛洗衣店貨車。
他被緊急送到Pitie-Salpetriere醫院,一個月後,巴特於此辭世,他的最後一份文稿,有關他喜愛的作家斯湯達爾(Stendhal),安靜地躺在桌上,題名:〈一位總是說不出所愛事物的人〉。
三年前引介巴特進入法蘭西學院的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在他對同僚們的公開悼詞中這麼說:「你們知道,你們選擇了一位罕見地平衡知性與創意的人;你們選擇了—你們都知道的—某個具備矛盾能力的人,他在明瞭事物是何種面貌的同時,就已經運用超凡的創造力發明了它們。他的課,與其說是一場演講,不如說是一種體驗。」
不難想見,傅柯的話語,是叩響著聽眾心中對巴特生前那幾本跨文類著作的驚奇懷念:副題「關於攝影的筆記」,卻瀰漫著憂傷與死亡陰影的抒情論文集《明室》(一九八○)、解構歌德《少年維特煩惱》中的情愛敘事卻加上露骨作者自剖的《戀人絮語》(一九七七)、混淆敘事觀點的訪談自傳《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一九七五)、以警句斷片打破結構且三不五時引入性愛隱喻的文學評論集《文本的愉悅》(一九七三);或者,更早些,那篇標題駭人的宣言式論文〈作者之死〉(一九六八),從形式上看,確實,這些都是矛盾的作品,也確實,都在告訴讀者某些事物面貌的同時,又重新發明了它們。
然而,聽巴特的一場演講,或者讀巴特的一篇文,開始等同於一種體驗、一場飽含刻骨銘心效果的身體之經驗,應該是從《符號帝國》(一九七○)開始。
在這之前,《寫作的零度》(一九五三)、《歷史學家Michelet與其自身》(一九五四)、《神話學》(一九五七)、《符號學原理》(一九六四)等著作已將巴特帶上了法國知識分子的輝耀舞台(一張由Maurice Henry所畫、刊登於《文學雙週》雜誌的漫畫,就將他和傅柯、拉康(Jacques-Marie-Emile Lacan)與李維斯陀(Claude Levi-Strauss)並列,明示著結構主義四重奏的首腦身分),但這些早期的寫作或具備旁觀者的透視冷眼、或組建著一種理性森嚴的演繹體系,「作者巴特」隱而未顯,如果沒有《符號帝國》以為中介,任何人恐難以辨識《符號學原理》與《戀人絮語》的作者會是同一個羅蘭.巴特。
從作品的系譜看,可以合理推斷:如果不是因為車禍,《明室》後的巴特可能會創作出第三種作品星系,也許是他挑戰普魯斯特敘事里程碑的新小說,或者是他基於喪母情懷所寫就的新散文—《明室》即屬此類,由最深的知性與無從救贖的傷痛所造就;但往前逆溯一點,說《符號帝國》是座分水嶺,區隔著前三分之一「分析學者型」的巴特,與三分之二中段「先鋒書寫者」的巴特,當屬準確,光看書的形式就可見一二:從《符號帝國》開始,「斷片」式短文的群舞取代長篇大論(「不連貫至少比扭曲的秩序來得好」),同時書中開始有照片、私人字條、書法、作者的畫作、小器物,為閱讀產生一種抒情的肌理,巴特為圖片書寫的圖說,往往能激起讀者「作者式」的閱讀興味(例如他為自己一張孩時照片所寫:「我開始走路,普魯斯特還活者,剛寫完《追憶逝水年華》」),《戀人絮語》雖無影像,但其標題與引言都明顯地激發影像,召喚想像。
大抵可這麼說:《符號帝國》後的巴特,開始將寫作的主體和客體合而為一,他的「書寫」不僅要講述他想闡明的意旨,也同時就是意旨本身,換言之,當他要告訴讀者:「愉悅」(pleasure)太普通,你應該追求「狂喜」(jouissance)之時,他此刻就必須「寫出狂喜」來。
「我」,你說而且你驕傲於這個詞眼,但是,更偉大的事物—你不願相信的—其實是你的身體,它有巨大的才智,它不說「我」,它執行「我」(performs ‘I’)!
《符號帝國》書寫的對象是日本,包羅著二十六篇短小的散文,對應著巴特一九六六至六八年三次的日本旅行,雖然巴特因旅行而寫作了這本書,但它卻完全不是一本遊記,沒有可供讀者參照的旅行景點探訪,缺乏政治、經濟、社會的觀察分析,當然也沒有旅行文學的啟蒙老梗(我∕出發↓失去我∕旅程↓完成新我∕歸來)。巴特在第一篇〈遠方〉中就坦承,他無意去寫一個真實的日本,相反地,是「日本將作者推入寫作情境」,在對日本禪的領略裡,巴特體認到書寫就是一種「開悟」(satori),「是一種頗為強烈的震盪,搖撼知識及主體:它創造一種不言之境(an emptiness of language)」,這種脫離西方語言特徵的書寫,掏空了物件的意義,卻反而讓物飽含著單純的魅力,是這種照耀著他的繽紛光華,促使作者嘗試以一種「開悟」的理解,模擬著禪,來書寫他旅次所見的庭園、姿態、房舍、花束、臉孔、暴力。
二十六篇短文,切入的是日本的文化生活,從語言、食物、柏青哥、包裝、手繪地圖、木偶劇、鞠躬、文具、身體、俳句、筷子、身體、市中心到匪夷所思的眼臉、「這樣」(日語So)和車站。
單從閱讀的過程觀察,巴特要求讀者參與的,是一種「作者式」而非「讀者式」的閱讀,《符號帝國》沒有隱約共識的寫作套路、沒有預期中起承轉合的理解階梯,更無結論或啟示,讀者必須化身為作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艱險」地建立起自身的況味。因而,尋常讀者往往會覺得意義不明,即便某些段落具有著淋漓盡致的閱讀快感,但習慣了傳統閱讀方式的中文讀者總會問:我讀到了什麼?在讀與非讀之間,我因它而改變了什麼?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3 |
5折 | 2 |
6折 | 1 |
7折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羅蘭.巴特
優惠價: 79 折, NT$ 308 NT$ 39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即時庫存=4
當欲望跌進一條死巷,東京打開了千百個出口。
日本是書寫的國度,羅蘭﹒巴特在日本邂逅了最貼近他理念與狂熱的符號系統。
理解羅蘭﹒巴特及其符號學的首選入門書
——從學者巴特到先鋒寫作者之間的中介
★★ 詹偉雄導讀 ★★
日本最能遠離西方符號驅力在我身上引發的一切厭惡、惱怒、拒斥。日本的符號很強烈:
令人激賞地井然有序、安排得宜、標示清晰,保有自主,從不西化或理性化。
日本的符號是空的:它的符徵逃逸了,在這些無償支配一切的符徵深處,無神、無真理、無道德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到處揭示著這種符號呈現出來的優越特質、高尚的自我肯定及情欲魅力,
一切表露在物品及最微不足道的舉止(那些我們通常視為毫無意義或庸鄙不堪的行為)之中。
因此,符號場域將不會透過它的制度面來探求:重點不在於藝術、民間傳說,
甚至是「文明」(我們不會將封建日本與現代科技的日本互為對比)。
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都市、商店、戲劇、禮儀、庭園、暴力;
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幾個動作、幾道菜、幾首詩;
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臉孔、眼睛,還有畫筆。
這一切,乃是運筆寫下,而非畫下來的。——羅蘭﹒巴特
一九七○年,巴特宣稱日本將是符號產製與消費的終極國度。如今,將此書置於日本戰後重新崛起、各類商品風行全球的脈絡,會發現巴特或許無心插柳,卻極為精準地預言了日本當代文化經濟的核心構成:操作符號、製造意義、深植人心。這對與日本有著深刻複雜關係的我們來說,正是重新探究日本有別於歐美、「另類現代性」的一個閱讀起點。
《符號帝國》書寫的對象是日本,包羅著二十六篇短小的散文,對應著巴特一九六六至六八年三次的日本旅行,雖然巴特因旅行而寫作了這本書,但它卻完全不是一本遊記,沒有可供讀者參照的旅行景點探訪,缺乏政治、經濟、社會的觀察分析,當然也沒有旅行文學的啟蒙老梗。巴特在第一篇〈遠方〉中就坦承,他無意去寫一個真實的日本,相反地,是「日本將作者推入寫作情境」。
【時代感書系】從消逝的昨日連結新生的明天
為什麼此時此地,我們必須重讀此書?
這是「時代感」系列最初的發問。
不同領域的大師留下傳世之作,描繪當時他們所處社會樣貌、遭逢處境,將這些廣博深刻的討論置放於當前台灣與華人社會,透過重量級知識人的詮釋和細膩導讀,「時代感」系列試圖全方位地回答:「重讀此書,我們將從中獲得定位自身、前進未來的重要線索。」
《共產黨宣言》|斐特烈.恩格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
《墮落論》|坂口安吾 著
《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的意識型態研究》|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
《愛因斯坦自選集:對於這個世界,我這樣想》|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著
《現代生活的畫家:波特萊爾文集》|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著
《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保羅.威利斯(Paul Willis)著
《物體系》|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空間物種: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著
《愛神之淚:從洞穴壁畫、宗教場面到凌遲酷刑,法國情色論大師巴塔耶分析「極限、踰越」影像的顛峰之作》|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
《超現實主義宣言》|安德列.布勒東(André Breton)著
《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
作者簡介:
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1915-1980
二十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法國「新批評」大師、文化符號學開拓者。堪稱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文藝奇葩、最富才華的散文家,於符號學、社會學、文化研究、文本理論、結構主義等領域,皆有傑出貢獻,與傅柯、李維史陀、拉岡、德希達、布希亞等巨擘並稱於世。
巴特擅長以秀異雅致的文字提煉「文本的歡愉」,發想「作者之死」文學觀,並將流行、時尚等大眾語言,融入當代文化主流,為現代人開啟跨越世紀的認知視窗。巴特的著作和同時代諸多理論思潮皆有交集與對話,但始終保有其獨到之處及個人思想發展上的一致性。
一九八○年,巴特在穿越拉丁區大街時,發生車禍意外,引動舊疾,一個月後辭世。
他的每部作品皆為響亮的傳世名篇,如《寫作的零度》、《神話學》、《戀人絮語》、《符號帝國》、《流行體系》、《明室》等。逝世將近五十年,其著作的影響力與魅力絲毫不減。
相關著作:《符號帝國(完整導讀版,詹偉雄導讀)》
譯者簡介:
江灝
輔仁法語系學士、碩士畢業。法語譯者,資深編輯,自由工作者。曾任:法國在台協會主任室口筆譯專員;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祕書長、常務理事;RTI 中央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出版社編輯。
譯作:《符號帝國》、《神話學》、《我的老師羅蘭.巴特》(合譯)、《科多.馬提斯:威尼斯傳說》、《遇見小王子》(合譯)等。
其中,羅蘭.巴特《符號帝國》、《神話學》兩部譯作曾入圍 2015 年與 2021 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
亦編過不少動輒三十萬字起跳的人社文史類磚頭書。私愛日本,眷戀樹洞,嚮往明亮乾淨之處。
聯絡信箱:winston59921@gmail.com
名人推薦:
使用羅蘭﹒巴特
◎文/詹偉雄(摘錄自《符號帝國》導讀)
文學的挑戰是:這作品如何關注我們、驚嚇我們、充填我們。文學像是磷,即將死去之際會散發最大光輝。
一九八○年二月二十四日,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開著他的紅色金龜車,到巴黎郊外機場迎接同母異父的弟弟與弟媳,他們剛從以色列返國。母親過世後,巴特與弟弟關係更加熱絡,這天晚上,他請夫妻倆吃晚飯,也邀了巴特好友們。
陪同巴特的好友回憶:這些日子他十分苦惱,甚或有點慍怒,因為隔天他要參加一個中午聚餐,由法國社會黨總書記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託文化圈聞人雅克朗(Jack Mathieu Emile Lang) 所舉辦,目的是邀集巴黎知名知識分子們為密特朗參選法國總統背書;他有點後悔接受邀請,寫作《神話學》的作者當然討厭迎合別人的社交故事去陪笑,更別說有時還得隨聲附和。
晚餐前,他對隔日的午餐之約十分躊躇,為自己卜了一個易經的卦,結果是第二十三卦的剝卦,「那是張全面崩裂的牌,告訴他最好不要外出」,朋友回憶。
但巴特還是準時出席了,當年餐會的其他人都沒留意這位巴黎最慧黠的演說家曾說過什麼話。他早早離開,前往法蘭西學院的辦公室,他的朋友們咸認是剛剛的不開心,使他在下午三點四十五分,徒步穿越學院路四十四號門前的馬路時,沒看見右方疾駛而來的一輛洗衣店貨車。
他被緊急送到Pitie-Salpetriere醫院,一個月後,巴特於此辭世,他的最後一份文稿,有關他喜愛的作家斯湯達爾(Stendhal),安靜地躺在桌上,題名:〈一位總是說不出所愛事物的人〉。
三年前引介巴特進入法蘭西學院的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在他對同僚們的公開悼詞中這麼說:「你們知道,你們選擇了一位罕見地平衡知性與創意的人;你們選擇了—你們都知道的—某個具備矛盾能力的人,他在明瞭事物是何種面貌的同時,就已經運用超凡的創造力發明了它們。他的課,與其說是一場演講,不如說是一種體驗。」
不難想見,傅柯的話語,是叩響著聽眾心中對巴特生前那幾本跨文類著作的驚奇懷念:副題「關於攝影的筆記」,卻瀰漫著憂傷與死亡陰影的抒情論文集《明室》(一九八○)、解構歌德《少年維特煩惱》中的情愛敘事卻加上露骨作者自剖的《戀人絮語》(一九七七)、混淆敘事觀點的訪談自傳《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一九七五)、以警句斷片打破結構且三不五時引入性愛隱喻的文學評論集《文本的愉悅》(一九七三);或者,更早些,那篇標題駭人的宣言式論文〈作者之死〉(一九六八),從形式上看,確實,這些都是矛盾的作品,也確實,都在告訴讀者某些事物面貌的同時,又重新發明了它們。
然而,聽巴特的一場演講,或者讀巴特的一篇文,開始等同於一種體驗、一場飽含刻骨銘心效果的身體之經驗,應該是從《符號帝國》(一九七○)開始。
在這之前,《寫作的零度》(一九五三)、《歷史學家Michelet與其自身》(一九五四)、《神話學》(一九五七)、《符號學原理》(一九六四)等著作已將巴特帶上了法國知識分子的輝耀舞台(一張由Maurice Henry所畫、刊登於《文學雙週》雜誌的漫畫,就將他和傅柯、拉康(Jacques-Marie-Emile Lacan)與李維斯陀(Claude Levi-Strauss)並列,明示著結構主義四重奏的首腦身分),但這些早期的寫作或具備旁觀者的透視冷眼、或組建著一種理性森嚴的演繹體系,「作者巴特」隱而未顯,如果沒有《符號帝國》以為中介,任何人恐難以辨識《符號學原理》與《戀人絮語》的作者會是同一個羅蘭.巴特。
從作品的系譜看,可以合理推斷:如果不是因為車禍,《明室》後的巴特可能會創作出第三種作品星系,也許是他挑戰普魯斯特敘事里程碑的新小說,或者是他基於喪母情懷所寫就的新散文—《明室》即屬此類,由最深的知性與無從救贖的傷痛所造就;但往前逆溯一點,說《符號帝國》是座分水嶺,區隔著前三分之一「分析學者型」的巴特,與三分之二中段「先鋒書寫者」的巴特,當屬準確,光看書的形式就可見一二:從《符號帝國》開始,「斷片」式短文的群舞取代長篇大論(「不連貫至少比扭曲的秩序來得好」),同時書中開始有照片、私人字條、書法、作者的畫作、小器物,為閱讀產生一種抒情的肌理,巴特為圖片書寫的圖說,往往能激起讀者「作者式」的閱讀興味(例如他為自己一張孩時照片所寫:「我開始走路,普魯斯特還活者,剛寫完《追憶逝水年華》」),《戀人絮語》雖無影像,但其標題與引言都明顯地激發影像,召喚想像。
大抵可這麼說:《符號帝國》後的巴特,開始將寫作的主體和客體合而為一,他的「書寫」不僅要講述他想闡明的意旨,也同時就是意旨本身,換言之,當他要告訴讀者:「愉悅」(pleasure)太普通,你應該追求「狂喜」(jouissance)之時,他此刻就必須「寫出狂喜」來。
「我」,你說而且你驕傲於這個詞眼,但是,更偉大的事物—你不願相信的—其實是你的身體,它有巨大的才智,它不說「我」,它執行「我」(performs ‘I’)!
《符號帝國》書寫的對象是日本,包羅著二十六篇短小的散文,對應著巴特一九六六至六八年三次的日本旅行,雖然巴特因旅行而寫作了這本書,但它卻完全不是一本遊記,沒有可供讀者參照的旅行景點探訪,缺乏政治、經濟、社會的觀察分析,當然也沒有旅行文學的啟蒙老梗(我∕出發↓失去我∕旅程↓完成新我∕歸來)。巴特在第一篇〈遠方〉中就坦承,他無意去寫一個真實的日本,相反地,是「日本將作者推入寫作情境」,在對日本禪的領略裡,巴特體認到書寫就是一種「開悟」(satori),「是一種頗為強烈的震盪,搖撼知識及主體:它創造一種不言之境(an emptiness of language)」,這種脫離西方語言特徵的書寫,掏空了物件的意義,卻反而讓物飽含著單純的魅力,是這種照耀著他的繽紛光華,促使作者嘗試以一種「開悟」的理解,模擬著禪,來書寫他旅次所見的庭園、姿態、房舍、花束、臉孔、暴力。
二十六篇短文,切入的是日本的文化生活,從語言、食物、柏青哥、包裝、手繪地圖、木偶劇、鞠躬、文具、身體、俳句、筷子、身體、市中心到匪夷所思的眼臉、「這樣」(日語So)和車站。
單從閱讀的過程觀察,巴特要求讀者參與的,是一種「作者式」而非「讀者式」的閱讀,《符號帝國》沒有隱約共識的寫作套路、沒有預期中起承轉合的理解階梯,更無結論或啟示,讀者必須化身為作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艱險」地建立起自身的況味。因而,尋常讀者往往會覺得意義不明,即便某些段落具有著淋漓盡致的閱讀快感,但習慣了傳統閱讀方式的中文讀者總會問:我讀到了什麼?在讀與非讀之間,我因它而改變了什麼?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3 |
5折 | 2 |
6折 | 1 |
7折 | 2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