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銘如
定價:NT$ 400
優惠價:79 折,NT$ 316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3
小說裡的空間有那些類型?
空間的配置和結構如何影響對故事的推進?
不同類型的空間上在小說的敘述上發揮何種功能?
小說家與小說研究者向來關注人物、情節、敘述與時間等議題,《小說點線面》一書則另闢蹊徑,挑戰傳統的文學批評方法,將空間元素置於小說分析的核心。
范銘如提出了獨特的空間分類理論,以「點、線、面」三個基本類型,再加上複合空間和邊界等變異形式,涵蓋從微觀到宏觀的各類空間形態,也深入探討了這些空間在文本中的多重功能。
點,包含小面積的居室、單一功能建築體和特定園區,偏向個人的日常活動領域;線,是路徑,是具有聯結、憩止、衝突、逃逸、抉擇性質的中途性空間;面,則是較大範圍的空間,是由許多定點與路徑組織而成偏向集體的公共活動領域,側重於呈現集合性的特徵。
透過細緻梳理百年來的台灣文學,《小說點線面》試圖建構一個既具普遍性、又涵納特定歷史地理彈性的理論模型,不僅揭示空間在文學創作與閱讀中的重要性,為文學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也為跨學科的敘事研究開闢出嶄新視野。
作者簡介:
范銘如
台灣嘉義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東亞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小說、台灣女性文學、女性主義理論、文學批評理論、空間理論等。著有《空間╱文本╱政治》、《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書評職人:失憶時代的點書》、《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主編多本文學和評論選集,合編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21th Century 和 The Columbia Sourcebook of Literary Taiwan。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導論:小說幾何(節錄)
閱讀一篇小說,可不可能從文本中的空間型態和配置,看出故事的重點或某些情節的走向?上個世紀的理論家顯然不作如是想。從二十世紀伊始,一代代的小說家與批評家,從人物、情節、敘述和時間等等重要的敘事機制,闡述小說藝術的特徵,屢屢翻新表義和表現模式的想像框架,再再讓讀者驚異於這個文類的涵納能量。唯獨空間,始終在敘事研究中乏人問津。所幸空間與敘事這兩個學術議題在二十一世紀的重要性遽增並逐漸合流,只不過轉變的契機既非源自於小說批評領域裡的驅動,至今也尚未結合成系統性的小說理論。精準地說,敘事轉向(narrative turn)與空間轉向(spatial turn)是兩股主客場不同的跨學科應用趨勢。敘事轉向主要是文學研究之外的學科認識到敘事的重要性,借重人文領域的敘事模式作為呈現或治療的手段,法律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屬性相近的學科固不待言,甚至連認知科學都開始積極探索人的心智如何運用敘事構築完整的認知世界。空間轉向則是文學批評注意到其他學科對於空間的重視,例如社會學、地理學、建築學和人類學,試圖將這些空間概念挪用和轉化到文學文化研究領域裡。不管是從本科輸出或自其他學科輸入,對文學研究者皆為樂事。一來,敘事研究這種素來被鄙薄為無益於社稷民生的專業,終於對其他實用性學科具有參考價值,佐證了人文學科的存在感。再者,由眾社會科學裡轉借的空間理論則能補強文學批評中較為薄弱的現實性和物質面的論述,讓文本內緣的象徵空間與外圍社會空間的關聯有更具體多維的觀照。受惠於新興學潮的同時,文學研究也面臨了嚴峻的衝擊和挑戰。異學科語境下發展出的空間論述和分析模組被援引借用過來,難免挾帶著原學科的認識論及偏重,跨學科的思維差異必須謹慎地辨識和長期磨合,最終方能將社會實證導向的空間論述轉化為美學屬性的空間理論。畢竟,文學書寫依循參照的象徵系統和敘述模式源遠流長,超過一時一地的物質條件,影響不限於單一世代和單一國度的寫作者。如何運用和表述空間、何處來哪裡去、用工筆或飛白,文學藝術的內在法則終究得回到文學體系裡解答。小說理論中空白的一章,空間論,是文學研究者遲早得填補的缺頁。
話雖如此,倘若文學批評傳統裡留存著空間研究的資產,我們何必偷師其他學科的方法?在惋惜文學批評傳統的盲點時,我們不禁懷疑是否事出有因。人、事、時、地不是構成一則故事的基本元素嗎?為什麼空間這似乎再明顯不過的面向,在悠久浩瀚的小說研究中被獨漏。為什麼眾多小說批評的博學鴻儒,深入人、事、時以至種種語言結構層次與細節,竟對空間此一要素略而不談,或僅止於略談?究竟有什麼迷障遮蔽了批評大師們對空間的視線?在發展出結合敘事與空間的新的小說理論之前,省視批評傳統裡的空間意識應該是個必要的起點。
一、小說研究的空間迷向
當文學研究者試圖從小說研究的典籍中尋找空間議題的傳統時,我們會發現空間不是被排除於關注最多的人物、情節、敘述與時間議題之外,就是以擦邊球的方式被夾帶在這些專題之間。當小說批評尚在草創之期,小說家以自己或同行的著作和經驗理念為小說理論奠基時,偏重的是小說技藝的層面,譬如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小說的藝術〉(The Art of Fiction)談論故事與情節,佛斯特(E. M. Forster)的《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解析了人物,中期在形式主義、新批評、敘事學世代輪替主導文學研究後,小說研究的議題和術語愈臻細密與學術化。潮來潮往,空間總是不入大家之眼,關鍵主因或許在於多數學者認定,小說的本質就是時間性的。韋勒克(Rene Wellek)和華倫(Austin Warren)在他們影響深遠的教科書《文學論》(Theory of Literature)中宣稱文學是時間藝術,有別於繪畫雕刻等空間藝術。斯高(Robert Schole)和基洛(Robert Kellogg)在他們同屬教科書等級的《敘事的本質》(The Nature of Narrtive)裡明白地將連續性、動態的元素視為敘事的核心。他們認為,最能夠由連續性關聯製造出動態效果的首推情節,人物或其他具備動態性的部分亦可歸入情節之類。他們認同韋勒克與華論的二分法,主張時間性的文學對立於其他空間藝術,因為後者的本質在於以同時性或隨機次序展現材料。只有少數的空間藝術,如電影和某些系列性展示的繪畫,會以畫面的連續性呈現製造出情節般的動態效益。簡奈特(Gerard Genette)的敘事學經典《敘事論述》(Narrative Discourse)的五章分別談次序(Order)、時限(Duration)、頻率(Frequency)、語氣(Mood)、聲音(Voice),前三章著重討論時間遊戲(game of time),後兩章則是誰說故事的分析。米勒(Hillis J. Miller)明明指出簡奈特落入一般研究者的窠臼,只看到小說的時間性,忽略了寫作本身顯然具有時間性與空間性的雙重特質。然而他的解構經典《閱讀敘事》(Reading Narrative)的作法卻是把故事線切斷,重新檢查結尾、開頭、中段以及各種不同曲線和斷線的組成,將時間遊戲玩得淋漓盡致,空間依舊缺席於敘事法則之中。
小說批評獨尊時間性的作法不能不說有其文類特徵上的專業理由,只不過空間再怎麼屈居後場,總是支撐整個故事發展的地基,何況當我們談到小說「世界」時,如何能無視這個詞彙裡清清楚楚的空間屬性?有一些批評家倒是試圖將空間整合進來,可惜似乎越解釋越把空間跟其他元素混合在一起。韋勒克和華倫並非完全沒看到空間,卻排擠了空間。他們指稱,「『世界』一詞的用法,有人是用作空間的名稱,然而『敘事的小說』(narrative fiction)─或者用故事一詞更好,因為這會使我們注意到時間,而且是一種時間的連續。」時間至上的思維,不僅使他們稀釋掉「小說世界」的空間性,甚至將之替代為敘事或故事的代名詞。根據他們的細部闡述,「小說家的『世界』,亦即kosmos─他的組織或構造的情形,包括著情節、人物、配景、世界觀、情調(tone)」。空間只是小說世界/宇宙的枝微元素,而且是隸屬在配景(setting)這個環節裡。進一步分析,在他們的認知裡,配景的重點也不在於空間。所謂的配景,指的是周圍狀況的「描寫」,有的是內景有的是外景的詳細描寫,因而可以看作換喻式的人物的現形,或人物意志的投射。另外,「配景又可以作為強大的決定力─亦即環境,有如物質的或社會的因果關係,而為超過個人所能控制小我的力量。」簡言之,配景的重要成分是描寫,即使空間被描述也只是作為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或者影射外部社會力量的間接喻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72折28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1 |
4折 | 2 |
5折 | 3 |
6折 | 1 |
7折 | 5 |
7折以上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范銘如
優惠價: 79 折, NT$ 316 NT$ 40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3
小說裡的空間有那些類型?
空間的配置和結構如何影響對故事的推進?
不同類型的空間上在小說的敘述上發揮何種功能?
小說家與小說研究者向來關注人物、情節、敘述與時間等議題,《小說點線面》一書則另闢蹊徑,挑戰傳統的文學批評方法,將空間元素置於小說分析的核心。
范銘如提出了獨特的空間分類理論,以「點、線、面」三個基本類型,再加上複合空間和邊界等變異形式,涵蓋從微觀到宏觀的各類空間形態,也深入探討了這些空間在文本中的多重功能。
點,包含小面積的居室、單一功能建築體和特定園區,偏向個人的日常活動領域;線,是路徑,是具有聯結、憩止、衝突、逃逸、抉擇性質的中途性空間;面,則是較大範圍的空間,是由許多定點與路徑組織而成偏向集體的公共活動領域,側重於呈現集合性的特徵。
透過細緻梳理百年來的台灣文學,《小說點線面》試圖建構一個既具普遍性、又涵納特定歷史地理彈性的理論模型,不僅揭示空間在文學創作與閱讀中的重要性,為文學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也為跨學科的敘事研究開闢出嶄新視野。
作者簡介:
范銘如
台灣嘉義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東亞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小說、台灣女性文學、女性主義理論、文學批評理論、空間理論等。著有《空間╱文本╱政治》、《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書評職人:失憶時代的點書》、《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主編多本文學和評論選集,合編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21th Century 和 The Columbia Sourcebook of Literary Taiwan。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導論:小說幾何(節錄)
閱讀一篇小說,可不可能從文本中的空間型態和配置,看出故事的重點或某些情節的走向?上個世紀的理論家顯然不作如是想。從二十世紀伊始,一代代的小說家與批評家,從人物、情節、敘述和時間等等重要的敘事機制,闡述小說藝術的特徵,屢屢翻新表義和表現模式的想像框架,再再讓讀者驚異於這個文類的涵納能量。唯獨空間,始終在敘事研究中乏人問津。所幸空間與敘事這兩個學術議題在二十一世紀的重要性遽增並逐漸合流,只不過轉變的契機既非源自於小說批評領域裡的驅動,至今也尚未結合成系統性的小說理論。精準地說,敘事轉向(narrative turn)與空間轉向(spatial turn)是兩股主客場不同的跨學科應用趨勢。敘事轉向主要是文學研究之外的學科認識到敘事的重要性,借重人文領域的敘事模式作為呈現或治療的手段,法律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屬性相近的學科固不待言,甚至連認知科學都開始積極探索人的心智如何運用敘事構築完整的認知世界。空間轉向則是文學批評注意到其他學科對於空間的重視,例如社會學、地理學、建築學和人類學,試圖將這些空間概念挪用和轉化到文學文化研究領域裡。不管是從本科輸出或自其他學科輸入,對文學研究者皆為樂事。一來,敘事研究這種素來被鄙薄為無益於社稷民生的專業,終於對其他實用性學科具有參考價值,佐證了人文學科的存在感。再者,由眾社會科學裡轉借的空間理論則能補強文學批評中較為薄弱的現實性和物質面的論述,讓文本內緣的象徵空間與外圍社會空間的關聯有更具體多維的觀照。受惠於新興學潮的同時,文學研究也面臨了嚴峻的衝擊和挑戰。異學科語境下發展出的空間論述和分析模組被援引借用過來,難免挾帶著原學科的認識論及偏重,跨學科的思維差異必須謹慎地辨識和長期磨合,最終方能將社會實證導向的空間論述轉化為美學屬性的空間理論。畢竟,文學書寫依循參照的象徵系統和敘述模式源遠流長,超過一時一地的物質條件,影響不限於單一世代和單一國度的寫作者。如何運用和表述空間、何處來哪裡去、用工筆或飛白,文學藝術的內在法則終究得回到文學體系裡解答。小說理論中空白的一章,空間論,是文學研究者遲早得填補的缺頁。
話雖如此,倘若文學批評傳統裡留存著空間研究的資產,我們何必偷師其他學科的方法?在惋惜文學批評傳統的盲點時,我們不禁懷疑是否事出有因。人、事、時、地不是構成一則故事的基本元素嗎?為什麼空間這似乎再明顯不過的面向,在悠久浩瀚的小說研究中被獨漏。為什麼眾多小說批評的博學鴻儒,深入人、事、時以至種種語言結構層次與細節,竟對空間此一要素略而不談,或僅止於略談?究竟有什麼迷障遮蔽了批評大師們對空間的視線?在發展出結合敘事與空間的新的小說理論之前,省視批評傳統裡的空間意識應該是個必要的起點。
一、小說研究的空間迷向
當文學研究者試圖從小說研究的典籍中尋找空間議題的傳統時,我們會發現空間不是被排除於關注最多的人物、情節、敘述與時間議題之外,就是以擦邊球的方式被夾帶在這些專題之間。當小說批評尚在草創之期,小說家以自己或同行的著作和經驗理念為小說理論奠基時,偏重的是小說技藝的層面,譬如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小說的藝術〉(The Art of Fiction)談論故事與情節,佛斯特(E. M. Forster)的《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解析了人物,中期在形式主義、新批評、敘事學世代輪替主導文學研究後,小說研究的議題和術語愈臻細密與學術化。潮來潮往,空間總是不入大家之眼,關鍵主因或許在於多數學者認定,小說的本質就是時間性的。韋勒克(Rene Wellek)和華倫(Austin Warren)在他們影響深遠的教科書《文學論》(Theory of Literature)中宣稱文學是時間藝術,有別於繪畫雕刻等空間藝術。斯高(Robert Schole)和基洛(Robert Kellogg)在他們同屬教科書等級的《敘事的本質》(The Nature of Narrtive)裡明白地將連續性、動態的元素視為敘事的核心。他們認為,最能夠由連續性關聯製造出動態效果的首推情節,人物或其他具備動態性的部分亦可歸入情節之類。他們認同韋勒克與華論的二分法,主張時間性的文學對立於其他空間藝術,因為後者的本質在於以同時性或隨機次序展現材料。只有少數的空間藝術,如電影和某些系列性展示的繪畫,會以畫面的連續性呈現製造出情節般的動態效益。簡奈特(Gerard Genette)的敘事學經典《敘事論述》(Narrative Discourse)的五章分別談次序(Order)、時限(Duration)、頻率(Frequency)、語氣(Mood)、聲音(Voice),前三章著重討論時間遊戲(game of time),後兩章則是誰說故事的分析。米勒(Hillis J. Miller)明明指出簡奈特落入一般研究者的窠臼,只看到小說的時間性,忽略了寫作本身顯然具有時間性與空間性的雙重特質。然而他的解構經典《閱讀敘事》(Reading Narrative)的作法卻是把故事線切斷,重新檢查結尾、開頭、中段以及各種不同曲線和斷線的組成,將時間遊戲玩得淋漓盡致,空間依舊缺席於敘事法則之中。
小說批評獨尊時間性的作法不能不說有其文類特徵上的專業理由,只不過空間再怎麼屈居後場,總是支撐整個故事發展的地基,何況當我們談到小說「世界」時,如何能無視這個詞彙裡清清楚楚的空間屬性?有一些批評家倒是試圖將空間整合進來,可惜似乎越解釋越把空間跟其他元素混合在一起。韋勒克和華倫並非完全沒看到空間,卻排擠了空間。他們指稱,「『世界』一詞的用法,有人是用作空間的名稱,然而『敘事的小說』(narrative fiction)─或者用故事一詞更好,因為這會使我們注意到時間,而且是一種時間的連續。」時間至上的思維,不僅使他們稀釋掉「小說世界」的空間性,甚至將之替代為敘事或故事的代名詞。根據他們的細部闡述,「小說家的『世界』,亦即kosmos─他的組織或構造的情形,包括著情節、人物、配景、世界觀、情調(tone)」。空間只是小說世界/宇宙的枝微元素,而且是隸屬在配景(setting)這個環節裡。進一步分析,在他們的認知裡,配景的重點也不在於空間。所謂的配景,指的是周圍狀況的「描寫」,有的是內景有的是外景的詳細描寫,因而可以看作換喻式的人物的現形,或人物意志的投射。另外,「配景又可以作為強大的決定力─亦即環境,有如物質的或社會的因果關係,而為超過個人所能控制小我的力量。」簡言之,配景的重要成分是描寫,即使空間被描述也只是作為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或者影射外部社會力量的間接喻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1 |
4折 | 2 |
5折 | 3 |
6折 | 1 |
7折 | 5 |
7折以上 | 2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72折28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