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鍾妮斯.韋伯
定價:NT$ 900
優惠價:88 折,NT$ 792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本套書組合:《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童年情感忽視2:長大後的我,如何與所愛的人建立情感連結?》
開創全球「童年情感忽視」(CEN)議題的心理經典
辨認或是連結自己真實的情感需求,擁抱曾被忽視的自己!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他們不是不愛你,只是沒有能力回應你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0種受忽視孩子成年後的特徵
★隨附「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重視自己的情緒
別人常說你看起來有距離感、不好親近嗎?
你明明渴望與人親密,卻又害怕被打擾嗎?
你經常在社交場合中感到不自在嗎?
你很怕麻煩別人,難以開口請求幫忙嗎?
冷漠疏離、缺乏安全感、不敢表達真實情感的人,
往往來自「情感真空」的家庭。
修復童年被忽視的情感需求,
終止世代情緒傳承,找回愛的能力!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 自戀型父母:充滿了優越感,要求孩子表現完美,不能丟父母或家族的臉。
2. 權威型父母:期待孩子按照父母的規定行事,都是「為你好」,不要問為什麼。
3. 放縱型父母:未盡責地為孩子提供限制或規範,不敢對孩子說「不」。
4. 活在憂傷裡的單親父母:因離婚或喪偶的情緒風暴,而無力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5. 成癮型父母:正常及不正常時判若兩人,孩子無法預測下一刻父母是哪個面貌。
6. 憂鬱型父母:沒有足夠的精力或熱情來教養孩子,不是顯得暴躁就是悶悶不樂。
7. 工作狂父母:生活重心都在工作上,沒時間去注意孩子有什麼需求或感受。
8. 需照顧特殊家庭成員的父母:家中有重病的人讓父母分身乏術,無暇關心孩子情緒。
9. 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不斷給孩子壓力,逼迫孩子達成父母想要的目標。
10. 反社會型父母:反社會者的特徵即是本身沒有罪惡感、缺乏同情心。
11. 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強迫孩子表現得跟大人一樣,孩子甚至要照顧父母。
12. 為孩子著想但缺乏自覺的父母:一廂情願地對孩子好,卻忽視了孩子的「感覺」。
【10種受忽視者的行為特徵】
1. 空虛感:常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一般,格格不入。
2. 反依賴:在親近的關係裡會感到不自在。
3.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放大自己的缺點,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4.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對自己比對別人更嚴苛。
5. 罪惡感與羞恥感:認為如實表達情緒是軟弱的表現。
6.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對自己有種厭惡的感覺。
7. 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覺得一旦深交,別人就不會喜歡我了。
8. 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不喜歡需要別人,也不喜歡被別人需要。
9. 缺乏自我紀律:做事常拖拖拉拉、雜亂無章。
10. 述情障礙:無法覺察、瞭解、表達自己的情緒。
【修復童年情感忽視的10個練習】
1.「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2.「說不」改變清單
3.「請求幫助」改變清單
4.「喜歡和不喜歡」改變清單
5.「快樂優先」改變清單
6.「飲食習慣」改變清單
7.「運動」改變清單
8.「休息和放鬆」改變清單
9.「自我紀律」改變清單
10.「自我安慰」改變清單
------------------------------------------------------------------------------------------------------------------------------------
《童年情感忽視2:長大後的我,如何與所愛的人建立情感連結?》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關係中,擁抱曾被忽視的自己
真正的療癒,是不再逃避與人連結
[原書名:童年情感忽視・實戰篇]
★暢銷書《童年情感忽視》成年子女實踐版
★如何和伴侶、孩子、父母,建立情感連結?
★特別收錄「童年情感忽視自我評量表」
★「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幫你指認自己的情緒
你在關係中有以下的狀況嗎?
・即使在穩定交往中,仍時常覺得空虛寂寞?
・在另一半面前顯露真實情緒,會感到彆扭、不自在?
・和另一半的對話往往繞著事務話題,不觸及情感層面?
・開始談戀愛的時間,比一般人過早或過晚?
・當別人問你是否穩定交往中,常有一言難盡之感?
「童年情感忽視」源於童年時期,父母沒有對你的情感需求做出充分回應。
全球有數千萬人的生活都深受其害,從童年開始,就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緒,將所有感覺阻隔在外。然而,在成年以後,麻煩就大了。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何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連結,內心難以獲得真正的滿足,覺得既空虛又寂寞。
受到「童年情感忽視」損傷的人際關係,像是正常人際關係打了折扣的版本。更糟的是,那些受到「童年情感忽視」影響的伴侶,他們大多對此一無所知,他們從小就缺少跟自己情感的連結,遑論有能力與他人建構情感交流。
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最常遇到哪些問題?
從「童年情感忽視」恢復需要時間,在療癒自己的過程中,韋伯博士發現擁有「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最常遇到這些問題:
◎現在我終於知道我的父母在情感上忽視了我,我該怎麼跟他們相處?
◎我對父母感到憤怒,但又為這樣的情緒充滿罪惡感。我該怎麼辦?
◎父母要如何改變自己和孩子的互動,才能為孩子提供他們所需的情感認同?
◎我覺得我的丈夫有「童年情感忽視」的症狀,我該怎麼和他談論這件事?
◎我真的能夠療癒自己關係之中疏離的情感嗎?
在這本書中,韋伯博士讓「童年情感忽視」這概念更上一層樓,超越前一本《童年情感忽視》自我療癒的向度,將修復工具運用在療癒「童年情感忽視」對於婚姻、親子教養、以及你與老後父母的互動關係上,更強化了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應對的實際方法。
透過「童年情感忽視」這個強力的透鏡來檢視自己和人際關係,彷彿為人們打開一片新大陸。《童年情感忽視2》就像一個溫柔的嚮導,陪伴那些面臨「童年情感忽視」議題的人們,度過生命中最重要的變化時期。
作者簡介:
鍾妮斯.韋伯 博士(Dr. Jonice Webb)
臨床心理學博士,一九九一年起開始執業,在心理學研究、心理測驗及心理治療等領域皆有卓越表現。曾擔任三家大型診所負責人,目前執業於麻州萊辛頓的私人診所,專長為伴侶治療和家庭治療。著有《童年情感忽視》、《童年情感忽視2》等書。現與丈夫及兩名子女定居在波士頓。
個人網站:www.EmotionalNeglect.com
譯者簡介:
張佳棻
台灣台北人,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博士。譯有《童年情感忽視》、《孩子,我們一起靜心吧》、《頭薦骨療法》、《九型人格聖經》等書。
名人推薦:
【專家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李崇建/親子作家、千樹成林創辦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林靜如/律師娘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輔導老師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張德芬/心靈作家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列)
【專家推薦】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李崇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親子教育作家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靜如/律師娘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張德芬/心靈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輔導老師、作家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作者:鍾妮斯.韋伯
優惠價: 88 折, NT$ 792 NT$ 90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本套書組合:《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童年情感忽視2:長大後的我,如何與所愛的人建立情感連結?》
開創全球「童年情感忽視」(CEN)議題的心理經典
辨認或是連結自己真實的情感需求,擁抱曾被忽視的自己!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他們不是不愛你,只是沒有能力回應你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0種受忽視孩子成年後的特徵
★隨附「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重視自己的情緒
別人常說你看起來有距離感、不好親近嗎?
你明明渴望與人親密,卻又害怕被打擾嗎?
你經常在社交場合中感到不自在嗎?
你很怕麻煩別人,難以開口請求幫忙嗎?
冷漠疏離、缺乏安全感、不敢表達真實情感的人,
往往來自「情感真空」的家庭。
修復童年被忽視的情感需求,
終止世代情緒傳承,找回愛的能力!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 自戀型父母:充滿了優越感,要求孩子表現完美,不能丟父母或家族的臉。
2. 權威型父母:期待孩子按照父母的規定行事,都是「為你好」,不要問為什麼。
3. 放縱型父母:未盡責地為孩子提供限制或規範,不敢對孩子說「不」。
4. 活在憂傷裡的單親父母:因離婚或喪偶的情緒風暴,而無力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5. 成癮型父母:正常及不正常時判若兩人,孩子無法預測下一刻父母是哪個面貌。
6. 憂鬱型父母:沒有足夠的精力或熱情來教養孩子,不是顯得暴躁就是悶悶不樂。
7. 工作狂父母:生活重心都在工作上,沒時間去注意孩子有什麼需求或感受。
8. 需照顧特殊家庭成員的父母:家中有重病的人讓父母分身乏術,無暇關心孩子情緒。
9. 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不斷給孩子壓力,逼迫孩子達成父母想要的目標。
10. 反社會型父母:反社會者的特徵即是本身沒有罪惡感、缺乏同情心。
11. 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強迫孩子表現得跟大人一樣,孩子甚至要照顧父母。
12. 為孩子著想但缺乏自覺的父母:一廂情願地對孩子好,卻忽視了孩子的「感覺」。
【10種受忽視者的行為特徵】
1. 空虛感:常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一般,格格不入。
2. 反依賴:在親近的關係裡會感到不自在。
3.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放大自己的缺點,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4.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對自己比對別人更嚴苛。
5. 罪惡感與羞恥感:認為如實表達情緒是軟弱的表現。
6.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對自己有種厭惡的感覺。
7. 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覺得一旦深交,別人就不會喜歡我了。
8. 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不喜歡需要別人,也不喜歡被別人需要。
9. 缺乏自我紀律:做事常拖拖拉拉、雜亂無章。
10. 述情障礙:無法覺察、瞭解、表達自己的情緒。
【修復童年情感忽視的10個練習】
1.「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2.「說不」改變清單
3.「請求幫助」改變清單
4.「喜歡和不喜歡」改變清單
5.「快樂優先」改變清單
6.「飲食習慣」改變清單
7.「運動」改變清單
8.「休息和放鬆」改變清單
9.「自我紀律」改變清單
10.「自我安慰」改變清單
------------------------------------------------------------------------------------------------------------------------------------
《童年情感忽視2:長大後的我,如何與所愛的人建立情感連結?》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關係中,擁抱曾被忽視的自己
真正的療癒,是不再逃避與人連結
[原書名:童年情感忽視・實戰篇]
★暢銷書《童年情感忽視》成年子女實踐版
★如何和伴侶、孩子、父母,建立情感連結?
★特別收錄「童年情感忽視自我評量表」
★「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幫你指認自己的情緒
你在關係中有以下的狀況嗎?
・即使在穩定交往中,仍時常覺得空虛寂寞?
・在另一半面前顯露真實情緒,會感到彆扭、不自在?
・和另一半的對話往往繞著事務話題,不觸及情感層面?
・開始談戀愛的時間,比一般人過早或過晚?
・當別人問你是否穩定交往中,常有一言難盡之感?
「童年情感忽視」源於童年時期,父母沒有對你的情感需求做出充分回應。
全球有數千萬人的生活都深受其害,從童年開始,就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緒,將所有感覺阻隔在外。然而,在成年以後,麻煩就大了。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何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連結,內心難以獲得真正的滿足,覺得既空虛又寂寞。
受到「童年情感忽視」損傷的人際關係,像是正常人際關係打了折扣的版本。更糟的是,那些受到「童年情感忽視」影響的伴侶,他們大多對此一無所知,他們從小就缺少跟自己情感的連結,遑論有能力與他人建構情感交流。
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最常遇到哪些問題?
從「童年情感忽視」恢復需要時間,在療癒自己的過程中,韋伯博士發現擁有「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最常遇到這些問題:
◎現在我終於知道我的父母在情感上忽視了我,我該怎麼跟他們相處?
◎我對父母感到憤怒,但又為這樣的情緒充滿罪惡感。我該怎麼辦?
◎父母要如何改變自己和孩子的互動,才能為孩子提供他們所需的情感認同?
◎我覺得我的丈夫有「童年情感忽視」的症狀,我該怎麼和他談論這件事?
◎我真的能夠療癒自己關係之中疏離的情感嗎?
在這本書中,韋伯博士讓「童年情感忽視」這概念更上一層樓,超越前一本《童年情感忽視》自我療癒的向度,將修復工具運用在療癒「童年情感忽視」對於婚姻、親子教養、以及你與老後父母的互動關係上,更強化了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應對的實際方法。
透過「童年情感忽視」這個強力的透鏡來檢視自己和人際關係,彷彿為人們打開一片新大陸。《童年情感忽視2》就像一個溫柔的嚮導,陪伴那些面臨「童年情感忽視」議題的人們,度過生命中最重要的變化時期。
作者簡介:
鍾妮斯.韋伯 博士(Dr. Jonice Webb)
臨床心理學博士,一九九一年起開始執業,在心理學研究、心理測驗及心理治療等領域皆有卓越表現。曾擔任三家大型診所負責人,目前執業於麻州萊辛頓的私人診所,專長為伴侶治療和家庭治療。著有《童年情感忽視》、《童年情感忽視2》等書。現與丈夫及兩名子女定居在波士頓。
個人網站:www.EmotionalNeglect.com
譯者簡介:
張佳棻
台灣台北人,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博士。譯有《童年情感忽視》、《孩子,我們一起靜心吧》、《頭薦骨療法》、《九型人格聖經》等書。
名人推薦:
【專家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李崇建/親子作家、千樹成林創辦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林靜如/律師娘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輔導老師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張德芬/心靈作家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列)
【專家推薦】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李崇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親子教育作家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靜如/律師娘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張德芬/心靈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輔導老師、作家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