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舊譯阿毘曇,簡稱毘曇,意譯為「無比法」、「對法」、「大法」,佛教著作分類之一,為「論書」的一種,結集為論藏,收入三藏之中。它通常是針對修多羅中的觀點,進行統整與探討。
阿毘達磨被解釋為「無比法」、「對法」,佛世時已有阿毘達磨這種用來解釋、分別經藏的分析方法。《摩訶僧祇律》稱「阿毘曇者九部經」,九部經即九部法、九分教,無比是佛法相對於世間法而言。在《大毘婆沙論》等中,阿毘達磨為「分別諸法自相共相」之「依增上慧論道」,是與戒律和契經相對而言的專門著作,這個術語的含義眾說紛紜。
作者簡介:
王路
作家,阿毘達磨學者。著有《紅樓碧看》、《水滸白看》、《韓愈傳》、《秋素春穠》等。早年對宋明理學感興趣,2012年讀到印順法師的《攝大乘論講記》等,開始系統學習佛教教理。2016年以來,逐漸聚焦於「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提倡從玄奘所譯《大毘婆沙論》、《順正理論》、《俱舍論》等入手,拋開唐代以來的多家註疏,從源頭上探明阿毘達磨的發展流變。
讀者如果有任何回饋,歡迎和作者聯繫作者郵箱:cuechin@163.com
作者序
序
本書叫《俱舍九題:高階阿毘達磨串講》。「高階阿毘達磨」,表示閱讀本書需要一定的基礎,即滿足〈說明〉中的第五點。如果達不到這個條件,至少也要通讀過一遍《俱舍》,否則是不可能看懂的。
可以用兩道題來檢驗一下是否具備了閱讀本書的基礎:
1、默寫出九十八隨眠、七十五法、三十七道品、二十二根。
2、能解釋二十二根「是異熟」、「非異熟」、「有異熟」、「無異熟」、「三性」、「何所斷」等情況。
如果能在半小時內閉卷完全正確地答出上面兩題,即具備了閱讀本書的基礎。
如果暫時不具備,也沒有關係,可以一邊閱讀本書前四題,一邊背《俱舍論頌》,齊頭並進。
此外,必須掌握一個方法:檢索CBETA。本書提到的原文,幾乎都是可以在CBETA搜出的。快道林常的《法義》需要在SAT上搜,但只是偶爾提到。
要學好阿毘達磨,必須反反復復看《婆沙》、《俱舍》、《正理》原文,有些段落可能要讀過五十遍以上。不過要記住,不是讓你通讀,通讀是讀不下來的,所有讀過五十遍以上的段落,基本上都是因為碰到具體問題去檢索,然後反復讀。阿毘達磨是有重點的,有些段落瀏覽三兩遍就夠了。本書所寫的,就是重點。
相傳日本過去有「八年俱舍,三年唯識」的說法。其實,阿毘達磨並不難學。從零基礎開始閱讀本書,方法得當的話,八個月就夠了(這說的是全日制學習,每日保證五小時)。全面理解掌握了本書的九題,可以達到如下目標:
1、閱讀《大正藏》「毘曇部」典籍不會再有障礙,涉及義理的異文能以理校方式判斷出當依何本;
2、能夠以看武俠小說的速度閱讀有部阿毘達磨的現代論著,並一眼識別其中錯誤;
3、知道什麼是阿毘達磨的真問題。
本書一共九小節,命名為「九題」。前八題比較系統,可以用題目串起來。第九題是較為繁難的細節。九題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題。前四題總體上比較簡單,尤其是前兩題,是為了照顧基礎不牢的讀者入門的。不過,第一題第四小節以後稍有難度,可先跳過。三四題相比前兩題難度稍漲。能搞清楚前四題,阿毘達磨學習可以說登堂了。建議在學習前四題的同時,把《俱舍論頌》背熟。到了後面,就不會再像前四題講得那麼細了。
第二部分:第五、六、七題。能搞明白五、六題,阿毘達磨就入室了。搞懂第七題,就是阿毘達磨專家了。
第三部分:第八、九題。如果能學到這裡,自然知道阿毘達磨是什麼、該怎麼學、自己水平如何,它的意義無需多說。
本書是串講。雖然只有九題,內容卻覆蓋了阿毘達磨的方方面面。哪怕在第一題中,也會提及並不那麼簡單的細節。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建議先跳過去,等學完前七題再回頭看。先理解你可以理解的。
本書初稿最早發佈在網上,行文力求通俗活潑。現在成書,也不打算改變文風。這是想讓讀者明白:阿毘達磨不是枯燥的, 講阿毘達磨也完全不必板起臉來煞有介事。從今年(2024)初開始,每到晚上八、九點,我經常在自家臥室用一塊不到二十元人民幣的小白板講阿毘達磨。其實我從2023年夏天起就在網上每天直播,但當時始終沒打算講阿毘達磨,因為覺得講阿毘達磨似乎應該莊重—應該有寬敞明亮法堂,大家關閉手機,等等。後來買了小白板,試著講了兩回,才發現之前的考慮大可不必。
有些老師講《俱舍》,碰到難的地方,磕磕巴巴,可能會說,「一講《俱舍》,就有魔王來擾」。其實不是魔王來擾,是自己學得不夠好、不夠熟練。我們不要搞形式主義,不要板著臉用晦澀的語言講些大家不明所以的話。所有的晦澀都應該只是出於阿毘達磨本身的複雜,而不是因為我們的表達。當你能看到第八題的時候,你就會明白玄奘的表達是多麼清晰簡明。在本書之後,我還會出一本《俱舍英譯百瑕》。你熟悉了玄奘的表達,再去看英譯本,就知道為什麼只懂英語是不可能學好《俱舍》的。
不過,只懂漢語完全可以。一個精通梵語的人,如果不懂漢語,本書前四題恐怕最多只能理解一半,前七題只能理解三分之一。
但如果熟悉漢語,不需要懂其他任何語言,有望理解所有九題。這完全得益於玄奘大師。
行文的活潑絕不意味著表達不嚴謹,我們要嚴格遵照玄奘大師譯定的術語來表述。如果表述不規範,阿毘達磨是不可能學好的。
本書最初,隨手寫就發佈在微信公眾號上。許國明、范昌鑫、劉琨、心睿指出了其中若干錯誤。尤其要感謝許國明與范昌鑫。2022年,我建了一個「尊重毘曇」的微信群。兩年內,和許國明的討論讓我受益良多,他糾正過我一些誤解。比如,「異生不能分離染而命終」,就是他最先告訴我的;《正理》、《婆沙》在「色界無覆心是否可以緣下」問題上的不同觀點,也是他告訴我的;關於「勝果道」的問題,我們斷斷續續討論了一年有餘,才慢慢搞清楚;而眾賢在「聖者以無漏道離色染何時得空處近分善」上的矛盾,我們也討論了很久。范昌鑫是在本書統稿階段才較多地參與討論的,他指出了書稿涉及義理的若干錯誤或不精確的表達,尤其是發現了「依第二定初定無漏不是同類因」。
如果沒有和他們二位的切磋琢磨,本書不會是現在的樣子。我自己也許可以獨立完成相對容易的前七題,而第八題和第九題,許國明和范昌鑫都有相當的貢獻。最後「離繫得」的問題,題目是我出的,答案是我們三人共同討論的結果。許國明是中學物理教師,范昌鑫是心理咨詢師,但當讀者能學到第九題的時候,就會清楚他們的阿毘達磨造詣。
「尊重毘曇」群裡其他朋友的提問,有時也會給我以啟發;還有朋友給了表達措辭上的建議,在此一併感謝。阿毘達磨涉及不少繁複的細節,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指出。我的郵箱是:cuechin@163.com。尤其想說的是,在寫後兩題的時候,我很猶豫是否要把一些有爭議的、沒有明確結論的內容保留。如果把本書完全看成教材,也許不保留那些為好;如果把本書的部分內容看成向阿毘達磨深處的探尋,則應該保留。雖然保留可能導致本書的錯誤增加。總體考慮後,我還是保留了相當一部分。也許我目前的某些理解是錯的,但保留它們如果有助於讀者的思考,還是保留為好。另一個原因是,《婆沙》、《俱舍》、《正理》、《光記》中,都保留了大量這類內容,只是沒有明確區分。本書中,主要在後兩題的某些細節上。
感謝簡澄鏞先生和華夏出版公司的同仁為本書費心費力。
感謝俞佩君老師、呂榮海先生,是他們將我和書稿推薦給簡澄鏞先生。
感謝諸佛菩薩慈悲加被。
序
本書叫《俱舍九題:高階阿毘達磨串講》。「高階阿毘達磨」,表示閱讀本書需要一定的基礎,即滿足〈說明〉中的第五點。如果達不到這個條件,至少也要通讀過一遍《俱舍》,否則是不可能看懂的。
可以用兩道題來檢驗一下是否具備了閱讀本書的基礎:
1、默寫出九十八隨眠、七十五法、三十七道品、二十二根。
2、能解釋二十二根「是異熟」、「非異熟」、「有異熟」、「無異熟」、「三性」、「何所斷」等情況。
如果能在半小時內閉卷完全正確地答出上面兩題,即具備了閱讀本書的基礎。
如果暫時不具備,也沒有關係,可以一邊閱讀本書前四...
目錄
說明
序
《俱舍》術語要點一覽
《俱舍》的門檻—第一題:諸業以諸法為何果?
《俱舍》的地基—第二題:業在蘊處界中是何所攝?
《俱舍》的大肥肉—第三題:十二心無間相生
《俱舍》的瑕疵—第四題:十二心中何心現前幾心可得?
《俱舍》的中流—第五題:五受根何時創得何時捨?
《俱舍》的承重墻—第六題:五受根相應煩惱,約九十八隨眠、約七十五法,分別是何所斷?
《俱舍》的司令部—第七題:十五部隨眠中,哪些於五上分結緣緣識隨增?
《俱舍》的大海—第八題:何時修無漏初靜慮非淨?
《俱舍》的天際—第九題:定生善法等
說明
序
《俱舍》術語要點一覽
《俱舍》的門檻—第一題:諸業以諸法為何果?
《俱舍》的地基—第二題:業在蘊處界中是何所攝?
《俱舍》的大肥肉—第三題:十二心無間相生
《俱舍》的瑕疵—第四題:十二心中何心現前幾心可得?
《俱舍》的中流—第五題:五受根何時創得何時捨?
《俱舍》的承重墻—第六題:五受根相應煩惱,約九十八隨眠、約七十五法,分別是何所斷?
《俱舍》的司令部—第七題:十五部隨眠中,哪些於五上分結緣緣識隨增?
《俱舍》的大海—第八題:何時修無漏初靜慮非淨?
《俱舍》的天際—第九題:定生善法等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7-10ISBN/ISSN:978626739388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0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