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脂粉抹得再厚實,終究會有開裂剝落的一天。」
掌權與被掌權,從帝王到文人的理想與現實剖析
一部深入剖析古代政治、思想與文化的歷史隨筆
以新穎視角和犀利文字評述各時期帝王將相的「治國」之道
▎被凌遲的理想
明朝燕王朱棣武力篡奪姪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後,他凌遲磔殺的,不只是拒寫詔書的「讀書種子」方孝孺,還有建文帝和方孝孺君臣兩人共同的仁政理想。
▎文人不幸文化幸
杜甫說「文章憎命達」,歐陽脩說「詩窮而後工」,王國維說「愁苦之言易巧」,他們是深得其味的。從文學史來看,多數大詩人、大作家,經歷都十分坎坷;一帆風順的人,很難寫出傳世之作
▎一廂情願的理想
士人懷抱理想,不滿現實,寄託強人革故鼎新;梟雄覬覦王權,藉助士人的知識理論和影響力。梟雄的「理想」一旦達成,士人的「理想」也就成了泡影。
把「理想」託付於梟雄,大多只是一廂情願而已。
▎從妾婦之道到婆媳文化
古代社會是等級社會,人人處於等級中的特定地位,除皇帝外,其他的每個人既是「主」又是「奴」──在上級面前是「奴」,在下級面前是「主」。
▎女皇的佛寺旋轉門
武則天通往女皇的道路,既是一條殺人之路,也是一條操弄宗教、編造神話之路。一些研究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前者而忽略了後者。
▎殺與不殺的算計
在朱元璋眼裡,大明如同他與功臣們一起創立的「公司」,他是「董事長」,一同出生入死的功臣則是「以血入股」的股東。朱元璋誅殺功臣,既是為了防止他人覬覦「董事長」之位,也是為了將「公司」變為朱姓一家獨有。
▎古代平反有講究
從「殉節」到「貳臣」,再到「逆臣」,就這樣,乾隆透過三本書對前明降臣進行分類定性,既肯定了忠臣價值觀,又極力避免傷到其統治的合法性,可謂費盡心機,一切以穩固統治為出發點。
▎修史中的徇私作偽
不難理解,古代統治者為了建構統治合法性而修史,最終目的是維護一姓王朝的整體利益;而編撰者徇私造假,只不過是搭了王朝體制的「便車」而已。
▎蜂巢蟻穴的烏托邦
朱元璋雖殫精竭慮、苦心經營,但大明帝國最終仍在民眾的反抗中土崩瓦解。人畢竟是有思想有尊嚴的,妄圖建立蜂巢蟻穴式王國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
▎真相的雙向封鎖
「瞞下」和「欺上」是古代專制政體的顯性特徵:最高統治者對下層封鎖消息,封鎖真相,臣民沒有知情權;官僚對上隱瞞實情,皇帝難以看到底層真相。
▎以編書的名義毀書
禁書與編書兩種手段糅合起來,是一種寓禁於修的特有的文化現象,說明清廷統治者手段的圓熟和精巧。這使不少人只記住了《四庫全書》對儲存古籍的貢獻,卻健忘了乾隆曾經大肆閹割中國文化的罪行。
▎禪讓中的民意包裝
所謂禪位中的「民意」,其實是假民意,與民心無關。它只是陰謀家對「選賢與能」和「得民心者得天下」兩大政治原則的玩弄而已。
▎通貨膨脹的陷阱
通貨膨脹就像罌粟花,一些統治者迷戀於它的美麗,卻忘記了誘惑背後的毒性:或者根本沒人在乎其毒性的大小,或者知道它的毒性,卻自信能夠免疫,不惜飲鴆止渴,從而使自己陷入絕境。
本書特色:作者以其獨到的視角和銳利的文筆深入分析帝王將相的心理與行為、古代政治、思想與文化,文中不僅剖析士人心理的曲折,使讀者能夠對歷史人物的動機與心理有更深層的理解,更精闢概括了傳統文化的多面性。本書文字精湛、論證有力,將引起讀者對歷史的反思與想像,是一部激發思考的歷史隨筆佳作。
作者簡介:
蘇露鋒,資深媒體人,多家媒體專欄作家。本書是作者近幾年來在各大報紙雜誌刊發的文章的合集。作者文筆老辣,視角獨特,常能發人之未發。
章節試閱
寧拙毋巧的風骨
傅山,字青主,山西太原人。他是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家,也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通曉諸子百家,在金石學、音韻學、考據學、史學等領域均有很深造詣。他的醫術也很高明,尤精於婦科。傅山以書法成就名垂後世,其他方面的成就,幾乎被他的書法藝術光芒遮蔽了,其「寧拙毋巧」美學觀對後世的影響尤其深遠。
「寧拙毋巧」源自他的書法理論──「四寧四毋」,即「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意思是,作書寧願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華巧;寧可寫得醜些,也不能有奴顏婢膝之態;寧可追求鬆散參差,也不能有輕佻浮滑之相;寧可率真直書,也不能刻意安排。
這也是傅山的人生觀。他一直對科舉功名不太在意。他苦讀十三經和史書,致力於金石考據和經世致用之學,對八股知識沒有多大興趣。明朝滅亡後,他出家做了道士。披上紅色道袍,自號「朱衣道人」,暗含穿朱家之衣、不肯降清之志。他寧願抱樸守拙,清苦度日,也不願投機取巧,仕新朝而享榮華。
清廷為了彰顯其統治的合法性,大肆拉攏漢人為其所用。不少漢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透過與清廷合作或科舉考試,而搖身成為新貴。傅山在文藝上的聲名,不但沒有因改朝換代而受損,反而在清初更加彰顯。他成了朝廷重點拉攏的對象。
有京官多次舉薦他,但他最初一再「固辭」,以生病為由拒絕進京。他為官的朋友,也極力勸行。為了不讓朋友為難,他勉強在孫子的陪同下赴京。但他拿定主意,絕不參加朝廷的博學鴻儒特科學考察試。對他來說,參加考試等於承認清政府的合法性。他不會向新朝廷妥協。無奈之下,清廷只得免試封他為內閣中書。有人要他入朝向皇帝謝恩,傅山絕食七天以拒。
傅山的風骨,成為一些文人的精神寄託。在金庸筆下,《書劍恩仇錄》一書中,傅青主不僅是武林高手,還是從事反清復明活動的江湖首領。
傅山年輕時,曾醉心於趙孟頫的書法。但年長後,尤其是清軍入關、明朝覆亡後,他深切意識到趙孟頫的道德問題。趙孟頫本為趙宋宗室,卻在宋亡後侍奉元朝,成為「貳臣」。這時,傅山再看趙孟頫的書法,覺得其「淺俗」、「無骨」,便毅然回歸顏真卿。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在平定叛亂中為國捐軀,被後世視為忠臣的象徵。
雖然藝術成就不能與人品畫等號,但從藝術風格而言,趙體圓轉流麗,顏體寬博剛健,後者骨力勝於前者,正好與他們的人品相對應,使他們的藝術風格有了象徵意味,似乎印證了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的名言──「心正則筆正」。
不過,傅山作為嚴謹的學者和書法大家,並沒有一味地以人品的高低來論定藝品的優劣。長他十五歲的書法家王鐸,與趙孟頫有著類似的經歷,在人格上也有汙點,作為明大臣卻降清仕新朝。但他的書法雄健豪邁,開一代風氣之先。傅山對其評價非常肯定:「王鐸四十年前字極力造作,四十年後,無意合拍,遂能大家。」
傅山晚年貶斥仕元的趙孟頫,而讚頌「忠君愛國」的顏真卿,不僅是藝術審美風格的重新選擇,更是對自己明朝遺民身分的強調和表達。而避開政治汙點,從藝術上肯定王鐸,則突顯了政治與藝術的複雜關係,以及鼎革時期文人抉擇的兩難困境。
從司馬遷到談遷
中國有修史的傳統,綿延不絕的文獻記載,清晰地勾畫出歷史的發展軌跡。自古以來,一直不缺追求信史的殉道者,司馬遷是早期的典範,談遷是後期的代表。為歷史真相而獻身,從司馬遷到談遷,可以看到這種精神的綿延不絕。
司馬遷的父親是太史令,受其影響,刻苦好學的司馬遷,逐漸樹立了繼承父業、研究歷史的志願。父親臨終前,拉著司馬遷的手,說自己想要寫一部通史,但未能如願,希望兒子完成他的遺願。司馬遷擔任太史令後,便開始了寫《史記》的準備工作。四十六歲那年,司馬遷為李陵之事說了公道話,獲罪,遭受腐刑。司馬遷忍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劇痛,用生命寫出了空前絕後的鉅著《史記》。
司馬遷不怕再次獲罪,他尊重史實,秉筆直書,不為尊者避諱。對漢高祖劉邦,除了正面描寫其作為創業君主的善於用人等長處之外,還用大量篇幅寫劉邦的無賴,不尊重儒生,貪酒好色,尤其描寫劉邦的虛偽,更是入木三分。
司馬遷對當朝的漢武帝也是直言不諱。漢武帝實行嚴刑峻法,建立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司馬遷在《史記》中多處披露這一點,批評漢武帝不重德治而用酷吏,完全是本末倒置。司馬遷不滿漢武帝的用人,批評他不用直諫之臣而用諂諛之輩。司馬遷在〈封禪書〉中,寫漢武帝為長生不老而迷信方士,儘管多次被欺騙,卻始終不覺悟;在〈平準書〉中寫漢武帝大興土木和奢侈浪費,對外連年用兵,造成府庫空虛。為此司馬遷憤怒地指出:武帝「於是外攘夷狄,內興功業,海內之士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在司馬遷筆下,漢武帝是個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貪圖享樂而不顧人民死活的皇帝。
揭露宮廷矛盾,也是司馬遷批評漢武帝的一個重要方面,此集中表現在〈魏其武安侯列傳〉中。司馬遷著重寫了漢武帝即位前後,外戚之間、外戚與皇家之間、皇帝與太后之間、竇太后與王太后之間,以及皇家與大臣之間,互相傾軋、爭權奪利的現象,並對漢武帝將國政當作一家私事來處理的政治弊端給予了有力地剖析和揭露。
明末清初史學家、《國榷》作者談遷,把司馬遷當作精神導師。談遷原名以訓,明亡後更名遷。他出生於鹽官一個貧困之家,長給當人家的祕書,以辦些文墨事務、代寫應酬文章來維持生活。他自幼好學,尤其喜歡讀史。他發現明代實錄中,有幾朝實錄經過重修,嚴重失實,而眾多私家所修的當代史中多有毛病,出於強烈的責任心,他決心寫一部信史。但是,一個家徒四壁的窮秀才,既無「金匱石室」可供查閱,又無厚祿巨資可資周遊,其困難可想而知。他撰寫《國榷》的主要依據,是明朝歷代實錄,然而,《明實錄》當時並沒有刻本,只有極少數大官僚地主家才藏有抄本。他不辭辛苦,經常步行到百里之外去借抄。他還涉覽了明人著述百餘種以上。
在他耗費心血完成《國榷》初稿之後,誰知天降橫禍,小偷盜走了全部書稿。二十餘年的心血毀於一旦,這對年已五十多歲的談遷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他流著淚說:「吾力殫矣。」然而,他並沒有灰心喪氣,繼續從頭做起,四年後再次完成四百二十八萬多字的《國榷》。
談遷除了重視文字資料的收集外,還十分重視調查研究。他很早就盼望去北京,以便查閱相關資料和實地調查。第二次書稿完成後,這一夙願終於實現。義烏朱之錫進京供職,聘他做記室。談遷在北京住了兩年半。他借閱了大量著作和資料,並閱讀和抄錄了邸報(政府公報),以補充崇禎朝、弘光朝史料的不足。此外,他還經常與熟悉明朝掌故的耆舊交談,以獲得書本之外的資料,來訂正《明實錄》及其他稗官野史記載的錯誤,補充其記載的缺漏。他還親往拜謁崇禎的思陵及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的墳墓,並與守陵的宦官交談,了解甲申之變宮中的詳情。
《國榷》這部編年體明代史,記錄上起元文宗天曆元年(西元一三二八年),下迄明末弘光元年(西元一六四五年)共三百一十八年的歷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在記述史事的過程中,繼承了司馬遷重視考信的優良傳統,對所依據的史料進行了去偽存真、去蕪存菁。
在《國榷》中,談遷不但如實還原了清廷極力掩蓋的「黑色發家史」,還毫不掩飾地直稱清先人為「建虜」,寫至清朝建立後又改稱其為「清虜」。這在當時,是要冒著被殺頭危險的。莊廷鑨攬人撰寫《明史輯略》,不承認清朝的正統,直呼努爾哈赤為「奴酋」、清兵為「建夷」,結果引起清廷大興文字獄,相關人等被捕殺殆盡。
私人修史犯了清廷統治者的大忌。但談遷不信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一人之力,為後世留下了一部信史巨構,是私人修史的傑出代表。
寧拙毋巧的風骨
傅山,字青主,山西太原人。他是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家,也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通曉諸子百家,在金石學、音韻學、考據學、史學等領域均有很深造詣。他的醫術也很高明,尤精於婦科。傅山以書法成就名垂後世,其他方面的成就,幾乎被他的書法藝術光芒遮蔽了,其「寧拙毋巧」美學觀對後世的影響尤其深遠。
「寧拙毋巧」源自他的書法理論──「四寧四毋」,即「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意思是,作書寧願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華巧;寧可寫得醜些,也不能有奴顏婢膝之態;寧可追求鬆散參...
推薦序
自序
出身鄉下,考大學幾乎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高中那幾年,卻沉溺於文學。考試前夕,竟還在讀一些文學小說,旁人覺得荒唐可笑。沒有過人天賦,又不務正業,自然無緣大學。這要部分「歸罪」於老師。
一次作文課,老師把我關於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的讀後感,當作優秀作品在班上朗讀,有一句還被畫了紅線:「我的夢想,就是從那個時間、那個地點開始的。」我的文學夢想也由此啟航。
老師或許只是勾起了我體內的基因記憶。我的父親當過會計,算得上知識分子。他讀過一些書,對古典詩詞、歷史故事如數家珍。他還寫得一手好翰墨,鄰居每逢春節和紅白喜事,總是前來索求對聯。父親以歷史故事教我們兄弟做人處世的道理。沒有字帖,父親就在廢紙上寫下工整的楷書,一筆一畫教我臨習。父親的文學基因,在我身上得以傳承。
雖然沒能進入大學殿堂,但讀書的習慣一直堅持下來。既便是做農務時也帶著書,充分利用在田埂上休息的空閒時間。
一個偶然機會,我當上了郵務士。在鄉鎮的郵政代辦所,有大量報刊可以閱讀;更重要的是,我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捩點。長官來檢查工作時,偶然看到我在交接表單上的簽名,便說字寫得不錯,又問我是否會寫文章。我點頭說是。幾天後,總部拿來一沓材料,讓我整理成文。不久,我便到了郵政總部從事宣傳工作,平常寫文章,有活動寫橫幅。從郵務士到專職宣傳,是一個人生跨越。
後來,我自學了法學、政治學、社會學、哲學、歷史學、國際關係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廣博龐雜,不求甚解。摸索出了自己獨特的讀書自學經驗:在某段時間要專注一個領域,這段時間大概要三四年,先細讀這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史,或者詞典,再按圖索驥,研讀這個領域的經典著作和專業書籍,自學可以事半功倍。
從二〇一七年開始,我在雜誌開設專欄,均是歷史隨筆。開設之初,頭腦中並沒有清晰的定位。現在回頭來看,發現大多與古代士人、思想、政治有關,內容偏重於宏觀題材。這或許是我潛意識中的真正志趣所在──力圖從當代的視角,來解讀中國古代史。
專欄文章至今已累積近百篇,於是編成《士人風骨》這本書。這次結集出版,也算是一個階段性總結。
文學、時評、隨筆,是我精神追求的三個階段。一般而言,文學需要激情,時評需要銳氣,隨筆需要練達。但有人說,我的歷史隨筆,更多的是激情和銳氣。當然,光有激情和銳氣還不夠。好的歷史雜文,更重要的是要有獨到的見地。見他人之所未見,言他人之所未言,是雜文的上乘境界。此境界,恐力有不逮,而心嚮往之。
嘮叨至此,意在感恩一路走來給予我幫助的人。感恩親人、師友和同事,感恩點撥和抬愛我的人。除了前文提及,應該感恩的人還有很多,恕不一一道來。
蘇露鋒
自序
出身鄉下,考大學幾乎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高中那幾年,卻沉溺於文學。考試前夕,竟還在讀一些文學小說,旁人覺得荒唐可笑。沒有過人天賦,又不務正業,自然無緣大學。這要部分「歸罪」於老師。
一次作文課,老師把我關於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的讀後感,當作優秀作品在班上朗讀,有一句還被畫了紅線:「我的夢想,就是從那個時間、那個地點開始的。」我的文學夢想也由此啟航。
老師或許只是勾起了我體內的基因記憶。我的父親當過會計,算得上知識分子。他讀過一些書,對古典詩詞、歷史故事如數家珍。他還寫得一手好...
目錄
自序
寧拙毋巧的風骨
李贄的三把剃刀
從司馬遷到談遷
顧炎武的警告
被凌遲的理想
謀僧念什麼經?
文人不幸文化幸
「天」生我才
讀書人的辮子
書生自編的牢籠
一廂情願的理想
改革家的禪詩
神仙宰相不信神
「三字經」成就蘇東坡
歸隱的險途
竹林七賢的不同選擇
謀士的境界
朝有凍死「骨」
棄儒與繼儒
錢謙益的隱痛
袁宏道的解脫
俠骨紅顏的隔代知音
曇花一現的臺閣體書家
傳統文化中的「五味藥」
「春秋」的大言微義
從妾婦之道到婆媳文化
風吹草動的隱喻
美是一把雙刃劍
皇上「殺熟」有玄機
皇權的左膀右臂
女皇的佛寺旋轉門
清廷坐穩天下有「兩手」
密摺政治之密
以錢贖權的代價
弱國的「武器」
廷杖的政治學
殺與不殺的算計
認罪典型的炮製術
嗜權的太上皇
管仲「兩手」待商賈
虛美隱惡的「藝術」
鏟奸除惡的加減術
權閹的「軟實力」
相權的黑洞
酷刑的「教化」
紅巾軍有兩套口號
家奴當官
古代平反有講究
蔡京是誰的替罪羔羊?
從朝臣到廠衛
政治闢謠的金匣子
修史中的徇私作偽
西門慶的焦慮
劉秀信不信讖緯?
李斯的「老鼠哲學」
嚴嵩的蛻變
蜂巢蟻穴的烏托邦
宦官政治的病理學
裝神弄鬼的戲臺
真相的雙向封鎖
衰敗始於逆淘汰
潛規則的「進化」
以編書的名義毀書
酷吏是另一種太監
「好名」竟也成罪
權力之繭
龍旗的底色
青詞豈作青雲梯
恩蔭也是權力世襲
勝利者的偽飾
政治避諱是專制文化的怪胎
占星術的政治玄機
禪讓中的民意包裝
借「史」殺人
「再受命」救不了衰世
精神上的活埋
偏安朝廷的禪讓病
通貨膨脹的陷阱
皇子相殺中的安全困境
臥榻之側的「怪獸」
兄弟情與父子仇
自序
寧拙毋巧的風骨
李贄的三把剃刀
從司馬遷到談遷
顧炎武的警告
被凌遲的理想
謀僧念什麼經?
文人不幸文化幸
「天」生我才
讀書人的辮子
書生自編的牢籠
一廂情願的理想
改革家的禪詩
神仙宰相不信神
「三字經」成就蘇東坡
歸隱的險途
竹林七賢的不同選擇
謀士的境界
朝有凍死「骨」
棄儒與繼儒
錢謙益的隱痛
袁宏道的解脫
俠骨紅顏的隔代知音
曇花一現的臺閣體書家
傳統文化中的「五味藥」
「春秋」的大言微義
從妾婦之道到婆媳文化
風吹草動的隱喻
美是一把雙刃劍
皇上「殺熟」有玄機
皇權的左膀右臂...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6-19ISBN/ISSN:978626394410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90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