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是煩惱和智慧的距離;
波羅蜜,是佛和你的距離。「禪修」必須是動詞,若只是名詞,便是口頭禪。「六波羅蜜」必須是動詞,才能超度一切煩惱——布施培福、持戒清淨、安忍堅持、精進成長、禪定自在、般若智慧。
「禪波羅蜜」是菩薩的充電方式,給你菩薩道上的積極行動力!
繼程法師為我們設計了完整的禪修計畫,以禪波羅蜜為交通方式,掌握依般若而行的禪修路線,避開各種危險路障,搭載有緣者同車而行。
禪修的修心,不只是修一時安心,而是體悟佛心,禪波羅蜜直接將六度合一,用禪修幫助我們培養煩惱免疫力。只要了解完整的禪修觀念,清楚修行的終極目標,循序漸進調身和調心,知行合一,便能將佛法轉為生命智慧,讓人現世平安,甚至願為眾生超越生死。
「禪修得到的受用,因人而異。有的人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好處,雖然所學很淺,卻感到滿足;有的人長期用功,是停留在對生活的好處與受用;還有人理解了佛教禪法的核心觀念,而將此設為終極目標。這些不同的情況,取決於個人的選擇。
我們指導的是佛教禪法,所以要將其核心思想與終極目標,做一完整介紹,如此方能提供大家一個選擇的空間,讓認同的人能依此終極目標來禪修。如果在了解後,仍然選擇把禪修目標設定在對當下的受用,只想將禪法應用在生活中即可,雖然從佛法來看,這個選擇沒有很圓滿,但對個人來說仍是好的。」 ——釋繼程
【卷一】禪修的終極目標
【卷二】禪定波羅蜜的調身要領
【卷三】禪定波羅蜜的調心要領
【卷四】大乘菩薩的禪波羅蜜
【卷五】以般若波羅蜜引導禪修
【卷六】布施、持戒、安忍、精進波羅蜜
【卷七】禪修貫通六度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約百餘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話頭禪指要》、《禪式生活》、《遊心──佛的零度空間》、《念佛禪指要》,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話頭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章節試閱
書摘1
禪修不只是心理建設
有很多突然感覺到需要學禪的人,使用老師教導的禪法度過了心理困境,不被問題擊垮。這些人在克服現實生活的難題後,可能仍會養成禪修的習慣幫助自己調整身心。但是,如果從完整的禪修角度來看,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只屬於暫時性的作用,畢竟人要面對的不只是要解決當前生活的問題,如果把眼光放遠,還有更深層的生命問題有待處理。
禪修有其終極目標,那是一條很長遠的道路,但我們究竟必須完成目標。我們如果沒有更深層地去理解、學習佛法,明白禪修是為了要完成生命終極的目標,禪修便會一直停留在現實生活與心理建設的層次,無法向上提昇。
雖然禪修得到的受用,讓人覺得用禪法調和身心、處理生活的問題,果然是正確的選擇,認為這就是禪修最完整的功能了,而願意長期持續地用功。這樣當然也很好,因為禪修的確非常注重現實身心與生活問題的處理;但是,想要完成禪修的終極目標,就必須對禪的理論依據有更深層地理解,才能將終極目標建設起來,否則,禪修就會停留在對現有生活的發揮與受用的層次。而要建設起終極目標,必須通過佛陀的教學,理解佛法的義理,如此建設起來的禪修系統,才是純正的佛教禪法。
禪法共通於所有的教法,也就是說除了佛教外,其他宗教也都能借用佛教的禪法,發揮禪修的部分效果;可如果要深入禪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也就是完成禪的終極目標,還是非回到佛法不可。
終極目標為解脫煩惱,悟道成佛
一談到佛陀和佛法的教學,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宗教信仰。宗教信仰確實是佛教的一部分,但是,佛教最核心的內容與終極目標是解脫煩惱,用禪修的說法來說,即是開悟,從大乘佛教的角度來看,則是完成佛道,也就是成佛。這才是禪法最核心的思想,也是禪修所要完成的終極目標,必須用佛法的智慧完成建設。
禪修者在得到禪修的受用後,能否依著佛法深入禪的核心思想,建設禪修的終極目標,那就要回到每個人本身。當你在禪修過程中,發現確實需要設立這個終極目標,便可持續依照我們的教學程序來學習;如果理解了以後,覺得這不是你要追求的,只是想要藉著禪法幫助自己安頓身心,解決當下現實的問題,那也沒有問題,還是可以針對你的需求持續地用功。
由於我們是佛教的禪修課程,除了教導實用的禪修方法、技巧,也一定會談到佛法,並依據佛法建立禪修的終極目標,這才是佛教完整的禪法。大家了解後,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是否接受它,做了決定後,再根據你的選擇持續用功,這樣你的用功就會跟自己的身心比較相應。
我們的課程會先針對佛教禪法的終極目標做分析,希望大家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摘錄)
書摘2
禪定波羅蜜的定學
先修禪定調和身心,再修智慧
在六波羅蜜的結構裡,一定要先修禪定,才能修智慧。至於禪定本身,也有不同的層次。有的禪定只能讓我們停留在世間的學習,有的禪定則能帶領我們進入到出世間的修學,然而,不論世間或出世間的學習,都內含了很重要的調心技巧。
另一方面,調心除了方法的學習,也要對心有一完整和系統的認識。因此,佛法有專門談心的理論,針對心的結構與功能,做深細的分析。我們現在就從調心最基礎的方法與技巧,開始學習。
一開始調心,便會發現很多生活上養成的慣性,都表現在人的表層,也就是身體。因此,心理功能運作的同時,也必須和生理的功能結合。換句話說,心和身,前者雖然比較內層,後者則屬於外在的功能,但兩者實為一體,不能分開。
如果要進入更深層的心,想要調整心更內在的作用,必須一起調整心外在比較表層的功能,即生理的五種感官作用,否則,它們可能會變成障礙,而這就屬於調身的工夫了。
調身、調心的兩種調和過程,在實際運作時,雖是一個整體在運作,但在調和的程序上,則有先後之別。
很多人調心時,以為只要注意心,而忽略了調身,結果在調和的過程中,生理上就出現了很多問題。我們的身體其實有很多障礙,假如忽略不管,沒有先把身體的問題做適當地處理,身體就會成為調心的一大障礙,讓我們無法調整更內在的心。
只有心清淨了,才能和清淨的法相應,究竟解脫煩惱。調心是最重要的禪修工夫,調身則是次要的,但這個次要的工夫,反而是要最先做到的,因為在身心的運作中,身體的覺受是人最先覺察到的部分,況且離開了身體,人也無法覺察自己的心如何運作。
因此,凡是有系統和完整的禪法學習,都會從調身工夫開始,再深入到調心工夫。至於調身,並非得把身體完全調和了,才能調心,而是先做到一些基本的調身工夫,再進入調心,並且在調心的同時,調身工夫也持續進行。其實,在調身的階段,調心工夫也已經開始,只是在學習的程序上,我們還是要從調身工夫入手。(摘錄)
書摘1
禪修不只是心理建設
有很多突然感覺到需要學禪的人,使用老師教導的禪法度過了心理困境,不被問題擊垮。這些人在克服現實生活的難題後,可能仍會養成禪修的習慣幫助自己調整身心。但是,如果從完整的禪修角度來看,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只屬於暫時性的作用,畢竟人要面對的不只是要解決當前生活的問題,如果把眼光放遠,還有更深層的生命問題有待處理。
禪修有其終極目標,那是一條很長遠的道路,但我們究竟必須完成目標。我們如果沒有更深層地去理解、學習佛法,明白禪修是為了要完成生命終極的目標,禪修便會一直停留在現實生活與心...
目錄
〔自序〕為什麼要禪修?
【卷一】禪修的終極目標
疫情帶來心覺醒
通過疫情的考驗
被動式閉關
禪修不只是心理建設
終極目標為解脫煩惱,悟道成佛
學禪要解行並重
了解完整的禪修觀念
知易行難
知難行易
知行合一成就目標
知易行難是將佛法理論當知識
知難行易是一種進步
掌握佛法的核心思想
理事無礙,知行合一
佛法即是心法
【卷二】禪定波羅蜜的調身要領
禪定波羅蜜的定學
大乘禪定波羅蜜為定慧一體
先修禪定調和身心,再修智慧
身體五根
禪坐安身
靜態禪坐保持放鬆和醒覺
做好基本的調身工夫
閉眼隔絕對外攀緣
放開耳根不罣礙
放鬆身根才能久坐
日常生活中調身
掌握以身觸為主的方法
回到身根來用功
默照禪將方法具體化
掃描法為淺化的方法
呼吸法是禪修基礎
真正懂得用方法
【卷三】禪定波羅蜜的調心要領
一心用方法
數、隨、止,凝聚一心
方法由繁入簡
想像用功和真正用功
以基礎工夫清理意識雜染
念佛的正念
直接用意識用功
禪宗念佛修定
念佛也可數、隨、止
念佛轉入話頭
以靜態方法對治動態散亂
找到修行與現實的平衡點
學方法是為了更好地應對現實
安忍過生活
【卷四】大乘菩薩的禪波羅蜜
禪宗的修行法門特色
禪宗禪法定慧等持
大乘三昧為心一境性
日常生活運用禪法
行住坐臥皆是禪
禪法的修定層次
三界的禪定種類
欲界修行和色界修行的比較
菩薩三昧是禪宗的開悟境界
由止入觀的關鍵在於慧
依佛法智慧斷煩惱
將佛法轉為生命智慧
【卷五】以般若波羅蜜引導禪修
修學般若波羅蜜的方法
大乘佛教修學般若的三個次第
般若的緣起法則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突破心理障礙,證悟實相般若
超越現象,深入本質看變化
依中道而行
禪修必須依般若而修
正見是修行的依據
因、緣、果是自然法則,無有好壞
從因緣果報循環,直透緣起觀
行善止惡以推動善的力量
《善生經》中的六方倫常
從緣起看社會結構:人人平等
以般若引導生活
戒、定、慧利於解脫個人煩惱
三學與六度
【卷六】布施、持戒、安忍、精進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
布施的意義
布施的內容
持戒波羅蜜
戒律的根本精神
持守五戒
安忍波羅蜜
以四它為安忍的方法
禪修是訓練安忍的工夫
無生法忍的菩薩智慧
精進波羅蜜
精進用功辦道
以精進貫穿世間與出世間的所有行持
【卷七】禪修貫通六度
六波羅蜜涵蓋所有佛法修行
法法貫通
輕忽戒行和安忍易形成妄念
多行善培福
六度具足好禪修
以禪波羅蜜貫通六波羅蜜
知緣起即智慧,由智慧引導行動
佛教重視慈悲
消除自我中心
以緣起觀無常、無我
將功利心轉化為感恩心
順緣逆緣皆感恩
〔自序〕為什麼要禪修?
【卷一】禪修的終極目標
疫情帶來心覺醒
通過疫情的考驗
被動式閉關
禪修不只是心理建設
終極目標為解脫煩惱,悟道成佛
學禪要解行並重
了解完整的禪修觀念
知易行難
知難行易
知行合一成就目標
知易行難是將佛法理論當知識
知難行易是一種進步
掌握佛法的核心思想
理事無礙,知行合一
佛法即是心法
【卷二】禪定波羅蜜的調身要領
禪定波羅蜜的定學
大乘禪定波羅蜜為定慧一體
先修禪定調和身心,再修智慧
身體五根
禪坐安身
靜態禪坐保持放鬆和醒覺
做好基本的調身工夫
閉眼...
商品資料
出版社:法鼓文化出版日期:2024-06-13ISBN/ISSN:978626734532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9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