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全面回顧晚清重要事件的西方記錄】
革命運動、義和團、饑荒、大瘟疫、皇帝駕崩、遠東事件、攻占西藏
兵站娛樂、當眾剪長辮、蒙古汽車、徵兵入伍、甲午戰爭時期的上海港……
西方視角下的珍貴石印畫,透過畫家筆觸感受晚清二十年的滄桑
擺在您眼前的這本書,是在翻印一段歷史。
從社會史角度說,它再現了晚清中國的一段歷史;
從出版史角度說,它復活了百年前的一份報紙。
而此書一旦印成,本身又成了歷史。
➔獨特視角與學術價值
全書收集的100多幅彩圖,大多來自法國的《小日報》,並且全都出自當時法國的名家之手,由報社特地派往中國進行現場採訪報導的一流畫家兼新聞記者親自繪製。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由於有強烈的現場感,所以極具視覺的衝擊力,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視覺藝術與收藏價值
這些石印畫是19世紀初歐洲先進印刷技術的產物,其藝術性和視覺衝擊力極高,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它們不僅提供了與當今影像媒體相媲美的視覺體驗,還是社會大眾了解時事的重要途徑。
➔豐富寶貴歷史影像
本書提及事件包括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攻克北京、李鴻章訪歐等歷史大事件,同時也涵蓋了清朝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剪掉辮子的場景、中國首架飛機的表演等。除了重大歷史人物如慈禧、光緒皇帝外,還包括義和團拳民、勞工、普通士兵等社會各層面的小人物。
➔翻譯與新增內容
著名學者沈弘重新翻譯了所有圖片說明,同時還編寫了16篇介紹圖片歷史背景的短文。這不僅豐富了歷史背景的解讀,也讓讀者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相關的歷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重要學術與教育意義
本書不僅是一部歷史資料的集大成,更是一個跨文化交流的橋梁。它讓我們可以從西方的視角出發,重新評估和學習中國自己的歷史,對於學術研究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學者、研究者和歷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學習和研究機會,是了解晚清時期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變遷的重要資源。
本書特色:本書收錄1891-1911年法國《小日報》所刊彩色石印畫100多幅,涵蓋教案、甲午戰爭、義和團起義等重大事件,這些珍貴的圖畫資料不僅彌補了中國影像史的缺失,也補充了史料中的盲點,使我們能透過西方的眼睛重新審視那段歷史。書中更增添16篇詳細的事件解說,為讀者提供豐富的歷史背景,使這段動盪時期的中國歷史更加立體化呈現。
作者簡介:
沈弘,外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自1990年代起遍訪哈佛、芝加哥、倫敦等地的圖書館,蒐集海外大量關於中國史的珍貴圖文資料,整理並編譯相關報導、實錄,已出版有《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書三本。
章節試閱
《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
西元1891年12月19日 星期六
第56期
Nº56,
SAMEDI 19 DÉCEMBRE 1891
西元1891年4、5月間,揚州、蕪湖、丹陽、無錫、九江、宜昌等地接連發生教堂被毀、教士被殺的教案,也成為了「義和團事件」之前最為嚴重的反教事件,一時間各國駛入長江流域的護僑軍艦達二十艘。經在華傳教士多方搜尋,發現大多數反洋教書籍均是一個名叫周漢的書商所刻。各國公使向清廷及湖廣總督張之洞施壓,要求嚴查此事。
周漢,西元1841年出生,湖南寧鄉人,曾投身軍旅,累積軍功被薦為山西補用道,獲二品頂戴。西元1884年後居住於長沙。
張之洞鑒於周在湖南地區的影響,建議將周發送到甘肅或新疆任職。總理衙門駁回並強令張之洞立刻處理周漢一案,不得拖延。此前李鴻章曾出主意調查周漢的經濟問題,並以此懲處周漢,既不碰觸民意,也可以給洋人一個交代。但湖廣方面經調查給出了一個「周漢乃精神病患者」的結論。
西元1897年列強掀起過瓜分中國的狂潮,周漢再度在長沙公布反洋文告。湖南巡撫陳寶箴認為周漢會再引起禍端,就派人將其從寧鄉老家拘回長沙看管。結果寧鄉生員罷考,長沙士紳也表示聲援,陳只好把周扔給張之洞,提出將周押到武漢審訊。張之洞堅決拒絕這個燙手山芋。陳寶箴不得不仿照當年,再次給出周漢患有「精神病」的結論,將其交特殊監獄監禁。
《小日報》(插圖附加版)LE PETIT JOURNAL (SUPPLÉMENT ILLUSTRÉ)
西元1896年7月26日 星期日
第297期
Nº297,
DIMANCHE 26 JUILLET 1896
西元1895年,中國剛剛經歷了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和喪權辱國《馬關條約》的簽訂這兩大事件。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作為欽差大臣簽訂《馬關條約》的李鴻章,一時間名譽掃地。清廷革除了他所有的實職,只讓他保留了文華殿大學士的虛銜。
第二年,俄國政府邀請清政府派人參加同年5月26日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的登基加冕,同時還想跟中國討論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利益等問題。清廷便決定派賦閒在家的李鴻章作為特命全權大使率領使團赴俄,並同時順訪德、荷、比、法、英、美、加等歐美國家。當時李鴻章年已古稀,且是首次出訪歐美,所以隨行行列中不僅有一口為他準備的楠木棺材,而且還有一個裝生蛋母雞的雞籠。
西元1896年3月28日,李鴻章一行乘法輪從上海出發,經太平洋、印度洋和蘇伊士運河,又改乘俄輪於4月27日抵達俄國黑海港口敖得薩,從那裡改乘火車前往聖彼得堡。在俄國,李鴻章使團一共逗留了45天。在這段時間中,李鴻章一直是輿論關注的要點。在沙皇的加冕儀式上,有一個儀式是樂隊高奏各國國歌。但當時的清朝並沒有國歌,於是李鴻章便起身扯著嗓子唱了一段家鄉安徽的廬劇,以代替國歌。5月27日,各國顯要入宮祝賀時,李鴻章在首席賀臣的貴賓之列,風光一時。除了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儀式之外,李鴻章還跟尼古拉二世進行了兩次祕密會談,以商討談判簽約《中俄密約》一事。
6月11日,李鴻章一行乘火車離開俄國,並於13日抵達德國柏林,受到了盛大歡迎。6月14日下午,李鴻章前往皇宮覲見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 II),呈交國書,並致賀詞。第二天,他又拜訪德國的外長馬歇爾,與其進行了交談。幾天後,他應邀參觀了德國軍隊,對其精良裝備和高昂士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月25日,他又趕往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拜訪了德國前首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後者設家宴招待,並與他相談甚歡。在德國逗留期間,李鴻章還接受德國商界的宴請,應邀參觀了德國工廠,並在克虜伯兵工廠訂購了大炮。
7月4日,李鴻章使團乘火車離開德國,到達荷蘭首都海牙。5日晚,荷蘭政府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招待會和晚會,李鴻章在看完歌舞表演後,當場賦詩一首:「出入承明四十年,忽來海外地行仙,華筵盛會娛絲竹,千歲燈花喜報傳。」他還被授予一枚金獅子大十字寶星勛章。
7月8日,李鴻章使團離開荷蘭,到達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第二天,他覲見了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 of Belgium),並跟後者討論了修建盧漢鐵路的問題。在比利時訪問期間,李鴻章還觀看了軍事演習、參觀了兵工廠。兵工廠的產品美不勝收,令他倍加讚賞。兵工廠的老闆見他這麼喜歡,就表示願意送一門大炮給他。後來這門大炮果然被送到了北京。
法國的貴賓
清朝特命全權大使李鴻章總督
LES HOTES DE LA FRANCE
Le Vice-Roi Li-Hung-Chang, Ambassadeur Extrordinaire de Chine
7月13日,李鴻章趕在法國國慶節的前夕來到了巴黎,並受到了盛大的歡迎。在法國國慶節那一天(7月14日),李鴻章去愛麗舍宮覲見了法國總統福爾(Félix Faure),應邀觀看了國慶節的軍事表演,還參加了其他的國慶活動。晚上,他夜遊塞納河,充分感受到了法國人的浪漫。兩天後,法國政府還特地為他舉行了一場歡迎晚會。李鴻章訪問法國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跟法國外長漢諾瓦談判「照鎊加稅」的事宜,及要求增加法國出口中國貨物的關稅。但是法方提出了苛刻的條件,令李鴻章無法接受。
8月2日,在結束了對法國的訪問之後,李鴻章使團乘坐法輪渡過了英吉利海峽,開始了對英國的20天訪問。8月4日,李鴻章拜見英國首相兼外長索爾斯伯利(Salisbury),並跟他談了增加關稅的可能性。但對方堅持不鬆口,使李鴻章感到十分失望。為了觀看英國海軍的演習,李鴻章專程趕到了樸茨茅斯,並在港口受到了19響禮炮的禮遇。英國海軍在排陣布局上的訓練有素讓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在參觀造船廠的過程中,他對各種艦船的效能和裝備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之後,他專程去覲見了維多利亞女王。女王給予他極高的禮遇,並且授予他維多利亞頭等大十字寶星勛章。8月15日,李鴻章訪問了格林威治的天文臺,同時接受了海底電纜公司總辦的宴請。總辦贈予他兩條一英尺長的海底電纜,並且在參觀電報局時當場向上海招商局發了一封68字的電報。25分鐘後,李鴻章便收到了盛宣懷的回電。電報通訊的神速令他感嘆不已。
8月24日,李鴻章使團從倫敦啟程前往美國,準備開始他的環球旅行最後一站的訪問。28日那天,輪船抵達了紐約。第二天,美國總統克里夫蘭(Cleveland)在寓所中接見了李鴻章,後者轉交了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給美國總統的信。9月2日,李鴻章會見美國傳教士和商人代表,以及在美華人的代表和報社記者,同時發表了反對美國排華法案的著名演說。9月6日,李鴻章使團乘快班車離開美國前往加拿大,並從加拿大坐輪船返回中國。
李鴻章此次出訪歐美,從3月28日離開上海,到10月3日回到天津,前後共190天。其行程跨四大洲、三大洋,水陸兼程9萬多里,遍訪歐美8個國家,創下了中國外交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小日報》(插圖附加版)LE PETIT JOURNAL (SUPPLÉMENT ILLUSTRÉ)
西元1898年1月16日 星期日
第374期
Nº374,
DIMANCHE 16 JANVIER 1898
年度事件
6月9日,《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在北京簽訂,英國強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以及附近大小235個島嶼(後統稱「新界」),租期99年
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表達變更體制的決心,百日維新拉開序幕
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臺,變法宣告失敗
西元1898年,在美西戰爭中獲得勝利的美國人發現,中國已被列強瓜分完畢。為了維護本國利益,西元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John Milton Hay)先後向英、俄等六國政府發出照會,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要求貿易均等,「利益均霑」
《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
西元1891年12月19日 星期六
第56期
Nº56,
SAMEDI 19 DÉCEMBRE 1891
西元1891年4、5月間,揚州、蕪湖、丹陽、無錫、九江、宜昌等地接連發生教堂被毀、教士被殺的教案,也成為了「義和團事件」之前最為嚴重的反教事件,一時間各國駛入長江流域的護僑軍艦達二十艘。經在華傳教士多方搜尋,發現大多數反洋教書籍均是一個名叫周漢的書商所刻。各國公使向清廷及湖廣總督張之洞施壓,要求嚴查此事。
周漢,西元1841年出生,湖南寧鄉人,曾投身軍旅,累積軍功被薦為山西補用道,獲二品頂戴。西元1884年後...
推薦序
聽與看 法國《小日報插圖》出版感言
真實的歷史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因為歷史的是否真實直接關係到我們現在的是否劣偽,而現在的是否劣偽又必然會涉及我們的現在能否與我們的未來有效對接。對一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員而言,生命是否不辜負,人生是否不冤枉,是否不空幻,不虛度,從某種意義上說,要取決於他們生活於其中的歷史、現實與他們所期盼的未來是否前後對準、邏輯呼應、因果連線。
為了更好地還原歷史的真實──因為這種真實是現實的根基,未來的保障──我們不僅要學會去聽,而且要學會聽見,不僅要學會去看,而且要學會看見。因為聽與聽見不一樣,看與看見是兩回事。聽是有限遊戲中生理耳朵的偶然、隨意、慵懶動作,聽見是無限遊戲中靈魂聽覺被聽的對象給徹底打動、觸動與感動,聽見的行為中貫穿有一種追尋、探究的人類意志;看指的是在限制中去看,是一個有疆域的活動,而看見是要去發現我們在看的過程中所受到的限制,甚至要去看見這種限制本身。看是在一個有邊界的空間去觀察一個又一個的事物,而看見則是看到存在全景中一個個不斷擴大、外延的視域。聽與看的結果是普世意識的進化,普世價值的形成。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文化屬於視覺文化,而西方文化屬於聽覺文化。這是兩種在看與聽方面有著明顯不同的文化,前者重眼睛(看),後者重耳朵(聽)。它們各自的文字起源及其最終定型為這種文化的差異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本來,中國文化在看的方面與西方文化相比是具有明顯優勢的,似乎我們先天就更傾心、偏向視覺、象形、外觀、畫面之類的東西。無疑,視覺是我們的強項,只可惜在歷史上由於種種說得出與說不出的原因,我們的看受到了諸多的限制,我們看得更多是局域之象、零星之象、下閾之象、離散之象。看是看了,但看的東西極其可憐,數量有限,即使看了,實際上又沒有看見,誠然看見,其實又沒有真正貫通、理解。再加上聽的付諸闕如,這就使我們對歷史的拼圖、還原工作極其地離題不可靠,極其地拖泥帶水,極其地糊弄有餘、較真不足,甚至大有被偽歷史徹底玩弄、欺騙之嫌。沒有真實的歷史,我們的現實就是漂浮的,現實沒有被準確定位,那未來肯定就找不到方向,是盲目的。如此,一個社會的宿命就只能是過去對於未來的永遠勝利,而不是一個充滿理想的未來決勝於一個已成事實的過去。要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它的歷史是杜撰的,現實是荒誕的,未來是虛幻的,那一切的一切就棘手到了極點,一切的一切就根本無從談起,你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而為了規避這種杜撰、荒誕、虛幻,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恐怕就是我們應該盡量地去多聽,並且聽見,多看,並且看見,當然,還要多想,並且要想得徹底,想得明白。否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畫中餅、水中月、雲中閣。做了也等於白做,也許,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強、更好。就像我們說,在一個大踏步倒退的時代,不動就是進步是一個道理。
歷史之所以向我們呈現出一種雲遮霧繞的景象,是因為我們鮮有去做祛瘴除霾的工作;我們之所以對歷史的認知多有混亂、偏差,甚至顛倒,是因為我們勘查的工作踩點不夠,樣本偏少,參照匱乏。如果我們盡量地多踩點、多樣本、多參照,興許我們就更有可能接近歷史的真實與原貌,從而為我們的邁步定下一個更合乎歷史進步邏輯的基點。
基於以上的理由,《小日報》的出版可圈可點,可歌可賀,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打量我們近代歷史的他者目光,向我們呈現了一幅幅我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的歷史畫面。無論從文獻學、歷史學,還是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看,這都是一本珍貴的手繪畫冊。全書收集的100多幅彩圖,大多來自法國的《小日報》,並且全都出自當時法國的名家之手,由報社特地派往中國進行現場採訪報導的一流畫家兼新聞記者親自繪製。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由於有強烈的現場感,所以極具視覺的衝擊力,多半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有重大歷史時刻的立此存照,比如,關於中國的革命運動、義和團、中國的饑荒、滿洲大瘟疫、清太后與皇帝的駕崩、中國使團在巴黎、日軍在滿洲的殘酷報復、遠東事件、攻占西藏等;也有近代中國風俗、景物的有趣描繪,比如,中國的第一架飛機、兵站的娛樂、當眾剪長辮、蒙古的汽車、中國樓宇、徵兵入伍、甲午戰爭時期的上海港等。其中,有些重要歷史人物的大頭像,比如慈禧、李鴻章、北京教區主教樊國梁、俄國滿洲的司令官李尼維去將軍等,我想是讀者十分願意目睹的。這些繪畫的時間跨度是西元1891年至1911年。而這幾個年頭又恰逢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拐點──辛亥革命前夕,所以,這些畫面就尤其難能多得,顯得特別有意思,有意義,很值得我們認真端詳,耐心品讀。
儘管畫冊中所記載的大多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悲慘事件,比如暴亂、殺戮、瘟疫、饑荒、戰爭、酷刑,但我仍是相信,只要是真實的歷史,我們就沒有任何理由忽略、遺忘。因為遺忘歷史,意味著同樣的悲劇就有可能會再次發生。我認為,我們能從悲慘事件中學到的東西絕不會比從幸福事件中學到的更少。往往是悲慘的事件更能觸動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更能吸取教訓,長記性,賦予我們對人類本性更為人道的理解與認知,從而讓我們以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更有可能向更好的方面依情轉化、順勢發展。
毛喻原
聽與看 法國《小日報插圖》出版感言
真實的歷史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因為歷史的是否真實直接關係到我們現在的是否劣偽,而現在的是否劣偽又必然會涉及我們的現在能否與我們的未來有效對接。對一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員而言,生命是否不辜負,人生是否不冤枉,是否不空幻,不虛度,從某種意義上說,要取決於他們生活於其中的歷史、現實與他們所期盼的未來是否前後對準、邏輯呼應、因果連線。
為了更好地還原歷史的真實──因為這種真實是現實的根基,未來的保障──我們不僅要學會去聽,而且要學會聽見,不僅要學會去看,而且要學會...
目錄
序
聽與看 法國《小日報插圖》出版感言
再版序
1891
1893
1894
1895
1896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附錄:1911年後的《小日報》
序
聽與看 法國《小日報插圖》出版感言
再版序
1891
1893
1894
1895
1896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附錄:1911年後的《小日報》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5-29ISBN/ISSN:978626394305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0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