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本佛門祖師的必讀代表作
像大師一樣思考人生,打通學佛思路!佛教經典深如海,茫茫書海該從哪一本讀起?
天台宗,宜讀智顗大師《小止觀》,
三論宗,宜讀吉藏大師《三論玄義》,
法相宗,宜讀玄奘大師《八識規矩頌》,
華嚴宗,宜讀法藏大師《華嚴金師子章》,
禪宗,宜讀惠能大師《六祖壇經》,
淨土宗,宜讀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
讀書破萬卷,不如大師領路一本通!專研佛教經典的黃國清教授,精選佛門祖師的必讀代表作,解析大師經典中的思想精華,引領讀者優游於漢傳佛典的智慧之海,縱覽經典中蘊含的智慧寶藏。
【融會貫通,走出難解的典籍迷宮】
◇ 導讀漢傳佛典的開先河論著。
◇ 導讀大乘八大宗的祖師代表作。
◇ 探究大師們的時代背景、論著的思想特色和法門要旨,
◇ 梳理漢傳佛教的思想簡史、大師們的時代脈絡。
作者簡介:
黃國清
國立中央大學財務管理碩士、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博士。曾任南華大學宗教所所長,現職南華大學宗教所副教授兼唯識學研究中心主任、圓光佛學研究所兼任老師。研究領域包括初期大乘佛學、中觀思想、唯識思想、法華天台思想、華嚴思想、佛教生命教育、佛學與管理。著有《金剛經與藥師經的當代釋讀》、《真諦大師:漢傳唯識學先驅》、《星雲人間佛教與現代管理實踐》、《讀懂準提法門》(合著)。長年在海峽兩岸推動佛教學術論壇,弘講佛教經論,致力於傳統佛典的現代譯釋工作,期望將寶典轉化為易為現代人所理解的表達方式。
章節試閱
止觀雙修安般念──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導讀
佛典漢譯迎黎明
佛經在中國的傳譯,有明確文獻記載者始於西元二世紀的東漢末年。當時翻譯的佛典主要有兩個系統,即安世高所傳的聲聞「禪數學」,及支婁迦讖所傳的大乘「般若學」。通常認為佛教初傳到一個地方,特別是在廣大民間傳播,可能只是教導一些偏信仰面的簡單教義或趣味故事,因為精深教理較適於具備高度興趣且富有閒暇的知識分子來修學。令人驚訝的是東漢時代的譯經,無論是安世高或支讖所傳,都是相當深奧的佛典,荷蘭佛教學者許理和(E. Zurcher)在一篇論文中,從翻譯用語與風格推斷這些經典的助譯者可能是稍識文墨的文吏書役、底層官僚和商人等階級。來自印度與西域的譯經大師所傳播者是他們專精的佛典,而非配合民眾學佛的需求。
所謂的「禪數學」,包含聲聞佛教的禪法與阿毘達磨(阿毘曇、論書)兩種內容,兩者之間有密切關聯,禪法是禪定的修習方法,論書是禪觀的教理基礎。為什麼稱為「數」?原來論書是一種經過系統編輯的典籍,其中一種有助記憶的編排模式是按數字的增加來匯聚法義。例如,漢譯《增壹阿含經》的一法有念佛、念法、念僧等;三法諸如三自歸(皈依)、三痛(受)、三不善根等;四法包括四諦、四意斷(精進)等。《增壹阿含經.序品》偈頌說:「通過這樣的方便以了知一法,二個(法相者)排在二法,三個(法相者)排在三法,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法,無不了知。從一法逐一增加到眾法,義理豐富,智慧廣博,不可窮盡。」
安世高深通經論,梁代僧祐所撰《出三藏記集.安世高傳》概括他的所學說:「廣博通曉經藏,尤其精於阿毘曇學,誦念禪經,完全通達其奧妙。」由他所漢譯的佛典,依《出三藏記集》卷二所集的安世高譯經共三十四部,計四十卷。《安般守意經》是安公所譯的一部講述「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數息觀)的佛典,現存經本是經文中夾著註文的形式,這些註解可能出於陳慧、康僧會(?─二八○)及道安之手。康僧會曾與陳慧一起註解《安般守意經》,他撰有〈安般守意經序〉(收於《大安般守意經》之初)說明一經要旨。
康僧會是生於中國的外國僑民,《出三藏記集.康僧會傳》說:「他的先祖是康居人,幾代居住在天竺。他的父親因為經商而遷移到交阯。十幾歲時,遭遇雙親亡故。他品行高卓,不久即出家,修行精進嚴格。」康僧會出生在交阯(今越南北部,當時屬中國版圖),先人世居印度,可能是他信仰佛教及通曉印度語言的主要原因。傳記中也提到他在十餘歲時父母已雙亡,這或許是他出家的觸動因緣。他的學識廣博,傳記說他:「為人高尚風雅,具有見識與度量,立志專一,愛好學問,精通佛教三藏,廣泛研讀各類典籍,天文圖讖多所涉獵,善於辯才,練達文章。」當時的交阯在中國版圖內,是中、印二大文化的交匯處,他同時通曉印度佛學與中國學術,又具有辯才並善於文章,這是他成為佛典翻譯家與註釋家的重要根柢。
康僧會在漢獻帝末年避戰亂南下,於赤烏十年(二四七)來到吳都建業。他建築茅蓬,安置佛像,實踐佛道,孫權非常讚賞他,為他起造建初寺。康僧會的譯經活動相當有限,《出三藏記集》卷二僅提到兩部,史家湯用彤以一句話評論其貢獻:「(康僧)會生於中國,深悉華文,其地位重要在撰述,而不在翻譯。」許理和總結其所傳的佛法說:「康僧會的佛法是強調禪法的安世高、安玄及嚴佛調等之北方學派的延續。」他曾向南陽韓林、穎川皮業與會稽陳慧請問《安般守意經》的意旨,又協助陳慧註解此經,並寫下〈安般守意經序〉。
安般禪法修止觀
「安那般那念」(anapana-smrti),意謂專注觀想入息與出息,是印度佛教非常基礎且重要的禪法。這種禪法以呼吸作為觀修對象,攝集心念而達到禪定,所以漢譯為「安般守意」。「守意」似借自道教「守一」的靜心術語。安那般那念的核心是「六行」(漢傳佛教又稱「六妙門」):數、隨、止、觀、還、淨。依照康僧會的解釋內容,前三項為定學,後三項有轉向慧觀的意涵。《安般守意經》的經文與註解對六妙門的解說稍嫌煩瑣,不容易掌握重點,康僧會的〈安般守意經序〉揭示其要義,也包含他個人的特殊理解。
安那般那念從「數息」入手。人心妄想紛飛,一彈指間心已動念九百六十次,一日一夜起了十三億個念頭,必須修習禪定,以建立智慧觀修所依的心理安定狀態。序文說明:「進行禪修,專注於出入呼吸,從一數到十,十個數字連續不誤,將心安住其上。」如此了了分明地數著,使心念達到高度集中。這個階段的修習成果是:「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靜而無其他念頭,如同死去一般,稱此為一禪。」《安般守意經》中並未明確將「數」與「一禪」相配,而有將「隨」與「二禪」相配之說:「由數息以相隨於第二禪,為什麼呢?因為不依靠思慮,為相隨於第二禪。數息狀態仍不專注集中,隨念於息才是專注集中。」數息時尚須用到思慮(覺、觀/尋、伺),隨息階段已不依靠思慮,所以視隨息為進入二禪。依早期佛教經典,初禪仍有覺(粗的思慮)、觀(細的思慮)活動,二禪則捨離覺、觀。
由「數息」進入「隨息」的修習原理,康僧會在序文說:「已獲得數息的安定,將心轉向隨息,捨除八個心念,只存二個心念。心安定在隨息,是由數息而來。」此時不再從一數到十,只專注於入息和出息兩種意念。此階段的成果是:「染汙念頭止息,心逐漸清淨,稱此為二禪。」由於定力抑制了染汙心念的活動,心靈又比數息時清淨許多,而進入第二禪。
第三個階段是「止」,專注力已可完全集中鼻端:「又除去一個心念,專注在鼻端,稱此為『止』。」此時只剩鼻端一個觀照所緣對象,內心極為澄淨,各種染汙念頭不復現起:「獲得止的修行,三毒(貪、瞋、癡)、四趣(地獄、畜生、餓鬼、修羅)、五陰(指五蓋: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六冥(與六度相反之慳貪、破戒、瞋恚、懈怠、散亂、愚癡)各種染汙心念止滅。內心非常澄明,超過明月寶珠。」到了這個階段,可進入第三禪。
康僧會認為禪修的一個重要目的,在於止滅染汙的心念,他運用聲訓方法(透過音同或音近的漢字做詞義訓解)解釋「禪」的意義說:「禪,棄;棄除十三億染汙心念的意思。」「禪」與「棄」發音相近,借用「棄」的詞義來解釋「禪」。十三億個念頭是人類一日一夜所起的念頭總數,凡人無時無刻不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接觸色、聲、香、味、細滑(觸)、邪念(法)六種對象,心思向外馳散,遮蔽了清明的觀照能力,好比明鏡陷於汙泥之中,所以必須修止:「如果自己身處安靜森林,內心思惟寂定,心思沒有邪欲,專心傾聽,大量經典文句能憶念不忘,這是以內心清淨為其因由。」修到「止」的階段,開發強大的憶念能力,得以專注聽聞經典,即刻明記不忘。
有了清明的觀照力,進一步由「止」的修習轉向「觀」的修習。第四個階段的「觀」先從自身不淨觀起:「觀照自己的身體,從頭到腳,反覆仔細觀察,身體充滿汙穢不淨,毛髮森然豎立,又見到膿涕等體液。」這是早期佛教「四念處」的「身念處」觀修方法,以這樣的透視性覺照力來觀察自身,見到肉身事實上充滿著種種不淨的器官與體液,藉此放下對色身的珍愛與執取。進而將此種觀想推類到一切現象:「於此完整照見天地人物,由盛而衰,存在的事物沒有不趨向衰亡的。信受佛教三寶,一切黑暗變得光明,稱此為四禪。」了知天地人物生滅無常,必然趨向衰亡,從而對佛、法、僧三寶生起清淨信心,慧觀力量增進,進入第四禪。原本定學是作為慧學的輔助,有定力不一定修慧,康僧會將定與慧的修習予以緊密結合。
經過「觀」的階段,其次是「還」的修學。「還」在漢語有罷歇、止息的意思,也就是經過不淨觀的修習以後,將內心轉到更深一層的五蘊觀照上,以消除執取,康僧會解釋:「收攝心念,棄除執取意念,五蘊都捨滅,稱此為還。」凡夫有情的五蘊稱為「五取蘊」,即由煩惱所引生的身心個體,對其產生我執與我所執。藉由對五蘊的如實觀照,以捨離執取心念。最後一個階段是「淨」,指心中貪染已完全止息,康僧會說:「染汙欲念寂靜,內心達到無想,稱此為淨。」這是數息禪法的完成階段,可再依此深層禪定體驗以深入智慧觀照。
精心詮解明佛說
六妙門修習的完成,是否已得阿羅漢的境地?《安般守意經》並無此意,傳為陳慧所撰的《陰持入經註》則說:「還、淨相應於第四禪。」然而,康僧會已將第四禪與「觀」的過程相配,之後尚有「還」、「淨」兩個階段。在與《安般守意經》的法義有所關涉的《中阿含.念處經》,佛陀教導經由數息觀而進入四念處觀,可得二果、三果,甚至通到阿羅漢果。其中「法念處」如實觀察的內容是六根接觸六塵引生煩惱、五蓋、七覺支等。六妙門的修持進程與此類似,或許就是在表達數息觀與四念處觀的修習內容與體驗,而證得果位必須發起智慧,康僧會的定慧相合解讀並非全然無據。
再舉唐代玄奘所譯《地藏十輪經.十輪品》的一段經文作為參照:「應當知道這裡『數』能產生二種功用:(一)能為依止,制伏尋伺思慮;(二)能攝取入出息相。『隨』能產生二種功用:(一)依止出離,捨除尋伺思慮;(二)更好地攝取入出息相。『止』能產生二種功用:(一)能現起入出息的止息;(二)能安住於高勝的三摩地。『觀』能產生二種功用:(一)能現起入出息的滅盡;(二)能安住於心與心法各別觀察。『轉』(還)能產生二種功用:(一)能方便地捨除五取蘊;(二)能方便地進入聖者境地。『淨』能產生二種功用:(一)能捨除煩惱;(二)能清淨知見。」與康僧會的解說高度相合。「伏諸尋伺」相當初禪的「有尋有伺」;「捨諸尋伺」相當二禪的「無尋無伺」;「止」的作用是安住在定(三摩地);「轉」就是「還」,作用之一在捨離對「五取蘊」的執取;「淨」的作用在捨離煩惱(結),使知見清淨。如此,六妙門絕非僅限於禪定的範圍,更融入慧觀的層次。
止觀雙修安般念──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導讀
佛典漢譯迎黎明
佛經在中國的傳譯,有明確文獻記載者始於西元二世紀的東漢末年。當時翻譯的佛典主要有兩個系統,即安世高所傳的聲聞「禪數學」,及支婁迦讖所傳的大乘「般若學」。通常認為佛教初傳到一個地方,特別是在廣大民間傳播,可能只是教導一些偏信仰面的簡單教義或趣味故事,因為精深教理較適於具備高度興趣且富有閒暇的知識分子來修學。令人驚訝的是東漢時代的譯經,無論是安世高或支讖所傳,都是相當深奧的佛典,荷蘭佛教學者許理和(E. Zurcher)在一篇論文中,從翻譯用語與風...
推薦序
善說漢傳佛典之精髓
漢傳佛教透過對印度佛教的思想吸納與理論轉化,在中國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形成豐富且多元的宗教理論與實踐型態。若要適切地理解漢傳佛教,除了需正確認識印度佛教思想與理論架構之外,也需對漢傳佛教複雜且多元的發展歷程有所把握。此外,漢傳佛教思想的發展除了透過對印度佛教重要經論的翻譯之外,中國僧人與知識分子對於佛教經論的理解、詮釋乃至於對佛教內外不同思想的會通所留下來的文本,也是漢傳佛教傳衍的重要途徑。因此,宏觀地認識印度佛教及漢傳佛教的思想、歷史與文化背景之發展歷程,以及對漢傳佛教的經典與注疏有適切的認識與解讀,是理解漢傳佛教得當的綱領。
黃國清教授《漢傳佛教經典一本通──30本必讀經典入門》一書,從漢傳佛教思想史脈絡中,挑選三十本在漢傳佛教具代表性之祖師大德的重要著作,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提綱契領地引導讀者認識這些古籍文獻的核心義理。閱讀此書,讀者能從漢傳佛教複雜的思想發展歷程中,有系統地把握漢傳佛典的思想精要,對初學者乃至研究者均能收綱舉目張之效。
黃國清教授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前,除了獲得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外,也從法鼓山中華佛研所畢業,具有相當嚴謹且紮實的學術訓練背景。他不但精通佛典漢語、梵語等佛教經典語言,更對中觀與唯識、法華思想、天台思想等佛教義理有深入的研究與良好的研究成果。黃教授對於佛法研究與教學具有高度的熱忱,除了善於佛教義理研究與發表著作之外,教學上更是循循善誘,常見他於課餘時間組織佛教經論的讀書會,帶領許多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士研習佛典義理。黃教授教研均佳,敝人相信這是本書能以清晰明瞭且平易近人的文字表達,卻又不失客觀嚴謹與專業深度的主要理由。
《漢傳佛教經典一本通──30本必讀經典入門》以「漢傳佛典的建基思想」、「佛學世界的開門鎖鑰」以及「實踐佛法的修行指南」三篇,據此分別揀擇代表性的漢傳佛典,並進一步解說,此乃兼顧漢傳佛教思想史以及各個發展脈絡的思想特色而立。本書能夠在漢傳佛教發展的詮釋歷史脈絡下,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把握代表性佛典之要旨,也能透過各本佛典的研習領略三論、法相、天台、華嚴、禪、淨、律、密等不同宗派的思想風貌,可見作者之巧思。
經典導讀性質的書籍,最大的困難與挑戰在於如何從繁瑣的專業術語、古籍文獻以及複雜的義理結構中理出要略,並以清晰、明瞭、流暢與易讀的寫作形式引導徘徊在佛教經典門外的讀者進入智慧之門,又不失學術的客觀與嚴謹。這本書確實克服了上述的困難。
敝人作為讀者之一,在閱讀的動態歷程中著實於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紮實的學術訓練與善導教理的調和,可謂法喜充滿。作為推薦人,敝人常感於聖嚴法師「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那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的警語而思,佛學研究除了研究者自身精進不懈地深入經藏之外,若能有效且善巧地將所思所學貢獻於對佛教學問與實踐有興趣,但卻不得其門而入的社群、甚至是對佛法有片面誤解的人們,或許也是作為一位佛教學者「饒益有情」的方法之一。本書作者可謂面面俱到地透過書寫實踐了善知識的角色。
漢傳佛教的文獻浩瀚如海,義理多元而複雜,一般人若沒有適當的引導,實在難以有整全又不失客觀的理解與認識。《漢傳佛教經典一本通──30本必讀經典入門》是一本可以帶領初學者乃至於研究者對漢傳佛典一窺堂奧的導論書籍,值得讀者深入閱讀、細細品味。
嚴瑋泓(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善說漢傳佛典之精髓
漢傳佛教透過對印度佛教的思想吸納與理論轉化,在中國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形成豐富且多元的宗教理論與實踐型態。若要適切地理解漢傳佛教,除了需正確認識印度佛教思想與理論架構之外,也需對漢傳佛教複雜且多元的發展歷程有所把握。此外,漢傳佛教思想的發展除了透過對印度佛教重要經論的翻譯之外,中國僧人與知識分子對於佛教經論的理解、詮釋乃至於對佛教內外不同思想的會通所留下來的文本,也是漢傳佛教傳衍的重要途徑。因此,宏觀地認識印度佛教及漢傳佛教的思想、歷史與文化背景之發展歷程,以及對漢傳佛教的經典與...
作者序
漢傳法苑叩其門
天竺佛典自東漢時代開始傳播漢地,經由歷代譯經家們的接續努力,將印度佛教在各時期、各地域流通的經、律、論三藏典籍轉梵為漢,使中華大地的學佛大眾得以受用佛法智慧,在生死流轉的暗冥長夜之中,見到生命自在的光明燈塔。中國佛教祖師精勤研讀、修習與領悟這批卷帙龐大的佛教藏經法義,大致歷經了吸收調和、註釋發揮到漢化詮釋的遞進演變過程,他們將許多義詮精深的佛學著述遺贈後世佛子,是漢傳佛教的智慧結晶。
「漢文佛典」可分為兩大類:其一是漢譯過來的印度佛教經、律、論典籍;其二是中國佛門祖師所撰述的佛教著作。本書的「漢傳佛典」所指,是漢傳佛教古德的著述,包括佛典註疏、佛學論著、禪法語錄、佛經目錄、高僧傳記、文史載記等。了解中國祖師所書寫的智慧寶藏,對於一個自許為漢傳佛弟子者而言,應思作為必修功課。
從東漢直至明、清,漢傳佛典積累的數量龐多,涵蓋的領域廣闊,想要對其進行全面的梳理與導讀,可說是一項浩瀚艱鉅的工程。退而求其次,為了幫助有興趣探訪漢傳佛典世界的智慧尋寶者找到門徑,宜有一本簡明的導論書。比較理想的情況,這本導論書是由多位專精中國佛學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執筆,分頭就所熟悉的祖師著述撰寫導讀,集結成書。
在精當的導論專書問世之前,筆者不揣淺陋,曾自二○○四年二月起,以兩年時間在《人生》雜誌逐月導讀二十四部漢傳佛教祖師的著述,一方面督促自己能藉此機緣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將研究心得按時與讀者分享。此時面臨一個難題,考慮到讀者群的接受性,應當擇取哪些著作呢?幾經思量,先行鳥瞰各時代、各宗派在佛教思想與文化領域具代表性的祖師,然後在他們的著述當中篩選出具有特殊義理發揮或開風氣之先者。如果發現合宜的概論宗義的綱要性撰述,亦會優先選取,以利閱聽受眾想要鑑賞原文的延伸閱讀。
本書所導讀的漢傳佛教典籍,上篇「漢傳佛典的建基思想」,挑選三國到南北朝時代的六種佛教撰述,涉及禪法與般若學的法義詮釋,佛教面對中國文化的調適與護教,以及佛經目錄與高僧傳記的典範著作。中篇「佛學世界的開門鎖鑰」,擇取天台、三論、唯識、華嚴諸宗的十四種代表性典籍或宗義概論書。下篇「實踐佛法的修行指南」,包含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的十種著述。如此,將漢傳佛教大乘八宗含攝於其中。
過去所寫文稿不知不覺中已放置二十年,此番將其集結與修訂出書,調整部分書單並略予擴充,使全書的照顧範圍與篇目安排較為合理。同時,對文字內容做了大量改寫,尋求更充實地反映書中思想觀點,及盡力降低訛誤。考量到本書的著作旨趣在於幫助更多人了解漢傳佛學,遣詞用字方面盡量採取淺顯的表達,引用古文也都轉譯為現代中文,而不減損其間所含的學術觀照。由於篇幅的限制,僅能納入三十部典籍(〈圓頓止觀集大成〉一篇包含兩部),藉以管窺漢傳佛典的滄海一粟。遺珠之憾必多,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探尋與鑽研。
這次在百事繁忙當中能將這部書稿順利完成,承蒙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看重,還要感謝編輯團隊的督促與協助。另外,畢業於中華佛研所的謝美霜居士、在法鼓文理學院佛學博士班深造的洪琬雯,及甫自南華宗教所取得碩士學位的廖幸華,這幾位優秀佛弟子願意撥冗校看文稿與提供修改意見,使得成果更加完善,於此聊表謝忱!眾因眾緣和合,感恩不盡!
漢傳法苑叩其門
天竺佛典自東漢時代開始傳播漢地,經由歷代譯經家們的接續努力,將印度佛教在各時期、各地域流通的經、律、論三藏典籍轉梵為漢,使中華大地的學佛大眾得以受用佛法智慧,在生死流轉的暗冥長夜之中,見到生命自在的光明燈塔。中國佛教祖師精勤研讀、修習與領悟這批卷帙龐大的佛教藏經法義,大致歷經了吸收調和、註釋發揮到漢化詮釋的遞進演變過程,他們將許多義詮精深的佛學著述遺贈後世佛子,是漢傳佛教的智慧結晶。
「漢文佛典」可分為兩大類:其一是漢譯過來的印度佛教經、律、論典籍;其二是中國佛門祖師所撰述的佛教...
目錄
〔推薦序〕善說漢傳佛典之精髓 嚴瑋泓
〔自序〕漢傳法苑叩其門
〔緒論〕漢傳佛海一舟航
【上篇】漢傳佛典的建基思想
止觀雙修安般念──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導讀
融會儒道詮佛理──牟融《牟子理惑論》導讀
方外高蹈護正法──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導讀
華人解空第一書──僧肇《肇論》導讀
佛經目錄展譯業──僧祐《出三藏記集》導讀
高風景行示後學──慧皎《高僧傳》導讀
【中篇】佛學世界的開門鎖鑰
法華頓覺發先聲──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導讀
談圓論妙釋法華──智顗《法華玄義》導讀
圓頓止觀集大成──智顗《摩訶止觀》與《小止觀》導讀
無情有性演妙法──湛然《金剛錍》導讀
天台教觀指迷津──智旭《教觀綱宗》導讀
破邪顯正明三論──吉藏《三論玄義》導讀
中觀佛法顯大乘──吉藏《大乘玄論》導讀
八識學說萃精義──玄奘《八識規矩頌》導讀
唯識奧理說分明──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導讀
淺深觀門入法界──杜順《華嚴法界觀門》導讀
五教十宗顯華嚴──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導讀
妙喻巧說圓智境──法藏《華嚴金師子章》導讀
返照心源會真性──宗密《原人論》導讀
【下篇】實踐佛法的修行指南
大乘禪法西天來──菩提達摩〈二入四行論〉導讀
楞伽傳法北宗禪──淨覺《楞伽師資記》導讀
般若無住南宗禪──惠能《六祖壇經》導讀
機緣禪語傳佛心──道原《景德傳燈錄》導讀
往生淨土五念門──曇鸞《往生論註》導讀
旁徵經論勸往生──道綽《安樂集》導讀
定散二善念佛行──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導讀
理事一心持佛名──袾宏《阿彌陀經疏鈔》導讀
戒定淨心修慧觀──道宣《淨心誡觀法》導讀
顯密融通準提法──道㲀《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導讀
〔推薦序〕善說漢傳佛典之精髓 嚴瑋泓
〔自序〕漢傳法苑叩其門
〔緒論〕漢傳佛海一舟航
【上篇】漢傳佛典的建基思想
止觀雙修安般念──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導讀
融會儒道詮佛理──牟融《牟子理惑論》導讀
方外高蹈護正法──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導讀
華人解空第一書──僧肇《肇論》導讀
佛經目錄展譯業──僧祐《出三藏記集》導讀
高風景行示後學──慧皎《高僧傳》導讀
【中篇】佛學世界的開門鎖鑰
法華頓覺發先聲──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導讀
談圓論妙釋法華──智顗《法華玄義》導讀
圓頓止觀集大成...
商品資料
出版社:法鼓文化出版日期:2024-05-15ISBN/ISSN:978626734529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