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老子這樣說》傅佩榮以深入淺出文字,搭配《道德經》引用與解說,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老子思想。
★ 《原來莊子這樣說》傅佩榮透過十八個主題,深入剖析莊子思想。
《原來莊子這樣說》
如何看待我們的潛能?如何透視生命的肌理?如何安放心靈?如何做真實的自己活出真性情?如何讓夢想點亮人生?
傅佩榮教授鑽研古今中外的哲學思想,恍然大悟,原來莊子幾乎是古今中外哲學家裡面最聰明的,他的書中常有創意十足又發人省思的智慧之語。
莊子原名莊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人,他與儒家的孟子處同一個時代,但兩人並無機會見面。莊子是道家老子的後學,他就是站在老子這位巨人的肩膀上,將道家哲學的光華全部展現無遺,對於「道」另有獨樹一幟的看法。
莊子的故事,乍聽偏向消極,所以有人說他放任、避世、反智、空談、唯我主義,但莊子的寓言,從夢蝶、魚樂,到大鵬、河伯,又讓人覺輕鬆有趣。他是出世的隱者?還是入世的智者?
傅佩榮教授用了十八個主題,介紹莊子的寓言,探討了莊子重要的觀點對現代人生的啟示,循序漸進,告訴我們,莊子的思想像是一個萬花筒,從每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繽紛與瑰麗,帶給我們豐沛的信心與勇氣。
《原來老子這樣說》
名聲、地位、權力、財富,只是增加個人外在裝備嗎?奉承與斥責,相差有多少?美麗與醜陋,差別有多遠?人的生命,宇宙萬物的存在,充滿變化,有生老病死,人生有什麼意義?
老子,姓李名耳,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在儒家之外,他開闢了另一條更為寬廣的道路。其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經》)一書,不但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影響歐美近代思潮。
道家所強調的不只是真誠而已,它更強調「真實」,亦即突破人類中心的格局,看到宇宙萬物的整體性,從永恆和無限的層面觀察世界,以無心的態度順其自然。
傅佩榮教授從老子的閱世之道、立身之道、治國之道、聖人之道、老子的道,依此五大主題,依序剖析道家的思想精華,說明老子的修養方法是虛與靜,以道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則人生的困境與虛無之感化解於無形;將人生依託在永恆不變的基礎上,再由此觀照人間,安排適當的言行方式。傅教授特別注重《老子》傳達的深刻哲理與智慧,以凸顯哲學「愛好智慧」的本義。
本書書末有《道德經》全文,並搭配最詳實精彩的詮釋,學著從道家的角度看待人生,讓一切順其自然,擺脫煩惱與束縛,活得更為自在、瀟灑和愉快。
作者簡介:
傅佩榮
上海市人,臺大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
在臺大開設「哲學與人生」課程,座無虛席,受教者上萬人;另外,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團作傳統文化講座,亦在大陸多家電視臺主講國學。曾獲國家文藝獎、中正文化獎、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及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新浪、搜狐二〇〇七年度傑出文化人物、《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
傅佩榮潛心研究國學,專心注解,並重新解讀《論語》、《孟子》、《易經》等傳統經典。他不但長年致力於國學的普及與推廣,更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學養,集四十年潛心治學心得,以哲學建構和邏輯分析的視角,搭建起東西方思想的橋梁,堪稱中西文化的擺渡者。
已出版作品有《原來孔子這樣說》、《原來孟子這樣說》、《原來老子這樣說》、《原來莊子這樣說》、《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一部]、《論語的生命解惑》(《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二部)、《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一部]、《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二部]、《荒謬之外──卡繆思想研究》、《會思想的蘆葦》、《最後一張王牌》、《傅佩榮的易經入門課》、《無用的日子讀老莊》等書、《人生雖然有點廢,就靠哲學翻轉它》[第一部]、《人生雖然有點煩,就靠哲學扭轉它》(《人生雖然有點廢,就靠哲學翻轉它》第二部)等書。
傅佩榮國學官方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9S7VJzSXFj41-V6UV2sNA
章節試閱
《原來莊子這樣說》
第一講 讓夢想點亮人生
莊周夢蝶
這是《莊子‧齊物論》裡的故事:
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真是一隻自在飛舞的蝴蝶,十分開心得意!不知道還有莊周的存在。忽然醒過來,發現自己就是一個僵臥不動的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一定有所分別。這種夢境所代表的,就稱為物我同化。
莊子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生當戰國時代中期,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他選擇平靜度日,一家人在鄉下過著窮困的日子。在〈列禦寇〉篇中,有人嘲諷他「處窮閭厄巷,困窘織屨(ㄐㄩˋ),槁項黃馘(ㄍㄨㄛˊ)」,意思是說,住在窮街陋巷,困窘地織鞋為生,餓得面黃肌瘦。這很可能是客觀的事實描述。
靠編織草鞋養活一家人,實在不容易,所以莊子有時候也到河邊釣魚、上山砍柴或用彈弓打鳥。這一天在山間走累了,就找個舒服的樹蔭,躺下來睡個午覺。他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花叢樹林間自在飛舞,他的表情想必是得意而微笑。這時根本忘記了莊周的存在。
人為什麼會做夢?原因之一是要避開那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窮人夢見自己發財,就是常有的例子。西方有一則寓言,說一個牧童白天工作勞累不堪,但是一睡著就夢到變成國王,樂不思蜀。而一個國王白天享受榮華富貴,一睡著就夢到變成牧童,苦不堪言。這兩人處境相反,說明貴賤固然有先天注定的成分,但是做夢也有身不由己的特色。真實人生有時要靠做夢來調適一番,算是減少一些不公平的比例吧!
莊子並沒有夢見自己發財,而是夢到了蝴蝶。這表示他嚮往的不是物質生活的富裕,而是心靈可以擺脫世俗的牽絆,自由地與萬物往還。
可惜好夢易醒,莊子回到現實世界,發現自己就是那「僵臥不動的莊周」。下面的問題比較有趣:是剛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呢?還是「現在」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回首前塵往事,很少人會否定「浮生若夢」這句話。既然如此,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從「未來」的眼光回顧,不也是一場夢嗎?
這種看似消極無奈的念頭,很快就被點化了,因為莊子接著說:「莊周與蝴蝶一定有所分別。」分別在於:當我夢見自己成為蝴蝶時,在夢中我不會質疑自己真是一隻蝴蝶,但是當我醒來之後,卻可以質疑自己真是莊周。這種質疑的能力正是人的特色所在。
質疑表示人可以思考及選擇自己以何種態度面對生活。例如不論生活如何困窘,莊子都可以坦然面對,他在提升心靈方面從不鬆懈,努力修練到與「道」同遊的境界。
蝴蝶可以自在飛舞,但是沒有心靈提升的可能。萬物都按照自然的法則活動,只有人可以選擇如何安排自己的活動。這就是人與萬物(包括蝴蝶)最大的分別。
這種分別是詛咒,還是祝福?莊子的答案很清楚,當然是祝福。所以他最後說:「這種夢境所代表的,就稱為物我同化。」因此,在莊子看來,我與萬物可以化為一個整體,這時我像蝴蝶一樣可以到處飛舞,沒有任何阻礙或限制。而另一方面,我與萬物的分別也很明顯,那就是:身為一個人,除了有形可見的身體,還有無形的心智,可以從事思考活動,進而選擇正確的修練途徑,讓自己的精神真正像蝴蝶一般,無拘無束地活在世間。這時世間的富貴或貧賤,得意或失意,榮耀或恥辱,以及種種相對的價值觀,全都失去了對我制約的作用。
莊子的思想是一個萬花筒,從每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繽紛與瑰麗,同時也不可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作概括說明。「莊周夢蝶」是一則簡短的寓言,卻可以引發一些空靈的遐思,就是很好的例證。
夢是什麼
〈齊物論〉是《莊子》全書的第二篇,內容相當抽象。事實上,也就在此篇中,莊子已經描寫過「做夢」之事。他說:
一個人,晚上夢見飲酒作樂,早上起來卻悲傷哭泣;晚上夢見悲傷哭泣,早上起來卻打獵作樂。人在夢中,不知道自己在做夢。在夢中還問夢的吉凶如何,醒來後才知道是在做夢。有大清醒,然後才知道這是一場大夢。但是愚人自以為清醒,好像自己什麼都知道。
莊子這段話除了強調夢境與現實往往相反,也提醒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要有「大清醒」,不要以為人間現實的一切就是我們人生的全部。單就這一點來說,我們可以借用西方對於夢的研究來作個對照比較。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二十世紀西方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他在《夢的解析》中指出:人會做夢,是因為潛意識的作用。所謂潛意識,是指我們平常清醒時無法意識到的部分,這一部分潛藏於心中,有如冰山隱藏在水面之下六分之五的體積,其龐大複雜的內容遠非我們所能想像。人在睡眠時,意識不再清醒,有如戒備鬆懈,這時潛意識就浮現於腦海中,編織各種情節故事,有時光怪陸離,難以索解。
人的潛意識是如何形成的,答案是:他在幼年時所有受挫的念頭與欲望,由於壓抑而埋藏在內心深處,這些東西構成了潛意識的主要內容。做夢時,受壓抑的欲望就會顯現出來。佛洛伊德即根據這套理論來為人治療心理疾病。我們在電影上常可看到西方世界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醫師,他們的辦公室總會擺著一張長沙發,讓病人躺在上面訴說自己做過的夢。對夢境的分析與解釋,可以使病人察覺自己小時候所壓抑的欲望,希望從此不再受其困擾。
佛洛伊德的說法有其道理,但是他的錯誤在於把「性的壓抑」當成最主要的心理癥結,未免犯了過於簡化的毛病。他的一個學生提出,「自卑」應該是更為普遍的人類幼年經驗。這一系列主張,都把做夢歸因於潛意識的作用。
不過,「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似乎是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說法。奧地利-美國科學家奧托‧洛伊(Otto Loewi,1873-1961),在研究中碰到一個難題,久久不能索解。一天夜裡,他忽然夢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抓過一張紙匆匆寫了些東西,又睡著了。第二天早上醒來,夢境都忘了,半夜記下的東西亂糟糟的,怎麼看也看不懂,這使他非常懊喪。幸運的是,又一天夜裡,同樣的夢境又出現了。這一次他詳細地記錄下來。他的研究終於大有突破。後來使他獲得了一九三六年度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這個故事可以這麼解釋:當洛伊睡覺時,潛意識突破了封鎖線,把白天所想不通的環節連起來,然後在夢中展示出來。這樣的夢與小時候的遭遇並無瓜葛。
綜合上述各種說法,可以知道做夢是怎麼一回事了。它是潛意識的作用,但未必都來自受壓抑的欲望,也可能是日有所思而夜有所夢的結果。如果花一點時間分析自己經常做的夢,應該可以比較深入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莊子對夢蝶所作的簡單描述,包含了一些深刻的哲理。這就是我們學習的線索,可以帶領我們進入道家的世界。
《原來老子這樣說》
第一講 閱世之道
相對價值
舉個例子,我教書教了幾十年,常常碰到年輕學生問我,「老師,什麼是美?」美,就是一種價值。我看到年輕的學生,會說年輕是美;碰到社會上一些中年朋友,我說健康是美;有些老人家也問我什麼是美,我回答「自然」就是美。在沒有選美比賽之前,年輕、健康、自然都是美,任何人活著都具有某種美感值得欣賞。但是選美比賽一來,麻煩了,美似乎有個標準,好像必須合乎這樣的身高、體型、比例,才叫美。那麼,舉目四望,到處看到的人好像都不合乎標
準,自己當然也離要求很遠了,那就不美嗎?當然不是。老子認為,美是一種相對的價值,人間任何價值判斷都是相對的;一方面,沒有美就沒有醜;另一方面,美之上還有更美,醜之下還有更醜: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麼樣算是美,這樣就有了醜;都知道怎麼樣算是善,這樣就有了不善。所以,有與無互相產生;難與易互相形成;長與短互相襯托;高與低互相依存;音與聲互相配合;前與後互相跟隨,因此之故,聖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世,以不言的方法來教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古代「惡」這個字,很多時候當「醜」來講。「美之為美」是美的標準,不合標準的就不美;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標準,就沒有美不美的問題了。像選美比賽,大家知道了那樣叫「美」,相對的「醜」也就出現了。善也是一樣,你給善定下了標準,那麼不善也就出現了。例如有人每年捐一百萬給孤兒院,大家說他是善人,他在行善。這樣一來,我們不捐錢的或者沒有錢捐的就變成不善了。為什麼?因為把善規定在某些事情上,那麼做不到的人自然就變成不善了。
換句話說,有美和善,就有醜和不善。如果把美和善定格了,規格化了,讓所有的人都以此為準,善和美就變成了一種外在價值,而人的價值是要以內在作基礎的。這樣說也不是要完全忽視外在。例如我認為我是個好人,我就是好人嗎?沒有外在的行為,怎麼判斷呢?行為有兩種,一種是做給別人看的,大家都在看,我故意做好事;一種是由內而發,自己願意做的,有沒有人看我根本不在乎,照樣做好事。後一種,才是真正的善的價值。
美也一樣,美其實是四個字:值得欣賞。我們欣賞一個人,說明那個人有美的方面值得你欣賞。只要有好朋友欣賞,有愛人欣賞,你自然就是美的了,何必要拿外表去跟別人比較呢?外表比來比去,誰比得過年齡的挑戰呢?再怎麼美的俊男美女,到了一定年齡,都不要談「美」了。為什麼?歲月不饒人啊。也有人把美說成「心中有愛」,這些話我並不反對,只不過不要太刻意給美和善下定義。因為美和善的價值不應該被外在化,變成某種名詞或某種條件。
接下來老子說了六個對比: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六者都在描述價值的相對性。例如我看到一朵花,本來沒有花的時候是「無」,現在有了花是「從無到有」,過了幾天,花凋謝了,有就變成無了。換句話,「有無相生」是了解生命變化的狀態是相對的。我們今天所見的萬物,本來都是沒有的,現在「無變有」,將來「有變無」,萬物都在變化過程中。再例如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認為數學題目很難,讀到三年級就覺得以前的題目易如反掌,所以難易也是相對的。又例如我說這個人很高,但是碰到姚明,他就變成矮子了,碰到另外一個很矮的人,他又變高了。這叫什麼?相對價值。
在相對價值面前,聖人怎麼辦?他要以無為的態度來處世。道家的「無為」並非什麼事都不做,而是「無心而為」,不刻意做任何事,因為刻意去做,就有達成和達不成的情況,就有壓力。現代人的壓力往往不是來自工作本身,而是對工作有過度的要求,需要達到什麼業績,什麼成果,反而失去了享受工作的樂趣。
聖人怎麼教育百姓?以「不言」的方法來教導。當老師的人知道,身教重於言教。如果自己作不到,拚命要求學生作,學生一看,老師還沒作到呢,我們為什麼要作?教育的效果就達不到了。聖人明白了這個道理,於是無所作為,緘默不語,讓一切自然發展。
總之,所有的價值觀和判斷,如美醜、高下、長短、難易、有無,都是相對的。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見的一切,不但在感官上是相對的,在認識判斷上也是相對的。老子強調相對價值的目的,是讓我們知道一切本來是一個整體,不要盲目進行價值判斷,堅持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其實好與不好都在一個整體裡;換一個角度,好就變成不好,不好就變成好。總之,一切都來自「道」,最後又歸於「道」,任何東西都會由這一面變成那一面,因為它是相反相成的。
禍福相生
「禍福相生」的例子在日常生活裡經常出現。古代最生動的例子莫過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高原上住著一位老人,有一天他養的一匹馬不見了,跑出去沒有再回來。鄰居聽說,跑來安慰他。老人說,「你怎麼知道馬不見了不是一件好事?」隔了幾天,真的是好事了,因為這匹馬回來了,還帶著一群野馬,老人發了財。鄰居跑來道賀,老人家說,「我們家賺了一群野馬,你怎麼知道這不是壞事呢?」鄰居聽了嚇一跳,心想有這種想法的真是跟別人不一樣。結果過了一段時間,老人家的兒子騎野馬摔斷了一條腿。鄰居又跑來安慰。老人會怎麼說,大家也猜到了。他說,「你怎麼知道我兒子摔斷腿不是一件好事?」過了沒多久,發生戰爭,所有健康的青年都要去打仗,很多人受傷,有的還戰死了。老人的兒子因為瘸了腿,不用打仗,父子倆反倒可以過著平安的日子。
在這個故事中,誰是那鄰居?我們普通人就是。只看到表面,看別人發財就可喜可賀,羨慕得不得了;看別人倒楣,就覺得不幸,想安慰他,但是這類想法有時候會落空。誰是那位老人?老子。只有老子有這樣的智慧,能夠看到事物的整體性,看到禍與福是相生相倚的:
「為政者粗疏,人民就淳厚;為政者苛細,人民就狡詐。災禍啊,幸福緊靠在它旁邊;幸福啊,災禍潛藏在它底下。誰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禍福是沒有一定的。」
前兩句講到為政者。為政者寬厚,粗枝大葉,老百姓就比較淳樸;相反,為政者如果斤斤計較,自以為聰明,老百姓就會躲躲藏藏,好像現在常說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治人物看起來樸拙反而是好事。為政最怕刻薄,一刻薄就會傷害人心,不如盡量管得寬鬆一點,不要要求嚴苛。但是老子所講的也並不是一種愚民政策,而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對待關係,你對一個人好,他善良的一面自然會引發出來,反之,惡也會引發出惡。
老子接著說了「禍福相生」的道理。遇到災禍,如果禁受住了考驗,那麼痛苦過後可能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一珍惜,幸福感就來了。表面上什麼都有,恐怕災禍就隱藏在底下。例如美國曾經作過一項民意調查,發現有錢人家的小孩特別容易在中年之後感覺到人生乏味。因為他從小家裡要什麼有什麼,一切都是父母給的,樣樣都可以輕易到手,中年之後反而覺得人生沒什麼意思。窮人家的孩子從小打工,每一樣東西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賺來,反而覺得這些東西跟我內在的生命有一種關聯,更值得珍惜。所以,人生的福與禍是很難說清楚的。人年輕時受苦說不定是一種磨練,將來會有更好的發展;從小各方面都很順利,也許將來碰到考驗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韓非‧解老》解釋福與禍的關係時說:「人有禍則心畏懼,心畏懼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明事理。」人因為遇到災禍而心懷畏懼,畏懼自己做錯事、想錯事,畏懼自己的行為違背規範,畏懼自己忽略了別人所在意的事情,畏懼鬼神和上天,然後行為自然端莊而正直,行為端直則思慮自然比較成熟,也就是可以明白事理。反之,「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有福氣則有富貴,富貴的人在「衣食美」之後,個個都驕由心生。但是上流與下流的分野,怎麼能夠完全以金錢來衡量呢?事實上,很多人靠不法的手段賺錢,有錢之後搖身一變成為上流人,而這人正是最下流的!所謂的上流,難道是指衣服有多少,或者衣服是哪種名牌嗎?這完全是把自己物化了,根本談不上人的精神層次。
老子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富貴加上驕傲,自己就會招致禍患。其中因果由觀察經驗而得,世間少有例外。因此,人活在世界上,要經常保持警覺狀態,「敝而新成」,常常讓自己處在不圓滿的狀態中,就會自我要求,繼續成長發展。而且不管遇到壞事還是好事,都要看長遠一點。順利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居安思危;倒楣的時候,也千萬不要灰心喪氣。要知道,沒有人一輩子都順利,也沒有人一輩子都倒楣。西方有句諺語:「上帝不會給人他不能夠承受的苦難。」什麼意思?如果你今天受苦受難,就要想到,上天給我的這個苦難不會是我無法承受的,我不光有能力承受,還應該從苦難中設法讓自己成長,開發潛能,向前發展,人生的路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原來莊子這樣說》
第一講 讓夢想點亮人生
莊周夢蝶
這是《莊子‧齊物論》裡的故事:
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真是一隻自在飛舞的蝴蝶,十分開心得意!不知道還有莊周的存在。忽然醒過來,發現自己就是一個僵臥不動的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一定有所分別。這種夢境所代表的,就稱為物我同化。
莊子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生當戰國時代中期,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他選擇平靜度日,一家人在鄉下過著窮困的日子。在〈列禦寇〉篇中,有人嘲諷他「處窮閭厄巷,困窘...
作者序
《原來莊子這樣說》
寧靜的喜悅
閱讀「莊子」,是一件賞心樂事。這是我的體會,所以當北京電視臺「養心堂」欄目邀請我介紹莊子的寓言和人生智慧時,我覺得既榮幸又高興。
我從中學時代就陸續聽到有關莊子的一些故事,初步印象都是偏向消極的。大家把莊子說成避世、反智、唯我主義,一副失意文人的模樣,但是莊子的一些寓言,從夢蝶、魚樂,到大鵬、河伯等,又讓人覺得輕鬆有趣。到底莊子在想些什麼?
當我自己認真學習了莊子,對他書中的每一句話都仔細讀了多遍以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莊子是我所知古今中外哲學家裡面最聰明的人。司馬遷說莊子是「其學無所不窺」,這話是可信的。《莊子‧天下》中,推崇老子是「博大真人」,而莊子自己就是站在這位巨人的肩膀上,將道家哲學的光華全部展現無遺。為什麼說莊子最聰明呢?我們且由一般的誤解說起。
首先,莊子避世嗎?戰國時代中期,是個危機四伏的亂世。憑莊子的本事,做官不是問題,但是要付出什麼代價?避世並不困難,難的是避世之後轉而修練內心世界,使它廣闊到超越天地,以致可以作逍遙之遊,享受無比的自得之樂。我們就算生活在治世,不是也常受俗人俗事干擾而心煩意亂嗎?我們不是偶爾也想避開人群,讓自己喘一口氣嗎?莊子的示範對我們很有啟發作用。
其次,莊子反智嗎?他所反對的是世間的智巧,如勾心鬥角及牟取利益。當然他也承認,在有限的一生中不可能學會無涯的知識。因此,必須分辨什麼是真正的智慧——智慧來自對人生整體的觀照與洞察,然後找到自己的適當位置,才可以欣賞萬物的多彩多姿。
再說,莊子是唯我主義嗎?真正的唯我主義者,不會費心寫下這麼精采的書,裡面又有創意十足的寓言與發人深省的語句。他對俗人俗事有所批評、譴責,但態度是溫和的,同情不忍多於抱怨責怪。我們看他寫過許多精於一技一藝而又入於化境的平凡人,就知道他不是高據講壇唱高調的書生了。
莊子所謂的道,代表萬物的來源與歸宿。這樣的道,包容萬物而形成整體。人生必修的功課即是悟道,體認自己在道之中,一無所缺;察覺自己像魚一般,與萬物、眾人「相忘於江湖」,如此將會孕生寧靜的喜悅。
借助書中的十八個題目,我們探討了莊子的重要觀點與對現代人生的啟示,所介紹的莊子寓言則遠遠不止十八則。我說過,莊子的思想是一個萬花筒,從每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繽紛與瑰麗,同時也不可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作概括說明。那麼,就讓我們以豐沛的信心與勇氣,一起來分享與實踐莊子的大智慧吧。
《原來老子這樣說》
分享老子的智慧
《老子》這本書只有五千多字,分為八十一章。語句精簡有如格言,思想深刻則讓人回味無窮。世界上,翻譯成最多種文字,也印行過最多數量的書之中,《老子》排名第二,僅次於《聖經》。
《老子》又名道德經。「道德」二字的意思很特別。宇宙萬物充滿變化,最後會淪於幻滅嗎?如果萬物有來源也有歸宿,我們就不必擔心這個問題了。「道」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至於「德」,則是由道所獲得的本性、稟賦與力量。花有花的存在條件,草難道沒有嗎?人有人的生命特質,牛也有成為牛的具體狀況。因此,從「道」看來,萬物各有其「德」,沒有什麼貴賤之分;從「德」看來,萬物都以「道」為母親,也都在「道」的懷抱中。人如果明白了「道」,這一生還會有什麼煩惱與痛苦?
老子是這本書的作者。依司馬遷所說,他可能是周朝管理圖書檔案的官員,退休之後寫下此書。真相如何,仍無定論。老子開創了道家學派。閱讀《老子》,好像聆聽一位飽經風霜的智慧老人的獨白。我在中學時代,偶然看到一句「強行者有志」,就寫下來當成座右銘,每當疲倦時就勉強自己再往前多走幾步,亦即多念幾頁書。長期下來,似乎有了明顯的成效。這句話出於《老子.三十三章》。這一章的全文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仔細體會,每一句話都有深意,也都可能成為我們的座右銘。《老子》書中像這樣的句子不勝枚舉,也因而讓人愛不釋手。
我曾在香港鳳凰衛視講了一百多集「國學天空」,其中有關《老子》的部分引起很大的回響。依我觀察,年齡稍長、經驗漸豐、人生閱歷越多的人,越能對老子的觀點產生共鳴。一方面是老子所說的,「於我心有戚戚焉」;另一方面也總能得到新的啟示而有恍然大悟之感。不過,老子思想的一貫系統依然讓人迷惘,譬如,「道」是什麼?這就是個大問題。
本書依序介紹「閱世之道、立身之道、治國之道、聖人之道、老子之道」,希望由近及遠、由淺入深,說明《老子》一書的要旨。有意進一步探討原文的讀者,可以參考作者的《解讀老子》(立緒版)與《究竟真實》(天下文化版)。書後所附的《老子》原文,則依王弼本,並參考帛書本與竹簡本。我的小書扮演橋樑角色,尚請讀者善加使用。
《原來莊子這樣說》
寧靜的喜悅
閱讀「莊子」,是一件賞心樂事。這是我的體會,所以當北京電視臺「養心堂」欄目邀請我介紹莊子的寓言和人生智慧時,我覺得既榮幸又高興。
我從中學時代就陸續聽到有關莊子的一些故事,初步印象都是偏向消極的。大家把莊子說成避世、反智、唯我主義,一副失意文人的模樣,但是莊子的一些寓言,從夢蝶、魚樂,到大鵬、河伯等,又讓人覺得輕鬆有趣。到底莊子在想些什麼?
當我自己認真學習了莊子,對他書中的每一句話都仔細讀了多遍以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莊子是我所知古今中外哲學家裡面最聰明的人。司馬...
目錄
《原來莊子這樣說》
前言 寧靜的喜悅
第一講 讓夢想點亮人生
莊周夢蝶
夢是什麼
幻想、夢想與理想
第二講 如何看待我們的潛能
大鵬南飛
精神三變
人生方向
第三講 開放的胸懷
望洋興嘆
打破狹隘看見美
隨時變通的智慧
第四講 避開情緒的干擾
朝三暮四
眼光放遠就能樂觀
擺脫牽掛與計較
第五講 透視生命的肌理
庖丁解牛
遊刃有餘
享受自然的壽命
第六講 在工作中自得其樂
神乎其技
專注與努力造就專家
先接受再超越
第七講 有利必有害
螳螂捕蟬
利害之間
福禍相倚
第八講 文字的限制
得心應手
學習真正的價值與智慧
突破信息時代的迷惘
第九講 語言的迷惑
爭論無用
真相誰知
打破假相
第十講 如何安放心靈
相濡以沫
排除世俗的掛念
保持內心的完整與單純
第十一講 孝的真諦
孝的六個層次
拿捏行孝的分寸
孝是真實的情感
第十二講 做真實的自己
儒者的原貌
由模仿外在到改變內心
在每個當下真誠負責
第十三講 活出真性情
不入於心
通曉世理而自然流露
了解內在的真我
第十四講 融於自然萬物
魚之樂
有情眾生
現代人的鄉愁
第十五講 無用與有用的智慧
無用之用
自處之道
認清處境
第十六講 變與不變的智慧
外化而內不化
內在修行
心的層次
第十七 講放下生死
鼓盆而歌
面對死亡
把握此生
第十八講 讓一滴水永不乾涸
道在何處
啟明之智
道如大海
附 錄莊子其人其書
附《莊子》篇目
《原來老子這樣說》
前言 分享老子的智慧
第一講 閱世之道
相對價值
禍福相生
慎始慎終
功成身退
上善若水
天地不仁
第二講 立身之道
化解執著
自己作主
消除煩惱
以德報怨
和光同塵
老子三寶
第三講 治國之道
四種統治
若烹小鮮
小國寡民
反戰思想
民不畏死
第四講 聖人之道
自我反省
被褐懷玉
不為物役
內在覺悟
處下居後
為而不爭
第五講 老子的道
儒道之別
老子是誰
道是什麼
道與自然
道生萬物
悟道之法
自足於道
附錄 道德經
《原來莊子這樣說》
前言 寧靜的喜悅
第一講 讓夢想點亮人生
莊周夢蝶
夢是什麼
幻想、夢想與理想
第二講 如何看待我們的潛能
大鵬南飛
精神三變
人生方向
第三講 開放的胸懷
望洋興嘆
打破狹隘看見美
隨時變通的智慧
第四講 避開情緒的干擾
朝三暮四
眼光放遠就能樂觀
擺脫牽掛與計較
第五講 透視生命的肌理
庖丁解牛
遊刃有餘
享受自然的壽命
第六講 在工作中自得其樂
神乎其技
專注與努力造就專家
先接受再超越
第七講 有利必有害
螳螂捕蟬
利害之間
福禍相倚
第八講 文字的限制
得心...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80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