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後期,不少華人流亡,蟄居香港,其中包括昔日的軍政要員,尋求美國資助,在國共兩黨以外,組織「第三勢力」政治及軍事組織,計劃反攻大陸。另外,一些知識份子獲得美援後,成立出版社,發行書籍、雜誌、報刊,出版物琳琅滿目,傳播兩岸皆不能說的話,成就香港在二戰後文化事業的高峰。筆者研究「第三勢力」長達十餘年,藉此回顧香港一段國共兩大政黨以外的往事,剖析「第三勢力」的發展趨勢,補述相關人士未竟之志,冀望現時第三勢力鑑古推今。
作者簡介:
新亞研究所博士,出版社編輯,香港史學會理事,民國史學會研究員議團團長,香港天主教歷史研究小組成員。活躍杏壇十數年,曾擔任電台客席主持十年。專志研究範圍:香港地區及文學、中國現代史、兩岸關係、第三勢力、報刊出版、余英時研究、教會歷史等。合著有《香港街道畫當年》(2023)、《深水埗畫當年》(2021)、《灣仔畫當年》(2019);與香港史學會同仁合著《文物古蹟中的香港史》(2014)及《香港歷史探究二:香港東部歷史》(2015);編輯《香港史地》(第六卷、第七卷)(香港史學會,2017、2020);著有論文十餘種。曾獲徵文比賽公開組冠軍、對聯比賽公開組優異獎。
推薦序
沈旭暉推薦序:
「第三勢力」的似曾相識,海外港人的未來啟示
早在疫情解封,香港史學會的鄧家宙博士來台時,就為我帶來了歷史學者柴宇瀚博士一本令人驚喜的著作,以香港視角講述「第三勢力運動」,內容充滿借古鑑今之情。如今,喜見柴博士願意進一步更新著作在台出版,再度修訂篇章,重新命名為《左右國共大局:香港第三勢力流亡錄》的專書,無論對台灣、香港、還是海外華人,這段歷史都值得重溫。
近年經常有人提及海外港人的時候,就以猶太人為參考對象,其實最能直接比較、借鑑成敗的,特別是資源問題、如何內鬥、如何爭取外援、又有何結局的,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正是這一場以五十年代為時空中心的「第三勢力運動」。
今天這一波離開香港的人雖然很多,但總數和跨階層的密集程度,一定不及一九四九年後湧來香港的移民/難民。國共內戰尾聲之時,一次過有過百萬人從中國大陸湧到香港,而且是住在同一地方,一下子就超越了本來住在香港的總人數,可以說瞬間就成為這個地方的主流。他們普遍有一種意識形態,就是要保留本來在中國大陸有一定程度自由和文化的生活方式,既恐懼中國共產黨,又對國民黨的貪污腐敗不滿,雖然也會和國共雙方藕斷絲連,卻更希望利用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走自己理想之路。
這樣的背景,有點像這一波港人移民海外後的心態:不滿《港區國安法》改造的「美麗新香港」,希望在海外維持自己原有的若干生活習慣和價值觀,與所屬社區既要融入、但又希望保留自身特色;若要他們公開露面擁抱另一極,例如拋頭露面參加「滅共」,就算心裏多麼盼望,因為種種原因,除了極少數公眾人物,卻很少人能夠豁出去走到那一步。海外港人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在海外維繫舊香港的傳承,正如一九五○年代香港新移民的最大公約數,由親共到反共,也不過是傳承舊中國、特別是舊上海最燦爛的一面。
某程度上,「第三勢力」已經比現在的海外港人組織走多了很多步。起碼當時美國的支持和資源很多,也有真正的軍人加盟(例如廣東軍閥張發奎),有過以蒲台島反攻大陸的嘗試、菲律賓軍事基地的規劃,至於願意拋頭露面的知名人士、社會賢達不少都算是一線人物,受眾在同一個地方、也容易集中資源和聲勢,還有中共並非今日那樣的龐然大物,整個國際形勢其實都在呼喚這種力量出來。
然而,最終「第三勢力」運動還是很快無疾而終。問題出在哪裏?這本書講的每一點,都是對照今日海外港人面對的挑戰:搞組織的經費不足,有了一點funding就不斷內鬥,很快令金主看破雞棚背後的真相而失望(例如有人吹噓到有過百萬游擊隊隨時可以反攻),沒有自己的實力,山頭眾多、互相不服,領袖們其實也是走難到香港的人、都有各自的生計問題和政治包袱,人人都辦同類雜誌維生,國共兩黨又都會打擊滲透。唯一優勢是擁有一些受眾、和若干道德高地,但如果僅此而已,就會淪為圍爐空談而瓦解。
到了最後,「第三勢力」的最大歷史遺產,就是利用香港發展了蓬勃的文化產業,出版了可以媲美舊上海全盛時期的各種書籍雜誌,也確實傳承了文化,還有各種文化進一步的自身發展,這其實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蹟,以往被各方刻意低估,其實絕對是瑰寶。另一個當時他們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就是利用了香港的自由港和國際地位,發展了驚人的經濟產業,而這些產業的創辦人無論是怎樣的意識形態,客觀上卻建構了香港人自我認知的新身份認同。
對海外港人的啟示:做自己擅長的,避開泥濘,自然殊途同歸。
近來談及香港五十年代的「第三勢力」運動,似曾相識之處,處處都令今人警惕。其中有一個名字,在柴博士著作中不斷出現,特別應該記住作為反面教材:蔡文治。
在「第三勢力」運動,蔡文治是負責在香港「建軍」的重要人物。為了爭取美國經費和信任,他聲稱在廣東省和香港,一共有「一百多萬游擊隊隊員」可以隨時被動員、供他指揮,一聲令下,就可以反攻大陸云云。
當時逃到台灣的全體人員,也不過百多萬人,蔡文治一個人就聲稱擁有「百多萬游擊隊隊員」,水份大得離譜。真相卻是他只能在香港招募幾十到幾百人,到塞班島接受所謂「軍事訓練」,然後空投到中國大陸,送死。
當時在英屬香港組軍雖然不設實際,但也不致於像蔡文治那樣窩囊。例如國民黨名將胡璉將軍曾在國軍潰敗後,在調景嶺親自招募了一支「反共救國軍」,從國軍舊部就招募到過萬人,而且沒有用美國、台灣一分錢,全靠用「自己的方法」勞軍。而當時「第三勢力」在香港的領導層,也不乏號召力比蔡文治大得多的軍人,例如總司令級數的張發奎。
那美國的資源為甚麼這麼好騙,又為什麼青睞蔡文治?主要原因,就是蔡文治的太太吳佩琪是社交名媛,燕京大學畢業生,和末代美國駐中華民國大陸大使司徒雷登相熟(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學校長),這樣的關係網,在關鍵時候就起到關鍵作用。而蔡文治雖然沒有甚麼軍功,但英文流利,油頭粉臉(當時成為「貝貝將軍」),二戰後成為國共與美國短暫合作談判的參與人,近水樓台,就說服了美國自己是「黨國要人」。
蔡文治的「第三勢力軍隊」騙局被拆穿後,乾脆移民美國,繼續得到美國政府信任,獲聘請為美國國防部顧問,一做就是二十多年。期間他能夠提供怎樣的「國防建議」,大概也可以想像一二。
美國對他仁至義盡,而蔡文治從美國國防部退休時已經差不多70歲,理應安享晚年。想不到他還是不甘寂寞、乃至對自己「大才小用」深深不忿,覺得自己依然大有可為。結果退休後不久,反共幾十年的他,居然忽然徹底變節,決定接受中共統戰,訪問中國大陸,成為「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負責統戰台灣接受中共領導之下的「統一」和「一國兩制」,甚至公開發文,向蔣介石夫人宋美齡招降,而被昔日同路人極度不屑。
對中共而言,最好用的就是蔡文治這類「人才」:總算是有一定歷史、履歷,而又喜歡身份地位,當他在香港、台灣、美國的利用價值都「歸零」之時,就可以人棄我取。蔡文治也知道以他的背景晚年投共,而又要得到好價碼,自然需要「去到最盡」,於是雙方就一拍即合。
每次讀到他的故事,像這種介於中間「第三勢力」的人物,總是感到似曾相識。這種似曾相識,相信大家都能在《左右國共大局:香港第三勢力流亡錄》找到。
沈旭暉推薦序:
「第三勢力」的似曾相識,海外港人的未來啟示
早在疫情解封,香港史學會的鄧家宙博士來台時,就為我帶來了歷史學者柴宇瀚博士一本令人驚喜的著作,以香港視角講述「第三勢力運動」,內容充滿借古鑑今之情。如今,喜見柴博士願意進一步更新著作在台出版,再度修訂篇章,重新命名為《左右國共大局:香港第三勢力流亡錄》的專書,無論對台灣、香港、還是海外華人,這段歷史都值得重溫。
近年經常有人提及海外港人的時候,就以猶太人為參考對象,其實最能直接比較、借鑑成敗的,特別是資源問題、如何內鬥、如何爭取外援、又有...
作者序
自序:鑑古知今 打破困局
香港政界治絲益棼,沆瀣一氣者有之,二元對立者亦有之,其中原因都離不開「爭權奪利」。自一九四九年起,大量華人不敵國共內戰紛擾,南遷香港。昔日地位顯赫之人,在港歷盡滄桑,生活困苦,後來逐漸向「金錢」著眼,向「利益」招手,變成一個「利字當頭」的人。久而久之,人們無不以「利益」為大前提,開始攀附權貴,顛是倒非。
部分昔日軍政要員避居香江,尋求美國資助,希望建立「第三勢力」組織,發展政治及軍事勢力,反攻大陸。他們起初旗幟鮮明,但是利益在手,受其迷惑,與組織成員勾心鬥角,漸與原意相違,使「第三勢力」的政治及軍事組織,轉眼成空。
幸而,「第三勢力」的青年明白到美國資助得來不易,加倍善用資源,珍惜一分一毫,紛紛成立出版社,提倡閱讀文化,使香港形成一股讀書風氣,一洗「文化沙漠」的形象。當時「第三勢力」出版數目,可謂一時無兩,尤其是友聯出版社及亞洲出版社,出版各式各樣的書籍,琳瑯滿目,令人眼前一亮,成為香港出版界的後起之秀,成就一九五○年代香港文化發展的高峰。
本書以「香港第三勢力流亡錄」為題,主要講述一九四九年以後,香港「第三勢力」在 政治及軍事的發展,雖然發展未如理想,但是「金錢至上」、「弄權為樂」的時事熱話, 每每令人反思社會分崩離析,意識形態撕裂的現象,就是重蹈「第三勢力」的覆轍,足證「鑑古知今」的可貴。
過去十年,筆者鑽研兩岸三地的政治、歷史及文學,期間穿梭港、台兩地,翻閱報刊, 搜尋檔案,訪問重要人物,以《祖國周刊》為題,撰寫博士論文,其中最重要的資料,莫 過於訪問宋叙五教授。宋教授樂育菁莪,使筆者獲益良多。後來,適逢余英時教授撰寫回 憶錄,講述香港「第三勢力」的往事,深受啟發,所以筆者撰寫三篇文章回應,刊於《明報月刊》,反思筆者「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是否需要打破政治局限,才能孕育堅實的文化成果,於是撰寫拙作,憶述一九五○年代的香港,「第三勢力」所掀起的政治風雲。
柴宇瀚
謹序於二○一九年立夏
三易其稿於二○二四年嚴冬
自序:鑑古知今 打破困局
香港政界治絲益棼,沆瀣一氣者有之,二元對立者亦有之,其中原因都離不開「爭權奪利」。自一九四九年起,大量華人不敵國共內戰紛擾,南遷香港。昔日地位顯赫之人,在港歷盡滄桑,生活困苦,後來逐漸向「金錢」著眼,向「利益」招手,變成一個「利字當頭」的人。久而久之,人們無不以「利益」為大前提,開始攀附權貴,顛是倒非。
部分昔日軍政要員避居香江,尋求美國資助,希望建立「第三勢力」組織,發展政治及軍事勢力,反攻大陸。他們起初旗幟鮮明,但是利益在手,受其迷惑,與組織成員勾心鬥角,漸與原意相...
目錄
第一章:左右國共大局的構思:香港「第三勢力」導論
一:活埋的流亡史:何謂香港「第三勢力」
二:擺脫國共觀點:香港「第三勢力」歷史意義
三:超越政治影響:香港「第三勢力」之啟示
第二章:香港「第三勢力」的軍政教要員
一:幕後推手:美中情局的三腳架
二:各據山頭:出版業務橫空出世
三:初試啼聲:政治組織漸見雛形
四:虛張聲勢:軍事勢力群龍無首
五:外交角力:各門各派爭奪資源
六:曇花一現:戰盟的冒起與失敗
七:反攻大陸:發起自由中國運動
八:政治餘暉:文教事業與《自由中國》
第三章 香港「第三勢力」的出版社
一:自由出版社: 一時無兩 成敗一人
二:友聯出版社:人才濟濟 架構龐大
三:人人出版社:曲高和寡 孕育文青
四:高原出版社:叫好叫座 獨力難支
五:自聯出版社:主力雜誌 關心時局
六:亞洲出版社:出版影業 成就不凡
七:今日世界出版社:軟性宣傳 民主自由
八:再生出版社:復刊《再生》 專注論述
九:兩岸夾縫 絕處逢生:「第三勢力」文化事業小結
跋
附錄:參考資料
第一章:左右國共大局的構思:香港「第三勢力」導論
一:活埋的流亡史:何謂香港「第三勢力」
二:擺脫國共觀點:香港「第三勢力」歷史意義
三:超越政治影響:香港「第三勢力」之啟示
第二章:香港「第三勢力」的軍政教要員
一:幕後推手:美中情局的三腳架
二:各據山頭:出版業務橫空出世
三:初試啼聲:政治組織漸見雛形
四:虛張聲勢:軍事勢力群龍無首
五:外交角力:各門各派爭奪資源
六:曇花一現:戰盟的冒起與失敗
七:反攻大陸:發起自由中國運動
八:政治餘暉:文教事業與《自由中國》
第三章 香港「第三勢力」的出版社
一:...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一八四一出版出版日期:2024-04-24ISBN/ISSN:978626982022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