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最系統化、淺白化的「華人社會與文化」專書。
隨書附贈精選歷屆考古題及詳解、文化小知識,讓您學習、考試不漏接!
隨著華語熱的興起,全球各地對於華語教師的需求也日漸增加。自2008年開始舉辦的「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華人社會與文化」就是四個考科的其中之一。
本書出版的目的在於幫助讀者對「華人社會與文化」有另一層了解,及提高「華人社會與文化」該科考試的通過率。因此,從歷屆考古題中進行分類及分析統計後制定本書的大綱再進行撰寫。
全書共十章,前篇以臺灣為主,介紹臺灣的歷史、藝術、民間信仰、宗教文化、中華傳統習俗與禁忌、飲食文化、節慶與歲俗;最後三章則分別論述中國的藝術、戲曲與醫學。
每章另附有以下兩個特色:
1. 歷屆考古題:精選歷屆考古題,進行詳解及解答。
2. 文化小知識:補充與每章主題相關、獨具特色的文化意涵及知識。
期盼對於有志參加華語測驗的學生及從事華語文相關科系的教師,都能讓本書成為容易上手的書籍。
作者簡介:
陳雅芳
現職: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
臺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 華語教師
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 華語教師
國立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 講師
僑委會《學華語向前走》教材執行編輯
僑委會海外華文巡迴教師
各大學華語師資班授課教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臺東大學華文系 舒兆民
國立空中大學數位華語文中心 歐喜強
◎強力推薦
名人推薦:臺東大學華文系 舒兆民
國立空中大學數位華語文中心 歐喜強
◎強力推薦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臺灣歷史
第一節 原住民
關於臺灣歷史的記載,經考古學家發掘後證實約在三萬至五萬年前,在臺灣就已經有人類活動的遺跡。在中國漢人大量移民臺灣以前,臺灣島上居住的是原住民,屬於南島民族(或稱南島語族),定居臺灣時間至少
約七千年左右。數十種南島民族分散在臺灣各地,發展出屬於自己特有的文化。
臺灣法定原住民族共計十六族,至2018年年底內政部統計處統計結果,原住民人口總數約有56.6萬人,其中阿美族人口數最多,佔37.7%,其次為排灣族及泰雅族,三大族佔總原住民人口數約為七成。在原住民人口分佈方面,以花蓮縣最多,約為28.4%,臺東縣次之。臺灣政府認定的原住民十六族為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達悟族)1、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其中尚有巴布薩族、凱達格蘭族、巴賽族、雷朗族、洪雅族、龜崙族、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噶哈巫族、猴猴族、道卡斯族、斯羅卡族等未被識別及認定。而地方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群有三族,包括西拉雅族(臺南)、大滿族(花蓮)及大武壠族(花蓮)。臺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2,使用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在社會文化方面則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系統。其中泰雅族、賽夏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都保留了「紋面」與「鑿齒」(拔齒)的習俗,是原住民族中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原住民各族有其不同的原始宗教信仰,由此發展出的祭祀活動也有所不同。各原住民族的代表性祭祀活動如下:
一、阿美族-豐年祭及捕魚祭
捕魚祭在每年六到八月間舉行,目的在於祭祀海神並祈求漁獲豐收。豐年祭為每年七月至九月舉行,目的是為了歡慶小米豐收及祭祀祖靈,亦有「男人祭儀」的文化色彩,即阿美族社會有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男子
藉由豐年祭的參與來提高自己的階級,負起文化傳承的責任。
二、泰雅族-祖靈祭(感恩節)
泰雅族主要的宗教信仰為「祖靈」,認為祖靈可以保佑家族成員的平安,並保佑一年的農作物能豐收,因此傳統在每年的七月小米收割後舉行祖靈祭,儀式舉行時全社男子皆須參加,以此祈求平安及庇佑。
三、排灣族-五年祭
五年祭,顧名思義為五年舉行一次,儀式約為十五天,儀式內容包括召請祖靈、宴請祖靈、送祖靈等,其中的重頭戲是「刺球」活動,由部落頭目將樹皮製的刺球拋向空中,勇士們持竹竿刺球,刺中者可為宗族帶來
好運。
四、布農族-打耳祭(射耳祭)
打耳祭在四月或五月舉行,僅限於男子參加,是布農族幼童成長中重要的祭典儀式之一,也是訓練其狩獵的作戰能力的一種考核方式。打耳祭是以射中鹿耳象徵來年運勢順利及狩獵豐碩,具有宗教祭儀、社會、教育
及經濟等功能。
五、卑南族-猴祭及大獵祭
猴祭在每年十二月底舉行,是卑南族少年的成年禮,以刺猴方式來培養少年的膽識與勇氣。現在部分以草猴來代替真猴。大獵祭時間晚於猴祭,成年男性須上山打獵,婦女則搭設迎獵門等待男子歸來。
六、魯凱族-小米收穫祭(小米祭)
對魯凱族人而言,小米是生產的農作物中最主要的部份,因此收穫祭是魯凱族人為了感謝祖靈庇祐使其小米豐收而舉行的祭典,時間於每年七月到八月左右舉行。
七、鄒族-戰祭
每年二月至四月舉行,目的是紀念過去的戰爭、祈禱未來戰爭的勝利及消災解厄等,也是祭拜天神及戰神的儀式。戰祭即是過去「出草」回來後的「馘首祭」。
八、賽夏族-矮靈祭
矮靈祭兩年舉行一次,時間為農曆十月,目的在於祈求矮靈不要再因憤怒而降禍。而每十年賽夏族還會舉行一次「十年大祭」。
九、達悟族-飛魚祭及大船下水典禮(大船落成禮)
飛魚祭於二月至三月時舉行,希望藉由慶典招來飛魚使漁獲豐收。飛魚祭分三階段:招魚祭、收藏祭及終食祭。而大船下水典禮是新漁船下水前所舉行的下水禮,是蘭嶼全島的盛事。
十、邵族-祖靈祭
每年農曆八月舉行,是邵族的新年,也是最隆重的祭儀,目的在於慶祝農作物豐收,感謝祖靈保佑,希望藉由祭儀能始漁獲更為豐收,祭典時間可能長達一個月。
十一、噶瑪蘭族-海祭及豐年祭
海祭舉行時間各地不同,目的是祭祀海中之靈及祖靈。豐年祭則屬於農業祭典,時間為七月至八月,目的在於感謝上天及祖靈保佑農作豐收,原為「出草」勝利後的慶祝儀式。
第一章 臺灣歷史
第一節 原住民
關於臺灣歷史的記載,經考古學家發掘後證實約在三萬至五萬年前,在臺灣就已經有人類活動的遺跡。在中國漢人大量移民臺灣以前,臺灣島上居住的是原住民,屬於南島民族(或稱南島語族),定居臺灣時間至少
約七千年左右。數十種南島民族分散在臺灣各地,發展出屬於自己特有的文化。
臺灣法定原住民族共計十六族,至2018年年底內政部統計處統計結果,原住民人口總數約有56.6萬人,其中阿美族人口數最多,佔37.7%,其次為排灣族及泰雅族,三大族佔總原住民人口數約為七成。在原住民人口分佈方面,以花蓮縣...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學習語言正是學習一種文化。從事華語文教學自然得要了解華人文化,也正是身為一個傳揚文化使者的語文教師應有的基本功。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總稱,語言與文化也交互作用著。從文化的類別來看,學者們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國情文化。生活上的有形物質、器物、工藝等是物質文化的表現,在文化課裡,華語
文教學開設相關華人器械與技藝討論的課程,像是甕、鍋、中國結等。有關華人的思維、價值與認知等等,在課程中開設專題來討論,也有的就經典篇章成為思想類的文化教學,如:尊師重道、里仁為美、忍讓謙沖⋯⋯等。制度遷延與發展,形成華人社會中有形無形遵守的原則規矩,形塑華人崇奉與典範的心理,例如:考試舉才、建築風水⋯⋯等。而國情文化則觀察現有國家情勢特性,個別展現的政經財軍⋯⋯等的個別特色,像是華人全球分布、兩岸交流等等。這些都應該是華語文教學課堂中,縱橫在不同程度與不同專業的教學裡,可以說,文化教學涉及的層面是既廣且深,也難怪在華語教師能力認證考科中,「華人社會與文化」一直是難以掌握的一門。
陳雅芳老師是晚學在博士班的學妹,從她在外語學習到華語文教學的淬煉中,個人感受到她的用心與努力,也可以看出她獨有之處,跨領域的學習與歷練,對於語言研究分析以及教學活動設計,有其專業且獨創的產
出。個人意外的是她也能對「語言與社會、文化」的領域出版專書,經其博覽後著書深入淺出,導引讀者進入華人社會文化之堂奧,實為不易。晚學對其跨學科研究得有豐碩成果,亦感佩服之至。
承雅芳老師美意,為其專書序,個人不才,略述幾言,想此書必能嘉惠眾學子,得其提綱挈領之效,並能於教學實踐中能掌握語文教學之精要,個人極力推薦此書。
臺東大學華文系
舒兆民
2019.08.
推薦序二
我是臺灣阿美族的原住民,也是一名華語教師。曾經,有人這麼問我:「你是原住民,怎麼在教漢人說的中文(華語)?」我笑了一下說:「因為你們(指漢人)逼我們講華語啊!」這當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不過
這件事也讓我發現,原來不少人對華語教學者是否為母語者的身分和文化認同感有那麼大的期待。你曾經疑惑過臺灣籍的英語或日語教師為什麼要教這種語言嗎?
一般來說,語言反映了文化的思維模式,所以,兩者是息息相關的,很難抽離,華語也是如此。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中有一考科「華人社會與文化」向來是通過率較低的科目之一。深究其因,脫離不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概念,因為「華人社會」和「華人文化」的範圍難以聚焦在單一物質上。
陳雅芳教授這本《華人社會與文化》統計了「華人社會與文化」考科的歷年命題走向,從中整理出一套脈絡作為本書的架構,它不僅僅只是一本試題分析本而已,而是兼具試題分析和閱讀教材價值的書籍。我個人
認為,它有兩個別於以往同類教材的價值:其一,這本書所提的「華人文化」是較為寬泛的概念,強調臺灣的文化背景與內涵。如同前面提及語言和文化思維密不可分,兩岸所使用的華語也在這樣的前提下,發展出稍微不同的脈絡,這點可以從近年的「華人社會與文化」考科題目中發現。其實,我個人對於臺灣原住民算不算是「華人」有些質疑,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近年的命題已經肯定了臺灣在地樣貌的重要性,是此,鼓勵臺灣的華語教學者對其所處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其二,這本書是相當貼近生活的,舉凡飲食、節慶、娛樂和信仰⋯⋯都是體現在生活周遭的思維產物。而較為傳統的中華文化—如學術思想、典章制度或是文學發展—則以更簡單淺白的方式附註於段落或是題目解析之中,對於不是鑽研文學或歷史研究的華語教學者來說,是容易上手的書籍。
綜合來說,我衷心推薦這本《華人社會與文化》,期待它能嘉惠更多讀者學子。它不會(也不需)取代任何一本同名書籍,而是與其相輔相成。
國立空中大學數位華語文中心
歐喜強
2019.08.
推薦序一
學習語言正是學習一種文化。從事華語文教學自然得要了解華人文化,也正是身為一個傳揚文化使者的語文教師應有的基本功。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總稱,語言與文化也交互作用著。從文化的類別來看,學者們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國情文化。生活上的有形物質、器物、工藝等是物質文化的表現,在文化課裡,華語
文教學開設相關華人器械與技藝討論的課程,像是甕、鍋、中國結等。有關華人的思維、價值與認知等等,在課程中開設專題來討論,也有的就經典篇章成為思想類的文化教學,如:尊師重道、里仁為美、忍讓謙沖...
作者序
自序
從事華語文教學多年以來,認為一名好的華語老師、華語教材編寫者等除了華語語言本體理論基礎外,同時也必須具備中華文化的知識。語言與文化是一體兩面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又影響著語言,了解
一個民族的文化才能正確無誤地使用該語言。華語教師在傳授華語語言本體以外,如何讓外籍學生認識、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都是華語老師所須關注的課題。隨著華語熱的興起,各地對於華語教師的需求也日漸增加,臺灣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為提升對外華語教學者的專業教學能力,自2008年開始舉辦「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考試內容包括國文、華語文教學、漢語語言學及華人社會與文化四科筆試,再加上口語與表達一科口試。各科通過且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始可取得證書,以證明應試者在華語教學方面具備一定的專業度。在「華人社會與文化」一科中,其考試的目的根據「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中的說明,是為了「評量以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者應具備的華人社會與文化知識,內容包括:跨文化溝通、社會文化與語言表達的關係、華人社會文化之外在表現與內在意涵等。」而中華文化浩瀚無窮,因此在「華人社會與文化」一科中的考題範圍也逐年增廣。目前已有許多華語學界的專家學者出版相關書籍,拜讀了各位專家學者的大作之後也深受啟發,使自己對該考科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因而決定出版本書。而本書的出版,目的在於以另一種撰寫方式來幫助讀者能從另一面向了解華人社會與文化,或能提高通過「華人社會與文化」該科考試的通過率,因此本書先從歷屆考古題中進行分類及分析統計後來制定本書的大綱再進行內容撰寫。本書並非學術專書,為求閱讀通暢,有部分來源置於參考書目而未引據於全文之中。此外,礙於時間及人力的限制,本書無法包涵所有的中華文化部分,且不可避免地有遺漏或錯誤之處,還請方家指正。
本書的特色有三個,第一個特色是以統計歷屆考古題的類型後來安排章節,並加強重視臺灣文化部分。共分十章,依序為第一章「臺灣歷史」,討論原住民文化、臺灣史前文化及外族統治時期;第二章為「臺灣藝術」,討論臺灣音樂、臺灣戲曲、臺灣藝陣及臺灣藝術獎項;第三章為「臺灣民間信仰」,內容包括信仰的功能、臺灣民間信仰中的神祇及宗教節慶活動;第四章為「宗教文化」,分別討論佛教與道教的發展及影
響;第五章為「中華傳統習俗與禁忌」,討論出生禮俗、婚禮禮俗及喪禮禮俗;第六章為「飲食文化」,包括臺灣小吃、茶文化及酒文化;第七章為「歲俗與節慶」,討論二十四節氣、天干地支及重要節慶與飲食;第八章為「中國藝術」,討論中國歷代書法及繪畫;第九章為「中國戲曲」,首先討論文學與戲曲的關係,再討論中國傳統戲曲;第十章為「中國醫藥」,包括中醫及中藥兩部分。第二個特色為在每章之後編寫與該章相關的一至四個「文化小知識」,補充正文中所未提到但又深具文化意涵的知識。第三個特色則是在每章的最後加上與該章相關的歷屆考古題詳解,除了針對考古題解答以外,更補充其他文化知識點,以幫助讀者增加相關知識。
本書自去年開始著手編寫,歷經約十個月始完成,在撰寫的過程中也增進了自己在中華文化方面的知識。該書能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師長們、同事們、學長姐們、家人們及學生們的支持。謝謝家人的支持,更特別感謝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學生(按姓氏筆畫排序)尤定中、王薇婷、葉惠文、曾豐銘、曾逸芯、曾子凌、詹宗銘、陳郁琳、陳苡穎、孫誼瑄、蘇琬婷等同學在本書撰寫的過程中不斷地幫忙查找資料及校稿。因為有你們,才使本書得以出版,真心感謝你們一路的陪伴、幫忙與支持。筆者期盼,本書能幫助讀者對華人社會與文化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並為臺灣的華語教學界貢獻一份小小的心力。而本書的未盡之處,但盼未來能加以完整。
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
陳雅芳
2019年暑.
自序
從事華語文教學多年以來,認為一名好的華語老師、華語教材編寫者等除了華語語言本體理論基礎外,同時也必須具備中華文化的知識。語言與文化是一體兩面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又影響著語言,了解
一個民族的文化才能正確無誤地使用該語言。華語教師在傳授華語語言本體以外,如何讓外籍學生認識、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都是華語老師所須關注的課題。隨著華語熱的興起,各地對於華語教師的需求也日漸增加,臺灣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為提升對外華語教學者的專業教學能力,自2008年開始舉辦「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自序
第一章 臺灣歷史
第一節 原住民
第二節 臺灣史前文化
第三節 外族統治時期
第二章 臺灣藝術
第一節 音樂
第二節 戲曲
第三節 藝陣
第四節 藝術獎項
第三章 臺灣民間信仰
第一節 信仰的功能
第二節 臺灣民間信仰中的神祇
第三節 宗教節慶活動
第四章 宗教文化
第一節 佛教
第二節 道教
第五章 中華傳統習俗與禁忌
第一節 出生禮俗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自序
第一章 臺灣歷史
第一節 原住民
第二節 臺灣史前文化
第三節 外族統治時期
第二章 臺灣藝術
第一節 音樂
第二節 戲曲
第三節 藝陣
第四節 藝術獎項
第三章 臺灣民間信仰
第一節 信仰的功能
第二節 臺灣民間信仰中的神祇
第三節 宗教節慶活動
第四章 宗教文化
第一節 佛教
第二節 道教
第五章 中華傳統習俗與禁忌
第一節 出生禮俗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