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級民主前輩與歷史學者何義麟、康寧祥、陳志剛、陳怡宏、陳芳明、陳菊、陳進傳、陳翠蓮、游錫堃、黃文瀚、黃惠君、楊晉平、蔣朝根、薛化元合著
★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賴清德、國史館館長陳儀深、文化部部長史哲專序推薦
「臺灣的民主之路,雖然曲折,但彰顯了屬於臺灣人的堅韌與毅力。《臺灣民主蘭城尋蹤文集》,正是台灣民主歷程的見證和紀錄。」──總統 蔡英文
在追求民主的百年歷史中,宜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回顧經歷殖民與威權統治的臺灣,民主聖地宜蘭不僅孕育出了武裝抗日的簡大獅、文化與政治運動者蔣渭水和石煥長、國民黨統治時期提出〈告臺灣同胞書〉的郭雨新,還有因「美麗島事件」被軍法審判的林義雄與陳菊等前輩,以及諸多先行者;他們以無比的韌性,堅持追求民主和自由,追求一個屬於臺灣人的臺灣。
本書收錄重量級民主前輩與歷史學者的深度對話,透過3篇精彩演講和11篇專論,以嚴謹的史料考索,帶您一同前往蘭城民主尋蹤。
作者簡介:
【作者群】
游錫堃(立法院院長)
陳 菊(監察院院長)
康寧祥(財團法人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陳志剛(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
陳怡宏(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員)
陳進傳(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名譽教授)
黃文瀚(宜蘭大學、德霖科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陳翠蓮(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蔣朝根(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何義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楊晉平(宜蘭社區大學講師)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黃惠君(作家/歷史研究者)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歷史系合聘教授)
*以上依研討會發表論文順序
【主編策畫】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本會成立於1990年,以清治時期「仰山書院」之名為稱,是宜蘭縣第一個匯聚民間文教力量的公益法人。
仰山秉持「公益、本土、前瞻、開放」原則,以「文化、教育、環保」、「宜蘭厝建築」、「社區總體營造」等領域為探討對象,並贊助博、碩士論文,獎勵「宜蘭學」研究。近十年來,更以「綠能、有機、在地」理念,推動《有機農業促進法》於2018年順利三讀通過,其後透過食農教育、綠色教學,藉以促進臺灣有機生產與綠色消費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亦致力臺灣民主政治發展史相關研究,除了出版《臺灣民主蘭城尋蹤》專書,並邀請眾史家梳理宜蘭舊城與臺灣民主發展,舉辦「臺灣民主蘭城尋蹤學術研討會」。今將研討會論文彙編出版為本書,還原在地歷史真相,以利再現宜蘭舊城的百年風華。
章節試閱
〈臺灣民主,蘭城尋蹤〉/游錫堃
(以下為摘錄,全文完整圖表註釋,請參本書)
「臺灣民主,百年追求」,臺灣民主歷經無數先賢的血淚付出,才有今天的甜美果實,謹以此文與大家一同回顧屬於宜蘭、屬於臺灣的民主奮鬥歷程。
我出生於1948年,那是二二八大屠殺的翌年,是臺灣人噤聲、蔣氏「遷占者」政權改寫歷史的時代,我與我同時代的朋友們在那樣的氛圍下成長,每當我們回顧過往,總是只知中國,不知臺灣。直到我們成年甚至已然老邁,才逐漸明白,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抹滅了屬於臺灣這片土地、人民自身的歷史與故事。
美國前總統傑弗遜先生曾說:「自由之花必須經常用暴君與愛國者的鮮血澆灌」。檢視全世界各國的民主轉型案例,從極權體制走向民主的道路,絕非是平坦無阻的康莊大道,路上荊棘滿佈,道阻且長。如今臺灣的民主被譽為國際典範,是全球華文圈的第一個民主國家,更是全球民主同盟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這些傲人的成果從何而來?由過去威權政府的教育裡,找不到真相。
當年的威權政府傾全力抹去逾百年來臺灣先賢追求自由民主的史實,文字可以竄改,但是足跡終究無法全部塗滅。歸功於多年來許多學者與研究者的努力,我們得以回顧無數先烈前賢的犧牲奮鬥真相,並領悟到,正是他們在歷史長河中的前仆後繼,才點亮了今日的民主臺灣。
感謝眾多專家學者們的幫忙,我有幸得以閱覽許多以往不曾見過的史料,尋回臺灣人的驕傲。身為宜蘭人的我,也藉此了解屬於宜蘭的民主血淚,更發現臺灣百年的民主歷程裡,宜蘭人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了瞭解宜蘭人的貢獻,也為了找回宜蘭人在臺灣民主歷史中曾被迫消失的那片拼圖,我們推動「臺灣民主,蘭城尋蹤」系列計畫,包含本次(2023年)的「臺灣民主,蘭城尋蹤學術研討會」,期許以宜蘭舊城作為基點,集眾家之力,尋找臺灣民主的蹤跡,以深化在地文史研究、發揚先賢堅韌精神,並在臺海關係逐漸緊張的時刻,藉由先賢不畏不懼的精神,強化土地認同,建構主體意識,鞏固全民防衛意志,因為人民的防禦意志是最佳國防。
●回首臺灣民主路
回首臺灣民主路,其艱辛追求的開端,不能不提滿清統治時期蒙昧的前現代,那是滿清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此後,滿清政府從臺灣撤退,軍隊與武器也離開臺灣,臺灣人民在沒有元首、沒有政府、沒有正規軍隊、沒有精良武備、沒有足夠糧餉補給的情況下,仍堅強迎戰裝備精良的日軍。其後,大大小小的武裝抗爭持續了20年之久,甚至曾使日本傳出「臺灣賣卻論」,展現臺灣先烈前賢反入侵、反殖民,壯烈抗敵的精神,令人讚嘆。
隨著日本政府加強軍力鎮壓,反抗者資源逐漸消耗殆盡,臺灣人民的抵抗,也從「武裝抗日」逐漸轉變為「文化抗日」,並以爭取「自治」為階段性目標。促成此一改變的原因,不能不談到日本大正民主及當時的國際上自由主義風潮。1905年起,日本開始了所謂的大正民主時期,雖然主流思想仍以永久保有殖民地作為主要目的,但其反對武斷統治、改善殖民地治理、人道對待殖民地等主張,仍為臺灣創造了許多空間。另外,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14點和平原則,其中「民族自決」的理念更席捲世界各地受列強欺凌的地區與殖民地。蔓延全球的自由主義思潮,使許多地區開始向殖民統治政府要求更多政治參與的權利。
臺灣的知識份子置身此思想潮流與時代巨浪下,也改變了1895年以來對日本殖民政府的抗爭模式。1921年,「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初興,有志之士前往東京帝國議會請願,爭取設置臺灣議會。同年10月也在島內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以在各地演講、讀報等形式為臺灣開啟了民主與文化啟蒙的浪潮。歷經了多年的努力及國際與日本國內情勢上的改變,1934年臺灣總督中川健藏提出以推動地方制度改正來換取停止請願活動,林獻堂等人也於1934年9月決議停止議會設置請願運動。81935年,總督府公告「臺灣地方自治制度改正案」,臺灣迎來史上第一次地方選舉。
●「蔣石雙雄生僻遠,蘭城底事出豪英?」
回溯至1920年代,正是蔣渭水、石煥長等全臺有志之士的勇往直前、轟轟烈烈,才為臺灣開啟了影響一整個世代的民主與文化思潮。今年適逢「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暨「治警事件」100週年,1923年1月16日,由石煥長擔任「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負責人,依法向「臺北州北警察署」提出結社報備,2月2日遭禁後,利用臺灣、日本兩地的法域差異,於1923年2月16日在東京報備成立,成為臺灣史上第一次依法成功設立的政治結社。但是,同年的12月16日,臺灣總督府卻以「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展開全島大逮捕,史稱「治警事件」。
研讀這段歷史脈絡,越發使人好奇,當時全臺文化抗日之能人志士眾多,為何出身地處偏遠、人口稀少宜蘭舊城的蔣、石兩位先賢會在「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成立過程中扮演領導角色?而其後的臺灣五次重大政治結社運動中,宜蘭人為何總會在決策核心中扮演要角?跟宜蘭舊城有什麼淵源?研究發現,出身在宜蘭舊城的「蘭城四傑」(蔣渭水、石煥長、蔣渭川、郭雨新),在地緣上,彼此有著密切的相關性(見圖一、圖二)。依據黃文瀚博
士的考據,他們的故居大多位於宜蘭市北門附近,若加計在世年代及鄰里互動史料,推想其相互間影響12的可能性極大,並可以進一步推測出「文魁武將」(前清進士楊士芳、「抗日三猛」之一的簡大獅)對「蘭城四傑」有著直接或間接及或多或少的薰陶和化育。
「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由於宜蘭舊城蘊含了既廣且深的文史素材,加以今年是「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100週年,而「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是以,從臺灣的政治結社發展史入手,是一種理解臺灣百年民主歷史的取徑。而根據史料,我們整理出六次臺灣重大的政治結社(見表一),其中都有宜蘭人的身影。有鑑於此,本次學術研討會希望匯集眾專家學者之力,不只釐清蘭城先賢的過去,更探究蘭城先賢與臺灣民主的關聯,一同考究屬於宜蘭、屬於臺灣的民主發展史。
●宜蘭先賢的血淚與傳承
從(圖三)可以更清楚了解六大政治結社參與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實線作連結,標示他們有著傳承般的關係。圖中也列入楊士芳與簡大獅,並以虛線的方式向後連結其他先賢,係以推理的方式,得出兩者可能有薰陶關係。首先來看「文魁武將」楊士芳與簡大獅。楊士芳作為前清進士,並未參與武裝抗日,但從他在清領時期倡建「延平郡王祠」、在日治初期興辦全臺首間祭祀岳飛的「碧霞宮」,及在教育、文化上的推廣事蹟等來看,或許更傾向於將他歸類為以文化的方式,進行民族正氣的延續。而「抗日三猛」之首的簡大獅,作法剛好與之相反,其武裝抗日及從容赴義的表現,則彰顯了宜蘭人勇於反抗的另一面。以下引文(圖四)取自1900年《臺灣日日新報》,可資為證。
《臺灣日日新報》係親日本殖民政府的媒體,斷無特別要美化簡大獅的動機。文中報導簡大獅在行刑前「毫無畏懼的情態」、「從容不迫地上了絞刑臺」,令人動容。由以上引文可知,楊、簡兩者截然不同的行為模式,皆含有對抗強權、反殖民欺壓的潛在意識,而這也為蘭城提供了孕育民主先賢不可或缺的養分。
接著來看百年來六大政治結社的宜蘭參與者。除了1923年「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外,1927年蔣渭水籌組的「臺灣民眾黨」,也成為臺灣史上第二次的重大政治結社。渭水先生雖然英年早逝,但渭水先生「薪盡火傳傳至理」,其反殖民、爭民主的核心理念,啟蒙了一整個世代的臺灣人民。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蔣渭川與各地的啟蒙世代先賢於1946年組織了臺灣史上第三次重大政治結社「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蔣渭川是九位常任理事
之一,並兼任總務組長。然而這股追求自由民主的火苗,卻在1947年二二八大屠殺中,被陳儀政府趁機鎮壓、解散、參與者遭追捕甚至密裁,火苗幾近湮滅。直到1960年,與蔣渭水同樣居住在宜蘭城北門附近,繼承蔣渭水精神的郭雨新,與雷震、傅正等人籌組臺灣史上第四次的重大政治結社「中國民主黨」,並擔任七常委之一及組織委員會召集人。怎奈遭到威權國民黨政府打壓,中國民主黨因而胎死腹中,組黨再次宣告失敗,參與者下獄、退隱、轉職,僅餘郭雨新先生一人承擔起黨外傳承的支柱,連結著全島的民主人脈。可嘆最終郭雨新仍在威權國民黨政府打壓之下,被迫遠走他鄉抑鬱而終。儘管如此,他在臺灣所培養的新一代本土有志青年,不斷開枝散葉,成就了「薯衰枝湠湠群英」的黨外民主勢力。
1979年的「美麗島政團」,是臺灣第五次的重大政治結社,遭到蔣氏政權當局炮製暴亂,史稱「美麗島事件」。事後當局羅織罪名,軍法審判的受刑人中就有四位是郭雨新的嫡系子弟兵,其中陳菊、林義雄更是宜蘭人。此後,郭雨新的子弟兵及許多黨外人士仍持續奮鬥,終於在1986年,「1986黨外選舉後援會」統合眾多黨外勢力,在圓山飯店突襲組黨,成立了臺灣戰後第一個民主反對黨:「民主進步黨」。「圓山組黨」不僅衝破黨禁,也促進了翌年的解除戒嚴及其後臺灣的民主轉型。
●結語
隨著臺灣史的研究及相關史料出土越來越多,還原許多過去先賢為臺灣民主奮鬥的犧牲奉獻及其生平事蹟。其中,也有研究者追溯蔣渭水先生民主政治思想的啟蒙源頭,發現20歲之前的渭水先生,受到宜蘭城的大環境薰陶甚大,其父親蔣鴻彰和業師張鏡光先生更是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
攤開臺灣六次重大政治結社運動的歷史,赫見決策核心主事者都有宜蘭人的身影,當年地處偏遠的宜蘭舊城何以孕育出多位傑出民主先賢?除了前述個人淺見外,也希望藉由本研討會拋磚引玉,帶動臺灣各地找回屬於在地的民主先賢事蹟,一起讓這段過去遭到掩蓋的臺灣民主歷程更加完整。
最近十年,國際的民主版圖不斷縮減,臺灣作為華文圈唯一的民主燈塔,歷經三十多年的民主轉型,成就世人驚豔的堅韌民主政體,以傲人的經濟與科技成就貢獻國際社會,儘管如此,臺灣仍然時刻遭受對岸的強權霸凌、威逼恫嚇。此刻「臺灣民主,蘭城尋蹤」學術研討會與系列計畫的逐步推動,期許能點亮熠熠明燈,為臺灣民主發展的歷史研究持續累積更豐碩的成果;也希望百年來民主先賢反威權、反壓迫、爭民主、不屈服的意志,能成為國人捍衛主權、對抗外敵、守護家園的資糧。因為人民的防禦意志是最重要的國防。
〈臺灣民主,蘭城尋蹤〉/游錫堃
(以下為摘錄,全文完整圖表註釋,請參本書)
「臺灣民主,百年追求」,臺灣民主歷經無數先賢的血淚付出,才有今天的甜美果實,謹以此文與大家一同回顧屬於宜蘭、屬於臺灣的民主奮鬥歷程。
我出生於1948年,那是二二八大屠殺的翌年,是臺灣人噤聲、蔣氏「遷占者」政權改寫歷史的時代,我與我同時代的朋友們在那樣的氛圍下成長,每當我們回顧過往,總是只知中國,不知臺灣。直到我們成年甚至已然老邁,才逐漸明白,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抹滅了屬於臺灣這片土地、人民自身的歷史與故事。
美國...
推薦序
〈推薦序〉/蔡英文 總統
臺灣的民主之路,雖然曲折,但彰顯了屬於臺灣人的堅韌與毅力。《臺灣民主蘭城尋蹤文集》,正是臺灣民主歷程的見證和紀錄。
此書收錄了「臺灣民主,蘭城尋蹤」研討會的11篇論文,並記錄了3場精采的專題演講,帶領我們回顧經歷殖民與威權統治的臺灣,如何孕育出許多民主前輩;也看見他們,以無比的韌性,堅持追求民主和自由,追求一個屬於臺灣人的臺灣。
在這段民主的百年歷史中,宜蘭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像是創立「臺灣民眾黨」的蔣渭水,曾經擔任臺灣省議員、提出〈告臺灣同胞書〉的郭雨新,以及後來「美麗島事件」被軍法審判的林義雄、陳菊。他們的理念和行動,都加速了臺灣民主的發展。
透過此書,除了重現歷史記憶,也讓大家對蔣渭水、郭雨新等人的論述和思想,有更深入的認識,我們也得以將這些史實,繼續傳承下去。
在今天的臺灣,民主不只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制度,更是我們重要的文化和精神。然而,臺灣的民主仍面臨著威權主義的挑戰,錯假訊息及認知戰,也在海內外分化著我們,消磨我們對民主自由的信心。
我相信,此書的出版,呈現臺灣人追求民主、堅韌不屈的奮鬥史,能使我們記住過去、珍惜現在,繼而追求民主永續的未來。
因此,我要請每一位翻開此書的朋友,將這些臺灣的民主故事分享出去,讓更多人從中得到啟示,了解臺灣民主的脆弱和珍貴。
永續民主是臺灣堅持的道路,這不僅是每一個臺灣人的責任,也是我們對下一代的承諾。在這條路上,讓我們攜手團結,一起當臺灣的守護者,守護這塊土地最珍貴的民主價值和自由精神。
===============================
〈推薦序〉/賴清德 副總統
民主不僅是臺灣的驕傲,也是我們生活的日常。根據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公佈的2022年全球民主指數報告,臺灣在167個受評比的國家和地區中名列全球前10,亞洲第1。
不過,臺灣作為舉世矚目的「亞洲民主燈塔」,我們的民主成果並非從天而降,民主歷程也非一帆風順,而是許多民主前輩,犧牲青春歲月,冒著入獄、甚至喪失生命的危險,一步一步爭取而來。
從1923年「治警事件」迄今,正好100年,在這百年追求民主的崎嶇道路上,從「臺灣文化協會」,再到1927年「臺灣民眾黨」、1946年「臺建協」、1960年「中國民主黨」、1979年「美麗島雜誌社」、1986年「民主進步黨」組黨的臺灣五大組黨運動中,宜蘭人為何總是扮演重要角色?為何我們總是稱讚宜蘭為「民主聖地」?這本學術論文集為我們提供許多值得參考的歷史研究成果。
感謝仰山文教基金會舉辦「臺灣民主蘭城尋蹤學術研討會」,透過史料和地方文史工作的積累,邀集重要民主前輩和歷史研究者,互相對話、發表重要研究成果,並編寫成冊出版,讓更多人了解屬於臺灣人的民主源流與歷程,完善臺灣民主發展史的論述,讓我們能記憶這些重要的民主追尋時刻。
歷史是國家民族的根基,唯有透過對過去的紮實研究,才能將臺灣百年的民主發展經驗轉化為沃土,為下一代臺灣人民的未來發展扎下穩健的根。
尤其,當前國際極權勢力正在集結、向外擴張,世界上包括臺灣在內的許多民主國家都受到極權勢力的威脅。在此重要關鍵時刻,我們不僅要持續深化臺灣民主的精神、更要將這些價值結合我們的優勢,堅定地與自由民主陣營站在一起,才能共同抵抗極權力量的擴張,守護自由民主的價值與生活方式。
作為以守護臺灣民主和平為職志的政治工作者,未來我將持續凝聚人民的力量,打造民主共同體,團結國家,一方面從容因應集權威脅,處理國內外各項的挑戰;另一方面,也將堅定落實民主治理,秉持公開透明、人民作主的精神,建立開放政府,提升人民參與公共審議,透過由下而上的民主程序,來強化臺灣的民主韌性。
而所有這一切,都需要以對臺灣民主發展歷程的紮實研究為基底,才能成其大。再次感謝仰山文教基金會能所做的貢獻,也很高興能為這本論文集作序,期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棒接一棒,持續將民主的聲音和記憶保存,發揚光大。
===============================
〈推薦序 宜蘭人與臺灣民主發展〉/國史館館長 陳儀深
2023年10月10日在總統府前舉行國慶典禮儀式的前後,朝野對於中華民國國慶日為何在宣傳的LOGO出現英文的Taiwan National Day字眼,有一番唇舌之爭;這件事當然與蔡總統上任以來常常使用「中華民國臺灣」有關,反映了臺灣社會在認同方面尚有分歧,全民選出的總統想在「中華民國」與「臺灣」之間取得平衡,但是此舉不但統派政治人物不高興、臺派方面也不乏批評的聲音。
但是在表徵符號之外,總統府前的國慶節目包含美、日青年團體的樂儀隊,臺灣參與亞運各項競賽得到獎牌的英雄紛紛出列,來自基層的宮廟武術團體或愛好街舞的青少年朋友,都是節目的要角,共同譜成一個充滿活力的臺灣圖像、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圖像。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由資深藝人楊烈吟唱日治時期文化抗日知識份子蔡惠如的作品〈意難忘〉,描繪了日治時期蔡惠如因治警事件被判入獄、民眾到清水火車站「老輩青年齊相送」的情景,蔡惠如的感受是「喜民心漸醒、痛苦何妨」。我在典禮現場頗受觸動,於是最近在某大學任教「臺灣政治發展」的課程中,適時播放這一段吟唱給同學們觀看,由於影音是配合著空拍機居高臨下、穿梭攝錄三軍儀隊持槍肅立的場景,令人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
那天,負責主持國慶典禮的就是立法院長游錫堃,他熱愛漢詩吟唱並且熟稔臺灣文化協會先賢的掌故,宜乎有這樣的節目安排;而且在相當程度上,藉著日治下臺灣先賢的行誼,實已默然回答了上述執著於符號表徵者的疑問。
2023年5月19-20日,仰山文教基金會在宜蘭市舉辦「臺灣民主蘭城尋蹤學術研討會」,發表11篇與蘭城先賢有關的論文,焦點一方面在武裝抗日的簡大獅、文化與政治運動者蔣渭水、石煥長,另一方面也著墨於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蔣渭川、郭雨新。個人應邀擔任陳芳明教授報告〈歷史的孤兒蔣渭川〉一文的與談人。陳教授的文章架構是國民黨員蔣渭川、被利用的蔣渭川、兵臨城下前的蔣渭川以及被遺棄的蔣渭川等四個段落,描述一個對祖國過度樂觀的知識份子,如何輕信陳儀和張慕陶等軍政要員、去電臺廣播把陳儀「發誓不會用兵」的立場傳達給民眾,援軍來了之後(3月10日)卻有武裝警察持槍闖入對他開槍,結果誤中了他的女兒巧雲(死亡)、兒子松年(重傷),蔣渭川逃亡一年之後雖因政府對他「寬大」而重見天日、甚至畀以官職,但在歷史評價方面他已成了「歷史的孤兒」。
筆者昔日研究「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所撰寫的論文,曾經從處理委員會的立場批評蔣渭川在動盪的局勢中站錯邊,雖然他的兒女無辜受害令人同情,但他(受軍政高層之託)扮演的角色破壞了反抗陣營的團結,所以當他將被國民黨政府重用時所引起的民間反彈,不必然是派系鬥爭(陳芳明所謂的半山集團的攻擊)使然,而是他犯了歷史的錯誤所要承擔的代價。不過,故事如果停在這裡實在無法為蔣渭川定論,個人認為應該檢視蔣渭川從1950年擔任內政部常務次長至1960年轉任行政院顧問、甚至1964年擔任省府顧問為止,蔣渭川的公職生涯到底為臺灣做了甚麼事?然後一起來論斷蔣渭川的功過,才會比較公平。換言之,這個問題還有研究空間。
根據蔣理容女士所著《秋霞的一千零一夜》,說到蔣渭川短暫擔任民政廳長四十天,迫切想做的事除了改善兵役制度,讓阿兵哥的福利好、素質高以外,還想調查二二八的死亡人數;而在內政部次長任內也甘冒大不韙,「經常向總統上書」,說戒嚴是國家之恥……。這讓我想起另一位備受爭議的戰後臺灣名人陳逸松,近年被一位二二八受難者的後代出書批評為二二八慘案期間「可能是最大尾的臺奸」,罪狀之一是他有一位福建漳浦的姪輩陳達元是軍統少將(所以陳逸松「就成為」軍統局的特務?),以及李翼中說3月9日宣布戒嚴之後警總的軍事部署包括以陳逸松為別働隊的參謀長(陳逸松說他是文人不可能去當參謀長、而且那時他根本不認識李翼中)云云。個人認為陳逸松後來跑去中國又因周恩來的信任等因素當上人大常委,從臺灣人的立場而言固是一種背叛,但也要看他在一九八○年代中國修憲期間、擔任要職的陳逸松為臺灣說了什麼話、起了甚麼作用,以及陳若曦從中國逃往香港的時候,陳逸松幫了甚麼忙等等;退一步說,他後來去中國是一回事、二二八期間的功過應是另一回事。
為什麼我要在寶貴篇幅附帶來談論陳逸松?除了胡適先生說「辯冤白謗、第一天理」這方面的價值,當然因為陳逸松也是宜蘭人啦。
臺灣在民主化以後由民進黨執政已近十六年,在臺灣人當家作主的時代,心理上實不宜仍然停留在威權時代「被害者」的位置;今要把理念成功化為政策,有時不免折衷妥協,可是在(例如)能源環保或國家定位等敏感議題,都會遇到兩種極端的挑戰,執政者要能成事,經常要和對手周旋而不能只和同溫層說話,如何在「手段權變」與「目的堅持」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公平地「知人論事」?個人認為都是「國家建立」與「民主鞏固」的重要課題。但願我這樣藉題發揮,不會與「宜蘭人與臺灣民主發展」偏離太遠吧,是為序。
===============================
〈推薦序〉/文化部部長 史哲
1895年甲午戰爭清國戰敗,清廷將臺灣割讓日本,臺灣人反對割讓,組織義勇軍,在全臺各地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鄉土保衛戰,日軍花費半年才全臺大致平定。由於對日本統治的不滿,臺灣人在各地前仆後繼地進行武裝抗日將近20年,直到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後,武裝抗日才逐漸平息。
與此同時,新一代接受近代教育的臺灣知識份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民族自決風潮下,也開始向殖民者爭取更多的政治參與權利,發起了臺灣議會請願運動,並組成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開啟臺灣民主的百年追尋。這些臺灣人的政治運動,引起日本殖民者臺灣總督府的不滿,在1923年12月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大舉逮捕並起訴參與人士,最終主導者宜蘭人蔣渭水等人被判刑入獄,史稱「治警事件」。
今年適逢「治警事件」100周年,立法院長游錫堃與宜蘭各界人士創辦的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長期關懷臺灣文化主體性建構的,特別於5月間舉辦「臺灣民主蘭城尋蹤學術研討會」。會中除邀請游院長以「臺灣民主蘭城尋蹤」為題演講,詳述以宜蘭舊城民主發祥為核心外,也著重追尋臺灣人百年來追求民主的歷程,並邀集戒嚴時期黨外領導人士康寧祥董事長及陳菊院長專題演講,著重闡述在戰前的蔣渭水,以及戰後的宜蘭民主前輩郭雨新等人事蹟與臺灣民主發展關連。為使臺灣人更加瞭解臺灣民主百年追尋過程以及宜蘭民主前輩諸如蔣渭水、石煥長、蔣渭川、郭雨新接續不斷地努力的事蹟,研討會也邀集臺灣史學界的重要學者先進發表了11篇擲地有聲的研究論文。透過論文的實證研究,也使我們更能理解這些先行者為了臺灣民主所做的巨大貢獻。這些民主前輩的事蹟也正是臺灣人反強權、爭民主的臺灣精神的具體發揚。
為使更多臺灣人能夠理解臺灣人的百年民主追尋,值此百年紀念時刻,仰山文教基金會特別將研討會的演講內容及11篇研究論文集結成《臺灣民主蘭城尋蹤文集》一書。論文集的內容具體展現了臺灣主體性史觀,並期盼能讓更多人了解臺灣的民主歷程。也正是由於這些前輩的民主追求,現在的臺灣社會才有更多的餘裕與自信,能夠發展出具有臺灣主體性的文化。本人也期許未來文化部能夠站在這些民主前輩的肩膀上,持續「壯大臺灣內容、建立文化自信」,讓臺灣走向世界。
〈推薦序〉/蔡英文 總統
臺灣的民主之路,雖然曲折,但彰顯了屬於臺灣人的堅韌與毅力。《臺灣民主蘭城尋蹤文集》,正是臺灣民主歷程的見證和紀錄。
此書收錄了「臺灣民主,蘭城尋蹤」研討會的11篇論文,並記錄了3場精采的專題演講,帶領我們回顧經歷殖民與威權統治的臺灣,如何孕育出許多民主前輩;也看見他們,以無比的韌性,堅持追求民主和自由,追求一個屬於臺灣人的臺灣。
在這段民主的百年歷史中,宜蘭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像是創立「臺灣民眾黨」的蔣渭水,曾經擔任臺灣省議員、提出〈告臺灣同胞書〉的郭雨新,以及...
目錄
推薦序/蔡英文
推薦序/賴清德
推薦序/陳儀深
推薦序/史 哲
臺灣民主,蘭城尋蹤/游錫堃
春牛、虎將、老驥:郭雨新先生的民主之路/陳菊
蔣渭水、郭雨新先生與臺灣民主發展/康寧祥
簡大獅與臺灣武裝抗日的歷史記憶/陳志剛
再論反抗者宜蘭人簡大獅/陳怡宏
試論日治前期臺灣的非武裝抗日/陳進傳
熱血男兒壯志雄飛──蘭城民主啟蒙先賢故居地與活動處考據/黃文瀚
重讀蔣渭水:他的抵抗論述與思想淵源/陳翠蓮
蔣渭水先生與臺灣民主啟蒙運動/蔣朝根
治警事件的時代背景與制度環境──以宜蘭社會網絡之變遷為中心/何義麟
石煥長與治警事件/楊晉平
歷史的孤兒蔣渭川/陳芳明
蔣渭川與二二八爭普選運動初探/黃惠君
郭雨新的政治改革主張與民主運動/薛化元
推薦序/蔡英文
推薦序/賴清德
推薦序/陳儀深
推薦序/史 哲
臺灣民主,蘭城尋蹤/游錫堃
春牛、虎將、老驥:郭雨新先生的民主之路/陳菊
蔣渭水、郭雨新先生與臺灣民主發展/康寧祥
簡大獅與臺灣武裝抗日的歷史記憶/陳志剛
再論反抗者宜蘭人簡大獅/陳怡宏
試論日治前期臺灣的非武裝抗日/陳進傳
熱血男兒壯志雄飛──蘭城民主啟蒙先賢故居地與活動處考據/黃文瀚
重讀蔣渭水:他的抵抗論述與思想淵源/陳翠蓮
蔣渭水先生與臺灣民主啟蒙運動/蔣朝根
治警事件的時代背景與制度環境──以宜蘭社會網絡之變遷為中心/何義...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0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