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從習慣的觀點談如何撰寫一本符合真、善、美、速四原則的學術論文。
語文是人類用於和同類溝通的工具。雖然不同文化種族使用不同語言,它仍是最方便的一種。溝通有講話和時空上文字溝通,目前科技發達,兩者都可用於和眼前與時空上不在場的同一文化的人溝通。
前述的撰寫四原則內容,在第四、第五、第六章分別有詳細說明,而為了幫助讀者可經由具體的自我訓練逐步提升撰文能力,筆者創立了一種途徑量化作品,讓寫作物在每一原則上獲得一個分數,根據這四個分數可畫出一張得分線圖,它可助讀者了解第七章所提的「讀其文如見其人」的有趣議題。
第八章則是著重在本書主旨:如何撰寫一本好的學位論文,同時本章內容也能給撰文寫書之事帶來不少新看法。
現今現代社會,不管為了金錢、名譽與權力都要靠良好的溝通技巧。自身與學術界的人為了升等,一方面必須提出一本或以上的好論文,另一面也要靠和學術界其他人的良好溝通技巧。據於善的原則,筆者在第九章特別地寫了這件事。
第十章談到目前的寫作人不能忽視的革命性題材,亦則人工智慧,英文簡稱為A I。寫作上它可以成為你的最佳幫手,但若不小心隨便用它,你就可能受其害無窮。筆者力勸讀者詳讀它,善用其益處,遠離其害處。
作者簡介:
柯永河
1930年出生於臺灣南投的一個農家子弟,1953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為臺大心理系第一屆畢業生。之後赴美進修,取得密西根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與博士學位。1960年起受聘於臺大心理學系,歷任心理學系系主任、臺大學生輔導中心主任,至2000年退休後,仍以名譽教授身分,但不支薪式持續教學工作至2022年。
柯永河教授歷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一生投入臺灣心理衛生的學術與實務工作。於心理衛生協會任職期間積極推動《心理衛生法》,為今《精神衛生法》、《心理師法》等之前身,為臺灣的心理衛生體系與心理師證照制度立下基礎。
在臨床心理學學術上,所開發的《柯氏性格量表》(KMHQ)為早年沒有合適心理衡鑑工具的台灣臨床心理界開出實務新路,至今應用廣泛,柯永河教授並因此工具之編製成功以及對「習慣心理學」理論之提倡,獲頒行政院傑出科學與技術人才獎。之後,他更深地投入「習慣心理學」之研究與教學,以其為畢生志業,並配合習慣理論,由此進一步研發《健康、性格、習慣量表》(HPH),亦深具臨床應用價值。
柯永河教授勤於教學,於臺大心理系開設臨床心理博士班課程,包括吳英璋、余德慧、柯慧貞、許文耀、張素凰、梁培勇、李錦虹、陳淑惠等傑出臨床心理學家均是他的學生。他亦勤於寫作,著有《人性的好園丁:羅嘉思》、《心理衛生學》(上、下冊)、《臨床心理學》(上、下冊)、《臨床神經心理學概論》、《心理治療與衛生:我在晤談椅上四十年》(上、下冊)、《習慣心理學》、《生活藝術心理學13講》等書。
不管是引進國外的臨床神經心理學新知,或是編製心理衡鑑量表、推動心理衛生工作、開發習慣心理學之理論與應用等等,柯永河教授一生都扮演臺灣臨床心理學開拓者的角色,因而獲頒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聯合年會終身成就獎、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被譽為臺灣臨床心理學之父。
於2020年12月,鑑於柯永河教授對臺灣心理學界有多方面的貢獻,台灣心理學會頒發終身成就貢獻獎。
章節試閱
三、王副總編輯為我寫作找來的資料
王副總編輯離開以後,我就立刻把那些書一本一本地拿起來看,大大、小小、厚的、薄的都有。其中有一本很快地吸引了我的視線,書名是《中國語文能力表達》,乃由普義南主編,共有九章,作者有曾昱夫、林黛嫚、李蕙如、羅雅淳、侯如綺及黃文倩等六人。當時,他們都是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每人分別擁有臺灣某一大學的中國文學博士學位,書的出版日期是2012年9月,王副總編輯帶來的那一本已經是第三版的第七刷了。
書中每一章題目與相關內容分別如下:第一章:語言與中國文字,由曾昱夫撰寫,內容安排包括導言,語言系統與結構,漢字系統,延伸閱讀,練習單元。第二章題目與內容是:寫作與構思原理,內容的安排是為什麼要寫作,構思與取材策略,寫作診療室,然後和第一章一樣有延伸閱讀和練習單元兩部分,由林黛嫚撰寫。第三章的題目是議論與思考方式,內容包含導言,語理分析,推論與謬誤,由李蕙如撰寫。第四章的題目與內容是修辭與廣告,由羅雅純執筆,其他章的內容我暫時不一一枚舉,等到以後需要時,另行介紹。
看過此書全部目錄以後,我立刻感覺到,這些內容不也就是我將來要寫的全部內容嗎?既然已經有人寫了,我何必再寫,而且很可能會被指為抄襲他人著作而犯下著作權法。
本來想多賺一些版稅資助兩位女兒的生活,但看了《中國語文能力表達》,也做了上一段令我憂心的聯想以後,原先有些雀躍欲試的心就突然消失不見了。
經過好幾個晚上的氣溫飆高難眠,又接著幾日的36°C以上炎熱「夏至」天,一直到電視上看到每兩個世紀才發生一次的「上帝金環」日蝕後,我的頭腦才清醒過來,也突然想到,將要寫的那一本書不是從文學觀點寫的,而是要從「好習慣觀點或好習慣定義」去行文的;兩者間雖有共同點,但應也有許多相異處。所以要寫它之前,要下一個清楚的定義:什麼是良好的行文習慣?這是我必須要去釐清的事。
想到這一點,我的心情就好過來,也開始想到如下一種狹義的習慣定義,那是一個人遇到某項刺激時,經常會做出某項反應的行為現象。這一句話雖然本來是針對人類而言的,它的使用範圍可概化到宇宙間的任何現象,包括動物、植物、細菌、地理、礦物,甚至天體行為等等。所以我們可把不具體而抽象化或廣義的習慣現象定義為:某一存在物遇到來自另一存在物的刺激時,經常會做出的某項反應。依這項廣義的觀點來觀察時,習慣就可分為難以計數的很多類別。因天生或後天學習,而已具有道德或價值觀念的人類而言,習慣至少可分為良好習慣,中性習慣以及不良好習慣三大類。
中性習慣包括所有既非不好也不是很好,不摻雜任何價值或道德判斷意味的所有行為現象。例如:某一個人每天一定要睡十二小時才會醒過來,早餐時間他不吃任何東西,午餐都在下午一點鐘才吃;或是,地球一定以太陽為中心,一年大約繞一圈(公轉),而以自己的南北軸為中心每天大約繞一圈(自轉),月球則以地球為中心,每月大約要繞一圈,而每年中秋節的那一晚(農曆8月15日),它的形狀就一定是正圓不缺。至於太陽、月球、地球三者則每隔195年的6月21日下午某時段,在地球北迴歸線帶的人就一定開始看到日蝕(民俗所傳說的野狗吃太陽)。上舉關於個人每天的睡眠、飲食習慣描述,或兩個或三個天體間的排列而造成的天文奇觀習慣的敘述,因為不加以價值與道德判斷,所以可歸類為中性習慣。但若對於上舉的每一習慣,從某一觀點,例如:從醫學、人際、或非科學觀點,對未來生活可能造成尚未證實的吉凶預測觀點加以好或不好的價值判斷,則有好習慣與不良習慣的不同分類。
就上舉天文學上的日蝕而言,天文科學昌明的現代人認為那是有趣的現象,對於天文知識教育具有非凡價值,是良好的天文習慣,但對於不具如此天文科學常識的古代「半文明人」或原始部落居民而言,日蝕是極大的惡兆,必須舉行活祭某一人的儀式,才能預防部落毀滅的大災難於未然;易言之,對於現代人而言,規則性的日蝕天文現象是好習慣,屬於奇觀,但對於古代「半文明人」或原始部落居民而言,那是極惡的不良天文怪象,警示著毀滅性大災難將來臨。
若以上段所論的習慣定義來說,什麼是好的行文習慣呢?行文或寫作,要撰寫文章也是具有教育文化背景的人類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在現代已開發國家教育制度來說,凡六歲至十一歲,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年齡,生活在現代幾乎任何社會的人,都要學習如何識字、寫字以及如何說話、寫文章。
說話、寫字是一種人與人間的溝通工具;從小到大,我們每一天,不管醒著或在做夢都會用到它,我們從身邊的人(例如:首先是母親或父親,哥哥,或姐姐,玩伴,老師)學習如何用它,而慢慢地養成一個和那位教你如何說、如何寫的人一樣的說寫的習慣,雖然有時不是完全一樣。因為生活中我們有機會和許多人溝通,而每個這樣的溝通對象,都分別具有每個人特有說話習慣和寫文章的習慣,所以當我們活到某一定年齡時,理論上,我們會從很多人身上學到很多不同的說話習慣和寫文章的習慣。
但是,猶如「習慣成自然」這句話,一項行為,不管是說話,或寫一句話或一篇文章的方法,一旦成為習慣時,就很難改變,而會繼續維持下去。除了「習慣成自然」以外,還有「先入為主」這句話。它的意思是,我們先學成的習慣也會影響以後養成新習慣的難易度;很可能會阻礙和它很不一樣習慣的養成,而會易化其他類似習慣的養成。如此一來,一個人成長到某一年齡時,就養成了專屬於他的某一溝通習慣;包括說話和寫文章習慣,而它們若都是或一部分是屬於不良好的,除非他有幸遇到一位有心的溝通大師,執意地要啟發他,他才有機會改變那些不良用語習慣。
如果有這樣的一位溝通大師,他對於良好的說話,良好的文章有什麼說法、看法、說明或定義呢?我雖然不是上述的溝通大師,但從習慣觀點,目前對這議題有如下看法:
以前我研究習慣時,也想到若要從習慣功能或實用性觀點來做分類,習慣可分為良好習慣與不良好習慣兩大類,這兩大類又可再細分為.對自己好對別人也好,或.對自己好對別人不好,或.對自己不好,對別人好,或.對自己不好,對別人也不好的四小類;而這些小類的每一個可再分為.對現在的自己好,或.不好,.對將來的自己好,或.不好等等,一直分類下去,並依每一大、小分類的好壞程度給予當事人本身的直接感受,給予-3,-2,-1,0,+1,+2,+3的分數。如此分類方法與給予分數的方法,每一習慣都可得一個總的好壞分數。
現在如果要把良好習慣的看法應用到溝通現象,我們則可容易看到上述分類方法所忽略的幾個要點;第一點是溝通現象也是一種習慣,因為那是兩個存在體相互之間的刺激與反應關係,而這關係剛開始之時還不太穩定,但只要這關係產生的結果是好處多於壞處,它就會繼續下去,且可能穩定下來,最後成為特殊習慣。
既然成為習慣,則可把這溝通習慣分類為好壞。過去,雖然筆者僅從好壞觀點做分類,但寫作結果的分類其實也可以從真善美與效益四方面來進行;從這四方面的分類,對於一句話,一段話,一場話,或一篇文章,一本書而言是很適當的。因為寫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撰文者以語言為工具,把存在於自己心中的感受與思考內容,傳達給該文章的閱讀者,讓他們完全了解自己之所感與所思。這一點是每一次的語言或文字溝通都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如果一句話,一段文章能完成這種任務,我們可說這一句話,一段文章所傳達的或所溝通的訊息是真的訊息。該文的讀者則可相信它的存在,而根據這相信,去規劃下一步要做的事。例如,我們現代人每天出門時都要看氣象報告,而根據報告內容決定要不要帶雨具。氣象報告員也相信中央氣象台提供的科技資料,很認真的以他們專用的數據與圖示方式,每天在報上傳達給某讀者。只要這些傳達出來的訊息是真的,非虛假的,它的忠心讀者就有福了;若不是真的,下班回家時不是成一隻落湯雞,就是忘記把雨具帶回家,被家人罵,而若翌朝下雨,上班時就得再買一支新雨傘。由此可見,文章或說話溝通內容的真與不真是很重要的一個項目。
2020年7月11日星期六的聯合報D版有篇文章,題目是〈被誤解的字〉,作者是張瑜鳳,因其內容與上段所論的內容有關,特將該文開始部分轉載如下。作者的職業從文意不難猜到她是法律界人士,這一部分讀起來像笑話,但也有像題目所寫的被誤解的字,不僅一個字,是很多字,所以值得參考。
「好巧喔!」媽咪很開心,「中午我跟同學居然不約而同的到同一家餐廳。」妹妹疑惑地問:「為什麼不約兒童呢?那是不招待兒童的餐廳嗎?」
媽咪臉上三條黑線,是「不約而同」啦!
爸爸噗嗤一聲笑出來,「昨天遇到老同學,他邀我們全家聚餐」,我答說「待返家詢問拙荊。」年輕的兒子在一旁問,「叔叔你的老婆名字叫拙荊嗎?」「爸爸還叫我犬子,」哥哥也來一把,「明明我屬馬。」「全家只有我最值錢,」妹妹笑嘻嘻,「爸爸的朋友稱呼我千金。」
唉!這些被誤解的字啊!窗外的驟雨,彷佛是倉頡在天之靈的啜泣。人家造字是要促進人與人的溝通,傳承文化。怎麼讓你們拿來製造誤會呢?
上一段文章所談的是關於溝通關係中,雙方因為受語文教育的深淺程度差異而引起的誤解,它發生在「拙荊」、「犬子」以及「千金」三個用詞上。除了此類用詞以外,還有從其他字詞也因發訊者與受訊者在文字溝通時,心態上有差異,受訊者誤解了發訊者的本意,使得溝通失真。真的意義是不虛假、確實清楚、不模糊,而良好的溝通習慣是發訊者能把所感與所思,以不模糊、不虛假的字詞,確確實實地傳達給受訊者;為了使傳達到對方的訊息不被誤解,不被扭曲,不會往不符本意方向做聯想,發訊者務必考慮收訊者的語言吸收能力及語文受教背景。
關於良好的溝通習慣的「善」,我們已有所論述,在此就不再多說,以後有需要時,再加詳述。
溝通技巧的美與否,包含用詞上所傳達的訊息,能引起受訊者對於發訊者所感與所思的聲色氣味等,一切外在事物有美感。筆者曾經問五南圖書王副總編輯她最喜愛的文學作者是何人,她立刻說出那位作者的筆名;我再問她「為什麼喜歡她的作品?」她就一點也不猶豫地說:「她的文章寫得好美好美!她的書一出版,馬上被搶購一空。」從這一場談話,我們就知道好的文章一定也是寫得很美的文章。但作者在下筆時,要利用什麼詞語,來創造一段文章的美不美呢?猶如此段開始所寫的,美包含聲、色、氣、味四方面的外在事物的美好,筆者卻覺得,美還包含其他方面,例如:姿態、體形、動作、聲音的高低、快慢、旋律、韻律、音色等。學過文法的一般人都知道用文章表達出人與事物的靜態美感受時,可利用形容詞來達到這目的;而若要表達出動作、唱歌、舞姿的美感,則可利用副詞來完成這目的。目前文學上,還有其他方法可用在這方面,筆者在本書中會再論述這些方法。
因為文章的美會引起與加強讀者的閱讀動機,也可使閱讀順暢,且使文意容易被記住,歷久彌新。
除了要把文章寫得清楚不失真,寫得充滿善意,不害人,不傷人,也要寫得有美感,順暢能動人心,可讀性高,讀後記得久久較不易忘之外,一篇文章最好也能寫得溝通效益高。溝通效益高所指的是,以最少字數就能完成最多訊息的傳達。一般在完成寫作之前,寫作者都會先寫一份草稿,然後補充草稿所欠缺部分的內容,再來刪除重複與不重要或錯誤處,也改寫容易引起誤解的部分。最後完成了一份算是等待最後加工修飾的初稿。在這部分寫作者就依自己天生對美的敏感度和後學的美感技巧,給自己的寫作結果進行神來一筆的「畫龍點睛」工作,使得整篇文章活絡起來。這些是寫作的真、善、美三大原則的善用。
至於為了要做到寫作的第四大原則,高效益或「速」,在修改初稿最後階段,寫作者會讀了再讀,唸了再唸;如此反覆再三的自行閱讀後,往往自然地會發現到,初稿的某些地方唸起來不順暢,會拗口,若以更少的字數改寫,則文意反而更清楚、更直接,唸起來更明顯,聽起來也更有美感。像這樣以更少的字數而能把原意表達更徹底且更具美感,便是寫作的第四原則。
綜之,每次寫作時,若都能恪遵真、善、美、速四原則的寫作行為,就是良好的寫作或溝通習慣,而不斷地練習如此寫作方法,不久之後,你也能成為一名具有良好寫作習慣的作家,你寫的文章與書籍內容是真,其意是善,其字是美,唸起來很生動,不拖泥帶水,那麼你的文章就不怕沒有人讀,你的書就不怕沒有人買。
動手寫這本書後的某一天,筆者突然就想到:寫書、寫文章都是人類所使用的溝通手段,以文字為工具的手段。
除了人類,其他類的生物也會發生同類之間的溝通,但牠們會使用什麼作為工具呢?我正在寫這一段文章時,從屋外某一棵樹上傳來一段單調但清脆「啾喔啾喔..」的鳥叫聲;但一小段叫聲後,並沒有來自別隻鳥的回應聲,好像牠不是在呼叫其他鳥,只和自己溝通而已。會不會鳥叫聲不代表與其同類的溝通,而都是喃喃自語「自閉症」式的自我溝通?在我的記憶中,好像不是這樣;記得幾十年前在美國求學時,我和三四位也從臺灣到密西根大學進修學位的「同學」,一起租屋而分房各住一個房間,為了避免無聊,從附近一間鳥店買回來一隻很會吵叫的金絲雀和牠的住家鳥籠。買回來後,我就把牠掛在臥房唯一的門背後,籠內也有一個裝水和另一個裝飼料的小碟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這隻金絲雀的叫聲有一個規律,當牠餓了且飼料碟中空空時,叫聲特別多,也特別大;一旦吃飽,水也喝足了,牠就心滿意足安安靜靜地停在籠內的小鞦韆橫桿上蕩來蕩去,雙眼也閉起來享受吃飽後的滿足感。所以,牠的叫聲似乎兼有自閉性和要與主人溝通的意義,不是只有自閉症式的「喃喃自語」,而且牠要和我溝通,其目的「很可能」要告訴我,「我肚子餓了,趕快給我飼料」和「我口渴了,趕快給我水喝」。鳥類中和人類更能進行半直接式語言溝通的是鸚鵡,因為牠的舌肉柔軟,經由訓練能學會人類所說的話,但頂多只能一句話,包含一個名詞和一個動詞。
究竟從哪一類生物開始,會使用聲音或動作和同類或其他種類生物溝通?這是很有趣的議題;如果能獲得它的答案,就可利用它來豐富我們和其他人的溝通,包含和不懂中文的外國人、還不會講話的嬰兒、瘖啞人士或大腦發生問題,有語言障礙的人溝通等。
依據筆者《習慣心理學辨識篇》上冊第125頁的記載,動物分類學上,以牛蛙為代表性動物的一部分兩棲動物成員,因開始有聲帶組織,所以擁有前門綱動物所沒有的叫聲或發聲的習慣。如果生活在大都市裡,在初春到晚秋的早晨或黃昏時間,你有機會到都市公園整年有水流的人造大池塘附近散步,就能欣賞到一陣陣的蛙鳴聲,同時享受到都市鄉村化的悠閒心情。屬於比兩棲動物剛更進化的爬蟲動物綱的壁虎,似乎也有聲帶組織,所以白天在我研究室或夜間當我就寢不久後,在窗外就會聽到單獨一隻壁虎的叫聲;牠們的叫聲一律由七個啾啾聲,先慢後快的聲音所構成。首先,我只聽到牠叫,後來就好奇地模仿牠的聲音,用舌頭做出七個相似的啾啾聲,但牠卻不進一步給我做任何回應,不知為什麼,是嚇走了牠?或我模仿的一點都不像?或因其他理由呢?
但是,動物會發出聲音;並不只靠聲帶,昆蟲類也會靠快速地摩擦兩個翅膀而發出聲音。例如:夏至後的某個大熱天後下了一場大雨,大約下午五點鐘後的傍晚,外傭陪伴我從研究室走回家,而走到一棟新大樓旁的草叢時,就聽到一陣「嘟嘟..」很尖銳的蟲叫聲,牠的聲音沒有像鳥鳴聲的變化,只有單調的嘟嘟聲;以前聽到這種聲音時,因為看不到有蟲在草叢裡,所以我一直以為那是蚯蚓雨後的叫聲。但這一次有外傭相陪,所以一直想趁機會從她學知印尼人的蚯蚓名稱,另一方面想藉機會和她講講話,我就問她,現在聽到的那個聲音是什麼蟲發出來的,她就用印尼語說出那個蟲的名字。因為我聽不太清楚她的發音,所以她就拿出手機找到印英對照的畫面,蟲名是「cricket」,也有那個蟲的畫面。畫面上出現的昆蟲,居然不是蚯蚓,而是蟋蟀,褐色的雄性蟋蟀,牠靠雙翅的快速摩擦,發出尖銳沒有變化的聲音,但中文字典卻說是由雄蟲翅上的發聲器產生出來的聲音。看到「雄蟲翅上有發聲器」的註解,我就聯想到,只有雄蟲翅上才有發聲器,雌蟲翅上則沒有嗎?所以,也往下推想到,那麼蟋蟀雄蟲的發聲是為了誘來雌性蟋蟀交配的溝通用具吧?這個自問也使我聯想到也是昆蟲類的夏蟬;依我過去的觀察(或聽察)紀錄,臺大校園的蟬鳴聲都在六月初就響起,但今年的卻延遲到七月二日才勉強聽到一隻蟬在孤鳴,或許因地球暖化引起的環境改變使然,或臺大環境開發過程中,蟬卵或蟬蛹來不及出世就被損毀?蟬也屬於會發聲音的著名昆蟲類,牠是否也是雄蟬才有發聲器?查閱中文字典發現確實如此,雄蟬才有發聲器,雌蟬則不鳴,因沒有發聲器。由此可進一步推論,蟋蟀與蟬兩類的發聲更可能都是雄性昆蟲的求偶溝通工具,專為引誘同類雌性昆蟲前來相遇與交配。
有些昆蟲,例如:螢火蟲因為缺少發聲工具,但腹部有發光的工具,所以初春夜晚在濕地區域或池塘附近飛來飛去,營造出一幅詩情畫意的美麗景象。有些人指出,此類蟲的發光器是兩性間的擇偶用溝通工具;如此說來,雄螢才有這種發光器嗎?這是很可能的。
動物同類間與異類間的溝通工具,除了上述的發聲與發光兩種以外,尚有動作一種。其中,孔雀開屏是最典型的,它也是雄孔雀才有的,誘來異性的溝通工具。狗類則以身體某部位的鼎立、收縮或左右、上下擺動來表露出內在某類情緒存在。若一隻狗想親近人,牠會靠近你且快速地向左右方向搖擺其尾巴,同時地矗立起雙耳;若牠害怕你,牠的尾巴和雙耳就往下垂,連頭也垂下來,可能也會離開你;若遇到獵物和牠認為可攻勝且必須攻擊的對象,牠則露出其牙,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兇狠面相,連汪汪聲都帶攻咬的動作,以此脅迫對象。
溝通現象不僅可見於同一界類生物之間,也可見於不同界生物之間;豬籠草和昆蟲類的互動就是一個好的範例。在某天的聯合報D版有一篇短文,題目是〈豬籠草的杯中物〉,投稿者是黃文嘉先生,文中沒有作者的學術背景資料,在文首,他就寫說,這是一個偷來的故事,而這故事發生在婆羅洲汶萊。以下四段是這篇短文的全部內容,他寫道:
「汶萊清晨的驟雨,讓原本就濕熱的空氣變得更加沉重,每一口氣都必須用力吸吐,才能獲得足夠氧氣。泥濘的土壤沾黏在山鞋上,每一步都像在敲擊大地;擦掉臉上分不清是汗還是雨的水珠,再揮開惱人的蚊子,我終於來到長弗萊七豬籠草的面前。然而葉杯內不是殷殷期待的新種蝌蚪,竟是毛茸茸的蝙蝠!」德國青蛙學者Grafe Ulmar一臉嚴肅地描述他在婆羅洲的經驗,我卻忍不住笑出聲來。
豬籠草是一群分布在新舊大陸的熱帶植物,利用蜜液的香味引誘昆蟲到葉子特化的葉杯內後,再以杯內的分解液捕捉並消化獵物,以攝取養分。然而,豬籠草在熱帶地區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殺手,其葉杯也會承接雨水,成為樹蛙和水生昆蟲在乾旱季節賴以為生的私人泳池,更進一步化作生物學家的寶箱。
不過生長於東南亞的長弗萊七豬籠草不太一樣,它擁有巨大的葉杯,杯內有消化液卻含量極低,幾乎不具有消化能力;因此,Ulmer才會認為它具有蘊藏新種蛙類的潛力,但沒想到最終只發現了蝙蝠。為什麼蝙蝠會居住在這種豬籠草內呢?豬籠草偏低的消化液含量是否與蝙蝠有關?
這些一度讓生物學家頭痛的問題,在我的好朋友Schoner夫妻的努力下有了解答。原來,這是因為動物與植物雙方默默地簽了一紙互利共生的合約,蝙蝠棲居在葉杯內並沒有白吃白喝,牠們按時繳納租金,亦即排泄物,成為豬籠草每日所需的養分。由於有了這杯之福,即使日常蟲食有一頓沒一頓,也不需要浪費元氣去釀造多餘的杯中液。
以上是黃俊嘉先生「偷來」的豬籠草故事。從這故事,我們可知道,豬籠草不只有一種,依生長地之不同,其外型和功能會有一些差異。在下段,我們可進一步知道這些差異還有哪一些。
《國語辭典》對於豬籠草有如下一段一般性介紹:屬豬籠草科,高兩尺多,葉狹而長,上部像瓶子,能分泌甜性汁液,以引誘昆蟲,蟲類不察,常誤入其中,就被瓶內所分泌的酵素所消化,而成為該草養份的來源,原產於婆羅洲,是肉食性植物中的著名種類之一。
在習慣心理學:習慣的進化、發展與衰退,依著者柯氏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在植物界的第二分界胚胎植物,導管門第四分門的被子綱植物(angiospermore)的雙子葉(dicotyledoneae)分綱的茅膏葉科植物(sundew family)中,找到如下頗類似於有關豬籠草描述的植物;此科植物的開花習慣與芥子科的不相同;其花一定開成小型且典型的五片花瓣。因為葉子的構造與行為特殊,此科植物習慣設下陷阱誘捕昆蟲且消化之,因此它們又稱為肉食性植物。
上述以豬籠草為例而做的關於植物與動物間的互動描述,可說由植物扮演主動角色,而賦予動物被動角色,植物是獵者,動物是獵物。當然也有兩者間角色顛倒過來的例子;例如:麻雀與榕樹的互動是這方面的一個好範例。榕樹是產在閩廣臺灣等地的熱帶性常綠喬木,高三四丈,枝有很多氣根,下垂入地,葉片橢圓形也密可成蔭,夏天可讓路上行人當為避暑之用,它在春天開紅花,其果小而圓,像無花果。果熟時,麻雀一大早就成群地來採食;一群麻雀的聲音是十分熱鬧的,尤其牠們在飽食榕果後。在一個春晨,當我在上班路上走到一棵大榕樹下時,有一隻麻雀飽食後在樹上解了屎,滴在早不到晚不到,就剛好當下走到牠下面的我後頸上。首先我以為滴下來的是麻雀吃果實後剩下的種籽,所以不以為意,到了研究室把風衣脫下來後,才赫然發現那是黏黏的麻雀屎,想到有人說過「被鳥屎滴到頭,表示該人當天會有倒楣事」,心裡就很想把那隻麻雀痛打一頓,還好那天整天平安無事,真是阿彌陀佛了。動物扮演主動角色而植物扮演被動角色的互動現象範例,不勝枚舉。
大家都知道,如果將來有一天太陽從天上消失,永遠再也無法見到它,我們人類會變成怎樣?對每一個「地球人」而言,那一定是毀滅性的天災,也是人類的世界末日,所有生命的結束。這是太陽與人類的互動關係的核心;人類瞬間都不能沒有太陽。工業革命前,大家都不會看到太陽在這互動關係中,絕對地扮演著主動者角色,而人類則絕對地只能扮演著被動者角色。但自從工業革命時代開始,人類知道由燒煤炭和燒煤油可以製造電,而電可以變成電力,推動各式機器代替人工。這種由燒煤獲得電力來代替人工的知識,使得在太陽與人類的互動溝通中,人類扮演的角色逐漸從被動變為主動,而不知不覺中破壞了原來的有利溝通狀況;詳言之,則因燒炭與煤油人類在大氣中大量地製造了二氧化碳;一年又一年,二氧化碳含量不知不覺中不斷地累存,最後導致臭氧層受到破壞,造成地球逐步暖化,接著氣候極端化,大水災與大旱災常態化,以致於不適應於這種變化的物種,則一個一個走上毀滅之路;人與太陽互動溝通中的主客角色如此180度的移位。現代的大部分人類都已察覺到這種危機,所以先見之明者開始呼籲並發起燃煤與燃油的自律運動,高喊儘速製造綠色能源,代替火力能源,以防人類自毀大災難之於未然;但仍然可見到一小群被權力慾燻暈了頭的政客,以自欺欺人頑固思考習慣,繼續推行火力發電政策。這些政客的可憎作為也逐漸喚起了人類對「民主政治制度的有限性與可怕面貌」,很可能醞釀起另一新時代的政治革命。
類似於原有的太陽與人類間的良好互動溝通關係,也可見於植物與太陽的互動關係中;植物本身具有的葉綠素吸收來自太陽的光線,生起光合作用後,一面開始排放有利於動物生存的二氧化碳,一面製造有利於本身成長的CH2O(合成有機物質)。
在筆者往返於住家與研究室的沿路上有很多路樹,它們的樹齡都已有十多年以上。尤其「四方形臺大森林公園」裡的喬木是又高又大。若仔細觀察這些樹的生長方向,就會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例如:生長在這塊方形南邊的樹,都一律往南方向斜斜地長出去,而長在「公園」西邊的樹,就一律往西邊方向也斜斜地長出去。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生長方向呢?如果我們不忘記植物有向陽性和光合作用兩個重要生存習慣,就不難知道答案。因為臺北市在地球北迴歸線的北方,所以每天上午絕大部分時間,陽光都從南方照過來,長在「臺大森林公園」南邊的樹就會往南邊斜斜地長大,這很合乎它的生存習慣;而生長在「臺大森林公園」西邊的樹就根據相同道理,向西邊方向一直斜斜地長下去。最近「公園」裡有幾棵樹,再也無法負擔這樣斜斜成長的整棵樹給根部帶來的壓力,所以從根部起往西邊倒下來,把「公園」西邊的人行道擋住,還好樹倒時,人行道上剛好沒有人,所以沒有壓傷人,不然後果就不堪設想。
上段所述內容是關於地球上的植物與太陽兩者間的溝通;在描述此類的互動溝通時,筆者認為太陽和植物都不帶任何溝通企圖;太陽並沒有特別企圖要給植物熱與光線,讓它很快成長更大;而植物也並不知道它要往南或往西方向生長過去,才享有更多的光合作用,才能長得更大;換句話說,這些溝通都是不知不覺,也許造就萬物的「神」才有知有覺地在進行;太陽與植物之間的溝通是無意圖、無意識的溝通。
三、王副總編輯為我寫作找來的資料
王副總編輯離開以後,我就立刻把那些書一本一本地拿起來看,大大、小小、厚的、薄的都有。其中有一本很快地吸引了我的視線,書名是《中國語文能力表達》,乃由普義南主編,共有九章,作者有曾昱夫、林黛嫚、李蕙如、羅雅淳、侯如綺及黃文倩等六人。當時,他們都是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每人分別擁有臺灣某一大學的中國文學博士學位,書的出版日期是2012年9月,王副總編輯帶來的那一本已經是第三版的第七刷了。
書中每一章題目與相關內容分別如下:第一章:語言與中國文字,由曾昱夫撰寫,內容安...
作者序
序言
從習慣心理學的觀點談如何寫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
長久以來,每天早上吃了一片烤好的麵包、喝了半杯三合一雀巢咖啡加半杯鮮奶的「拿鐵咖啡」後,我就習慣性的打開聯合報A2版的社論、黑白集和A13版民意論壇的名人堂。因為看了這三欄刊載的文章,就可兼收國內外最近重要新聞,與學習如何寫一篇好專欄的道理與技巧。
習慣性地選讀這些專欄之後,心中就慢慢地形成了一種分辨「這是一篇好文章」和「這一篇文章不怎樣」之批評習慣。雖然心中很明白,自己並不是成名的作家或文學家,根本不夠資格也不應該批評這些專欄作家文章的好與不好。
提到批評專欄文章,就想起自己多年前,在本國政府某一部級機構發行的月刊擔任專欄執筆人的經驗。那時,我得到國科會推薦榮獲行政院科技貢獻獎,而國內各大報將此消息以大幅版面刊載出來,連住在南投縣鄉下的親人都知道此事;所以,該月刊的負責人就請我在月刊專欄介紹得獎的習慣心理學概念,以及柯氏性格量表的應用價值以便推廣使用。
那時,我陸續寫了大概半年之久,專心全意,介紹習慣概念與柯氏量表的精粹,不管自己寫的文章是好的或不好的。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有人批評我的文章寫得並不怎樣,我一定深感不是滋味。
可惜,那段時間沒有人討論我在該專欄文章的好壞;如果有,我一定從那時起會因禍而得福地更注意如何才能寫一篇好文章。
去年,我的《夢之心理學》在累積多年的努力掙扎冒險後,終於出爐了。在努力過程中,一路由出版社指定一位全責編輯人,幫助我把交給出版社的初稿作了三次的大小幅修改,終於獲得雙方都滿意的文章,才把整本書印出來。該次的撰寫經驗讓我對撰文之事開始有了很深的反思。
該事件之前,我對撰書的想法還停留在幼稚的純自我中心狀態,認為我有我獨特的撰文風格。那是好的,別人不能也不可評論,而只能欣賞學習與體會。但撰寫了《夢之心理學》之後,我那種要不得的「純自我中心」寫作心態完全改變了。
那次的前前後後經驗,變成一句心中常重複出現的聲音,不斷地告訴我自己:文章是寫給別人看的,不是給自己欣賞的。當然我們要表達的主要目的是讓自己覺察到的心中所思與所感是什麼,而這種覺察表達你可以用大聲或小聲的喃喃自語,或嘆氣、大哭、狂罵或高興、吶喊等方式就可以了。然而,若要用一本書或用一篇文章的方式表達出來,那就不僅要寫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感,更要讓別人能夠領悟你心中的那一切,不然為什麼還要辛辛苦苦地寫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有了這一番自我檢討與反思之後,我就開始問自己:「什麼是寫文章與撰寫書的好習慣?」如此一問,我就不自主地陷入以下 的思考旋渦裡去。
我想: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每一個社會都會產生特有的說話和寫文章的語言溝通方式,而這特有的文章溝通方式又透過多年的變化,它的方式就變得更規格化;而這更規格化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變成一種習慣。有句話說「習慣成自然」。其意是一個人若要把他心中所思、所感的內容以文章向他人表達時,則一定要學習以那規格化的文句或文章寫出來。而那個人在學習過程中,因沒有受嚴格訓練所以不知道還有其他更好方式可用,因此逐漸養成極不容易改變,千篇一律很呆板不好讀的撰寫習慣。
其實,可用於表達心中所思、所感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勝枚舉,而其中有最好、中等與最不好之分。最好的我們可稱其謂「最好的表達習慣」。什麼樣的才可稱為最好、最高級的表達或撰文習慣呢?我們在此暫時界定為如下:亦即「以最少字數,但能最清楚地讓讀者了解你自己心中所思與所感的內容,使對方讀了你的文章後久久忘不了它。」
本書的主旨是以上面所界定的良好習慣觀點,討論如何撰寫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
為了達成本書的上述目的,筆者初步將討論內容分成如下幾章:
第一章: 人類以外的其他現存所有生物是否也會依據進化論的「適者生存」天擇原則,產生一則特有習慣與其同類溝通?而牠們的這個溝通習慣也有好壞的分別。
第二章: 人類自古以來如何與其他人溝通?而其溝通習慣如何地演變到目前較好的溝通習慣?
第三章: 在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社會,人的語言溝通習慣是怎樣發展過來的?
第四章:現代人類語言溝通習慣的共同點是什麼?
第五章: 現代人類的哪些語言溝通習慣會因社會文化之不同而有所不同?
第六章: 一句更好的溝通用語裡基本上包含有哪些詞類?這些詞類對於好的溝通習慣之形成分別具有什麼特殊功能?
第七章: 什麼是代名詞、副詞、比較詞、介詞、連接詞;它們分別對於溝通的清楚化、順暢化、生動化,以及好記憶化具有什麼功能?
第八章: 散文、文言文、白話文等適當混合使用的撰寫習慣有助於改變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好壞程度嗎?
第九章: 最好的一篇文章應具備哪一些好的寫作習慣?如何找出這些好的寫作習慣?迄今有哪些具體客觀的好或不好文章的判別習慣?
第十章:總結與建議。
序言
從習慣心理學的觀點談如何寫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
長久以來,每天早上吃了一片烤好的麵包、喝了半杯三合一雀巢咖啡加半杯鮮奶的「拿鐵咖啡」後,我就習慣性的打開聯合報A2版的社論、黑白集和A13版民意論壇的名人堂。因為看了這三欄刊載的文章,就可兼收國內外最近重要新聞,與學習如何寫一篇好專欄的道理與技巧。
習慣性地選讀這些專欄之後,心中就慢慢地形成了一種分辨「這是一篇好文章」和「這一篇文章不怎樣」之批評習慣。雖然心中很明白,自己並不是成名的作家或文學家,根本不夠資格也不應該批評這些專欄作家文章的好與不好...
目錄
目 錄
序言: 從習慣心理學的觀點談如何寫一本好書或
一篇好文章?
01 緒論:寫作習慣
02 語言的溝通
03 寫作的過程
04 搜集可用於寫作的,材料與如何寫成合乎真善美 速四原則的作品
05 高效益的寫作原則
06 如何量化寫作的真與美
07 「讀其文如見其人」是真的嗎?是誰說的?
08 從習慣心理學觀點來看,如何撰寫一本好的 學位論文
09 升等用論文的撰寫要點是什麼? 10
10 AI能取代本書前九章所說的一切嗎?
目 錄
序言: 從習慣心理學的觀點談如何寫一本好書或
一篇好文章?
01 緒論:寫作習慣
02 語言的溝通
03 寫作的過程
04 搜集可用於寫作的,材料與如何寫成合乎真善美 速四原則的作品
05 高效益的寫作原則
06 如何量化寫作的真與美
07 「讀其文如見其人」是真的嗎?是誰說的?
08 從習慣心理學觀點來看,如何撰寫一本好的 學位論文
09 升等用論文的撰寫要點是什麼? 10
10 AI能取代本書前九章所說的一切嗎?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32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