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通論篇」為中國與台灣近代基督教會史,說明1912~1949年間中國基督教會與1949年之後台灣教會的歷史發展;第二部分「專論篇」,收錄十篇論文,分別探討晚清、民國時期與台灣基督教史中的相關議題,附錄為五篇基督教史專書書評。
作者簡介:
王成勉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Arizona)博士,曾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歷史研究所所長、荷蘭萊頓大學「歐洲漢學講座教授」,臺灣基督教史學會創會副理事長,並於國外多所知名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現任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在華史、十七世紀明清轉接時期之研究、中美外交史。發表各類中英文章一百多篇,編撰之專書有《文社的盛衰:二0年代基督徒本色化之個案研究》、《將根紮好-基督宗教在華教育的檢討》、《教會、文化與國家----對基督教史研究的思索與案例》、Contextual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An Evaluation in Modern Perspective(2007)等。2015年於香港第九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獲頒「傑出學者獎」,表彰其對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貢獻。
章節試閱
一、前言 基督教在華的新環境
二十世紀開始,中國產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從義和團、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政治、文化、思想、制度無不受到衝擊與發生變革。在大環境變動下,基督教在華也產生極為有意義的變化,不但積極因應外在衝擊與變革,同時也主動回應時代需求,展現出新的發展方向及行動。
十九世紀下半期龐大的反教運動中,義和團代表憑藉本土力量進行反基督教的最後嘗試。在義和團運動潰敗與簽訂羞辱的辛丑和約後,從朝廷以迄地方官紳鮮少再敢拒斥教會的勢力。隨後清朝進行大規模西方模式改革,特別是廢止科舉,造成維繫社會穩定的儒家思想為之崩解。
西方傳入的器物、制度、教育與思想成為顯學,成為朝野爭相仿效的對象。原本被排斥與打擊的基督教與機構,也被視為西方文明的載體,吸引著年輕一代的中國青年。
而民國元年(1912)3 月通過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即明訂「人民有信教之自由」。自此中國信徒得以「國民」的身分享受國家法令的保護,脫離晚清「教民」被蔑視的身分,也無虞再遭受晚清以來的仇教與反教。這也使得中國基督徒在國家與社會上有著更大發揮的空間。
二、教會內興起的改革力量
教會的自立思潮在宗教發展上,第一階段一定是由傳教士來主導。無論是就聖經或是宣教的觀點,傳教士在宣講教義、聚集信眾、建立教會、制定儀式上都扮演主導的角色。第二階段則是由當地信徒參與來發展。在信徒足夠成熟的情況下,逐漸接手教會與宣教的任務。
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傳教士界已經開始呼籲在華教會要走向自立。到了1877 年在華召開第一次宣教大會時,不只一位傳教士提出在華教會最好的模式,就是華人自理、自養,如此才能植根中國,並有樂觀的前景。但是當時地方反教之風強烈,官方未必能妥予保護,故地方上的教會多托庇於傳教士。同時教民貧困者居多,經濟上亦難達到教會自立與自養,更鮮有自傳的能力。所以儘管傳教士界有教會自立的認識和鼓吹,但十九世紀的中國教會仍是由傳教士主導,中國信徒在事工上擔任助理或僱員的身分。
當教會外的各種限制消退之時,教會內部產生蓬勃的生命力。19、20世紀之交,基督教入華幾近百年,華人基督徒各種自立的聲音在各地興起,以不同形式展現在教會中。此時華人基督徒對於教義與信仰有較深的瞭解,也產生更多的宣教使命感。另一方面大環境的刺激與民族主義興起也加強了自立的發展。以時間來看,在閩南地區開始的教會自立最早。如在閩南的美國更正會(The Reformed Church of American Mission)和英國長老教會(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England)兩教會共同向西方差會申請自立,並於1893 年合併正式成為長老會閩南總會(Synod of South Fukien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hina)。這種類型的經營模式,是自籌牧師薪酬,若有無法負擔的其他費用才向西方差會申請。雖然達成部分經濟獨立,仍無法負擔教會事工的經費;另外,在人員培訓上仍循西方模式,教會仍存在濃厚的西方色彩。
1902 年湖南爆發辰州教案,由於地方民眾將瘟疫誤以為是傳教士在水裏投毒,致使民眾殺害兩名英國籍的內地會傳教士。清政府為向英國交代,嚴厲處置了地方官員與民眾。3當時上海的一群華人基督徒知識份子聽聞此事,幾經討論,最後決議成立一個純粹華人的基督教團體,以自立傳道。於是這十三位發起人在1902 年12 月組成「中國基督徒會」,明確的以自立、自養、自傳為目標。中國基督徒會的成員分別來自不同教會,在成立後第二年邀請俞國楨(1852-1932)牧師入會,推選其來主持事務。該會不但在各地成立支會,同時藉由成立支會與發行《基督徒報》來宣揚理念。自此該會成為第一個華人信徒所組建之全國性的基督教團體,亦是第一個鼓吹自立的機構。
一、前言 基督教在華的新環境
二十世紀開始,中國產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從義和團、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政治、文化、思想、制度無不受到衝擊與發生變革。在大環境變動下,基督教在華也產生極為有意義的變化,不但積極因應外在衝擊與變革,同時也主動回應時代需求,展現出新的發展方向及行動。
十九世紀下半期龐大的反教運動中,義和團代表憑藉本土力量進行反基督教的最後嘗試。在義和團運動潰敗與簽訂羞辱的辛丑和約後,從朝廷以迄地方官紳鮮少再敢拒斥教會的勢力。隨後清朝進行大規模西方模式改革,特別是廢止科舉,造成維繫...
作者序
推薦序
認識成勉將近四十年了,我們是弟兄、同行、也可以說是宇宙光的學術同工。宇宙光歷年來舉辦的基督教史活動、會議、出版或出國訪問,常有他的參與。我很高興在他的這本新書著作出版時做個推薦。成勉長期投入華人基督教史這項冷門的研究領域,有著他的執著與狂熱,先後著作和編輯十多本書。事實上,他在基督教史上的第一本專著《文社的盛衰:二○年代基督徒本色化之個案研究》,就是宇宙光在三十年前出版的。他中英文著述都多,在國內、外學術界都可以看到他活躍的一面。同時他也願意積極推動這門領域,創辦了「台灣基督教史學會」,扮演學界與教會界的橋樑。很高興看到他在退休之後,能夠將過去對於基督教史研究的心血,融會成兩個專輯,一是二十世紀基督教在華史的通史,另一是專論篇。的確,二十世紀是基督教在華騰越發展的階段,從世紀之初的十萬基督徒,到世紀中葉的百萬基督徒,再到世紀之末的好幾千萬基督徒,這放在世界基督教史上也絕對是轟轟烈烈的一章,也是神的名在中華大地上得到榮耀與彰顯的時刻。但是基督教的成長也是建築在傳教士與基督徒的血淚上,從來沒有白白的增長,伴隨神的恩典是多少基督徒願意放下一切來跟隨,他們的見證與基督教會的經歷,應該好好的被記載與研究。希望將來有更多學者投入,共同澆灌這華美的園地。(作者為中原大學榮休教授、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終身志工)
自序
在基督教在華史的研究上,20 世紀是個難度極高的時期。不僅是因為大時代的動盪,讓身處其中的基督教會幾無寧日,同時這百年中的各種運動、思想與世俗化的發展,也無不巨大衝擊著教會。然而在苦難與動盪之中,基督徒在信仰上逐漸成熟,承接宣揚福音、發展教會的擔子,展現出積極回應時代的一面;不但在信徒增長上屢創新局,百年中有千百倍之多的成長,在基督信仰與生活上亦走向本土化,更具時代性與民族特色。
投入此時期教會史的研究者,相信多會心有所感,為文闡述。我在近四十年的研究與著述中,心力投入在基督教在華史這領域上最多,特別是以20 世紀為主。惟綜觀過去學界對此主題通史性的論述中,始終覺得未能足夠突顯其特色;同時在時間斷限上,也不理想,往往過於重視地區或政府統治的特色,而未兼顧到教勢或教會內在動力的發展。是以覺得需要一本兼顧通論與專論性的寫作,以彰顯基督教會在20世紀發展的脈絡與特色。故我在自己過去的研究基礎上,匯成這本《百年鉤沉—— 20 世紀基督教在華史研究》的書,並以「百年鉤沉」為名。鉤沉者,有探掘湮沒隱微之意,期能展現這百年來基督教會在華的發展。
本書以20世紀為橫切與縱切兩個角度來論述。橫切面是通論性的寫法,一方面是在呈現時代性,注重此時期的教勢特色,另一方面也在說明前後時期教會發展的延續與開創。這百年時代的動盪雖然極為劇烈,但是教會的使命感與因應策略尤其重要,其延續性與各地區與團體間可以做為比較的層面,更值得注意。這觀點特別可以從1950 年以來,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之篇章中看出。從延續的角度來看,民國時期的政治體制與宗教法令,在台灣仍有頗長時期的影響,同時大批昔日在華傳教士轉赴台灣後,也繼續沿用在大陸時期的宣教策略。在這兩個背景的交織影響下,更可以看出台灣的基督教會在傳承發展與開創新局的困難與努力。
因此,這本《百年鉤沉》的第一部分是橫切面,也就是通論篇,係以四個篇章來概述20 世紀基督教在華史。前三篇章為20 世紀前半期的通論,以中華基督教協進會為主軸,探究基督教會與時代的互動。
第四篇章則是20 世紀後半期基督教會在台灣的發展。這四個篇章是以鳥瞰式的寫作,力求簡潔清楚的呈現20 世紀基督教在華史的大架構,旨在提供讀者一個宏觀視野。在研究方法上,本書係以「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來著眼,主要研究福音(gospel)與環境(context)的互動,藉此來突顯教會對環境變化的認知、應變與創新。相信這樣的探討與論述,可以適切的呈現動盪時代的基督教會。
至於縱切面,即是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專論篇,係在顯示二十世紀基督教在華史的縱深。就研究整個世界基督教史而言,20 世紀是個極其複雜,又極難加以概括的時期。如英國著名的教會史學者 Brian Stanley 在其2018 年的巨著Christiani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World Histor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中所表達的,這百年的基督教一直在演變和遭遇各項衝擊,是無法給予一個直接又簡潔的論述。
的確,在Stanley 這本書中,呈現出20 世紀的基督教,外有大環境的挑戰,如兩次世界大戰、民族主義、伊斯蘭世界、族群仇恨等,而內部又有著合一運動、靈恩運動、解放神學、性別爭議等諸多議題。
二十世紀基督教在華史研究到了世紀之末,也難一語概論教勢的發展,因為基督教會在亞洲、非洲(Sub-Saharan Africa)大幅增長,卻又在歐洲與北美地區逐漸衰退。這種複雜性就是20世紀基督教史的特色,正是我們面對21 世紀的世界前要先了解的。
我對於Stanley 教授的見解深有同感,過去與他有數面之緣。所以在愛丁堡大學為這本書出版舉辦的慶祝會中買了一本,並特別請他在封面簽名作為紀念。回到台灣後,始終為20 世紀的複雜性縈繞於心,覺得基督教在華史何嘗不是如此,也應該有本著作與之相應。
所以,我在自己過去四十年來的百餘篇學術著作中,選編整理出一些專論性的著作,做為本書的專論篇。我選出的10 篇專題論文,它們跨越了清末、民國與臺灣三個時期。而在內容上則論及基督教會的不同面向,其中包括教會領袖、教會團體、特殊事工、女基督徒、教會教育、教會史料等議題。另外,我附上5 篇對於相關議題外文著述的書評。這五本英文著作都在學界頗受矚目,我把這些書評編入此書,一方面是向同行推介,另一方面亦是當年以文會友,大家在學術上互相交流。惟其中四篇書評原係英文寫作,現就保持原貌,不再翻譯成中文。
自1984 年完成博士學位後,我長期投入教會史的教學與研究。對於這個相對冷門與資源欠缺的領域,備感艱辛,投入的心力也分外的多。所以,我要再一次感謝內子宜涯容許我多年埋首書房,甚至她還加入研究教會史的行列。這樣的認同,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而我過去因為不斷為新的研究計畫所迫,在出版上屢見印傷。此次承蒙于天恩弟兄相助校讀。他是師大歷史所的碩士,亦是研究基督教史的年輕學者,很謝謝他在格式與文句上的協助,讓這本書得以用更好的面目呈現出來。我要特別感謝林哥林治平教授,多年來對我的鼓勵與支持。能夠獲得他的推薦辭,實銘感於心。當然宇宙光同仁棟良、佳吟與健銘的協助,亦一併致謝。如書名所謂,鉤沉者,有探掘湮沒隱微之意,期能藉這些篇章展現20 世紀這百年來基督教會在華的一些面向。當然,時代動盪、史料四散,教會的百年滄桑,鉤沉自屬不易。僅盡一己之力,貢獻學界,共彰史實,協力推動教會史之研究。
王成勉 謹識
2023.11.21
推薦序
認識成勉將近四十年了,我們是弟兄、同行、也可以說是宇宙光的學術同工。宇宙光歷年來舉辦的基督教史活動、會議、出版或出國訪問,常有他的參與。我很高興在他的這本新書著作出版時做個推薦。成勉長期投入華人基督教史這項冷門的研究領域,有著他的執著與狂熱,先後著作和編輯十多本書。事實上,他在基督教史上的第一本專著《文社的盛衰:二○年代基督徒本色化之個案研究》,就是宇宙光在三十年前出版的。他中英文著述都多,在國內、外學術界都可以看到他活躍的一面。同時他也願意積極推動這門領域,創辦了「台灣基督教史學會」,...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通論篇】
第一章 新方向與新行動:新時代的基督教會(1900-1930)
第二章 回應國難拓新局:日本侵華時期的基督教會(1931-1945)
第三章 從宏圖到困局:內戰時期的基督教會(1945-1949)
第四章 活水湧現另展風華:1950 年以來的台灣基督教會
【專論篇】
晚清時期
第五章 建立女基督徒的典範:20 世紀初期女基督徒傳記之研究
第六章 清人寫青史:謝洪賚《中國耶穌教會小史》之探討
第七章 傳教士對變動中國的認知:《教務雜誌》對宣統朝報導之分析
民國時期
第八章 尋求宗教與國家之間的平衡:論1920 年代有關基督教大學教育的檢討
第九章 余日章與青年會:一位基督教領袖的愛國之道
第十章 和諧與本色: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本色策略之研究
第十一章 跨越國界的關愛: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青年會和華工
台灣時期
第十二章 台灣教會史料分布與典藏之研究
第十三章 台灣基督教大學教育的檢討:以東吳、東海、中原三校為例
第十四章 台港兩地基督教大學教育之比較研究:以香港浸會大學與台灣中原大學為例結語
結語
附錄:書評篇
1. 評介敖信理《億萬華民:中國內地會與晚清社會,1832-1905》(China's Millions: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and Late Qing Society, 1832-1905. By Alvyn Austin)
2. Review on Bible in Modern China: The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Impact. Edited by Irene Eber, Sze-kar Wan, and Knut Walf
3. Review on Jesus in Beijing: How Christianity is Transforming China and Changing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By David Aikman
4. Review on Redeemed by Fire: the Rise of Popular Christianity in Modern China. By Xi Lian
5. Review on Ecclesial Diversity in Chinese Christianity. Edited by Alexander Chow and Easten Law
推薦序
自序
【通論篇】
第一章 新方向與新行動:新時代的基督教會(1900-1930)
第二章 回應國難拓新局:日本侵華時期的基督教會(1931-1945)
第三章 從宏圖到困局:內戰時期的基督教會(1945-1949)
第四章 活水湧現另展風華:1950 年以來的台灣基督教會
【專論篇】
晚清時期
第五章 建立女基督徒的典範:20 世紀初期女基督徒傳記之研究
第六章 清人寫青史:謝洪賚《中國耶穌教會小史》之探討
第七章 傳教士對變動中國的認知:《教務雜誌》對宣統朝報導之分析
民國時期
第八章 尋求宗教與國家之間的平衡:論1920 年代有關...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68頁開數:18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