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起源於十六世紀的法語地區,在中國,是鴉片戰爭結束後,隨西方貨物一起湧入的舶來品。中國海報的歷史上,曾兩次創造了世界性的奇跡。這兩次海報的高潮時期有著各自不同的時代背景,海報作為信息傳遞的媒介,內容也盡不相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以商業貿易為核心內容,借力傳教士文化帶來的藝術交流沉澱,促成了中國民間藝術家和歐洲商人的合作,非但讓中國社會接納了這一新生事物,還共同創造了中國海報的第一次盛典。六十年代,毛澤東領導的「文化大革命」為中國海報帶來了第二波高潮。它以蘇聯美術為形式,核心內容則轉向政治宣傳。
兩次海報盛世,無論在藝術家數量,還是海報的印量上,都成為至今無法超越的記錄,今天卻甚少人知,甚至中國海報自身的歷史和藝術成就,長期以來也在國際海報史論中被忽視。本書內容第一次以中國海報的歷史為核心,以藝術價值的解析為方法。將海報在十九世紀末在中國出現後,至文化大革命結束,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中,將藝術風格變化、藝術家地位變遷和他們的創作經歷等內容,逐一細述。
本書收錄了近200幅珍貴的彩色海報藏品,將為中國設計史和中國美術史研究帶來新的內容。
作者簡介:
何東
本名何見平,平面設計師、策展人、寫作者和自由出版人。出生於中國富陽,現居柏林。曾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專業,柏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專業,獲碩士和博士學位;第二專業就讀柏林自由大學歷史系,獲文化史博士學位。曾任教柏林藝術大學、中國美術學院、香港理工大學等學府。
設計作品曾獲得大量國際獎項,如華沙海報雙年展金獎、德意志國家設計獎金獎、德國紅點獎、奧地利Joseph Binder金獎、倫敦D&AD黃鉛筆獎等獎項。2006年榮獲德國Ruettenscheid年度海報成就獎。設計個展曾在中國、德國、日本、斯洛文尼亞、波蘭、伊朗和馬來西亞等國舉辦。2021年深圳V&A博物館主辦的「想入非非」是他最新的個展,同名個人作品集亦同時出版。
他還是設計史論及文化史寫作者,中國海報歷史研究者。曾出版《中國海報藝術史》(德文及中文版)、《設計之外》等專著。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本精心編寫的專著,讓我們這些西方讀者能系統性地接觸到中國海報藝術的文史研究工作。細心整理的圖片、列表,以及書中大量的文獻,為海報藝術領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學術基礎。這本關於中國海報藝術的著作,無論是對西方還是中國,都代表了開創性的成就,彌補了中國現當代藝術在歐洲東亞藝術史研究中的空白。」
——Prof. Dr. Jeong-hee Lee-Kalisch(柏林自由大學教授,東亞藝術研究院院長)
「何氏的學術出發點得益於自身的藝術實踐經驗,他以設計師的身份工作,也以研究專業的眼光對近現代海報製作的技術問題、藝術問題進行研究。《中國海報藝術史》的價值正是有賴於其設計藝術家之眼光與藝術史學者之問題意識的平衡。在全書中,作者致力第一手圖文資料,在此基礎上不僅演繹論點,而且精心編織圖片,即在以視覺強化理論論據的過程中體現審美判斷力,這是任何藝術研究必須努力追求的品質。我相信,此書的出版將為現代中國美術史和設計藝術史增添新的果實,而其內在的啟示性即在於上述圖像與文字、圖文與美學互證的探索實踐。」
——曹意強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中國美術學院博導)
名人推薦:「這本精心編寫的專著,讓我們這些西方讀者能系統性地接觸到中國海報藝術的文史研究工作。細心整理的圖片、列表,以及書中大量的文獻,為海報藝術領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學術基礎。這本關於中國海報藝術的著作,無論是對西方還是中國,都代表了開創性的成就,彌補了中國現當代藝術在歐洲東亞藝術史研究中的空白。」
——Prof. Dr. Jeong-hee Lee-Kalisch(柏林自由大學教授,東亞藝術研究院院長)
「何氏的學術出發點得益於自身的藝術實踐經驗,他以設計師的身份工作,也以研究專業的眼光對近現代海報製作的技術問題、藝術問題...
作者序
導言
海報起源於歐洲,源自十六世紀的法語地區。今天英文「Poster」是海報的國際通用單詞,卻是一個較年輕的詞,它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回到海報的誕生之地歐洲,逐漸形成現代統一的名詞概念。最早的海報具體是哪一張,來自哪一年,史學中沒有一種清晰的定義。但在海報藝術史中,基本上觀點是統一的,Fred Walker在1871年創作的《白衣女子》(Women in white),被視為海報藝術史的起源。在1796年Alois Senefelder發明石版畫技術的前後,大面積圖形的創作在海報中極為稀罕,藝術家的參與仍然極少。
海報在中國,也是鴉片戰爭後,隨西方貨物一起進入通商口岸的舶來品。十九世紀初,新興資本主義力量在歐洲各國興起,歐美國家利用新興科技迅速富強,擴張海外市場,商人取代以宗教傳播為本的傳教士,成為中西交流中新的「急先鋒」。他們在強行打開中國的通商口岸時,無意中也開啟了中國近代的商業美術革命,海報成為諸多商業促銷媒介中的一種,開始被引入中國。
「中國人對外族異文化,常抱一種活潑廣大的興趣,常願接受之而消化之,把外面的新材料,來營養自己的舊傳統。中國人常抱著一個『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覺得外面異常的新鮮的所見所值,都可以融會協調,和凝為一。」海報作為實用藝術中的一種,它在中國文化的出現和發展,也吻合了錢穆的這一論點。海報在中國的引入和發展,完全是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交流碰撞後的產物。在中國海報的藝術歷史中,中國繪畫藝術和印刷技術的發展始終貫穿其中。從側面來看,中國海報的歷史也是歐洲近代與中國的交流歷史;而中國海報的藝術史則是中西藝術的交流史,其間經歷了傳教士文化、通商口岸爭端的鴉片戰爭、歐美商業進入近代中國市場、二次世界大戰、冷戰時代,直至今天的開放性國際市場時代。海報作為一種商業美術文化的媒介物也見證了這種時代變遷。
1
中國歷史悠久,是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國,而海報不外乎紙上的印刷品這兩個特徵,在歷史上,難免會有類似海報的事物出現過。1900年在敦煌發現的唐末五代歸義軍時期的《大聖文殊師利菩薩》印像就具備木刻印刷、紙本等海報的特點,卻比出現於十九世紀末清代的海報早了近千年;多年來因為戰爭、政治運動或國際交流的變遷等因素,造成在中國美術史論中,對海報這個概念有過,並還存在著諸多稱謂:「月份牌」、「招貼」、「宣傳畫」等不同的名詞,訴說的是同一個內容——「海報」……這當然是歷史積累下來的問題。但對中國海報的研究,必須從海報概念的定義著手,和對海報出現、發展的各種理論觀點的梳理開始。
中國海報的歷史上,曾兩次創造了歷史性的高潮。這兩次海報的高潮時期有著各自不同的時代背景,和不同的內容。十九世紀末海報在鴉片戰爭結束後進入中國,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第一次盛世,這是以商業貿易作為核心內容,背景是傳教士文化帶來的藝術交流沉澱,促成了中國民間藝術家和歐洲商人的合作,共同創造了中國海報的第一次盛典。六十年代毛澤東領導的「文化大革命」為中國海報帶來了第二波高潮。這次純粹是思想意識形態的宣傳需要,它以蘇聯美術為形式,核心內容是政治宣傳。因為中國疆土遼闊,人口眾多等因素,海報在發行量、藝術家參與度等方面都創造了諸般世界之最的紀錄。這也是長期以來在世界海報理論中被忽視的。
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的鄧小平改革開放時期,由於在十年「文革」中一直扮演政治宣傳工具的角色,海報這一媒體猶如審美疲倦般,遭遇了中國人民普遍的冷落,這種心理也側面表現了大眾對政治鬥爭的厭倦。海報在鄧小平時代雖然存在,但明顯發行量和重要性弱於六十年代,成為一個海報時代的落幕。
2
中國歷史上的兩次海報盛世,早已創造了海報歷史的諸多奇跡,但至今沒有一本專門關於中國海報的理論專著。這個遺憾,也是「實用藝術」總是處於「實用」和「藝術」兩大範疇之間的尷尬地位造成的。《中國文化導讀》裡的分章有:唐詩、音樂舞蹈、雕塑藝術、書法藝術、宋詞、元曲、水墨畫、園林藝術等,其中沒有實用藝術的內容;《中國美術全集》共60冊,在工藝美術篇裡有陶瓷、青銅器、印染編織、漆器、玉器、金銀玻璃琺瑯器、竹木牙角器、民間玩具剪紙等八冊,但沒有關於平面設計或海報的專冊。加上在中國城市中沒有建立有序的海報張貼設施,八十年代後,基本消除了張貼「文革」海報(諸如大字報)的習慣。也許是這兩種現狀的存在,令海報的理論研究吸引不到美術史工作者的注意力。
雖然沒有專門有關海報歷史的研究,但中國海報的歷史也在中國美術史和地方史中有過諸多記錄:徐蔚南的《中國美術工藝》,有清末民國時期的工藝美術情況描述;陳履生的《新中國美術圖史》,有較完整的「文革」美術史描述等。從其他旁類學科中也收益到許多海報資訊:王樹村的《中國年畫史》,雖然把「月份牌海報」定義為「年畫」,但他周密的考證為那個時期的創作狀況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資料;上海李超的《早期中國油畫史》,提供很多早期傳教士藝術在中國的狀況;《中華印刷通史》和《中國印刷史》提供了海報印刷的資料;《上海文化源流辭典》、《上海婦女志》、《上海美術志》等地方誌中收錄許多海報藝術家們的生平簡歷。
對中國海報的興趣,歐洲甚至大於中國,荷蘭漢學家和中國海報收藏家Stefan Landsberger曾多次出版有關「文革」海報以及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的海報畫冊,並撰寫了大量文字。
3
社會的文明進步,與學術的細分和深研成正比。今天的中國,藝術和設計教育的專業分類已經極為細緻,為中國海報的研究,有了相對可以和歐洲海報研究比較和接納的學術架構。藝術史的國際語境中,缺乏中國海報的研究。而在實物上,通過「文革」多年的破壞,早期海報的儲存量本身不大。中國目前暫時還沒有建立起國家性,或省市等體制的海報收藏機構,沒有完整性、系統性的海報原作提供給理論研究。許多海報收藏屬於片段型、主題型的,分散於私人海報收藏家手中。進入數碼時代,紙質的印刷品由於趨於減少,令博物館和美術館體系的收藏也有了一定的時間迫切性。
海報研究這個課題,在普及的理解中,當是社會學的範疇。海報包攬經濟、文化、軍事、政治等整個社會活動內容,在自己近400年的歷史中,擔任了社會資訊的文獻載體功能,是社會學內容的記錄者。然而,海報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圖形和文字創作,又令自己也成為藝術歷史的一個部分。海報的研究,在它的誕生之地歐洲,普遍從社會學和歷史學兩個專業進行分類。特別是歷史學,從藝術史的脈絡進行研究的佔據了多數。畢竟,海報的圖形和文字的表現方式脫胎於藝術範疇。
十九世紀法國海報藝術,正是通過Max Gallo等人的理論專著,在藝術史論中建立了海報的現代學術地位。Hellmut Radermacher的《德國海報史》一書,將海報的社會性和城市建設相聯,德國海報藝術風格的轉變則和德國藝術流派的變革相聯,令人思考科技和藝術流派的轉變之間,有著國家興衰的宿命關係。六十到八十年代期間,折射藝術家心靈創傷的波蘭海報藝術蜚聲全球,《百年波蘭海報藝術》等理論著作的傳播,補充了時代背景和藝術家創作情緒的精彩資訊,一樣功不可沒。
4
一部中國海報藝術史,也是一部中國的現代美術史。中國的海報藝術史,猶如油畫等其他西方繪畫的藝術史一樣,是舶來品,是中西交流的產物,都是「西畫東漸」(Eastern Transition of Western Painting)的典型,但經過中國社會的包容和改良,建立了自我的特徵和內容。兩次海報盛世的發展,也記錄了海報藝術風格變化、藝術家地位變遷和他們的創作經歷等內容。在本書的撰寫中,史料被皈依到藝術風格的變化,進行以藝術史為主要興趣點的研究。
從商業到政治,從歐洲藝術的影響到蘇維埃藝術模式的轉變,是中國海報從十九世紀出現到毛澤東時代,內容和藝術形式兩大主題的各自特色。時間脈絡成了這個研究的順序。
海報藝術史按時間順序分為:一、海報西來;二、第一次以商業為核心內容的海報盛世(二、三十年代);三、第二次以政治為核心內容的海報盛世(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三個時期被依據自己的特徵,各自給予象徵性的顏色,以顏色來強化特徵,促進記憶。分別為:
藍色——這是由於海報在鴉片戰爭後通過海上運輸被引入中國。通過藍色大海而來的海報,和其他通過藍色大海而來的商品、科技、藝術等一樣,在當時首先是帶給中國人神秘,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和商業方式。
金色——時間不長,因為海報作為商業貿易的代言,被迅速引入公眾生活之中,被接納、被習慣。海報的悅目圖形和印刷的先進技術,尤其代言了時尚化的生活。因此,海報被大量發行,海報藝術家社會地位極高,迎來了第一個金色的海報時代。
紅色——經過長期而艱苦的戰爭後,毛澤東建立的新中國,無論在政治理論宣傳,還是共產主義藝術特徵上,紅色都是一個極大的特徵。「文革」時代的海報也是以紅色為主調,這個時期的紅色主調如此普遍,在海報歷史中,從來沒有一個時段有過那麼統一的色調,這本身就是海報歷史裡的奇跡。
導言
海報起源於歐洲,源自十六世紀的法語地區。今天英文「Poster」是海報的國際通用單詞,卻是一個較年輕的詞,它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回到海報的誕生之地歐洲,逐漸形成現代統一的名詞概念。最早的海報具體是哪一張,來自哪一年,史學中沒有一種清晰的定義。但在海報藝術史中,基本上觀點是統一的,Fred Walker在1871年創作的《白衣女子》(Women in white),被視為海報藝術史的起源。在1796年Alois Senefelder發明石版畫技術的前後,大面積圖形的創作在海報中極為稀罕,藝術家的參與仍然極少。
海報在中國,也是鴉片戰爭後,隨西方...
目錄
序一 (Prof. Dr. Jeong-hee Lee-Kalisch)
序二 圖文與審美交融互證——簡評何東的《中國海報藝術史》(曹意強教授)
導言
開篇 定義「海報」
第一節 「海報」的國際定義
第二節 「海報」在中國的定義
第一部分 蔚藍
第一章 海報西來
第一節 鴉片戰爭後上海的商業廣告變化
第二節 西來海報的尷尬
第二章 粉墨登場
第一節 年畫的第一次際遇
第二節 「月份牌」是有據可查最早的中國海報形式
第三章 國粹路線(明線——從年畫到海報)
第一節 從年畫出現到接納
第二節 年畫的藝術地位和精神內涵
第三節 年畫和最早期的海報藝術家
第四章 國際路線(暗線——從傳教士到海報)
第一節 西畫東漸
第二節 利馬竇和郎世寧
第三節 「土山灣畫館」——中國最早國際藝術學院
第五章 印刷革命
第一節 早期印刷和木刻雕版海報
第二節 石版印刷和其他印刷技術
第二部分 金黃
第一章 四位一體
第一節 具體特徵
第二節 創作群體
第二章 三個時段
第一節 第一時段(1896年至1911年)
第二節 第二時段(1911年至1937年)
第三節 第三時段(1937年至1949年)
第三章 三位大家
第一節 古裝美女時期的周慕橋
第二節 時裝美女時期的鄭曼陀
第三節 新潮旗袍美女時期的杭稚英
第四章 藝術之光
第一節 「月份牌海報」的技法
第二節 「月份牌海報」的內容和藝術特點
第三節 「月份牌海報」的中西對照
第五章 女性百態
第一節 「月份牌海報」的女性題材
第二節 「月份牌海報」的女性形象背後的社會心理
第三部分 大紅
第一章 戰爭時期的中國美術狀況(1937-1949)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美術發展
第二節 「魯迅」和左翼藝術家的「木刻運動」
第三節 「魯藝」、《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延安整風運動」
第四節 國統區和邊區根據地的海報
第二章 新中國時期(1949年―1966年)
第一節 新年畫運動(新年畫和新海報的混合期)
第二節 「月份牌海報」藝術家的改造
第三節 蘇聯之風
第四節 新中國時期海報的藝術特點和其他
第三章 「文革」時期(1966年―1976年)
第一節 「文革」的背景和美術界的情況
第二節 紅衛兵美術和工農兵美術
第三節 毛澤東形象的含義和政治海報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文革」時期海報的藝術特點和其他
落幕
第一節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中國海報從「文革」的高潮走向低谷
第二節 「Graphic Design」一詞的出現和中國平面設計的再次國際接軌
後記
附錄
1-杭鳴時採訪——關於稚英畫室
2-陶天恩採訪——關於「文革」時期的海報創作情況
3-月份牌畫家簡歷
參考書目
序一 (Prof. Dr. Jeong-hee Lee-Kalisch)
序二 圖文與審美交融互證——簡評何東的《中國海報藝術史》(曹意強教授)
導言
開篇 定義「海報」
第一節 「海報」的國際定義
第二節 「海報」在中國的定義
第一部分 蔚藍
第一章 海報西來
第一節 鴉片戰爭後上海的商業廣告變化
第二節 西來海報的尷尬
第二章 粉墨登場
第一節 年畫的第一次際遇
第二節 「月份牌」是有據可查最早的中國海報形式
第三章 國粹路線(明線——從年畫到海報)
第一節 從年畫出現到接納
第二節 年畫的藝術地位和精神內涵
第三節 年畫和最早期的...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0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