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克襄
定價:NT$ 350
優惠價:9 折,NT$ 315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得獎紀錄:1991年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滿天星閱讀計畫-97年度國中推薦書
☆書中收錄作者劉克襄親手繪製各種鳥類圖譜40幅
生命裡一種未曾被釋放過的因子,似乎解脫了。
不過,馬南相信自己無法適應這種環境,旅行可以,長期滯留並不合適。
黑形是緣於什麼理由肯待下來,不願回到海岸與北方?斜望皮諾查,只看到他眼神像著了火,定定地瞧著前方,除了眼前,好像什麼都看不見了。
風鳥,鴴鷸科水鳥的暱稱。這個別號與他們的習性有關,在候鳥遙遠、漫長又危險的遷徙過程中,鴴鷸科水鳥始終展現神秘的飛行、奇特的鳴叫。這種隨風來去的詭異行為,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想與冥思。
《風鳥皮諾查》是以環頸鴴為主角的動物故事,作者以其多年來觀察鳥類的知識為基礎,寫下了這個故事。其內容不僅側寫了環頸鴴的遷徙過程,更深入探討其生存哲學。文中的「黑形」,是一隻消失了的候鳥英雄,也是任何一隻以身為候鳥為傲的環頸鴴內心的典範。皮諾查在尋找他的過程中,經歷了黑形可能走過的探險足跡,以及艱難挑戰。雖然最後「尋找黑形」的任務失敗了。皮諾查卻發現了自己體內的「黑形」成分。於是,毅然決然背叛了環頸鴴的傳統,滯留島上,探索未知的世界,也成為北方環頸鴴新一代的傳奇。
作者簡介:
劉克襄
總是風塵僕僕的模樣,在山林小徑,在鄉鎮老路,在城市角落熱血地踏查。與人交往率真誠摯,惟面對動物收斂情感,盡量抽離地觀察。
台灣自然寫作的闢路要角,以鳥類生態散文為起手式,之後觀察對象擴及花草蟲獸,涉獵廣泛,創作題材涵蓋自然生態、蔬果、古道、鐵道、旅行、人物等,作品揉和自然因子多樣呈現。
動物故事系列是台灣較少見的創作類型,展現他長年習染自然的思索與視野。每一本都嘗試新的敘述形式,屢獲佳評,也默默發揮影響,譬如《風鳥皮諾查》被喻為第一本台灣本土動物小說,獲當年開卷十大最佳好書獎,迄今仍是諸多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經典;《永遠的信天翁》獲台北國際書展小說類大獎,數年後更牽引日人到彭佳嶼進行短尾信天翁的復育評估;《野狗之丘》描述野狗的生活習性,探討城市流浪狗的問題;《虎地貓》不僅以多元方式呈現街貓的處境,對其群體的互動關係更有獨到見解。
劉克襄臉書:www.facebook.com/avian007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修訂版序】
風鳥還好嗎?
早年西方鳥類觀察家,在海岸觀察鴴鷸科水鳥。看到牠們一起飛行,一起轉向,一起降落。千百隻如一隻,安靜而寂然,卻來去迅快,因而給予了風鳥的美譽。
風鳥族群多半是冬侯鳥,棲息的位置以溼地為主,舉凡沙灘、水田、河岸和沼澤等開闊的環境,都不難發現牠們的蹤影。本書主角皮諾查這一屬種的環頸鴴,棲息的環境較為特殊,不止在上述的溼地活動,還花了不少時間,進入海岸旁邊的沙丘,在這個寸草不生的場域逗留,尤其是在繁殖季節。
台灣是地球上風鳥非常重要的過境之地。每年春秋二季,都有許多風鳥經由此,南下北上,或者停留下來避冬。《風鳥皮諾查》一書的背景位置,在淡水河河口北岸。過去,這兒也是一處風鳥的大驛站。
當初,為何會撰寫這部小說,主要緣自於我在此地的奇特遭遇。《風》書完成於九○年代初,但八○年代初,我已經在此地觀鳥。
那年冬天,我從北海岸的野柳南下,想要尋找一個適合觀察的X點,也就是候鳥的驛站,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記錄。我急切地想藉著這種調查,深入地瞭解一塊溼地的變化情形。從地理位置研判,淡水河河口是我最為鍾情的位置。
時隔二十多年,我還清楚記得,初次抵達那天,寒流來襲,大地飛沙走石。在接近八級,酷寒的海風下,我獨自扛著相機背包,手拎著腳架,緊縮著身子,辛苦地走進海岸。
我原本還樂觀地以為,海岸應該有不少風鳥和鷺鷥科鳥類棲息,但河口著名的石滬區,竟然毫無鳥影。那天,大概都被寒流嚇跑了。四下張望,觀察一陣子,方才發現開闊、平坦而灰黑的海岸線,居然還有一隻小鳥,在強大的風流中,勇敢地佇立著。而且是單腳佇立,背對著陸地,面向海洋。
這麼寒冷、肅殺的海岸,還有一隻小小的孤鳥,像一位旅行許久的行吟詩人,浪跡至此。牠緊縮著自己,堅定地站在兩個自然世界交會的邊緣,彷彿呼應著我的到來。看到這個場景,不禁熱淚盈眶。
我彷彿遇見平生素未謀面,卻十分親切的朋友。我慢慢地接近,試著過去打招呼。距離大概剩下十來公尺時,牠機警地放下腳,準備離去。我有些顧忌,稍微蹲下,不再移步,安撫牠。牠才放下警戒之心,但腳不再縮回去了。
又過一陣,試著踏前一小步。結果,牠也往前快跑幾步,始終保持一個適當的間隔,不讓我過於接近。就這樣,我們一前一後,在海風狂吹的沙灘上,逆著風,緩慢地沿著潮汐線移動。
一隻小風鳥,還有一個背著背包的大人,一起在遼闊的海岸走路。你可以想像,那種滑稽的畫面嗎?
但這還不是我最大的感動,接下來發生的事,更教人驚奇。
從那天起,沒隔幾天,我便騎著摩托車,從當時寄居的永和,迢迢趕來此報到。那時,我清楚知道,河口的石滬是許多海岸生物棲息的溫床。退潮時,大片石滬裸露出來,當地婦人會按時來撿拾海瓜子,許多風鳥和鷺鷥科水鳥也集聚在此地覓食。皮諾查這一族亦然。
等海水再漲潮時,石滬消失了,水鳥們或許會飛進內陸休息。但也有不少,懶得飛遠,就停棲在旁邊的沙岸,尤其是天氣良好的時日。這塊沙岸面積寬廣,沙丘優柔的起伏。
每天,不同風向的海風,都會吹拂過這片沙丘,像人類在清晨用梳子梳理頭髮一樣,這片沙丘總有新的面貌。不過,天候惡劣時,多數鴴鷸科水鳥,寧可飛進更內陸的沼澤避寒,也不願在此,忍受風沙的吹襲。
只有皮諾查這一種環頸鴴,奇蹟似的,繼續待在沙丘的環境,或者像我先前遇見的,孤單地在海岸上活動。這時的海岸幾無生命跡象,牠在那兒形影孤單地生活,到底是為了什麼?還有,當其他風鳥集聚在石滬快樂的覓食時,牠也悄然地走進沙丘,又是為何?除了生態習性的不解,我心頭湧上更多的是,對這種小風鳥奇特行為的遐想。
春天時,天氣暖活了,候鳥準備返鄉,河口集聚的水鳥逐漸增多,變得熱鬧異常。環頸鴴也加入了這個準備北飛的行列。這時候鳥們的皮下脂肪積存最為豐厚,羽毛也燦然換新,色澤變得更加亮麗。當西南風吹起,候鳥們便逐批起飛,遠離台灣,回到北方的家園繁殖下一代。多數環頸鴴不落人後,紛紛離去。
以前,到了夏天,我們總以為所有冬候鳥都會遠離。事實並不然,在海岸,還是有少數風鳥留下來。過去,鳥類學家認為,這些留下來的風鳥,多半是亞成鳥,還未達到傳宗接代的年紀。或者是年紀太大,無法負荷長遠遷徙的跋涉,因而選擇了滯留。
然而,皮諾查這一族顯然更為適應南方的氣候。牠們不止在北方傳宗接代,同樣的時間裡,在台灣海岸的石礫地,也有不少環頸鴴,正在進行交配、產卵、育幼的行為。牠們是風鳥裡,少數在南方仍有繁殖行為的。
更不可思議的是,除了石礫地,環頸鴴還在沙丘築巢。夏天時,沙丘上的溫度經常高達攝氏四十多度,幾乎可以在鐵皮上煮荷包蛋了。但這兒還是有少數的環頸鴴,努力地生存著。
我相信,冬天時,自己在淡水河口遇見的那一隻,勢必也在裡面。牠結識了其他異性,選擇在沙丘的某一沙坑產卵,進行艱困的孵蛋和育雛工作。我們或許認為,怎麼會有這麼傻的風鳥,選擇了如此嚴苛的環境,但站在環頸鴴的角度,或許這是一種生存策略。牠的天敵們,比如貓狗,這時就不會貿然進入這個環境溜達,蛇類也較少爬進來遊蕩。多數動物會以為,這麼酷熱類似沙漠的環境,不適合生存。環頸鴴則逆向思考,積極地在此挑戰。
其實,像環頸鴴這樣,選擇沙岸繁殖下一代的動物,還真不少。同樣是飛鳥的,還有小燕鷗。後來,我在大肚溪河口,便曾目睹飛行技術精湛,像F十六般敏捷的小燕鷗,和環頸鴴築巢為鄰,彼此保持一段距離,相安無事。
日後還有一有趣的奇聞,在澎湖山水的沙岸發生。有隻綠蠵龜半夜上岸,爬到沙丘挖坑產卵後,天色正亮。我看到一隻環頸鴴飛過來,跑去探看牠,竟然落腳在龜背上。
那年夏天,我繼續走訪沙丘,身上還多帶了一把小鏟子。為了仔細觀察牠們如何繁殖,特別選了一個廢棄的碉堡,做為鳥瞰的工作室。每早抵達,便架起望遠鏡,鎮日從那兒遠眺牠們。
為何多帶一把小鏟子,主要是擔心風沙太大,把居住的碉堡掩蓋了,或者遮住視野。我隨時得挖沙,保持室內的暢通。此外,為了減少環頸鴴的戒心,還在沙丘上,挖了一個適合趴躺的小坑。我經常端著相機,小心地爬過去,藉此更接近牠的巢區。
只是,夏天時刮西南風,照樣飛沙滾滾。此時雨水更少,飛揚的沙石較為乾燥而密集。一天下來,我彷彿在水泥工廠作業,全身總是沾滿大量塵土。
環頸鴴的幼鳥,一破殼,全身絨毛早已長好,沒十幾分鐘,就能在沙丘上小跑,速度不下於一隻老鼠了。牠們是早熟性鳥類,童年生活極端嚴酷。在蛋殼即將啄破前夕,小鳥彷彿一位登陸作戰的士兵,早就備妥武裝,就定戰鬥位置了。也唯有在這樣快速短暫的成長下,牠們才能度過沙丘的嚴厲考驗。
環頸鴴幼鳥的色澤如同地面的沙石。保護色如此周密,從空中或陸地,都很難發現。出了殼,牠們也不需要成鳥悉心照顧,除了到處遊蕩,更會跑進灌木叢躲藏。成鳥還不一定知道牠們躲在哪裡。當成鳥飛回來,啣著食物準備餵食時,牠們就會主動從隱藏的區域出來,叨取食物。
夏末時,這兒又逐漸熱鬧起來。皮諾查這一族的人口似乎也增多了,但到底是北方南下的,或者是在河口出生的,就難以分辨了。總之,這個河口一直扮演著重要的驛站,即是海岸生物的溫床,也是候鳥的必經之地。
過去,沙岸往往被人類視為荒蕪的貧瘠之地,欲除之而後快,毫不考量它在海岸生態所扮演的功能。以前,我們也習慣將這類環境,開闢為海水浴場,或者修築成小漁港、垃圾掩埋場。現在還開放,作為越野車奔馳、音樂演唱會等等活動的環境。更有甚者,公家機關以為,沙丘海岸擋不往風浪的侵襲,為了保護內地的安全,還沿著沙灘,大量地堆疊消波塊。
結果,一段段的沙灘和沙丘,逐漸地從台灣周遭的海岸消失。淡水河河口北岸正是這樣惡例的典範,有些地方成為港口,有些堆了長排消波塊,其餘的部分,更早時就切割為海水浴場,風鳥能棲息的場域,只剩下一小塊。也或許,環頸鴴早已放棄在那兒繁殖。
其實,沙岸的消失,不止意味著風鳥的生存空間變小了,更嚴重的危機是海岸自然生態的大滅絕。早年,撰寫這部小說時,並未嚴肅地考慮到這個問題,但現今再回顧,卻發現危機已嚴重浮現。
如今重修這部小說時,不免唏噓,特別想把沙岸和風鳥間的關係,強調出來。至於,為何會書寫這部小說,除了被環頸鴴的習性感動,現在想來,關於沙岸生態的危機,或許在那個時代,也早就有預感了。
這回再審視時,特別親自繪製系列插圖,以及重新撰寫圖說。一來,經過半甲子的觀鳥,心得自是有所增進,許多細微的習性也愈加了然。二則,實在太想念牠們了。透過一張張繪圖的呈現,我彷彿才能找回那塊沙岸,清楚地看到自己,逆著冬天的北風,和皮諾查,繼續行走在潮汐線上。
二○○七年二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2 |
作者:劉克襄
優惠價: 9 折, NT$ 315 NT$ 3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得獎紀錄:1991年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滿天星閱讀計畫-97年度國中推薦書
☆書中收錄作者劉克襄親手繪製各種鳥類圖譜40幅
生命裡一種未曾被釋放過的因子,似乎解脫了。
不過,馬南相信自己無法適應這種環境,旅行可以,長期滯留並不合適。
黑形是緣於什麼理由肯待下來,不願回到海岸與北方?斜望皮諾查,只看到他眼神像著了火,定定地瞧著前方,除了眼前,好像什麼都看不見了。
風鳥,鴴鷸科水鳥的暱稱。這個別號與他們的習性有關,在候鳥遙遠、漫長又危險的遷徙過程中,鴴鷸科水鳥始終展現神秘的飛行、奇特的鳴叫。這種隨風來去的詭異行為,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想與冥思。
《風鳥皮諾查》是以環頸鴴為主角的動物故事,作者以其多年來觀察鳥類的知識為基礎,寫下了這個故事。其內容不僅側寫了環頸鴴的遷徙過程,更深入探討其生存哲學。文中的「黑形」,是一隻消失了的候鳥英雄,也是任何一隻以身為候鳥為傲的環頸鴴內心的典範。皮諾查在尋找他的過程中,經歷了黑形可能走過的探險足跡,以及艱難挑戰。雖然最後「尋找黑形」的任務失敗了。皮諾查卻發現了自己體內的「黑形」成分。於是,毅然決然背叛了環頸鴴的傳統,滯留島上,探索未知的世界,也成為北方環頸鴴新一代的傳奇。
作者簡介:
劉克襄
總是風塵僕僕的模樣,在山林小徑,在鄉鎮老路,在城市角落熱血地踏查。與人交往率真誠摯,惟面對動物收斂情感,盡量抽離地觀察。
台灣自然寫作的闢路要角,以鳥類生態散文為起手式,之後觀察對象擴及花草蟲獸,涉獵廣泛,創作題材涵蓋自然生態、蔬果、古道、鐵道、旅行、人物等,作品揉和自然因子多樣呈現。
動物故事系列是台灣較少見的創作類型,展現他長年習染自然的思索與視野。每一本都嘗試新的敘述形式,屢獲佳評,也默默發揮影響,譬如《風鳥皮諾查》被喻為第一本台灣本土動物小說,獲當年開卷十大最佳好書獎,迄今仍是諸多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經典;《永遠的信天翁》獲台北國際書展小說類大獎,數年後更牽引日人到彭佳嶼進行短尾信天翁的復育評估;《野狗之丘》描述野狗的生活習性,探討城市流浪狗的問題;《虎地貓》不僅以多元方式呈現街貓的處境,對其群體的互動關係更有獨到見解。
劉克襄臉書:www.facebook.com/avian007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修訂版序】
風鳥還好嗎?
早年西方鳥類觀察家,在海岸觀察鴴鷸科水鳥。看到牠們一起飛行,一起轉向,一起降落。千百隻如一隻,安靜而寂然,卻來去迅快,因而給予了風鳥的美譽。
風鳥族群多半是冬侯鳥,棲息的位置以溼地為主,舉凡沙灘、水田、河岸和沼澤等開闊的環境,都不難發現牠們的蹤影。本書主角皮諾查這一屬種的環頸鴴,棲息的環境較為特殊,不止在上述的溼地活動,還花了不少時間,進入海岸旁邊的沙丘,在這個寸草不生的場域逗留,尤其是在繁殖季節。
台灣是地球上風鳥非常重要的過境之地。每年春秋二季,都有許多風鳥經由此,南下北上,或者停留下來避冬。《風鳥皮諾查》一書的背景位置,在淡水河河口北岸。過去,這兒也是一處風鳥的大驛站。
當初,為何會撰寫這部小說,主要緣自於我在此地的奇特遭遇。《風》書完成於九○年代初,但八○年代初,我已經在此地觀鳥。
那年冬天,我從北海岸的野柳南下,想要尋找一個適合觀察的X點,也就是候鳥的驛站,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記錄。我急切地想藉著這種調查,深入地瞭解一塊溼地的變化情形。從地理位置研判,淡水河河口是我最為鍾情的位置。
時隔二十多年,我還清楚記得,初次抵達那天,寒流來襲,大地飛沙走石。在接近八級,酷寒的海風下,我獨自扛著相機背包,手拎著腳架,緊縮著身子,辛苦地走進海岸。
我原本還樂觀地以為,海岸應該有不少風鳥和鷺鷥科鳥類棲息,但河口著名的石滬區,竟然毫無鳥影。那天,大概都被寒流嚇跑了。四下張望,觀察一陣子,方才發現開闊、平坦而灰黑的海岸線,居然還有一隻小鳥,在強大的風流中,勇敢地佇立著。而且是單腳佇立,背對著陸地,面向海洋。
這麼寒冷、肅殺的海岸,還有一隻小小的孤鳥,像一位旅行許久的行吟詩人,浪跡至此。牠緊縮著自己,堅定地站在兩個自然世界交會的邊緣,彷彿呼應著我的到來。看到這個場景,不禁熱淚盈眶。
我彷彿遇見平生素未謀面,卻十分親切的朋友。我慢慢地接近,試著過去打招呼。距離大概剩下十來公尺時,牠機警地放下腳,準備離去。我有些顧忌,稍微蹲下,不再移步,安撫牠。牠才放下警戒之心,但腳不再縮回去了。
又過一陣,試著踏前一小步。結果,牠也往前快跑幾步,始終保持一個適當的間隔,不讓我過於接近。就這樣,我們一前一後,在海風狂吹的沙灘上,逆著風,緩慢地沿著潮汐線移動。
一隻小風鳥,還有一個背著背包的大人,一起在遼闊的海岸走路。你可以想像,那種滑稽的畫面嗎?
但這還不是我最大的感動,接下來發生的事,更教人驚奇。
從那天起,沒隔幾天,我便騎著摩托車,從當時寄居的永和,迢迢趕來此報到。那時,我清楚知道,河口的石滬是許多海岸生物棲息的溫床。退潮時,大片石滬裸露出來,當地婦人會按時來撿拾海瓜子,許多風鳥和鷺鷥科水鳥也集聚在此地覓食。皮諾查這一族亦然。
等海水再漲潮時,石滬消失了,水鳥們或許會飛進內陸休息。但也有不少,懶得飛遠,就停棲在旁邊的沙岸,尤其是天氣良好的時日。這塊沙岸面積寬廣,沙丘優柔的起伏。
每天,不同風向的海風,都會吹拂過這片沙丘,像人類在清晨用梳子梳理頭髮一樣,這片沙丘總有新的面貌。不過,天候惡劣時,多數鴴鷸科水鳥,寧可飛進更內陸的沼澤避寒,也不願在此,忍受風沙的吹襲。
只有皮諾查這一種環頸鴴,奇蹟似的,繼續待在沙丘的環境,或者像我先前遇見的,孤單地在海岸上活動。這時的海岸幾無生命跡象,牠在那兒形影孤單地生活,到底是為了什麼?還有,當其他風鳥集聚在石滬快樂的覓食時,牠也悄然地走進沙丘,又是為何?除了生態習性的不解,我心頭湧上更多的是,對這種小風鳥奇特行為的遐想。
春天時,天氣暖活了,候鳥準備返鄉,河口集聚的水鳥逐漸增多,變得熱鬧異常。環頸鴴也加入了這個準備北飛的行列。這時候鳥們的皮下脂肪積存最為豐厚,羽毛也燦然換新,色澤變得更加亮麗。當西南風吹起,候鳥們便逐批起飛,遠離台灣,回到北方的家園繁殖下一代。多數環頸鴴不落人後,紛紛離去。
以前,到了夏天,我們總以為所有冬候鳥都會遠離。事實並不然,在海岸,還是有少數風鳥留下來。過去,鳥類學家認為,這些留下來的風鳥,多半是亞成鳥,還未達到傳宗接代的年紀。或者是年紀太大,無法負荷長遠遷徙的跋涉,因而選擇了滯留。
然而,皮諾查這一族顯然更為適應南方的氣候。牠們不止在北方傳宗接代,同樣的時間裡,在台灣海岸的石礫地,也有不少環頸鴴,正在進行交配、產卵、育幼的行為。牠們是風鳥裡,少數在南方仍有繁殖行為的。
更不可思議的是,除了石礫地,環頸鴴還在沙丘築巢。夏天時,沙丘上的溫度經常高達攝氏四十多度,幾乎可以在鐵皮上煮荷包蛋了。但這兒還是有少數的環頸鴴,努力地生存著。
我相信,冬天時,自己在淡水河口遇見的那一隻,勢必也在裡面。牠結識了其他異性,選擇在沙丘的某一沙坑產卵,進行艱困的孵蛋和育雛工作。我們或許認為,怎麼會有這麼傻的風鳥,選擇了如此嚴苛的環境,但站在環頸鴴的角度,或許這是一種生存策略。牠的天敵們,比如貓狗,這時就不會貿然進入這個環境溜達,蛇類也較少爬進來遊蕩。多數動物會以為,這麼酷熱類似沙漠的環境,不適合生存。環頸鴴則逆向思考,積極地在此挑戰。
其實,像環頸鴴這樣,選擇沙岸繁殖下一代的動物,還真不少。同樣是飛鳥的,還有小燕鷗。後來,我在大肚溪河口,便曾目睹飛行技術精湛,像F十六般敏捷的小燕鷗,和環頸鴴築巢為鄰,彼此保持一段距離,相安無事。
日後還有一有趣的奇聞,在澎湖山水的沙岸發生。有隻綠蠵龜半夜上岸,爬到沙丘挖坑產卵後,天色正亮。我看到一隻環頸鴴飛過來,跑去探看牠,竟然落腳在龜背上。
那年夏天,我繼續走訪沙丘,身上還多帶了一把小鏟子。為了仔細觀察牠們如何繁殖,特別選了一個廢棄的碉堡,做為鳥瞰的工作室。每早抵達,便架起望遠鏡,鎮日從那兒遠眺牠們。
為何多帶一把小鏟子,主要是擔心風沙太大,把居住的碉堡掩蓋了,或者遮住視野。我隨時得挖沙,保持室內的暢通。此外,為了減少環頸鴴的戒心,還在沙丘上,挖了一個適合趴躺的小坑。我經常端著相機,小心地爬過去,藉此更接近牠的巢區。
只是,夏天時刮西南風,照樣飛沙滾滾。此時雨水更少,飛揚的沙石較為乾燥而密集。一天下來,我彷彿在水泥工廠作業,全身總是沾滿大量塵土。
環頸鴴的幼鳥,一破殼,全身絨毛早已長好,沒十幾分鐘,就能在沙丘上小跑,速度不下於一隻老鼠了。牠們是早熟性鳥類,童年生活極端嚴酷。在蛋殼即將啄破前夕,小鳥彷彿一位登陸作戰的士兵,早就備妥武裝,就定戰鬥位置了。也唯有在這樣快速短暫的成長下,牠們才能度過沙丘的嚴厲考驗。
環頸鴴幼鳥的色澤如同地面的沙石。保護色如此周密,從空中或陸地,都很難發現。出了殼,牠們也不需要成鳥悉心照顧,除了到處遊蕩,更會跑進灌木叢躲藏。成鳥還不一定知道牠們躲在哪裡。當成鳥飛回來,啣著食物準備餵食時,牠們就會主動從隱藏的區域出來,叨取食物。
夏末時,這兒又逐漸熱鬧起來。皮諾查這一族的人口似乎也增多了,但到底是北方南下的,或者是在河口出生的,就難以分辨了。總之,這個河口一直扮演著重要的驛站,即是海岸生物的溫床,也是候鳥的必經之地。
過去,沙岸往往被人類視為荒蕪的貧瘠之地,欲除之而後快,毫不考量它在海岸生態所扮演的功能。以前,我們也習慣將這類環境,開闢為海水浴場,或者修築成小漁港、垃圾掩埋場。現在還開放,作為越野車奔馳、音樂演唱會等等活動的環境。更有甚者,公家機關以為,沙丘海岸擋不往風浪的侵襲,為了保護內地的安全,還沿著沙灘,大量地堆疊消波塊。
結果,一段段的沙灘和沙丘,逐漸地從台灣周遭的海岸消失。淡水河河口北岸正是這樣惡例的典範,有些地方成為港口,有些堆了長排消波塊,其餘的部分,更早時就切割為海水浴場,風鳥能棲息的場域,只剩下一小塊。也或許,環頸鴴早已放棄在那兒繁殖。
其實,沙岸的消失,不止意味著風鳥的生存空間變小了,更嚴重的危機是海岸自然生態的大滅絕。早年,撰寫這部小說時,並未嚴肅地考慮到這個問題,但現今再回顧,卻發現危機已嚴重浮現。
如今重修這部小說時,不免唏噓,特別想把沙岸和風鳥間的關係,強調出來。至於,為何會書寫這部小說,除了被環頸鴴的習性感動,現在想來,關於沙岸生態的危機,或許在那個時代,也早就有預感了。
這回再審視時,特別親自繪製系列插圖,以及重新撰寫圖說。一來,經過半甲子的觀鳥,心得自是有所增進,許多細微的習性也愈加了然。二則,實在太想念牠們了。透過一張張繪圖的呈現,我彷彿才能找回那塊沙岸,清楚地看到自己,逆著冬天的北風,和皮諾查,繼續行走在潮汐線上。
二○○七年二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2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