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位誕生在1723年的人們,開展出世界史的11扇窗
關於他們以及世界的故事……
十八世紀的世界是這樣的,大清帝國擴張至極盛、日本江戶幕府穩定統治、越南建立新的政權、歐洲啟蒙運動勃興、美洲獨立戰爭開打、法國大革命爆發……但這些事情的影響,都不限於一時一地,而是牽動著整個世界。那是全球化初始發展的時刻,也是各地文化日益密切接觸、匯聚,並開創出現代文明的時代。
《1723,世界史的11扇窗》是部全球微觀史的力作,由11位歷史學者共同創作,聚焦世界史中十幾位獨特多彩的人物──其中許多是中文世界鮮少、甚至未從研究過的。這些誕生於1723年的人們,看似生活於迥然相異的環境與文化脈絡,卻以不同形式共同參與了世界歷史的進程,留下深刻的足跡,並創造出今日的全球社會。透過他們的生命歷程,本書以新鮮甚至帶有實驗性質的形式,呈現出世代、時代與世界史的多層意義。
國內外好評推薦
《1723》一書,讓讀者從東至西,從中國到英國,管窺看到了十八世紀的文化、思想與政治大潮流,確實為世界史的一部佳作。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伯嘉
本書收錄的論文透過研究特定人物的傳記,解釋為何一個任意的日期──1723年──可以激發歷史反思:關於世界觀認知的改變,而這些轉變既來自先前的發展,也影響未來的事件。
──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作者簡介:
主編
陳正國 愛丁堡大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大歷史系兼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英國商業與殖民歷史。
作者群(依姓氏筆畫排序)
孔令偉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暨歷史學系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世界史視野下的元明清中原與域外交流史、滿蒙藏語文學。
王汎森 中央研院院士,研究領域以十五世紀以降到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史為主,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中國的「新傳統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
李仁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華帝國晚期的社會文化史,著有專書《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
汪采燁 英國伯明翰大學歷史學博士,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法國大革命時期政治思想與文化、近代英國婦女與文化史。著有〈法國大革命期間英國各派對於出版自由之辯〉和〈法國大革命的道德反思──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政治思想研究〉等論文。
張存一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主要研究興趣為十八世紀法國思想與知識史,尤重「百科全書作者」(Encyclopédistes)知識編纂與思想發展間的關係。
張省卿 臺北輔仁大學博館所所長及歷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藝術史博士;研究領域為東西交流史,著有Natur und Landschaft、《台北城官廳集中區》、《東方啟蒙西方》、《新視界》等專書。
陳禹仲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歐美政治思想史、近代早期歐洲史、當代政治理論等。
鄭永常 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專長明史、東南亞史、東亞海洋史。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謝佳娟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學士班暨藝術學研究所教授。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博士,研究領域包括近現代歐洲藝術史、印刷文化、收藏與展示史、藝術史學史。
藍弘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中,著有《漢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7)、〈「帝國」概念在漢文圈的翻譯與流傳:從幕末日本到清末中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3本第1分,2022)等。
章節試閱
主編序 從移動的微渺個人到世界歷史的結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正國
發現不少歷史名人都出生於一七二三年,純粹出於偶然。每一次的發現,都是一次小小的驚喜,直到人數累積超過十位,終於發出了驚嘆。從歐亞大陸的最東緣算起,出生於此年的人物有日本儒學家、醫學家、蘭學者三浦梅園,日本蘭學奠基者前野良澤。在清朝統治的國度有注重經世與政府管理效能的儒家官員陸燿,書法家與掛名《四庫全書》副總編纂梁國治也都生於一七二三年。著名的考證學家與思想家戴震也幾乎在同一年出生(一七二四年一月)。在越南被稱為國師的儒學者阮浹以及在漠北像流星一樣劃過戈壁穹空的準噶爾將軍阿睦爾撒納,同樣出生於一七二三年。
歐亞大陸最西緣的地區雖然人口尚或不及中國江南,著名的一七二三年人物之風流與數量卻絲毫不遜於東亞。蘇格蘭出身的畫家漢彌爾頓(Gavin Hamilton);英國皇家學院首任院長與畫家雷諾茲(Joshua Reynolds);英國建築史上中國風的代表性人物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英國數學家與政治抗議分子普萊斯(Richard Price);英格蘭法學家,習慣法最重要的詮釋者布萊克史東(William Blackstone);出身於蘇格蘭的英國哲學家與政治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蘇格蘭思想家亞當.佛格森;蘇格蘭長老會牧師、紐澤西學院院長、美國建國之父約翰.威瑟斯本;法國《百科全書》重要作家以及著名的無神論者霍爾巴赫男爵(Baron d’Holbach),百科全書作家與翻譯家格林男爵(Baron von Grimm)等等都出生於此年。
從人口學角度而言,一七二三年與一七二○或一七三○年應該沒有不同;從統計學上講,它們的出生率應該沒有差別。但這一年的「名人堂」比較擁擠,自然是與歷史的發展有關。簡言之,這些人顯然(集體)代表了一個世代,並在各自的文化中深刻的反映了他們所屬的時代,所以他們留下了深刻足跡、歷史材料,同時被後代史家關注。在一七五○年代到一七七○年代,也就是一七二三年出生人物的青壯年期間,他們是各自的民族、國家、乃至世界舞臺上的角兒。他們的名字與事蹟,必然與這些事件與發展息息相關。在歷史學相對不發達的地區,例如非洲、中東、印度、甚至韓國,要尋找一七二三年出生的人物就相對困難。
……
十八世紀歐洲國家權力進一步中央化,導致貴族勢力沒落,崛起的市民希望法律改革,法治國的呼聲相當普遍。此外,手工業與對外貿易的發達,使得藝術與品味等文化資本竄起,開始與上層社會的金錢資本與社會資本產生競合。在這些普遍的歷史發展中,布萊克史東名垂青史的習慣法箋注,雷諾茲、錢伯斯等人的藝術與品味的制度化或標準化都是對這些歷史發展的特殊呼應方式。當然,十八世紀是帝國的世界。蒙兀爾、大清固然是控制世界有年的龐大帝國,西歐的海洋帝國也漸次興起。阿睦爾撒納傳奇的一生,既反映帝國周邊的恆常問題,更顯示大清的獨特治理方式,而主人翁的個性更因為依違於帝國之間而顯得悲壯。
二○二三年適逢這些人物的三百周年祭,我們希望能用某種方式紀念他們,於是有了這本書的構想。但我們希望除了紀念這些個別人物本身,還可以透過他們同時呈現世代、時代、世界史的多層意義。學界在闡述時代或世界史意義的時候多會使用論證的方式,講述環繞著重大事件中的其他事件與人,論證這些事件與人的內在關係;於是這些大小事件與人就一環一環的聯繫起來,形成了大的歷史敘述,時代敘述或具有歷史影響與意義的敘述。這樣的大敘述完全正當且合理,但在有限的篇幅裡,延展性的論證可能不是呈現歷史故事最合適的作法,於是我們採用帶有編年史性質的方式,選擇主人翁生命中的關鍵時間、作品、言論,以及他所屬社會、族群、國家的重要事件之間的纏捲互動,邀請讀者建立起自己的世界史感受。
換句話說,本書作者們努力將每一位主人翁打造成面向區域史與世界史的窗戶,但是打開了其中幾扇或全部窗戶的讀者會看見何種世界史圖像,卻是開放性的,甚至不確定的。本書沒有單一作者,沒有單一權威,所以所謂世界史的樣貌,不是在同一隻手的主觀下描繪出來的。強調「看」,固然是一種象徵修辭;二維的文字閱讀與三維的歷史感知之間需要借助讀者自身的想像。
當然,本書中十幾位主人翁都是歷史大敘述下被記載下來的人物;他們並非一般百姓。我們曾試著尋找出生於一七二三年的凡夫俗子與平凡女性(史料中可考一七二三出生的女性都是女王或公主),很可惜沒有任何成果。目前介紹的人物大抵代表了三個地理空間與文化區域的重大歷史面向,一是東亞的儒學與蘭學,二是帝國的歷史,三是歐洲的啟蒙思想與政治改革。這應該也是十八世紀世界歷史發展的三大面向。但我們不希望用既有的儒學史、帝國史、啟蒙運動、美國大革命等史學敘述來介紹這些人物。反過來,我們希望能透過這些人物的細微描述,講一點過往大敘述中被遺漏的私人情感、吉光片羽或歷史遺跡,讓更豐富、更立體的歷史人物成為主角,站上世界史的舞臺,而不是被大歷史化約後的歷史工具角色(historical agents)。
事實上除了戴震、亞當.史密斯與佛格森,本書有多位主人翁從未或很少為中文世界所研究,遑論仔細研究;如三浦梅園、前野良澤、阮浹、約翰.威瑟斯本、威廉.布萊克史東、加文.漢彌爾頓、霍爾巴赫、理查.普萊斯等人,儘管他們在各自的國家歷史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中文世界對於阿睦爾撒納,約書亞.雷諾茲、威廉.錢伯斯、陸燿等人可能不是完全陌生,但他們的跨區域意義、比較史乃至世界史的意義,則很少被強調。細心的讀者應該可以輕易發現,這些主人翁所參與的知識與帝國發展,多少具有或隱或顯的全球史關聯;正因為如此,我們希望能在紀念這些人物時,同時透過讓他們再現當時世界的動向。
主編序 從移動的微渺個人到世界歷史的結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正國
發現不少歷史名人都出生於一七二三年,純粹出於偶然。每一次的發現,都是一次小小的驚喜,直到人數累積超過十位,終於發出了驚嘆。從歐亞大陸的最東緣算起,出生於此年的人物有日本儒學家、醫學家、蘭學者三浦梅園,日本蘭學奠基者前野良澤。在清朝統治的國度有注重經世與政府管理效能的儒家官員陸燿,書法家與掛名《四庫全書》副總編纂梁國治也都生於一七二三年。著名的考證學家與思想家戴震也幾乎在同一年出生(一七二四年一月)。在越南被稱為...
推薦序
推薦序(節錄)
一七二三:世代、世界觀,與世界史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伯嘉
通覽一七二三年前後出生的眾人生平,自然想起了輩代(Generation)一詞。德國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在他一九二八年〈輩代的問題〉(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一文定義說:「作為社會現象,代的意義只不過是一種身分的定位,包括了在一個歷史與社會演變的『同年輩』」。「代」這一個概念有兩重涵義—生理上的定義與歷史中的定位,「同時代不一定有社會學上的重要性,只有參與同樣的歷史與社會過程才是」。曼海姆對「世代」的定義與另一個相關的概念「世界觀」(Weltanschauung),在理論上有互動的作用。「世界觀」的形成是經過一個複雜的過程,在某一個時空下,積累的經歷、感受,和知識構成一種主觀的意識形態。曼海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將理論上從某時代的客觀事實去解釋一個整體的精神,一個『世界觀』。」
《一七二三》一代人的世界觀,反映的不單是同年代一輩的生活經驗,更重要的是在西歐與東亞這兩個中心地域構成的空間條件下產生的意識形態。書中八位歐洲人生活在英、法、美,在北大西洋,西歐的地域中養成了他們的世界觀。在他們生活的西方,不單經歷了快速的經濟成長,更體驗了大時代的政治動盪: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西歐人的世界觀包含了東亞,在《國富論》史密斯指出當代中國經濟的兩大特點: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形成了一個相當富裕的社會;可是,中國限制國際通商,而下層民眾工資低下,造成長遠經濟增長的隱憂。相對史密斯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印象,在英國的文化圈卻發起了「中國熱」(chinoiserie):在宮廷、園林、瓷器、美術捲起了一陣的中國風,如錢伯斯和雷諾茲的生平可見。這一陣中國風從歐陸吹到英國,其發源地和發起者卻是遠在中國的耶穌會士。在他們的書信中,中國被吹噓成為文明第一大國,而耶穌會士正努力傳播基督福音。當中國風吹越英倫海峽之際,在法國卻興起了反潮流。《百科全書》七萬一千八百十八條目中有一百二十三條有關中國,其大部分出於狄德羅和霍爾巴赫男爵的手筆。受到了狄德羅的影響,有志於技術和工藝的霍爾巴赫從早期的欣賞中國轉變為負面評論中國,《百科全書》有關中國最重要的條目是狄氏書寫的「中國哲學」,文章批判了儒、道、佛思想,對儒家的道德倫理上有讚譽之詞,卻認為儒家在形而上哲學和自然哲學毫無貢獻。在一件一七六○年的書函中,狄氏回憶起一段對話:「關於中國人,顧神父(pére. Hoop)與男爵(按:霍爾巴赫)都是仰慕者,也許描述中國人的智慧有些是真的,可是我不太相信有智慧的國家。」狄德羅的中國知識主要來自耶穌會士的書籍,但是他的懷疑態度和負面的看法正好跟比他長一代的伏爾泰形成強烈的對比。耶穌會在十八世紀中、後期在歐洲遭受的打擊,造成了對耶穌會中國知識的整體批評。威瑟斯本在美洲費城簽屬,〈獨立宣言〉那一年,耶穌會已被葡、西、法三國鎮壓,並於一七七三年被教皇解散禁會。
正當歐、美走過了啟蒙運動、美洲獨立與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大動盪,盛清中國、德川日本和李氏朝鮮享有一百多年的太平盛世。中國的人口於乾隆一朝急速直增,境內的小動盪,如陸耀經歷過的山東王倫之亂,輕易平定。在清朝鼎世,代表西方文化衝擊的傳教士中文譯著在帝國統治與儒家思想構成的世界觀中,只佔有邊緣的地位。西方傳教士於明清之際著譯的四百五十餘本書籍,只有利瑪竇的幾本科學著作被《四庫全書提要》收錄,其影響力尚不及「蘭學」在日本的地位。西方傳教士在日本、朝鮮與越南絕跡,在中國,除了在地方有少數教士祕密傳教,只有在北京仍然有歐洲神父在欽天監和宮廷服務。曾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天主教傳教士變成了在歷史潮流中的漂泊者。
……
陳正國先生主編的《一七二三》一書,讓讀者從東至西,從中國到英國,管窺看到了十八世紀的文化、思想,與政治大潮流,確實為世界史的一部佳作。
以歷史的視角看一七二三年
──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生活在二〇二三年的我們,三十年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都不太記得了,又要如何評估三百年前發生的事?一九九三年,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和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簽署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促使冷戰結束;奧斯陸協議簽署,可望推動中東和平;歐盟正式成立,同時科學家正在制定評估氣候變化影響的指引。那個時候的世界看起來多麼不同,甚至還未考慮技術如何改變日常生活、資訊生產與流通發生的革命、全球化如何衝擊國家和人民的經濟等,不勝枚舉。歷史學家的任務是篩選歷史的殘骸,辨識意義重大的變革,探問變革為何、如何發生,以及事件的長期影響。今日的我們是見證者,見證了一九九三年的所想像的,但如今許多方面未能實現的世界,以及實際取而代之的世界。既然從三十年前的世界看待未來,有許許多多的可能,便不應僅從今日的情況分析歷史人物的行為。雖然我們難免透過實際的結果看待過去,並在那樣的基礎上尋找重要事件和轉折點,然而經歷那些事件的人們,他們的許多行動,無法以同樣的方式理解。我們若要完全理解某個時代的意義,便不能不考慮那些事件的主角認為他們的行為將如何改變他們的現在和未來,不論後果如何。正如我們就個人的經驗都會發現,合理解釋「發生何事」的時候,僅僅考量結果並不是良好的作法,而在歷史研究中,這樣的取徑也使我們容易陷入「目的論」的解釋,即相信人們的行為和事件的發生都有某個目的――然而,這是歷史學家的重大謬誤和致命之罪。
因此,當我們反思歷史,回到三百年前的世界,我們可以回顧一七二三年出生的人們,而不必要求一致的框架:他們認為自己對於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的世界可能做出什麼貢獻,他們又是如何參與當下的時代精神。自然而然地,我們便有榮幸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當時發生的事,在那個概括的視野中,連結人民、國家和大陸,並超越那些主角可能看到或經歷的範圍。本書收錄的論文透過研究特定人物的傳記,解釋為何一個任意的日期──一七二三年──可以激發歷史反思:關於世界觀認知的改變,而這些轉變既來自先前的發展,也影響未來的事件。每個時代都必須面對本身特定的問題:經濟、社會、政治、精神或物質、地方或國際。詮釋自己的時代,並選擇如何為時代所需的變革做出(或不做出)貢獻,是每個時代出生的人的責任。
十八世紀是知識和政治充滿激烈變革的時代,是革命、大規模社會動盪的時代,是突破貿易和探險邊界的時代――但這也是剝削的時代。同時,十八世紀也產生新的世界視野,一個在物質、地理和智識上不斷擴展的世界。一七二三年大約處於光榮革命和美國革命戰爭之間;而在中國,是清朝雍正元年;在法國,路易十五的統治達到繁榮太平。出生於一七二三年的人似乎形成一個特殊的世代。在這樣的年代中,他們參與深刻的變革,覓得自由和空間,透過創造符合當時需求和渴望的新知識,提升他們為世界做出的貢獻。
……
總的來說,我們必須熱烈讚揚本書的主編陳正國教授,以及本書收錄文章的所有作者。這些同樣在三百年前誕生的個人,他們了不起的故事,為人類歷史帶來特殊的維度和豐富的視角。在這個視角中,一個時代稍縱即逝的性質,即時代的精神,儘管有著非常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感知方式,在不同的大陸折射。我會主張,這種折射提高雅克・皮倫(Jacques Pirenne)所謂《普遍歷史的洪流》(Les Grands Courants de L'Histoire Universelle)的可見度,使得能夠將抽象的趨勢與具體、切實的生活聯繫在一起。
推薦序(節錄)
一七二三:世代、世界觀,與世界史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伯嘉
通覽一七二三年前後出生的眾人生平,自然想起了輩代(Generation)一詞。德國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在他一九二八年〈輩代的問題〉(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一文定義說:「作為社會現象,代的意義只不過是一種身分的定位,包括了在一個歷史與社會演變的『同年輩』」。「代」這一個概念有兩重涵義—生理上的定義與歷史中的定位,「同時代不一定有社會學上的重要性,只有參與同樣的歷史與社會過程才是」。曼...
目錄
推薦序│一七二三:世代、世界觀,與世界史/夏伯嘉
推薦序│歷史的視角看一七二三年/狄宇宙
主編序│從移動的微渺個人到世界歷史的結構/陳正國
01 三浦梅園與十八世紀日本思想史:西方知識的接受與陰陽五行說/藍弘岳
02 依違於清俄帝國之間:歐亞史視野下的阿睦爾撒納與準噶爾汗國/孔令偉
03 《四庫全書》與清代官方意識型態/王汎森
04 甘薯與經世:陸燿與盛清時期的治理知識/李仁淵
05 從隱士到帝師:十八世紀越南理學家阮浹與西山阮惠之關係/鄭永常
06 編纂世界:霍爾巴赫的《百科全書》自然史詞條/張存一
07 自由與革命年代:理查.普萊斯的寰宇視界/汪采燁
08 錢伯斯的跨洲壯遊:從東方園林到全球化城市景觀/張省卿
09 英國畫派發展的關鍵年代:雷諾茲與其藝術世界/謝佳娟
10 憲政自由的開創:布萊克史東與普通法/陳禹仲
11 威瑟斯本、史密斯、佛格森:蘇格蘭、北美殖民地、大英帝國/陳正國
│大事年表│
推薦序│一七二三:世代、世界觀,與世界史/夏伯嘉
推薦序│歷史的視角看一七二三年/狄宇宙
主編序│從移動的微渺個人到世界歷史的結構/陳正國
01 三浦梅園與十八世紀日本思想史:西方知識的接受與陰陽五行說/藍弘岳
02 依違於清俄帝國之間:歐亞史視野下的阿睦爾撒納與準噶爾汗國/孔令偉
03 《四庫全書》與清代官方意識型態/王汎森
04 甘薯與經世:陸燿與盛清時期的治理知識/李仁淵
05 從隱士到帝師:十八世紀越南理學家阮浹與西山阮惠之關係/鄭永常
06 編纂世界:霍爾巴赫的《百科全書》自然史詞條/張存一
07 ...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32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