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本反核運動史!
地方運動、全民公投、選舉焦點、能源轉型
跳脫擁核與反核的二元思維,思考未來該「核去核從」?
本書是目前最完整的臺灣反核運動史,記錄臺灣發展核能的來龍去脈,以及或隱或現存在於運動中的故事,並思考如何落實非核家園,又該「核去核從」。
一九五五年,行政院成立「原子能委員會」,展開輸入核能的計畫;一九五八年,在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資金及技術提供下,臺灣建造了東亞第一座研究用核反應爐。一九七八年,核一廠一號機開始運轉,坐落新北市石門;一九八二年,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啟用;一九八二年,核二廠一號機開始運轉,坐落新北市萬里;一九八四年,核三廠一號機開始運轉,坐落屏東縣恆春;一九九九年,核四廠正式動工,坐落於新北市貢寮,現已封存。
國家在威權時代將核電廠視為「重大建設」,並利用其高度專業化與機密化的特性順利建廠,然而幾起國際重大核安事件喚起人們對核能的疑慮,包括一九七九年三哩島核電廠部分爐心熔毀,一九八六年車諾比核電廠核子反應爐爆炸事故,二○一一年日本福島核災。
一九八○年代解嚴前後,政治暗潮洶湧,社運風起雲湧。黨外運動與社會運動都在醞釀破口,在各種議題上互相連結助陣,反核運動就是其一,當時仍為黨外的民進黨甚至將反核寫進黨綱。地方民眾的組織動員力道也相當強勁,尤其是核電廠與核廢場設址的北海岸、恆春、東北角與蘭嶼,展現反核意志,其中核四預定地貢寮,不僅發動全臺第一起擁核立委罷免案,也舉辦全臺第一場反核公投。環保團體中多位學者以專業揭露核能問題,除了向各層級的政治人物遊說,也將資訊帶到地方,議會及草根都動了起來。
核電雖然宣稱安全便宜,但全世界至今尚未有辦法妥善處理核廢料,只能透過號稱安全的方式貯存起來,人口少、地理相對邊緣的蘭嶼就成為放置地點,當地原住民族也因而必須承擔核廢帶來的風險。而在核電廠與核廢場工作的工人,暴露在無色無味的輻射傷害中,罹患疾病後更難以舉證其與核能的關係。這些故事讓我們進一步思考,當都市人享受核電的同時,為何是偏鄉在承擔後果?當核電創造巨大的電費收益,基層的工人及當地居民又是如何被犧牲?
二○一一年日本福島核災,是給臺灣的一記當頭棒喝,超過二十萬人走上街頭,讓我們有機會檢視臺灣的核能問題,以及作為一個海島,我們能怎樣發展永續能源?核電廠除役及能源轉型,將是邁向「二○二五非核家園」以及更公益未來的關鍵,本書梳理反核運動的歷史,讓我們從東北角小漁村的核電廠到世界大國間的核競逐,理解這一場告別尚未結束,我們都還在路上。
作者簡介:
王舜薇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灣大學日文系畢業。二〇〇八年開始關注反核運動,當過記者、雜誌撰述、環境組織專職,目前在公民社會領域從事研究工作。曾獲雲門「流浪者計畫」獎助。合著《文明初來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核電:臺灣的核四真相與核電歸零指南》等書。在寫作中持續學習。
崔愫欣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時期加入輔大黑水溝社,參與學生運動,跨校共組學生環保工作隊進行訪調,立志投入環境運動,二〇〇四年以紀錄片《貢寮你好嗎?》獲第二十七屆金穗獎最佳紀錄DV,入選國內外影展。從事非政府組織工作二十年,現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全國廢核行動平臺召集人。
協力作者
劉惠敏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碩士,曾任非政府組織工作者、記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以採訪書寫作為社會參與之一。著有《營養聖戰四十年:臺灣營養學會四十週年紀念專書》,合著有《競合力點亮醫療:北醫醫療體系的變革之路》、《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十一個練習,讓你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臺灣長照資源地圖:長期照顧實用指南》等書。
主編
賴偉傑
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一九九二年開始參與環保運動,一九九九年共同創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現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第一份工作在竹科,曾進入公部門服務,在臺灣與中國的NGO擔任過專職工作。長期投入草根環保運動與倡議,關注廢棄物、環境汙染、核電與產業政策等議題的結構性問題。編著出版《淡水河破碎地圖》、《我們為什要反核》,亦參與撰寫《解嚴三十人權落實──社會人權:解嚴與環境人權》、《臺灣能源轉型十四講》。
審訂
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著有專書《Leverage of the Weak: Labor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策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於二〇〇〇年成立的全國性非政府組織,以促進社會公義、創造永續環境為使命,秉持「議題結盟、社區串連、公民行動、永續社會」的理念,長期致力於臺灣環境政策的建構與環境議題的推動,以政策監督、群眾教育、直接行動等方式來推動社會的改革,並化觀念為具體行動,積極守護環境。
封面設計
印刻部
印刻部成立於二○一九年十月,由對版畫有興趣並且關注社會議題的成員組成,不只發表個人或團體作品,我們也持續探索集體創作的發展可能,藉此加深社會議題之中的參與、交流與互動。
我們發起版畫行動的目標是繼續進入社群與團體,邀請人們協力創作,以流動集合來實踐群體的自我發聲與掌握藝術詮釋的主權。
章節試閱
【番外篇】夢想一個非核的亞洲
文字/王舜薇
對佐藤大介而言,支持他長年來多次往返臺灣和日本、戮力於兩地反核交流的動力,其實是一幅平凡的畫面:他帶著妻小去福隆拜訪自救會楊貴英時,阿英姐一看到小孩雙腳嚴重的皮膚病,拿出早上去福隆後山上採的新鮮草藥,蹲在店門口,花了將近兩小時搗碎、研磨、萃取,裝好一罐讓孩子塗抹。互相關切中,他們邊聊著臺日反核運動的最新進展,一起憂心、也一起樂觀面對。正是這樣超越國籍、語言隔閡的共同體意識,將運動推進一個又一個世代。
日本廣島縣西南邊的吳(くれ)港,是日本海軍重鎮,也是二次世界大戰重要軍事樞紐,戰爭末期遭到美國猛烈空襲。二〇〇三年,一艘載運日立製核子反應爐的船,從吳港出發;隔年,從東京橫濱港出發的另一艘船隻,載運著東芝製的反應爐,航向海洋另一端。
兩艘船的目的地都是臺灣東北角貢寮,二十年後的現在,它們所載運的核四一號機、二號機,仍靜靜封存,未曾啟動。除了海島民眾負隅頑抗,也遭受來自家鄉的反制。
創辦非核亞洲論壇
一九五七年出生的佐藤大介,成長年代正值日本左派運動興盛之時。高中時期,他在課堂上讀到韓國異議分子詩作,開啟了對獨裁政權和戰爭的思考,而後選擇在大學主修朝鮮語。一九八〇年五月,韓國發生慘烈的光州事件,他在校園發起絕食運動,表達對韓國學生與工人的支持。
滿懷淑世理想的佐藤步出校園後,進入大阪政府旗下的法人組織工作,從事日僱派遣工的勞動諮詢、職災處理等事務。因工作關係,經常接觸核電廠臨時工,發現他們面臨極高的輻射受曝風險,卻只有薄弱的職場保障,為了協助維護勞動權益,佐藤說服上司,停止轉介核電廠工作給工人。
一九八六年蘇聯車諾比核災發生,佐藤大介關注的焦點也擴及到電廠興建,除了與日本左派工會「全日本港灣勞動組合」(全日本港湾労働組合,簡稱「全港湾」)密切合作、持續關注核電廠勞動者權益,也開始與韓國反核團體接觸。這時的歐洲多國政府迫於壓力,停止新建核電廠計畫,導致核工業發展受阻,新興的亞洲經濟體,成為核電業者尋求新市場的目標。包括法商阿海珐(Areva)、法國電力公司(EDF)、美商西屋等廠商,都試圖在亞洲開疆闢土。
日本政府也不例外,在一九九〇年召開首屆「亞洲地區核能協力國際會議」(アジア地域原子力協力国際会議),邀集中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南韓等國參與,表面上是與各國商討發展核電的專業問題與人才訓練,實則利用宣傳素材,極力美化日本核電經驗,以利輸出核電技術。例如稱核電廠旁環境優美、在地住民獲得優良福利且大力擁抱電廠,還試圖傳授隱惡揚善的地方溝通技巧。
為了向亞洲各國傳達日本核電的真實情況,佐藤大介開始與韓國夥伴組織串連、籌組跨國平臺,在一九九三年創辦「非核亞洲論壇」(No Nukes Asia Forum, NNAF),第一屆論壇在東京召開,有來自七國三十多人參與,在日本兵分七路,參訪核電廠所在社區。臺灣方面由環保聯盟派出十名代表參加,包括郭建平、廖彬良等人,報告蘭嶼反核廢與貢寮反核四狀況。往後論壇每年在亞洲國家間輪流舉辦,並定期彙整各國反核動態、發行刊物維繫各團體動能。
一九九五年,非核亞洲論壇首度在臺灣舉行,各國反核人士組團造訪臺灣,除了核電廠所在社區外,也遠赴蘭嶼,瞭解反核廢料議題,並參與臺北的反核遊行,對當時法國正在南太平洋玻里尼西亞進行的核武試爆提出批判。核電發展與核武、國家安全、國際政治角力脫不了關係,具有機密性質,加上核工業高度掌控在國家、公營單位或者少數大型財團手中,要與之對抗,必然需要國際性的倡議與結盟發聲,對於國際地位曖昧不清的臺灣而言,更是突圍的必要手段。非核亞洲論壇是支持臺灣最主要的國際反核串連網絡。截至二〇二二年為止,曾六度在臺灣舉辦。
臺日核電命運共同體
「日本政府總是宣稱日本是『世界上唯一承受過兩顆原子彈轟炸的國家』,彷彿這樣說就代表日本很懂得處理核能,事實上, 日本核電都是建立在資訊選擇性公開、謊言、矇騙所堆積出來的假象之上。」佐藤大介曾多次氣憤地在非核亞洲論壇中指出。
臺灣曾受日本殖民的歷史,以及文化與地緣的親近,讓日本成為臺灣反核運動最重要的外國盟友。許多來訪交流的日本人得知一八九五年日軍從鹽寮海濱登陸,展開五十年的殖民統治,而日本製的兩個核反應爐, 亦從鹽寮海濱上岸抵臺的歷史事實後,對貢寮居民深深一鞠躬:「對不起,這是二度殖民。」
日本社會對於核能的討論、倡議與動員一直沒有停歇。戰後日本遭國際制裁,禁止進行核能相關研究,一直到一九五五年,日本制訂《原子力基本法》,才確認發展核能發電方針(但禁止軍事相關研發),並在茨城縣東海村設立原子能研究所。一九六六年,第一座商用核電廠「東海發電所」在此設立運轉,周邊還有約十五座核能設施陸續興建,東海村成為名符其實的「核能村」。接下來四十年間,日本總共設置了個五十四座核反應爐,地點遍布北海道、東北、本州、四國和九州,供應全國三成左右的電力。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簽訂後,日本計劃興建六十三座核反應爐,以作為減碳的手段。
一九九九年,東海村的JCO核燃料再處理工廠,因為人員作業程序疏失,發生鈾燃料「臨界事故」,兩名工人遭到嚴重輻射灼傷死亡,多人受曝,是二○一一年福島核災前日本最嚴重的核能事故;二〇〇七年七月,日本新潟縣發生芮氏規模六.八級強烈地震,有七座反應爐、規模為世界最大的新潟縣柏崎刈羽核電廠,因為發生輻射物質與冷卻水外洩,遭勒令停機,為日本核電廠首度因為地震影響而停機。由於柏崎刈羽核電廠第六、七號機使用的進步型沸水式反應爐(ABWR),與輸出到核四廠的機組同型,這次核安事故所凸顯出的電廠耐震度不足、電廠緊鄰斷層等問題,格外受到臺灣反核團體重視。
一九九六年,美商奇異公司得標核四反應爐,再將機組訂單轉給日立、東芝公司,也讓臺灣成為日本核工業對外輸出核電機組的首個國家。然而,日本身為《核不擴散條約》(NPT)簽署成員國,理應遵守國際原子能總署規定,與核能輸入國簽署正式協議,規範輸入國不得將核設施或原料用於製造核武。但由於臺、日之間無正式邦交,這項白紙黑字的協議簽署被規避,為日本反核團體所詬病與擔憂。
在日本反核盟友的穿針引線之下,多位日籍專業者曾來臺指出核四安全問題,例如曾為奇異公司設計反應爐的日本核電工程師菊地洋一,於二〇〇三至二〇一三年間三度訪臺,公開指出核四工地品質低落、包商施工問題重重,並質疑臺電並無因應地震的能力;地質學家鹽坂邦雄於二〇一〇年來臺,揭露核四廠附近存在活斷層的事實。這些專業舉證在反核運動陷入低潮時,仍能有效牽制核四進度,不因社會關注退燒而鬆懈。
至於對臺灣反核運動迴響最熱烈的一群日本人,也許是位在日本山口縣瀨戶內海的小離島「祝島」居民。僅有五百多位人口的祝島,多數居民靠海維生,從一九八〇年代初期以來,就反對四公里外離島的「上關核電廠」計畫,維持超過三十年的反核行動。每週一傍晚,島上居民固定繞島遊行,以驚人的耐力持續兩千多次,至今未間斷。
二〇〇六年,吳文通與崔愫欣帶著紀錄片《貢寮你好嗎?》,共同拜訪祝島放映交流,由關心核電議題的臺灣留學生陳炯霖擔任翻譯。當看到片中貢寮漁民駕駛漁船,進行海上抗爭的畫面時,祝島居民紛紛驚呼,「在我們這裡也有一模一樣社事情發生!」
福島災後東亞反核緊密交流
除了日本,民主化和經濟發展歷程與臺灣相近的南韓,也是反核運動的重點盟友。自從第一座核電廠於一九七八年在釜山建造以來,韓國反核運動亦高度與民主運動進程扣連。韓國政府發展核電的野心更為旺盛,車諾比核災後,各國暫停核電計畫,南韓反而藉機向美國談判轉移技術,打造垂直整合體系,奠定日後成為核電輸出國的基礎。全盛時期有二十四座核反應爐、供應國內三分之一電力的規模,在東亞僅次於日本。
李明博主政下的韓國政府(二○○八至二○一三年),將輸出核電作為刺激經濟的方案,計劃在二十年內輸出八十座核電廠,創造三千億美元的獲利。二〇〇九年,韓國電力公司拿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座核電廠標案,得標金額高達兩百億美金,在首都阿布達比的巴拉克(Barakah)電廠同步興建四座機組,已有三座在二〇二三年三月開始運轉。這項韓國首次的核電廠出口案,被官方塑造成經濟奇蹟與韓國本土核工業的成功。
二〇一一年福島核災後,日本五十四座核反應爐一度全面停機,全球反核運動有了新的施力點。出身社運界的律師朴元淳,在同一年當選首爾市長後,啟動「減少一座核電廠」倡議計畫,鼓勵市民節電、提高再生能源比例,以用電減量思維,包裹廢核目標。這套由地方政府主導的模式,也吸引臺灣團體前往取經交流,為後福島時代的能源轉型倡議鋪路。
亞洲其他國家,例如菲律賓、印尼、越南、印度等國的反核運動,則受各國國內社會運動和言論自由的開放程度所影響,相較於臺、韓、日本,這些國家的反核運動者所面對的政治打壓更為嚴峻。而在沒有言論自由與公民運動權利的中國,核能幾乎是不能公開談論的禁忌議題,一般公民根本無從表達對於核電的質疑。
地球另一端的歐洲,反核運動起步較早,許多抗爭形式和文化行動,成為臺灣的借鏡,例如德國的人鏈(human chain)堵路、裸體反核等抗爭形式,都曾為臺灣反核運動所借用。
臺灣反核成敗亞洲標竿
「雖然這樣說可能對福島的人很不敬,但福島核災的確讓反核運動更進一步,接下來臺、日都要一起努力。」二〇一九年九月,第十九屆非核亞洲論壇在臺北舉辦,佐藤大介語重心長地說。
二十五年來,他見證了臺灣從解嚴、政黨輪替、核四停建又復工,乃至核一廠進入除役的戲劇性過程,幾乎已是臺灣政治通。「運動能傳承,是臺灣跟日本最大的不同。」相較於臺灣在後福島時代發展出多元的抗爭形式,吸引許多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參與,日本社會運動在一九七〇年代的學運風潮之後就出現斷層,難以培養出新血。隨著「廢爐」(除役)的時代來臨,日本、韓國、臺灣第一代的機組,紛紛面臨除役的棘手難題,後續的除汙、輻射廢棄物處理等問題,需要借鏡他國除役經驗。對於毫無除役核電廠經驗的臺灣而言,更為重要。
二○二三年是「非核亞洲論壇」三十週年,輪到韓國舉辦,佐藤大介受邀在韓國「氣候正義遊行」的舞臺上致詞,不但對於日本排放核廢水一事道歉,並且說「我們將繼續對抗核電,最終一定會獲得勝利,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但我們必須盡快成功,因為必須在車諾比和福島等重大事故再次發生之前關閉核電廠。 臺灣將於二○二五年淘汰核電, 讓我們跟著臺灣一起努力。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讓我們共同努力消除核電」。
「臺灣是亞洲各國中,率先以政策宣示落實非核家園理念的國家,臺灣的非核政策,也牽動著整個東亞的能源政策發展,」佐藤說。未來路仍長,亞洲各國仍要持續藉由交換訊息、發起行動,共同學習成長。
【番外篇】夢想一個非核的亞洲
文字/王舜薇
對佐藤大介而言,支持他長年來多次往返臺灣和日本、戮力於兩地反核交流的動力,其實是一幅平凡的畫面:他帶著妻小去福隆拜訪自救會楊貴英時,阿英姐一看到小孩雙腳嚴重的皮膚病,拿出早上去福隆後山上採的新鮮草藥,蹲在店門口,花了將近兩小時搗碎、研磨、萃取,裝好一罐讓孩子塗抹。互相關切中,他們邊聊著臺日反核運動的最新進展,一起憂心、也一起樂觀面對。正是這樣超越國籍、語言隔閡的共同體意識,將運動推進一個又一個世代。
日本廣島縣西南邊的吳(くれ)港,是日本海軍重...
作者序
主編序 反核四十年,我們在運動與歷史中交互蹲跳
賴偉傑
二○○○年核四停建又續建,反核運動遇到重大挫敗,且被簡化成政治對立和經濟問題的提款機。二○一一年福島核災發生之後,臺灣社會重新關注核能安全議題,但這將近十年的時間差,已經讓很多事情被遺忘或產生資訊落差,更讓將政黨輪替視為常態的新世代,以為那大概就是一個「過去吵很久的案子」。因此,綠盟開始思考整理出一個「反核公民讀本」。
《海島核事》由幾個不同世代參與或關注反核運動的夥伴一起合作。也正因為夥伴們來自不同世代,成書過程也就成為跨世代間不斷重複對參與運動及歷史資料的互相學習、確認和辯證。啟動《海島核事》的二○一三年,二十萬人上街,反核運動迎來另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機遇,於是我們就像在「參與其中」和「歷史回顧」中交互蹲跳。
想當然爾,「讀本」的撰寫時間愈拉愈長,對內容的想像,也漸漸注入更多使命感。我們認為這本書應該「一次到位」,把整個背景和運動發展的脈絡梳理得更完整,而成為較全面的臺灣反核史。希望讓大家可以整體地看待這個已經被簡化、標籤化、甚至被戲謔化的議題的豐富性。
查找很多資料,再找更多資料;訪談很多人,再訪談更多人。很多材料來自運動參與現場的實際經驗,或是過去未被系統性整理的內部文件。再確認、驗證資訊與脈絡前後梳理,都是挑戰。我們大家的好朋友,也是本書起始作者惠敏,期間經歷罹病、勇敢抗癌、爾後離世,讓我們悲痛不已;夥伴們重新盤整繼續,直到最後完稿,已是十年。也因此,本書將近十年的書寫過程中,同步見證了反核運動的起伏,以及社會中支持與反對的拉扯和擺盪。其實反核運動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很多精采傳聞或推論,因無直接證據,難以成史,忍痛割捨不放入書中;但足以浮現歷史的肌理,包括臺美關係、外交國安糾結、戒嚴下的「規矩」、以及核能王國的專業/封閉/近親繁殖等文化。這些決策傳聞,究竟要如何解密?還有哪些是「機密」?或窮究其「真相」有意義嗎?
相比亞洲其他國家,有人覺得臺灣的反核運動生猛有力,但也有人認為並沒有批判與挑戰更深層資本主義才是核心問題。以時間的斷點切開來,是一次又一次的「攻防」或「事件」的組合,然而如果把國內外的社會脈絡、轉折、連動和前因後果加以梳理,就會讀出的是一個臺灣社會近代史的混合體:可以看到「法律」工具被活用與濫用;可以看到臺灣「民主進程」的淺薄深化交纏;可以看到各種政黨的消長、算計與合縱連橫;可以看到歷史悠久的「認知作戰」;可以看到「世代正義」的定義變遷;可以看到「專業知識」與「常民智慧」間的合作、對抗、矛盾與博弈;可以看到被建構的犧牲小我(偏鄉弱勢)完成大我(拚經濟)的社會制約下完美與內化的犧牲體系;可以看到臺灣在國際社會中國防外交經貿處境下被成為籌碼的「既定政策」;更可以看到不想被命定的人民韌性拚搏。
時至今日,不管你認為反核運動是成功或失敗,或是對核能支持、反對、還是不置可否,甚至對這議題的糾纏感到厭煩,不可否認的是,這都是臺灣社會的集體記憶,也是共同資產,以及臺灣近代史重要的篇章。
臺灣反核運動的歷史跨度極大,參與者多元且多樣,每個人以不同的時間長度、投入方式、扮演角色參與其中,我們因為反核而並肩相聚,也和反核有了或淺或深的生命交軌。因此,在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愈接近完成,我們就愈感焦慮,因為曾經參與和付諸心力的人和故事必須取捨,或可能遺漏,或放不進本書書寫的脈絡,希望反核歷史曾經參與其中的各位能體諒我們的局限。我們相信,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下刀,反核的歷史會有另一個豐富的切面值得探究,也期待臺灣有更多的反核史被書寫和發表,眾人一起來記錄這個重要的社會印記。
這近十年的編著過程,在不同的階段,都得到很多協助。除了要感謝眾多的受訪者外,關於這本書討論、編寫的過程中,還有多位朋友,給了很多寶貴的意見、提醒以及鼓勵:包括張國龍、徐慎恕、何榮幸、林瓊華、楊憲宏、李三沖、劉華真等前輩。
還有,我很尊敬的臺大農化系張則周教授。他在退休前後,十幾年來都開設一門「生命與人」通識課,其中總有一堂課,會帶著修課學生坐巴士從臺大來到東北角,進行一天的「東北角的美麗與哀愁」課外教學。每年一次,張教授通常找我們同行,一路解說大臺北盆地地理、淡水河系歷史,到濱海右轉基隆八斗子,經過瑞芳、水湳洞、龍洞,到貢寮的澳底福隆,也會隨車講述我們參與反核的人與事,以及路邊經過的媽祖廟和相鄰的龐然大物核四廠。定點下車時,吹吹海風,聞聞海味,看看灣岬沙灘,也聽貢寮鄉民說說這幾十年來的人心起伏和地方變遷。傍晚回臺北前,會安排在漁港邊堤岸上,和自救會長輩聊聊、交換意見。這個一年一會,隨著每年外在社會情勢氛圍的改變,表明支持核四和反對核四同學人數消消長長。自救會的長輩不會訴諸悲情,也不會拜託大家一定要反核,常常是說「你們可以不關心貢寮沒關係,但希望你們可以多多關心自己家鄉面臨的問題」。
同學們面對東北角真實的人與土地後,也許依舊沒有答案,甚至有了更多疑問,但在知識、資訊、理論之外,大概打開了新的視野。有不少年輕學生會焦急地問鄉親,「那缺電怎麼辦?經濟發展怎麼辦?」「你能保證再生能源都沒問題?」這時,我會幫著地方鄉親開玩笑地反問:「大家為何對政府與財團如此寬容,對在地居民如此苛刻?」
落日餘暉,核四廠和山、海、堤岸上這一幕,以及眾人同框這一刻,應該也是我們想完成這本書的初衷。
一九八七年,臺灣解嚴,也開始有第一次反核運動。一九九九年,原能會核准核四建照;二○一一年,發生福島核災。這些重要時間點,都是兔年。二○二三年又是兔年,反核史書終於出版。
主編序 反核四十年,我們在運動與歷史中交互蹲跳
賴偉傑
二○○○年核四停建又續建,反核運動遇到重大挫敗,且被簡化成政治對立和經濟問題的提款機。二○一一年福島核災發生之後,臺灣社會重新關注核能安全議題,但這將近十年的時間差,已經讓很多事情被遺忘或產生資訊落差,更讓將政黨輪替視為常態的新世代,以為那大概就是一個「過去吵很久的案子」。因此,綠盟開始思考整理出一個「反核公民讀本」。
《海島核事》由幾個不同世代參與或關注反核運動的夥伴一起合作。也正因為夥伴們來自不同世代,成書過程也就成為跨世代間不...
目錄
推薦序 我的反核之路(張國龍/臺灣大學物理學系退休教授、前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推薦序 臺灣與全球反核運動(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主編序 反核運動四十年,我們在運動與歷史中交互蹲跳/賴偉傑
第一部臺灣核電的前世今生:一九四五至一九八六
1-1從原子彈到核電廠
1-2神祕的火
1-3家離核電廠那麼近
1-4 核事故點燃騷動
1-5 反核運動前奏
第二部反核運動與代議政治:一九八六至一九九四
2-1 恆春半島、城牆、核三
2-2 草根動起來
2-3 核四捲土重來
2-4 反核攪動代議政治
2-5 公投:分裂或者民主實驗?
第三部回守地方: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九
3-1 咱的所在
3-2 別想在我家門外作怪
3-3 電力與權力的交纏
【圖輯】
第四部核廢何去何從?
4-1 驅逐惡靈──蘭嶼反核廢運動的開始
4-2 反核廢運動再起
4-3 中華民國政府遲來的道歉
4-4 核廢選址的重重波折 東臺灣的拒絕
4-5 核廢難題
【圖輯】
【番外篇】身在輻中不知輻──輻射屋汙染事件
第五部政黨輪替與運動低潮:二○○○至二○一一
5-1 臺灣首度政黨輪替與反核
5-2 停工又續建 一場惡鬥
5-3 核四安全疑雲
5-4 自然怎麼說
5-5 低潮與伏流
第六部福島核災後的契機與轉型:二○一一至二○二三
6-1 福島核災的震撼
6-2 反核運動成為風潮
6-3 核四裝填燃料關鍵年
6-4 能源轉型
6-5 核電除役的嚴峻挑戰
【番外篇】夢想一個非核的亞洲
終節漫長的告別
【圖輯】
後記 愛的勞動/王舜薇
莫失莫忘,致反核長路上的同志們/崔愫欣
誌謝
附錄 反核運動大事記
推薦序 我的反核之路(張國龍/臺灣大學物理學系退休教授、前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推薦序 臺灣與全球反核運動(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主編序 反核運動四十年,我們在運動與歷史中交互蹲跳/賴偉傑
第一部臺灣核電的前世今生:一九四五至一九八六
1-1從原子彈到核電廠
1-2神祕的火
1-3家離核電廠那麼近
1-4 核事故點燃騷動
1-5 反核運動前奏
第二部反核運動與代議政治:一九八六至一九九四
2-1 恆春半島、城牆、核三
2-2 草根動起來
2-3 核四捲土重來
2-4 反核攪動代議政治
2-5 公投:分裂或者民主實...
商品資料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3-12-19ISBN/ISSN:978626723674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2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