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與灰殊途,灰與肉等重,
夾身其中的我們永遠是赤裸的
「以一種年輕的聰穎風貌俏皮現身的機智」
「栩栩筆下,諸物有神」
在COVID-19蔓延全球的這些年,感染、發病、康復、後遺症、感染……可能的反覆循環使群眾陷入了恐慌。當性命遭受威脅時,絲毫的變異都顯得無比巨大。我們的身體自始至終持續發送著信號,直到所有堅固的一切煙消雲散,信號終止。終止之前,我們恆常遊走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習而不察,肉與灰的界線比我們想像地模糊。
《肉與灰》所收散文,多發表於報章、網路平台等媒體,身為呼吸治療師的栩栩,寫詩之外,著力於醫事書寫,時常獲邀撰文。以醫療現場的經驗為累積,透過冷靜的筆調處理死生大事。多篇作品榮獲各大文學獎項,如獲得時報文學獎首獎,描寫疫情大流行期間的〈負壓〉。醫療現場之外,熱衷烹飪,學習花道的栩栩,寫起生活中的美好,格外細膩且有機趣。在傳統的審美之中,平添幾分當代的新意,藉由諧音拓展的詞義,也活化了我們對於語言的想像。
《肉與灰》全書分為四輯:琉璃脆、人間事、金身常壞、大流行。
「琉璃脆」,自感官初啟,以體感來認知世界,〈絲襪記〉以自持的寫法道出了女性如何看待第二層肌膚,在藏與露之間抉擇。〈陽春白雪〉展現了栩栩的靈巧,將吞入口中迅即融化的豆花,寫得津津有味。
「人間事」,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使用身體,身體如何遊走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界限。體育課的〈樹蔭下〉;為了控制體重而失去樂趣的「一分糖」;「陪病」寫出在醫療空間裡的病患與非病患間的身體交錯。
「金身常壞」,道盡了身體的(包含因為社會結構而產生的)不適:〈鏡頭恐懼症〉裡各種過度美拍的反感與X光片的直接形成對比;〈Linephobia〉由社群軟體的無數連線而被限制的自由。
「大流行」,直擊COVID-19擴散感染時刻的醫療現場,〈陰翳禮讚〉寫X光片上的黑影;〈負壓〉病房裡的空氣不會外逸,是避免疫情擴散的堡壘,只是醫療人員進入時卻背負著難以言喻的壓力……。
儘管處在常理上尚稱年輕的歲月,栩栩已然意識到肉體終將灰飛煙滅,在大疫期間寫作此書,更加深了體悟,「草木皆兵,憂疾畏死。即使真正的兵與死還不曾降臨。」
作者簡介:
栩栩
一九八八年生,寫作女子,現於醫學中心任職。
曾獲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等。著有詩集《忐忑》(雙囍,2021)。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吳妮民 專文推薦序,
王盛弘、白樵、李欣倫、阿盛、黃信恩、楊佳嫻 煦煦推薦
栩栩筆下,諸物有神,是可見與不可見間的顯微鏡式奇觀,是作家裡善繪聽覺觸覺的佼佼者。醫療攝影陰翳,碘浴嫩肌,肺底風與葉間的各種輕音,所有日常或解剖學式肌理,皆被栩栩以鋒利如術刀之眼掌鼻心,捕得無限詩意。
──作家 白樵
栩栩以詩人之筆,寫盡日常的吃穿行旅,在她專注而虔誠的目光裡,細瑣之事發光,萬物仿若有靈,生出血肉,且聽每一毛孔歡暢敘說。除了寫生之燦然,也細摹初老、疼痛、疫病,記錄醫院中的故事和心事,以及諸種身體經驗和情感記憶。肉身之書,如此厚實,卻又如灰輕盈。
──作家 李欣倫
栩栩很擅長描寫世間百態,有煙火氣卻無火煙味,觀察仔細但成文不至於瑣碎,這恰好顯現了她的人格特質──感性與理性兼具且平衡。她的筆路相當寬,顯然有意不想受到醫者專職環境的限制,因此心思眼界放得開,字裡行間自然透出舒坦的氣息。
──作家 阿盛
《肉與灰》是本生活散文集,靈光不斷湧現。精緻的文字,清新的筆觸,把生活綴得頗具質感。栩栩習花道,或許是種底蘊吧。
──作家 黃信恩
名人推薦:吳妮民 專文推薦序,
王盛弘、白樵、李欣倫、阿盛、黃信恩、楊佳嫻 煦煦推薦
栩栩筆下,諸物有神,是可見與不可見間的顯微鏡式奇觀,是作家裡善繪聽覺觸覺的佼佼者。醫療攝影陰翳,碘浴嫩肌,肺底風與葉間的各種輕音,所有日常或解剖學式肌理,皆被栩栩以鋒利如術刀之眼掌鼻心,捕得無限詩意。
──作家 白樵
栩栩以詩人之筆,寫盡日常的吃穿行旅,在她專注而虔誠的目光裡,細瑣之事發光,萬物仿若有靈,生出血肉,且聽每一毛孔歡暢敘說。除了寫生之燦然,也細摹初老、疼痛、疫病,記錄醫院中的故事和心事,以及諸種身體經驗...
章節試閱
〈陽春白雪〉
嘴饞,又或自我感覺餓,內心就忍不住開始琢磨著吃些什麼好,正經吃一碗米麵太多,炸物太膩,餅食無茶湯相佐未免少了一趣,思來想去,還是吃豆花吧。
豆花可開場,可為插曲,亦可作為一餐之收尾,可簡可繁,即知即行,隨便哪個街坊都有,不用特意去尋,最適合臨時起意。說起來不是沒有一點弔詭,豆花之狀,瑩白如酪,味淡近於寡,這樣清冷潔淨的小食,俗世裡竟然唾手可得。
也許使豆花真正變為可即的,不是一地豆花攤的密度高低,而是配料。本來,倘若豆花細嫩帶豆香,糖水蔗香味足,有沒有配料,無關宏旨,然而能以簡樸本真取勝的豆花,為數畢竟不多;常見的其實是另一種:玻璃方櫃裡各色配料琳琅排開,該繽紛的繽紛,該剔透的剔透,豆花靜靜躺在碗底,觀其形,嘗其味,平淡無奇。
即便如此,上豆花攤光顧,仍然是樂事一樁。這裡清涼,空氣裡沒有油煙,不沾葷腥,一應熱惱盡皆退出數丈之外;但這裡又實在熱鬧,店主從深桶中平平鏟出幾鏟豆花,刀刃旋轉著飛濺出冰屑,接著,就開始挑選配料了。
盛裝豆花的碗不必深,碗面卻要寬綽些,諸般果豆排列堆疊,輝映滲潤,宛若團花綻開。
首先需要一點彈牙的東西。湯圓是我的心頭好,紅白雙色,有一種老派節慶感。粉角粉稞。芋圓地瓜圓,基本上我個人的接受度只到這裡,抹茶圓咖啡圓紅麴圓什麼的,美則美矣,真放入豆花碗內,太鬧。至於珍珠粉圓,還是留給奶茶比較般配。這一類配料多由木薯粉製成,煙韌軟糯,能增加飽足感。
需要一點顆粒感。豆類大概就是為了這件事而存在的,玉粒金波,紅豆綠豆薏仁雪蓮。我鍾愛花生或麥角,要一抿即化,唇齒閉攏前顆粒完足,一碰,立即化開敷在舌尖,分明又綢繆。顆粒存在感強弱全憑個人喜好,沒有絕對。假若豆花攤稍具規模,可能也提供紫米,有的話,那就挑紫米。
需要一點滑溜的東西。豆花本已是滑溜之物,再添一點滑溜的東西,乍聞之,似乎不通;然則物與物摩擦力各不相同,這一類滑溜的東西最好略具彈性或韌性,與唇齒交纏,產生阻力,卻不致兵敗如山倒。摻入豆花裡,一腔柔滑中立即顯出變化,此乃正襯之法。我一般挑杏仁豆腐或桂花蒟篛,炎夏改仙草。愛玉太清雅,怕折墮了。
最後,假若店家能熬芋頭至酥爛,我會加點一份芋頭。
當然這只是個通則,天熱懶怠咀嚼,那就是仙草配杏仁豆腐,美其名曰黑白雙仙;又或者仙草珍珠蜜紅豆,烏壓壓湊成一碗,便是烏雲蓋雪。豆花的好好在它非常自由,不必依循典範,隨便這邊一指那邊一指立刻就能組合出一碗風景來,各吃各的,誰也不遷就誰。
但對我來說,必需再加一瓢碎冰屑。冰屑本身無味,可是卻能夠恰如其分地成為奶與蜜的襯底,咬在嘴裡喀啦作響,捧在手中,半融半凍,像陽春裡的一捧白雪。
所謂餘裕,時常不過是這樣一捧白雪的事。
〈肺腑之言〉
1.
肺是安靜的器官。
解開胸腔,胸骨居正中,以胸骨為分界線,肋骨雙翼般對稱展開。肋骨下,襯薄薄胸膜,胸膜介於骨與臟器之間,隨呼吸起伏,是緩衝,也是屏障。肺包覆其中。
肺分左右,左二右三,質地海綿樣輕柔。教科書上慣借樹木喻之,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層層岔出,一而二二而四,如樹木分枝成蔭。歷二十二回分枝,支氣管樹末端最終化生為粒粒囊泡,吸氣,吐氣,肺泡微微翕張著,血液與氧氣會合,作氣體交換。
肺的安靜,是相對於其他器官而言。心搏平緩,腸胃嘈雜些,時不時冒出一陣咕嚕嚕聲,鬧得人臉紅。至於肺臟,肺聲低微而溫柔,如呢喃密語,若不凝神諦聽,便自然融入背景。
不過,肺倒也不比肝臟。肝的沈默是金。跑步的時候,上氣不接下氣,重感冒分泌物增多,呼吸音便隨之放大,拔高──風還是風,樹還是樹,只是,忽然間有了咻咻咻的轉折。
學習分辨呼吸音,自古希臘以來,總被視為胸腔理學檢查的第一課。呼吸音是肺的語言。強弱、音調高低、連續或不連續、出現部位與時間點……不同聲響各具意義。在我開始帶臨床實習以後,聽診也成為我與實習生之間的例行開場──早幾年,由教師以身模擬出各種呼吸音,到我這裡,方式稍作變化──我們先在YouTube上複習幾種常見呼吸音,簡單介紹,接著走到病床邊,輪流聽,試著描述聽見了什麼。所謂輪流,是每個人、每個部位都要完整聽過一遍。呼吸音判讀受聽診部位、患者姿勢改變等因素影響,答案沒有絕對,實習生作答時,心理壓力相對小一些。
我們齊聚病床邊,屏息,聽風穿梭林間。
鼾聲,喘鳴聲,水泡爆裂聲。氣流掠過氣管發生擾動,遂有聲出。一旦擾動不再,或為氣流受阻,或為枝葉損折,具體成因究竟是什麼,得靠細心評估推理。一位合格的醫療人員,必定嫻熟於風與枝葉之間的關係。
不僅當作開場,聽診也是日課。同樣的患者,每天都能聽出不同變化,聽得越多,就越能解讀肺的話語。
聽診時,上身稍微前傾,與患者之間的物理距離隨之縮減。在聽診器發明以前,舊法採直接聽診法:將耳朵緊貼於患者胸壁上進行聽診。聽診器於一八一八年問世,在當時,曾招來一句負評:「聽診器是醫病關係漸行漸遠的開始。」那是十九世紀初,醫學仍然深具濃厚手工業色彩的時代。
兩百年後的現在,鑑別診斷益發仰賴數據與儀器,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我坐在電腦前的時間很多,走到病床邊的時間很少。相形之下,聽診反成我與患者之間少數近距離相處時光。
對此,患者想必也有同感吧。時常在聽診以後,患者主動開口,向我透露更多:何時開始,感覺怎麼樣,對藥物的反應和副作用。在胸腔科,長期作戰的大有人在,久病之下,對疾病些微好轉與惡化,遠較常人敏感。後來,我便漸漸察覺,聽診在診療中具有拉近距離的重要意涵,即使呼吸音大到毋須聽診器都能聽見,我始終堅持戴上聽診器,告訴患者,來,我們聽看看。
有人聽,就有人願意說。
打開耳朵。我總是一再自我提醒,聽,既聆聽肺的話語,也傾聽人的訴說。
2.
肺從不輕易開口。
就生理結構言,肺對外的唯一開口是氣管。吸氣期間,氣流自口鼻流入,過聲帶,經大小支氣管,使肺泡膨脹充滿。然後吐氣。理論上,呼吸系統並非封閉結構,但實際上它是。密封狀態一旦受破壞,肺葉便塌陷,乾癟消風。
在醫學院裡,善於譬喻的師長會這樣說:「想像肺是一顆氣球。」
不過,氣球因人而異。生硬,鬆垮委靡,又或者,因著長年吸附焦油粉屑而發黑。想像輕盈,但想像不能取代本體。氣球也會破,一破,暫時無法繼續充氣──此時需緊急置放胸管,將氣體引流出體外,直到氣體排空、創口逐漸癒合彌封為止。倘若氣胸反覆發作,就應該及早考慮注入化學藥劑,強行使肺組織產生沾粘。沾粘等同於修補。
創傷不行,食物也不行。氣管與食道比鄰,然各有管轄,年長者吞嚥功能逐日退化,最怕意外嗆咳,即使只是一小口牛奶或稀粥,一誤入肺葉,最終每每演變為吸入性肺炎。
從一口氣過渡到另一口氣,永遠存在著種種不可預期的轉折。
器官的存與廢,常見一種是以痛覺作為表現形式,另一種則與其原有功能相關。失能用一種反向的取徑使我們深切感知此身。在肺,那泰半化作陣喘,併大量濃稠痰液。鼻翼不停煽動,氣促而短,坐著喘,躺下更喘得厲害,氣流來去,如狂風撼樹般鼓湧著,呼嘯著──
缺氧了。
氧之於生命,如同柴薪。氧氣耗盡了,生命很快也要跟著燃燒殆盡。選擇給氧設備,調整流量與濃度──為了避免呼吸道過於乾燥,氧療設備常附加濕氣,混合後由加溼瓶側壁上不同口徑小窗噴出。透過聲音變化,我能答出加溼瓶轉盤上的刻度,準確度幾近百分之百,不經意露一手,立刻收穫實習生的敬佩眼光。我笑笑,聽得多了,自然閉著眼睛也能區分出差異。
一方面增加供給氧氣濃度,另一方面,則排除這一路──自口鼻至氣管,通常,我們習慣稱之為呼吸道──可能遭遇的任何障礙。撬開牙關,喉頭鏡挑起會厭,小心避開呼嚕嚕不斷向外飛濺溢流出的痰沫,露出紅豔腫脹狹窄濕潤的,肺的開口。
插上氣管內管,接呼吸器,藉由呼吸器內部的唧筒、風箱或渦輪一口口將氣流灌注入肺。生理上時常被自動忽略掉的呼吸,因著機械,吸吐氣便清晰具象化為數據與波形。呼吸器就是另一個肺。人工之肺。機械之肺。
是以,某個程度上,呼吸器送氣聲的確即時反映了肺的實況。終日與各式各樣的肺打交道,能從中聽出若干端倪:硬梆梆的肺,沉甸甸的肺,被痰塊堵塞的肺。如同聲納般,氣流為我探測肺內幽深的地景,清與濁,虛與實,軟彈與堅硬,總在吸吐間逐漸分明。
肺寡言,呼吸器卻不然。規律吸吐間總有雜訊干擾,多半來自管路中因冷凝作用匯流積聚的廢水,水珠帶出肺內無數碎屑,尤其血絲與痰液,血絲連綿,痰液堵塞結塊,黏稠腥羶滴答。若未能及時排空,水位會不斷高漲氾濫,發出如滾水般的咕嚕聲,終至倒灌成災。我經常伸手貼附著呼吸器表面,感覺掌心傳來微弱震動──哪怕一氣未能呵成,到底也還是一口氣。
為安全起見,呼吸器上設若干監測參數,又另置警報系統,一旦超出閾值,立時觸發警報。加護病房內,全身器官各自交託給不同儀器掌管,警報聲此起彼落,接連著轟炸,說聲聽覺暴力亦不為過。如何在眾多警報聲中辨別出呼吸器,乃至於如何調整適當警報閾值,是門功課。我也從旁提醒實習生,記得,要打開耳朵。
聽,不僅止於人,也聽機器。
機械通氣固然減輕了肺的重擔,可是,以人力和外物迫使肺開口,並非毫無代價。口腔裡菌叢遍佈,菌斑隨著唾液緩慢滴落肺中,幾日後,X光片上便多出一縷煙也似的白影。終日咬著氣管內管,患者口不能言,雙手又被約束固定,只能以臉部表情示意,四目相交時,一股無以名狀的負疚感油然而生。
也難怪,每回病情解釋提及插管,家屬臉上便浮現為難神情,遲遲不願意鬆口。
人爭一口氣,難就難在這口氣究竟要怎麼得。
近三十年,隨著科技進步與觀念轉變,拒絕插管的患者也有了新的選擇。比如扣合在臉上的非侵襲性陽壓呼吸器(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又比如,COVID-19大流行以來,在名人和媒體推波助瀾之下,披著救命神器之名進入大眾視野的高流量氧氣鼻導管(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
從侵入到非侵入,這漫長歷史,在在象徵了肺的不輕易開口。
擴張,回彈,再擴張。自生命初始的第一口氣,到最後一口氣,肺勞苦作工不懈。但無論是自主呼吸,又或交由機械接手,偌大肺葉裡,僅容許氧與二氧化碳自由穿行。
3.
肺病多隱喻。
臨床工作中,偶爾碰到肺結核患者,對這古老的診斷,患者直覺反應多半愕然:「是那個肺結核嗎?」對,是肺結核沒錯。繼而陷入了短暫的沉默,彷彿不能理解自己為什麼會和肺結核扯上關係。
換作其他疾病,刻板印象或許還不至於這樣根深柢固吧。肺病中,隱喻最浩繁者,非肺結核莫屬。十九世紀,肺結核橫行,時人以癆(Phthisis)稱之;這白色瘟疫被賦予了多重想像:優雅、高貴、熱情、敏感……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名言:「如果要死,我希望死於肺結核。」人類歷史上,再沒有其他疾病能得此殊榮。結核曾一度主宰著審美,如今,對文化的影響力雖已式微,但畢竟未能完全根除,患者反應或可視為結核龐大迷思的遺緒。
結核的神話隨著致病機轉與治療方針的明朗而逐漸消弭,然而,一重隱喻沒落,緊接著,又有另一重隱喻興起。
COVID-19開始延燒的頭幾個月,人心惶惶,咳嗽頓成敏感行為。公共場所,一聽見咳嗽聲,其餘人等連忙退開三尺遠,倘若按捺不住咳嗽的人換作了自己,趕緊舉臂摀住口鼻,阻擋飛沫,同時遮掩他人異樣眼光。防疫責任與道德責任不能不設法兼顧。每週我固定上超市一至兩次,離峰時段去,採買後儘早離開,不多逗留。幾次後,發現架上綠豆持續補貨中,後知後覺想起,十七年前,同為冠狀病毒屬的SARS來襲之際,飲綠豆湯抗煞一說流傳甚廣──往前走幾步,咖哩也售罄,啊,是了,傳聞印度人篤信吃咖哩防疫,防疫無國界,咖哩亦然。
從綠豆湯到咖哩,換湯不換藥。而蘇珊‧桑塔格早在《疾病的隱喻》中一語道破,隱喻無助於理解疾病,反而使人身陷更複雜的受苦體驗之中。
患者猶滔滔訴說著,話裡,有不自覺襲用文化建構出的疾病形象,也有屬於個人的真實感受。
我專心聽,不糾正,也不多作辯駁。我明白,疾病與隱喻兩者交纏極深,甚至,隱喻也會傳染,需對症下藥。但隱喻的藥方不假外求,我只能等待,給彼此一點時間,好讓他自己去一一識破,剝離,除魅。
至今,聽過的肺約略可以萬計。若有人問起,我會說,我聽見疾病。聽見人。最終,如同拉丁文中呼吸與靈魂共享spiritus這個字,一息在,則靈肉俱在,我想,我彷彿聽見那使生命得以成為生命的微弱火焰。
〈陽春白雪〉
嘴饞,又或自我感覺餓,內心就忍不住開始琢磨著吃些什麼好,正經吃一碗米麵太多,炸物太膩,餅食無茶湯相佐未免少了一趣,思來想去,還是吃豆花吧。
豆花可開場,可為插曲,亦可作為一餐之收尾,可簡可繁,即知即行,隨便哪個街坊都有,不用特意去尋,最適合臨時起意。說起來不是沒有一點弔詭,豆花之狀,瑩白如酪,味淡近於寡,這樣清冷潔淨的小食,俗世裡竟然唾手可得。
也許使豆花真正變為可即的,不是一地豆花攤的密度高低,而是配料。本來,倘若豆花細嫩帶豆香,糖水蔗香味足,有沒有配料,無關宏旨,然而...
推薦序
金繡之筆,栩栩如真
◎吳妮民
這幾日在京都隨意地遊走,入眼一切盡是古都的雍容及矜重,心底反芻著的是出發前所讀栩栩的散文集《肉與灰》,那美感或氣味卻暗暗叩合。起初想到,是了,栩栩也在裡頭寫過京都的,她寫京都人細密的心思和傳聞中婉轉卻見高下的應答,「綿裡針,肉中核,京都的舌頭一如湯豆腐,狀似軟和,一不留神就會燙了嘴。」(〈京都的舌頭〉)其次才想起,栩栩素來纖緻的文字,敏於觀察的眼光,不也有這樣聰慧善感之貌?我試著尋找栩栩與京都的連結,得出一個頗有意思的結論——啊,或許因為栩栩出身養成於臺南,那座氣質與地理位置皆常被類比為京都的城市。
以上是打趣了。其實,還是應該從栩栩的詩集講起。做為甚早起步的寫作者,散文並非栩栩(1988-)的第一本作品,幾年前榮獲第四屆周夢蝶詩獎的詩集《忐忑》,收錄2007至2020年間共五十三首詩,跨度極長,換句話說,包含了作者十九歲就動筆的詩作。然而詩集整體成熟度一致、字句脫俗,毫無少作的青澀尷尬,因此,教人驚豔於栩栩的早慧與自我鍛鍊。讀她的詩,最能感受到她琢磨文字如珠玉的耐心,和經營意象的優越能力,譬如〈蜉蝣〉將瞬逝生命寫得如此細膩:「這薄翅/從寒露化生嗎/墜地亦無聲/比針鋩還輕還/不可及的枯榮」;或如被多位詩人提及的〈失物〉:「曾經/可觸且可及/乳是鐘乳/吻是虎吻/你將它辨認出來」,寫情愛、觸碰、傷害,鐘乳與虎吻,是極短句行中有效而強烈的比擬;也能從詩作裡讀出栩栩偏向老成蒼涼的情思,譬如我極喜歡的〈半生〉:「恨過的人/就這樣老了/世界還是一樣的嗎/野草挲摩風露/岩層中湧出/你給過我的沙,我回報你的/鹽分」。
於是,便能理解為什麼詩人張寶云說栩栩的文字是「當代的宋瓷」,而詩人楊佳嫻喜歡她「壯闊的巧思」。
有了詩,再來說散文就有了演進與依憑。若《忐忑》被視為栩栩元神凝鍊、空靈抽離、情感幽微的一面,散文集便像作者走入了塵世,更具實體,更日常,不只是凡身的「血與肉」(flesh and blood),竟是活到底彷彿被燃燒殆盡的「肉與灰」(flesh and ashes)。觀之,全書並無任何篇章同書名《肉與灰》,作者以肉身敗壞意象貫串的企圖,應是顯而易見的。
書分五輯,從最薄最精緻的寫起。開卷「琉璃脆」裡,栩栩再度發揮她擅於勾勒細物的功力。我尤其喜歡她寫豆花的〈陽春白雪〉,報章登出後重讀多次,由這篇小品能見識栩栩對語言質地的嫻熟——她以「瑩白如酪,味淡近於寡」「清冷潔淨」形容豆花;接著,用「煙韌軟糯」描述樹薯粉圓類配料的口感。豆子的顆粒感,她說是「玉粒金波」;口唇間一抿而化的軟熟花生,她下的詞是「敷在舌尖,分明又綢繆」。讀至此,就算只是吃豆花這樣的小事,也被她具詩質而高度展演的文字,把五官的感受放大了。
接下來愈寫愈賦形,一路朽下去,「人間事」關於體魄筋骨,〈推拿〉一篇,生動記下整復院的日夜面貌,寫肌理經絡、師傅手法又有武俠之意,可以看出栩栩文字鏡頭遠近景的自如伸縮,簡直是小說家畢飛宇同名傑作《推拿》的散文版。「金身常壞」聚焦自身之癖病,如臉盲、頭痛、對鏡頭及通訊軟體Line的恐懼。此中最長的篇幅〈肺腑之言〉,熔本身從事呼吸治療的專業、醫學的詩意隱喻、醫學史於一爐,寫帶領學生諦聽病患的呼吸,是詩質的再次展現,「我們齊聚病床邊,屏息,聽風穿梭林間。」「一位合格的醫療人員,必定嫻熟於風與枝葉之間的關係。」栩栩對肺音的著墨,成功召喚回我的記憶(唉,那些聽起來很不妙的喘鳴和囉音),於是,我們應將此文當成最後一輯擴及人世社會「大流行」的引信,一併閱讀。
身為仍在繁忙醫學中心工作的呼吸治療師,過去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栩栩而言是切身且全面的經驗,她不僅得日夜排班照顧患者,自己也在恐遭感染的高壓下度日。「大流行」從各面向記錄病毒肆虐的影響,〈碘〉寫下必要卻令人疲憊的消毒;〈陰翳禮讚〉並不讚揚隱晦之美,而是X光片上肺病的陰影。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的〈負壓〉,為本輯的定音之作,它忠實寫出全島經歷的三級警戒、隔離患者的負壓病房、以及那積於心頭草木皆兵的隱隱壓力。生命中的大疫使得某些事物延遲、荒廢,然而對創作者它也可能是催化書寫的燃薪,觀察栩栩寫作,她的散文在疫情期間有爆發式的發表,除了書寫境界愈臻精熟外,身歷其境的高壓,或許也是寫作欲望的原因之一吧。
讀完《忐忑》和《肉與灰》,栩栩其文,常常使我想起小說家李渝評《紅樓夢》金釵的用語:「精秀的女兒們」。她具風格辨識度的用字及句式,古典蘊藉,或許部分得益於平日裡的美感實踐——她學習花道,在乎料理,我看她的臉書,一開始是從追蹤自煮便當菜式看起的——而她又博學廣識,讀書、寫評,皆是拿手項目,曾被詩評提到的不斷用典,延伸經典意象、與之對話,在散文中也能見到,有時,那機智會以一種年輕的聰穎風貌俏皮現身。這樣的精秀之人,這樣的金繡之筆,也令人期待栩栩未來的寫作,且讓她描金刺繡,在文字的世界裡,一切栩栩如真。
金繡之筆,栩栩如真
◎吳妮民
這幾日在京都隨意地遊走,入眼一切盡是古都的雍容及矜重,心底反芻著的是出發前所讀栩栩的散文集《肉與灰》,那美感或氣味卻暗暗叩合。起初想到,是了,栩栩也在裡頭寫過京都的,她寫京都人細密的心思和傳聞中婉轉卻見高下的應答,「綿裡針,肉中核,京都的舌頭一如湯豆腐,狀似軟和,一不留神就會燙了嘴。」(〈京都的舌頭〉)其次才想起,栩栩素來纖緻的文字,敏於觀察的眼光,不也有這樣聰慧善感之貌?我試著尋找栩栩與京都的連結,得出一個頗有意思的結論——啊,或許因為栩栩出身養成於臺南,那座氣質...
目錄
[目次]
推薦序 吳妮民
● 琉璃脆
絲襪記
京都的舌頭
鱷魚街
陽春白雪
怕生
● 人間事
樹蔭下
(偽)圖書館
初老
推拿
躺著這種病
一分糖
乖乖
鐘
游離分子
陪病
● 金身常壞
臉盲
什麼事都教我頭痛
爪牙
肺腑之言
鏡頭恐懼症
Linephobia
寫作的拖延
癖處自說
界
● 大流行
碘
陰翳禮讚
砌一座金字塔之難
負壓
小雷音
兩個世界──隔離與文學
黑洞
來日
後記
[目次]
推薦序 吳妮民
● 琉璃脆
絲襪記
京都的舌頭
鱷魚街
陽春白雪
怕生
● 人間事
樹蔭下
(偽)圖書館
初老
推拿
躺著這種病
一分糖
乖乖
鐘
游離分子
陪病
● 金身常壞
臉盲
什麼事都教我頭痛
爪牙
肺腑之言
鏡頭恐懼症
Linephobia
寫作的拖延
癖處自說
界
● 大流行
碘
陰翳禮讚
砌一座金字塔之難
負壓
小雷音
兩個世界──隔離與文學
黑洞
來日
後記
商品資料
出版社:雙囍出版出版日期:2023-10-13ISBN/ISSN:978626975933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開數:32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