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改版主要配合實務及法令變更,增修國內金融科技現況及趨勢、資安威脅與防護、雲端運算、區塊鏈、保險科技、監理科技等章節內容。
本書內容介紹金融科技發展演進以及底層技術,並參考世界經濟論壇WEF(2015)與CB Insights(2018)研究報告,分為三大架構講述金融科技的應用層面,(一)金融科技的內涵:金融科技的發展演進、雲端運算、大數據與新市場平台、人工智慧、區塊鏈、生物辨識。(二)金融科技的應用:支付科技、保險科技、存貸、募資、投資管理。(三)金融科技的議題:純網銀與開放銀行、監理科技、資訊安全與風險管理、金融機構的數位轉型。
期望對於金融從業人員或對金融科技感興趣人士,提供相關金融科技的應用知識與底層技術之認識;亦可作為準備證照測驗、教育訓練或業務推廣參佐。
作者序
想像一下,到了2030年的時候,便利商店的ATM與銀行櫃台之間的服務會呈現怎樣的對照?
從2.0到4.0金融服務大躍進
如同暢銷書《Bank3.0》、《Bank4.0》作者Brett King所說,Bank3.0將原本由櫃員所提供的各項金融服務,一步步藉由資通訊科技 (ICT) 與消費者創造更多連結。簡單地說,當Bank2.0開展了如電匯、ATM提款等功能,也就解脫了要在特定場域才能完成金融服務的限制;而到了Bank3.0,更進一步出現可以完全取代實體銀行的網路架構,讓金融服務消費者不再需要走進銀行,藉由智慧手機或電腦,滿足了各項支付、存匯及貸款等金融需求。2019年,隨著台灣開放設立純網銀,以及開通手機門號的Mobile ID行動身分識別服務 (行動識別碼),將讓以手機為主的移動裝置,成為未來金融服務的全新載具,台灣正式進入Bank4.0的時代:科技除了可以完全提供現有的Bank3.0金融服務,例如存匯以及股票基金選購、財富管理等功能外,更進一步對於消費者的金融行為,將藉由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演算,做出更貼心、更有感的財務規劃建議。
透過金融科技,誰能隨時隨地提供消費者更為便利與貼切的金融服務,讓人更有感,誰就能爭取到消費者。根據英國著名市場調查顧問公司CACI在2019年7月發表的數位銀行成長報告指出,約有50%英國人是透過行動銀行App來管理其銀行帳戶,且預計到2021年,使用行動銀行的人將超越實體分行,而2024年,透過行動APP的消費者將超過七成。
也因此可看到,過去三十年間,英國銀行業的實體分行減少了三分之二,從1988年的超過兩萬,一路減少至2018年的七千多家。在台灣,過去銀行業都搶著增設分行的情況不復見,不但申請增設分行者減少,甚至開始裁減整併分行。而留下來的銀行也必須開始進行智慧化轉型,來證明其存在的價值。行員未來的價值,已非手續作業的承辦,而在於經由面對面互動,提供顧客更有溫度的金融服務,否則被科技取代,恐怕也只是時間問題。
例如,當想買一台Xbox,跟銀行詢問信用卡額度時,智慧銀行的AI系統可能回應:「我不建議您買這台Xbox,因為您這個月已經花超出建議額度太多,如果您忽略我的建議,還是買下去,那就可能負擔不起你正在規劃的新年假期囉!……。」試想,如果有這樣的智慧對手,我們傳統金融的消費金融行員,若還停留在信用卡推銷、基金銷售,最多增加手機查帳、手機轉帳的話,那就很有可能在下一波的競爭中瀕臨淘汰,如傳統高畫質底片碰到數位相機,在一瞬間失落了所有產業發展根基,甚至變成記憶中的相片沖洗店。
金融+科技攜手鞏固消費者信任
比爾蓋茲曾指出:「金融服務是必要的,但銀行卻不是」(Banking is necessary, banks are not),Bank4.0的契機,也讓不少科技公司投注金融服務創新,希望有機會取代原有金融機構的存在價值,無怪乎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執行長Jamie Dimon也要感嘆:「矽谷的科技公司正搶食華爾街的午餐」。然而,持平而言,面對同樣的消費者,金融業所擁有的信任基礎,並非科技研發在短時間可以取而代之。如果金融業者與新創業者,兩者可以緊密融合,由金融產業導入新創科技業日新月異的創新服務,並持續強化風險控管與資金運用專業,整合開發出更有感的體驗創新,以鞏固消費者的信任、信心,應是回應金融科技時代來臨的最好策略。
2018年,由金融總會主辦,本院執行的第一屆台北金融科技展 (FinTech Taipei) 中,便可觀察出科技新創業者與金融業者的關係已經出現了微妙的化學變化,也就是由過去對立競爭的態勢,改為逐步開展融合的可能。過去或許有些人擔心科技將可能取代金融機構的存在價值,甚至包括去中心化貨幣的應用,將取代既有的金融體系。但經過這幾年的演進,純由新創業者所倡議的服務內容進展似乎不多,反而是金融機構與科技業跨業合作精采紛呈,不論是支付、存匯等傳統金融服務,都在手機上有了全新的服務體驗。
從消費者一生中與金融打交道的成長經驗來看,大抵上是配合金融環境轉變逐步累積對金融商品服務的接受與信任。而隨著年紀的不同,對金融的信賴角度也有所不同:65歲以上的人相信「黃金」,25至65歲相信「基金」,25歲以下的新世代,可能更相信去中心化的系統,如區塊鏈等;再過幾年,當這批新世代成為儲蓄與消費的主力後,由於他們相信的東西不同,未來所創造出來的金融服務,也會有完全不一樣的面貌。這樣的過程中,一個新的金融信任關係能否順利建立並鞏固,對金融與科技雙方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用金融科技成就金融普惠
正是因為看好新世代與金融科技信任關係的逐步建立,各金融業者無不多方嘗試提供各項金融科技創新,迎合年輕消費者使用習慣,爭取更好的服務滿意度。然而,金融科技其實是兩面刃:2019年2月,聯合國「普惠金融倡議」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金融科技的創新作法,有時會放大對消費者的威脅。當金融業因應年輕人的喜好推出各種金融創新服務,卻忽略產業全球化發展下,年輕人面對低薪資與高房價困境的事實;當累積財富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加上社群軟體高度發展,形成就算透支消費也要看起來光鮮亮麗的比較或炫耀氛圍逐漸濃厚,金融科技如果只是讓年輕人更容易累積學生貸款負擔,以及衝動消費下所形成的龐大債務,當未來這些債務變成應該要償還的具體承諾,這對社會幸福的提升,反而是弊大於利。
為了避免發展成這種情況,金融教育的強化,成為金融科技發展時不可或缺的防腐劑。試想,當台灣一個大學生不懂銀行信用卡計息方式,在卡債發生時,不知其信用和債務償還的相關規範;亦或者籌資問題不能從銀行處尋求解答,而只能轉向地下金融,或是上PTT、Dcard去問問題的話,代表著台灣的普惠金融,其實還有被
強化的空間。觀察現在學校的金融教育,偏重抽象理論的背誦,就算學生在大學經濟學拿高分,但回到生活面,在處理實際上的金融或財務問題時,依然有很大的困難,未來在金融教育中,應更落實對生活面的金融教育才能真正有助於發展普惠金融。
類似的概念,金融業在發展金融科技時,除了考慮讓年輕人方便使用外,同時應該要考慮這樣的新科技可否更有社會價值:如果讓片刻不離身的手機上,可隨時提醒年輕人觀察自己的資產負債消長;或是透過物聯網連結,讓人更早掌握健康情況,規劃適當保險內容;或者利用人工智慧對消費者提供理性消費的判斷協助……。金融科技的種種商品服務設計,如果能以健全消費者財務健康作為出發點,這樣的科技創新,才是所謂「負責任的創新」,真正用金融科技來「普惠」社會大眾,讓金融科技成為可長可久的發展方向。
從「數位力」進化到「金融科技力」
正因為期待金融科技能夠造就產業獲益與社會幸福雙贏,因此有一本能正確了解金融科技本質與樣貌的入門讀物,不管對從業人員、有興趣從事金融科技相關產業,亦或者純粹是想了解金融科技者,都相當重要且實用。而「金融科技力」乙書,正是基於此動機而建構的作品。
本院於金融科技之相關研訓業務,一向居於領先。因應數位化金融環境,2016年率先開辦「金融數位力知識檢定」,開辦迄今報名已逾6萬餘人,對於推廣從業人員於數位金融的基礎認知,具有相當程度之效果。然而,三年來,金融科技進展一日千里,金融機構需嚴肅應對的,不僅是「數位力」的強化,更需要對於「金融科技」有全局觀的認識。
有鑑於此,本院特根據金融科技之最新發展,全面翻新檢定內容,並將原金融數位力檢定更名為「金融科技力知識檢定」,更精心策劃本書,以求充實檢定所需知識之參考來源。本書之特色,除請本院研究人員搭配外部專家共同撰寫,力求觀點平衡公信外,其內容架構設計係依世界經濟論壇 (WEF) 對於金融科技發展版圖的代表性詮釋而來,加上本院累積之研究成果,以及國內外多方趨勢與實務資料,集結而成。此外,寫作著力點強調觀念與趨勢,力求提高可讀性,避免落於見樹不見林的瑣碎資訊,或太過艱澀的技術性內容描述。本書不僅作為檢定用書,其內容程度與份量之設計,即非常適合大專校院開設類似「金融科技概論」等選修或通識課程 (2或3學分) 所需之主要教材。
台灣金融服務發展正逐漸面臨瓶頸,若能藉由金融科技的輔助,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可期待金融業將有更美好的未來。只是,要能夠開創未來,首先還是需要有一顆願意擁抱未來的心,以及充實自己本身金融科技涵養的動力。問問,自己準備好擁抱未來了嗎?如果還沒有,就讓我們從享受本書所帶給你的知識升級開始吧!
想像一下,到了2030年的時候,便利商店的ATM與銀行櫃台之間的服務會呈現怎樣的對照?
從2.0到4.0金融服務大躍進
如同暢銷書《Bank3.0》、《Bank4.0》作者Brett King所說,Bank3.0將原本由櫃員所提供的各項金融服務,一步步藉由資通訊科技 (ICT) 與消費者創造更多連結。簡單地說,當Bank2.0開展了如電匯、ATM提款等功能,也就解脫了要在特定場域才能完成金融服務的限制;而到了Bank3.0,更進一步出現可以完全取代實體銀行的網路架構,讓金融服務消費者不再需要走進銀行,藉由智慧手機或電腦,滿足了各項支付、存匯及貸款等金融需求。2019年...
目錄
PART I金融科技的內涵
第1章金融科技的發展演進
第一節金融科技之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業之衝擊
第三節國際銀行業金融科技之因應趨勢
第四節我國金融科技之發展政策
本章重點
第2章雲端運算
第一節雲端運算的定義與特色
第二節雲端運算的三大服務模式
第三節雲端運算佈署的三種模型
第四節雲端運算的應用
第五節雲端運算的安全問題
第六節雲端運算發展現況
本章重點
第3章市場資訊供應-大數據與新市場平台
第一節大數據的定義及特性
第二節大數據資料類型
第三節大數據資料分析的五步驟
第四節金融業大數據應用方向
第五節大數據發展的困難與挑戰
第六節新市場平台
本章重點
第4章人工智慧
第一節人工智慧簡介
第二節人工智慧於金融之應用發展
第三節人工智慧的金融應用案例
第四節人工智慧的風險與挑戰
第五節人工智慧的發展原則
本章重點
第5章區塊鏈
第一節區塊鏈的運作機制—以比特幣區塊鏈為例
第二節數位通貨相關議題
第三節區塊鏈在金融的應用
本章重點
第6章生物辨識
第一節生物辨識的緣起
第二節生物辨識技術種類現況
第三節導入何種最適生物辨識技術之評估
第四節生物辨識在金融創新之運用現況與趨勢
本章重點
PART II金融科技的應用
第7章支付
第一節傳統支付模式與挑戰
第二節國際上行動支付之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
第三節無現金化社會與新興支付之樣態
第四節P2P匯兌之發展現況與應用
第五節新興的數位貨幣與監理
本章重點
第8章保險科技
第一節保險科技簡介
第二節保險科技之應用與發展
第三節保險科技的影響與挑戰
第四節保險科技與保險監理
本章重點
第9章存貸
第一節傳統之存貸模式與挑戰
第二節P2P借貸之種類與營運模式
第三節國際上P2P借貸之市場現況與趨勢
第四節P2P借貸的問題與風險
本章重點
第10章募資
第一節傳統之募資模式與挑戰
第二節群眾募資之緣起與營運模式
第三節國際上群眾募資之發展與未來趨勢
第四節群眾募資之問題與風險
本章重點
第11章金融科技下的投資管理
第一節金融科技應用於投資管理的興起
第二節自動化投資顧問 (機器人理財) 業務
第三節我國自動化投資顧問相關規範
第四節社群投資與演算法交易
第五節金融科技投資管理業務的風險與挑戰
本章重點
PART III因應金融科技興起的相關議題
第12章純網銀與開放銀行
第一節純網路銀行之發展
第二節純網銀對金融業的影響、風險與監理議題
第三節開放銀行簡介
第四節主要國家開放銀行之發展
第五節開放銀行的機會與挑戰
本章重點
第13章監理科技
第一節金融監理科技的發展過程與內涵
第二節金融監理科技類型
第三節金融監理科技案例
第四節我國監理科技之現狀與展望
本章重點
第14章資訊安全與風險管理
第一節資訊安全新的威脅與挑戰
第二節開放API與資訊安全
第三節資安威脅情勢分析與數位鑑識能力
第四節傳統風險管理模式與挑戰
第五節金融犯罪防範與偵測
本章重點
第15章金融機構的數位轉型
第一節金融機構使用科技的歷程
第二節金融機構面對數位科技的挑戰
第三節金融機構的應對策略
第四節持續優化服務方式,整合實體與數位通路建立無縫客戶體驗
第五節延伸金融價值鏈
第六節適時引進成熟的人工智慧應用
第七節建立數位化流程以精簡成本
第八節數位真轉型
第九節數位時代金融從業人員的應對策略
本章重點
歷屆試題
台灣金融研訓院第13屆金融科技力知識檢定測驗試題
台灣金融研訓院第14屆金融科技力知識檢定測驗試題
台灣金融研訓院第15屆金融科技力知識檢定
PART I金融科技的內涵
第1章金融科技的發展演進
第一節金融科技之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業之衝擊
第三節國際銀行業金融科技之因應趨勢
第四節我國金融科技之發展政策
本章重點
第2章雲端運算
第一節雲端運算的定義與特色
第二節雲端運算的三大服務模式
第三節雲端運算佈署的三種模型
第四節雲端運算的應用
第五節雲端運算的安全問題
第六節雲端運算發展現況
本章重點
第3章市場資訊供應-大數據與新市場平台
第一節大數據的定義及特性
第二節大數據資料類型
第三節大數據資料分析的五步驟
第四節金融業大數...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0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