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經濟類年度好書
★美國《華爾街日報》政治類年度好書
★半世紀以來經濟學相關作品十大佳作
「我愛極了這本書!
40年前,它首次帶領我認識經濟學家獨特的世界觀。
新版保留一切優點,還更新許多精彩內容!」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好評推薦
◤經濟學家看世界,與消費者、政治人物、企業領袖有何不同?
個人利益能控制行為、影響社會運作,也帶領我們通往幸福嗎?◢
失業、通膨、物價上漲,固然是重要的經濟大議題。然而教育、住房、醫療、勞工、環境等政策,才是更與經濟學息息相關、影響你我日常生活的關鍵。
本書透過各種精彩的時事案例,清晰、生動、易懂的解說,深入探討經濟學家的思維,以及他們對社會的重大影響力。更加入與經濟學相輔相成的哲學思考、正向心理學研究,深度解析針對人類幸福的有趣發現。
經濟學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更引領著政府政策的方向,而其精髓是帖良藥,但它不一定苦口,可以變得比想像中更有趣,也更具啟發性!
◤經濟思考的最佳入門.經濟觀念的可口解說
現代民主國家的公民,都必須理解的經濟學基礎知識!◢
▍「經濟學跟你很有關係!」
.蓋了社區活動中心,會犧牲低收入戶的權利?
.反正有健保,多看病沒事,沒事多看病?
.上路要收費,再也不塞車?
本書第一部分將探討機會成本、邊際主義、經濟誘因等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如何大大改進公共政策,改變你我的生活。
▍「經濟學能讓你過得更好!」
.公家單位的效率就是差?
.幫富人減稅,大家都有好處?
.沒人坐的火車,還要花大錢維修?
本書第二部分將深入討論資源配置、經濟效率、成本效益等個體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怎麼讓社會順利運作,打造更加平等的環境。
▍「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跟我們很不一樣!」
.餐點標示熱量,能幫助我們減肥?
.投票選出的民意代表,能爭取我們需要的福利?
本書第三部分將從福利經濟學、公中政策的決議出發,毫無保留地抨擊經濟學家的盲點及相關局限,並提出如何通往幸福之路的有趣發現。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史蒂芬.羅德斯(Steven E. Rhoads)
維吉尼亞大學政治學名譽教授,教授公共政策超過30年。曾獲馬奎斯世界名人錄列為「值得注意的政治學教育家」。
出生於1939年,1961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士學位,隨後在美國海軍服役,並於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擔任主任審查祕書。之後進入康乃爾大學研讀經濟學、美國政治學和政治哲學史,並於1973年獲得行政學博士學位。
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公共利益雜誌》(The Public Interest)等刊物,曾出版探討勞資公共政策的作品《無與倫比的價值:符合市場的薪資平等》(Incomparable Worth: Pay Equity Meets the Market,暫譯)、探討性別研究的《認真對待性別差異》(Taking Sex Differences Seriously,暫譯),以及出版後大獲好評的政治經濟學作品《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當年的中譯本曾獲得1991年《開卷》年度十大好書,本書為該著作的全新增修版。
譯者簡介:
譯者簡介/
Geraldine Lee
北一女中自然組、台大財務金融系畢業,法國蒙彼利埃美院當代藝術創作碩士,專職影像與文字創作,兼職商用英語教學、中英、英中、法中翻譯工作。譯有《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等書。
gin22135@gmail.com
審訂者簡介/
黃春興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退休,專業研究領域為經濟成長理論及政治經濟學。曾在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發表不少文章,也常為台海兩岸報刊撰寫評論和雜文。個人網站:mx.nthu.edu.tw/~cshwang/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
經濟學家喜歡用諸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等警語,激發大眾對機會成本的思考。他們的觀點是,每頓午餐背後必然有人在支付費用,即使那可能只是花時間準備,或為一盤生菜沙拉種植蔬菜。因此,在回答民調問題時,除非額外提醒,否則受訪者經常忘記:支持嶄新或新增的政府計畫,等於是支持更高的稅收或增加公債。
民調顯示,92%的美國人支持強制警察佩戴隨身攝影機,但只有55%的人表示願意繳納更多稅金,讓當地55個警察部門購買隨身攝影機;48%的美國人支持全民基本收入計畫,但在支持的人群中,有高達54%的人不願意為該計畫支付更高的個人所得稅。即使在考慮基本醫療保險的問題時,也一再重複同樣的模式:77%的人贊成《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也就是所謂的「歐巴馬健保﹝Obamacare﹞」)中,要求保險業為任何申請者提供保險(即使此人已患有疾病)的條款,但若必須繳納更高的所得稅,只有40%的人贊成該措施。
政治人物也傾向忽視機會成本,因為大力支持特定專案能帶來龐大的政治利益。他們當然特別重視自己選區的專案,但除此之外,也希望能藉由支持某些特定事物,獲得選民的支持和愉悅心情。他們希望在掌聲中建立各種正面形象,例如「太陽能先生」「老兵永遠可以信賴的人」「職場安全的可靠夥伴」。但牢記機會成本的國會議員,大概必須放棄其中大部分的承諾。
許多讀者可能會贊同我支持經濟學家論述機會成本,除非談論的是減損企業利潤的成本。本書第4章將更全面探討經濟學家對企業利潤的正面態度。多數經濟學家(無論是中立偏左還是中立偏右),毫無疑問地都認為企業成本通常也是更廣義的社會成本。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總統任內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查爾斯.舒爾茨(Charles Schultze)和經濟學家艾倫.克尼斯(Allen Kneese),要求讀者重新思考反汙染專案過於高昂的成本時,雖然帶點學院派口吻,卻將機會成本的概念解釋得非常完備:
這些成本不僅僅是會計師或經濟學家需要思考的數字。它們代表必須用於控制汙染的資源價值,而這些資源一旦被用於汙染防治,就無法用於滿足社會的其他需求。長遠來看,這些資源並非主要來自工業、企業的利潤,而是所有人未來都必須支付的更高價格與更多稅金。因此環境保護並不僅是空氣有多清新、水有多乾淨,或政府對特定行業有「多強硬」這麼簡單。事實上,它包含了一系列複雜且困難的抉擇。在最嚴格的汙染控制方案中,我們必須在環境品質和其他生活福利之間取捨;若對前者要求越高,對後者的要求就能相應減少。
身體有點不舒服,就做個全身健康檢查?
邊際主義提供的深刻見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支持醫療需求的人,在公共衛生政策立場中顯現的某些弱點。
有些人深受馬斯洛影響,認為醫療需求高度支配人們的行為。醫生不像書籍或電影,不會帶給人們積極的愉悅,因此沒人願意沒事就跑去看醫生;但如果一個人身患疾病且需要就醫,基本上沒有什麼事能阻止他去看醫生。根據這種觀點,醫療需求完全不關心價格:有需要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因此醫療保險給付的費用比例、消費者應支付的共同保險百分比,不會也不應該限制醫療需求。
然而,現有證據很少支持這種立場。至少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大部分醫療保健的需求只能帶來微小的效益。因此,總效用(即健康的重要性)很難說明白。
經濟學家已經觀察到保險政策對醫療保健需求的影響。
一項實驗要求加州的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受益人,每月頭兩次就診必須支付1美元,對照組則繼續接受完全免費的服務。這小小的改變,能減少8%的看診量。其他研究也發現,即使是時間成本的微小變化,也會影響人們的行為。舉例來說,大學的衛生保健設施搬遷,原本步行5到10分鐘的路程延長為20分鐘,學生就診的人數也跟著下降了40%。在這些案例中,人們所放棄的衛生服務是否真有必要,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肯定的是,潛在患者的行為並非由他們的健康需求所主導。
持醫療需求立場的人還有更複雜的看法,如:某些基本商品(健康、教育、食物、住房和衣服)屬於「基本需求」,是人們應該享有的「制度化社會權利6」。哈佛大學法學教授查爾斯.弗里德(Charles Fried)清晰地闡述這種論點。他認為,經濟學家在探討倫理時,只談論個人是否有權利獲得社會決定的一般資源公平份額。這種觀點尚有不足之處。他堅定地認為:
社會資源分配方案若是平均分配金錢,將難以得到真正的平等(假設平等是公正分配的準則)。因為這些金錢雖然可以讓慢性病患者購買藥品,其他人則用於渡假、購買歌劇門票或奢侈品。良好的健康狀態是種需求,我們必須為其找到客觀的定義,並保證在這種定義下的客觀財(即客觀需求的滿足),不會受到個人分配額的平衡條件所限制,或被偏見所誤導。
弗里德似乎不願意直言,健康和其他基本需求應該絕對優先於其他商品。他也承認,自己的想法在執行時須顧及複雜的細節。儘管如此,他仍認為定義健康需求並沒有想像得困難。提及醫療需要和醫療支出時,弗里德似乎偏重在嚴重且可透過藥物治療的疾病。某宗教協會會長也如此說道:「醫療保健是不可或缺的社區服務,而它之所以至關重要,是因為需要它的人除了醫療服務外,別無其他選擇。」
然而,仔細研究過這議題的專家則發現,有大量醫療服務支出的邊際效用,並不屬於基本需求。不僅在於患者濫用系統中的大量補助,醫師也對健康需求存在與否出現意見分歧。英國經濟學家暨衛生經濟學發展先驅邁克.庫珀(Michael Cooper)發現,美國外科醫師轉診的患者數量是英國的2倍。而在英國,要求患者住院或轉診給專科醫師的決定,也在不同地區之間存有無法解釋的差異。庫珀將這些資訊寫在1946年的《國家健康服務法》(British Health Service Act)評估報告中。該法案認為,經醫師評估需要醫療服務的人都能得到照護,是基本人權的一部分。庫珀則認為:「將疾病視為一種明確且絕對的狀態,會導致人們錯誤地期待那些未獲滿足的醫療需求也可以得到解決。然而,我們發現疾病是種相對狀態,潛在患者和醫學專業人士能無限上綱。」
事實上,從患者的角度來看,很多人都可以被評估為「具有醫療需求」。許多人常覺得自己不太舒服。英國研究發現,一個社區中95%的居民,在受訪前14天內認為自己身體不適;紐約州羅徹斯特市的一項調查則發現,在研究的28天裡,有20%的成年人患有至少一種疾病。如果沒有金錢成本、等待時間或其他影響資源分配的機制,許多現在不看醫生的人反而會選擇去看病。醫生知道醫學中有許多不確定性,如果能夠不增加自己或病人的成本,許多醫生會願意多做一些處置,畢竟進一步的測試可能會有新發現,額外的住院天數也有助於預防併發症。
庫珀指出,對醫療的需要(demand)和需求(need)往往會隨著醫療資源的供應而成長。擴充任何醫療供應,都會促使醫生調整對醫療需求的概念。針對急症護理醫院的研究發現,入院率和住院時間都隨著可用床位的增加而成長。因此,醫院床位的供應,永遠無法完全滿足醫生認定的需要。
這裡討論的研究已有一段時日,但人性並沒有改變,邊際主義的深刻見解在今日的社會同樣重要。根據經濟學家羅賓.漢森(Robin Hanson)的說法,在健康與醫學之間,我們最多只能看到微弱的總體相關性,然而健康與許多其他因素
(如運動、飲食、睡眠、吸菸、汙染、氣候和社會)之間,卻有明顯且強烈的相關性。刪減一半的醫療支出,帶給健康的代價似乎很小,卻能騰出大量資源,用於增加其他方面能帶來的健康和效用。
2012年,一篇文章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s, JAMA),估算美國醫療系統的總支出中,醫療浪費的比例中間值約為34%,最高值則是47%。美國國家醫學院(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現稱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曾將這種資源浪費與其他領域的總支出比較,表示:「不必要的醫療保健費用和資源浪費的總和,比2009年的國防預算高出1,000億美元。這筆錢可以支付美國全國所有第一線急救人員的薪水(包括消防員、警察和緊急醫療技術人員)長達12年之久。」
2008年,奧勒岡州決定擴大醫療補助計畫,但收到的申請數量遠遠超出預算範圍,州政府因此隨機選擇部分申請者給與聯邦醫療補助。這個做法等於進行了一次強而有力的自然實驗,讓研究人員可以針對醫療服務的使用狀況和健康結果,在抽中醫療補助的「贏家」與未被選中的人之間進行比較。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篇重量級論文表示,這些「贏家」使用的醫療服務,比未獲得醫療補助的「輸家」多出約35%。贏家的財務壓力有所減輕,但健康狀況與輸家差異非常小。例如該研究便發現,醫療補助對高血壓或高血脂的患病率、診斷率,以及這兩種疾病的藥物使用都沒有顯著影響。
許多人認為,通過《平價醫療法案》,會促使許多跑來急診室看病的患者,轉去初級醫療院所尋求協助。歐巴馬前總統本人在宣傳此項法案時,也經常提出這個論點。他在2009年的一次發言中提及,需要確保人們在生病前能得到所需的護理、健康檢查和篩檢—這將節省所有人的納稅錢,並減少全國急診室的壓力。然而在奧勒岡州的這場自然實驗結果並非如此,醫保抽籤的「贏家」使用急診室的次數,比「輸家」多40%。看來,當人們獲得醫療保險後,會更頻繁地使用各種醫療服務。
截至目前為止,我的論點都不在於貶低醫療需求的概念。身體健康不僅是主觀的,也和水一樣,比鑽石更重要。正如弗里德所說,醫生可以有效協助重病患者時,患者的醫療需求會是明確且特定的,他們大多也都得到應有的照顧。因此在衡量是否應該對所有「身體微恙」的人提供免費且立即的醫療服務時,請不要在腦海中想像一群低收入的重病患者。除了貧困狀態之外,這些患者面臨的問題都是真實的,但醫療共同保險也都能解決。
更典型的患者(如病情並不嚴重、暫時找不出病因、在成功治療後仍有些微後遺症),其醫療需求受到共同保險或基礎給付額的限制。年輕時,我就是這種病人,經常去看運動醫學科和物理治療師來治療我的網球肘。我接受電療和超音波治療,但從來不確定他們採取的這些措施是否真能讓我更快重回球場。我喜歡打網球,如果看一次病只需支付10美元(我的共同支付額)就能加速自然癒合,何樂不為呢?但如果要全額支付,我絕對不會為此去看病。我的基本健康狀態從沒出過問題。
許多醫生總想使用稀少資源,直到邊際效用為零(針對一切可能性做檢查),而不是在邊際效用等於機會成本前止步。事實上,只有當身體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唯一要素,且獲得醫生服務是改善健康的唯一途徑時,才應該鼓勵醫生這樣做。
【內文試閱】
經濟學家喜歡用諸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等警語,激發大眾對機會成本的思考。他們的觀點是,每頓午餐背後必然有人在支付費用,即使那可能只是花時間準備,或為一盤生菜沙拉種植蔬菜。因此,在回答民調問題時,除非額外提醒,否則受訪者經常忘記:支持嶄新或新增的政府計畫,等於是支持更高的稅收或增加公債。
民調顯示,92%的美國人支持強制警察佩戴隨身攝影機,但只有55%的人表示願意繳納更多稅金,讓當地55個警察部門購買隨身攝影機;48%的美國人支持全民基本收入計畫,但在支持的人群中,有高達54%的人不願意為該計畫支...
推薦序
【推薦序】
免公式、免圖表,經濟學也能如此易讀好懂/呂昱達(高雄市立新莊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科教師、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經濟學往往是社會組學生心中的一根刺,因為它雖被歸類於社會科學,卻又仰賴許多數學公式、圖形,來詮釋各種經濟現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暢銷40載,且依舊受到教育界的推薦,正是因為史蒂芬教授在書中一條公式、一張圖表都沒放上。
他並不抽象說明消費者剩餘如何因為政府制定價格下限而減損,或者講述外部成本內部化之前,社會福祉會有怎樣一塊面積的無謂損失。取而代之的,是他運用各種生活上會遇到的困境,以及美國歷任總統所推行的著名公共政策,幫助讀者勾勒出對於經濟學的想像。此書並非是本輕薄的書,但絕對易讀好懂。
正如所有經濟學入門書一樣,一切從機會成本出發,畢竟經濟學總是環繞著「資源有限、欲望無窮」的前提。然而,有別於從個人角度出發,史蒂芬教授總不避諱地將難解的政府政策端上檯面,直球對決地與讀者討論。
書中指出,蘇聯車諾比核能事故中,因為輻射外洩而死亡的人數,只占該地區可能罹癌人數的一小部分。但取代核電廠的燃煤電廠,每年造成的生命損失卻比車諾比電廠單次事故的傷亡來得多。
而關於更敏感的自然保育議題,史蒂芬教授亦褪去道德的外衣直指生態學家,在《瀕危物種法》崇高的理想面前,似乎忽略了最基本的成本效益分析。類似的情形,回到台灣本地則不禁令人聯想起台東美麗灣開發案。那兒起初是杉原海水浴場,是提供當地居民工作機會、遊客戲水歡樂的歡快之地。然而,在環團與縣府、開發商爭訟數十年後,目前成為一幢已完工卻無法啟用的大飯店,周邊荒煙漫草、百業蕭條。現況是三方訴求僵持、爭訟不斷,造成資源閒置浪費,更凸顯了經濟學家可能無法理解的命題——為什麼不能夠好好冷靜地計算成本效益呢?
為什麼我們需要理性的經濟學觀點?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不免憶起前陣子帶著一批學生參加全國公民行動方案競賽的過程。這場競賽旨在透過中小學生的視野,去看見社區、學校中存在的問題,並透過各種研究工具瞭解權責單位、被服務對象的看法,再經由檢視可行方案、提供行動方案計畫,進一步解決問題。
當屆競賽冠軍的屏東女中,透過向百貨業者爭取火車站附近的閒置土地,並與主管機關爭取經費建置腳踏車架,來解決車站周邊腳踏車違停的亂象。
亞軍的海山高中,則透過研究市區道路條例,以及實際測量路燈間距、照度,再進一步向市議員跟學校總務單位請願、召集會勘,最終藉由更改燈泡樣式、加裝反光條、改善路燈間距等方式,實際點亮校園周邊的道路。
這兩間學校的行動方案都令人驚豔,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評審老師令學生們語塞的提問:「你們有沒有做過成本效益分析?所以總共花了多少錢?這樣的政策改動,有沒有符合比例原則?」而學生之所以說不出話,正是因為我們總習慣用好的動機說服別人,卻疏於用理性的思維去進行經濟學上的成本效益分析。
為什麼我們需要經濟學的幫助?
此外,史蒂芬教授也在書中刻畫了一個塞車的情境,來討論經濟學上的誘因。在這個情境中的每一位駕駛,耗費大量時間堵在車陣中,同時也連帶浪費大量燃料,更製造致癌的廢氣、推升公共衛生的負擔。
這讓我回想某年暑假在曼谷市區的塞車惡夢。曼谷交通惡名昭彰,肇因包括道路呈現魚骨狀、巷弄互不連通,使得車輛都匯集到主幹道上。曼谷城市開發並沒有審慎預留足夠的道路空間,導致高樓大廈林立,道路卻極為狹窄。而最顯著的問題還是出於數量,曼谷市區擁車族實在過多,前總理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在位期間,更實施首購免稅政策,使得曼谷每個家庭平均擁有3.2輛汽車。以上眾多因素,自然使得道路壅塞不堪。
反觀新加坡,面積僅約2.6個台北市,道路卻井然有序,主要便是透過嚴謹的租稅與價格機制,控制人們購車的誘因。在新加坡要擁有一輛車,必須先取得10年為期的擁車證,其價格高達250萬新台幣。此外,還須按照車輛排氣等級,課徵排氣稅30至50萬元。而且有車還不一定能開上路,得按照車牌單號、雙號按日進城,以避免道路壅塞。
正如書中提到的,「只要道路不定價,駕駛人就會繼續做出效率低的交通決策」。曼谷及新加坡的政府政策跟人民行為,正是最佳的寫照。
就像這樣,跟著史蒂芬教授的腳步,不知不覺間就能在不使用一條公式、一張圖表的情況下,輕鬆擘畫出對於經濟學的雛型理解。而書中每個章節最後的進階思考,更能使我們對於公共政策的評估,不再如此單一平面、不再被道德綁架,能具備更理性思考的能力。
【前言】
房子蓋得少,牛奶就漲價?怎麼讀懂經濟學核心知識?
當我們提到「經濟學」時,你的心裡出現了什麼想法?如果你對經濟學沒什麼好印象,那你就是我最想接觸的讀者。你可能對經濟學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或者總覺得它令人生畏。即使你在大學修讀過經濟學(也許是在父母的堅持下),現在也幾乎全都還給老師了,只記得上課很無聊。根據每個人上學年代的不同,課堂上可能使用帶有粉筆灰和吱吱叫的黑板,或是彩色麥克筆與白板,不然就是帶有圖表的幻燈片。而台上的教授講課時,無論是無聊地喃喃自語還是興奮地比手畫腳,都會告訴你:圖表是理解經濟學的最佳方式。
他們錯了,圖表不是理解經濟學的最佳方式。但我又何德何能,竟敢發表這樣的聲明?而且我甚至不是一位經濟學家。
剛進康乃爾大學就讀研究所時,我曾修習20多小時的經濟學課程;作為維吉尼亞大學的政治學教授,我必須為公共管理學的研究生講授基礎經濟學。因為維吉尼亞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的碩士課程有時開設在政治系裡,所以我必須認真思索,如何在一學期內把經濟學教給那些對其知之甚少,或者一無所知的未來公共行政人員。
當時沒有一本經濟學教科書令我滿意,都是一堆圖表!經濟學中真正令人興奮的,是機會成本和邊際主義等奇妙的概念。這些經濟學概念可以闡明政治問題中的許多案件、範例和軼事。因此我決定自己寫一本關於經濟學的書。
經濟學的精髓是帖良藥,但它不一定苦口。我可以讓它比想像中更有趣,也更有啟發性。一位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家曾在維吉尼亞大學任教,我去演講時他這麼介紹我:「有位維吉尼亞大學畢業的學生告訴我:『我唯一記得的經濟學,是從羅德斯那裡學到的。』」
而《簡明經濟學百科》(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的主編必定認為我對「邊際主義」的解釋,要比其他經濟學家高明。因為百科中「邊際主義」條目的文字,大半摘自本書1985年版的內容。他也認為,這本書的第一版是過去50年來,經濟學的10本最佳著作之一。明尼蘇達大學休伯特漢弗萊公共事務學院的創始院長約翰.布蘭德,評論第一版時稱這本書:
「這是一本令人驚嘆的書。在閱讀後,身為經濟學家的我,對於非本科的學者能如此透徹理解經濟學感到佩服。但正因為作者並非經濟學出身,才能針對經濟學的適用性提出新見解、對其局限性做出鞭辟入裡的批評。」
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都曾撰寫經濟學相關書籍,但我希望你相信:教導你經濟學家世界觀的最佳人選,不一定得有該學科的正式證書。不過,無論你閱讀誰寫的書都好,生活在現代民主國家裡,良好公民都必須具有相當程度的經濟學知識。除了法律之外,經濟學是現代大學中最具政治影響力的學科。
不同經濟體卻環環相扣
如果你決定聽我談談經濟學,就會發現我對市場機制好話連篇。讚美市場聽來像是保守派會做的事,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熱愛市場。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的政治觀點,相較於大多數經濟學家偏向左派。他支持參議員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和眾議員亞歷山卓.奧卡修-寇蒂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的觀點;認為我們目前的經濟體系並不具「高效、穩定或公平性」,但拒絕參加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反而更喜歡進步資本主義(progressive capitalism)一詞,因為它強調「有私營企業參與的市場,是所有成功經濟模式的核心」。
市場會將資訊提供給需要的人,讓他們找到行動的依據,而不是漂流在「黑箱作業」的洪水裡。若想在沒有市場的環境下經營,就只能任憑黑箱作業的洪流擺布。試想:在一個沒有市場的經濟體中,我們如何決定誰該得到鋸木時產生的鋸末呢?
鋸末?是的,就是木材加工後剩下碎末狀的木屑。2008年牛奶的價格遠高於以往。一位經濟學家詢問酪農,想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這位酪農說,生產投入的價格比往年要貴上許多,例如鋸末的價格就在1年內就翻了1倍(而2年內,某些特定用途的鋸末價格甚至增加了4倍)。酪農鋪上鋸末製作的「床墊」,讓乳牛可以舒服地臥躺,當乳牛可以頻繁休息,牛奶的產量也會增加。至於鋸末價格上漲的原因,是房屋的興建數目急速下滑——新房工程量減少,鋸末就跟著減少。
想像一下,假若你是政治家或經濟計畫學者,正試圖解決民眾對牛奶價格過高的抱怨,為了取悅民眾,你決定降低學校福利社的牛奶價格。但民眾同時也抱怨無家可住和高價的經濟住宅。你知道拿鋸末去增加牛奶產量會導致房價飆漲嗎?我猜你大概不知道。鋸末也是刨花板的主要成分,而建築業中廣泛使用刨花板,因為它比木材和三夾板等替代品便宜。但你很可能對此一無所知。
許多選民也喜歡園藝,而鋸末可以用來覆蓋花園表土。如果鋸末被調派給其他「優先用途」,將導致鋸末在園藝市場的價格上漲,相信選民們一定不會高興。鋸末甚至還用來生產炭塊、製造輕質儀表板。為了公平且有效分配鋸末,經濟計畫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做裁量。然而,不論如何裁量,都有很多人認為這個分配方式不公平。
想當然耳,沒有政治家或經濟規畫者有那麼多時間浪費在鋸末上。如果沒有企業家或市場機制,鋸末可能會被扔掉或用來覆蓋花園表土,不會有人知道本該是廢棄物的鋸末還能拿來做這些事。即使大家最終發現它的種種用途,又該如何決定哪些用途最重要?應該分配多少鋸末給第一種用途?又該分配多少在第二重要的用途上呢?
從鋸末這個芝麻綠豆般的小例子就可以看見,不同種類的稀少性資源之間,存在著「密集的相互關聯」。沒有一位經濟計畫者能有效率地梳理所有資訊,而這正是我們需要市場的重要理由之一。如果調整牛奶價格就已經如此複雜,想像計畫整個經濟體的運作又該是如何繁複。
經濟學裡的灰姑娘
20世紀的共產主義政權拒絕市場機制,因而經濟表現不佳。儘管覺得為難,他們最終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市場經濟。當前論述毛澤東時代中國經濟的文獻,充滿對非市場體系的自我省視,也清楚指出:經濟體系未能適當平衡國家基礎建設專案與私人建築材料需求,或是無法在煤炭、鋼鐵製品與運輸需求之間有所權衡。
市場可能看起來混亂不堪。想像一下,要求12歲的神童在兩種經濟體系間做出選擇:一種體系是人人都可以自由選擇工時的長度、喜歡的職業、生活在自己想要的任何地方;第二種體系是,該國最優秀的人才共同決定應該製造什麼、由誰製造、在哪製造。這個12歲的孩子可能會回答:「嘿,第一個聽起來不錯。」但如果再問他哪個系統會產生最大的經濟成長,我想他會選擇第二種。
但他大錯特錯。在第二種體系中,政治階層會決定誰能成為經濟計畫者,因而更有可能選擇能讓他們持續掌權的人,而不是該國最優秀的經濟學人。此外,經濟計畫者往往忽視市場力量,使得多數人無法獲得豐厚收入,甚至無法獲得體面的生活。我12歲時曾想成為職業網球運動員,但是慢慢長大後,我意識到根本不會有人願意花錢看我比賽!
第一種經濟體系實際上也會產生經濟計畫,卻會分割給實在的廠商去實踐。創新者想像出人們想要購買的東西,然後計畫如何以合理的成本生產商品。大多數想成為創新者的人,其創新能力並不比我的網球能力好上多少,因此,他們最終可能成為工薪階級,為他人工作。但資本主義制度與自由市場,比其他任何制度都能促成更大的經濟成長,使社會富足、讓民眾擁有更多休閒時間。
在本書中,不太會觸及總體經濟學,即通貨膨脹、貨幣政策等總體經濟問題。而是著重討論某些特定概念,理解經濟學家在研究影響整體經濟的特定政策時背後的思維。維吉尼亞大學經濟系開設了教育、住房、醫療保健、勞工、反壟斷、環境和扶貧專案的相關課程,授課教師和政府中研究這些主題的多數分析師,也都是個體經濟學家。
個體經濟學家往往覺得被誤解,因為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經濟學華麗、自以為是的那一面——也就是總體經濟學,因為它的論述看似更宏大、更堅實、更優雅。相對地,個體經濟學則低調到不為人所知。因此許多著名經濟學家稱個體經濟學為「經濟學裡的灰姑娘」,或抱怨:「總經導致個經有了壞名聲」。我們都明白,船舶航行時要特別注意冰山位於水下不可見的部分。如果某項政府專案花費了大量資金卻效率低下,且成果遠遠低於預期,那就沒有什麼值得慶祝之處。
經濟學是門充滿奇妙洞察力卻偶爾愚昧盲目的學科。本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在讚美經濟學的洞見,然而經濟學家不平衡地強調狹隘的自身利益,認為它既是控制行為的動機,也是通往幸福的途徑。因此,本書也討論經濟學家世界觀中的弱點,指出其他諸如美德倫理學、正向心理學等思想體系如何不斷發展,委婉地(有時甚至是明確地)批評經濟學家的世界觀。
整本書中,我所批評的是主流經濟學家的觀點。這些經濟學家基本上遵循標準個體經濟學或公共經濟學文本中提出的原則。我使用「主流經濟學家」一詞時,談論的是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無論他們是自由派或保守派、支持民主黨或共和黨。
【推薦序】
免公式、免圖表,經濟學也能如此易讀好懂/呂昱達(高雄市立新莊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科教師、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經濟學往往是社會組學生心中的一根刺,因為它雖被歸類於社會科學,卻又仰賴許多數學公式、圖形,來詮釋各種經濟現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暢銷40載,且依舊受到教育界的推薦,正是因為史蒂芬教授在書中一條公式、一張圖表都沒放上。
他並不抽象說明消費者剩餘如何因為政府制定價格下限而減損,或者講述外部成本內部化之前,社會福祉會有怎樣一塊面積的無謂損失。取而代之的,是他運用各種生活上會遇到的困境...
目錄
各界好評
推薦序:免公式、免圖表,經濟學也能如此易讀好懂/呂昱達
審訂序:讓經濟學更廣闊、更接近你我的生活/黃春興
新版編者序:看透經濟思維,剖析社會影響力
前言:影響每一個人的經濟學思維
引言:房子蓋得少,牛奶就漲價?怎麼讀懂經濟學核心知識?
第1部分 實用概念
第1章 我們需要高速列車嗎?——機會成本
第2章 值得做的事,都該做好做滿?——邊際主義
第3章 繳稅就能改善塞車嗎?——經濟誘因(與布魯克.韓德森合著)
第2部分 政府與市場,效率與公平
第4章 景氣蕭條,政府該插手干預?——政府與經濟
第5章 富人減稅,全民都獲利?——經濟學家與公平性
第6章 沒人坐的火車,還要花大錢維修嗎?——外部性與政府職權
第3部分 經濟學的局限
第7章 如果提高菸稅,你會戒菸嗎?——經濟學家眼中的消費者與個人福祉
第8章 民選代表有智慧辨別真正的群體利益嗎?——民意代表、法案研議與政治領導(與羅素.博格合著)
第9章 經濟學能讓社會變得更好嗎?——結論
致謝
註釋
各界好評
推薦序:免公式、免圖表,經濟學也能如此易讀好懂/呂昱達
審訂序:讓經濟學更廣闊、更接近你我的生活/黃春興
新版編者序:看透經濟思維,剖析社會影響力
前言:影響每一個人的經濟學思維
引言:房子蓋得少,牛奶就漲價?怎麼讀懂經濟學核心知識?
第1部分 實用概念
第1章 我們需要高速列車嗎?——機會成本
第2章 值得做的事,都該做好做滿?——邊際主義
第3章 繳稅就能改善塞車嗎?——經濟誘因(與布魯克.韓德森合著)
第2部分 政府與市場,效率與公平
第4章 景氣蕭條,政府該插手干預?——政府與經濟
第5章 富...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48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