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傑森.凱利
定價:NT$ 450
優惠價:88 折,NT$ 396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 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卻有不用自掏腰包的投資? ★
★ 是騙局?抑或富人專屬的金錢遊戲? ★
★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金融勢力,資深記者獨家揭露祕密真相 ★
「私募股權基金」一詞,對你來說或許相當陌生。
他們付出極少的初始資金,藉由募資、財務槓桿,
卻能夠恣意的在全球各地發起巨額的併購和投資。
像是達美樂、漢堡王、玩具反斗城、希爾頓飯店,
你耳熟能詳的企業,都曾被這神祕集團暗中操縱。
私募股權基金巨頭掌握了全球的金融命脈。
有人讚他們是天使;也有人咒他們是禿鷹。
他們的觸角遍及世界、影響範圍無所不包。
究竟是場騙局?還是專屬富人的金錢遊戲?
就在你我未曾注意到的陰暗角落,一股龐大的力量已然悄悄成形,攫取全球金融命脈。
讓專業的財經記者,帶你一探這個低調、不為人所知,但坐擁巨富的金融帝國……
◎ 悄然滋長、不為人知的金融帝國
凱雷集團(The Carlyle Group)、科爾伯格-克拉維斯集團(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簡稱KKR集團)、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德州太平洋集團(Texas Pacific Group, 簡稱TPG集團)、黑石集團(The Blackstone Group)……,這些名字想必對你來說很陌生,但它們都是全球頂尖的私募股權基金,這些神祕的集團,擁有無數的財富與龐大的金融勢力。
玩具反斗城、漢堡王、希爾頓酒店、Dunkin’ Donuts……,這些企業你一定耳熟能詳,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正在,或曾經為私募股權基金所掌控,並介入它們的經營管理。
私募基金所擁有的公司,曾貢獻了接近美國GDP總額的十分之一;每二十名美國的勞工中,就有一人在與私募基金相關的企業中工作,由此可見私募基金產業規模之龐大、影響之廣泛。相對於如此巨大的影響力與財力,它長期保持低調,默默的在黑暗的角落滋長,最終一躍而上,主宰了世界經濟的舞臺,攫取了全球金融的命脈。本書獨家帶領讀者進入該產業的重重帷幕,深入了解這個龐大卻不為人所知的金融帝國。
◎ 橫行世界、縱橫四海的私募股權巨頭
世界最頂尖的私募股權巨頭,共同構成這個龐大的帝國,包括:凱雷集團、KKR集團、貝恩資本、TPG集團,以及黑石集團等。
凱雷集團根植於華府、軍火工業的投資是他們的獨門功夫,深厚廣泛且綿密的政商網絡是他們得以壯大的關鍵。老布希總統與賓.拉登家族都曾是他們的座上賓。創辦人大衛.魯賓斯坦熱衷慈善事業,捐贈了一半他龐大的財富。
KKR集團總部盤踞紐約,分支橫跨美國駐足加州,是本書中最老牌的私募股權巨頭。創辦人亨利.克拉維斯與喬治.羅伯茨表兄弟同心,合作無間。他們偏好大型交易,曾三度創下史上規模最大的紀錄。金頂電池與OREO餅乾都曾被他們納入麾下。
貝恩資本的總部佇立於波士頓。與業界其他公司較為不同,他們收購企業後往往願意留任原有的管理階層,並長期協助其改善營運狀況,收購達美樂披薩就是他們的經典代表作。創辦人米特.羅姆尼後來參選總統,也是使隱而未顯的私募基金產業浮上檯面的關鍵因素之一。
TPG集團偏處舊金山,他們專注於企業的併購與重整,史上規模最大的德州電力公司收購案,是他們的成名之役,漢堡王更是他們掌中的傀儡君主。創辦人大衛.邦德曼將其獨特風險偏好,深深刻劃在整個集團的靈魂之中,使他們帶有特立獨行的氣質。
黑石集團立足紐約曼哈頓,他們前瞻且多元化的經營策略與專業的金融諮詢服務,讓他們能夠成為產業界中的王者,他們是私募股權產業中最成功、且影響力最大的。創辦人施瓦茨曼以豪奢的作風著稱,在自家投資的希爾頓飯店舉辦酒宴是家常便飯。
這些私募巨頭,各有其經營、投資的風格,亦有其獨特的風險偏好與獲利方式,他們將自己創辦的公司,一斧一鑿打造成與自己相映成趣的模樣。書中對這些巨頭們,有更多更深刻入裡的描述。
◎ 你的錢不只是你的錢,你也可能是股東之一!
私募基金產業所掌握的資金規模,動輒以兆億計,這麼多的錢從哪裡來?
你的錢可能也在這股巨大的金錢洪流中發揮涓滴之力!
私募基金絕大部分的金額,都是募集所得。不同於股票,他們向特定的對象募資,其中包括:創投、避險基金以及專門收購企業的收購基金;各個國家的主權基金、公家的退休基金等,都是這股兆億金流的其中一部分。你的退休金和稅金,可能也在你渾然不覺時投注其中。私募基金獲得這些資金挹注後,再行借貸,大玩財務槓桿,使資金規模更進一步擴大。
私募基金的運作,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募資、投資、管理、退出。
在取得龐大的資金後,私募基金的下一步就是尋找投資標的。這些私募基金公司,擁有完整的研究團隊以及專業的經理人,能深入了解產業現況,並評估一間公司是否值得投資,因此可以找到具高成長潛力、值得投資的公司。在收購這些公司後,私募巨頭們會派出專業經理人介入公司的營運與管理,以求能使公司獲利成長並掛牌上市,最後售出以獲得報酬分潤。
然而,介入經營管理未必能順利使公司的潛力兌現,也可能失利而遭逢大量損失。私募基金產業預期所能獲得的報酬其高無比,風險也相對巨大。但私募巨頭們往往能履險如夷,自有其獨到的投資眼光、風險控管以及獲利模式,才能造就這個龐大的金融帝國。
為了要擴張這個帝國,產業中的西裝筆挺的菁英們不停的募集資金,不停的購買企業,永不止息。就連遠在臺灣的企業也在其狩獵範圍中,日月光(最終破局)與東森皆曾名列於凱雷集團的併購名單當中。由此可見這個帝國所掌控的疆界與影響力無遠弗屆。在本書中,你將能看到自己的錢,在帝國的擴張之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這些私募菁英與巨頭們,如何透過各種巧妙的操作,得到巨額利潤。
◎ 富人金錢遊戲的幕後,私募帝國的真實面貌
私募股權基金手握巨額資金,交易遍及世界,投資範圍領域廣泛。然而他們帶來的爭議,也與他們的投資一樣散布四處。
私募股權基金最常見的獲利手段:併購、管理、售出,使他們臭名昭著。他們在介入公司經營後,往往為了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而關閉工廠、裁撤員工,此舉招致外界的詬病。在收購企業時,工會或員工也往往因為憂心失去工作機會而反對被收購。這導致了雙方的對立,有時也對交易或經營形成阻礙。
納稅問題則是私募股權基金的另外一大爭議。私募基金的收入,主要來自管理費以及售出併購企業後的收益分成。這種收益分成將80%分配給投資者,20%給予私募基金,稱為「附帶權益」(類似績效獎金,可能以現金或股權的形式獲得)。這樣的「附帶權益」在法律上被視為「投資收入」,而非所得稅。因此只需要繳納15%的稅額,而非個人所得稅的35%,其間巨大的差異,在許多人眼中也成為了稅務制度上的漏洞,更是體現社會貧富差距不均的象徵。
私募基金的管理費收費更是爭議的引爆點。私募基金往往許諾投資者高於股票或債券的報酬率,以吸引資金投資,同時也會收取高額的管理費。這引發了教師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不滿,最終引發了一系列的衝突與交鋒,最終迫使私募基金公司降低管理費。
這些爭議都隱藏在私募帝國的暗角,為帝國豪奢壯麗的外表蒙上一層陰影。
本書作者傑森.凱利(Jason Kelly)為《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資深記者,長年追蹤私募股權產業動態,親身深入產業內幕,也曾實際接觸、訪問過產業中各集團的創始者與領導人物。他帶來詳實的第一手觀察,為這個實際掌控著全球金融的神祕產業,譜下波瀾壯闊的長篇史詩。
作者簡介:
傑森.凱利(Jason Kelly)
彭博新聞社駐紐約的記者,畢業於喬治城大學。其新聞生涯始於《亞特蘭大憲法報》與《亞特蘭大商業紀事報》。他專門研究全球私募股權行業,並經常為彭博電視和《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撰稿。在彭博工作的十年中,凱利還關注科技行業,並撰寫了「卡崔娜颶風」、「阿富汗戰爭」等專題文章。對彭博電視台與《彭博商業周刊》來說,他都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在加入彭博社之前,他是《數位南方》(Digitalsouth)雜誌的主編,該雜誌專注於東南部和德州的技術和金融。
譯者簡介:
唐京燕
專職譯者,譯作有《私募帝國:彭博社記者解密!一窺掌控全球金融命脈的投資巨頭真實面貌》《投行人生》《併購之王》等。
名人推薦:
99啪 「99啪的財經筆記」版主
Jenny 「JC財經觀點」版主
基金黑武士 知名基金部落客
麥克風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版主
(按姓氏筆劃排列)
傑森.凱利鉅細靡遺的報導了私募股權行業在繁榮和蕭條期間的情況。這部生動的作品,為讀者提供了該行業歷史中最有趣和最痛苦歲月的鳥瞰圖,具有高度可讀性和娛樂性。
──喬許.勒納(Josh Lerner),哈佛商學院投資銀行學講座教授、私人資本研究所所長
私募股權行業在幾十年前相對默默無聞,如今成為美國企業界的主要參與者。傑森.凱利的作品對此一轉變有引人入勝的描述。任何人想了解創造這個萬億美元產業的個人與他們所做的決定,這部作品是他們的必讀之作。《私募帝國》非常精彩,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提供了豐富的資訊。
──詹姆斯.巴思(James R. Barth),奧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金融學者、米爾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高級金融研究員
在《私募帝國》中,傑森.凱利深入剖析了當今的私募股權行業。他出色的描述了許多主要私募股權公司的迷人歷史和戰略。
──史蒂芬.卡普蘭(Steven N. Kaplan),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
傑森.凱利的作品深入探討了私募股權的幕後情況,描述其業務及影響。由於他獲得了無與倫比的機會,得以與私募股權領袖接觸,因此這本書具有私募股權專業人士和普通讀者都能欣賞的見解。當人們想了解這個行業的真實面貌時,這本著作對此一重要行業及其在我們生活中遍及全球的影響力,提供了通俗易懂和透澈的解釋。
──保羅.沙耶(Paul Schaye),栗丘合夥人有限責任公司(Chestnut Hill Partners, LLC)常務董事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前言:掌控全球金融命脈的巨頭們
2011年,當我履行諾言,帶著8歲的兒子威廉到加州卡爾斯巴德(Carlsbad)的樂高樂園遊玩的時候,感觸頗深。我其實正在圍著黑石集團擁有的物業轉。清晨,我們在黑石集團控股的希爾頓酒店的木屋套房中醒來。我們開著一輛從Hertz公司租來的車抵達樂高樂園,而Hertz由私募股權基金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和Dubilier & Rice所有。事實上,但凡那些我需要掏腰包的時刻,花花綠綠的鈔票統統流向了由資本巨頭們控制的企業。即便是假日,我也擺脫不了。
幾個月之後,我和葛瑞格.布藍諾門(Greg Brenneman)一起吃晚飯,他曾在數家由私募股權基金控股的企業擔任高層:洲際酒店(Continental)、漢堡王以及奎絲諾三明治(Quiznos)。布藍諾門如今是CCMP資本(CCMP Capital)的主席,他們投資的企業包括1-800-Flowers.com網站以及Vitamin Shoppe。我們詳細的討論了私募股權基金無處不在的身影——例如,我的J.Crew毛衣,我太太家鄉卡茨基爾(Catskills)的連鎖店達樂(Dollar General)。我開始在我的黑莓機上記錄相關的公司名字,不一會兒就寫下了數十個。這些品牌中,從玩具反斗城(Toys“R”Us)到寵物食品(Petco),應有盡有。我查詢得越多,就有越多的品牌映入眼簾。
總數讓人難以置信。截至2011年1月,在全世界範圍內,私募股權基金管理著近3兆美元的資產。①它們所擁有的公司為美國GDP貢獻了8%的產值。②
思考這些投資機構是如何聚集這麼多的財富時,也讓我想起另一件事情:一位同事的母親曾是加拿大多倫多郊區的教師,她的養老金帳戶是交由安大略省教師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的。我曾於2010年初在《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上介紹過該基金,他們的投資策略是直接購買目標公司,就如同維生素零售商GNC。從美國加州到新加坡,成百上千的養老基金、捐贈基金以及政府基金,都將數以千億的資金交給黑石集團、KKR等私募股權巨頭打理。我想起岳父母大人都有類似的養老基金,他們和其他千百萬老年人,才是我手機中不斷加長的名單上那些企業的幕後持有者。
雖然購買或出售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這些行業參與者(PE)的出現還是出人意料。在1970、80年代,私募股權基金還屬於摸著石頭過河的試水階段,並且以併購基金自稱。在1990年代,私募股權行業開始迅速生長,部分基金抓住機遇,脫穎而出,成長為資本巨頭。在世紀之交,更加響亮的名字「私募基金」成為了最新的稱謂。雖然名稱改變了,但基本的營運流程還是那些:募集資金,配比負債,收購企業,最後高價脫手出售。
從2000年至今的十幾年中,一切都已經變了樣。私募股權基金從幾億美元規模的小打小鬧,開始發起規模超過100億美元的超級基金,並向期望年化收益率可達20%-30%的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進行募資。華爾街轉眼變成了樂善好施的出資方,並以債務借款的姿態出現,以賺取巨額的中間費用。大型投資銀行與機構投資者利益捆綁,同氣連枝。
這些資金管道成為私募股權基金隨時隨地的提款機。2005年至2007年,我們見證了各式各樣的交易發生,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連鎖醫院巨擘HCA到信用卡資料中心第一資料(First Data),再到連鎖酒店希爾頓。我對私募股權行業刮目相看,並從2007年2月開始著重在報導該行業。在關注的第一週裡,史上最大的槓桿交易──德州電力公司(TXU)被收購的消息就不脛而走。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令人始料未及。2007年和2008年的信貸冰凍期讓許多交易戛然而止,隨之觸發了全球金融危機。私募股權基金經理們基本上無所事事,還得竭力安慰被公開市場打擊得心急火燎的客戶們──投資者們也擔心投資併購基金後自己究竟還擁有什麼。不同於對沖基金會因為一個錯誤操作可能導致巨額損失,私募股權的某筆技藝拙劣的交易,仍然可以苟延殘喘。等一切塵埃落定,私募股權基金仍然會持有那些在經濟繁榮期購買的企業。
危機本身帶來了存在主義的問題。我在樂高樂園的頓悟,使我徹底接受了私募股權基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盤根錯節的糾纏在一起的事實。對於每個人來說,我所踏足的這方土地在金融世界看似偏居一隅,實際上卻處於核心位置,並且只有極少數人才能真正明白這個行業,以及他們所從事事業的本來面目。
商業新聞──尤其是針對金融行業以及紐約的報導,讓人覺得恍如置身於一場混亂的體育比賽中,只是簡單的紀錄並追蹤著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故事。但在這個行業裡,如此比喻僅是浮於表面。資本大亨們所做之事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重要意義。
從本質和設計角度來說,私募股權基金是較為隱密的,雖然擁有巨額財富,但總是寂靜的躺臥在世界一角,有些名字只會偶爾從純粹的商業世界跳到普羅大眾眼中,例如,史蒂芬.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大衛.邦德曼(David Bonderman)以及大衛.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透過創立規模相對較小的基金公司,他們撬動了更大規模的資金池,以購買企業轉而對所有者及員工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施瓦茨曼的黑石集團就藉由其控制的企業影響著上百萬人。他們是私募股權基金層層帷幕背後的巨頭,堪稱現代的魔法師。
了解這些人的最好方式就是研究他們所創造的產物。讓我驚訝的是,大型私募股權機構在很大程度上是創始人自身的鏡子,這些鏡像都以自我實現為最終目的。相比普通人,這些商業鉅子毅然決然的放棄了成功的經理人生涯,因為他們發現了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夠洞悉的機遇,並且繼續讓夢想成為現實。在他們的努力下,巨無霸似的私募股權基金將基業永存。
為了摸清這些無時無刻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私募股權基金背後的意義,我決定沿著資金的投資路徑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來探尋投資活動的真正價值。我的追蹤從公共養老基金一塵不染的會議室開始,然後到擁有無敵景觀的頂級辦公大樓,接著到打折的連鎖超市、比薩連鎖餐廳以及酒店,再回到起點公共養老基金,最終發放至退休的教師和消防員手中。我發現,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者還是某些依賴養老基金生活的企業員工的老闆。
一路向前,這些資金經過財務槓桿而變得更加壯大,投進目標企業後或增值或保值,再不然就是逐漸貶值縮水。在羅姆尼(Willard Romney)的一次競選造勢大會上,這些資金的往來把華盛頓的國會議員們弄得糊里糊塗、百思不得其解。羅姆尼的私募股權基金生涯讓這個行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走向公眾,也迫使行業巨頭們不得不掀開帷幕,起身為自己辯解。
他們並不是為了享受聚光燈下的關注,而是為了個人狀況考慮。在積累了不可思議的巨額財富後,他們正在認真盤算著將來,包括親手建造的金融帝國以及最終如何花掉這筆財富。
聽到這些大亨們都在談論退休的話題,很容易讓人忘記這不過是個相對年輕的行業。我個人把私募股權基金行業看作是擁有很大潛力的青春期少年:時而缺乏責任心,時而輕率,時而自私,時常在暴怒和自我懷疑之間搖擺。因為自身的努力和上帝的安排,這個少年獲得了成長為社會中流砥柱的機會。忽視或詆毀這個行業都是不明智的,它的影響力正與日俱增。而且,無論是你早晨飲的那杯咖啡,或是你出差時睡榻的床單,抑或是你信箱裡的退休金支票,你總和它脫不了關係。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2折281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2 |
5折 | 4 |
6折 | 0 |
7折 | 1 |
7折以上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傑森.凱利
優惠價: 88 折, NT$ 396 NT$ 4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 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卻有不用自掏腰包的投資? ★
★ 是騙局?抑或富人專屬的金錢遊戲? ★
★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金融勢力,資深記者獨家揭露祕密真相 ★
「私募股權基金」一詞,對你來說或許相當陌生。
他們付出極少的初始資金,藉由募資、財務槓桿,
卻能夠恣意的在全球各地發起巨額的併購和投資。
像是達美樂、漢堡王、玩具反斗城、希爾頓飯店,
你耳熟能詳的企業,都曾被這神祕集團暗中操縱。
私募股權基金巨頭掌握了全球的金融命脈。
有人讚他們是天使;也有人咒他們是禿鷹。
他們的觸角遍及世界、影響範圍無所不包。
究竟是場騙局?還是專屬富人的金錢遊戲?
就在你我未曾注意到的陰暗角落,一股龐大的力量已然悄悄成形,攫取全球金融命脈。
讓專業的財經記者,帶你一探這個低調、不為人所知,但坐擁巨富的金融帝國……
◎ 悄然滋長、不為人知的金融帝國
凱雷集團(The Carlyle Group)、科爾伯格-克拉維斯集團(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簡稱KKR集團)、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德州太平洋集團(Texas Pacific Group, 簡稱TPG集團)、黑石集團(The Blackstone Group)……,這些名字想必對你來說很陌生,但它們都是全球頂尖的私募股權基金,這些神祕的集團,擁有無數的財富與龐大的金融勢力。
玩具反斗城、漢堡王、希爾頓酒店、Dunkin’ Donuts……,這些企業你一定耳熟能詳,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正在,或曾經為私募股權基金所掌控,並介入它們的經營管理。
私募基金所擁有的公司,曾貢獻了接近美國GDP總額的十分之一;每二十名美國的勞工中,就有一人在與私募基金相關的企業中工作,由此可見私募基金產業規模之龐大、影響之廣泛。相對於如此巨大的影響力與財力,它長期保持低調,默默的在黑暗的角落滋長,最終一躍而上,主宰了世界經濟的舞臺,攫取了全球金融的命脈。本書獨家帶領讀者進入該產業的重重帷幕,深入了解這個龐大卻不為人所知的金融帝國。
◎ 橫行世界、縱橫四海的私募股權巨頭
世界最頂尖的私募股權巨頭,共同構成這個龐大的帝國,包括:凱雷集團、KKR集團、貝恩資本、TPG集團,以及黑石集團等。
凱雷集團根植於華府、軍火工業的投資是他們的獨門功夫,深厚廣泛且綿密的政商網絡是他們得以壯大的關鍵。老布希總統與賓.拉登家族都曾是他們的座上賓。創辦人大衛.魯賓斯坦熱衷慈善事業,捐贈了一半他龐大的財富。
KKR集團總部盤踞紐約,分支橫跨美國駐足加州,是本書中最老牌的私募股權巨頭。創辦人亨利.克拉維斯與喬治.羅伯茨表兄弟同心,合作無間。他們偏好大型交易,曾三度創下史上規模最大的紀錄。金頂電池與OREO餅乾都曾被他們納入麾下。
貝恩資本的總部佇立於波士頓。與業界其他公司較為不同,他們收購企業後往往願意留任原有的管理階層,並長期協助其改善營運狀況,收購達美樂披薩就是他們的經典代表作。創辦人米特.羅姆尼後來參選總統,也是使隱而未顯的私募基金產業浮上檯面的關鍵因素之一。
TPG集團偏處舊金山,他們專注於企業的併購與重整,史上規模最大的德州電力公司收購案,是他們的成名之役,漢堡王更是他們掌中的傀儡君主。創辦人大衛.邦德曼將其獨特風險偏好,深深刻劃在整個集團的靈魂之中,使他們帶有特立獨行的氣質。
黑石集團立足紐約曼哈頓,他們前瞻且多元化的經營策略與專業的金融諮詢服務,讓他們能夠成為產業界中的王者,他們是私募股權產業中最成功、且影響力最大的。創辦人施瓦茨曼以豪奢的作風著稱,在自家投資的希爾頓飯店舉辦酒宴是家常便飯。
這些私募巨頭,各有其經營、投資的風格,亦有其獨特的風險偏好與獲利方式,他們將自己創辦的公司,一斧一鑿打造成與自己相映成趣的模樣。書中對這些巨頭們,有更多更深刻入裡的描述。
◎ 你的錢不只是你的錢,你也可能是股東之一!
私募基金產業所掌握的資金規模,動輒以兆億計,這麼多的錢從哪裡來?
你的錢可能也在這股巨大的金錢洪流中發揮涓滴之力!
私募基金絕大部分的金額,都是募集所得。不同於股票,他們向特定的對象募資,其中包括:創投、避險基金以及專門收購企業的收購基金;各個國家的主權基金、公家的退休基金等,都是這股兆億金流的其中一部分。你的退休金和稅金,可能也在你渾然不覺時投注其中。私募基金獲得這些資金挹注後,再行借貸,大玩財務槓桿,使資金規模更進一步擴大。
私募基金的運作,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募資、投資、管理、退出。
在取得龐大的資金後,私募基金的下一步就是尋找投資標的。這些私募基金公司,擁有完整的研究團隊以及專業的經理人,能深入了解產業現況,並評估一間公司是否值得投資,因此可以找到具高成長潛力、值得投資的公司。在收購這些公司後,私募巨頭們會派出專業經理人介入公司的營運與管理,以求能使公司獲利成長並掛牌上市,最後售出以獲得報酬分潤。
然而,介入經營管理未必能順利使公司的潛力兌現,也可能失利而遭逢大量損失。私募基金產業預期所能獲得的報酬其高無比,風險也相對巨大。但私募巨頭們往往能履險如夷,自有其獨到的投資眼光、風險控管以及獲利模式,才能造就這個龐大的金融帝國。
為了要擴張這個帝國,產業中的西裝筆挺的菁英們不停的募集資金,不停的購買企業,永不止息。就連遠在臺灣的企業也在其狩獵範圍中,日月光(最終破局)與東森皆曾名列於凱雷集團的併購名單當中。由此可見這個帝國所掌控的疆界與影響力無遠弗屆。在本書中,你將能看到自己的錢,在帝國的擴張之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這些私募菁英與巨頭們,如何透過各種巧妙的操作,得到巨額利潤。
◎ 富人金錢遊戲的幕後,私募帝國的真實面貌
私募股權基金手握巨額資金,交易遍及世界,投資範圍領域廣泛。然而他們帶來的爭議,也與他們的投資一樣散布四處。
私募股權基金最常見的獲利手段:併購、管理、售出,使他們臭名昭著。他們在介入公司經營後,往往為了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而關閉工廠、裁撤員工,此舉招致外界的詬病。在收購企業時,工會或員工也往往因為憂心失去工作機會而反對被收購。這導致了雙方的對立,有時也對交易或經營形成阻礙。
納稅問題則是私募股權基金的另外一大爭議。私募基金的收入,主要來自管理費以及售出併購企業後的收益分成。這種收益分成將80%分配給投資者,20%給予私募基金,稱為「附帶權益」(類似績效獎金,可能以現金或股權的形式獲得)。這樣的「附帶權益」在法律上被視為「投資收入」,而非所得稅。因此只需要繳納15%的稅額,而非個人所得稅的35%,其間巨大的差異,在許多人眼中也成為了稅務制度上的漏洞,更是體現社會貧富差距不均的象徵。
私募基金的管理費收費更是爭議的引爆點。私募基金往往許諾投資者高於股票或債券的報酬率,以吸引資金投資,同時也會收取高額的管理費。這引發了教師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不滿,最終引發了一系列的衝突與交鋒,最終迫使私募基金公司降低管理費。
這些爭議都隱藏在私募帝國的暗角,為帝國豪奢壯麗的外表蒙上一層陰影。
本書作者傑森.凱利(Jason Kelly)為《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資深記者,長年追蹤私募股權產業動態,親身深入產業內幕,也曾實際接觸、訪問過產業中各集團的創始者與領導人物。他帶來詳實的第一手觀察,為這個實際掌控著全球金融的神祕產業,譜下波瀾壯闊的長篇史詩。
作者簡介:
傑森.凱利(Jason Kelly)
彭博新聞社駐紐約的記者,畢業於喬治城大學。其新聞生涯始於《亞特蘭大憲法報》與《亞特蘭大商業紀事報》。他專門研究全球私募股權行業,並經常為彭博電視和《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撰稿。在彭博工作的十年中,凱利還關注科技行業,並撰寫了「卡崔娜颶風」、「阿富汗戰爭」等專題文章。對彭博電視台與《彭博商業周刊》來說,他都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在加入彭博社之前,他是《數位南方》(Digitalsouth)雜誌的主編,該雜誌專注於東南部和德州的技術和金融。
譯者簡介:
唐京燕
專職譯者,譯作有《私募帝國:彭博社記者解密!一窺掌控全球金融命脈的投資巨頭真實面貌》《投行人生》《併購之王》等。
名人推薦:
99啪 「99啪的財經筆記」版主
Jenny 「JC財經觀點」版主
基金黑武士 知名基金部落客
麥克風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版主
(按姓氏筆劃排列)
傑森.凱利鉅細靡遺的報導了私募股權行業在繁榮和蕭條期間的情況。這部生動的作品,為讀者提供了該行業歷史中最有趣和最痛苦歲月的鳥瞰圖,具有高度可讀性和娛樂性。
──喬許.勒納(Josh Lerner),哈佛商學院投資銀行學講座教授、私人資本研究所所長
私募股權行業在幾十年前相對默默無聞,如今成為美國企業界的主要參與者。傑森.凱利的作品對此一轉變有引人入勝的描述。任何人想了解創造這個萬億美元產業的個人與他們所做的決定,這部作品是他們的必讀之作。《私募帝國》非常精彩,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提供了豐富的資訊。
──詹姆斯.巴思(James R. Barth),奧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金融學者、米爾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高級金融研究員
在《私募帝國》中,傑森.凱利深入剖析了當今的私募股權行業。他出色的描述了許多主要私募股權公司的迷人歷史和戰略。
──史蒂芬.卡普蘭(Steven N. Kaplan),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
傑森.凱利的作品深入探討了私募股權的幕後情況,描述其業務及影響。由於他獲得了無與倫比的機會,得以與私募股權領袖接觸,因此這本書具有私募股權專業人士和普通讀者都能欣賞的見解。當人們想了解這個行業的真實面貌時,這本著作對此一重要行業及其在我們生活中遍及全球的影響力,提供了通俗易懂和透澈的解釋。
──保羅.沙耶(Paul Schaye),栗丘合夥人有限責任公司(Chestnut Hill Partners, LLC)常務董事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前言:掌控全球金融命脈的巨頭們
2011年,當我履行諾言,帶著8歲的兒子威廉到加州卡爾斯巴德(Carlsbad)的樂高樂園遊玩的時候,感觸頗深。我其實正在圍著黑石集團擁有的物業轉。清晨,我們在黑石集團控股的希爾頓酒店的木屋套房中醒來。我們開著一輛從Hertz公司租來的車抵達樂高樂園,而Hertz由私募股權基金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和Dubilier & Rice所有。事實上,但凡那些我需要掏腰包的時刻,花花綠綠的鈔票統統流向了由資本巨頭們控制的企業。即便是假日,我也擺脫不了。
幾個月之後,我和葛瑞格.布藍諾門(Greg Brenneman)一起吃晚飯,他曾在數家由私募股權基金控股的企業擔任高層:洲際酒店(Continental)、漢堡王以及奎絲諾三明治(Quiznos)。布藍諾門如今是CCMP資本(CCMP Capital)的主席,他們投資的企業包括1-800-Flowers.com網站以及Vitamin Shoppe。我們詳細的討論了私募股權基金無處不在的身影——例如,我的J.Crew毛衣,我太太家鄉卡茨基爾(Catskills)的連鎖店達樂(Dollar General)。我開始在我的黑莓機上記錄相關的公司名字,不一會兒就寫下了數十個。這些品牌中,從玩具反斗城(Toys“R”Us)到寵物食品(Petco),應有盡有。我查詢得越多,就有越多的品牌映入眼簾。
總數讓人難以置信。截至2011年1月,在全世界範圍內,私募股權基金管理著近3兆美元的資產。①它們所擁有的公司為美國GDP貢獻了8%的產值。②
思考這些投資機構是如何聚集這麼多的財富時,也讓我想起另一件事情:一位同事的母親曾是加拿大多倫多郊區的教師,她的養老金帳戶是交由安大略省教師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的。我曾於2010年初在《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上介紹過該基金,他們的投資策略是直接購買目標公司,就如同維生素零售商GNC。從美國加州到新加坡,成百上千的養老基金、捐贈基金以及政府基金,都將數以千億的資金交給黑石集團、KKR等私募股權巨頭打理。我想起岳父母大人都有類似的養老基金,他們和其他千百萬老年人,才是我手機中不斷加長的名單上那些企業的幕後持有者。
雖然購買或出售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這些行業參與者(PE)的出現還是出人意料。在1970、80年代,私募股權基金還屬於摸著石頭過河的試水階段,並且以併購基金自稱。在1990年代,私募股權行業開始迅速生長,部分基金抓住機遇,脫穎而出,成長為資本巨頭。在世紀之交,更加響亮的名字「私募基金」成為了最新的稱謂。雖然名稱改變了,但基本的營運流程還是那些:募集資金,配比負債,收購企業,最後高價脫手出售。
從2000年至今的十幾年中,一切都已經變了樣。私募股權基金從幾億美元規模的小打小鬧,開始發起規模超過100億美元的超級基金,並向期望年化收益率可達20%-30%的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進行募資。華爾街轉眼變成了樂善好施的出資方,並以債務借款的姿態出現,以賺取巨額的中間費用。大型投資銀行與機構投資者利益捆綁,同氣連枝。
這些資金管道成為私募股權基金隨時隨地的提款機。2005年至2007年,我們見證了各式各樣的交易發生,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連鎖醫院巨擘HCA到信用卡資料中心第一資料(First Data),再到連鎖酒店希爾頓。我對私募股權行業刮目相看,並從2007年2月開始著重在報導該行業。在關注的第一週裡,史上最大的槓桿交易──德州電力公司(TXU)被收購的消息就不脛而走。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令人始料未及。2007年和2008年的信貸冰凍期讓許多交易戛然而止,隨之觸發了全球金融危機。私募股權基金經理們基本上無所事事,還得竭力安慰被公開市場打擊得心急火燎的客戶們──投資者們也擔心投資併購基金後自己究竟還擁有什麼。不同於對沖基金會因為一個錯誤操作可能導致巨額損失,私募股權的某筆技藝拙劣的交易,仍然可以苟延殘喘。等一切塵埃落定,私募股權基金仍然會持有那些在經濟繁榮期購買的企業。
危機本身帶來了存在主義的問題。我在樂高樂園的頓悟,使我徹底接受了私募股權基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盤根錯節的糾纏在一起的事實。對於每個人來說,我所踏足的這方土地在金融世界看似偏居一隅,實際上卻處於核心位置,並且只有極少數人才能真正明白這個行業,以及他們所從事事業的本來面目。
商業新聞──尤其是針對金融行業以及紐約的報導,讓人覺得恍如置身於一場混亂的體育比賽中,只是簡單的紀錄並追蹤著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故事。但在這個行業裡,如此比喻僅是浮於表面。資本大亨們所做之事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重要意義。
從本質和設計角度來說,私募股權基金是較為隱密的,雖然擁有巨額財富,但總是寂靜的躺臥在世界一角,有些名字只會偶爾從純粹的商業世界跳到普羅大眾眼中,例如,史蒂芬.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大衛.邦德曼(David Bonderman)以及大衛.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透過創立規模相對較小的基金公司,他們撬動了更大規模的資金池,以購買企業轉而對所有者及員工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施瓦茨曼的黑石集團就藉由其控制的企業影響著上百萬人。他們是私募股權基金層層帷幕背後的巨頭,堪稱現代的魔法師。
了解這些人的最好方式就是研究他們所創造的產物。讓我驚訝的是,大型私募股權機構在很大程度上是創始人自身的鏡子,這些鏡像都以自我實現為最終目的。相比普通人,這些商業鉅子毅然決然的放棄了成功的經理人生涯,因為他們發現了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夠洞悉的機遇,並且繼續讓夢想成為現實。在他們的努力下,巨無霸似的私募股權基金將基業永存。
為了摸清這些無時無刻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私募股權基金背後的意義,我決定沿著資金的投資路徑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來探尋投資活動的真正價值。我的追蹤從公共養老基金一塵不染的會議室開始,然後到擁有無敵景觀的頂級辦公大樓,接著到打折的連鎖超市、比薩連鎖餐廳以及酒店,再回到起點公共養老基金,最終發放至退休的教師和消防員手中。我發現,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者還是某些依賴養老基金生活的企業員工的老闆。
一路向前,這些資金經過財務槓桿而變得更加壯大,投進目標企業後或增值或保值,再不然就是逐漸貶值縮水。在羅姆尼(Willard Romney)的一次競選造勢大會上,這些資金的往來把華盛頓的國會議員們弄得糊里糊塗、百思不得其解。羅姆尼的私募股權基金生涯讓這個行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走向公眾,也迫使行業巨頭們不得不掀開帷幕,起身為自己辯解。
他們並不是為了享受聚光燈下的關注,而是為了個人狀況考慮。在積累了不可思議的巨額財富後,他們正在認真盤算著將來,包括親手建造的金融帝國以及最終如何花掉這筆財富。
聽到這些大亨們都在談論退休的話題,很容易讓人忘記這不過是個相對年輕的行業。我個人把私募股權基金行業看作是擁有很大潛力的青春期少年:時而缺乏責任心,時而輕率,時而自私,時常在暴怒和自我懷疑之間搖擺。因為自身的努力和上帝的安排,這個少年獲得了成長為社會中流砥柱的機會。忽視或詆毀這個行業都是不明智的,它的影響力正與日俱增。而且,無論是你早晨飲的那杯咖啡,或是你出差時睡榻的床單,抑或是你信箱裡的退休金支票,你總和它脫不了關係。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2 |
5折 | 4 |
6折 | 0 |
7折 | 1 |
7折以上 | 2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2折281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